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姓鄭的名人和事例
鄭姓的名人和事例:
【鄭姓歷史名人】
鄭 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幗人物,在吳越兩國長年戰爭時期,隻身入吳作內應,助越國順利滅吳,立下汗馬功勞。
鄭 國:戰國末期韓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專家。曾助秦國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鄭國渠,使秦沃野千里,國力更加強盛。
鄭 吉:會稽(今浙江省紹興)人,曾率兵抗擊匈奴入侵,為漢始設西域都護之始。
鄭 興、鄭眾:河南省,開封人,系父子。興為東漢時期學者,對中國歷史上的儒學進一步發揚,貢獻巨大,世稱「先鄭」。子鄭眾為東漢經學家,曾任大司農,通曉《易》、《詩》等經學。
鄭 羲:與鄭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書法家,鄭道昭更是與王羲之齊名的「北方書聖」,為魏碑的鼻祖。
鄭 虔:鄭州滎陽人,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著有《天寶軍防錄》。
鄭 澤:隋朝滎陽人,有學識,知鍾律,考校大東鍾律,著有《樂府歌辭》、《樂府聲調》等。
鄭 樵:莆田(今屬福建省)人,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史籍學家,一生著作豐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繼《史記》後又一部偉大的通史著作,且頗具創見。
鄭 玄:東漢北海高密(今屬山東省)人,世稱「後鄭」,其潛心著述,遍注群經,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被稱為「鄭學」,在整理古代歷史文獻上頗有貢獻。
鄭 註:唐朝尚書,本姓魚,冒姓鄭。唐代絳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東)人,出身微賤。年輕時,他行醫賣葯,浪跡江湖。因為他本姓魚,後改姓鄭,人們都取外號譏笑他,叫他「魚鄭」、「水族」。鄭注是唐朝的名臣,對其功過是非歷來有不同的評價。正史上貶多於褒,現代的史學工作者也有爭議。有的提出,對鄭注在歷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認識和評價,認為他纖敗代表當時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團進行了斗爭,還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鄭 樵:南宋史學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餘部書作。
鄭 和:明航海家,本姓馬,明成祖賜姓鄭。雲南省昆陽(今晉寧)人,曾率船隊七下西洋,遠達非洲、紅海等地,促進了中外交流,而且還創制了我國第一部航海地圖。
鄭 燮:號「板橋」,江蘇省興化人,清代書畫家、文學家。詩、畫、書號稱「三絕」,「揚州八怪」之一,後辭官歸里。
鄭 信:泰國國王,又名鄭昭。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創始人,泰國稱為披耶達信王或達信王。
鄭桓公:即姬友,為鄭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於鄭,建立西周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姬友死後謚號為桓公。所以史稱鄭桓公。周幽王時,鄭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肆豎前,他眼見周幽王寵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內憂外患交織,預感將要發生變亂,便向太史伯請教避禍的辦法。鄭桓公根據太史公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一個叫「京」的地方,史稱「虢鄶寄孥」。次年,西周王室發生了「犬戎之亂」,桓公為國捐軀,其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後來,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先後功滅虢、鄶,建立新的鄭國。鄭國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子孫播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鄭氏。
鄭武公:鄭桓公子,東遷鄭姓的始祖。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說,鄭桓公的兒子武公,曾經跟晉文侯輔佐周平王東遷到洛陽,建立了東周,鄭武公自己也跟著搬了家,新鄭由此而誕生,鄭姓更繼續繁榮滋長。
鄭道昭:滎陽開封人,北魏書聖,曾任國子祭酒,工文詞書法,其書法筆力雄健,兼有隸意,被後人推崇為「魏碑之宗」。
鄭庄公:鄭武公子,鄭姓的中興始祖。即姬寤生(公元前757-公元前701),鄭平王東遷後,鄭庄公的祖父鄭恆公被封為周室的卿士,鄭庄公繼其父武公為周的卿士。繼位後鄭國的國勢日益強盛,周朝卻每況愈下,為打擊新興勢力,周平王很想向鄭庄公下刀,廢掉鄭庄公的卿士職位,裂清鄭庄公得知後,針鋒相對,利用鄭國的優勢,威脅周平王,逼使周文王與鄭國派人質,後周對鄭用兵,被鄭所敗周恆王中箭,周王室威信掃地,鄭國國威大振。自此周王室僅成天下共主,並無實權。
鄭光祖:元代平陽襄陵(今山西省臨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創作頗多,代表作為《倩女離魂》,他被後人譽為「名香天下,聲振閨閣,伶優輩稱『鄭老先生』」。
鄭思肖:字憶翁,號所南,自稱三外野人,元代連江(今屬福建省)人。曾以太學上舍應博學鴻詞試,授和靖書院山長。宋亡隱居吳下(今江蘇省蘇州),坐必南向,歲時伏臘必向南野哭。更名思肖,有寓「思趙」之意。善詩,擅水墨蘭竹,信手數筆便成意境,所畫墨蘭蘊含思宋之情,書雲「時寫蘭,疏花簡葉,根不著土。人問之,曰:『土為蕃人奪,忍著耶?』」嘉定某官脅以他事,求畫蘭,其曰:「手可斷,蘭不可得也。」對仕元官僚,尤為恨之。所畫墨竹,常寫蒼煙半抹,斜月數竿之景,惜已無真本存世。傳世作品有大德十年(1306年)作《墨蘭圖》卷,紙本,墨筆,縱25.7厘米,橫42.4厘米,筆力勁挺,氣格高潔,內斂含蓄,右自題詩雲:「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所南翁。」左有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鈐一白文印,印文:「求之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今古。」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另《墨蘭圖》卷,畫一孤傲伸葉吐蕊之蘭,自題:「一國之香,一國之殤,懷彼懷王,於楚有光。所南。」藏美國耶魯大學藝術陳列館。詩多故國之思,著有《鄭所南文集》《心史》等。
鄭成功:明末名將,著名的民族英雄。被賜姓「朱」,曾英勇抗擊清軍,在台灣驅逐荷蘭殖民者,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稱為「國姓爺」。
鄭振鐸:當代作家,文學史家。字西諦,筆名賓芬、郭源新。福建省長樂人。1917年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曾參加五四運動。1921年與沈雁冰一起組織文學研究會。主編《小說月報》、《世界文庫》等。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局長,兼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學研究所所長。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長。主要著作有《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俄國文學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中國歷史參考圖譜》等。1958年10月18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阿富汗王國和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途中因飛機失事於前蘇聯楚瓦什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卡納什地區上空而遇難殉職。
【鄭姓典故、趣事】
〖一字之師〗
「一字之師」源於南宋計有功的《唐詩紀事》,亦見於宋陶兵的《五代史補》卷三。
相傳唐代詩人鄭谷的詩文寫得非常好,尤其《鷓鴣詩》寫得更是超群出眾。因此,人們稱他為「鄭鷓鴣」。他的朋友齊已是個和尚,也很喜歡寫詩著文。有一次,齊已帶了自己寫好的一首《早梅》詩前去請教鄭谷,當鄭谷看到「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的時候,總覺得有些不妥,經過仔細琢磨、反復推敲,改來改去還覺不形象,最後認為把「數枝」改為「一枝」更能體現出梅花的早開來。齊已聽了以後非常佩服鄭谷的匠心獨運,深深地向鄭谷表示謝意。當時寫詩作文的人,都佩服鄭谷把齊已的詩只改換了一個字,就使整首詩顯得確切生動,於是「人以鄭谷為一字師」。
後來,人們用「一字之師」指在一個字上能對自己有幫助的人,也泛指詩文的改正者。
〖掩鼻〗
「掩鼻」這個典故出自於《韓非子·內儲說下》。
戰國時期,魏襄王送給楚懷王一位美人,楚懷王對她非常寵愛。楚王的夫人鄭袖非常嫉妒,但表面上並沒有表露出來,反而對這位美人大獻殷勤。凡是美人喜歡的服飾玩物,她都派人送去。美人喜歡的宮室卧具,她一概讓出。對這位美人細致入微勝過了楚王,楚王見了後,還不時地誇獎夫人鄭袖的賢德。其實鄭袖的目的是為了取得楚王的信任,好再設計陷害這位美人。
有一天,鄭袖對這位美人說:「君王非常喜歡你的美貌,可是不喜歡你的鼻子,你要得到君王的長久寵愛,今後見君王時,最好把鼻子掩住。」這位美人聽了就按她說的去辦。楚王對此大為不解,就前去問鄭袖其中的緣故。鄭袖裝出欲說不說的樣子,在楚王的再三追問下,她才說這位美人是厭惡楚王有臭味。楚王聽後,非常生氣,於是下令把這位美人的鼻子割掉。
後來,人們用這個表示因嫉妒而設計陷害之意。
〖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一雙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腳,然後畫了一個底樣的尺碼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雙鞋子,突然想起:「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碼來了。」於是,趕緊跑回去拿底樣。等到他趕回來時,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沒有買成。有人問他:「你用自己的腳去試鞋子不就行了嗎?為何還要跑回去看鞋樣呢?」他說:「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鄭泉願作酒壺〗
三國時吳國太中大夫鄭泉,史書上說:「博學有奇志,而性嗜酒。」他常對人說,希望能在大船中裝滿酒,在船的兩頭擺上時鮮佳餚,邊飲邊吃,酒稍有減少,立即加滿。到臨死時,對同輩們說,我死以後,請把我埋在陶器作坊旁,百年之後,我的屍體化為泥土,有幸人們用它做成酒壺盛酒,就滿足我的心願了。嗜酒之願望,可以說死而不已了!
〖鄭公泉與鄭公風〗
西漢鄭弘,紹興人,幼年家貧,常常獨自登山砍柴,休息時就在一個山泉里洗澡,在泉邊讀書。泉邊風景甚好,後來鄭弘任太尉,其泉被稱為「鄭公泉」。
鄭弘家鄉有座白鶴山,山裡有隻仙鶴,專為射箭遊玩的仙翁撿箭。一天,鄭弘砍柴至此,撿到一隻箭,仙鶴就變成仙人,向他索要,鄭弘沒有說什麼,就將箭給了仙人。仙人感到鄭弘仁義,就問他:「你有啥要求,我可以幫助你。」鄭弘想了想說:「白天砍柴,天實在熱,需要刮南風;晚上回運柴草,需要刮北風。如果能白天刮南風,晚上刮北風,就好了。」後來這里果然就白天刮南風,晚上刮北風了。人們稱之為「鄭公風」。實際上,紹興北部靠著杭州灣,白天陸地受熱快,空氣受熱後向海上流動,晚上海水散熱慢,空氣又向陸地流動,由此形成的自然風向。人們為了贊揚鄭弘,把這種自然現象神話化了。
〖先做了賊再做官〗
閩地有一個大海盜,名叫鄭廣,後來歸降了朝廷,朝廷授給他一個官職。
有一次,鄭廣和同僚們在一塊吟酒賦詩,眾人吟詩罷,都力勸鄭廣作詩一首。鄭廣被逼無奈,只得胡亂吟道:「不問文官與武官,總一般。列位是做了官再做賊,鄭廣我卻是做了賊再做官。」
眾人聽了,無不捧腹大笑。
——宋·邢居實《拊掌錄》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那是十五世紀初,明成祖的時候,34歲的鄭和第一次受皇帝派遣,出使西洋。他率領的船隊,海船那麼大、那麼多,在當時世界上是少有的。就說那大船吧,長44丈,寬1.8丈,豎立著9根粗大的桅桿,掛起的帆要二三百人才扛得動。船上只工作人員就有1000人,其中包括管理人員、水手、采辦、工匠、醫生、翻譯,還有400名士兵護航。整個船隊由大小不等的海船組成,起上名字,編上船號,大小搭配,裝配齊全,滿載金銀、絲綢、布匹、瓷器、鐵器等貨物。這樣一支龐大的船隊,載著2.7萬多人,在無邊無際的海洋上乘風破浪,這是多麼偉大的氣勢!
鄭和下西洋,從1405年到1433年的近三十年裡,航海次數之多,路線之長,在當時世界上也是少有的。船隊從江蘇太倉洌河出海,前三次往南經我國的福建、台灣,而後到現在的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再往西經蘇門答臘、印度尼西亞,一直到了七五計劃的西岸。第四次把路線延長到波斯灣口。第五次以後,航程就更遠了,一直延長到非洲東岸。第七次是直接從南京下關出海的,一直到東非、紅海一帶。
當時的海上航行,白天看風向,晚上望星斗,靠我國自己發明的羅盤指示航向。船隊每次來回,大約需要兩年光景。出航時多在冬天,趁著東北風起,揚帆前進;歸航時多在夏天,趁著西南風起,揚帆歸來。船在海上航行,有風張帆,無風劃槳。船上想有幾十支大槳,30名水手分列兩邊,唱著雄壯的號子,有節拍地劃動,真像最壯觀的龍舟競賽。這樣安全快速的大船,受到沿途各國的歡迎,有十幾個國家還派了使節,搭乘它到中國來訪問呢!
鄭和下西洋,發展了航海事業,擴大了對外貿易,促進了國際交往。它在世界航海史上,比起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美洲,還要早八九十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鄭成功,他的父親就是前面提到的漢族移民領袖鄭芝龍。鄭成功青年時代,正趕上國內清朝打敗明朝,台灣被荷蘭人侵佔,他親眼目睹了這兩件大事,內心充滿了對清王朝和荷蘭殖民者的仇恨,暗暗下決心要實現打敗清朝,恢復明朝和收復台灣的理想。1647年,他帶領一批人馬跑到福建、廣東交界處的南澳宣布起兵抗清。從這一年起,到1661年的十幾年裡,鄭成功與清軍進行了頑強的斗爭,但因為力量太小,難以取勝,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心先收復台灣,以寶島為基地,再作長遠打算。
1661年陰歷3月,鄭成功率領2.5萬名士兵,乘大小戰船數百艘,從福建金門島出發,途經澎湖停留,展開了收復台灣的偉大壯舉。他在給荷蘭總督的招降書中主正辭嚴地指出:台灣是我們中國的土地,但長期以來被你們國家所霸佔,今天我們要把它收回來,你們理所應當的土地歸還我們。
由於收復台灣的行動是正義的,所以是到海峽兩岸人民的支持。可以說,當鄭成功率領大軍在台灣登陸以後,就注意做爭取和團結高山族同胞的工作。他曾在繁忙的軍務之中,抽空訪問了住在現在台南附近的幾個高山族部落,把煙草、布匹、衣服、鞋帽分贈給高山族部落的首領。
有這樣一個傳說:有一天,鄭成功帶領幾名將領一隊親兵訪問一個高山族部落時,從歡迎的人群中走出4名高山族同胞,他們各自端著一盤金子、銀子、野草和泥土,獻給鄭成功。原來當荷蘭殖民者聽到鄭成功要收復台灣的消息後,就指使他們的傳教士鑽到高山族部落里,說鄭成功的軍隊到處「殺人放火」。這次到台灣來,也是為了掠奪金銀財寶的。所以,這個部落首領聽說鄭成功要來時,就想出了獻金、銀、草、土的辦法來試探鄭成功。
鄭成功看了看面前的4個盤子,心裡明白了幾分。於是,笑呵呵地讓翻譯告訴高山族同胞說:「我鄭成功率領大軍到台灣來,是為了驅逐紅毛夷(荷蘭人),收復我們的國土,不是為了要金子、要銀子的。」說完,他叫親兵把兩只盛有野草和泥土的盤子收下,把盛有金子、銀子的兩只盤子退給了部落首領。
沒過幾天,鄭成功不要金銀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全島,許多高山族的村社紛紛派出自己的首領拜望鄭成功,表示願意接受他的領導,和收復大軍一起,驅逐荷蘭侵略者。當鄭成功的先頭部隊在台南市的鹿耳門一登陸,當地成千上萬的台灣百姓都高興地跑出來歡迎他們。
鄭成功的部隊在台灣西部沿海與荷蘭軍隊展開了許多場激戰,最後將荷蘭軍隊的據點熱蘭遮城包圍起來,並在海上連續打跑了荷蘭國內派來的援軍。荷蘭殖民者實在支持不住了,只得投降,撤出了台灣,使被佔領了38年之久的台灣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將赤嵌城改為承天府,下管二縣,北部為天興縣,南部為萬年縣,稱台灣為「東都」。他廢除荷蘭殖民者的制度,進行各種改革,發展貿易,興辦學校,同時號召大陸人民移居台灣開荒種地,使台灣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在台灣開發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章。但由於多年來連續征戰,加上收復台灣後,工作特別忙,鄭成功終於積勞成疾,收復台灣5年後就病逝了,那年他只有39歲。
〖鄭板橋畫扇〗
相傳,清朝的鄭板橋在晚年時,曾在濰縣當縣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趕集,見一賣扇的老太太守著一堆無人問津的扇子發呆。鄭板橋趕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見扇面素白如雪,無字無畫,眼下又錯過了用扇子的季節,自然也就沒有人來買了。鄭板橋在詢問的過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貧困,決定幫助她。於是,鄭板橋向一家商鋪借來了筆、墨、硯台,揮筆潑墨。只見冉冉青竹、吐香幽蘭、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飛到扇面上,又配上詩行款式,使扇面詩畫相映成趣。周圍的看客爭相購買,不一會兒功夫,一堆扇子便銷售一空。
〖難得糊塗〗
鄭板橋系清官、窮官,一張「難得糊塗」鄭板橋筆跡,使人心胸頓開,解除無端煩惱。其流傳的軼事,亦能啟迪後人。
鄭板橋在濰縣任縣令時,逢旱,民不卿生。年關將近,他攜書童察訪民情,見一破門上貼著一副對聯,上聯「二、三、四、五」,下聯「六、七、八、九」。他沉吟良久,不忍離去。書童納悶,不知此門聯的奧妙。回縣衙後,鄭板橋讓書童給這戶人家送去肉、面和衣服。大年初一,這家老小來給鄭板橋拜年,感謝鄭板橋的關懷照顧。鄭板橋對書童說:「你記得那副對聯嗎?缺一(衣)少十(食),怎麼過年!」
鄭板橋因為民請命被罷官。一天夜裡,天黑風急,他躺在床上,思念窮苦百姓,輾轉難眠。此時,小偷啟門入屋。他想,如高聲呼喊,驚動小偷,如何對付得了,便低聲吟道:「細雨蒙蒙夜沉沉,樑上君子進我門。」此時,小偷已近床前,聽見吟詩,暗吃一驚。繼而又聽吟道:「屋內詩書存千卷,床頭金銀無半文。」小偷聽到此處,剛欲出門,又聽見吟道:「出門休驚黃尾犬。」小偷心想,既有惡犬,不如翻牆而過,又聽吟道:「越牆莫損蘭花盆。」小偷小心避開,翻牆過去,屋內又傳來:「天寒不及披衣送,趁著月光趕豪門。」
〖鄭振鐸與香煙〗
鄭振鐸(1898-1958),中國著名的作家、文學史家。筆名西諦、郭源新等,福建省長樂人。在文史方面造詣甚深,著述頗豐。
西諦鄭公振鐸,他的煙癮很大,人家吸煙的人帶了煙盒子,至多裝上20支,他那大衣口袋裡,可是鼓鼓囊囊的裝有50支裝的鐵罐頭。他一邊談話,一邊一支接連一支抽煙,20支裝是不夠抽的。他口齒蠟黃,手指頭夾煙的地方焦巴巴的。一支接一支地吸,幾乎用不著火柴。可是,在上海孤島時期國民黨在上海租界洋商登記的《正言報》上,公然發表了重慶召開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消息,用大字副標題公布上海方面的當選理事是鄭振鐸與樓適夷,明明是向日本人告密。樓的住處一向秘密,但鄭先生的家人人都知道在靜安寺的廟弄,於是他呆不住了,神不知鬼不覺地躺在法祖界一位朋友家裡去了。他在秘密窩里就是千方百計聯系玻璃廠的古書店,搶救那些被敵人弄到國外去的古老舊版本與文物。有時在四馬路偶然碰見,便和開明書店的老友上小酒館喝紹興酒。酒量照常,可煙卻一支也不抽了!「怎麼回事?」「不抽了!」「為什麼?」「不為什麼!」可夏丐翁卻知道:「他把三炮台丟了,可以多收幾部舊書嘛!」這樣,一直到新中國成立,鄭振鐸擔任了文化部副部長兼文物局長,收舊書、淘古董,已用不到他自己花錢了。可他還是不再抽煙。在參加外事活動中,交際上有的是好煙,三五牌、茄力克,全是英國的上等煙,他不抽。可是他卻常常在口袋裡掏出隨身帶的金色打火機。有人問他:「你不抽煙,帶個打火機干什麼?」他回答說:「玩玩唄,孩子要玩具,大人也有大人的玩具嘛。這不是,還可以替別人點點火!」原來,雖然他戒了10年煙,可還是舊情難忘呢,藕斷絲連。
〖一個譜寫了兩國軍歌的作曲家〗
《八路軍軍歌》是《八路軍大合唱》中的一首進行曲。公木作詞、鄭律成譜曲,作於1939年秋。同年冬,由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油印出版,並由曲作者指揮,首次演出於延安中央大禮堂。1941年8月,獲延安五四青年獎金委員會評定的音樂類甲等獎。歌詞表現了中國工農紅軍在經歷了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後,於民族存亡的危難關頭,改編為八路軍,投入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英雄氣概。曲作以其沉著、堅毅的性格,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革命精神,鮮明地塑造了人民軍隊的英雄形象。這首歌深為部隊和人民群眾所喜愛,廣泛流傳於各抗日根據地,成為動員和激勵廣大軍民團結抗戰、英勇殺敵的精神力量:
游擊戰,敵後方,鏟除偽政權。
游擊戰,敵後方,堅持反掃盪。
鋼刀插在敵胸膛,巍峨長白山,滔滔鴨綠江,誓復失地逐強梁。
爭民族獨立,求人類解放,這神聖的重大責任,都擔在我們雙肩。
這就是雄健有力的八路軍軍歌,它表現了人民子弟兵為挽救民族危亡,克服艱難險阻,奔赴抗日戰場,誓死戰勝日本侵略者的英雄氣概,塑造了人民軍隊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英雄形象。多少年來,激昂的旋律鼓舞著千千萬萬的八路軍戰士馳騁在遼闊的祖國大地,豪邁的迴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英雄兒女奮勇殺敵。創作這首軍歌的曲作者就是因軍歌創作而在中國音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鄭律成。而更能稱的上是世界音樂史上奇跡的是,在他的筆下誕生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和《朝鮮人民軍進行曲》兩國軍歌。
鄭律成是朝鮮人,1914年出生在朝鮮南部全羅南道光州楊林町。受父兄的影響,他自小就仇恨日本帝國主義。鄭律成1933年到中國參加朝魯革命組織"義烈團",後加入"朝鮮民族解放同盟"從事抗日活動,同時學習鋼琴、小提琴和聲樂。1937年,他來到了延安,先後在陝北公學、魯藝,抗大等校學習、工作。在這個時期內,他的音樂才華在革命群眾和廣大指戰員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演出的時候,他的節目很特別,用鐵絲把口琴纏掛在嘴前吹奏出悠揚的曲調,懷里抱著曼陀鈴彈出動人的旋律,腳下踩著打擊樂器打出有力的節奏,一身三職卻悠然自得;有時他還會引吭高歌,洪亮抒情的男高音流露出一種感人的魅力;有時開會前,他會走上前台指揮幾百人甚至幾千人的大合唱;有時他會靜坐在夕陽中,眉宇顯得英俊而剛強,落日把他的面龐襯托得稜角分明。"這就是鄭律成在延安時留給他夫人、日後中國第一任女大使丁雪松女士的最初的印象。1938年和1939年間,鄭律成在延安的生活中,感受到了我們黨和八路軍對革命的一片赤誠,感受到了革命聖地延安的庄嚴和崇高。對我們黨和八路軍的無比熱愛,對延安的由衷的贊頌,使他的音樂創作進入了高潮時期,《延安頌》、《延水謠》、《保衛大武漢》、《生產謠》、《寄語阿郎》、《十月革命進行曲》、《八路軍大合唱》等等,一首又一首激昂澎湃的樂曲從他筆底下迸發出來,在古老的延安城裡回盪。
建軍初期,軍歌主要以古曲、民歌、舊軍歌、外國歌曲填新詞居多,新創作的歌曲比較少。如果說,誕生於1935年的《義勇軍進行曲》可作創作軍歌的標志,那麼,以公木作詞、鄭律成作曲的《八路軍大合唱》中的《八路軍軍歌》、《八路軍進行曲》,則是中國軍歌創作的第一個高潮的形成,或者說標志著軍歌創作已經成熟,並在中國音樂史上聳立起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八路軍進行曲》自1939年問世以後很快廣泛流傳於八路軍各部隊和抗日根據地,1945年後在華北等地區傳唱中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51年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頒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中,這首軍歌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之後的30多年間,這首歷經戰火洗禮的軍歌的歌名幾經變換,最後於1988年7月25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它集中表現了人民軍隊豪邁雄壯的軍威,具有一往無前的戰斗風格和摧枯拉朽的強大力量。半個多世紀以來,這首軍歌既是人民軍隊的形象的寫照,又是中國軍隊的音樂標識,廣泛傳唱於軍隊之中。它伴隨著我們人民軍隊的成長壯大,迎來了一次次的勝利和榮譽。抗戰勝利之後,鄭律成帶夫人一道回到了朝鮮。他奉命出任朝鮮保安隊(朝鮮人民軍前身)俱樂部部長(相當於我軍文化部部長),全力以赴地投入朝鮮人民軍協奏團的籌建工作。他以旺盛的創作激情,為朝鮮軍民譜寫了《朝鮮人民軍進行曲》、《朝鮮解放進行曲》時,中國音樂評論家和作曲家唐訶同志曾評價道?兩個國家的兩首軍隊進行曲,均出自一位作曲家之手,這在世界音樂史上恐怕也是極為罕見的!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正是這首激昂的《朝鮮人民軍進行曲》鼓舞著在抗擊美軍侵略的戰場上奮勇殺敵的朝鮮人民軍戰士,使他們終將能夠和中國人民志願軍一起打敗不可一世的美帝國主義。
1950年9月,鄭律成的夫人丁雪松女士回國。不久,周恩來總理親自寫信給金日成主席要調鄭律成回中國。鄭律成手拿周總理的信件和金日成主席的批文遲遲不肯離開他正遭戰火蹂躪的家鄉。鄭律成說:「我的同胞現在正在受難,在這個時候離開朝鮮,心裡非常不安。」朝鮮的同志就勸他:「既然周總理親自來信要你回去,你切莫放過這個機會。說到心裡不安,你回中國去還有機會彌補。你還可以以一個中國音樂工作者的身份,再到朝鮮來,做援助朝鮮的抗戰工作,不也很好么?」
1950年12月,志願軍已勝利完成了第二次戰役,收復了平壤和三八線以北的廣大地區。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創作組的成員,鄭律成和劉白羽、歐陽山尊、凌子風、李瑛等同志一道去了朝鮮。據凌子風同志回憶:「那是在一座斷牆下邊約二三層樓深的地下室內。我們作為從中國來的客人,受到勞動黨中央的熱情接待。盡管外邊炮火連天,平壤已被敵人的炮火夷為廢墟,但地下室內卻寧靜溫馨……,朝鮮東道主很熟悉劉白羽和鄭律成,餐桌上賓主交談甚為融洽,金日成和鄭律成還不時用朝語攀談,彼此開開玩笑。」
有感於兩國軍隊的大無畏氣概,鄭律成要求作家劉白羽:「作一首歌給奮勇作戰的同志們唱罷!」就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他和劉白羽合作寫了《歌唱白雲山》,他和魏巍同志合作譜寫了具有濃郁朝鮮風情的《親愛的軍隊親愛的人》,他和歐陽山尊同志合作譜寫了《中國人民志願軍進行曲》和《志願軍十贊》,這些歌曲,唱出了志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凜然正氣。鄭律成的作
㈡ 為中國做過貢獻的外國人
1、陳必娣:美國、
陳必娣從小在加拿大出生長大,後來移居到美國。當盧溝橋事變發生的時候,裂攜醫學專業出身的陳必娣,看到中國軍人在戰爭中的慘狀,於是自發開始救助中肆改伏國人。
陳必娣甚至讓世界看到日軍殘殺中國人的照片,還不顧勸阻搬家到中國為中國人醫治。後來陳必娣強烈要求加入中國籍,她一生都在為中國做貢獻。
2、魏璐詩:奧地利
猶太人魏璐詩,出生於奧地利,1933通過宋慶齡了解到當時中國社會革命情況,最後決定長期留在中國。她報道中國抗日戰爭狀況給世界人民,和魯迅討論中國未來。1951年,魏璐詩從美國應周總理之邀返回中國,並為中國工作,後來魏璐詩也獲得中國籍。
3、鄭律成:朝鮮
鄭律成出生在如今的韓國全羅南道,當時是地道的殲手朝鮮人。因為包含「抗日情懷」,鄭律成繼承兄長遺志來到中國參加革命。參加多種抗日組織和活動後,和冼星海一起創作音樂,他所創作的《八路軍軍歌》後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新中國成立之後,鄭律成加入中國籍。
4、馬海德:黎巴嫩
馬海德是黎巴嫩人,在美國生長,是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在瑞士畢業後,為了考察中國正在流行的東方熱帶病,於是來到了中國。
本來打算一年後回去,但是看到外國侵略者和民國政府讓中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時,毅然決定繼續留下。馬海德結識宋慶齡等人後,運用先進的醫學知識無償為人民服務。1949年,馬海德加入了中國籍。
5、愛潑斯坦:波蘭
愛潑斯坦是猶太人,出生於波蘭華沙,因為戰爭和家人一起流亡到中國定居。愛潑斯坦一直為中國革命而貢獻了自己的一生,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還曾被日軍抓進集中營,九死一生。
愛潑斯坦後來創辦《今日中國》,並成為《今日中國》總編輯,1957年加入中國國籍,1964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
㈢ 為什麼有人說解放軍進行曲作者鄭綠城是韓國人啊,他曾在中朝兩國工作過,和韓國有什麼關系
鄭律成是我國傑出的作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國際主義戰士。1918年他出生在朝鮮半島南部(現屬韓國)全槐念羅南道一個貧苦的革命家庭。他父親是個愛國者,三個哥哥先後為鉛鉛困朝鮮和中國的革命事業獻出了生命。1933年,年僅15歲的鄭律成隨著一批進步的朝鮮青年來到中國。他一邊在滬寧道上從事革命活動,一邊利用業余時間學習音激塌樂。1937年10月,19歲的鄭律成懷著滿腔熱情奔赴延安,並於1939年1月在那裡加入中國共產黨。
㈣ 作曲家鄭律成的生平簡介
鄭律成是當代繼聶耳、冼星海之後又一位傑出的優秀作曲家,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事業的開拓者之一。鄭律成同志用感染力極強的音樂作品,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作品是中華民族和無產階級文化寶藏中的珍貴財富.抗戰時期的延安,雲集了一批優秀的藝術創作人才。在他們當慧蘆中,就有創作《延安頌》(曲作者)而一舉成名的鄭律成。1939年7月。鄭律成和公木在延安共同完成了《八路軍大合唱》的創作。其中《八路軍進行曲》流傳得最廣,解放戰爭時期該曲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88年7月25日,經黨中央批弊碧虧准,《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這首歌誕生於革命戰爭年代。它伴隨著人民軍隊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推翻了蔣家王朝,建立起一個嶄新的人民中國。在中國人民現代的革命斗爭中,這首歌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今天,這首歌依舊煥發出強大的思想感染力和藝術生命力,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76年租神12月7日。鄭律成因病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㈤ 外國加入中國國籍的名人有哪些
愛潑斯坦(祖籍波蘭)拍譽配,他出生於波蘭,小時就來到中國生活,曾擔任美聯社記者,二戰期間,他不斷向全世界報道中國人民英勇事跡,是一位優秀的國際主義戰士。1957年加入中國國籍,2005年病逝,享年90歲。
沙博理(祖籍美國),他1915年出生於美國,畢業於聖襲指約翰大學,著名翻譯家,1963年加入中國國籍,2010年末,獲得「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他一生為中國翻譯事業做出卓越貢獻,2014年在北京逝世。
馬海德(祖籍黎巴嫩),1910年出生於美國,後來考取了日內瓦醫科大學的博士學位,後來漂洋過海來到上海,1950年加入中國國籍,他在中國組建了皮膚病研究所,為中國麻風病等防治工作做了極大貢獻,曾任衛生部顧問,1988年病逝。
鄭律成(祖籍韓國),1933年,還是韓國人的鄭律成來到中國,1939年,憑借一首《延安頌》一舉成名,後來他創作了《八路軍進行曲》,就是現在解放軍軍歌。1950年,加入中國國籍。1979年病逝,享年62歲。
魏璐詩(祖籍奧地利),猶太人,出生於奧地利,虛或1932年取得維也納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加入中國國籍,魏璐詩把後半生的精力全部放在中國對外傳播事業上,曾任中國國際新聞局英文專家,2006年病逝,享年98歲。
㈥ 鄭律成是中國人嗎
鄭律成出生於朝鮮,後加入中國國籍。
鄭律成:1914年8月13日出生於朝鮮(現韓國)全羅南道光州。鄭律成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繼聶耳、冼星海之後又一位傑出的優秀作曲家、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事業的開拓者,他被譽為「軍歌之父」。
1933年,鄭律成來到中國首都南京參加朝鮮人的抗日革命組織「義烈團」,開始了一邊革命,一邊學習音樂的生活。1939年,鄭律成創作《延安頌》一舉成名,並於1939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期創作的《八路軍進行曲》被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1950年,鄭律成正式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定居北京。1976年因病去世。
㈦ 朝鮮人民軍軍歌的進行曲的作者
鄭律成原名鄭富恩,1914年陰歷7月7日出生在朝鮮南部的全羅南道光州楊林町。在他誕生的4年之前,朝鮮晌銷基已經淪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殖民地。他的父親鄭海業是個愛國者,支持兒子們參加抗日救國斗爭。鄭律成的3個哥哥都參加了朝鮮和中國的民族解放運動,大哥和二哥都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並在革命斗爭中獻出了生命。鄭律成19歲時,隨著三哥來到中國,進了南京的「朝鮮革命幹部學校」學習,畢業後分配到電話局工作,收集日本人的情報。為了更好地掩護身份,組織上資助他去上海學習音樂。他的音樂才華從宴謹此嶄露頭角。
抗戰勝利之後,鄭律成和夫人丁雪松一道回到了朝鮮,他的組織關系也由中國共產黨黨員轉為朝鮮勞動黨黨員。他受命出任朝鮮保安隊(朝鮮人民軍前身)俱樂部部長(相當於我軍文化部部長斗姿),全力以赴地投入朝鮮人民軍協奏團的籌建工作。他以旺盛的創作激情,為朝鮮軍民譜寫了《朝鮮人民軍進行曲》、《朝鮮解放進行曲》、《東海漁夫》、《圖們江》大合唱等10餘部作品。就像我們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一樣,《朝鮮人民軍進行曲》是朝鮮的軍歌。
㈧ 鄭律成哪年去世的
鄭律成於1976年12月7日逝世。
鄭律成1918年8月13日-1976年12月7日。中國作曲家。搭簡朝鮮族 ,原名鄭富恩。
1918年8月13日生於韓國全羅南道光州楊林町,1950年加入中國國籍。鄭律成自幼學習音樂,1933年來中國,在南京、上海等地從事抗日活動,同時從師學習聲樂和鋼琴、小提琴。1937年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抗戰勝利後,1945至1950年,鄭律成回朝鮮工作。任朝鮮人民軍協奏團團長,朝鮮音樂大學作曲部部長。在此期間,他譜寫納枝升了歌頌朝鮮人民斗爭和中朝友誼的作品。1950年在北京定居,並且加入中國籍,先後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央歌舞團、中央樂團從事音樂創作。新中國成立以後,鄭律成的足跡踏遍了中國大地,到處尋找新的創作原料,到1976年12月7日他病逝的時候,為人們留下300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洞老曲。世界上兩個國家的軍歌都出他一人之手,《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和《朝鮮人民軍進行曲》都是他譜寫成的。
參考文獻:http://www.ke.com/wiki/%E9%83%91%E5%BE%8B%E6%88%90
㈨ 鄭律成的後世紀念
2009年4月,人民音樂家鄭律成紀念館在哈爾濱市道里區友誼路233號建立,展示了人民音樂家鄭律成六十二載革命音樂人生。
展館總面積1350平方米,分為開篇、動盪年代、延安歲月、友誼之旅、情系黑土團高、時代歌者、根植祖國、結束共8個展廳,收藏、展出500餘件實物展品和近千張珍貴照片。 1989年,朝鮮二八藝術電影製片廠攝制《音樂家鄭律成》,這是一部以鄭律成同志的形象為典型的電影。金正日同志親自部署,特派朝鮮人民軍最優秀的作家、「人民獎」獲得者吳惠英來中國搜集材料創作劇本。朝鮮二八藝術電影製片廠用時3年拍攝完成大型彩色故事片《音樂家鄭律成》,該片自1992年上映以後在朝鮮各地迄今久映不衰。
200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走向太陽》,講述了鄭律成年少時熱愛音樂,卻由於日寇橫行,被迫參加抗日活動並學習音樂,成長為一名軍旅作曲家的故事。歌頌了鄭律成熱愛和平,反對日本侵略以及為人民、為進步而歌的高尚情操。
2014年7月,韓國光州國際電影節組織委員會31日表示,為了紀念音樂家鄭律成誕辰100周年,該委員會將與北京櫻或吵電影學院共同製作以鄭律成為題材的電影。該片的製作成本達1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602萬元)。為此,韓中雙方於8月29日在位於韓國光州市的全南大學召開「韓中電影論壇」,以「韓中合作拍攝電影的現狀及展望」為主題展開討論。
2015年3月,北京海晏和清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和韓國(株)同成製作所脊侍合作拍攝《青年鄭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