導航:首頁 > 韓國資訊 > 羅姓在韓國叫什麼名字

羅姓在韓國叫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2023-04-08 19:26:48

① 羅姓有哪些明星

1、羅晉,1981年11月30日出生於江搏老西省宜春市銅鼓縣,中國內地影視男演員,國家二級演員,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2002級本科。

② 羅姓在韓國排名多少位

第48位。
羅姓在山搜韓國排名當中是第48位,羅姓在韓國也是一大姓氏種族了。
韓國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南部,三面環海,首都為首爾,韓國是一個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是APEC,世界貿易組織和東亞峰會的創始念唯埋成員國,也是經合組織,仔螞二十國集團和聯合國等重要國際組織成員。

③ 羅姓用韓文怎麼說譚呢

羅啟畝租 在姓和名字中讀音不一樣,如果悄兆作姓是나(na),如果作名字是耐芹라(la)
譚 담(dam)

④ 韓國人的祖先是什麼

韓國人祖先不是百濟族和高句麗族,布里亞特人(未識別民族)就是古扶餘人,
日本人,百濟,高句麗,布里亞特人(扶余)都是扶余系民族,DNA接近,
高句麗族是黃帝之孫太陽神高陽氏之苗裔,屬於古羌人的一支
古代文獻和高句麗壁畫也表明高句麗是黃帝之後,五胡十六國的高句麗人高雲自稱為高陽氏之苗裔

韓國人的祖先是古亞細亞人種的尼夫赫人、科里亞克人,韓民族發源地在俄羅斯的堪察加半島

朝鮮族是古亞細亞人種(尼夫赫-科里亞克人)和新亞細亞人(逃避苦役的中原人姓氏氏族)混合而成,古亞細亞人血統佔主體,就像混血兒有幾分之一新亞細亞人血統。

中國中原人帶青銅兵器和鐵器征服了 原始韓部落 建立了辰國,後來辰國變成三韓,土著部落馬韓,和中國中原人和雜居的辰韓、弁韓。
尼夫赫人和科里亞克人或為古代馬韓人,帶有先進青銅武器和鐵器的避苦役的秦人建立了辰韓、弁韓

辰和秦 發音相近

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適韓國,馬韓割東界地與之。其名國為邦,弓為弧,賊為寇,行酒為行觴,相呼為徒,有似秦語,故或名之為秦韓。

韓國人遺傳DNA基因和尼夫赫人、科里亞克人最接近。俄羅斯有科學家說科里亞克族,尼夫赫人與朝鮮人屬於蒙古人種北亞型中的b型,韓民族屬古亞細亞人(千島人種),和愛斯基摩人、日本少數民族愛努人,美洲印第安土著基因相似。

韓語、尼夫赫語、科里亞克語 為 吉古亞細亞語系(古西伯利亞諸語)利亞克-尼夫赫語群

五官骨架:不光韓國人骨架大、大餅臉、一線眼、顴骨高,尼夫赫人,科里亞克人,同樣很多骨架大,五官大餅臉,有俄羅斯混血的尼夫赫人科里亞克人除外

韓國人和東北朝鮮族五官差異,朝鮮族是

kreao發音 像極了 科里亞,科里亞克

科里亞克族 (Коряки) 是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他們住在科里亞克自治區。科里亞克族自古以來實行明確的男女分工勞動制。有人認為,他們是世界上最接近朝鮮族的民族,他們的語言與語法與韓語相似,也有同源詞,以鹿為圖騰(朝鮮人也以鹿為圖騰),也是古亞細亞人,不少人類學家認為他們是古代穢貊-夫餘人的後裔;而。狗是他們最主要的牲畜,他們與韓國人一樣喜歡吃狗肉(他們是少數喜歡吃狗肉的民族),因為他們也養馴鹿與從事捕撈,被稱為馴鹿民族,他們與尼夫赫人(吉里亞克族)即是滿人所說的費雅喀人是朝鮮人的族源,朝鮮半島南部和東部瀕海地區的一些韓系語言(新羅,伽耶)也屬於吉利亞克-尼夫赫語群的一個亞分支,推測遠古時期吉利亞克-尼夫克語群是沿著海岸線由勘察加半島一直延伸到朝鮮半島南部,後來由於通古斯語族肅慎系民族和東夷濊系民族的相繼東擴,割裂了南北兩個吉利亞克語群的聯系,使得吉里亞克語群被壓縮在南北兩塊狹小的飛地上各自演化,北部的吉里亞克人被通古斯人驅趕到黑龍江下游地區和庫頁島。南部韓系各族則被北方東夷中的濊貊系與通古斯民族壓縮到朝鮮半島南端,逐漸發展為後來的三韓。

⑤ 中國的漢字是何時流入朝鮮的

漢字是怎樣傳入古朝鮮的?文 / 王雄

——「漢水文化」札記之三十三

據最近出版的《鳳凰周刊》報道:漢字在韓國幾經沉浮,今日時來運轉。隨著漢字使用的越來越普遍,韓國已形成了一股濃烈的漢語熱。城市交通要道,恢復使用已經消失多年的漢字和漢字標志。各地中學開始推行「1800個常用漢字必修教育」。韓國最具影響力的《朝鮮日報》,在第一版以醒目的文章標題所示:漢字考試不及格的應聘者將被淘汰。專家認為,韓國已經走上了漢字廣泛使用的新時期。
文化上,韓國是與中國最相近的國家。甲午戰爭前古朝鮮的重要歷史文化典籍,基本上都是用漢字記載的。直到1945年朝半島南北方的報刊、政府文書仍然是韓、漢文字混用,並且大約一半是方塊漢字。朝鮮半島光復後,為了強化韓文,韓國自動脫離了漢字文化圈,中斷甚至廢止了裂戚漢字的使用。
中韓建交後,恢復漢字教育是韓國各界的普遍呼聲。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從縱向看,如不恢復漢字教育和使用,韓國人讀不了自己歷史文化典籍,談不上對韓國文化歷史的傳承。從橫向看,中國是韓國最大的商品出口市場,年雙邊貿易額達到千億美元以上。韓國商品出口額的近百分之二十是輸出到中國,百分之四十(包括中國)輸出到漢字文化圈國家和地區市場。
地理決定歷史。翻開韓國地圖,中國的地名幾乎遍及全國,其中有湖北的江陵、襄陽、黃州、利川,還有湖南的洞庭、長沙,河南的南陽、淮陽,江蘇的丹陽等等。甚至連韓國現在如察的首都首爾一年多前還叫漢城(又稱漢陽),與我國漢水下游的漢陽相同。漢江也與中國的漢江一樣,東西走向,其發源地都叫太白山。
關於韓國與中國歷史文化淵源,筆者已在《韓國為啥與咱爭奪端午節?》一文中予以了膚淺的論述。這里筆者想探討一下:漢字是怎樣流入古朝鮮的?意在再論韓國與中國漢水文化之淵源。
早在20世紀30年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就提出:「先秦的湘、沅、澧諸水都在今湖北省境、分布於漢水流域一帶,以後楚人南遷、地名隨遷。」史載,長江中游地區的巨大變化集中發生在公元555~561年間,主要是一大批原在漢水中游兩岸的古地名向南遷移到了長江中游兩岸。古朝鮮江原道的古地名和今民俗的發生和繼承,原因亦同此理。只不過前者是發生在中國,後者則發生在韓國;前者是南北推移,後者是東西遷徙。
追蹤溯源,公元前7世紀,漢江中游荊楚腹地有兩個苗蠻小國,羅國和盧國。羅,熊姓,與楚有共同淵源。楚武王並吞羅國,國亡,以國名為姓,子孫便由熊姓改為羅姓。成為楚國的附庸國。盧國和羅國同屬苗蠻,但來源卻不相同。公元前7世紀,盧人順著離嘉陵江不遠漢水上游朝南遷徙,到達漢江中游的襄陽縣西,建立了盧國。楚人入侵,盧國和羅國同時滅國。
據史料記載,羅、盧氏族是跟隨著一個名叫韓終的方士在公元前215年渡海到韓國的。韓終與同時代的徐福一樣,是為秦始皇求葯入海,徐福到了日本,而韓終卻到了韓國。韓終煉丹采葯,修煉成仙。也有學者認為,秦滅楚後8年,韓終帶著羅氏、盧氏等楚國亡民有準備地逃離了秦國,渡海到了朝鮮半島東南部。而韓國的漢字傳入時間大約在戰國至漢初,這和韓終之屬到韓國的時間吻合。
專家分析,韓終可能就是韓國檀君神話中桓雄的原形。史籍中記載韓終已經修煉成仙,完全有可能被後人奉為天神,韓終帶領以羅氏族、盧氏族為主的三千臣民,選擇適合居住的太白山下落戶。而神話中桓雄與熊女所生的檀君,應該是以熊為圖騰的新羅首領。新羅率先統一了半島,並以熟練使用漢字的優勢,創造並記錄下來了開國神話。
這時的韓國,其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與中國的漢藏語系不太一樣,但古朝鮮文化落後,一直沒有自己的文字。作為中國附庸國,古朝鮮是朝語與漢語並用。他們只能以口頭方式進行文化交流,無法充分表現民眾的思想感情,其生活知識和年積月累的農業耕種經驗和農耕方法也都無法長久地流傳下去。韓終及三千臣民的到來,帶來了漢字文化,也為韓國人帶來了新生活的曙光。當然,最早只有古朝鮮的貴族、官員會使用漢字,稱為「吏讀文字」。
到了古朝鮮世宗國王時期,也就是中國的明朝時,古朝鮮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上都得到一定的發展,因而朝鮮民眾對擁有自己民族文字的願望更為強烈。作為一個想要發展民族文化,推進國家獨立的朝鮮君王,世宗執意要創制出一種獨特而易學易懂的朝鮮本土文字。一批優秀學者受到音樂和北方渣源茄游牧民族拼音文字的啟發,設想由28個字母組成的朝鮮文字。世宗特意派遣一位古朝鮮知名學者,前後十幾次到中國來學習、研究漢字精髓,歷時達三十年之久,最終於1446年發明創造了朝鮮文字。古朝鮮在使用了近千年的中國漢字以後,終於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字。
令人好笑的是,前一段時期,韓國人居然到處宣揚:漢字是由韓國人發明的。2006年10月10日《朝鮮日報》報道,韓國首爾大學歷史教授朴正秀日前對記者說,經過他十年的研究和考證,認為是朝鮮民族最先發明了漢字,後來朝鮮人移居中原,把漢字帶到了中國,才形成了現在的漢文化。
據《淄博日報》報道:「韓國前總統盧泰愚山東尋根,說姜子牙是他的祖先。」從而在韓國引發了盧姓到山東尋根的熱潮。其實,這是一場歷史的誤會。因為韓國盧氏應是漢水流域楚國盧戎之後裔,祖籍應該是湖北襄陽。另據《河南商報》報道,有韓國媒體報道,已就任聯合國秘書長的韓國人潘基文祖上出自河南滎陽。滎陽,古時為楚漢戰處。
顯然,韓國人以漢字發明者自居,是一種自卑心理作怪。韓國國土小得可憐,而且曾是中國的被保護國,它的文化大多數來自中國,令韓國人覺得無臉見人。韓國的文字過去一直使用漢字,它的圖書館充斥著中國的古籍,民間流傳著中國的故事,過的節日有很多是中國節日,紀念的偉人也是中國古代偉人。再看看韓國人的姓氏,也絕大多數都是中國的姓氏。高麗人其實是一個被漢族高度同化的民族,同化的程度甚至超過好些至今還在中國版圖上的少數民族。
不用置疑,韓文化的主體部分是中國南方文化,而且直接受到漢水文化的影響。韓國人關於端午、漢字、印刷、韓醫等方面的那些說法雖然都有一定歷史依據,卻是忽略或掩蓋了更早的史實。在近期舉行的韓國文化與中國楚文化淵源關系探究學術研討會上,專家作出結論:韓國文化烙上了中國漢水文化的深刻印記。這個結論是非常符合實際的。

⑥ 「羅」這個姓在韓語裡面是什麼

《羅》用臘信於塵派姓氏的時候
朝鮮寫法及發音為


Ra
韓國寫法及發音為


Nah
+++++++++++++++++++++++++++++++++++++++++++++++++++++++++++++
而《羅》在一般文章或單詞的輪兄輪結尾處,一般發音為
<라>
.

⑦ 羅氏豫章堂,日昌公是誰

據有關資料:羅姓在現今中國姓氏人口排列位於第22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86%,預計人口數約有1000餘萬。羅姓還遍布港澳台地區以及韓國、泰國、柬埔寨、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

羅氏後裔世代繁衍枝繁葉茂,盡管他們的足跡踏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盡管他們遷徙到域外番邦世界各地;無論斗轉星移滄海桑田,無論時光流逝歲月蹉跎,散居各地的羅氏後裔,都堅定地認准豫章(今江西南昌)是天下羅氏的發源之地,羅珠公是天下羅氏之祖。

羅珠公,字懷漢。仕漢惠帝,先為「治粟內史」,後改為「大農令」,故世稱為「大農公」,羅珠與灌嬰平定九江郡。漢景帝時,在南昌一帶置「豫章」郡,建築城堡,並環城廣種豫章樹(樟樹)。其後世子孫,遂被稱為「豫章羅氏」。

《江西通志》載:羅珠「漢高祖時跟隨灌嬰,平定豫章,有功德於民」。

據羅氏22世孫羅新會羅龍勝為《羅氏家譜滾氏》作序解說:「豫章羅氏者,始自黃帝有熊氏,姓公吵備鍵孫。再傳顓頊高職氏,姬姓,皆有聖德帝天下。顓頊之裔黎回代司祝融。回後季連,羋姓。連後鬻熊,佐周有功,以熊為氏,孫熊繹封於荊楚,┅┅遂國於羅,以國為氏。子孫奔散於江漢之間。漢羅懷,為梁王相,食采於豫章。父君用為武陵令。用子珠為大司農,自長沙奉命守九江,遂籍豫章。豫章之裔出大司農者,子孫特盛焉!」

北宋丞相司馬光為追念羅珠的崇高品德,卓越功勛,作詩贊曰:「起家內史,職在司農,留侯推轂,灌侯共功,相度豫章,仡仡崇墉,勛成辟穀,邈矣高風。勛在漢室,澤及生民,媲美後稷,於今為烈,定太平功,建中興業,壽而且康,厥後克昌。」

千百年來,民間世代流傳「天下羅家無二派」的名言。自羅珠之始,家族繁衍,分支發展脈絡清晰,家譜記載嚴謹有序,至今已有70餘代。

羅氏發源之初,各分支自行起名,並無統一的排行字輩。至宋代,第40代後裔羅盛得任吏部侍郎,著手統一天下羅氏排行字輩。他把對羅氏子孫的殷切升巧期望,寫成一首四十個字的五言古詩。「盛應實用君,成彥伯公叔。以德懋憲光,秉興克允福。亨運會時來,賢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得業是常祿。」(大意:羅氏興盛依賴你們,仿效前輩成為俊彥。憑借德行光耀家族,依靠奮斗追求幸福。亨通機運時常來到,賢能後裔繼祖傳宗。根基厚實每天進步,受業創業發達永恆。)

由於羅盛得的顯赫地位和社會影響,所以這首五言古詩成為羅氏統一字輩。自此開始,散居各地的羅氏家族後裔基本按照統一字輩起名,記入《羅氏家譜》。至今全國各地的羅氏後裔,主要是:運、會、時、來、賢、嗣、序等輩。

到了明代,儒學訓導羅文溥仿照羅盛得,也作一首四十個字的五言古詩,為羅氏家族延續制定字輩,兩者合並共計80代。「忠孝全鴻烈,芳名振豫章,立朝榮甲第,奕世萃冠裳,理學家聲遠,英才國瑞長,靈礽同紹述,慶衍發麟祥。」(大意:忠孝兩全滿門忠烈,芳名遠播豫章之羅。高官滿朝榮耀門第,顯貴輩出世代相承。理學世家聲名遠振,英才俊傑國運久長。靈敏聰慧後裔光大,繁衍興旺家族吉祥。)

羅文溥制定的字輩,其中特別指明羅氏家族發源於豫章,「芳名振豫章」。

自豫章羅氏一世祖羅珠公始,由於做官、經商、謀生、避禍等等原因,羅氏後裔逐漸遷徙五湖四海,散居九州各地。逐漸形成5個郡望,即豫章、襄陽、河東(太原)、齊郡(濟南)、長沙。今國內的四川、廣東、湖南、江西、湖北、貴州等6省所聚居的羅氏,約佔全國羅氏總人口的75%。

據古代史書和各地羅氏家譜的記載,大致可以看出豫章羅氏遷徙的概況。以豫章(江西南昌)為發源地,至東漢末年,羅氏後裔主要聚集在襄陽、長沙、豫章三個地方,開始進入四川,隨後又進入貴州。

至唐代中頁,羅氏後裔遍布江西及湖南、湖北,開始進入福建。宋末元初又由閩入粵。

羅姓遷居台灣,目前所見文獻記載最早始於清朝雍正初年。福建漳州羅氏與郭、何二人一道到台灣基隆開墾。雍正八年廣東人羅朝章在台灣新竹紅毛鄉開墾。雍正十一年有福建泉州人羅合泉在台灣彰化縣東螺西堡新莊仔庄開墾。此後大批羅姓子孫遷入台灣,與當地民眾一起建設台灣,生息繁衍。今天羅姓人口在台灣排名第十八位。

自清朝開始,居住在廣東梅縣、大埔、及福建寧化等地的羅氏,曾多次向海外遷徙。主要遷往南洋的文島(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祖籍廣東嘉應州梅縣石扇堡的羅芳伯在西婆羅洲(今加里曼島)建立了一個共和制的蘭芳國,實行「蘭芳大總長制」,立國時間達一百零八年(公元1777~1885年)。目前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還居住著數十萬羅氏後人。

韓國是豫章羅氏海外後裔的主要居住國家。據統計,全羅南道、全羅北道共居住羅氏後裔60萬人。韓國的羅氏分為「錦城羅氏」和「羅州羅氏」兩大分支,均自認是豫章羅珠公後裔,均自認江西南昌是尋根問祖之地。

摘錄於《錦城羅氏大同譜》卷一《姓原考》:「珠公在漢初事高祖有功,封於豫章郡,是為豫章羅氏。……遭黃巢亂,徙往各處,中國之羅皆一本。」

據《錦城羅氏大同譜》卷一《先系考》記載,羅至強是「錦城羅氏」一世。羅至強,唐代人。曾任尚書左僕射、兼侍中侍郎、御史中丞大夫、黃州團練副使、按全州致討司馬事。羅至強避難逃至韓國,有兩種說法。一是反對唐太宗征伐高句麗的廷議,二是由於戰亂。由於史料缺乏,難以定論。

羅至強駕船到達韓國,在發羅縣(今羅州)定居,後來在新羅朝廷任左丞相。羅至強官居高位,顯赫一世。於是家族繁榮,根深葉茂,人丁興旺,形成浩浩盪盪的「錦城羅氏」。

《羅州羅氏大同譜》記載羅富為「羅州羅氏」始祖。「舊文記載,始祖諱富,奉命出使東渡,未及返命,宋亡,仍居艅艎,後貫羅州。」(譯:歷史文件記載,始祖羅富,奉朝廷之命出使,東渡韓國。還來不及返回復命,北宋滅亡,於是仍然居住在艅艎,最後定居於羅州。)

《羅州羅氏大同譜》對始祖羅富特別註明:「本是中國人仕宦,來渡東方,定居羅州,麗朝出仕,官至正議大夫監門衛上將軍和金紫光祿大夫門下平章事。墓所在羅州艅艎面涌珍洞子坐之原。」

韓國《李朝姓原雜記》更加明確指出:羅富是江西南昌人。「羅氏由中國豫章東渡而來,有諱富者,是高麗正議大夫監門衛上將軍,為始祖,貫羅州。」

羅富本是武官,又是宋朝使者,留居韓國之後,因此受到高麗朝廷重用,榮華富貴。雖遠離祖國,卻光宗耀祖,使豫章羅氏發揚光大於異國他鄉。

國內《羅氏族譜》記載鑿鑿:羅富是江西南昌東崗羅村人(今羅家集羅家村)。其父:「羅廷重,北宋慶歷元年應茂才異等試簿將作終嚴州通判。」其母:「樊氏,進賢縣人。」

羅富是羅廷重次子,「仕萍鄉令。大觀二年明堂恩進武騎尉,加雲騎尉升奉議郎。」

國內《羅氏族譜》和《羅州羅氏大同譜》相互吻合,歷史紀年和相關史料以及傳說相互應證,韓國「羅州羅氏」是江西南昌羅家集羅家村羅氏後裔和分支。

2006年至2007年間,南昌縣蓮塘鎮小藍村(柏林羅氏)曾經迎接數批韓國羅氏尋根問祖代表團。據《羅氏通譜》記載,「一世祖珠公世系,傳至十六世祖綏公字均章生二子:企生、遵生、忠孝一門,分成南昌柏林羅氏兩大支派」。由此可見,蓮塘鎮小藍村並不是豫章羅氏最早的發源地。

地方誌准確記載,我們今天說說的的南昌城是在「公元637年(貞觀11年)從灌城西遷至東湖太乙觀西」。既然南昌城是「西遷」,那麼羅珠公與灌嬰一道所築「灌城」就應該在今日湖坊鄉一帶。所以,豫章羅氏最早的發源地應該是羅家集一帶,即東崗羅氏。至今,韓國羅氏還流傳說他們的祖先在「豫章東20里」。

(二)

「天下羅家無二派」,羅氏後裔無論如何背井離鄉漂泊異國他鄉,他們永遠銘記列祖列宗延續羅氏家譜。他們的心中永遠保持著對「根」的思念,永遠保持著對「發祥地」「發源地」的崇敬。由此,「豫章羅氏宗祠」成為天下羅氏頂禮膜拜的聖地。祠堂是宗族的象徵,古人說「追源溯本,莫重於祠」,「無祠則無宗,無宗則無祖」。古時候,人們認為祠堂是祖宗靈魂的棲息所在。

「豫章羅氏宗祠」始建於西漢景帝年間,大約公元前150年。據《豫章羅氏宗祠重修祠志序》記載:「吾羅姓豫章始祖,諱珠、字懷漢公,本諸學問文章,發為功名事業。佐漢高開國,內而治粟,外而太守。繼灌侯之後,竟築城之功。望重奇勛,賢稱大隱,藉以家於豫章。厥後,子孫濟美,忠孝一門,遂有『豫章世家』之譽。

太尉周亞夫奏以公築豫章城功績,奉敕建祠祀之以崇明德。」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太尉周亞夫(周勃之子)上奏提議,皇帝准奏降旨,可見由此「豫章羅氏宗祠」地位之高。北宋徽宗趙佶特為「豫章羅氏宗祠」御制詩曰:「羅氏大宗祠,晉唐柏垂絲,始代不遷祖,萬古常如斯」。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74年),「豫章羅氏宗祠」因年久頹廢而重建。

明代末年,「豫章羅氏宗祠」毀於兵燹戰火。

自清朝嘉慶十九年至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豫章羅氏宗祠」遷址重建,規模宏偉,蔚成大觀。

同治六年(公元1868年),「豫章羅氏宗祠」重修。

1931年,羅氏後人集股募捐,「豫章羅氏宗祠」再次重修。

民國期間政府所頒「產權證」復印件至今依然存於《羅氏家譜》。由於歷史的原因,「豫章羅氏宗祠」早已煙消雲散。據《豫章羅氏宗祠產權證》記錄,其原址具體方位:東臨子固路(民德路口至「福輝大廈」);南臨民德路(「南昌市第二按摩醫院」及「家常飯酒家」大部;西接「鳳凰坡小學」;北即「福輝大廈」圍牆),佔地面積約10畝。

「豫章羅氏宗祠」是天下羅氏之根,另外還有兩處重要的「羅氏宗祠」是羅氏分流的重要見證:「呈坎羅氏宗祠」和「石壁羅氏宗祠」。

一、呈坎羅氏宗祠

安徽黃山市的呈坎羅氏宗祠,規模宏大,裝飾精美,整體上仿照曲阜孔廟等規制,四進四院,軸線對稱,是中國祠堂建築的最傑出的代表,在20世紀60年代就被列為「國家文物保單位」。

唐朝末年,呈坎羅氏始祖文昌公、秋隱公為避黃巢之亂,從江西南昌舉家逃難。見此地萬物中和,風水奇佳,於是定居下來。羅氏兄弟通曉風水理論,把原名「龍溪」改為「呈坎」。整個村落按《易經》:「陰(坎),陽(呈),二氣統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風水理論選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宮。呈坎羅氏家族鼎盛於宋、元、明三個朝代,高官、隱士、富商、詩人、畫家、高僧等等,英才輩出,各領風騷。《羅氏族譜》記載,僅在明代在朝為官者就達110多人。朱熹在《羅氏族譜》序中贊曰「以進士發科嗣世家業赫,為歙文獻稱首」。

二、石壁羅氏宗祠

客家羅氏始祖羅令紀(688—777年),系豫章羅珠公第二十五世裔孫。其曾祖父羅萬發,於隋開皇年間(580—600年),由沙縣徙居黃連峒。羅令紀協同巫羅俊率眾闢地墾荒、開山伐木,致力開發黃連,使黃連於唐乾封二年(667年)建鎮,開元十三年(725年)升鎮為縣,天寶元年(742年)更黃連縣為寧化縣。

寧化尚屬初創時期,地廣人稀山清水秀,各地羅氏陸續向寧化匯集。例如:唐乾符五年(878年),豫章珠公第三十二世羅儀真因避黃巢之亂,攜子羅景新由南昌西山遷虔州虔化縣(今贛州寧都縣),歷數十年,又遷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定居。元代戰亂,豫章珠公第四十五世羅尚立由虔州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謀生。

羅令紀是福建寧化的開縣功臣,福建寧化是羅氏在南方的播遷中心。後來廣東和台灣等地的羅氏全都是來自該地,例如順德、南海、番禺、河源、程鄉(梅縣)、興寧、長樂(五華)、歸善(博羅)、龍川等等。《嘉應州志》雲:「梅州人民抗元的壯烈,地為之墟。閩之鄰粵者,相率遷移來梅,大約以寧化為最多。所有戚友詢其先世,皆來自寧化石壁人。」英國傳教士肯貝爾早在1912年發表的《客家源流與遷移》一文中也說:「嶺東之客家,十有八九皆稱其祖先系來自福建汀洲府寧化縣石壁村者」。

寧化石壁是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寧化素有「客家祖地」和「客家搖籃」之稱,由此衍播、散居在世界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家後裔有1.2億人,其中客屬台胞460多萬人。豫章羅氏後裔是寧化石壁最早的開拓發展者最重要的群體,由此石壁也是世界客家羅氏總祖地。

「石壁羅氏祖祠」原建於後唐同光二年(924年),傳至明代永樂年間遷建於今址,至今已有600餘年。「石壁羅氏祖祠」是石碧客家羅氏唯一總祠,也是世界客家羅氏總祠,總祠內設始祖羅令紀紀念堂。

(三)

祠堂常常會有一個「堂號」,實際上就是家族分流的一個名號。例如:唐朝末年,兵部尚書羅令則,從浙西北桐廬遷往浙東北慈溪。慈溪羅氏敬羅令則為「慈溪羅氏基祖」,其祠堂號稱「嘉德堂」。 「嘉德堂」就是慈溪羅氏的名號。列舉部分豫章羅氏支脈的「堂號」,以「窺一斑而知全豹」。

豫章堂、尊堯堂:豫章羅氏的嫡系的堂號。豫章本是羅氏的郡望,由此以郡望為堂號。宋朝時候,豫章人羅從彥是大儒陳頤、程顥的再傳弟子。羅從彥謹遵師訓,隱居不仕,廣傳朱熹的理學,著有《尊堯錄》。由於羅從彥德高望重影響深遠,所以嫡系羅氏亦稱為尊堯堂。

柏林堂:南昌柏林羅氏的堂號。柏林公,名瑭,字公秀,珠公第十三世後裔,南昌柏林羅氏之基祖。幼居武陽之泗洲,因夢柏而移北林遷居,廣種柏樹於所居之左右。不數年,柏漸成林,於是改北為柏。羅瑭曾和許遜一道治水,享譽四方。於是其後裔堂號「柏林」。

明德堂:大埔豫章羅氏的堂號,是客家羅姓的一支。據清嘉慶六年(1801年)羅氏總祠「明德堂」會簿載:「吾族自豫章衍派迨宋季由閩人粵、散往四方,各世其家,各宗其祖,雖同出一源,無以聯之……」。其後遂有興建大埔羅氏總祠「明德堂」之舉。據載,在該祠陳役主位的計有一十八個宗支。

貽谷堂:浙江上虞羅氏的堂號。《上虞羅氏譜》稱「始遷祖」是南宋的羅元。羅元,行元一,字元善。由慈邑羅江遷居上虞三都永豐鄉,是為遷虞始祖,開「貽谷」之名。

忠直堂:江西吉水竹溪羅氏的堂號。羅復仁(1306-1381),明代著名廉吏,曾任弘文館學士,與劉基同列。明太祖朱元璋為羅復仁題詩:「性雖粗率,忠直可喜。賜此布衣,放歸田裡。」取詩中「忠直」為堂號,以示榮耀。

世德堂:廣東南海豫章羅氏堂號。元代羅寵為《南海紫洞豫章家譜》作序:「始至宋紹興間,先世,諱點,居於江西,生子諱明,生孫,諱周易,咸失紀錄,及曾孫諱裔,然後遷居於保昌珠璣里,生子,諱福。至孫,諱佑,又遷居於南海梓桐鄉,實為保昌祖裔之孫也,是故有可考者,因以為始焉。生子諱芳譽,至元,祖兵,詩書第宅,幾為之危。幸而成立,斷簡殘篇,掇拾於灰燼,得存其一二,亦我豫章氏一脈之未絕也。」

羅寵,字承恩,號念公,南海紫洞羅氏第九代子孫。元朝英宗皇帝召他到京城,授以司務部高官。然而羅寵執意辭讓,英宗皇帝只得准其還家,並賜手書「世德堂」作為羅氏宗祠牌匾。由此,「世德堂」成為堂號。

義恩堂:福建沙縣羅氏堂號。據《沙縣羅氏宗族譜牒》記載,其肇遷始祖為江西南昌柏林里人,可惜名諱已失,只知唐元和十五年(820)作官於沙縣。居「羅巷」,肇啟閩沙羅氏一脈。

肇光堂:福建省永安市大陶鎮美坂(原名「尾坂」)村的羅氏宗祠名稱。宗祠原為祭祀洪砂羅姓開基始祖「真輝公」所建。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所謂「肇光」,即「開始、光大」之意。

(四)

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以血緣文化這一特殊形式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形成、代表著中國民族傳統的宗族觀念。「血濃於水」,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是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今天,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和推動作用。

目前,全國各地都非常重視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例如無錫市已經宣布將修復和恢復一批祠堂建築,鄒公祠、李忠定公祠、華孝子祠、張中丞廟、至徳祠(泰伯殿)、過馬郡祠等。

中華民族(包括海外華人及漢族後裔)自古以來都有根深蒂固的觀念:尋根祭祖,造化桑梓,報效祖國。南昌是天下羅氏的發源地,羅珠公是天下羅氏的始祖。重建「豫章羅氏宗祠」,使之成為天下羅氏尋根祭祖的聖地,對於廣泛聯系天下羅氏,對於南昌的建設發展,必定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這正是筆者撰寫短文的根本目的。

⑧ 韓國名字女孩 羅氏 謝謝哦

羅豐芸 羅梓平 羅隴嫻 羅迎娉 羅汐燁 羅柔棲 羅旖曦 羅菁惠 羅玥寶 羅秋之 羅潁縵 羅辰琀 羅方空 羅彗凌 羅菡君 羅靜翎 羅桓寧 羅詠豐 羅音隴 羅童好 羅品琪 羅儷旻 羅晰玲 羅妹晴 羅慧婕 羅紡諭 羅韻鴦 羅花宇 羅旻彤 羅楓韋 羅亭誠 羅弘如 羅衡晶 羅澤奕 羅娥靜 羅秀嫣

⑨ 羅姓的歷史

羅姓源流
羅(Luó)姓源出有四:
1、據《說文通訓定聲》、《名賢氏族言行類稿》、《通志·氏族略》等有關資料所載,出自妘姓,為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以國為氏。顓頊。顓頊號稱高陽氏,是炎黃聯盟的重要首領之一。他的孫子祝融為帝嚳時的火官(掌管民事),因他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便命他為祝融,被後人尊為火神。祝融的後裔分為己、董、彭、禿、女雲、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他的孫子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建立羅國。公元前六九零年,羅國被楚國所滅,祝融子孫逐漸向南遷移,為不忘亡國之恨,遂以原國名為姓,尊顓頊為羅姓得姓始祖。。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時候,有子孫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稱為羅國。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攜困跡置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周末又南遷至湖南長沙,遂以國名"羅"為氏。
2、賜羅姓而得,隋、唐、明時賜姓。
3、據《通志·氏族略》等有關資料所載,自西周以後有羅國後人以國名為姓。得姓始祖:
4、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據《魏書·官氏志》、《通志·氏族略》、《賴氏族譜》等有關資料所載,在南北朝時,北魏漢化,鮮卑族復姓破多羅氏、叱羅氏皆改羅姓,西突厥人在唐代時,其子孫以「斛瑟羅」為氏,後簡為羅姓。清代愛新覺羅氏改姓羅,賴氏族人在春秋戰國時改羅姓。

一.遷徙分布

羅國傳至24世萬通時,被楚國所滅,萬通與次子蒼噩逃至襄陽黃龍洞避隱,其長子芳噩逃往四川。周顯王時,有31世羅乘遷往枝江,其孫羅守隴自枝江遷至今湖南長沙。40世羅君用次子羅珠遷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為豫章羅氏一世祖。唐昭宗時,羅珠28世孫羅景新遷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寧都),31世有兩支分別徙居廣東大埔、興寧。45世羅尚立,元代由虔州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明代又遷往上杭縣扶陽,其子羅新松徙廣東梅州。另外,羅國亡國後,羅氏有部分人從滇南、滇東遷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遷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閬中,後成為板楯蠻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還有一支遷入貴州東部、南部,融入布依族;遷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瑤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區外,羅氏還分布於今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江蘇等省的一些地方。唐高宗總章年間,有河南羅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在福建安家落戶。自清代開始,居住在廣東梅縣、大埔、及福建寧化等地的羅氏,曾多次向台灣遷徙,還有一些人遷往南洋的文島(辯並印尼)等國家。其中,祖籍廣東嘉應州梅縣石扇堡的羅芳伯在西婆羅洲(今加里曼島)建立了一個共和制的蘭芳國,實行"蘭芳大總長制",立國時間達108年(1777--1885)。
羅氏,在台灣是個較為普遍的姓氏。台灣的羅姓,來自福建寧化。主要集中居住在苗栗和新竹兩縣,其他各縣市也散居不少。台灣的羅氏與北方的羅氏是一脈相承的。
二、遷徙分布
羅姓最早起源於中原地區,春秋戰國時期,羅國為楚所滅,羅姓便由原聚集地逐漸向南遷移,周末時遷至湖南長沙,產生湖南羅姓。秦漢時期,羅姓發展緩慢,但出現了羅姓當時最著名的人物羅珠,歷任高官,甚至被稱為羅姓人鼻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羅姓居住地戰事頻繁,爭戰不斷,加之兩晉時期「永嘉之亂」,羅姓族人又大舉南遷,由原聚居地湖南,遷至江西、廣東、福建等省,從此羅姓遍布於我國南方各省,成為南方一大姓氏,並且形成了八個著名的羅姓郡望。唐宋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各姓族人得以繁衍壯大、播遷,羅姓名人相繼涌現,郡望大量形成,在各個地區的人口尺毀比例也不斷上升,從而羅姓發展進入一個鼎盛階段。元朝後期,明清時代,外族入侵中原,為避戰亂羅姓族人又一次遷徙,並與外族進行融合,促使羅姓得到進一步發展壯大,不但後來成為漢族大姓,而且在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成為名列前茅的姓氏。如羅姓在元明時期融入土家族,在清朝時融入彝族成為大姓,後又融入苗、布依、瑤、侗等族,並逐漸發展成為各族中的大姓。如今在我國分布廣泛,但主要分布在四川、廣東、湖南、江西、貴州和湖北等省,上述六省羅姓人口約佔全國羅姓總人數的百分之七十。羅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八六。

⑩ 韓國的漢江名字的由來是由於中國么漢城的名字也是又中國傳過去的么

樓主可以看看這里,太長了,貼不全,更多看網址。

http://blog.daqi.com/article/59540.html

試 論 韓 國 與 古 楚 國 的 文 化 淵 源

我是個文史愛好者,從小就喜歡看地圖。有專家說「地理決定歷史」,也有專家說「歷史影響地理」,我覺得都很有道理。
多年前就"發現"朝鮮地圖上有不少「中國地名」,好多還是我家鄉的,感到很好奇。直到今年上半年看到一篇有關韓國文化與中國楚文化交流的文章,才解除了我心中的疑惑。

2005年6月在韓國江陵舉行的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第7次學術會上,一批中國學者參觀、考察了江陵端午祭。主會場設在江陵市政大廳,市政府門前不遠處的一塊巨石上刻著「第一江陵」幾個大字,在端午祭場「第一江陵」這幾個字也隨處可見。
江陵是筆者家鄉湖北省的一個地名,是古代楚國的都城所在。何故「飛渡」到了東北亞的韓國?這難道僅僅是歷史的巧合?個中緣由容我慢慢道來。

韓國與古楚國地名辨析

在公元前的古朝鮮時期,朝鮮半島北部先後出現檀君朝鮮、箕子朝鮮和衛滿朝鮮3個王朝,南部則有馬韓、辰韓、弁韓(合稱三韓)等部族國家。公元前後半島進入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三國時代」。

公元7世紀,新羅(676~935年)滅高句麗、百濟兩國,統一了半島。公元10世紀高麗王朝(918~1392年)取而代之。後李氏朝鮮(1392~1910年)又取代高麗。
1910年日本吞並朝鮮,李氏朝鮮亡。1945年日本戰敗,朝鮮獨立。1948年大韓民國成立,建都漢城,稱為南朝鮮或韓國;同年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成立,建都平壤,稱北朝鮮或朝鮮。
以上就是整個朝鮮半島的完整而概要的歷史。

翻開朝鮮地圖,中國的地名幾乎遍及其全國,其中有湖北的江陵、襄陽、黃州、利川,湖南的洞庭、長沙,河南的南陽、淮陽,江蘇的丹陽(古代河南、湖北亦有此地名),還有陝西的咸陽、延安,山西的五台山等等。甚至連韓國現在的首都首爾去年還叫漢城(又稱漢陽,與武漢三鎮之一的漢陽相同),而與古楚國息息相關的漢江,貫穿了整個韓國東西,其發源地竟也叫太白山!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韓國的這些「中國地名」是怎麼來的吧。

江陵在三國時代稱「阿瑟羅」,高麗時代稱「東原京」。在李氏朝鮮時代改稱「江陵大都護府」,也稱「江陵府」,歷史的確不短,距今已600多年。1397年新羅的翼嶺縣改為「襄陽府」,後為「襄陽郡」。
韓國的首都漢城在高麗時代(1308年)就稱為「漢陽府」,現代則稱為漢城。同樣在高麗時期,新羅的赤山縣改為了「丹陽郡」。洞庭湖位於江原道通川郡,是江原道最大的自然湖。另有因太白山而名的太白市,三韓時曾屬於辰韓的悉直國領域,於公元102年編進新羅。

從表面上看,韓國的江陵、丹陽、襄陽、漢陽、漢江、洞庭等地名和兩千多年前就存在的楚國地名似乎沒有什麼可比性,因為時間相差太遠。
展開中國地圖,就可以看到漢江的主要源頭在陝西秦嶺的太白山下,盡頭則在下游的漢陽。上述那些地名也幾乎都在漢江沿線或以南地區,而那裡正是均為楚之滅國羅國、盧國人的居地。古代中國的羅國和盧國的原地在襄陽,滅國後其族人一起遷到洞庭湖附近的長沙;楚發源地丹陽和楚國的都城江陵同樣重要。

再看看韓國幾個地名的分布情況:屬於忠清北道的丹陽在漢江的上游,漢陽(漢城)在漢江的下游,屬於江原道的江陵和襄陽均在漢江上游不遠處,洞庭湖也在江原道,襄陽-江陵-長沙在地圖上南北排列的次序與位置也都大體一致。最重要的是韓國漢江發源於江原道和慶尚北道連接處的太白山下,這簡直就是楚國地名的翻版!
和古代楚國地名相同的韓國地名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韓國東部海岸的江原道。這里有江陵、襄陽、洞庭湖、長沙洞等。而江原道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三面環山,一面靠海,太白山脈南北向縱貫全道,形成了一個半封閉的包圍圈,使它與外界相對隔絕。當地許多古風古俗得以完整的保存下來,與這樣的地形有關。

古代楚國地名曾經的地理位置的變化似乎讓人難以接受。早在20世紀30年代錢穆先生就提出:先秦的湘、沅、澧諸水都在今湖北省境、分布於漢水流域一帶,以後楚人南遷、地名隨遷。
後來,石泉先生對此現象也研究了多年,發現:長江中游地區的巨大變化集中發生在公元555~561年間,主要是一大批原在漢水中游兩岸的古地名向南遷移到了長江中游兩岸。
韓國江原道的古地名和今民俗的發生和繼承,原因亦同此理。只不過前者是發生在中國國內,後者則發生在國際間;前者是南北推移,而後者則是東西遷徙。

楚國與辰韓、新羅的淵源

在此,先讓我們先回顧一下楚國及羅國、盧國歷史。
約公元前11世紀中期,季連之苗裔鬻熊被周王室授予「子」的封號,封於楚,居丹陽, 以此開篇拓土。公元前706年,楚國征討隨國獲勝後,熊通自稱楚武王,成為天下諸侯中第一個自己稱王的國君。
隨後幾年裡,熊通先後征服了羅國、盧國等周圍小國,以擴疆土。楚文王繼立,遷都於郢(今湖北宜城境內),打通了前往中原的道路。楚成王時,楚國的大國聲威真正建立起來。到了庄王,他勵精圖治,終成霸業,楚國出現了經濟繁榮、文化燦爛的鼎盛局面。庄王之後楚國開始走向衰微。
公元前506年,吳、蔡、唐三國合兵攻楚,並陷落郢都,秦王發兵,秦楚聯軍擊敗吳軍。休養生息後,公元前400年,楚悼王謀求富國強兵之道,開始變法,並取得了成效,此時,楚國兵強馬壯,橫歸中原,初露稱雄之勢。威王後期,楚國成了七雄中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大國,進入了最鼎盛的時期。到懷王時楚國又開始走下坡路。
公元前278年,秦軍對楚國國都發起進攻,並很快佔領了郢,楚國詩人屈原憤世投江,頃襄王東逃至今河南淮陽,建立新都陳郢。考烈王時,遷都壽郢(今安徽壽縣)。後秦王政即位,開始統—全國的進程,公元前223年秦軍大舉伐楚,攻陷壽郢,綿延800年的楚國滅亡。

公元前7世紀,在漢江中游荊楚腹地有兩個苗蠻小國,羅國(也稱羅子國)和盧國(也稱盧戎、盧子國)。羅,熊姓,與楚有共同淵源。公元前690年楚武王並吞羅國,子孫便由熊姓改為羅姓。國亡,以國名為姓,是周秦時代所慣行的通例。
羅被楚滅後,楚王把羅國遷到枝江(古枝江在今宜城南境),成為楚國的附庸國。爾後楚師擴境江南,再遷其羅國遺民至洞庭以南的長沙。秦漢時,羅人有的留居長沙,有的東遷豫章(今江西南昌)。所以在中國的三國、南北朝時期,史書上記載的羅姓名人,多為襄陽、長沙、豫章三個地方的人。
盧國和羅國同屬苗蠻,但來源卻不相同。羅人和楚人一起來自中原,而盧戎則來自岷山、岷水之地。
來自三危的三苗順著離嘉陵江不遠的漢水上游朝南遷徙,在公元前7世紀到達漢江中游,建立了盧國。這些逾越千年後從三危遷回到故地的苗裔,已經濃濃的融入了西戎氐羌的諸多習俗,他們和彝族、白族、土家族一樣尊虎崇虎。
盧國的地理位置在今湖北襄陽縣西。盧國和羅國距離非常相近,猶如唇齒相依。楚人入侵,唇寒齒亡,所以抵抗楚國的侵略,羅、盧兩國一向是同仇敵愾的。歷史上羅盧聯軍曾打敗過楚國。盧國和羅國同時滅國後,一起被遷到枝江然後又遷到長沙。到長沙後,盧戎的一支往西到了的辰州,在辰溪和瀘溪一帶安營紮寨。

再讓我們看看辰韓、新羅的來歷。
辰韓,中國史書《三國志·魏書》和《後漢書·東夷列傳》都有這樣的記載:「辰韓者,古之辰國也,……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適韓國,馬韓割東界地與之。
大量的歷史資料說辰韓是秦朝時逃亡過來的中國人,對這一點中韓學者是一致認同的。從中韓史籍中可見古朝鮮半島東南部的三韓部落,馬韓為原住民,辰韓、弁韓來自中國,弁韓臣屬辰韓。
在韓國史籍中也可以找到辰韓、弁韓是苗裔的記載。韓國野史《桓檀古記》等書籍中說倍達國(韓國人自稱為倍達民族)是第14代蚩尤之後。《三聖記全》下篇也記有「蚩尤即14世慈烏支桓雄,是中國和韓國軍神的象徵」,目前韓國保存有很多祭祀蚩尤的祠堂遺址。這就說明辰韓和弁韓和楚國的羅氏、盧氏一樣均為其苗裔,同樣尊蚩尤為始祖。有韓國學者也認為韓國和苗族的創世神話很相象,與其他民族的創世神話大不相同。
韓國的新羅也稱斯羅、斯盧,公元前57年古新羅建國,古新羅是由辰韓部落聯盟中斯盧部落所建,在徐羅伐(慶州舊稱)建都,統治地區先在朝鮮半島東南部,直到公元三世紀,新羅仍只佔據慶尚南北道東部和江原道一部分地區,地盤狹小。四世紀後,開始征服周圍部落,成為半島東南部的強國,繼與百濟、高句麗形成鼎足,互相爭霸。新羅在唐朝的配合下,於660年滅百濟,再於668年滅高句麗。後唐朝試圖佔領百濟、高句麗故地,新羅奮力反抗,在公元676年新羅首次統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
新羅在統一後的兩個多世紀內,出現和平、繁榮景象,農業、商業、手工業、藝術、教育、宗教等都得到蓬勃發展,這時是新羅文化的最盛時期,獨具特色的新羅文化在統治者的倡導下廣為傳播,最終成為韓國主流文化之一。
綜上所述,我們便可以得出結論:辰韓和弁韓來自被秦滅國的楚國,是羅和盧戎之後,既有以熊為圖騰的羅氏族,也有以虎為崇拜的盧氏族,這也是新羅為什麼也稱斯羅、斯盧之原因。
羅、盧一起遷到了韓國,初期以虎為崇拜的盧氏族勢力強大,於是國名以來自楚地辰州的盧氏族命名為辰韓。之後以熊為圖騰羅氏族日益強大,在領土擴張中佔了上風,國名更改為新羅國,這是為了與原在楚國的故羅國相區別。

韓終與楚-韓歷史公案

韓終是古楚國與韓國的這段歷史公案的核心人物。
據史料記載,羅、盧氏族是跟隨著一個名叫韓終的方士在公元前215年渡海到韓國的。秦漢及以前的戰國時代,方士得到帝王的青睞,他們不僅通曉方術,而且熟知天文地理、醫術、農業及航海等知識。徐福作為方士中最著名的一個,為秦始皇入海求葯,最後到達日本。與徐福同時代的方士,還有韓終、盧生、侯公等,他們也先後為秦始皇訪求仙葯,徐福之屬到了日本,這是現在中日學者基本統一了的認識,韓終之屬出海後到了哪裡呢?
韓終乃齊國方士,煉丹采葯,修煉成仙。不論韓終煉丹也好、成仙也好,關鍵的問題在於,韓終修煉的地點是楚國境內的長沙。唐代司馬承禎《洞天福地記》記載:「第二十三洞真墟——在潭州長沙縣,西嶽真人韓終所治之處。」修煉成仙並非一日之工,必須長期呆在所治之處。由此當可推知:韓終在長沙時與羅氏、盧氏交往密切。
在秦滅楚後8年,韓終帶著羅氏、盧氏等楚國亡民有準備地逃離了秦國,渡海到了朝鮮半島東南部。而韓國的漢字傳入時間大約在戰國到漢初,這和韓終之屬到韓國的時間吻合。至於渡海路線,有人認為在山東。而鑒於長江下游的安徽、江蘇都有過丹陽地名出現,而且在東海普陀山至今有海礁被稱做「新羅礁」,當可推知:韓終人馬是從長江口渡東海,繞過濟州島到日本海西岸的朝鮮半島登岸,(若從山東出發,則登陸北朝鮮的大小青島-海州一帶較為近便)。在慶州-江原一帶重建家園。為紀念韓終和盧氏原籍辰州,辰韓就此出現在朝鮮半島東南部。
韓終可能就是韓國檀君神話中桓雄的原形,史籍中記載韓終已經修煉成仙,完全有可能被後人奉為天神,他帶領以羅氏族、盧氏族為主的三千臣民,選擇適合居住的太白山下落戶(太白市一直屬於辰韓、新羅的領地)。而神話中桓雄與熊女所生的檀君,應該是以熊為圖騰的新羅首領。新羅率先統一了半島,並以熟練使用漢字的優勢,創造並記錄下來了開國神話

閱讀全文

與羅姓在韓國叫什麼名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