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韓國資訊 > 如何推進韓國創新

如何推進韓國創新

發布時間:2023-05-08 17:32:21

1. 如何實現創新發展

技術開發體系初步形成,高新技術裝備與研發能力顯著提升,技術

創新水平躍上了新的台階。以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增強自主創新能

力,加快產業發展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基點,加快技術轉型升級,

加速產品結構調整,實現技術新跨越。自主創新是推進建設創新型

國家的戰略舉措,也是企業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要求,是高新技術企

業的生命線。

一、創新給企業發展提供動力

自主創新包括三方面,一是不斷進行原始創新,努力獲得更多

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二是積極探索集成創新,加強集成創新,

使各種相關技術有機地融合起來,形成有競爭力的產品或者產業;

三是努力在引進、消化基礎上的再創新。自主創新,拿來主義也是

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離不開合作創新,合

作創新的意義在於它適合現階段中國企業的發展實際,我們國家

80%的技術還要靠引進,自主創新的不到5%,現在我們還必須以合

作創新為主。合作創新的重要性在於我們要大力提倡技術引進、技

術消化、技術吸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並非什麼都要從零開始。

現階段還必須是合作創新與自主創新並存,他們之間其實不矛盾,

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統一體。從創新的形式上講,合作創新的形

式有:產學研結合、企企合作、商企合作等等。我們現在用產學研

結合的形式比較多,產學研結合互補性明顯,高校、科研單位是人

才積聚的地方,他們中間孕育了非常強的創造力,企業有實現技術

的轉換能力,優勢互補。創新對於一個企業來講,不只是技術上的

創新,不僅開發一個產品要創新,技術的全過程都應該包含創新的

內容。通俗地說,創新無處不在。各國都很重視自主創新,但是很

多技術並不能靠一個國家完成,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是不是一種矛

盾?自主創新不等於自力更生,不等於閉關鎖國。全世界有23個創

新型國家,這些國家的基本標志是:70%的新財富是靠技術創新實

現的。自主創新絕對不是什麼事情都要你自己干,說到底,就是要

有一種自主意識。

二、創新給企業發展帶來生機

我們建場五十年來,從開始沒有象樣的產品,到靠單一產品,

發展好多年,再到不斷創新,逐步形成了米、面、油、乳、肉、

蛋、菜、醬等8大系列數百個品種。靠創新,新的產品還在不斷誕

生,我們正在追趕世界前進的腳步,努力縮小與世界先進產品的差

距,實現了從單一產品到多元化的大飛躍。企業的進步,離不開體

制、機制的創新,離不開管理的創新。創新帶來的變化,可謂是翻

天覆地。創新的成果看得見摸得著,我們很自豪。

三、創新是企業克服危機的出路

一百多年來,世界先後發生過多次經濟、金融危機,深刻影響

了全球經濟格局變化。危機前後實踐證明,凡是善於迎難而上、依

靠科技積極創新的國家和企業,都能很快擺脫危機並實現新一輪的

快速發展。

技術創新的活躍帶來經濟繁榮;而技術創新低迷,則往往成為

經濟危機的重要誘因。伴隨經濟波動,一些昔日主導性產業逐步衰

退,而另一些新興產業在創新的推動下茁壯成長,成為支撐經濟復

蘇和新一輪發展的重要力量。自1788年世界上第一次經濟危機發生

起,這樣的規律就反復顯現。其中美、日、韓三國在危機中的各自

發展就是有力證明。美國在大蕭條後依靠技術創新迅速進入以重化

工為主的工業化發展高峰期;日、美兩國在石油危機後依靠技術創

新使得節能型、低耗能產業迅速崛起;納穗韓國在亞洲金融危機後依靠

技術創新快速步入知識密集型產業高速發展期。因此,要走出危

機,創新的路就在腳下。目前,我們應對金融危機的思路和措施主

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農產品轉型升級。

我們正處在技術發展,產品轉型的關鍵階段。產品結構調整迫

在眉睫,調整能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調整能提高競爭能力,

調整能保持良性發展。無論從國內外經濟發展大環境,還是自

身發展的要求來看,加快產品結構調整,促進產品升級轉型,

全面提高經濟運營質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更為緊

迫。國際金融危機,倒逼我們結構迅正調整,新技術畝茄悔的科技革命,

推動我們結構調整,國內外環境變化,有利於我們結構調整,

我們化危機為機遇,加快結構調整。加快產品轉型升級,聚優

做強主營產品。作為農業企業,我們以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需

求為導向,立足已有基礎和自身優勢,以產品轉型升級為目

標,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加快發展高新技術,做優做強主導產

品。我們把做好農業科技園區工作、生產無公害產品作為發展

抓手,優化農產品結構,把提高速度、擴大功能、智能兼容,

作為調整方向,把數字化、一體化、自動化、信息化作為轉型

升級的目標要求。

(二)探索多元銷售,擴大市場佔有份額。

以往,在銷售模式上,我們主要依靠經銷商體系,比較缺乏直

接面對客戶的銷售形式。市場嗅覺相對遲疑,營銷手段單一。

面對當前金融危機,我們提出,打品牌,就是要把產品做穩

定,做可靠,做精細。提高品牌效應,增加附加值。我們相

信,只要我們堅持多元銷售模式,走互利共贏的銷售發展之

路,我們與分布全國各地的銷售商將會共同發展,共同壯大。

(三)注重品牌建設,打造核心競爭能力。

品牌建設,現代企業都很重視,但怎樣樹品牌,每個企業的理

解不一樣,做法也不一樣。我們的理解是做品牌就要象做人一

樣,要講究外在的美,更要注重內在素質和心靈美。品牌是企

業文化、企業價值、企業戰略和企業經營理念在長期堅持質

量、贏得消費者忠誠度和市場精準定位的過程中,積累形成的

無形資產和有形的貨幣資金,最終通過有效的市場規范升成企

業資本而形成的,它不僅是標志和稱號,更重要的是商品的商

標,綜合價值,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終極體現。金融危機激勵我

們對關於品牌建設的問題深入思考,品牌建設的主體是品牌文

化的完善,我們通過企業文化的建設,汲取力量,克服危

機。

第一把質量做好。質量是企業的生命這句話,在今天是任何人

都能懂得的道理了,「三鹿」因為質量而消亡。但反過來說,

好的質量是企業長盛不衰的法寶。危機當頭,質量工作就顯得

更加重要。我們的重點是抓源頭控制,抓產品質量控制,抓生

產全過程式控制制,全面提升質量水平。技術質量部門,圍繞突出

問題,重點攻關,限期改進。

第二為客戶創造價值。我們把為客戶創造價值作為自己的使

命,我們確定的目標是持續創造新價值。我們要為客戶發現價

值、提升價值,還要實現價值。我們把品牌的服務滲透到業務

的每個環節當中去,精心設計、精工製造、精細管理,持續改

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所以我們的品牌建設是跟企業業務緊

密結合在一起的。我們積極營造與經銷商的事業夥伴關系,爭

取與客戶一起成長,通過協商、溝通、服務,實現共贏。我們

提升品牌,創造價值,與經銷商一起培育市場,提高知名度,

提煉差異性,提供特色服務。象做人一樣,講究誠信與忠誠,

共同遵守市場規則和主流社會提倡的信譽。品牌讓我們在危機

中找到力量,競爭能力得到提升。

(四)整合人力資源,優化人才結構。

目前,我們的人才結構是側重在農業生產上,我們擁有一批高

技術的技能型人才。但是,技術、管理、營銷的人員比重則離

創造高附加值的要求還有距離,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們的

贏利能力,限制了我們產品附加值的增長。要想不斷進步,保

持增長,提高贏利能力,我們必須在人員的結構上進行調整,

逐步把人員結構的比重調過來,較大幅度地擴大技術、管理、

營銷人員的比重。金融危機,給我們提供了低成本引進高技

術、高技能人才的機會。我們按照「引得進、留得住、用得

好」的原則,引進人才。今年重點在充實研發人員、營銷人員

上打開局面。現在我們已在營銷、研發等方面引進了一批成熟

人才,採用梯度方式,調整人才結構。同時,我們加強了績效

考核,提高效率,淘汰落後,金融危機給了我們優化人才結構

的機會。

(五)加強互利互補,共謀墾區發展。

我們可以開展技術合作,在資金投入,人才投入上更加集約。

發揮行業作用,開展產品合作,聯合開發,統籌開發重點,滿

足客戶差異性需求。我們的工夫要用在溝通、合作、互利上,

合作可以解決很多一個企業不能解決的問題,減少重復投入,

節約開發時間,避免走彎路。我們有信心擔當起振興民族品牌

的責任,做行業排頭兵。只要我們積極進取,創新合作,互利

互贏,向先進學習,持續改進,我們北大荒的明天一定會更

好。

2. 韓國經濟是如何騰飛的

韓國經濟起飛始於60年代初期,爾後30年來,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據世界銀行《1992年世界發展報告》統計,自1965年至1990年韓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年增長率為7.1%,列世界各國之首。按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莫克爾斯提出的「現代國家主要指標」剖析,韓國1990年人均GNP5400美元,第三產業在GNP所佔比重為46%,非農業就業人口比例、受過基礎教育人口比例、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人數、城市人口比重、平均人口預期壽命、人口自然增長率等均已達標,可見90年代的韓國已進入國民經濟現代化階段。對外開放進而實現市場經濟國際化被認為是韓國經濟起飛過程中成功的因素之一。國際輿論稱之為「韓國奇跡在戰爭的廢墟上出現」。

一、對外貿易推行由進口替代到出口導向的多邊化發展戰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一片廢墟上誕生的韓國,復經歷了朝鮮戰爭的洗禮,一直到60年初,其GN22P才達到24億美元。為擺脫戰後的經濟困境,提高本國的生產力水平,最初實施進口替代戰略,對於本國生產需要的原材料和生產資料的進口徵收低關稅,對於准備由本國產品替代的消費品進口徵收高關稅,對於替代進口的國內產業給予財政、金融優惠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定經濟和發展生產的積極作用。但是由於進口替代不僅限制了某些國外產品的進口,同時也限制了本國產品的出口,造成既缺乏資源和資本,又缺乏技術和設備的局面,加深了國民經濟對外依賴程度,導致國際收支狀況的進一步惡化,使國內的工業化進展非常緩慢。

50年代與60年代之交,世界上發生了以電子科學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推動了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不斷問世,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世界經濟發展呈現強勁的勢頭,促使國際市場容量日益擴大,刺激了各國之間貿易的持續增長。加上美、日出於全球戰略的考慮,對韓國在資金、技術、物質等方面給予援助,為韓國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提供了較寬活的發展空間。據此,從1964年開始,韓國從進口替代戰略轉向出口導向戰略,把經濟活動的重心由國內市場轉向國際市場,採取外貿多邊化和自由化的政策,參與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競爭,以外貿出口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隨後,韓國出口額開始逐年擴大,年均增長達40%以上,在出口貿易的帶動下,韓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國民收入及就業率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到1990年韓國的GDP業已高達2364億美元,30年來增長99倍。

二、以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為依據,促進國內外經濟一體化

60年代初,韓國在轉向出口導向型戰略時,資金缺口很大,投資需要增長很快,據此,韓國政府果斷地作出加快引進外資步伐的決定。韓國引進外資的主要著眼點,一是有利於發展出口和國際收支改善的原則;二是有利於關鍵性工業公益事業發展的原則;三是有利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福利事業作出貢獻的原則。30年來,韓國以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為依據,制定了引進外資的鼓勵和限制政策,一直把技術引進作為引進外資的一個重要方面。在60年代的工業化進程,大膽利用外國先進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和創新,促進了產業技術的發展,形成以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基礎的重化工業經濟。80年代以後,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以促進產業的升級換代。引進技術的比重,機械製造業佔27.8%,電子工業佔20.9%,石油化工佔16.4%。

韓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為相對剩餘資本集中提供了參與國際分工的有利條件。為了擴大出口市場,穩定國際資源進口,抵制貿易保護主義,強化本國產業的升級,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降低勞動力成本,80年代以來,韓國推行了對外直接投資、建立海外生產基地的策略。韓國政府通過財政、金融等手段鼓勵本國企業向外擴張,在信貸、稅收和保險制度等方面給予優惠。據有關資料顯示,80年代韓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40%以上是靠政府支持籌措資金發展起來的,1988年韓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為4.8億美元。目前,韓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是資源開發型產品投資,服務於國內經濟的發展;其次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投資,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一些本國限制性的產業,同時降低勞動力成本;再次是對發達國家投資,藉以達到引進高科技和現代管理手段的目的。既實現了國內產業結構的現代化,又促進了國內外市場的一體化。

三、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逐步邁向資本市場國際化

60年代後,韓國為擺脫國外的資金援助,求得經濟獨立,有計劃地建立了各種金融機構,發展各類金融市場,逐步完善了金融體系。80年代初,韓國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強國際金融中心的籌建,到90年代初,除國家中央銀行(韓國銀行)在國內建有15個分行,在海外設有8個分支機構外,大力發展商業銀行,其中包括全國性市中銀行(又稱存款銀行)5家,擁有資產約占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的75%,其分支機構達1857個;地方銀行12家,擁有資產約占商業銀行資產總額16%;外資銀行69家,其中最多的是美國,美國的10大銀行就有8家在韓國開設了分行,其次為日本和西歐國家。

韓國的金融市場分為有組織的金融市場即以銀行為中心的短期貨幣市場,非組織的金融市場即以非銀行機構為中心的長期資本市場。韓國政府認為金融業的開放首要的是資本市場的開放,因此於80年代開始實施資本市場國際化計劃。第一階段(1981至1984年)有限度地允許外國投資者通過韓國證券公司管理的開放型國際信託基金和由外國證券公司管理的封閉型基金間接參與投資。第二階段(1985年至1987年)加速韓國投資者間接投資外國證券的活動。第三階段(1988年以後)擴大海外基金的規模,以便利外國投資者間接投資韓國證券市場,准許韓國機構和企業投資外國股票,逐步邁向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金融業的發展已成為韓國政府管理經濟、加速資本積累和促進經濟繁榮的重要手段。

縱觀韓國經濟發展的演繹過程,可資研究和借鑒的基本經驗:一是從韓國經濟體制運行情況來看,實行市場調節與政府調控相結合,以政府調控為主,眾多國外經濟學家認為當前韓國仍屬「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體制」。它通常實施集中的宏觀經濟決策,並通過指示性計劃和控制經濟參數,藉助經濟立法和行政手段,規定產業和企業發展方向,調節國民經濟的運行,以推動主要經濟決策的實施。這對於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技術、管理人才均極端匱乏以至無法依靠民族資本的積累來迅速發展國民經濟的情況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二是從韓國政府宏觀決策的選擇來看,特別注重從本國的國情出發,適應世界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抓位有利時機,及時調整經濟政策和策略。韓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能夠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推行不同的貿易政策、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較早的使國民經濟通過計劃手段,從粗放型發展及時轉變為集約化發展,因此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里關鍵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三是從韓國經濟發展格局來看,實行以貿易為導向,以工業為基礎,以金融為後盾的三元經濟發展戰略,推進市場經濟國際化,形成國民經濟投入和產業的良性循環,為韓國經濟高速發展創造了高能化的結構。對外開放不僅有助於促進各項生產要素在國際范圍內進行交流,達到互補互利的目的,而且有助於適應國際競爭機制,促進技術進步,提高勞動效率,進一步發展社會生產力。金融對外開放是市場經濟走向成熟的標志,但恰恰是中國對外開放、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薄弱環節,中國政府要加大開放力度,重點似應在金融開放上大做文章。誠然,目前韓國市場經濟體制仍處於不斷完善之中,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的協調,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的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的配套等還存在發展失衡的問題,尚有待於進一步改進。

3. 韓國總統朴槿惠在哪一年提出實施"創造經濟"戰略

2013年。
21世紀前十年堪稱是韓國的10年,經濟發展迅速,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三星、LG等已躍升全球企業巨頭姿賀。然而,近年來,受全球經濟下行的影響,韓國經濟發展勢頭逐漸放緩,面臨經濟持續低迷、就業增長緩慢、內需市場不振、缺乏風險創新能力弊褲、企業活力不足等幾大挑戰。為租冊簡了應對種種危機,2013年初,韓國總統朴槿惠提出了實施「創造經濟(CreativeEconomy)」的創新戰略發展思路,要將科技、信息通信技術(ICT)應用到全部產業上,促進產業和產業、產業和文化之間的結合,推動新產業發展,創造新的就業。而為了實現面向未來的「創造經濟」發展,韓國政府推出了一些應對措施,希望通過這些措施重塑韓國經濟增長模式,引領經濟走出困境。

4. 如何創新發展

主要抓住以下幾個 方面的工作: \x0d\x0a一、更新觀念,大膽改革 目前,我們部分職工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發生位移, 缺乏個人理想和抱負,因此更新職工思想觀念就顯得尤為重 要,正確引導職工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樹立「今天工作不 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責任意識,增強員工的榮辱意識、 風險意識和憂患意識,是我們思想意識創新工作的首要任 務,有針對性的做好員工的心裡疏導和心態調整工作,努力 使員工首先從思想觀念上真正做到與單位「同呼吸,共命 要使單位的各項管理工作有條不紊地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創新性的開展各項工作就顯得必不可少,當然在改 革的過程中也會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種艱難險阻,這就要求我 們的領導班子,必須要更新觀念,要有足夠的勇氣和膽識, 才能迎接各種挑戰。首先要敢想,沖破常規和主觀偏見的束 縛,在工作中要養成勤於思考的良好習慣,增強觀察能力, 善於發現問題,遇到問題充分思考,多方求教,從不同角度、 不同層次,全方位、全系統的對所存在的問題和風險做出科 學合理的判斷,抓住主要矛盾後,尋求最合理的解決方案; 其次要敢幹,光有設想不付諸行動,再好的設想也只是一句 空話。我們要在前進過程中不斷摸索、借鑒前人成功的經驗, 尋求啟發,對於在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決不能瞻前顧後, 要科學分析、認真調查研究、果斷取捨。 \x0d\x0a二、注重調研,科學決策 作為基層管理的領導班子,他們即是政策的執行者, 也是基層單位各項工作的決策者,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具有創 新意識,保持不斷進取的心態和工作姿態,必須具有創新能 力,才能確保在不斷發展的時代中與時俱進。如何創造性的 開展工作,我們領導班子的做法是,一定要「吃透上情,摸 清下情」,只有深刻領會上級指示精神,才能明確上級的工 作要求,這也是我們創讓殲新性開展工作的前提。在我們的實際 工作中,工作質量是在不斷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 升的。我們的工作也會出現問題,有問題不要緊,關鍵是要 善於發現問題,抓住主要矛盾,善於調查研究,積極尋求解 決問題的新方法、新措施,只有深入到群眾中去,充分聽取 群眾意見、發揮群眾聰明才智,才能確保各項決策的客觀性、 准確性,從而減少執行過程中的盲目性。前段時間單位有一 個宣傳四價流腦疫苗接種的活動,我們接到項目後,利用幾 天的時間對全縣各個鄉村進行挨家挨戶的宣傳,通過現場勘 查與多處的走訪,逐步改善工作方法,回來後及時向領導報 告,為上級領導的科學決策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 \x0d\x0a三、加強學習,積累知識 科學在進步,時代在快速發展,這就要求我們長期堅 持不懈的努力學習,在知識的海洋中吸取營養,才能逐步提 高自己的知識儲備,以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為創新工作打 好堅實基礎。根據我們疾控中心工作特點,我們的要求是, 在閑暇之餘,積極引導員工學習有關文化和業務知識,扎實 練好內功,合理調整知識結構,充分利用我們組織自身內部 人才資源,邀請有經驗的老職工,認真做好年輕員工的傳幫 帶工作,只有充實的知識儲備和後備力量,才能為單位的工 作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智慧和力量源泉。 \x0d\x0a四、勤於思考,不斷總結 總結是為了更好的進步。以往的工作中,我們不僅重 視觀念上更新,在行動中也注重調研,加強學習,特別是更 加註意在事後進行總結,在總結過程中不斷進步。\x0d\x0a如何創新性的開展各項工作,對於基層領導班子來說尤其重要,它是 一種要求,也是一種責任,我們的做法是,從實效性入手, 針對基層創新工作的特點,緊緊圍繞疾控工作建設這一中 心,注重實效,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工作,少做 表面文章,根據現有班組的特點,顫滑渣我們通過有情操作和物質 化相結合,真正發揮明理知情的疏導功能、穩定人心的凝聚 功能以及團結鼓勵的茄悄激勵功能。結合工作實踐,以創新思維 統籌兼顧加快發展和加強管理,領導班子經常深入基層,把單位各項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理性思考,不斷總結,走出陳規定式的思維誤區,打開視野,創新觀念,以思維創新推動 工作創新,努力實現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5. 創業潮變倒閉潮,韓國年輕人有多難

疫情以來,韓國實施了更嚴格的防疫措施,這讓零售業、餐飲業等行業深受打擊,多地小型企業出現破產潮。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韓國個枝襪和體經營的小型企業減少了14萬家。

這次的「破產潮」,似乎在將前幾年興起的韓國「創業潮」成果給抹平了。

朴槿惠時期,沉寂多年的韓國經濟,再次掀起久違的「創業潮」,無數韓國年輕人投入創業大潮,這個現象吸引國內外學者紛紛研究誇贊,韓國經濟似乎再現80年代的活力。

但是沒過多久隨著政局動盪和疫情到來,「創業潮」變成「破產潮」,韓國無數初創企業和與他們命運相連的年輕人們再次陷入掙扎。

一、創業難

朴槿惠總統在2013年上任之初,就在在 科技 行業推行創業鼓勵政策, 力圖打造 「創意經濟」。

此後,韓國推出了一系列舉措,以促進對新興初創企業的投資,這些措施包括為天使投資者提供稅收優惠,為創業的人提供金融保險。

這使得韓國一度掀起「創業潮」,在首爾不少互聯網公司開始創立。僅在2014年,在這個擁有5000萬人口的國家,就出現了約84萬家公司。初創企業中,七成餐飲企業。

相對於國內生產總值(GDP)而言,這個企業數量已經十分之多,讓韓國媒體大肆宣傳韓國要重回「巔峰年代」。

很多專家學者蜂擁而上剖析韓國的「創業潮」,一些商業專家指出,韓國人特有的毅力和紀律是創業生態系統繁榮的基礎。總之就是各種誇贊。

當年,全球創業指數公布,韓國以54%的創業環境位居東亞地區首位。緊隨其後的是新加坡和日本,分別為53%和52%。

但是到了這兩年,情況突然急轉直下。盡管韓國正在加緊努力成為一個創新和創業型經濟體,但越來越多年輕人放棄創業。2018年韓國個體工商戶關門超100萬!

受經濟不景氣等影響,經營不到三年就停業的個體工商戶已超80萬。

於是,專門為停業者開設的停業咨詢服務公司在韓國應運而生。據統計,2018年韓國個體工商戶的停業申請總數已突破100萬件,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40萬億韓元。

這些活過來的企業也沒好到哪裡去,堅持了一年就碰猛盯上了今年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增長停滯,以及最低工資上調、租金上漲等影響。

2020年7月,根據韓國統計廳和相關業界的數據,今年上半年,韓國個體工商戶減少了13.8萬家。創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降幅。

有人將韓國「創業潮」冷卻歸咎於疫情,但仔細看,韓國創業潮早在疫情之前就已經快「涼涼」了。


二、難以分肉

韓國人並不愛創業。

韓國貿易協會國際貿易研究院曾發表了一份關於中日韓大學生畢業後工作意向的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希望畢業後想進行創業的學生,韓國僅為6.1%,遠低於中國的40.8%。

韓國極少年輕人想創業,這個結果並不驚訝,因為他們自己也知道在韓國創業生存率很低。 平均而言,只有60%的新企業能撐過創業後的第一年,只有不到30%的企業能撐過創業後第五年。

很多個體戶創業都集中在低技術含量的行業,面臨同質化嚴重問題。 首爾每0.62英里就有8家炸雞店。

在更極端的情況下,同一特許經營品牌的商店相互競爭。 在某些商業區,同一零售品牌的三家化妝品店。 在這一趨勢中,最大的受害者當然是企業主。增加一個競爭對手通常每月損失300萬韓元。

普通人創業基本都集中在一些比較低端的產業,而高端的產業基本由財閥把持。

韓國的經濟依然還是由大財團或財閥掌控。基本上韓國人能想得到的創業方向,都已經被財閥占據。

前五大財閥的銷售收入占韓國國內生產總值的58%。這些財閥的經營范圍,橫跨手機、 汽車 、醫院、保險,甚至還有美術館、游樂園和化妝品。財閥企業和它們的子公司像八爪魚一樣,伸向韓國經濟領域的各個方面。

這樣的局面意味著,好洞 倘若韓國年輕人想創業,那麼他們所創立的公司頂多隻能為財閥集團所服務,例如按照財閥企業的訂單生產他們的所需。 初創的小企業甚至可能喪失議價能力,任由大企業宰割。

面對財閥控制經濟的現實,許多分析人士指出,主導韓國經濟的大型家族企業,如三星、LG等,與其他企業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韓國政府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包括財閥在內的大型企業約占韓國總收入的一半,但僅提供了韓國20%的就業機會。

對許多韓國年輕人來說,這是一個夢想,在一個大集團里找到一份終身工作。隨著經濟放緩,韓國大學畢業生沒有足夠的工作。

三、出路難


今年疫情之下,韓國失業率飆升。

根據韓國統計局在周五 (16 日) 公布的數據顯示,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對韓國就業市場帶來沖擊,9 月份韓國失業率升至 3.6%,創金融危機以來最大增幅。受8月中旬疫情出現反彈的影響,9月就業人數同比減少39.2萬人,為2701.2萬人。

疫情之下,很多失業者年輕人和破產個體戶選擇去考公務員。

在亞洲第四大經濟體韓國,青少年和年輕人最受追捧的職業是公職人員。 《洛杉磯時報》報道,每年約占總人口的五分之一的韓國年輕人,蜂擁報考政府工作崗位。

2019年,韓國107萬個政府職位的競爭非常激烈,錄取率為2.4%。相比之下,哈佛2018年的錄取率為4.59%。

很多年輕人為了進入公職隊伍,選擇不工作而全職在家復習,現代研究所(Hyundai Research Institute)估計,這么多年輕人為了獲得政府工作而花了數年時間學習,而不是加入私人勞動力隊伍,因此失去工作潛力所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150億美元。

但是,政府的崗位是有限的,財閥也提供不了多少崗位,鼓勵創業依然被韓國視為是解決就業問題和國家創新問題的重要方式。

韓國政府把重點放在估計創業公司。韓國出台《中小企業專用股票市場》方案,在保證交易安全的前提下,降低中小企業融資門檻。

但是,韓國創業潮缺得似乎並不僅僅是外在的金錢和政策,更是缺少內核,那就是企業家精神。 韓國經濟嚴重依賴需求驅動的企業家精神,韓國超過80%的中小企業主表示,他們開辦企業是為了找工作或養活自己。

正如上文提到,大多數新興企業都不是創新型初創企業,許多新企業集中在低生產率部門,如零售業和食品飲料業。創業潮那幾年,餐館、酒吧和其他飲料店的數量增加了12%。31.3%的韓國人表示,就業形勢嚴峻,如果創業將會選擇餐飲業。

韓國創新驅動型創業的權重仍低於其他經合組織國家。

韓國面臨的挑戰在於創造一個環境,讓人們不必為了找工作而成為「企業家」。培養企業家精神指導下的創業潮,而非迫於生計的創業潮,是就必須要鼓勵建立一個強大的 科技 創業生態系統,這無疑是韓國邁向下一個經濟發展層次的重要途徑之一。

去年,文在寅在跟經濟科學特別助理李正東共進午餐時,就公開鼓勵韓國的高 科技 人才不應該只是在大學里寫論文,而應該走向市場創業。

但是到了今年疫情到來,韓國政府對初創企業的關心也顯得力不從心。

今年年初,樂天集團創始人辛格浩去世, 韓媒評論:韓國「創業第一代企業家」時代正式落下帷幕

但是,新的創業一代,似乎並沒有能像他們的前輩一樣,形成「燎原之勢」。

6. 如何實現創新

問題一:個人如何實現創新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如何開拓創新
一、開拓創新要有創造意識和科學思維
1、強化創造意識: (1)創造意識要在競爭中培養 (2)要敢於標新立異:第一要有創新精神,第二要有敏銳的發現問題的能力,第三要有敢於提出問題的勇氣。 (3)要善於大膽設想 :第一要敢想,第二要會想。 2、確立科學思維: (1)相似聯想(2)發散思維(3)逆向思維(4)側向思維(5)動態思維
二、開拓創新要有堅定的信心和意志
1、堅定信心,不斷進取 2、堅定意志,頑強奮斗 3、當創新活動誤入歧途,需前斗要調整方向時,它能夠強迫自己「轉向」或「緊急剎車」

問題二:如何實現創新發展 技術開發體系初步形成,高新技術裝備與研發能力顯著提升,技術 創新水平躍上了新的台階。以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增強自主創新能 力,加快產業發展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基點,加快技術轉型升級, 加速產品結構調整,實現技術新跨越。自主創新是推進建設創新型 國家的戰略舉措,也是企業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要求,是高新技術企 業的生命線。 一、創新給企業發展提供動力 自主創新包括三方面,一是不斷進行原始創新,努力獲得更多 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二是積極探索集成創新,加強集成創新, 使各種相關技術有機地融合起來,形成有競爭力的產品或者產業; 三是努力在引進、消化基礎上的再創新。自主創新,拿來主義也是 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離不開合作創新,合 作創新的意義在於它適合現階段中國企業的發展實際,我們國家 80%的技術還要靠引進,自主創新的不到5%,現在我們還必須以合 作創新為主。合作晌悔枝創新的重要性在於我們要大力提倡技術引進、技 術消化、技術吸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並非什麼都要從零開始。 現階段還必須是合作創新與自主創新並存,他們之間其實不矛盾, 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統一體。從創新的形式上講,合作創新的形 式有:產學研結合、企企合作、商企合作等等。我們現在用產學研 結合的形式比較多,產學研結合互補性明顯,高校、科研單位是人 才積聚的地方,他們中間孕育了非常強的創造力,企業有實現技術 的轉換能力,優勢互補。創新對於一個企業來講,不只是技術上的 創新,不僅開發一個產品要創新,技術的全過程都應該包含創新的 內容。通俗地說,創新無處不在。各國都很重視自主創新,但是很 多技術並不能靠一個國家完成,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是不是一種矛 盾?自主創新不等於自力更生,不等於閉關鎖國。全世界有23個創 新型國家,這些國家宴敏的基本標志是:70%的新財富是靠技術創新實 現的。自主創新絕對不是什麼事情都要你自己干,說到底,就是要 有一種自主意識。 二、創新給企業發展帶來生機 我們建場五十年來,從開始沒有象樣的產品,到靠單一產品, 發展好多年,再到不斷創新,逐步形成了米、面、油、乳、肉、 蛋、菜、醬等8大系列數百個品種。靠創新,新的產品還在不斷誕 生,我們正在追趕世界前進的腳步,努力縮小與世界先進產品的差 距,實現了從單一產品到多元化的大飛躍。企業的進步,離不開體 制、機制的創新,離不開管理的創新。創新帶來的變化,可謂是翻 天覆地。創新的成果看得見摸得著,我們很自豪。 三、創新是企業克服危機的出路 一百多年來,世界先後發生過多次經濟、金融危機,深刻影響 了全球經濟格局變化。危機前後實踐證明,凡是善於迎難而上、依 靠科技積極創新的國家和企業,都能很快擺脫危機並實現新一輪的 快速發展。 技術創新的活躍帶來經濟繁榮;而技術創新低迷,則往往成為 經濟危機的重要誘因。伴隨經濟波動,一些昔日主導性產業逐步衰 退,而另一些新興產業在創新的推動下茁壯成長,成為支撐經濟復 蘇和新一輪發展的重要力量。自1788年世界上第一次經濟危機發生 起,這樣的規律就反復顯現。其中美、日、韓三國在危機中的各自 發展就是有力證明。美國在大蕭條後依靠技術創新迅速進入以重化 工為主的工業化發展高峰期;日、美兩國在石油危機後依靠技術創 新使得節能型、低耗能產業迅速崛起;韓國在亞洲金融危機後依靠 技術創新快......>>

問題三:如何提高創新能力 促進創新發展 創新,是社會發展和進步不竭的動力,也是提高基層領導幹部的水平和能力的關鍵。社會不斷地發展,面對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新環境、新任務,新的要求,要想完成黨和國家賦予我們的重大任務,特別是面對落後的基層,作為基層一把手就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地增強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實踐中科學發展。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科學地發展,是我們創新的前提。如果因循守舊、思想僵化、自我封閉,我們的領導工作就難以做到根據變化的實際進行理論創新,工作創新、領導方法與藝術創新。我們今天之所以特別強調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實踐中科學發展,歸根到底是由於基層的實際情況發生了迅速的變化,這種變化對我們在基層的黨員幹部執政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和嶄新的課題,是農村如何盡早地跟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偉大目標而所不能迴避的現實問題。要正確地認識和解決這些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只有不斷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與時俱進,在實踐中科學發展,不斷地開拓創新。
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關鍵要深入實際,勇於實踐。實踐是創新的動力,基層領導幹部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在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實踐中逐步培養和提高起來的。因此基層領導幹部要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必須深入實際,勇於實踐,學會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創新,在實踐中科學發展,在實踐中自我提高。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這就決定了我們領導幹部必須積極地投身到實踐中,在實踐中培養和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領導群眾實現改革任務,才能領導群眾在科學發展 *** 同奔向富裕。
深入實踐,勇於實踐,是基層幹部掌握第一手情況的法寶,也是基層領導決策必須掌握的第一手資料,領導幹部要敢闖、敢試,敢於承擔風險,做到敢闖而不亂闖,敢試而不亂試,對風險要勇於承擔,不推卸責任,在實踐中創新,在實踐中科學地發展。
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必須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領導幹部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主要來源於後期的培養和鍛煉。實踐證明,根據時代的發展要求,不斷提高領導的綜合素質,是增強其領導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基礎前提,特別是基層領導幹部,大多數存在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老化,這就要求必須加強學習,勤於思考,不斷地開闊自己的眼界,善於從復雜的事物中理出頭緒,從復雜變化的形式中找到關鍵,並迅速採取主動,搞好本職工作,增強把握全局的能力。
提高領導幹部的綜合素質,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一靠學習,二靠實踐。學習是領導幹部綜合素質提高的基本功,實踐是領導幹部提高綜合素質的大課堂。基層領導幹部只有不斷學習,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才能增強工作的主動性、預見性和創造性。只有不斷的實踐,積極從群眾中吸取營養,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造性地開展好工作。

問題四:如何實現企業創新發展 首先,樹立全方位創新理念,建立創新激勵機制。創新意識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強大動力,不可偏廢。創新激勵機制至關重要。
其次,企業具備鼓勵創新的開放系統,倡導學習和提升個人工作技能。營造集思廣益的氛圍,中高層以上管理人員鼓勵並善於採納下屬意見,員工普遍習慣於採納同事的意見。許多跨國公司都建立合理化建議獎勵制度。
第三,公司在資源配置上要傾斜。創造本身需要投入,產品創新和技術需要資金和人力資源的支持。
第四,建立起恰當的激勵機制,給員工一定的培訓,並且有衡量績效的制度。

問題五:如何開展創新 主要抓住以下幾個 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觀念,大膽改革 目前,我們部分職工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發生位移, 缺乏個人理想和抱負,因此更新職工思想觀念就顯得尤為重 要,正確引導職工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樹立「今天工作不 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責任意識,增強員工的榮辱意識、 風險意識和憂患意識,是我們思想意識創新工作的首要任 務,有針對性的做好員工的心裡疏導和心態調整工作,努力 使員工首先從思想觀念上真正做到與單位「同呼吸,共命 要使單位的各項管理工作有條不紊地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創新性的開展各項工作就顯得必不可少,當然在改 革的過程中也會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種艱難險阻,這就要求我 們的領導班子,必須要更新觀念,要有足夠的勇氣和膽識, 才能迎接各種挑戰。首先要敢想,沖破常規和主觀偏見的束 縛,在工作中要養成勤於思考的良好習慣,增強觀察能力, 善於發現問題,遇到問題充分思考,多方求教,從不同角度、 不同層次,全方位、全系統的對所存在的問題和風險做出科 學合理的判斷,抓住主要矛盾後,尋求最合理的解決方案; 其次要敢幹,光有設想不付諸行動,再好的設想也只是一句 空話。我們要在前進過程中不斷摸索、借鑒前人成功的經驗, 尋求啟發,對於在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決不能瞻前顧後, 要科學分析、認真調查研究、果斷取捨。
二、注重調研,科學決策 作為基層管理的領導班子,他們即是政策的執行者, 也是基層單位各項工作的決策者,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具有創 新意識,保持不斷進取的心態和工作姿態,必須具有創新能 力,才能確保在不斷發展的時代中與時俱進。如何創造性的 開展工作,我們領導班子的做法是,一定要「吃透上情,摸 清下情」,只有深刻領會上級指示精神,才能明確上級的工 作要求,這也是我們創新性開展工作的前提。在我們的實際 工作中,工作質量是在不斷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 升的。我們的工作也會出現問題,有問題不要緊,關鍵是要 善於發現問題,抓住主要矛盾,善於調查研究,積極尋求解 決問題的新方法、新措施,只有深入到群眾中去,充分聽取 群眾意見、發揮群眾聰明才智,才能確保各項決策的客觀性、 准確性,從而減少執行過程中的盲目性。前段時間單位有一 個宣傳四價流腦疫苗接種的活動,我們接到項目後,利用幾 天的時間對全縣各個鄉村進行挨家挨戶的宣傳,通過現場勘 查與多處的走訪,逐步改善工作方法,回來後及時向領導報 告,為上級領導的科學決策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
三、加強學習,積累知識 科學在進步,時代在快速發展,這就要求我們長期堅 持不懈的努力學習,在知識的海洋中吸取營養,才能逐步提 高自己的知識儲備,以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為創新工作打 好堅實基礎。根據我們疾控中心工作特點,我們的要求是, 在閑暇之餘,積極引導員工學習有關文化和業務知識,扎實 練好內功,合理調整知識結構,充分利用我們組織自身內部 人才資源,邀請有經驗的老職工,認真做好年輕員工的傳幫 帶工作,只有充實的知識儲備和後備力量,才能為單位的工 作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智慧和力量源泉。
四、勤於思考,不斷總結 總結是為了更好的進步。以往的工作中,我們不僅重 視觀念上更新,在行動中也注重調研,加強學習,特別是更 加註意在事後進行總結,在總結過程中不斷進步。
如何創新性的開展各項工作,對於基層領導班子來說尤其重要,它是 一種要求,也是一種責任,我們的做法是,從實效性入手, 針對基層創新工作的特點,緊緊圍繞疾控工作建設這一中 心,注重實效,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工作,少做 表面文章,根據現有班組的特點,我們通過有情操作和物質 化相結合,真正發......>>

問題六:企業中怎麼進行創新?有哪些方面? 企業創新 ,雖然最通常是指產品和技術的創新,但實際上,企業創新涵蓋企業的方方面面。在一個行業中,創新決定一個了企業是引領者還是模仿跟隨者。企業創新也是企業家對整個創新過程所涉及的創新目標和創新活動方案進行設計、選擇並組織實施的行為過程,其最終目標是實現企業創新的最佳效益。
企業創新的內容幾乎包括了企業系統的每一個層面,然而於提到企業高層來決策的創新項目來說,則只涉及到與 企業的生存、發展悠關的重大問題。比如一個企業實施提高競爭力的戰略,其決策的重點在於提高規模效益,增強競爭力,而且必須明確所追求的足效益,而不是規模,是為了提高效益而增強競爭力,而不僅是為了擴張規模,所以,決策的要件是效益,關聯的問題是規模。對企業的高層決策來說,創新決策包括如何尋找創新的突破口,對創新機遇進行預測;如何保汪市場的份額,對以創新為基礎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各種商業活動的決策;如何通過創新使企業保持良好的組織形式,建立最佳的激勵機制激發企業活力的管理決策。
經營創新機遇預測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面臨著許多環境條件隨機變化的情況,由於條件的改變,企業將面臨新的挑戰與機會,企業的競爭地位會受到巨大的威脅,也會因此使員工喪失使命感而使企業的凝聚力被削弱。同時,將給企業的創新帶來機遇,一方面是市場向著本企業發展戰略所設定的方向發展,或者是激發企業原來潛在的創新活力,為企業的發展帶來各種商機;另一方面是由於員工在市場壓力的條件下迸發出創新的慾望和 *** ,或者是環境變化給企業員工的創新帶來新的機會。這內外兩方面的創新機遇將為企業進一步發展和躍遷產生可能性。因此,企業把握創新機遇,預測成功率,對於制定創新企業的經營戰略和部署是關鍵的環節。 創新機遇的預測需要企業有良好的運作組織,高層決策者要有極為敏銳的觀察發現能力。這是因為:不論是引人注目的創新還是微不足道的改進,大多數創造性活動不僅事先未曾計劃好,而且完全出乎企業的意料。事實上,有可能存在的情況是員工在沒有企業管理層直接授意和指導的情況下提出了創新或具有潛在用途的新嘗試,如果企業的決策者沒有用敏銳的眼光去發現,很可能企業的創新機遇在瞬間就會消失掉。因為這些創新萌芽都不是企業管理層規劃的結果,任何人,包括管理決策層,甚至創新者自己先前都沒有想到這些創意會有何特別的創造性。 創新機遇的預測和把握,對企業的決策來說太重要了,把握得准,可以給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把握不準,則會給企業帶來災難。
市場營銷創新
在市場經濟時代,企業家和市場都認可這樣的說法:那些不能創新的經營者,終將擺脫不了被淘汰的命運。企業通過創新經營,在市場的某些領域或層次能捷足先登,就能與企業對手拉開差距,這是確定企業優勢的最重要的手段。如前所述,筆者認為,對於企業本身來說,只要企業沒有做過的、為了達到發展的目的去設計以及策劃並付諸實施的事情都屬於企業創新。比如,某個從事電視機經營的企業,現在策劃而且進入計算機設計和生產領域,這對於該企業來說,就是創新的行為。 基於這樣的觀點,我們認為,市場營銷創新決策從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就有不同的內容。例如,從企業的經營行業來看,商業創新決策包括單一經營行業的創新決策和多元化經營創新決策。多元化經營創新來說,並非僅僅擴大經營領域這么簡單,對於進入一個陌生行業的企業,如果沒有做好充分的准備,則可能會碰個頭破血流。
管理創新
管理決策是組織在內部范圍內貫徹執行戰略決策過程中的具體決策。它旨在實現組織內部......>>

問題七:怎樣創新 如何實現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如何開拓創新
一、開拓創新要有創造意識和科學思維
1、強化創造意識: (1)創造意識要在競爭中培養 (2)要敢於標新立異:第一要有創新精神,第二要有敏銳的發現問題的能力,第三要有敢於提出問題的勇氣。 (3)要善於大膽設想 :第一要敢想,第二要會想。 2、確立科學思維: (1)相似聯想(2)發散思維(3)逆向思維(4)側向思維(5)動態思維
二、開拓創新要有堅定的信心和意志
1、堅定信心,不斷進取 2、堅定意志,頑強奮斗 3、當創新活動誤入歧途,需要調整方向時,它能夠強迫自己「轉向」或「緊急剎車」

問題八:青少年如何做到一個創新型的人? ①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努力完成學業,全面發展,用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②在學習中要敢於質疑、善於質疑、培養敢為人先的精神,經常用多角度、多側面思考問題,培養發散思維能力。③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獨立思考,實事求是,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④積極參加學校組織開展的科技小發明、小製作活動,從小培養對科技創新的興趣和愛好,增強創新意識。⑤多閱讀了解古今中外科技創新人才成長道路和發明創造經歷,向他們學習,把創新熱情和科學求實的態度結合起來,勇於創新實踐,提高創新能力。

問題九:論中國當代大學生如何創新 詳細?? 科技的發展、知識的創新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進程。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具有自強不息、銳意創新的光榮傳統。如果不能創新,不去創新,一個民族就難以發展起來,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創新,最根本的一條路就是要靠教育。 我們大學生接受著高等教育,學習著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是富有智慧的一體,是有創造力的一代,是思維活躍的一個集體,我們是未來創新的主力軍,擔當著責任,我們要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創新的能力和和創新素質的大學生,使自己成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的創新型高級專業人才,為我們的國家做貢獻,報效祖國。 一、作為一名大學生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做到創新: 學習上,要做到獨立自主學習,認真的去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獨立完成作業,有意識的去培養這方面的能力並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對老師的問題要學會質疑。有句話講得很好「盡信書,不如無書」,在書海中遨遊,做書的主人,敢於去挑戰書中的觀點,書中的方法。比如一道幾何題,不能局限於常規的解題方法,多動腦筋,多思考,尋求新的方法,找到解題的捷徑,或者可以創造出新的題目,幫助自己去思考。老師帶領我們到實習基地去實習,我們應該突破思維,看看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效率,嘗試新的方法,敢於實踐,勇於創新。 2 大學生接受著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應該珍惜學習的機會,多閱讀一些課外的書籍,拓展我們的視野,考慮問題可以多角度,培養自己創新的精神。此外,我們可以還可多把握一些機會,比如多參與一些和專業相關或者自己感興趣的科研項目,舉個例子:資源工程學院 08 地質陳典開、金其忠、賴永旺同學參與了徐福美老師主持的福建土樓結構材料保護的研究和應用項目,通過自己的創新,不僅把所學知識應用在為地方經濟服務當中,同時也弘揚了我們大學生的新時代的奉獻,創新精神,值得提倡與學習。 「留心觀察生活周圍的事物,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是這么的美好。」社團活動對於大學生來說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帶給我們快樂,提供給我們平台,讓我們鍛煉自我。 對於社團的一些活動我們也要敢於去創新,多想些比較新奇的點子,在符合實際的情況下,多創造一些新穎的活動。其中活動的環節也可以去創新,讓同學們感受到活動的豐富多彩,感受到趣味。一個活動的舉辦,他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有觀眾看。假如一個活動,整個活動下來都是冷場,那麼從某種角度上看這場活動算是失敗的。為了吸引人來看,活動的節目就不能太單調,不能太老套,所以節目環節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之前我們能想到的無非就是一些小品,演唱,這樣的話就顯得太老套,假如我們在整個活動中加入一些新的活動方式,和觀眾互動,讓觀眾參與到活動中來;在活動中加入抽獎環節,把獎品設置得豐厚些,這樣是不是很有吸引力呢?暫且拋開節目質量,就對這些獎品,只要有來觀看就有機會獲得,誰不要啊?!更何 3 況我們有經過篩選的高質量節目呢!另外,宣傳對一個活動來說也至關重要,倘若一個活動人家都不知道又怎麼可能來參加呢?在宣傳方式上也是可以創新的方面,比如下宿舍宣傳,貼海報,利用網路等等。 二、對大學創新的認識 李開復曾在《做最好的自己》一書中就提到過,創新固然重要,但有用的創新更重要。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創新並不是隨意的憑空想像,它還必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創新就是在知識積累和生活、工作實踐的基礎上,由一個新穎的創意而產生的,對人們有用,同時又具備可行性的一種創造性活動。 有用的創新,關鍵在於「有用」兩字,也就是說得有需求,有了需求就有市場,比如說,袁隆平 1960 年前後經歷了糧食飢荒,於是他決定用農業科學技術......>>

問題十:如何實現創新能力的提升 那麼如何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呢? 1、全身心投入: 全身心投入地去發展你的創新能力。不要放棄你的努力。設定目標,爭取 別人的幫助,每天花點時間發展你的創新技能。 2、讓自己變成一個專家: 發展創新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成為這一領域的專家。通過對課題的深 入理解,你將能夠更好地去思考問題新穎的或者創新的解決方案。 3、獎勵自己的好奇: 發展創新能力的一個常見障礙是:感覺好奇是一種胡思亂想。當你對某事 感到好奇時,不要斥責自己,而是要獎勵自己。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探索新的課 題。 4、認識到有時創新本身就是獎賞: 獎勵自己很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發展內在的動力。有時,創新的真正獎 勵在於其過程本身,而不是產品。 5、樂於冒險: 當開始發展你的創新技能時,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你必須願意承擔風險。 你的努力可能不會每次都最終成功,但依然會增強你的創新才能和發展未來可 用的技能。 6、建立自己的自信心: 對自己能力的不自信會抑制你的創造力,這就是為什麼建立自信是如此重 要。記錄下你已經取得的進展,表揚自己做出的努力,並且總是設法來獎勵你 的創意。 7. 為創新投入時間: 如果你不為創新投入時間,你將無法發展自己的創新才能。每周安排一些 時間,集中花在某些類型的創意項目上。 8. 克服阻礙創新的消極態度: 根據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的2006年的一項研究指出,積極的情緒 能夠提高你創造性的思考能力。據這項研究報告的首要作者亞當.安德森博士 說,「如果你正在做需要有創意的工作,或者在一個智囊團,你會想在一個有 好心情的地方。」著重消除那些可能會損害您發展創新能力的消極想法或自我 批評。 9. 克服失敗的恐懼 擔心你可能會犯錯或者你的努力將會失敗,這會阻礙你的進步。每當你發 現自己有這樣的感覺,提醒自己:錯誤只是過程的一部分。雖然你可能偶爾會 在創新的道路上跌倒,但是你最終會達到自己的目標。 10. 激發新思路的頭腦風暴 頭腦風暴是一個在學術界和專業領域常用的技術,但它也可以作為開發你 的創新能力的強有力工具。首先把你的判斷力和自我批評放一邊,然後開始寫 下相關的想法和可能的解決辦法。目標是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產生盡可能 多的想法。接下來,重點明確和細化自己的想法以達成最佳的選擇。 11. 認識到大多數問題都有多個解決方案: 下次處理問題的時候,嘗試尋找各種解決方案。不要簡單地依賴你最初的 想法,花時間去思考下其它可能的辦法來處理這種情況。這個簡單的舉動對於 培養你解決問題能力和創造性思維都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12. 記創新日記 開始寫日記,記錄你的創新過程,跟蹤你的創意。日記是反思你已完成工 作並尋求其它可能解決辦法的一種非常好的方式。日記可用於保存想法,以便 以後可能成為未來的啟示。

7. 韓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哪些經驗

韓國近40年經濟的快速發展主要依靠的是科技創新。技術進步對韓國經濟增長的貢獻:1970至1979年為12.84%,1979至1990年為18.70%,1990至2000年為39.54%,並推動了三次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經過多年的發展,韓國已初步建立了以企業為研發主體,國家承擔基礎、先導、公益研究和戰略儲備技術開發,大學從事基礎研究,產學研結合並有健全法制保障的國家創新體系。同時,韓國政府在各個階段的重大戰略選擇和適時調整的科技發展規劃是科技創新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而由政府統籌的科技資源在全社會范圍內的合理配置,則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必要條件。正是在上述因素綜合作用下,韓國實現了經濟的飛躍。其經驗如下:

1.政府戰略重點的抉擇和適時調整的科技發展規劃是實現經濟飛躍的重要保障

「科技立國」戰略的確立是韓國經濟實現飛躍的重要轉折點。在科技立國戰略的影響和科技政策的引導下,韓國企業經過引進、吸收技術,現在已逐步過渡到自主研發階段。而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審時度勢,正確選擇重點產業領域,制定出與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科技發展戰略和規劃,則是韓國成功的關鍵。

韓國的發展經歷了「貿易立國」、「重化工業立國」向「科技立國」戰略的轉變。通過各個戰略的實施,韓國的產業結構也完成了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技術知識密集型、再向高新技術產業的過渡。韓國各個發展階段的戰略重點和政策選擇如下:

(1)「科技立國」戰略的准備階段

朝鮮戰爭後到1961年,韓國經濟處於戰後恢復期。這個時期,經濟困難,發展緩慢,國內沒有像樣的技術,也根本談不上科學技術的發展。此時,韓國推行進口替代型發展戰略,產業政策的著重點是保護和促進消費品工業的發展,以滿足內部消費需求,穩定經濟和社會。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後不久,韓國將「進口替代」型轉為「出口導向」型戰略。這時產業政策的重點是通過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快工業化步伐和資本積累。相應的科技發展重點是加強科技教育,建立技術基礎設施,引進外國的技術和人才等。1963至1969年,科技投資額占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比重翻了一番,研究人員增長了2倍。產業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第一、二、三產業在GNP中所佔的比重分別由43.3%、11.1%、45.6%變為28.9%、22.8%、48.3%;GNP年均增長9.1%,人均GNP年均增長12.7%,出口額年均增長34.5%。

在這一階段,韓國科技發展過程中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是:在1966年成立了韓國第一所綜合產業研究所——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1967年,韓國政府將原隸屬於經濟企劃院中的技術局擴展為獨立的「科學技術處」(副部級),在發展相對落後的國家中較早地建立起管理科學技術事務的政府機構。韓國科學技術處自建立之日起,就擔負起了管理科技事務和協調國家研發計劃的重任。

20世紀70年代,是韓國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充實與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韓國勞動密集型輕工產業遇到挑戰。需要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加快工業現代化進程。產業政策的目標是:強化工業基礎,提高工業資本的有機構成,改善工業技術結構,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出口競爭力。與此同時,也調整了科技發展戰略,重點是進一步擴大技術教育,加強技術引進、消化和改進,資助應用導向的研究和開發。在此階段,韓國政府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積極消化、吸收和擴散引進的先進技術上,國家採取了以下措施:

•在引進先進技術同時,大力發展本國的技術力量,並不斷開發自主技術,提高國家整體的技術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技術引進方式上,嚴格禁止一攬子引進成套技術設備的做法,鼓勵企業有選擇地引進一些關鍵技術、設備。到1978年為止,韓國政府仍對技術引進實行嚴格的監督和審查制度,引進技術的主導權基本上掌握在政府手中。

•為促進科技的發展和產業結構向重化工業的轉變,1973年1月韓國內閣決定建立大德研究學園城,即大德研究中心,這是韓國最大的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它對集中國家的科學技術力量,提高技術創新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基本滿足了日益增長的產業技術需求。

•為鼓勵民間企業培養自身的研發能力及技術創新能力,政府採用了一些激勵措施,誘導企業建立自己的技術開發部門。

•1971年設立了韓國科學院。
•20世紀70年代後期,成立了很多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

(2)「科技立國」戰略的形成階段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國內外經濟技術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新的科技革命在世界興起,高技術產業迅速發展,韓國科技面臨新的挑戰;70年代由於過分突出重化工業,使得經濟結構失衡,社會再生產比例失調;工資不斷上升使以廉價勞動力成本為支柱的出口工業對外競爭力下降,需要經濟技術革新提高產品檔次,特別是需要以附加價值高的高科技產品,增加出口競爭力。為此,韓國當局將「貿易立國」、「重化工業立國」戰略向「科技立國」戰略轉變。目標是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高技術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向機械電子等技術密集型高技術產業轉變,開發技術人才以提高生產率。

此階段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對大規模的技術引進項目和高科技引進項目進行組織、管理、協調和促進。為提高國家的創新能力,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促進公共研發機構、企業與大學三者之間的技術合作,充分發揮企業的資金優勢、大學的技術優勢以及研發機構的技術裝備和人才優勢。如,1982年開始實施國際研發事業;促進企業附屬研究所的設立;加強企業的研發投資支援制度。為了克服在重化工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技術界限問題,於1978年實行了技術引進自由化的政策。

另外,自1982年開始,每年每季度都要召開一次由政府各部負責人、科技界、企業界代表參加的科技振興擴大會議,檢查全國科技發展情況。

20世紀80年代,由於貫徹「科技立國」戰略,韓國的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發展很快,大大改變了經濟結構,促進了經濟高速增長,特別是出現了第三產業加快發展的趨勢。

(3)「科技立國」戰略的深化階段

90年代末的金融危機使韓國經濟遭受重創。為此,韓國確立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十大增長產業」,預示著韓國將經歷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和經濟機制的轉型,即通過建立適應高技術的經營管理體制、增加研發投資和提高產業的科技含量,使產業創造出更高的附加值,帶動經濟的再次騰飛。

在這一時期,科技計劃的制定轉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式。1991年4月,盧泰愚總統發表了科學技術政策宣言,提出到2000年要使韓國的科學技術達到西方7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加拿大、義大利,即G7)的水平。

過去,韓國的國家科技計劃通常由政府資助的非營利研究機構具體執行。在科技計劃制定時,通常是按自下而上的途徑,由基層研究者監測本領域的技術進展,提高研究建議,然後採取同行評議的方法審查這些建設。一般而言,研究者只注意本領域的最新進展,很少關心工業應用的相關性。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獲得經費,而不是研發的戰略方向和目標。這種計劃制定方式對於提高國家整體科技實力和競爭力是不利的。因此,韓國從90年代開始把科技計劃的制定轉變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途徑,由政府確定長遠的國家發展目標,選擇技術領域,並徵求基層專家的意見,經過反復調整,制定科技計劃。

為提高科技自主開發能力,政府在持續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時,不斷改革完善科研體制,《尖端技術發展計劃》(G7計劃)、《國策研發事業》、《大型科技研發事業》等新的科技發展計劃相繼出台。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民間企業的研發活動更加活躍,研發投入規模超過政府,大企業研究所在設備、規模、人才等方面都逐漸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形成了以民間為主、政府為輔的技術開發體制。

在這個階段,韓國還實施了科技計劃管理和決策的重大變革——關鍵技術選擇和技術前瞻。韓國從80年代後期開始技術前瞻工作,把這一任務納入到研發管理范圍之內,並且完全由國家機構負責,由韓國科技研究院的研究小組主持。

另外,韓國還著手對國家科研體制和政策進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和調整。改革和調整國家科研體制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加強國家對科技工作的宏觀管理與協調。為了迎接未來的挑戰,本著「小而有效的政府」原則,政府於1998年進行了重組,科學技術處被升格為科技部,並進入內閣,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高,科技部長官的排位從各部長官的末席一舉躍升到24個部中的第8位,在經濟部門中則僅次於財政經濟部位居第二。科技部不僅地位提高,管理許可權也相應擴大,科技發展政策和計劃的制定實施,各部門研究機構的管理、協調,人才培養、信息擴散和成果轉化等業務,統一劃歸科技部實施。科技部還全面負責協調部門間科技政策和監督落實情況。1999年,在「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基礎上建立由金大中總統掛帥的「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該委員會是非常設的、與科技相關的最高政策審議、調整機構。它負責制定科技發展長遠規劃,協調各部門的科技政策,決定科技預算分配原則等,使國家科技管理更具權威性;科技部作為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的秘書處行使職責。

•改組政府科研體系。
•改革科研院所管理體制。

(4)新世紀:面向未來的科技戰略與政策

2000年6月,經韓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NSTC)批准,韓國科技部公布了長期科技發展規劃——《韓國2025年構想》,規劃中提出的重點領域有:信息技術(IT)、材料科學、生命科學、機械電子學、能源與環境科學。其遠景目標是:到2005年,韓國科技競爭力排名要超過其它所有亞洲國家;到2015年,韓國要成為亞太地區的主要研究中心;到2025年,韓國的科技競爭力排名要達到世界第7位。

為了增強科技創新體系的能力,政府應該發送科技環境,並通過實施「選擇與集中」戰略,最大限度地利用科技資源。

在科技政策方向上,韓國政府認為:

•科技體系應該由政府主導的現有體系為私營部門主導的體系。
•應該將注重增加數量的投資擴大戰略轉變為注重效率的投資分配計劃。
•韓國需要學會克服本國自然資源的限制,利用全球的技術、人力資源的信息,以及發展與國際社會的合作。
•為了確保科技創新體系的自力更生,政府應該制定和系統化地實施一些限制對國外先進技術模仿和復制的政策。

韓國在繼續執行既定的中長期科研計劃的同時,採取「選擇與集中戰略」,重點培育未來將成為經濟增長動力的生物技術、納米技術、太空和平利用技術。其發展目標如下:

目標一:2010年納米技術進入世界5強。
目標二:生物技術2010年進入第7位,並佔領世界市場的5%。
目標三:2005年實現衛星及火箭全部國產化和本土發射,2015年完成實用衛星發射,使航天產業進入世界第10位。

2.企業研發主體地位的培育和良好創新環境的形成是實現經濟飛躍的關鍵

韓國的經濟表明,提高國家創新能力,關鍵在於調動企業的力量。韓國政府努力建設一個均衡發展的國家創新體系,鼓勵企業、大學和公共研究機構三方的積極參與,特別是注重企業在技術開發和創新活動中的作用。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舉措,努力培育企業的研發主體地位,為企業創新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1)積極扶持企業研究所的發展

1972年,政府制定了《技術發展促進法》,其宗旨是支持各種私營產業研究組織,如企業研究所、產業研發中心、產業技術研究協會、產業研究集群等。2002年,科技部出台了《產業研究集群支持計劃》,其目的是支持將中小企業研究所劃分為10個研究集群,以便發現共同的凈技術,並開展合作開發。

近年來,企業研究所蓬勃發展。企業研究所從而成為國家技術創新體系中的骨幹力量,大大促進了科技進步及國家經濟發展;形成了企業發展和產品競爭的技術支撐力量;密切了生產與科研的關系,加強了研究成果向實際生產力的轉化。

(2)推行國產化政策,鼓勵國內企業競爭

韓國政府在推行國產化道路上,採取的是對外保護新興民族工業、對內鼓勵國內企業之間競爭的政策。

(3)對技術開發實施稅收優惠政策

此類優惠政策主要包括了技術開發准備金制度、技術及人才開發費稅金減免制度,以及新技術推廣投資稅金減免制度等。為確保政府的稅收支援政策落到實處,通過修改國家有關規定,將技術開發組織(企業研究所等)作為法定支持對象確定下來。同時還修改有關法律,將原來僅適用本國人的研究設備投資和新技術產業化投資5%的稅率減免政策擴大至外國人,以吸引更多的國外資本投向本國高新技術產業。

(4)擴大技術開發資金支持

韓國的技術開發資金支持制度大致分為政策金融、一般金融、技術信用保證基金等形式。政策金融中包括了政府財政撥款和各種政策性貸款。1999年政府用於對企業的研發費支出達1300億韓元,比1998年增加311億韓元,增長31.4%。政策性貸款以低息向企業技術開發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此外,國家的科研經費也向企業開放,鼓勵企業參與國家的科研計劃。

(5)強化產學研合作研究

為促進技術創新,政府強調產學研的合作,並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以及優惠政策。目前產學研合作的形式有合同研究、技術指導、技術培訓、科研器材的共同使用、關鍵技術信息服務、專利使用等。通過產學研協同技術開發活動,既提高了企業技術研發投資的效率,又促進了學校和研究機構的理論研究同產業實踐的結合。

(6)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

韓國政府過去主要支持和培育大企業集團。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後,韓國政府開始意識到中小企業在維持國家競爭力和經濟持續發展方面的作用,轉而扶持中小企業和風險企業的發展,並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給予風險企業50%的稅收優惠、在科斯達克上市的中小企業5年內享受免稅待遇。

1996年7月,模仿美國納斯達克市場,韓國在股票市場上開設創業板科斯達克(KOSDAQ)。科斯達克設立的目的十分明確,即便利高科技企業、知識經濟背景新創業企業及中小企業進行融資。韓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斯達克市場的發展,把建設科斯達克作為振興韓國經濟的戰略措施之一,且在1999年提出《健全科斯達克市場的政策》,從而為科斯達克的迅猛發展注入活力。

科斯達克具有多元化的上市結構。上市公司涉及形形色色的行業,而不是僅局限於IT等高技術行業。另外,由於科斯達克獨特的市場定位,與韓國證券交易所相比,科斯達克市場上市門檻低,交易費用低廉,符合中小企業和風險企業的特點,從而吸引了眾多高成長、高科技含量的企業上市。

3.合理配置科技資源是實現經濟飛躍的必要條件

韓國在信息產業、汽車產業等諸多國家產業發展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國家產業發展戰略。在其成功的各種要素之中,科技管理功不可沒。韓國科技管理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涉及科技的有關部門分工不分家,同心協力地辦事。科技部、教育和人力資源發展部、商務、產業和能源部、文化觀光部等許多部門都不同程度地參與科技工作,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使得有限的科技資源得到合理地配置,形成合力,促進了國家總體目標的實現。具體措施如下:

(1)增加研發投資總量的同時注重研發投資的高效分配

韓國科技實力的不斷加強,首先得益於過去30年中政府研發投入的不斷增加。

韓國政府研發開支占政府總預算的份額也在逐年提高。

另外,在重視研發投資總量增長的同時,韓國政府逐步認識到高效分配研發資源的重要意義。韓國的研發體系在資源的分配和成果的利用與推廣方面比較薄弱。因此,需要改變關鍵投資分配戰略,對投資資源的高效利用給予更高的重視。為了提高研發投資的總效率,需要將資源用在最佳位置。為此,政府加強了對研發經費的管理與監督。

為加強管理,提高研究資源的利用率,政府於1999年1月頒布實施了《關於政府資助研究機構的設立、運作及育成的法律》,對政府資助研究機構的管理體制進行重大改革:按領域分設產業科技研究會、公益科技研究會、基礎科技研究會、經濟和社會研究會以及人文和社會科學研究會等5個研究會。將原屬政府各部門管理的43個政府資助研究機構從主管部門分離出來,劃歸相應的研究會,統一隸屬國務總理室。

韓國政府對研發經費實行多重管理監督,管理監督的主體主要有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務調整室、企劃預算署、5個研究會、民間機構等。為了提高政府研發經費的使用效率,自1998年起正式啟動對國家研發計劃的調查、分析和評價。根據《科學技術創新特別法》,這項工作每年由科技部長官主持實施,並將結果向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報告。科技部下屬的韓國科學技術評價院具體負責此項任務。

(2)合理設計和調整科研結構

根據韓國現行研究體制,研究所分為三大類,即民間研究所、公立研究所和大學研究所。

4.加強人力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

韓國非常重視科技教育、培訓和人力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過去30年中,研發人力資源的數量增加了93倍。

韓國的一些大中型企業財團紛紛獨資興辦企業院校,甚至研究生院,每年可保質、保量地為本企業輸送大批建設與開發人才。如三星企業集團每年用於培養人才的經費高達6000多萬美元,人均投資相當於美國、西歐等大中企業的2倍。

韓國還十分重視職業技術教育和在職技術培訓,以培養中等技術人才和熟練工作。政府認為要達到成熟的工業化水平,其科技人員中科學家應佔5%,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應佔10%,其餘的85%則是具有不同技能的技術工人。

為加強職業技術學校和企業之間的「產學合作」,韓國各地還成立了由學校、產業界、地方自治團體、民間代表參加的「產學合作教育協議會」,計劃、指導和協調該地區「產學合作」。

8. 韓國經濟發展,對中國有什麼啟示

1、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韓國經濟騰飛的經驗表明,政府的有效干預和主導是一國經濟發展目標實現的前提,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在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中,政府的主導作用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建立有利於市場有序運行的基本制度框架;其二,為市場經濟提供良好的社會基礎設施;其三,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其四,維持社會公平正義;其五,制定產業發展政策,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和升級;其六,宏觀調控,實現社會經濟總量需求平衡,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政府主導作用的有效性有賴於集權統一的政治領導和科學的決策。目前中國的政府經濟管理部門設置過多,職權存在交叉,有必要進一步精簡或合並。
(1)合並商務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成立貿易和工業部。全面負責管理工業、貿易、能源、國際貿易政策和促進出口政策等,對外國企業的進入和引進外國技術
及海外投資政策進行綜合協調,為工業和貿易領域提供援助和服務。(2)改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發改委)。一個國家應該設立一個宏觀經濟綜合管理部門,發改委雖具有這一性質,但卻同時承擔著微觀經濟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處理,直接涉足企業重要投資和主要商品定價,這不僅不利於其宏觀管理職能的行使,而且也嚴重影響了行業發展和企業經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韓國的經濟企劃院應是發改委改組的方向。改組後發改委的職責應包括:研究擬訂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制定國家中長期經濟計劃;進行總量平衡;制定有關國土綜合開發、能源開發和有關物價的基本政策;調查和分析經濟動向和國民收入,分析和測定綜合國力;協調各有關部委經濟政策;指導總體經濟體制改革。發改委應實行專家決策,以保證政策和規劃的科學性、宏觀調控的有效性。
2、 扶持教育發展
制約中國競爭力提升的一大「軟肋」在於公共教育支出仍非常不足,國民素質總體不高,教育體系適應性不強,人才缺乏。要改變落後的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1)樹立教育公平的理念。國家應建立一種機制,不僅人人名義上享有平等教育的權力,而且實際享有平等教育的機會。(2)加大政府教育投入。當前急需解決的兩大問題:一是國民教育系列全部實行公費教育,這是加快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惟一途徑;二是免去高校全部教育債務,使高校一心一意辦教育。(3)創新教育體制。一是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滿足全體國民受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知識結構的人才要求;二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滿足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社會進步對人才知識更新的需求;三是構建教育質量監控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確保教育質量和教育資源有效利用;四是改進教育方式和辦學模式,優化教育內容,培養創新型人才。
3、 加快產業促進
審時度勢,不斷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是韓國經濟騰飛的一項重要經驗。從西方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歷程來看,產業結構基本上都是沿著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軌跡不斷演進的,中國的工業化道路也應如此。但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勞動力素質相對較低、基礎設施落後、外部經濟援助缺乏,這就決定我們現階段一方面要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逐步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和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著力解決眼前及將來相當長時間存在的兩億多農民工和每年幾百萬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政府承載著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二、三產業健康協調快速發展的重任。除政策引導外,政府更多的工作應該是起促進作用,一是經濟上扶持,二是政策上優惠,三是法規上強制。
4、 加強自主創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技術進步是現代經濟增長最好的推動力。一方面,技術進步可以通過技術引進來實現,但更重要的是自主創新。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通過技術引進並加以消化吸收,在此基礎上,進行本土化的改造創新,不失為一條推動技術進步的捷徑。自主創新的主體是企業,企業要把技術創新放在突出位置,加大研發投入,加強人才培養等。但政府要為企業自主創新創造良好條件,包括:培育技術中介服務機構,建立公共技術支持平台,開放科研設施,加強技術信息服務,營造公平的人才發展環境,減免稅收,資金支持等。

閱讀全文

與如何推進韓國創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2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09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87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1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4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34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6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15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186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59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1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2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26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38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6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3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63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86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24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