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韓國資訊 > 韓國人體下半身有哪些穴位

韓國人體下半身有哪些穴位

發布時間:2023-04-18 16:55:26

❶ 人體個部位的穴位是哪些

人體穴位常識】
穴位是指神經末稍密集或神經干線經過的地方。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別名包括:「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於致命,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生死搏鬥中,做為『殺手『使用。歌訣有:
『百會倒在地,
尾閭不還鄉,
章門被擊中,
十人九人亡,
太陽和啞門,
必然見閻王,
斷脊無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物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明盯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罩槐嘩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另附:
奇經八脈及十二經胳走向
武俠小說中常出現奇經八脈之說,那麼到底什麼是奇經八脈呢?
其實,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
所謂經,是指神經縱運行的在的干脈。所謂絡,是指神經橫運行的網路系統的小支脈。經絡如環無端、內外銜接,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經分十二經脈,絡無法計數。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十二經絡走向包括:
1、手三陰經:從胸沿臂內側走向手。
2、手三陽經:從手沿臂外側走向頭。
3、足三陰經:從足沿腿內側走向腹。
4、足三陽經:從腹沿腿外側走向足。
而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穴點陣圖
參考資料:穴點陣圖http://www.wsnet.cn/Article/wszx/wscs/200601/1610.html

❷ 八髎穴位位置圖和作用,八髎對女人的作用

八髎穴不是一個穴位,它是一組穴位,所以合稱一起就叫:八髎穴,有八個點,左邊四個右邊四個,分為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正好是在我們腰骶的部位。八髎穴中的「髎」一般來講在人體當中穴位以「髎」來命名的,這樣的穴位一般來說就是一些骨縫或者說有孔的位置上才稱為髎,而且這個孔是比較深的。比如像人體上一些穴位:肩髎、天髎都是骨頭上大的骨縫或者是骨頭上重要的標志。一般在骨縫上的穴位都叫「髎」穴。腰骶上的八髎穴就恰恰在我們腰骶的骶骨分排著,左邊有四個,右邊有四個叫作骶神經孔。

八髎穴的位置怎麼找
直立位或者俯卧位時,爬在床上,臀部肌肉上面明顯有兩個凹陷,就是美人窩,八髎穴位於美人窩往下內側,恰恰是骶骨所在的位置。如果找不到美人窩,可以找髂後上嵴,簡單來說就是把手放到腰帶上(平時系腰帶的地方),從這個位置稍微往下一點,用手去找,可以找到一個圓形的骨性凸起,在它和背部的正中線之間的中點就是上髎穴的位置,用手四指一放,就把四個穴位都找到了。

【按摩八髎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1、八髎穴位對我們人體下半身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療和預防作用,特別是泌尿生殖系統方面的問題。

2、對腰部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經常按揉腰骶,促進腰部的氣血通暢,對老年人的保健有非常關鍵作用和意義。
髎穴屬足太陽膀胱經。針刺鎮痛機理:抑制疼痛神經信號,通過神經介質發揮鎮痛作用。針刺八髎穴通過鎮痛作用使腰背部的骶棘肌、腰大肌、髂腰肌等保護性肌緊張得以緩解。

八髎五行屬水,擅缺昌長調節全身的水液,疏通氣血。凡是婦科病,都跟氣血水液有關。因而,八髎能通調所有的婦科病。命門、腎俞、志室在腰部橫向同一條線上。搓八髎是治療婦科男科之要穴。

口訣雲:大趾連通肝脾經,疏肝健脾強腰身。小趾歸屬膀胱經,泌尿疾病可醫治。第四趾節通膽經,便秘脅痛奉效奇。
中醫有句:「腳為腎之根」,《儒門事親》曰:「腎主兩足」。俗語雲:「腳為樹根身為干,泉水滋潤樹茂盛」。

通過這種方法治腰疼效果極好。我是用手背來回上下揉搓,抹點橄欖油,搓的面積盡量擴大到整個後腰部,從命門、腎俞、志室開始,一直到八髎,甚至長強。腰為腎之府,摩擊腎府,又名「擦精門」。

命門、腎俞、志室此三穴為腎精和元氣聚集之地,按摩搓揉此處,可以補充元氣,滋養腎精。從而令女人身體強壯,氣血充足。命門五行屬火,女人要想身體好,永遠不顯老,就需要命門之火不停燃燒,使腎水保持溫暖暢通。

圓纖腎俞是腎的直接代言人,跟腎一樣,五行也屬水。另外,凡是婦科病、腎系統疾病,在腎俞處都有壓痛點。

志室是藏腎精的宮殿,五行屬土。橘扮仿腎水沒有土的藏納,便會泛濫成災,女人身體的毛病也會一發不可收拾。

當你揉搓一段時間後,會發現熱力從後腰部源源不斷地往腹部的神闕和關元滲透。我在上個月的時候,只要運動十來分鍾身上就會發熱,現在天氣變冷,發熱的時間要長一些,每天做個一兩次可以驅寒保暖。

最好的按摩時間:按照中醫子午流注的時間推算,酉時17:00——19:00時是腎經氣血流注和開穴時辰,此時推拿效果最好。根據子午流注推拿可提高推拿之臨床療效。腎經旺,有利於貯藏一日的臟腑之精華。腎經負責協調陰陽兩種基礎生命能量,和心、肝、脾、肺四臟的聯系都很密切。

女性臀部艾灸的好處
1、艾乃純陽之品,因此按照中醫理論,在女性身體陽經較為集中的臀部施灸,可有助於改善原本屬於陰寒之體—女性的生理功能,起到補益陽氣、調節沖任,預防和治療月經、白帶異常的作用;

2、懸灸有溫補作用,因此它最擅長地就是溫經散寒;在女性足太陽膀胱經、督脈經和臀部上施灸,能顯著改善女性盆腔內的血液循環,預防子宮肌瘤、囊巢囊腫的發生。

同時,艾灸還具有行氣活血、祛寒散濕的功效,可消除和緩解盆腔內的炎症和積液,避免輸卵管的黏連;

3、中醫認為:氣得溫則行、血遇寒則凝,所以臀部的督脈、太陽、少陽等經絡,如果為寒濕所傷,就會出現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此時以動態灸之法,能益氣助陽、散寒止痛,預防和減輕坐骨神經痛、痔瘡等疾病的形成。

4、臀部為人體任督二脈的交匯點,男女繁衍、生殖、性生活,這一切都離不開健康、結實的臀肌配合與參與。
灸陣激活臀部的經絡諸穴,可促進女性臀部的血液循環,令陰道反射性出現溫暖發熱、收縮等感覺,從而增強女性性生活的和諧度,改善女性的性冷淡、性高潮缺乏等異常。

❸ 人體頭部、面部、胸腹腰部、下肢、腳部常用穴位集錦大全,快收藏

有句順口溜說:「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這句話言簡意賅,指出了合谷、列缺、足三里、委中的治病作用,這四個穴位合起來就稱為「四總穴」。

足三里穴主治腹部疾病,腰背部疾病則找委中穴,列缺穴可以治頭頸部疾病,面部和口部的疾病就要看合古穴了,總體看這四個穴位幾乎可以治療全身病變。這四個穴中兩個在上肢,兩個在下肢,均分布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根據中醫遠道取穴的原理,他們可以用來治療頭面軀幹部的疾病。

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是大腸經氣的聚居之地。它在手背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之間,掌骨延長角的交點處。

只要腸胃不適、頭面部出現各種病症時,不論何種原因,先按壓合谷穴就對了。手陽明大腸經始於上肢,走上肢外側,然後經過頸項,上行於頭面,終止於鼻孔旁,因此大凡頭面部的疾病,都可取合谷穴治療。這與西醫中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有很大的不同,中醫講求的是整體觀,中醫認為一個部位的疾病,很可能是其他地方先出現了問題而導致的。

足三里最具有 養生 保健功效的穴位之一,在民間有很高的知名度,在醫家心裡也是治病的常選穴位。因為足三里穴不僅能夠疏經通絡、祛風除濕,還可以健脾和胃、益氣生血,具有很好的防病保健的功效。足三里穴的主治范圍相當廣泛,從上治頭面疾病、呼吸道疾病,到下治腸胃功能紊亂、生殖器官疾病,都有它的參與。

它屬於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在膝部的正下方,當膝關節彎曲仔手顫成直角時,膝蓋骨下方凹陷處下四橫指,就是足三里穴了。

俗話說「身體若要安,三里常不幹」。「常不幹」指的就是要保持足三里穴的濕潤,穴位在肌膚裡面,怎樣保持它的濕潤呢?就是艾灸。在古人看來,一天三次灸足三里穴,比天天吃老母雞有更好的保健功效,因此又有句俗話說得好,「常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

委中穴是足太陽膀胱經上的合穴,本經經氣在此匯合進入膀胱,經氣較為強勁。所以委中具有很強的舒筋通絡、祛風活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委中穴在膝後部皺紋的中央處。

腰背部的經絡幾乎為膀胱經所佔有,因此委中穴所治療的范圍很廣,尤其是治療腰背部疾病的要穴。凡腰背病症都可取委中穴治療,歷代醫家還會用它治下肢無力、酸腫、小腿拘急痙攣等症。

列缺穴為手太陰肺經的「絡」穴,是此經脈氣所發的穴位。還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任脈和手陽明大腸經。因此,它治療疾病的范圍非常廣泛,既能疏風解表、利咽消腫,還能解決牙齒、生殖器疼痛、遺尿等各種雜症。無論三經哪處有病症,都可以用它來配合治療。

其中,列缺穴對因外邪引起的頭痛效果最薯瞎為顯著。平時生活中,如果出現頭疼、頸椎病、落枕等頸項部疾病都可以掐、揉列缺穴來緩解疼痛,但如果病痛持續不能緩解,那就要到醫院確診治療了。

1.扁桃腺痛苦悲傷——合谷穴

「合谷」是將拇指和食指張成45度角時,位於骨頭延伸角。

指壓「合谷」對付減緩扁桃腺痛苦悲傷特別非常有用,合谷穴不但能用於扁桃腺痛苦悲傷,對付牙痛、高血壓、面皰也很有用。

2.清除失眠症——磨擦湧泉

「湧泉穴」在腳心斜走處,用手磨擦腳也能夠。然則應用腳心彼此磨擦,能同時刺激雙腳之「湧泉穴」是比擬公道的。如斯反復做三十六回,不久心境天然就會穩固下來而能入眠。

3.自汗、冷汗——陰谷、腎俞

汗是由腎經與膀胱經安排。於是,在膝蓋樞紐內側的「陰谷」與在第2腰椎擺布2厘米處的「腎俞」,對多汗症特別非常有用。

4.低血壓——百會穴

在感到頭重、頭昏目眩時,輕微強力的指壓叫「百會」的穴位。「百會」在頭的最上部當中央,將兩手的中指置於其上,徐徐吐氣,強力按壓6秒鍾,如斯反復5次,血液輪回會變成優越。

5.風濕痛苦悲傷——內關、念敗外關、百里

上半身痛苦悲傷,以指壓「外關」和「內關」最有用。「外關」位於手脖子橫皺紋向上三指寬處。「內關」位於「外關」的不和。

下半身痛苦悲傷,以指壓「百里」最有用。指壓上述穴位時,必需擺布瓜袋,一面吐氣一面壓6秒鍾,如斯反復10次,天天操縱數次。若是患處腫脹、發炎的話,弗成壓患處,而只在患處左近徐徐的壓便可。

6.傷風、發熱——大椎

挺直身材、頸部向前傾,在頸根處有塊隆起的骨。在此隆起骨中,最靠近頸部上面的骨稱為第7頸椎、其降低之骨(第一胸椎)間凹窪的中央,等於稱為「大椎」的穴位。強力按壓此穴位,能贊助退燒、快速減緩傷風的種種病症。

7.高血壓——「高血壓點」

在腳的大拇趾趾根上,有粗的橫紋。在個中央是稱為「高血壓點」的穴位。逐步的吐氣,用兩手的大拇指強力按壓此處6秒鍾。在兩腳的穴位各做3次。一天請做10次。每個月不中斷地做此指壓法一年,不管多高的血壓,亦可有很明顯的療效。

8.更年期——血海

從膝蓋骨內側的上角,上面約三指寬筋肉的溝,一按就感到到痛的中央,有稱為「血海」的穴位。一面逐步的吐氣,用輕微會感到到痛的氣力以大拇指繼承按壓6秒鍾。反復做10次。天天保持不時地做,定會減輕更年期使人討厭的病症。

9.解宿醉——磨擦足背

在足背有「太沖穴」,對付宿醉有極佳後果。「太沖穴」位於腳中指拇趾與腳板中央的地方。其方式為站立著,用一隻腳踏另外一隻腳背當中腹,如斯瓜代的做便可。宿醉後的第二天早上會頭痛,但不消擔心,只需延續做此足背磨擦活動三分鍾後,腦筋就會特別非常蘇醒。

10.喉嚨痛——尺澤、上尺澤

喉嚨痛可指壓「尺澤」和「上尺澤」兩處穴道。先將手臂上舉,在手臂內側中央處有粗腱,腱的外側外就是「尺澤」。「尺澤」上方3-4厘米處用手強壓會感到痛苦悲傷處,就是「上尺澤」。 人體頭部穴點陣圖及作用功效

胸部腹部穴點陣圖及作用功效

人體背部穴點陣圖及作用功效

胳膊手部穴點陣圖及作用功效

人體腿部穴點陣圖及作用功效

❹ 人身上共有多少穴位,分別是什麼

720個。

部分穴位:天柱穴、小海穴、少海穴、通里穴、陰郄穴、神門穴、少府穴、曲澤穴、築賓穴、上星穴、尺澤穴、孔最穴、魚際穴、虎口穴、前谷穴、百勞穴、灸癆穴、身柱穴、靈台穴、上星穴、尺澤穴、孔最穴、魚際穴、虎口穴、前谷穴、百勞穴、灸癆穴、身柱穴、靈台穴。

天突穴、氣舍穴、水突穴、天府穴、列缺穴、小指尖穴、璇璣穴舉沖、華蓋穴、紫宮穴、玉堂穴、肋頭穴、胸堂穴、俞府穴、彧中穴、神藏穴、靈墟穴、神封穴、氣戶穴、庫房穴、屋翳穴、膺窗穴、雲門穴、中府穴肢跡、周榮穴、天溪穴、崇骨穴、灸哮穴、定喘穴、魄戶穴、譩譆穴、豐隆穴。

(4)韓國人體下半身有哪些穴位擴展閱讀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9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

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採用按摩手法點、按、揉等不至於傷害人體,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這36個穴是致命穴平常按摩無任何不良影響。所謂致命歷答並必有意外的重力,非正常力道,或危險物品造成為必要條件。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

❺ 人體一百零八個穴位有哪些

(一)手太陰肺經

:

手太陰肺經,是十二經脈循行開始之經,左右共22個腧穴。此經主要病候為:胸肺部脹滿、咳嗽、氣喘、呼吸困難、小便頻數或黃赤、缺盆及手臂內側痛、手掌發熱、肩背痛或冷痛、外感風寒發熱。

1.中府

穴位:胸前壁的外上方,雲門下1寸,距任脈6寸。取穴:仰卧,先定雲門,後定本穴。即任脈華蓋穴旁開6寸處。

主治:咳嗽喘息、胸肋痛、肩背痛。針灸:針3~5分,灸激中3~7壯,不宜深刺。

穴名淺解:本穴原名「府中俞」「膺中俞」,後簡稱「中府」。手太陰經起於中焦,肺臟處於胸中,為吐納內外氣的府庫;且此穴為本經的募穴,募者集也,是本經經氣聚集較多之處,故名為中府。備考:本穴是手足太陰兩經之交會處。《百證賦》:「胸滿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

2.雲門

穴位:鎖骨外端下緣凹陷中。取穴:仰卧,在中府上1寸,與任脈璇璣穴相平,外開6寸處。

主治:同中府穴。針灸:同中府穴。

穴名淺解: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出天氣。」肺臟是臟腑之華蓋,象天。肺經之氣聚於中府,從雲門穴發出溫煦濡潤,如雲之出天氣也,故名雲門。

一說:肺居上焦,象天,病邪侵及肺臟,則上焦陰滯之氣盛,好似陰雲布敷。若對雲門穴或針或灸,則有疏散陰郁之功,故在臨床上常用治療肺氣壅滯,喘悶不暢的證候。備考:患癆瘵者,常在中府、雲門穴有壓痛。

3.天府

穴位:腋下3寸內廉赤白肉際。取穴:手掌向前、垂臂,當腋橫紋前端與尺澤穴成直線,適當乳頭相平處取之。

主治:氣喘、鼻衄、痛。針灸:以手平舉,針3~5分。

穴名淺解:肺居臟腑之上,故名之以天;府者聚也。肺經經氣出於雲門,布入上肢,在天府穴小集。故名天府。備考:《百症賦》:「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

4.俠白

穴位:天府穴下1寸。取穴:從尺澤穴直上5寸取之(也要參考天府穴位)。

主治:咳嗽、煩滿。針灸:針3~5分,灸3~7壯。

穴名淺解:「俠」,古醫籍中與「挾」字通用。肺色白,兩臂下垂,此穴適值肺臟的兩旁,故名俠白。備考:《壽世保元》治赤白汗斑。

5.尺澤

穴位:肘窩橫紋中。取穴:仰掌微屈肘,於約紋上,沿大筋外側取之。

主治:咳嗽、胸脅脹潢、肘臂痛、小兒驚風。針灸:針3~5分。

穴名淺解:按骨度折量寸法,從腕橫紋到肘橫紋折量為一尺。尺澤穴恰值肘橫紋之赤白肉際,為手太陰肺經的合穴。合象水之歸,水之所歸,大則為江海,小則為湖澤,況肺經合穴,在五行屬水,故以尺澤命名。本穴為合屬水,又以「澤」名,故針刺用補法則益陰,用瀉法則鬧蘆息熱。備考:《通玄指要賦》:「尺澤去肘疼筋緊。」

6.孔最

穴位:前臂拇指側,去腕7寸。取穴:伸臂仰掌,從太淵穴直上7寸處取之。

主治:頭痛、咳嗽吐血、痔痛、肘臂厥痛、熱病汗不出。針灸:針3~7分,灸3~7壯。

穴名淺解:孔最,為肺經的郄穴,「郄」者隙也。「孔」指孔竅,「最」當甚字解,兩字聯用,義為大孔竅;同時也含蓄著本穴有開瘀通竅的作用:故名。本穴為郄,郄穴多主急症,如咳血、咽痛、痔痛等症均可選用。備考

7.少商

穴位:手大指端內側。取穴:大指內側去爪甲角約一分許,赤白肉際取之。

主治:咽腫明彎山、鼻衄、昏迷。針灸:針1分。

穴名淺解:手太陰肺經屬金,在音為商,在時為秋。《秦問·六元正紀大論》以「太」和「少」來分別五音的陽和陰。肺經屬太陰,故以少商名之。本穴為肺經的井穴,屬木,救急常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備考:商(商、傷也),其氣肅殺,故為通瘀解熱的要穴。《百證賦》:「少商曲澤,血虛口渴同施。」

(二)手陽明大腸經

:

手陽明大腸經,左右共40個腧穴。此經主要病候為:喉痹、齒痛、鼻流清涕或衄血、肩以下本經流注部位疼痛,邢氣盛則經脈所過處熱腫,虛則憎寒怕冷。

1.商陽

穴位:手食指端的內側。取穴:食指撓側去爪甲角約1分許,當赤白肉際。

主治:齒痛、喉痹、昏迷、手指麻木。針灸:針1分,針尖略向上方。

穴名淺解:大腸經與肺經均屬金,其音為商,於時為秋,具有清肅之氣。但由肺經少商穴交傳而來,是從陰經轉入陽經,故名為商陽。本穴為大腸經的井穴,屬金,主治「心下滿」。備考:《百證賦》:「寒瘧兮,商陽太溪驗。」

2.二間

穴位: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取穴:屈指,當食指本節前橫紋頭陷中,赤白肉際。

主治:鼻衄、齒痛、喉痹。針灸:針2~3分,灸3壯。

穴名淺解:「間」,當隔字解。本穴適當次指內側,甲後第二節後(第二間隔),故名二間。本穴為大腸經的滎穴,屬水,為本經的子穴,凡本經實證,宜用瀉法。備考:《通玄指要賦》:「目昏不見,二間宜取。」

3.三間

穴位:食指本節後內側陷中。取穴:握拳,於本節後掌骨內緣陷中取。

主治:喉痹、下齒痛、手指痛。針灸:針3~7分,灸3~5壯。五指盡痛,可針入1寸5分,名為透掌針。

穴名淺解:本穴適當次指內側,甲後第三節後,故名為三間。本穴是大腸經的俞穴,屬木。凡木旺火盛,灼爍金經的疾患,均用瀉法。本穴一名小谷,二間穴一名間谷,均可為合谷穴的輔助穴。備考:《百證賦》:「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

4.合谷

穴位: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取穴:拇、食兩指伸張,當第一、二掌骨之間取之。

主治:頭痛、口眼 斜、鼻衄、齒痛、喉痛、多汗。針灸:針3~5分,灸3壯。孕婦忌用。

穴名淺解:穴在拇、食指兩歧骨間凹陷中,因以兩山間的谷地喻之,名為合谷。合谷穴稍外方赤白肉際,名為虎口(非合谷穴處),因而一般也常以虎口名代之。合谷穴為大腸經的原穴,為經氣聚集最深之點,《靈樞·九針十二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此外,兩合谷穴與兩太沖穴,名為四關,為開瀉熱閉、氣郁、血瘀的名穴。備考:《百證賦》:「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四總穴歌》:「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5.陽溪

穴位:腕關節拇指側兩筋間。取穴:手掌側置,拇指翹起,當第一掌骨後,伸拇長、短肌、肌腱之間,深陷處取之。

主治:頭痛、齒痛、手腕痛。針灸:針3~4分,灸3~5壯。

穴名淺解:「」與「溪」字通,義指山間的水溝。凡經氣循行到筋骨凹陷處,在腧穴多以溪、池、淵、海、泉、谷名之。本穴位於合谷後的凹陷中,又隸屬於手陽明經,故名為陽溪。本穴為大腸經的經穴,屬火,火盛者宜瀉之。常為合谷穴的輔助穴。備考:《百證賦》:「肩陽溪,消癮風之熱極。」

6.偏歷

頭頸部腧穴示意圖
穴位:陽溪穴後3寸。取穴:肺經列缺穴上1寸5分,略偏外側取之。

主治:目赤、鼻衄、肩臂痛。針灸:針3~4分,灸3~7壯。

穴名淺解:「偏」在此處其義為斜向,「歷」義為經過。此穴為大腸經的絡穴,經氣循行到此處分出一支,斜向肺經流動,故名偏歷。備考:《標幽賦》:「刺偏歷利小便,醫大人之水蠱。」

7.溫溜

穴位:陽溪穴後5寸。取穴:屈肘橫肱立拳(用力握緊),適當臂前肌肉隆起如蛇頭形之下端取之。

主治:頭痛、面腫、腸鳴腹痛、肩臂痛。針灸:針3~5分,灸3~7壯。

穴名淺解:「溫」義為暖煦,「溜」義為緩流。

本穴為大腸經的郄穴,經氣流動到此穴處,溫煦深聚,故稱溫溜。凡寒濕凝滯之證,本穴有溫通散寒祛濕的作用。用力握拳,本穴適當臂前肌肉隆起形似蛇頭處,故一名為蛇頭。備考:《百證賦》:「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之。」

8.下廉

胸腹部經絡腧穴示意圖
穴位:曲池穴下4寸。取穴:屈肘橫肱立拳,在曲池與溫溜穴成直線處取之。

主治:頭風、眩暈、肘臂痛等。針灸:針3~5分,灸3~7壯。

穴名淺解:「廉」當「隅」字,也當「棱」字解。穴在曲池下4寸。當屈肘握拳,肌內棱起,形似菱角,穴在其下端,因名下廉。備考:《甲乙經》:主溺勞、眼痛。

9.上廉

穴位:曲池穴下3寸。取穴:同上穴。

主治:頭風、半身不遂、腸鳴腹痛等。針灸:針5~8分,灸3~7壯。

穴名淺解:穴在曲池下3寸。屈肘握拳,肌肉棱起,形似菱角,穴在其上端,故名為上廉。備考:上下廉兩穴,均可作手三里的輔助穴。

10.手三里

背腰部腧穴示意圖
穴位:曲池穴下2寸。取穴:同上穴。

主治:齒痛、手臂麻木不仁、吐瀉等。針灸:針5~7分,灸3~7壯。

穴名淺解:《太素·五節刺》:「天容無過一里而止。」楊上善註:一里一寸也。看來「里」字在此不是用以計算里程之「里」,而應以楊上善注積為依據。手三里穴的定位,醫籍多謂在曲池穴下2寸,今以「三里」命名,似有未合。若於肘穴向下量之,恰為3寸,從而可以試想,對此穴命名時,其量穴的起點,是有差異的。一說:「里」與「」通,手三里與足三里與體內上、中、下三焦有關,故以「三里」標志之。備考:手足陽明經的三里穴,古代針灸家常在臨床時上下配合應用,如《席弘賦》:「手足上下針三里,食癖氣塊憑此取。」《百證賦》:「且如兩臂頑麻,少海就傍於手三里」。

11.曲池

穴位:肘部外輔骨內,肘窩橫紋頭。取穴:屈肘橫肱立拳取之。

主治:半身不遂、月經不通、瘰癧、癮疹等。針灸:針8~15寸,灸3~7壯。

穴名淺解:穴在肘骨曲角內緣橫紋端,為大腸經的合穴。經氣循行到此,聚集深入,以水喻氣,故名為曲池。此穴屬土,為本經的母穴,凡本經虛證宜補之。備考:《玉龍賦》:「人中曲池,可治其痿傴。」

12.肘(應作肘)

上肢部經絡腧穴
穴位:曲池穴斜外上一寸。取穴:屈肘橫肱,於大骨外緣取之。

主治:肘臂痛、攣急、麻木不仁。針灸:針5~8分,灸3~7壯。

穴名淺解:「」與「」,一般以為兩字通用,究其實兩字讀音相同而字義相異。「」當深空解,「」其義為髖。《甲乙經》原作「肘」,按穴名的竟義,應以《甲乙經》為是。備考:肩、肘兩穴,其竅頗深,易受寒邪侵犯,但也是治療肩肘痛痹的要穴。

13.五里

穴位:曲池穴上3寸。取穴:屈肘橫肱,從曲池與肩穴直線處取。

主治:肘臂疼痛、瘰癧。針灸:灸7~15壯。

穴名淺解:一里為一寸,穴在天府下5寸(《素問·氣穴論》:「天府下五寸」),故名為五里。一說:「里」通「」,五里穴與五臟之氣相通,故古人常列為禁針,如《靈樞·玉版第六十》:「通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五臟之氣盡矣。」備考:《百證賦》:「五里臂,生癧瘡而能治。」應以灸治為主。

14.臂

下肢部經絡腧穴1
穴位:曲池穴上7寸。取穴:屈肘橫肱,於曲池穴與肩髃穴線上肉端取之。

主治:項強、瘰癧、臂痛。針灸:針3~5分,灸7壯。

穴名淺解:腕至肘稱臂,肘上肩下稱肱。肱與臂俗統稱為臂。臑,《禮記·少儀》:「太牢以牛丸肩,臂臑折九個。」註:「臂臑謂肩腳也。」一說:肩峰下之肉嫩軟,稱臑。穴置肩下肉端,故以臂臑稱之。此穴為手足太陽、陽維的會穴,凡由太陽經傳來的陰寒之邪,導致肩臂疼痛者,針之良效。備考:《百證賦》:「五里臂臑,生癧瘡而能治。」

15.肩髃

穴位:肩端兩骨間陷中。取穴:舉臂時肩部出現前後兩個凹陷,於前一凹陷中取之。

主治:半身不遂。癮疹、肩臂痛。針灸:針6分至1寸5分,灸7~77壯。

穴名淺解:《醫學入門》:「髃,音禺,肩頭骨也。」穴在肩上髃骨凹陷處,故名為肩髃。此穴為手陽明、陽的會穴。備考:《玉龍賦》:「風濕傳於兩肩,肩髃可療。」

16.巨骨

穴位:肩上後側叉骨間。取穴:肩端上行,兩叉骨之間陷中取之。

主治:癭氣、瘰癧、肩臂不得屈伸。針灸:針4~7分,灸7~15壯。

穴名淺解:鎖骨,古稱巨骨。穴在鎖骨肩端與肩胛崗兩大骨接頭的凹陷處,以骨名代用為穴名。此穴為手陽明、脈的會穴。備考:《甲乙經》:血瘀肩中痛不能動搖、巨骨主之。

17.天鼎

穴位:扶突穴下1寸。取穴:結喉旁開1寸5分為人迎穴,人迎穴後1寸5分為扶突穴,天鼎穴就在扶突穴下1寸取之。

下肢部經絡腧穴2
主治:喉痹、暴。針灸:針3~5分,灸3~5壯。

穴名淺解:鼎為古人的食器,其形上有兩耳,下有三足,與人之頭頸形狀相似。該穴適在頸部(頭頸在人體屬於天部),言鼎以象形,故以天鼎名之。備考:《百證賦》:「天鼎間使,失音囁嚅而休遲。」

18.扶突

穴位:天鼎穴上1寸。取穴:胃經人迎穴後1寸5分取之。

主治:喉中痰鳴、暴。針灸:針3~5分,灸3~5壯。

穴名淺解:《禮記》投壺註:「鋪四指曰扶」,扶即現今的四橫指,約當同身寸的3寸。該穴在結喉突起旁3寸,故名扶突。備考:《甲乙經》:咽喉鳴喝喘息,扶突主之。

19.禾髎

穴位:水溝旁5分。取穴:在鼻孔下,挾水溝旁取之。

主治:鼻塞不聞香臭、口噤、鼻瘡。針灸:針3分,不宜灸。

穴名淺解:「髎」,應改用,義為深空。禾,在秦漢以前皆指而粱言。人的鼻孔可以嗅谷氣,口咽能夠食五穀,該穴適當鼻孔下、口唇上,故以禾髎名之。備考:《靈光賦》:「兩鼻衄針禾髎。」20.迎香

穴位:鼻翼旁開5分。取穴:鼻翼溝根外端,鼻唇溝陷中取之。

主治:鼻衄、不聞香臭、多涕、口眼斜。針灸:針3分,不宜灸。

穴名淺解:迎接兩字為常用語,香,指氣味。此穴屬大腸經,與肺經為表裡。穴在鼻翼之旁,鼻司嗅,為肺竅,故以迎香名之。此穴為手,足陽明兩經的會穴,凡鼻不聞香臭之症,用之良效。備考:《玉龍賦》:「搐迎香於鼻內,消眼熱之紅。」《席弘賦》:「耳聾氣痞聽會針,迎香穴瀉功如神。」

(三)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左右共90穴。此經主要病候為:腹脹、腹中雷鳴、水腫。胃熱則多食善飢,小便黃;胃寒則食少而脹。邪盛熱高則發狂,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鼻衄、口喎、唇疹、頸腫、喉痹、胸膺及下肢經脈循行疼痛。

1.承泣

穴位:目下7分。取穴:正視時瞳孔直下,當下眼瞼下方靠骨邊取之。

主治:目痛多淚、雀目、目動。針灸:針4分,不宜灸。

穴名淺解:無聲垂淚渭之泣。該穴適當淚滴承受之處,故名為承泣,俗稱淚窩,與任脈承漿穴的命名意義相同。此穴為足陽明、陽屩、任脈之會。備考:《甲乙經》:目不明淚出,遠視。

2.四白

穴位:目下一寸。取穴:適當承泣穴下3分,於顴骨孔處取之。

主治:目赤痛癢,目翳、眼瞼動。針灸:針2~3分,針尖向顴骨孔處,不宜深刺和灸。

穴名淺解:「四」,指上下左右;「白」,當明字解。該穴能消散目翳,療目赤痛癢,使眼目向上下左右視物,皆光明白潔,故名為四白。備考:《銅人》:治眼生白翳、目動不息。

3.巨髎

穴位:鼻孔旁8分。取穴:從四白穴直下,於鼻翼根旁開直瞳子取之。

主治:口眼斜、鼻衄齒痛、眼瞼動。針灸:針3~4分,灸3壯。

穴名淺解:「髎」應改作窌,義為深空。巨者大也。該穴適在顏面顴骨突起的斜下方,故名為巨窌。備考:《百證賦》:「胸膈停留瘀血,腎俞巨窌宜征。」

4.地倉

穴位:口角旁4分。取穴:平口角旁開4分取之。

主治:口眼喎斜、流涎。針灸:針3~7分(針尖斜向頰車穴),灸3~7壯。

穴名淺解:「倉」,《說文》:「谷藏也」。《素問·六節臟象論》:「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於腸胃。」該穴適在口角旁,因名為地倉。此穴為手、足陽陰、陽屩之會。備考:《玉龍歌》:「口眼喎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左瀉右依師正,右瀉左莫令斜。」《百征賦》:「頰車地倉穴,正喎於片時。」

5.大迎

穴位:曲頰前1寸3分。取穴:鼓起兩腮,在下頜骨邊緣出現一溝形,按之有動脈應手處是穴(取時避開動脈)。

主治:口喎、口噤、齒痛。針灸:針3分,灸3壯。

穴名淺解:「迎」,有合的含義,逆而就之,也謂之迎。《靈樞·熱病篇》:「臂陽明有入遍齒者,名曰大迎。」臂陽明,指的是手陽明經,而大迎穴屬於足陽明經。足陽明經在此穴處,迎手陽明經會而合之,故稱為大迎。備考:《百證賦》:「目兮,顴窌大迎。」

6.頰車

穴位:耳下曲頰端陷中。取穴:以指按曲頰稍前上方陷中取之。如將牙齒用力咬緊,則按處立即彈起,壓之深部有痠感。

主治:口眼喎斜、牙痛、口噤。針灸:針4分(斜尖斜向地倉穴),灸~7壯。

穴名淺解:下牙床骨負載著牙齒,咬切咀嚼食物,其所以能張能合,一松一緊的動作,有賴下頜關節可以上下左右滑動,該部位古人稱之為車。由於該部位為兩頰肌肉包攏,故以頰車名之。備考:《玉龍賦》:「頰車地倉療口。

7.下關

穴位:當顴弓之下凹陷中。取穴:閉口取之,大開口則穴閉住。

主治:耳鳴耳痛、牙痛、口眼喎斜。針灸:針3分(直刺),不宜灸。

穴名淺解:穴在顴骨弓下,《甲乙經》謂此穴「合口有孔,張口即閉」,為齶骨運動、牙齒開闔的機關,故稱為下關。此穴是足陽陰經與少陽經之會。備考:《銅人》:療聤耳,耳有膿汁出,牙車脫臼。

8.頭維

穴位:額角發際內。取穴:從督脈神庭穴旁開4寸5分取之。

主治:頭痛、目痛。針灸:針3分(向上方沿皮刺)。禁灸。

穴名淺解:《素問·陰陽類論》謂:「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二陽,指陽明。此穴位於頭部,為足陽明脈氣所發,故名為頭維。一說:《廣雅·釋言》謂「維,隅也。」隅,可當「角」字解。此穴在頭部左右隅角,故以為名。本穴為足陽明、足少陽、陽維之會。備考:《玉龍賦》:「攢竹頭雄,治目疼頭痛。」

9.人迎

穴位:結喉旁。取穴:結喉旁1寸5分,有頸動脈搏動,避開動脈取之。

主治:咽腫、咳嗽、癭氣、瘰癧。針灸:針3分,不可深刺。禁灸。

穴名淺解:《素問·寶命全形論》:「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本穴位於結喉旁,為咽喉要地,是人賴以生存、迎送吞吐天氣、地氣(五穀之氣)的部位,故名為人迎,又名天五會。此穴為足陽明、少陽之會。備考:《天星秘訣》:耳鳴腰痛,先此後耳門及三里。

10.水突

穴位:人迎穴下,氣舍穴上。取穴:從人迎與氣舍兩穴之間取之。

主治:咽喉痛、咳逆氣喘不能平卧。針灸:針3~4分,灸3~5壯。

穴名淺解:水,指水谷:突,在此有突出沖動的含義。人當進飲食、水谷下咽時,此穴的部位向上沖動,故名為水突,又名水門(水谷之門)。對於水飲上嗆,用之有效。備考:《甲乙經》謂:咳逆上氣,咽喉癰腫,水突主之。

(四)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左右共42穴。此經主要病候為:胃脘痛、腹脹、飲食不化、舌根強痛、嘔吐、噫氣、心下急痛、心煩、便溏、下痢、黃疸、小便不利、身重肢痠、膝股內側浮腫。

1.隱白

穴位:足大趾內側端。取穴:距趾內側爪甲角約一分處取之。

主治:嘔吐、暴泄、癲狂。針灸:針1~2分,灸2~3壯。

(六)手太陽小腸經

:

本經左右共38穴,主要病候:耳聾、目疾、頷腫、咽喉痛,肩、臂外側後緣痛。

1.少澤

穴位:手小指端的外側部。取穴:從小指外側端爪甲角一分許取之。

主治:頭痛、目翳、催乳、鼻衄、中風昏迷。針灸:針1分,灸3壯。 2.前谷

穴位:手小指外側本節前。取穴:握拳,於本節前骨邊赤白肉際陷中取之。

主治:耳鳴、頭項痛、乳痛。


3.後溪

穴位:手小指外側本節後。取穴:握拳,於小指尺側本節後赤白肉際取之。

主治:頭項強、目赤、耳聾、寒熱。針灸:針5~8分,灸3~7壯。

❻ 人體穴位有哪些

1.心井穴(又名鳩尾):胸劍突骨下緣。
2.對門穴(又名不容):巨闕穴旁開六寸。
3.扇門穴:即男者左對門穴,女者右對門穴。
4.京門穴(又名氣俞):第十二肋游離間處。
5.五定穴(又名天樞):平臍中旁開三寸。
6.伯勞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8.膽中穴: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之間正中。
9.對心穴(又名至陽):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風門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環跳穴:股骨大轉子後上方,當大轉子與胝骨裂孔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處。
12.蓋膝穴:即膝蓋骨。
13.膝眼穴:臏骨尖兩旁凹陷處。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脛骨內側緣內側。
15.腳住穴:腳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開腔穴:即兩耳。
17.喬空穴:即兩耳後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溝正中。
23.駕梁穴:即鼻樑。
24.咽空穴:即兩個鼻孔。
25.牙關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將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於風膊下處。
30.精靈穴:即兩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時肘橈側橫紋盡頭處。
32.中脘穴:臍上一寸。
33.六宮穴(又名臍中.神闕):即肚臍。
34.氣關穴(又名氣門):左乳下二橫指處。
35.血瘦穴(又名血關):右乳下二橫指處。
36.掛膀穴:血瘦穴下一分處。
37.肚角穴:位於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宮穴:位於血關穴之下,氣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點。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八分。
41.糞門穴:即肛門口。
42.沖陽穴:足背的最高點,動脈旁。
43.血囊穴:右側十二肋骨下緣。
44.氣囊穴:即小腹左邊。
45.凈瓶穴:即臍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點。
47.山根穴:即鼻樑之上。
48.對口穴:項後的風府與啞門之間。
49.氣隔穴:臍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門穴:右側十二肋下三橫指。
51.膈門穴:左側十二肋骨下緣。
52.氣舍穴:鎖骨內側端上緣。
53.開氣穴:即氣舍穴偏右。
54.轉喉穴:即氣舍穴偏左。
55.血倉期門穴:右側鎖骨下八分處。
56.氣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脈穴:枕骨正中。
58.正額穴:頭額前正中。
59.後海底穴:腎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攢竹穴:眉內端陷中含慶。
61.正氣穴:左側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側乳上一寸三分。
63.氣血二海穴:談型握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與建里之中點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處。
67.泰山穴:離梭子骨四寸處。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緣凹陷中。
69.勞宮穴:第二.三掌骨之間。
70.神門穴:尺側腕關節橫紋頭。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頰車穴:下頷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側腕上五寸。
74.下關穴:顴弓下與下頷關節切跡間凹陷處。
75.足三里穴:犢鼻穴下三寸,脛骨粗隆外側陷中。
76.犢鼻穴:屈膝,臏韌帶外側陷中。
77.肩井穴:肩頭高處,當大椎與肩峰之租指間。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緣。
79.風市穴:大腿外側膝上七寸。
80.陽陵泉穴:腓骨小頭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窩中動脈外。
82.承山穴:委中與跟腱之間。
83.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
84.血海穴:屈膝,臏骨內上緣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
86.尾宮上穴:即尾宮上一分許。
87.鶴頂穴:位於膝蓋骨上緣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點。
89.內踝尖穴:即足內踝最高點。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淚孔穴:(又名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
92.所聞穴(又名聽宮):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間隙外側近噱突處。
94.絕骨穴(又名懸鍾):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7.太淵:腕關節橫紋上,橈動脈外側。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處。
99.曲骨穴:臍下五寸處。
100.大都穴:足拇趾內側本節後。
101.魄戶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
102.天窗穴:頸側.胸銷乳突肌後緣。
103.箕門穴: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

❼ 八髎穴可以拔罐放血嗎

八髎穴可以拔罐放血嗎

你好:你所講的八髎穴對於調理我們人體下半身的疾病,特別是泌尿生殖系統方面的問題有著極好的功效。這個部位完全可以拔罐放血的。

八髎穴可以泄血嗎?需要注意事項

八髎穴可以泄血的,要注意區域性衛生,防止感染,要注意下的,另外放血不能空腹

八髎穴在哪

網路應該就知道的撒。

八髎穴不是一個穴位,它是是指分布在人體下背骶部膀胱經的八個經穴,即上髎、次髂、中髂、下髂穴,故此骶骨兩側的8個穴位,統稱"八髂穴".其穴名:"髂",即窟也。見下圖即可明白:

八髎穴在哪裡

八髎穴不是一個穴位,它是一組穴位,所以合稱一起就叫:八髎穴,有八個點,左邊四個右邊四個, 分為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正好是在腰骶的部位。
直立位或者俯卧位時,爬在床上,臀部肌肉上面明顯有兩個凹陷,就是美人窩,八髎穴位於美人窩往下內側,恰恰是骶骨所在的位置。如果找不到美人窩,可以找髂後上嵴,簡單來說就是把手放到腰帶上(平時系腰帶的地方),從這個位置稍微往下一點,用手去找,可以找到一個圓形的骨性凸起,在它和背部的正中線之間的中點就是上髎穴的位置,用手四指一放,就把四個穴位都找到了。

拔罐必須放血嗎?

放血拔罐:首先對需要放血的部位用碘伏消毒三遍,然後用三棱針扎破放血部位,最後將拔罐吸附在放血部位15-30分鍾。起罐後,再次消毒兩遍。

放血拔罐可以減肥嗎

我是健身教練,說說我的一點點建議吧。減肥健身都是有氧與無氧的結合,需要時間的堅持,不是說練哪裡就能減哪裡的,那些吹噓什麼什麼能很快減下來的,都是靠不住的,即使瘦下來,也容易反彈,唯有鍛煉才是最可靠的。
首先有氧運動1、跑步:每天3000米不能少於這個數,(跑步完,走也得走完)速度適當快點,但是得在自己的承受范圍內,剛剛開始可以慢點,以後慢慢加強,或是距離更長,或速度更快。(一般得保證時間在30分鍾以上,因為20分鍾往後開始消耗的就是脂肪。建議樓主50分鍾左右)跑完和跑的過程中可以少量喝水,切不可大口喝,跑完不能馬上沖涼吹風扇。除了跑步,跳繩和爬高樓和騎單車也都是很好的有氧運動方式。有氧運動可以很好的提升一個人的體能與體質,為其他強化運動打基礎。
腹部的鍛煉每天都是不能少的,腹肌屬於核心肌。以下方式可以練到整個核心肌。1、前平板式:俯卧撐的姿勢,把手臂撐地,手肘彎曲,在臂膀的正下方,重量放在前臂上,身體從肩膀至腳踝呈一直線,核心肌支撐住,腹肌緊綳,維持姿勢30秒,或適當延長,一邊深呼吸(堅持的時間可以慢慢累積到30秒但中間休息5秒就可以繼續做)2、側平板式:單手撐地,另外一個手放在腰際,綳緊核心肌,腹肌收縮,抬起臀部,身體成直線,動作中深呼吸,也是堅持時間和上面一樣,兩只手輪流來。3、仰卧起坐:可以有效鍛煉腹肌,但不斷但彎曲下背,幅度大了會造成脊椎問題,可以適量。最好是卷腹運動,就是仰卧起坐不要完全躺下去,靠腹部力量支撐自己,然後起來。20~30個一組,休息40秒,然後繼續,爭取3組以上,一般做到自己感覺腹部肌肉緊綳的受不了,很累的感覺就停下來。剛剛開始可以借用手的力量。
還有就是自體重量深蹲:身體站直,雙腳張開與肩同寬,手臂前伸,與肩同高,核心肌綳緊,下背自然前拱,身體盡可能放低, *** 向後,膝蓋彎曲,手臂從頭到尾保持在同一位置,大腿上部和地面平行,或更低的位置,整個動作的重心在腳跟而不是腳趾,身體盡可能挺直。停頓1下,然後慢慢將身體站起,回到起始位置。如此反復5~8個一組,休息30秒,至少是4組
當然網路爆紅的腹肌撕裂者也是很好的選擇。
俯卧撐可以很好的練到胸肌和臂膀,自己調整這個動作兩手掌的距離,越近就越練手臂。一次15~20個,然後休息30~60秒,然後繼續,爭取3~4組。
肩膀要練寬,寬握引體向上是很好的方式,不過這個動作沒有相當實力是做不來的,而且沒效果,所以還是先把其他練好。
運動完可以吃些 水果,晚上10點後盡可能的不要再去吃東西了,晚上盡量12點前睡覺,早上7-8點起來,可以給自己一個大大的伸懶腰,這樣可以很好的舒展筋骨和肉,起來必須要乾的事就是要喝大概300~400ml白開水,起床時是人體排毒的時間,需要水分的補充,這個習慣不管什麼時候都要保持。早餐一定要吃,每餐需要有蛋白質的攝入。早餐是牛奶或雞蛋,中午吃到8分飽就行,晚餐大概到7分就好。。
這些只是一些簡單的運動知識,如果有其他問題請採納本題後,另外發並點選我的頭像向我求助,答題不易,請諒解,謝謝。 你的採納是我服務的動力。
祝生活愉快,減肥成功。。。

八髎穴的最簡單找法

直立位或者俯卧位時,爬在床上,臀部肌肉上面明顯有兩個凹陷,就是美人窩,八髎穴位於美人窩往下內側,骶骨所在的位置。

又稱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個穴位,分別在第一、二、三、四骶後孔中,合稱"八穴"。

八髎就是八個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對,所以叫做"八髎"。

這是一個區域,也就是在陽關和會陽之間,鄰近胞宮。這個區域的皮肉,應該是很松軟,能捏起來的,如果不松軟,說明經絡肌膚之間有粘連,這種粘連,正是體內尤其是胞宮有毛病的外在表現,而婦科的一切疾病,都與胞宮緊密相連。在八髎區域進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從外而內調理胞宮。沖脈、任脈和督脈也都起於胞宮。督脈主一身陽氣,任脈主一身之血,沖脈則為經脈之海,五臟六腑都要靠他們支配,所以,八髎乃支配盆腔內臟器官的神經血管會聚之處,是調節人一身的氣血的總開關,務必暢達無阻。胞宮健康了,婦科問題沒有了,困擾女性的很多雜病,比如失眠、便秘、愛生氣、急躁、慵懶等,都會自然消失。

拔罐穴位放血能治血稠嗎

血稠其實就是血脂高了,中老年多見,現在年輕人生活不規律一到冬天手腳冰涼比常人不耐凍都是血稠了,吃點活血的,比如三七,紅花之類的泡水或熬葯喝。

閱讀全文

與韓國人體下半身有哪些穴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2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09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87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1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4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3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6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15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190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59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1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2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29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38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6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3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63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86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24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