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朝鮮半島是那個國家的為什麼韓朝在爭半島誰能說下朝鮮半島的發展過程
朝鮮半島上目前有兩個國家,朝鮮和韓國。一開始,朝鮮半島上是只有一個朝鮮。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統治者向清廷求援,清廷派兵入朝。日本趁機也以保護在朝使者為由出兵,並發動甲午戰爭,迫使中國承認朝鮮不再是自己的附屬國,承認朝鮮獨立,以推進自己的大陸政策。到了二戰結束,美蘇協定要以北緯38度作為二戰的軍事受降線,蘇聯在線以北接受日本投降,而美國則在線以南,並且要聯合起來幫助朝鮮建立一個統一政權。然而,隨著美蘇冷戰開始,美蘇之間的合作被對抗取代,繼而雙方都決定在自己控制的區域里,扶植一個可以受控於自己的政權。於是在1948年朝鮮分裂為朝鮮和韓國。1950年,朝鮮在蘇聯間接的技術支持下,發動戰爭,意圖統一半島,一開始,人民軍十分順利,但由於蘇聯方面為避免與美國直接沖突,禁止蘇聯在朝援助人員越過38度線,人民軍又缺少經驗,加之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參戰,戰爭局勢發生變化,韓國軍隊一路攻到平壤,幾乎到了中國邊境,於是在蘇聯承諾保證中國邊境安全的情況下,解放軍組成志願軍抗美援朝,最終把聯合國軍打退到38度線,然後,就簽署了停戰協議。(PS中美在此期間並沒有彼此宣戰,因而是「志願軍」,簽的也是「停戰協議」)
B. 朝鮮三八二是朝鮮什麼地方朝鮮當年被韓國打到了哪裡
大約一個世紀前的1910年,日本吞並了朝鮮。在1945年2月,日本把部署在朝鮮半島的日軍以「三八線」為界,劃分為兩部分,北部歸關東軍指揮,南部歸大本營直接指揮。日本派駐朝鮮總督的府邸設在首爾(舊稱漢城)。
真正把「三八線」作為分界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的時候。1945年8月10日,美國竊聽到日本軍方的密電,知道日本已經准備投降。同時,兩百萬蘇軍已對日宣戰,摧枯拉朽般的橫掃號稱百萬的日本關東軍(實際約有70萬),並正准備大舉擁進朝鮮半島。如何解決美蘇分別在朝鮮半島對日本軍隊實施受降和軍事佔領問題,已是迫在眉睫之事。美國為確保其在太平洋和遠東的利益,於8月10日深夜在五角大樓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在朝鮮半島如何接受日軍投降的問題。會議上兩名上校提出的以「三八線」為界的方案,得到了美、蘇、英三國的認可。9月2日,美蘇兩國聯軍最高司令部發布命令,宣布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接受日本投降和對朝鮮半島實行軍事佔領。從此,朝鮮半島被人為分裂。
3年後,北南各自成立獨立政府,南方成立的是大韓民國,總統是李承晚(他曾在我國的上海成立流亡政府,後隨國民政府遷至陪都重慶,得到國民政府和美國的支持)。北方成立的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相是金日成(長期在我國東北和前蘇聯,得到前蘇聯的支持)。南北兩方誰都不承認對方是一個「國家」,且都認為對方是本國的一部分。
雙方各自建國後,宣傳戰就不斷,都揚言要解放對方,最後北方打響戰爭,一度把南方的軍隊包圍在最南端的釜山一線,幾乎就要取得全勝了,這時,美國及聯合國軍參戰,美國一面協助韓軍固守釜山,一面又冒險在中西部的仁川登陸,切斷朝軍的給養供應和斷掉退路,最後南北夾擊,把朝軍打得丟盔卸甲,聯軍乘勝推向北部,佔領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區。這時中國派出志願軍援助北朝鮮,幾經大戰,又打回了三八線,甚至逼近三十七度線。雙方均已傷亡慘重,無力決出勝負,經過談談打打、打打談談的反復較量,終於在1953年的7月27日,簽定了《關於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確定三八線為臨時軍事分解線。
補充;現在南北之間的臨時軍事分界線並不是原來的「三八線」,而是朝鮮戰爭停戰時的實際軍事控制線,走向與原來的「三八線」有些不同,東部向北偏移,西部向南偏移
C. 朝鮮半島問題的由來
日本於1910年8月與韓國(大韓帝國)政府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韓國(大韓帝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逼迫高宗退位,冊立純宗。從此時至1945年,日本統治朝鮮半島。
從1932年起,朝鮮共產黨人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蘇聯的支持下於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半島北部的普天堡鎮,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三八線)為界,朝鮮半島的被俘日軍分別由蘇聯紅軍和美國陸軍接收。
1948年8月15日,在美國的支持下,大韓民國宣布成立。1948年9月9日,在蘇聯的支持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1950年6月,在蘇聯的支持下,金日成部隊發動了針對大韓民國政府的朝鮮戰爭,朝鮮人民軍剛開始一路勝利,將南韓軍壓制到釜山一帶。
經過反復的拉鋸戰以後,雙方最終決定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聯軍」與美國主導下的「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
(3)朝鮮島是怎麼被韓國佔領的擴展閱讀
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期間,也就朝鮮再次核試驗這一最新形勢深入交換了意見。在朝鮮新一輪核試驗又一次攪動國際局勢之際,各大國領導人均對這一新動向表示嚴重關切,願意加強溝通、協調與合作,盡早找到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的辦法。
在上述互動中,中方傳遞的強烈信息是「三個堅持」:堅持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堅持維護東北亞和平穩定,堅持朝鮮半島問題最終只能通過包括對話協商在內的和平方式解決。頭兩個「堅持」是目標,後一個「堅持」是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手段。
從各國領導人的表態來看,在實現半島無核化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這兩大目標方面,大家的立場基本一致,但在如何實現這兩大目標的問題上,存在一些微妙差別。解決半島問題的辦法有很多,但出路只有對話。誠然,朝鮮新核試嚴重違反安理會有關決議,沖擊國際核不擴散體系。
惡化東北亞地區局勢,理應受到國際社會的堅決反對和強烈譴責,也給朝鮮帶來更多的國際制裁和孤立。越是在這種情況下,國際社會越應清醒地認識到,對朝制裁、施壓、孤立並沒有也不會從根本上解決朝核問題。半島局勢惡性循環只會加重各方特別是朝鮮和美韓的安全困境。
D. 朝韓戰爭是怎麼暴發的
朝鮮半島自1910年起被日本統治,直至1945年掘芹二戰結束。1945年8月,蘇聯對日宣戰,隨後根據與美國協議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接受日本投降,佔領朝鮮半島。在1948年,南北兩佔領區內分別成立兩個政府。南北雙方均自認為全朝鮮半島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時對整個朝鮮半島聲稱主權,拒絕承認以北緯38度線劃分的蘇美對日受降分界線為邊界。在冷戰初期的緊張國際形勢背景下,南北雙方都企圖武力統一朝鮮半島,沿三八線兩邊各自囤積大量軍隊,也發生多次小規模武裝沖突,至朝鮮在充足准備後發動大規模攻勢。它是冷戰的第一場大規模「熱戰」。
朝鮮在1950年6月25日以反擊為理由越過三八線,一般以此為朝韓正式內戰之起點。於1945年成立的聯合國只承認美國支持的大韓民國為朝鮮半島上唯一合法政府,不承認蘇聯支持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而認為是前者領土內的地方政治軍事力量。25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蘇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席位問題而抵制出席會議,大韓民國向聯合國控訴受到入侵,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第82號決議,聲明此舉為北朝鮮部隊對大韓民國的武裝攻擊,並敦促其立即停火[34]。6月27日,聯合國安理會又通過第83號決議,要求北朝鮮軍隊撤回38度線,「建議聯合國會員國給予大韓民國以擊退北朝鮮武裝攻擊及恢復該區內國際和平與安全所需之援助」[35]。隨後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由21個會員國組成「聯合國軍」參加朝韓內戰,包括美國、英國等16個國家的軍隊,外加瑞典、印度、丹麥、挪威、義大利5個國家派遣的醫療隊或醫療船,其中美國提供88%的戰斗人員,占據主導地位。這支部隊不聽命於秘書長,而是受美國統一指揮,聯合國要求由美國提交戰斗行動報告[36][37][38]。由此,以保衛和平的名義,南北雙方內戰演變為捲入數十個國家的國際武力爭端。隨後蘇聯空軍開始秘密參戰,而中方則譴責、呼籲雙方停火並保持一定中立。
朝鮮人民軍在戰爭首兩個月占盡優勢,三日內攻陷韓國首都漢城,韓國國軍遭受巨大損失,不斷後撤。至8月,朝鮮軍隊已抵達釜山環形防禦圈。美軍於9月15日在仁川登陸後迅速扭轉戰局,朝鮮軍隊後路被切斷,陷入不利地位,金日成向蘇聯集團請求協助,蘇聯也積極施壓中國參戰[39]。隨後,中國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發出警告,指出若聯合國軍越過38度線侵入北方,其中立政策可能改變;還譴責美國飛機進入中國領空,抗議美國飛機轟炸中國丹東的文物市場[40]。
10月初,聯合國軍逆轉戰情,向北開進,越過38度線,終促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出兵介入。10月1日,韓國國軍越過三八線,美軍則於10月8日正式越過三八線。10月19日,聯合國軍奪取包括平壤在內的朝鮮大部分地區,逼近中朝邊境。同日晚,首批中國人民志願軍也秘密越過鴨綠江,開始激烈的攻防戰斗[41]。中國人民志願軍於參戰後長驅直入,在第一次戰役、第二次戰役、第三次戰役中連續擊敗聯合國軍,將戰線推回三八線,並於1951年1月4日一舉攻佔韓國首都漢城。其後,1951年1月13日,聯合國提出停戰建議,但戰爭雙方均未對此有進一步回應,戰爭繼續攔散亮進行。聯合國軍在此後的第四次戰役和第五次戰役中阻滯志願軍的進攻,使戰線在開戰一年後再次回到三八線並陷入膠著。蘇聯首先主張停火,而中、美雙方均表贊同並開始停戰談判,但雙方邊打邊談,構築塹簡寬壕,並在上甘嶺和金城等地展開拉鋸,雙方皆有重大損失。
1953年7月27日,參戰方三邊——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聯合國軍——在板門店簽署朝鮮停戰協定,宣布停戰。協定建立朝韓非軍事區作為緩沖區,並就戰俘遣返問題作出安排。隨後,朝韓雙方仍繼續保持外交沖突和軍事對峙,持續至今。由於朝韓雙方僅行動上遵守了朝鮮停戰協定,卻未簽署停戰協議或和平協定,所以理論上朝韓雙方仍然處於戰爭狀態。
朝鮮戰爭後,各方重新考慮在朝鮮半島的政策,聯合國和大多數國家逐漸改變為同時承認以停戰分界線劃疆而治的朝鮮、韓國兩個政權,而不介入雙方的領土爭端。聯合國於1991年同時首次接納朝韓為會員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於1992年與韓國建交。
E. 朝鮮和韓國哪個國家先存在他們又是怎樣分割的
如果按建國時間的話,是韓國先建國的。二戰時朝鮮半島全部被日本佔領,勝利後由美蘇暫時分區佔領,蘇聯佔領的就是現在的朝鮮,美國佔領的是現在的韓國。當時美蘇雙方對於撤出朝鮮半島商定了一個時間,但是蘇聯撤出後,美國並沒有撤出,而是扶植李承晚建立了「大韓民國」,金日成迫於無奈建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本人是非常想統一的)。後來的朝鮮戰爭就不用介紹了吧?大致情況就是這樣。
F. 朝鮮分解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會分成朝鮮和韓國
原因:
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被劃分為南北兩塊勢力范圍分別由美蘇分區佔領:由蘇聯支持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朝鮮)」以及處於美國支持的「大韓民國(南朝鮮)」先後成立。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聯合國軍及其支援的大韓民國(南朝鮮)同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其支持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朝鮮)最終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沿三八線非軍事區劃分為兩個以朝鮮民族(又稱韓民族)為主體民族但政治體制不同的主權國家。
(6)朝鮮島是怎麼被韓國佔領的擴展閱讀:
朝鮮半島的傳說
根據朝鮮民族的古代神話傳說,前2333年(相當於中國的夏朝時期),太陽神之子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後代檀君王儉在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
檀君朝鮮國,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檀君朝鮮國的歷史有1500年之久。12世紀的高麗王朝,檀君傳說首次出現於《三國遺事》。此書屬私家著述,記載傳聞稗說,是否為信史存在爭議。
G. 朝鮮半島歷史
朝鮮民族的主源,或者說朝鮮半島最早的居民是韓和穢。他們的先人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居住在朝鮮半島。韓種族屬於南方蒙古人種,居住朝鮮半島的南部。穢種族屬於北方蒙古人種,居住在朝鮮半島的北部。韓、穢兩種族早就人口眾多,並創造了燦爛文化。
七十萬年前: 朝鮮半島開始有人類定居。根據傳說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後代檀君王儉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檀君統治朝鮮1500年之後退位成為山神。此傳說記載於《三國遺事》
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在史籍上第一次出現。在中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而成為諸侯。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韓國人的歷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做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太原鮮於氏世譜》,朝鮮的鮮於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燕人衛滿取代。其後代箕准逃至南方,與三韓合流。據空漏說三韓中的「辰韓」便是箕子後代。
高麗,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系,箕子朝鮮是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贊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目前沒能夠考古學的考證,在朝鮮、韓國歷史學界上不承認箕子王朝的存在
根據史記,燕國的將軍衛滿率移民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功滅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
公元前82年,因為古朝鮮人和當地部族的抵抗,廢止臨屯和真蔽虧讓番的兩郡。公元前75年玄菟郡遷移到遼東。樂浪郡,在朝鮮半島北部遷移很多次,王莽政權的新朝時樂浪獨立,在公元30年東漢(後漢)朝廷收復樂浪郡。 在東漢末年,遼東的公孫氏(《三國演義》中有公孫淵)分樂浪郡南部設帶方郡, 在朝鮮半島南部的土著的韓人建立以辰韓、馬韓和弁韓為中心的辰國,同時存在伽倻等小國,並且接受南遷的古朝鮮人,包括了衛氏朝鮮的遺民及其他部族的加入。
由於漢朝解體,進入三國及後來的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的大戰亂,雖然西晉,十六國時期的鮮卑慕容氏的前燕都曾控制過原來漢朝在朝鮮北部的領地,但最終還是因為集中注意力在中原的爭奪而逐漸喪失了對該地區的控制力,於是,在中國東北南部形成了高句麗王國,並逐漸強大,最強盛時曾控制中國遼東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的原」漢四郡「地區;與此同時前1世紀中葉,辰國也開始解體。其舊領內出現的新羅、百濟開始日漸強盛,公元4世紀,朝鮮形成 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朝鮮前三國時期」 在公元前後(《三國史記》記載在公元前一世紀中),朝鮮半島上出現了三大政權:新羅(前57年-935年)、高句麗(前37年-668年)、百濟(前18年-660年)。在半島南端還有伽倻等政權。各國互相攻伐,同時也出現了朝鮮半島歷史上的一個比較繁榮的時期。 百濟是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百濟依靠向中國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貢的方式,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
在日本方面,有一部分學者認為位於朝鮮半島南端弁韓(今慶尚南道)地區的伽倻等政權是當時日本大和朝廷在朝鮮半島的殖民地「任那日本府」。半島三國中的百濟為抵禦高句麗和新羅的侵攻而接近日本,想藉由日本牽制兩國。宏局日本則企圖利用此一形勢在朝鮮半島建立自己的勢力。由此導致了四世紀時大和朝廷出兵新羅,佔領弁韓,設置日本府進行統治。512年,百濟遣使要求大和朝廷割讓任那四縣以補償被高句麗佔領的北部領土。當時的大和朝廷因無力繼續統治朝鮮南部地區,不得不答應百濟的要求。562年,任那日本府被新羅所滅。 而在朝鮮和韓國方面,很多學者否認當時在朝鮮半島存在日本殖民地任那。相反的,他們認為在日本列島上存在著許多被百濟,伽倻和新羅統治的小國,在半島各國相互爭雄之時也曾競相利用其在日本列島各屬國的力量。
在日本,根據「高天原神話」(記紀神話),有過倭國統治任那的見解。從1960年代開始,在韓國朝鮮再驗證記紀神話上的有關任那日本府的記述,結果否認記紀神話的可靠性,從1970年代開始日本歷史學界也得到大概同樣的結論。某一年的微軟網路全書即因為此一問題而招致部分韓國學者的抗議。同樣的三國關於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解讀也存在很多爭論,甚至有朝鮮學者指好太王碑碑文曾遭舊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篡改。
新羅則以向唐朝稱臣的條件與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唐朝大軍於公元660年聯合新羅功滅百濟,又於668年借道新羅和百濟故地.在和新羅南北夾擊並下消滅高句麗,並由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由於出現反抗以及當時唐朝還要防禦突厥的威脅,676年唐軍從百濟故地撤退並將該地轉交新羅,新羅最終得以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新羅935年亡於高麗,新羅時代結束。在韓國、朝鮮和日本的歷史學家把渤海國歷史也納入朝鮮史范疇,故他們也將此時代稱為南北國時代。但中國大陸很多歷史學家都反對,因為他們認為渤海國只是(今日)中國境內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
918年,後高句麗的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993年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系,向遼國稱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
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跨台,國王投降蒙古。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別沙發動抗蒙古戰爭,1273年蒙古佔領濟州島,結束抗蒙古戰爭。
1280年元朝為了進攻日本在朝鮮半島設置征東行省,在高麗首都派遣「達魯花赤」控制高麗國政,高麗國王只能住在江華島上。1281年隨著進攻日本失敗曾一度解散征東行省,1287年復設征東行省,並以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的藩屬國,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復時高麗朝廷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70年高麗朝貢明朝,1387年朱元璋要進攻原東北元朝屬地,但是高麗國內仍然支持蒙古殘余勢力,但朝內一直都有爭論是否應該歸順明朝。
Image:Taejo of Joseon.jpg
朝鮮太祖像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早已決心歸附明朝,於是他從鴨綠江邊回兵佔領首都開城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向明朝遣使稱臣,遵照眀太祖朱元璋的旨意,改國號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定都漢陽。此時代被日本稱為「李氏朝鮮」,這個名稱在多數的歷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對此朝鮮和韓國的學者認為應該稱朝鮮時代,但此名稱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
1401年,從太宗開始明朝正式冊封「朝鮮國王」。
1443年,世宗國王創立朝鮮語字母「訓民正音」。
1469年完成的《經國大典》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李氏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
1591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率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明朝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此段歷史史稱「壬辰倭亂」,現代中國稱為「萬曆援朝戰爭」。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軍援助明朝,1636年清軍攻佔朝鮮,國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
1863年國王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史稱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
1873年 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閔謙鎬剋扣軍餉,因而發生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清朝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
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是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
1894年朝鮮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朝鮮朝廷無力鎮壓,而向清朝求援。於是,6月6日清朝援軍在牙山登陸,而日本軍隊也以次為借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陽,強迫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鎮壓了農民起義。
1894年日本進攻駐朝鮮的清軍,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1895年4月,清朝戰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是自主之國,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朝廷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同年,日本暗殺了有反日傾向的明成皇後。
1896年高宗在俄國支持下稱帝登極,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朝鮮改為韓國。1904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朝鮮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
1905年乙巳保護條約。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
1906年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
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
1909年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於1910年8月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韓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讓高宗退位,擁立順宗。
1919年3月1日,朝鮮半島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民族語言<ref name="朝鮮語教育廃止">朝鮮語教育廢止發表的年是1940年 。根據 亞細亞歷史資料中心 Ref.B04011372700</ref>,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寬順等青年學子在今日漢城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三一獨立宣言」,並把獨立宣言傳遍全國。這些獨立活動引起國民的反抗,並沖擊各地的日本警察機關,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鎮壓。史稱「三一運動」。同年,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並於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中國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1939年上海淪陷後,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朝鮮復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並為韓國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從1932年起,朝鮮共產黨人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北部的普天堡鎮,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由蘇聯和美國軍隊接收。在美蘇的各自支持下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6月25日雙方爆發朝鮮戰爭,北朝鮮軍期初一路勝利,將南韓軍壓制到釜山一帶,於是美國決心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陸,朝鮮軍面臨攔腰斬斷之勢,被迫撤退。並被美軍一路壓制到鴨綠江一帶。這使得中國也被迫介入。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抗美援朝。經過反復的拉鋸戰以後,雙方最終決定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聯軍同美國主導下的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而美國至今仍有軍隊駐扎在韓國。
H. 韓國與朝鮮的歷史淵源
韓國與朝鮮原來是同一個國家,朝鮮半島古代的政權長期是中原王朝的屬國,並與北方民族、日本列島展開頻繁的交流與沖突,在近代受到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與滲透,1910年被日本吞並。
1945年獨立,但在美國與蘇聯的操縱下,朝鮮半島以北緯38度線分裂為南北兩部分,並於1948年分別成立了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爆發了朝鮮戰爭,1953年停戰後維持分裂狀態,持續對峙至21世紀。
韓國與朝鮮的分裂與內戰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三八線)為界,分別由蘇聯紅軍和美國陸軍接收。三八線以南由美國軍事政府實行統治,以北則由蘇聯軍事政府實行統治。1947年2月,金日成建立了朝鮮半島第一個無產階級獨立政權——北朝鮮人民委員會,金日成被推選為委員長。
另一面大韓民國首任總統李承晚在日本投降後回到朝鮮半島,作為右翼勢力領袖展開反託管運動,主張南部單獨建國。1947年秋,美國在聯合國提出朝鮮半島問題,聯合國通過一項決議,要求朝鮮半島舉行自由大選,選出政府後,佔領軍撤軍。
1948年,選舉僅在南部舉行。在選舉結果的基礎上,8月15日,大韓民國宣布成立,李承晚在美國的支持下當選總統。北部反應迅速。9月9日,金日成宣布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朝鮮半島歷史
I. 南韓和北朝鮮是怎麼回事
北朝和南韓起源盯喚於二戰後美蘇凱飢凱勢力劃分。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被劃分為南北兩塊勢力范圍分別由美蘇分區佔領:由蘇聯支持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以及處於美國支持的「大韓民國(韓國)」先後成立。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聯合國軍及其支援的大韓民國(南韓)同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其支持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朝鮮)最終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沿三八線非軍事區劃分為兩個以朝鮮民族(又稱韓民族)為主體民族但政治體制不同的主權國家。
韓國簡介:
大韓民國(韓語:대한민국;英語:Republic of Korea,South Korea),簡稱「韓國」,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總面積約10.329萬平方公里(占朝鮮半島面積的45%),通用韓語,總人口約5200萬肢旅,首都為首爾。
韓國三面環海,西瀕臨黃海,東南是朝鮮海峽,東邊是日本海,北面隔著三八線非軍事區與朝鮮相鄰。
1910年朝鮮半島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光復取得獨立。1948年8月和9月,依三八線,朝鮮半島南北先後成立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爆發朝鮮戰爭,1953年7月27日依朝鮮停戰協定,朝韓雙方停戰。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實行了「出口主導型」開發經濟戰略,創造了被稱為「漢江奇跡」的經濟高速增長期,並躋身「亞洲四小龍」之一。
J. 世界近代史上朝鮮怎樣淪為殖民國家
1895年4月,清朝戰敗,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獨立,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
1904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朝鮮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簽訂《乙巳保護條約》,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
1906年,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1909年,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返磨根刺死。
1910年8月,日本迫使大韓帝國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漏悄斗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大韓帝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逼迫高宗退位,擁立朝鮮純宗。
(10)朝鮮島是怎麼被韓國佔領的擴展閱讀:
從1910年日本吞並朝鮮半島後,許多韓國志士亡命中國,在中國積極開展獨立復國運動。中國是韓國進行抗日獨立運動的主要根據地,給予了韓國獨立運動最大的支援。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韓國獨立運動的志士們在中國的土地上,一運遊方面為獲得自身的獨立與解放而奮斗;一方面積極參加中國的抗日戰爭,與中國軍民並肩戰斗。
1945年8月,韓國獨立運動志士與中國人民一起,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中韓兩國人民密切合作、並肩戰斗,共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是中韓關系史上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