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韓國資訊 > 韓國阿薩德反導系統最後怎麼解決

韓國阿薩德反導系統最後怎麼解決

發布時間:2023-05-15 11:59:52

⑴ 誰知道阿薩德 阿薩德

哈菲茲·阿薩德

簡介
哈菲茲·阿薩德(Assad,Hafiz al-;1930年~ 2000),敘利亞前總統
阿薩德
,1930年10月6日出生於拉塔基亞
省卡達哈鎮。阿拉維派穆斯林。中學時加入社會主義復興黨。畢業於霍姆斯軍事學院。復興黨「1963年3月6日政變」的領導成員推他為敘利亞空軍司令。1967年阿以6天戰爭期間,身任國防部長的阿薩德承擔了敘方失敗的全部責任。1970年11月13日和平政變推翻了對立的復興黨小集團,阿薩德成為總統。並在30年內,以民選方式連任四屆,為20世紀後期,中東地區在位最久之國家元首。[1]
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時期,阿薩德駕駛飛機擊落了英國皇家空軍第58中隊的「堪培拉」PR.7偵察機。[2]
1973年阿以戰爭的結果使他成功地通過外交從以色列手中收回戈蘭高地的庫內梯臘。埃以達成關於以色列從西奈半島部分撒軍的協議後,他聲稱以色列必須同時與巴勒斯坦談判,否則拒絕作進一步對話。為結束黎巴嫩內戰,1976年阿薩德出兵約2萬,它是「阿拉伯威懾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批評埃及總統薩達特1977年耶路撒冷之行是「危及阿拉伯事業」。1978和1979年訪問伊拉克,並與伊拉克結為聯盟,反對戴維營協議。堅決要求以色列無條件地從1967年戰中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撤走,恢復巴勒斯坦人民返回家園和自決的權利,主張全面解決中東問題。
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巴以關系緩和,敘利亞多次同美國會談,並開始同以色列對話。[1]
個人資料
復興黨「1963年3月6日政變」的領導成員推他為敘利亞空軍司令。 1967年阿以6天戰爭期間,身任國防部長的阿薩德承擔了敘方失敗的全部責任。
1970年11月13日和平政變推翻了對立的復興黨小集團,阿薩德成為總統。
1973年阿以戰爭的結果使他成功地通過外交從以色列手中收回戈蘭高地的

阿薩德
庫內梯臘。埃以達成關於以色列從西奈半島部分撒軍的協議後,他聲稱以色列必須同時與巴勒斯坦談判,否則拒絕作進一步對話。為結束黎巴嫩內戰,1976年阿薩德出兵約2萬,它是「阿拉伯威懾力量族談」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批評埃及總統薩達特1977年耶路撒冷之行是「危及阿拉伯事業」。1978和1979年訪問伊拉克,並與伊拉克結為聯盟,反對戴維營協議。堅決要求以色列無條件地從1967年戰爭中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撤走,恢復巴勒斯坦人民返回家園和自決的權利,主張全面解決中東問仿穗頃題。
90年代以後,隨著巴以關系緩和,敘利亞多次同美國會談,並開始同以色列對話。
政治體制分析
1996年6月8日阿薩德(中)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左)和沙特王儲兼第一副首相阿卜杜拉(右)
1970年11月,以阿薩德為首的復興黨務實派因不滿激進派過度的左傾政策而發動政變,推翻了賈迪德政權。
1971年3月,阿薩德就任敘利亞總統。大權在握的阿薩德依靠軍隊和復興黨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統治。
直到2000年6月阿薩德病逝,敘利亞當代史上的一個重要時代隨之結束。在長達30年的統治期間,阿薩德確立了一種具有家長制色彩的一黨制總統權威體制,並將敘利亞締造成一個具有相當實力的地區強國。
其間雖有過挫折和動盪,但阿薩德建立起的政治體制依然鞏固,社會也相當穩定。可以說阿薩德政權是敘利亞當代政治史上的一個特例,客觀地研究這種政治體制及其長治久安的原因,對理解敘利亞社會歷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權力結構
阿薩德政治體制權力結構 比較准確地講,阿薩德政治體制是一種具有家長制色彩的

阿薩德
一黨制總統權威體制。其中,總統作為體制的核心,掌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和部分黨政軍要員形成一個親信集團,凌駕於軍隊、復興黨和行政機關之上,並利用它們進行統治。這種體制的形成,既是敘利亞現代化進程要求建立強大國家和政府、擺脫渙散虛弱的客觀需要,也是阿薩德作為忠誠的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和具有權力欲的現實義政治家為實現其政治理念而做出主觀努力的結果。(一)憲法規定的政治體制
1973年3月,敘利亞頒布了所備陸謂「永久」憲法。
在政治制度方面,敘利亞名義上實行三權分立的原則。人民議會行使立法權,它有權提名總統人選、批准法律、審批總預算和發展計劃、批准有關國家安全的條約和協定等。總統代表人民行使最高行政權,他會同內閣制定國家總政策,有權任命或解職副總統和內閣成員,根據現行立法頒布法令;有權宣布戰爭及媾和,任命駐外使節;對議會通過的法令有一次否決權,在適當時候解散議會,在議會閉會期間或國家安全緊急時刻或兩屆議會交替時期行使立法權;還是軍隊和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
內閣是最高行政管理機構,對總統負責,協助總統制定總政策,並負責執行指導、協調和檢查各級國家機關的工作,頒布行政決定並監督執行。在司法方面,敘利亞「永久」憲法規定司法權獨立,總統在最高司法會議的協助下保證司法獨立權。除三權分立原則外,該憲法還體現了所謂權力制衡原則,如議會以2/3多數通過,則可對總統的叛國行為進行指控;總統可解散議會,但不能以同樣理由第二次解散;最高憲法法院有權檢查各項法律是否違憲,但議會和總統有修憲倡議權,2/3的議員贊同並經總統核實即可修憲。
敘利亞「永久」憲法規定的政治體制是典型的一黨制總統共和制。總統擁有很大的權力,包括最高行政權和部分立法權,但整體上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之間仍有相對的獨立性,彼此之間存在一定的滲透和制約。然而,與敘利亞的現實政治稍加對比就可看出,敘利亞「永久」憲法規定的政治體制只具有形式上的特徵,要研究其內在本質,尚需深入到實際的權力結構中去。
(二)總統集團的實權
從權力結構看,總統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是阿薩德體制的重要特點。
除了憲法賦予總統的廣泛職權外,阿薩德還兼任復興黨的民族領導權機構和敘利亞地區領導機構的總書記,並擔任政治協商組織——祖國進步陣線的主席。在復興黨統治下,

阿薩德
人民議會充其量只是一個象徵性的表決機構,其成員的產生及活動實際上受復興黨和國家機器的嚴格控制與操縱,因此立法權和決策權實質上都由總統及其幕僚行使。所謂司法獨立也同樣是一紙空文。通過部分憲法條文的保障以及現實的政治運作,阿薩德個人實際上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並超越三者之上,穩固地居於權力金字塔的頂端。
阿薩德與其周圍的親信共同形成一個真正的權力中心,行使最高權力。總統與親信之間的關系,更多地是基於一些傳統的社會關系紐帶,如宗派、家族、利益裙帶關系等,他利用這些關系進行權力上的分配和調控。在總統集團內部,最核心的部分由阿拉維派軍人骨幹組成,他們與阿薩德同屬一個教派,來自同一地區,彼此甚至是戰友、同鄉或親屬,因而深得阿薩德信任,掌握各級重要的軍事戰略部門、暴力機關和情報組織。
集團的另一部分,主要是同總統有依附和利益關系的遜尼派黨政軍要員,他們主要從意識形態和行政運作上支持阿薩德。由於總統集團中的所有成員只對阿薩德個人負責和效忠,並根據其號令來行使實際權力,所以各部門本應具有的權力反而缺乏自主性。從權力集中程度、權力運作中的依附關系以及個人忠誠等特點來考察,可以認為,阿薩德政權具有濃厚的家長專制色彩。
三大支柱
在總統集團的最高權力下,敘利亞國家權力的基礎實際上由3種力量構成,即軍事安全機構、復興黨組織機構和行政官僚機構。這3個機構分別發揮各自的作用,並相互協調,彼此聯系,共同成為政治精英們制定大政方針、調解內部沖突、進行政治控制和社會整合的最主要工具。 1.軍事安全機構 作為阿薩德政權最主要且最忠誠的捍衛者,軍事安全機構主要由軍隊、情報部門、警察憲兵系統等構成,規模龐大且自成體系。至20世紀如年代,敘利亞全國武裝力量總人數達43萬,加上警察和情報系統約10萬人,以及附屬的文職人員,整個安全體系僱傭了近一半的國家公務人員,占總勞動力的15%左右。
本系統內按權力大小,分為3個有部分重疊的層次:其中最接近權力中心的是阿拉維派高級軍官集團,他們控制著最重要的軍事、情報部門,並直接聽命於阿薩德本人;第二個層次是復興黨的軍事機構,其成員多由黨內非阿拉維派高級軍官組成,也是總統權力圈中的重要成員;第三個層次是由更為職業化的廣大軍官構成的集團,其成員一般不介入政治領域,通過軍事預算和資源的廣泛配置權而成為一個有凝聚力的利益集團。
在阿薩德的統治下,軍隊雖然表面上被復興黨化,但就實際的政治能量而言,其地位要在黨組織之上。然而。軍人權力的顯著提升,並不說明阿薩德政權就轉變成軍人政權或軍人

阿薩德
統治。實際上,由於阿薩德擁有超越於黨政軍之上的絕對權力,能在幾者之間進行權力調控和分配,在阿薩德的統治下,復興黨上台前的那種軍人頻繁干政的現象反而受到很大遏制。此外,阿薩德政權畢竟以復興黨的意識形態為基礎,黨的組織機構仍發揮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對軍隊的權勢構成一定的制約和限制。作為最重要的權力支柱,軍事安全機構在國家和社會中的正反面作用和影響都是非常顯著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使敘利亞成為一個復興黨統治下的地區強國。眾所周知,敘利亞曾是一個渙散弱小、處在內憂外患中的國家,但在阿薩德掌權後,他的統治日益鞏固,保障了國家大政方針的實施,增強了國力,使敘利亞能夠與以色列抗衡,並在阿拉伯國家中保持獨立自主。
二是成為國家進行社會整合的基礎和重要手段。軍事安全機構的優厚待遇吸引了社會各階層的眾多青年,這不僅有利於統治集團遴選人才,也便於國家控制社會。三是從消極方面說,使軍人政治的潛在負面影響難以消除。盡管阿薩德政權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軍人政權,但軍人參政、軍隊權力過大的現實,絕不可能從制度上根除軍人暴政和政治動盪的危險。軍隊集團的腐敗和特權化,也極易使他們蛻變成反對進一步社會變革的保守勢力。此外,過於龐大的軍隊消耗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加重了財政負擔,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2.復興黨組織機構 敘利亞憲法明確宣布:復興黨是社會和國家的領導黨。因此,黨的綱領就是國家的指導思想和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在阿薩德體制下,黨的地位雖然有所下降,但仍發揮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精英選拔和權力調控。由於意識形態的影響,復興黨在權力運作程序中仍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精英選拔和人
才招募就是通過復興黨進行的。在上層統治集團內,許多軍政要員往往兼任黨的高級職務。在權力場上,政治斗爭往往以黨的名義進行,其結果需得到黨的認可,許多重大決策也以黨的名義頒布實施。 (2) 政治動員和社會整合。阿薩德上台後,復興黨得到迅速發展,其成員總數1974年為16.3萬,人,1984年為53.7萬人,1992年則達100萬人,其中1/4為正式黨員;黨員來自各個階層,文職黨員中近一半是大學生和高中生,14%是工人和農民,9%是職員,7.5%是教師,

阿薩德
軍人黨員約佔10%。②如此廣大的黨員群體和社會群眾基礎,為復興黨進行政治動員和社會整合提供了有利條件。(3) 政治和社會控制,協助政策實施。依靠強大的組織力量,復興黨在各級國家機構和社會團體中普遍建立起自己的組織機構,通過人事任命和政治指導將自己的影響力滲透到各個社會職能部門,從而加強了政權的政治和社會控制能力。與此同時,復興黨監督行政機關的運作,聽取基層群眾的意見,協調兩者關系,並通過對群眾進行廣泛的解釋、宣傳、指導、勸說,使政策得以貫徹落實。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黨組織過度膨脹、以黨代政或黨政不分的現象,加劇了黨政部門間的矛盾,降低了辦事效率。
3.行政官僚機構 在阿薩德體制中,行政官僚機構的實權相對較小,但其作用和地位也不容忽視。除行使具體的行政和社會管理職能外,官僚機構在政治控制和社會整合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隨著國有體系的迅速發展,行政部門僱傭的公職人員不斷增加,至20世紀90年代初,已增至70多萬人,約占勞動力總人口的20%,其中60%可稱之為官僚階層。這實際上起到了國家吸納和控制中產階級、維護政權統治的作用。加上圍繞這個階層形成的血緣、地域、職業等裙帶關系網路,其社會整合和控制范圍也得到進一步擴大。正是通過行政機構及其關系網,國家的統治才得以延伸至社會基層。但是,行政權構過於龐大臃腫,行政效率低下,造成人力資源浪費,並極易滋生腐敗。這種狀況從長遠來看,不利於國家和社會的良性發展,容易對社會的深化變革形成阻礙。
體制管理
阿薩德政治體制的突出特徵
從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以及政治參與的角度看,阿薩德體制的突出特徵表現為:國家力量空前強大,對社會的控制力空前提高,國家能使民眾服從它的要求,參與它的體制,並認同體制的合法性。國家主要通過對社會組織和團體的強有力控制來達到這一目的。 根據憲法,敘利亞政治上實行「人民民主」制度,人民通過民族進步陣線、議會以及各種社會組織和團體來實現參政權利。然而,這些組織和機構在強大的國家權力的滲透下,事實上已變成國家統治的手段和工具。
民族進步陣線於1972年成立,由包括復興黨在內的諸多「愛國和進步」的政治團體組成。實際上,陣線內其他政黨從一開始就接受復興黨的領導。作為回報,復興黨給予它們一些次要的政府職位和一定限度內的政治自由。靠這種手段,阿薩德政權籠絡、控制並削弱了其他政黨,孤立了復興黨的潛在對手,擴大了政權的統治基礎。
敘利亞議會,或稱「人民議會」,實際上是阿薩德政權的政治咨詢機構,而非立法和決策機構。盡管如此,議會仍在發揮難以替代的社會政治功能:它是政權合法的一種標志,是當權者所宣揚的人民民主制度在形式上的象徵和標識,具有意識形態上的宣傳功能。同時,它還起到了有限的利益表達功能,便於政權擴大自己的社會基礎,增強對社會的控制和管理。
群眾組織和社會團體數量眾多,最重要的包括各級工人、農會、婦聯、革命青年聯盟、復興黨少年先鋒隊、學生聯合會以及各種職業聯合會,它們實際上代表了形形色色的利益

阿薩德
集團。利益集團之間的關系,對國家和社會的穩定至關重要,特別是那些擁有重要政治潛力的集團,對它們利益的協調處理更直接關繫到政權的興衰成敗。在阿薩德政權統治下,這些織織和團體發揮3種作用,即利益表達、社會動員和社會控制。各社會群體的利益表達,是通過國家組織建立或滲透控制各種社會團體,並在它們之間進行利益調配的方式來實現的。這些組織和團體以一種「社團主義」④的方式管理起來,它們在國家機關、議會等部門各自負責或代表特定的社會群體或利益集團。因此,它們就成為半官方或半政府的機構,一方面以排他的方式代表本利益集團或社會群體的利益,並向政權決策層轉達它們的意圖和要求;
另一方面在政權的授意下履行特定的政治功能,即社會動員和社會控制功能。這兩種政治功能的實現更充分說明了政權的性質和國家力量的強大。在阿薩德體制下,社會團體和組織雖能部分地代表和傳達其成員的利益及要求,但它們實際上是國家機器的延伸與擴大。在進行意識形態宣傳、政策實施和重大政治活動時,政權既能以此方式進行政治動員以獲得民眾支持;在遭遇社會動盪和政治風暴時,政權又能以此加強控制,甚至組織和武裝那些親政權的團體,鎮壓政治反對派。
可以看出,在阿薩德政權統治下,國家對社會的滲透和控制能力得到了空前提高。正是在此基礎上,阿薩德將敘利亞改造成為一個在動盪的中東能雄據一方的地區強國。
穩定原因
阿薩德政治體制長期穩定的原因 阿薩德政權之所以能長治久安,重要原因就在於其權力結構的特點。在阿薩德政治體制下,國家的最高權力集中在總統及其核心集團手中,阿薩德靠軍隊、復興黨以及官僚機構牢牢地掌握政權,並通過對社會團體的控制和滲透將政權的統治延伸到社會基層。
正是通過這種集權主義、個人專制主義、一黨制及國家主義的方法和手段,阿薩德政權才變得空前穩固強大。因此,盡管敘利亞有眾多的政治反對派,且有時會造成大規模的政治動盪,如1982年穆斯林兄弟會在哈馬地區的暴動,但它們在阿薩德政權強大的國家機器和社會動員控制能力面前都遭到失敗。
當然,不可否認,政權的穩固還與阿薩德傑出的才幹、過人的膽識、高超的權術謀略、堅強的品質及強烈的民族主義信念等個人因素密切相關。但所有這些因素也只有同他建立的權力結構結合起來考慮,才具有充分的解釋力。
政治體制和權力結構作為上層建築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對穩

阿薩德
定性,同時不可避免地受社會現實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制約與影響,只有適當調整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才能相應地保持穩定。事實證明,阿薩德政權得以長期穩定,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此。1970年阿薩德上台伊始,其政權便開始了被敘利亞人稱為「經濟開放」的經濟改革與調整。這種開放仍以國有制為主導,但加大了對國際市場的開放程度,政府引進西方的資金和技術,獲取海灣產油國的貸款和贈款,確立了工業優先發展計劃,投資比例高達40%~52%。
⑤同時,政府放鬆了對私營部門的限制,鼓勵本國商人和其他國家阿拉伯人以及敘利亞僑民進行生產性和非剝削性的投資,並制定了相關法令。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後的有利環境下,經過政府的努力,敘利亞經濟一度呈現繁榮,國內生產總值翻了近一番。
阿薩德
然而,從20世紀80年代起,由於發展戰略不盡合理,宏觀經濟結構失調,時值油價下跌,外匯短缺,敘利亞經濟發展開始放慢,甚至出現嚴重倒退。1981~1989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20%。面對如此嚴峻的經濟形勢,政府開始了第二次大規模的經濟調整與改革運動,其主要內容包括改革外匯、外貿管理體制,鼓勵發展私有經濟,拓寬投資渠道,轉變經濟模式,發展外向型經濟等。通過這一系列措施,敘利亞經濟好轉,到1994~1995年度,增長率甚至達12.8%,1995~1996年度達7.3%。 但是,這場改革仍不徹底,經濟生活中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國有企業改革舉步維艱,市場經濟發展緩慢,經濟增長波動較大。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在於,政府擔心市場經濟過分沖擊國有企業,使其失去對整個經濟命脈的控制,在中東地區嚴峻的形勢下,可能出現政權不穩甚至遭傾覆的危險。
國有企業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治因素以及上層決策者的觀念,而這也正說明了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的互動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講,阿薩德政權的穩固恰恰得益於這種有限的改革。然而過分強調穩定,在改革發展上裹足不前或過於遲緩,也不可能保持長治久安。因此,處理好改革發展和政治穩定之間的關系仍是阿薩德政權及其繼任者面臨的嚴峻問題。
體制評價
對阿薩德政治體制的評價 總體上說,阿薩德體製作為敘利亞當代政治發展史上的一個特殊形態,具有復雜性、混合性和過渡性的特徵。
從政權組織結構上看,阿薩德體制雖具家長制色彩,但又有較高的制度化水平;雖是權威主義,但具有完善、系統的意識形態和思想體系,其政治目標並非一般權威主義政權具有的強烈的功利主義傾向;雖有軍人政治色彩,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約束了軍人干政,並提高了軍隊的職業化程度;雖是復興黨一黨專政,但在現實政治中黨的權力相對較小,黨領導軍隊的目標遠未實現。
從政治統治的手段和方法來看,阿薩德政權不僅憑借憲法、議會、政黨、官僚機構、意識形態等進行管理運作,而且利用宗派、家族、地域、個人權威、利益裙帶等傳統的社會關系紐帶,以及以「家長制」為特徵的傳統政治文化,作為重要的政治資源來進行統治。
就政權與各利益集團和社會團體的關系而言,國家政權主要代表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及國家官僚階層的利益,但由於體制的集權主義、專制主義和國家主義特點,國家政權在很大程度上又具有獨立性和自主性,並有自身的獨特利益。只有從這種復雜性、混合性和過渡性特徵出發,才能合理地評價阿薩德體制的具體歷史作用。
一般而言,評價一種政治體制是否合理、有價值,應主要看在此體制下,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綜合國力取得了什麼樣的進步和成就,以及體制能為此提供多大的後勁和潛力。從整個世界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來看,這種標准無疑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和說服力。經過阿薩德30年的統治,敘利亞從一個渙散弱小的國度逐漸轉變成一個團結穩定、獨立自主、具有相當綜合國力的地區強國。可以說,這是阿薩德政權最大的功績所在。
30年來,敘利亞在社會、經濟和文化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人民的特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從整體上講,阿薩德體制能夠適應敘利亞現代化進程的需要,因而具有相當的合法性與合理性。
與此同時,也應從其他角度出發,更為全面地評價阿薩德的政治體制。首先應看到,阿薩德體制在推動國家經濟建設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圍於政治上的需要、意識形態上的宣傳以及國家安全的考慮,敘利亞經濟仍在國營與私有、計劃與市場的兩難中徘徊,沒能給自由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這無疑影響了政府的經濟決策和民眾的熱情,造成經濟發展遲緩。
就體制的合法性而言,政權雖得到廣大農民和城市中下階層的支持與擁護,但城市工商業階層和政權的關系仍較為疏遠,激進的原教旨主義組織甚至對政權採取抵觸和對抗的政策,一些自由民主人士也對政權的專制統治表示強烈不滿和抗議。而且,政權的合法性仍缺乏建立在法制理性基礎上的制度保障,制度化程度尚不充分,個人權威、裙帶關系以及軍人政治因素依然存在。
從政治參與的角度看,政權一方面能夠動員和組織社會群體大規模地參與政治生活(盡管有時是強制性的),但另一方面又限制反對派群體參政,甚至進行嚴厲壓制,做出一些損害民主和人權的事情。從民主化的角度看,這種體制元啻於民主進程的巨大障礙。
總之,在敘利亞的現代化進程中,阿薩德的政治體制大體上適應了社會發展的要求,並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無庸諱言,該體制還存在著嚴重的弊端和局限,為敘利亞的政治發展留下了負擔。阿薩德去世後,其子巴沙爾繼承權力。敘利亞政壇並未發生明顯變化,阿薩德確立的政治體制依然如故。敘利亞未來的政治走向如何,人們只能拭目以待。
痛別阿薩德
2000年6月13日是敘利亞最悲傷的日子,3天前逝世的阿薩德總統在這一天離開了首都大馬士革,返回自己的故鄉卡爾達哈鎮。大馬士革百萬市民滿懷悲痛的心情,送別這位為捍衛敘利亞的統一和領土主權完整,為敘利亞人民的幸福奮斗一生並做出卓越貢獻的領導人。 上午8時,阿薩德總統的靈柩由陸、海、空三軍10名將領和士兵肩扛,在軍樂隊的引導下,從總統的住所向著名的倭瑪亞廣場行進,早已等候在廣場和靈車經過的街道兩旁的各界群眾,手持黑紗和阿薩德的肖像,不停地呼喊著悲壯的口號。
通往廣場的各條街道人流似涌,宏大的倭瑪亞廣場變成了人的海洋。當載著靈柩的炮車經過廣場時,人群中爆發出巨大的呼喊聲和悲痛的哭叫聲,人們不顧一切地湧向靈車,想最後看一眼為他們的幸福操勞一生的總統。許多人跟隨著靈車奔跑,想在幾公里的長街上多送總統一程。
靈車在通往城西卡西尤山上人民宮的寬闊街道上緩慢地行駛著,街道兩旁高層建築的陽台上,站滿了老人、婦女和兒童,他們久久望著西行的車隊,用悲傷的眼光目送總統遠去

上午10時許,阿薩德總統遺體告別儀式在宏偉的人民宮舉行。人民宮是阿薩德總統生前會見各國國家元首的地方。今天人民宮顯得格外莊重肅穆,阿薩德總統的靈柩被安放在人民宮的側廳內。敘利亞黨政軍領導人首先在阿薩德的靈柩前默哀致意,接著各國代表團陸續走進廳內向阿薩德總統遺體告別。
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蘇丹總統巴希爾、約旦國王阿卜杜拉、阿爾及利亞總統布特弗利卡、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拉法特、沙特王儲阿卜杜拉親王、法國總統希拉克等世界各國領導人和代表出席了阿薩德總統遺體的告別儀式。由中國政府特使、國務委員司馬義·艾買提率領的中國政府代表團乘專機抵達大馬士革,參加了告別儀式,並同阿薩德之子巴沙爾進行了會見。
下午3時30分,告別儀式結束。阿薩德的靈柩在一片哭聲中離開了人民宮,由親屬和敘黨政軍領導人陪伴,乘專機去家鄉卡爾達哈鎮。傍晚,阿薩德總統的遺體將在卡爾達哈鎮家族的墓地下葬。阿薩德總統故鄉的人民正等候在當地的機場,200多萬群眾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⑵ 敘利亞戰爭是怎麼回事

1、敘利亞-內-戰已爆發了2年零5個月,是2011年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爆卜液褲發的顏色GEMING的後續,也是西方新殖民的表現。

2、敘利亞並未發動大幅度戰爭(有許多反對派與政府軍的小規模沖突),但如果俄羅斯和中國不力挺巴沙爾政權,可能現在敘利亞早打起來了。首先敘利亞各反對派與巴沙爾政府做了許多斗爭,包括恐怖襲擊,上埋態百人被反對派軍隊擊斃,所以現在敘利亞的局勢十分混亂,人民流離失所。

3、之前美國曾發起對敘利亞進行軍事行動的草案,15個安理會成員中,常任理事國俄羅斯和中國投了反對票,這才使美帝國主義沒能得逞。

4、目前美國已經發動了對敘利亞的戰爭。

⑶ 敘利亞戰爭的起因

起因是因為敘利亞佔有極為重要的地理位置,它靠近多條原油的輸送管道和海上航線的出海口,目前從中東運往歐洲的原油幾乎都要經過敘利亞。石油資源非常豐富,導致其他國家眼紅。

敘利亞政府也存在很嚴重的獨裁腐敗現象,雖然說他們的總統都是民選出來的,但其實都是前任總統的親屬,這種情況下官僚腐敗成風,國家各方面都得不到發展。

而且中東地區的宗教信仰也比較雜,個個宗教之間的矛盾也很激烈。敘利亞當權的是人數較少的阿薩德派系,這讓遜尼派感覺到很不滿意,因為他們認為政府根本沒什麼作為,於是就一直在製造各種活動給他們添亂。

(3)韓國阿薩德反導系統最後怎麼解決擴展閱讀:

20世紀之前50年間,敘利亞一直是奧斯曼帝國的組成部分。一戰後,敘利亞現代國家誕生,但法國殖民當局設法將敘分成6個獨立國,因遭當地人強烈反對而未得逞。二戰前夕,法國從敘利亞版圖上割走兩塊土地,即黎巴嫩和土耳其南部的哈塔伊省。1946年,敘利亞宣告獨立,但國外各股勢力紛紛施加影響。

1958-1961年,埃及一度與敘利亞合並建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63年,「復興黨」發動軍事政變上台執政,僅將敘利亞視為「復興黨」和阿拉伯民族的「地區統帥」。直到哈菲茲·阿薩德統治晚期,特別是其子巴沙爾·阿薩德執政時期,敘利亞才開始通過教科書、國家電視台和其他媒體塑造國家認同。

在敘利亞危機爆發後,沙特從克羅埃西亞大批采購前南斯拉夫制無後座力炮、手榴彈、機槍、迫擊炮、打坦克和裝甲車的火箭彈等武器,以殲賀及烏克蘭制步槍子彈、瑞士制手榴彈、比利時制步槍,運抵敘反政府勢力手中。土耳其2011年8月起從巴沙爾政權的友好鄰邦變身為主要對沒改虛手,支持敘穆斯林兄弟會等反對派,並向遜尼派反政府武裝提供庇護、武器和培訓,甚至默許「聖戰」勢力流竄到土耳其。

參枯燃考資料:網路_敘利亞內戰

⑷ 形勢與政策有關中東局勢的論文

中東動盪歷時一年多,導致該地區多國政權更迭,並迅速擴充套件到敘利亞,敘危機已成為這場動盪旋渦的中心。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中東劇變與中東軍火貿易的發展》

摘要:本文從剖析中東地區軍火貿易的產生及發展入手,重點分析了2010年以來中東變局對地區軍火貿易的發展格局、商品結構、供需市場等多方面產生的影響。由此得出結論:在中東變局的影響下,該地區極有可能掀起軍備升級狂潮、再攀軍火貿易高峰。從一定程度上看,軍火貿易是軍備競賽的「晴雨表」,中東地區軍火貿易的不斷擴大反映了地區軍備競賽的升級加劇,會導致地區安全形勢惡化、經濟發展延緩、恐怖主義活動猖獗,將對 *** 一 *** 地區穩定和可持續發展造成極大沖擊,中東地區的軍備控制依然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中東地區;軍火貿易;軍備控制;中東變局

文章編號:1673-5161201205-0109-12

中圖分塵氏返類號:E92

文獻標碼:A

中東地區戰略格局特殊、利益關系復雜,因其特殊的政治、軍事、宗教、民族和地緣環境,軍事沖突與區域性戰爭頻發,局勢長期動盪不安。2010年以來,該地區又經歷了自冷戰結束以來規模最大、沖擊最廣、影響最深的大變局,安全形勢惡化、武裝交火頻發、軍事儲備銳減。各方歷史矛盾與現實利益交錯縈繞,主要大國的利益角逐與國際社會的調解壓力相互碰撞,使得各國「不安全感」持續加深。

在此背景下,部分國家將購置武器、升級軍備作為安身之本,某些大國為謀求經濟利益,實現多重戰略目標,又極力兜售武器裝備。中東劇變後,該地區達成了多筆大規模的軍火貿易訂單:沙特同美國於2011年12月29日簽署了294億美元的鉅額軍事裝備銷售協議;敘利亞自局勢動盪後投入數10億美元購買了俄羅斯最先進的武器系統,著力提升空中和海上作戰能力;伊拉克計劃今年從美國進口110億美元軍火。在中東變局的影響下,該地區極有可能再度掀起軍備熱購的狂潮、再攀軍火貿易的高峰。

一、中東變局前地區軍火貿易發展現狀

軍火貿易是指直接用於戰爭的武器裝備在國際市場上的買賣,是貿易雙方或多方通過買賣方式把軍品從賣方讓渡給買方的行為,貿易主體是武器及武器系統。軍火貿易作為國際間的一種間接軍事斗爭手段,在調整多邊關系、改善戰略態勢、平衡戰略力量等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具有政治、軍事、外交多方面的重要意義。中東地區的軍火貿易歷派飢經從無到有,從萌芽、發展到高漲的演變過程。幾十年的軍火貿易過程,牽動著中東政局的脈搏,同時還伴隨著連綿不斷的武裝沖突和區域性戰爭的血雨腥風,其產生及迅速發核彎展的主要過程是:

一在「地區沖突」的激化下產生。中東國家竭力擴充軍備的原動力始於1948年5月以色列國建國後阿以矛盾的激化。第一次中東戰爭初期, *** 國家占據戰爭主導權,但以色列充分利用停戰良機,向西方國家購進了大批先進的航空及裝甲兵器,打造了一支機動能力強、打擊威力大的正規化軍隊,對後來幾次戰局的演變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 國家為打破和消弭以色列的軍事優勢,歷年來一直把振興軍備作為優先追求的目標,力圖通過大規模進口先進武器以確保自身安全、奪回軍事優勢,但這一舉動進一步 *** 了以色列爭取軍事平衡的慾望。阿以雙方在軍事領域的對抗成為了中東地區軍火貿易產生的最主要動因。

二在「石油美元」的支撐下攀升。中東地區堪稱世界「石油寶庫」,石油與中東地區的軍火貿易能力緊密相連,許多國家的軍火貿易都是以「石油美元換武器」的形式進行的。而且,不僅中東產油國驚人的軍費消耗依賴石油美元,就連部分 *** 非產油國,其采購武器的費用,有相當一部分也是用產油國的軍援資金支付的,如沙特國民衛隊曾出借過F-15S戰斗機、M1A2坦克和「狂風」戰斗機,供埃及等 *** 國家軍隊使用。2010年,歐佩克中 *** 國家的石油出口達到了創紀錄的4510億美元。鉅額的石油收入為中東地區的軍費提供了充足雄厚的資金保障。目前,中東已成為世界上軍費增長最為迅猛的地區之一。中東各國軍費在保障自身軍事力量的正常運轉之外,最主要的用途之一就是進口武器裝備。據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間中東地區軍費資料顯示,2010年軍費開支較十年前增長了35%以上。

三在「大國之爭」的 *** 下升級。大國的利益爭奪對中東的軍火進口起到了極大的 *** 作用。對美國等軍火出口大國而言,軍火貿易意義重大。不僅可以獲取超級豐厚利潤,還可以支撐和促進本國強大的軍火工業可持續發展,有利於本國經濟。最為重要的是,通過軍火貿易,大國可對國際和地區局勢施加影響,使之服務於本國的全球戰略利益。美國資深國際問題專家安德魯·內森和羅伯特·羅斯指出,對於軍事大國來說,「軍火貿易是和平時期維持軍工生產的重要收入來源和對武器進口國施加影響的工具」。中東地區一直是眾多軍售大戶不斷進行「肉搏」的軍火大市場。2006至2010年5年間,美國約有28%的武器出口去向是中東地區,主要物件是阿聯酋、以色列和埃及;俄羅斯約有8%的武器銷往中東,主要物件是敘利亞及北非國家,2005至2009年5年間,俄羅斯對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的武器出口分別占兩者進口量的92%及78%;歐盟成員國作為一個國家集團,約有9%武器出口去向是中東國家。未來,這些國家仍將是中東武器進口的主要源頭。

四在「安全困境」的桎梏下加劇。世界大國對中東軍火貿易的發展影響巨大,但是真正決定當地軍火貿易發展趨勢的是處於「安全困境」下地區各國做出的外交和戰略選擇。國際關系現實主義理論認為,每個國家為了自身安全,都會從最壞的情況出發,想盡辦法擴充軍備,企圖以此方式提高自身安全,最終卻陷入螺旋上升的軍備競賽中,成為無法擺脫的「安全困境」。中東地區的幾個大國——以色列、伊朗、埃及、沙特等國都曾經或正試圖成為地區主導,由此而導致了多次戰爭發生以及各方敵對程度加深。目前,阿以沖突根深蒂固、經久難解;伊以之間針鋒相對,相互難容;伊阿之間缺乏信任,互相提防; *** 國家內部存在領土、資源爭端,矛盾重重。中東國家之間這種「互為威脅」的恐懼感及歷史積留的多方矛盾,驅使相關國家通過軍火貿易的方式進口先進軍備,意圖牢牢占據優勢地位,其結果卻更加深了他國的不安全感,導致地區軍火貿易的不斷升級。在此影響下,中東地區成為世界軍火貿易中最為重要的買方市場,軍火進口密集而頻繁,進口比例遠遠高於同時期的其他國家和地區。中東地區武器庫幾乎囊括了所有門類的頂尖常規武器,裝備總量幾乎處於飽和狀態。2005至2009年五年間,北非國家主要常規武器的交易量環比增加了273%。2006年至2010年五年間,在世界主要常規武器進口國排名前五十位中,中東國家就占據了五分之一,包括阿聯酋第6位、阿爾及利亞第8位、以色列第12位、埃及第16位、沙烏地 *** 第22位、伊拉克第24位、伊朗第30位、約旦第38位、敘利亞第39位、阿曼第45位等10個中東國家均躋身於其中。

二、中東變局對地區軍火貿易的影響

縱觀中東地區軍火貿易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出,在相關國家內在「不安全感」的 *** 和外界大國的利益追逐的影響下,當地軍火貿易保持著幾十年「長盛不衰」的歷史。從新世紀以來的發展形勢來看,該地區各種矛盾絲毫沒有緩解,仍然紛繁復雜,尖銳激烈,很多國家仍在竭力擴充軍備,不斷尋求有效威懾手段獲取相對戰略優勢,由此造成了地區軍火貿易「愈演愈烈」的局面。而2010年底開始的中東大變局,不僅改變了當地原有政治程序,更使國際力量對比日趨失衡,國際體系轉換進一步加快。在權力與資本擴張日趨藉助暴力手段的大背景下,中東地區變得更不太平。不管敘利亞和伊朗未來是否會遭受西方軍事打擊,但可以肯定的是,利比亞戰爭絕不是中東地區的最後一場戰爭。

在戰爭陰霾的籠罩下,中東國家普遍認為,在強權政治、霸權主義依然存在的國際政局中,「達摩克利斯劍」仍然高懸,軍事力量始終是爭取強國地位的基礎和條件,是實現國家意志、維護國家安全的有效手段,武器裝備的數量和質量仍然是決定軍事力量強弱的重要因素。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12年3月釋出的全球軍火交易最新資料顯示,中東變局開始後,2011年的中東地區軍火貿易額有所上升,佔全球軍火進口總量的17%,遠遠高於其人口比重、領土比重以及經濟比重。中東變局使各國更加重視軍事力量在綜合國力和國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會對地區軍火貿易的發展格局、商品結構、供需市場等方面產生深層次的影響。

第一,中東變局將會影響地區軍火貿易的發展格局

此次中東變局是 *** 世界政治、經濟、社會各種矛盾日積月累到一定程度的總爆發,對地區安全域性勢、科技發展等方面造成巨大沖擊,可能會對未來地區軍火貿易發展格局產生如下影響:首先,安全域性勢的惡化將造成持續的貿易需求。目前,中東局勢進一步惡化, *** 國家分化嚴重,沙特與伊朗矛盾加深,土耳其和以色列的地區影響力增強。中東和平程序、敘利亞問題和伊朗核危機等熱點問題進一步復雜化。地區局勢的惡化加之美國 *** 「伊朗 *** 」的不斷炒作,致使陷入「安全困境」的中東國家紛紛開始重調軍品編制、武器購買清單。包括以色列、沙特、伊拉克、卡達、科威特在內的幾個中東國家,近期同美、英等國已經達成了相當規模的軍事訂單,如阿聯酋在2011年接連丟擲大筆軍事訂單升級軍備,其中已簽約的合同金額高達11億美元。可以預見,未來幾年中東地區的軍費開支仍將保持強勁增長勢頭,軍火貿易額將迅速增加,極有可能出現一輪新的地區武器裝備競賽;其次,自主軍工科技發展的滯遲仍將強化其依附地位。中東變局之前,許多當地國家尚未形成獨立的軍事技術體系。就研發基礎而言,基本上沒有自行研製、開發武器裝備的能力。很多國家的國防工業發展基礎十分薄弱,對自行生產缺少一個完整、清晰的長遠發展戰略規劃,缺少發展軍事工業所急需的高素質科技人員,依賴自身無法完成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必須引進國外先進的武器裝備。除以色列、埃及等少數國傢俱備一定出口能力外,其他大部分國家均屬純粹的武器進口國。目前,中東變局造成的動盪已對當地國家造成了深遠並具有持續性的內在影響。利比亞前「全國過渡委員會」主席賈利勒就曾表示,利比亞戰爭使該國的經濟、文化、科技狀況比戰前落後50年。可見,目前中東相關國家的軍事體系在短期內很難通過自身能力「造血」而充分發展。因此,中東地區在未來的軍火市場中仍將處於依靠大量「輸血」提升軍事能力的買方地位;最後,更新換代周期縮短促使二手市場升溫。從歷史發展看,中東地區在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結束後都曾進入一個軍火貿易的高漲階段,兩次戰爭相隔時間較短,引進的新式武器功能還未等完全發掘利用就已成為更新換代的物件。目前,中東各國的武器均處於比較飽和的狀態,共包括裝甲戰車約7萬輛,各種火炮超過6萬門,各式飛機5200餘架,直升機2000餘架。龐大的數量、無休止的進口使得原有武器的解決就成為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在退役的裝備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可為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利用。這些被稱為「二手」武器的軍火,價格相對便宜,使用價值並不低,很有吸引力。因此,若中東地區依然以這種勢頭大量進口武器的話,該地區在未來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手武器交易市場。

第二,中東變局將會影響地區軍火貿易的產品結構

中東變局引發的利比亞戰爭呈現出不對稱戰爭樣式,呈現出以空襲作戰為軍事干預主要打擊手段、以精確制導為空襲毀傷手段的顯著特徵。高技術武器裝備在戰場上顯出的威力將會進一步促進軍火貿易結構的調整,在此影響下,中東軍貿市場的產品結構將隨之發生一定改變:首先,空中力量的發展將成為重中之重。空中打擊是利比亞戰爭的主要作戰手段,由於作戰半徑的局限,傳統上由地面炮兵完成的任務在這次戰爭中幾乎全部成為空軍的專利。很多中東國家都更為清醒地認識到現代戰爭的重點在於現代化的空軍,這無疑為全球戰斗機市場注入了強心劑,2011年沙特就與美國簽訂了154架F-15SA作戰飛機的鉅額訂單。因此,在未來一個時期,軍用戰機的市場份額將位居中東地區軍貿市場的主導地位:其次,精確打擊能力將不斷予以強化。從國際武器裝備技術發展看,無人控制技術、精確打擊技術和隱身技術迅速發展,已經成為軍事裝備的關鍵評價要素。利比亞戰爭中聯軍第一周使用的武器全部是精確制導武器,包括巡航導彈、空地導彈和精確制導炸彈,在解除被攻擊方的防空能力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少中東國家已經將精確打擊武器如近中距空空、空地導彈、智慧炸彈、導彈防禦系統列入優先採購專案。美國 *** 在2011年11月公布的軍事援助計劃中表示,將出售給 *** 國家4900枚精確制導炸彈;最後,防空體系建設將提上議事日程:從以前的中東武器市場格局來看,防空系統的進口只是整個武器進口的「零頭」。目前,中東各國的軍事攻擊能力不斷增強,但防禦能力偏弱。特別是近些年,伊朗在導彈技術上突飛猛進也給其他中東國家造成巨大壓力,迫使其加快防空體系的建設。阿聯酋2011年已經計劃引進俄制「鎧甲S-1」系統,並升級已部署的美製「愛國者」系統,還計劃引進美國「末段高空區域防禦」先進反導系統,僅這一項就可能耗資約70餘億美元。

第三,中東變局將會影響地區軍火貿易的供需市場

從買賣雙方來看,中東變局前的地區軍火貿易市場分布不均衡,買賣雙方都很集中。買方市場中,進口最少的國家與進口最多的國家相差甚遠,且買方地位變化較快,以2009年為例,沙特從昔日中東最大的武器進口國降至第四位;而阿聯酋則突飛猛進,占據榜首。就賣方來看,主要集中在世界大國,尤其是美、俄、歐洲部分國家,其他國家少有參與。結合各國國家安全戰略選擇及最近的局勢變化,中東變局後,未來五年地區軍火市場中的買方和賣方將會出現一定變化:就買方市場而言,可謂有升有降。葉門等國由於國內局勢不穩及自身經濟實力的抑制,在軍火市場上的份額可能會下降;伊朗由於聯合國對其實施武器禁運等干涉因素的影響,也很有可能減緩前幾年軍火貿易的高額勢頭。以色列作為美國打入中東的一支「楔子」和戰略「棋子」,仍將會在美國的支援下繼續保持軍事優勢;伊拉克已重新進入世界軍火市場,軍火購買能力逐步恢復,利比亞的未來也可能類似伊拉克,二者未來的貿易份額將逐步攀升。埃及目前每年從美國獲得約13億美元軍事援助,相關援助將持續到2018年,重新整合過的政權預計會繼續尋求獲得美援。對於目前正處在動盪之中的敘利亞而言,阿薩德政權自從反 *** *** 爆發後,就花費巨資購買先進的武器裝備,近期敘利亞的軍火貿易份額仍將保持高漲。此外,在周邊局勢動盪的 *** 下,「財大氣粗」的海灣 *** 國家所佔市場比重也將會越來越大;就賣方市場而言,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優越性、國際能源市場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巨大的市場利潤的吸引,註定了現有的中東武器供應國都會緊緊抓住這個市場,並試圖擴大市場份額。未來幾年各國的競爭很有可能不會打破這一格局,即美國扮演重要角色、歐盟不斷謀求擴大影響,俄羅斯等其他國家積極介入。可以預料,在中東變局的影響下,隨著各軍火供應國爭奪力度的不斷加大和買方市場的活躍,爭奪中東軍火市場的戰斗必將趨於「白熱化」。

綜上可見,在中東變局的影響下,當地不少國家對軍火的需求更加旺盛,軍火出口大國也將繼續死死咬住中東市場這塊「肥肉」,地區軍火進口產品型別將繼續以高、精、尖武器為主,武器殺傷力將不斷增強。日益興旺的軍火貿易將會加劇武器擴散和軍備競賽,對本身矛盾重重的中東地區而言,更無異於「火上澆油」,會對各國發展、地區乃至全球范圍的和平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三、中東變局後地區軍火貿易的負面效應

軍火貿易所帶來的影響效應十分復雜,就積極方面來而言,中東國家的軍事力量增長的確從一定程度上有效鞏固了國家獨立、維護了社會穩定,為國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但相對積極影響,中東變局後,地區軍火貿易的升級加劇帶給當地國家更多的則是消極作用,各種高、精、尖武器的擴散將會對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中東地區的穩定、全世界的安全等方面造成重大沖擊。

從國家經濟層面看,中東國家大力擴充軍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以及先進的技術支援,這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延緩甚至阻礙一些中東國家綜合國力的發展進步。目前,許多中東國家依然背負著相當沉重的軍事負擔,以2007年為例,包括沙特、以色列在內的多個國家的軍事開支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的8%甚至更多,阿曼甚至達到了10,6%。而一般發展中國家的軍費開支水平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一般為4,7%。超出正常防務需要的軍事開支會對國家經濟建設產生極大的不良影響,影響 *** 提供完善的社會福利,致使科研技術的發展滯後,還會造成失業率升高和通貨膨脹,從而影響國家經濟的長遠發展。

從地區穩定層面看,軍火貿易使中東軍備競賽得以長期持續進行。由於缺乏強大的現代工業基礎,大部分中東國家的武器供應嚴重依賴進口,而隨著武器技術含量的不斷提高和生產難度加大,這一趨勢還將繼續。在某種意義上看,軍火貿易是中東軍備競賽的「生命之源」,離開了外部供應,中東軍備競賽就難以長時間進行。軍備競賽的長期存在會使固有爭執更加復雜、危險,致使該地區的國家生活在戰爭的陰影之下,大大削弱安全系數。本已十分脆弱的中東軍備控制機制會面臨新挑戰,地區安全環境將愈加惡化。

從全球安全層面看,中東地區軍火貿易的不斷加劇,為恐怖活動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了方便。長期的軍火貿易使中東地區積累了大量武器,由於管理不嚴格及其他因素影響,致使大批武器流落民間,為恐怖主義活動的產生提供了條件。特別是中東變局中,卡扎菲政權的垮台導致大量武器在混亂中流失,它不僅加劇了 *** 社會的動盪,更成為恐怖主義滋生蔓延的物質基礎。一旦 *** 掌握先進軍備或相應製造技術,將可能會造成難以估量的後果。這不僅威脅著特定地區安全,而且還使國際社會處於不斷加劇的恐怖主義威脅之下,對國際安全造成重大隱患。

從國際軍控層面看,國際軍備控制的形勢將更為嚴峻。如前所述,中東變局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 了軍貿需求,對新一輪的國際軍備競賽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持續進行的軍備競賽將日益成為國際和平、安全甚至人類生存的威脅,將是人類為追求發展目標而付諸的努力的威脅,也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障礙,並妨礙了人類面臨的其他關鍵問題的解決。

四、結語

從14世紀以來,軍火貿易一直是破壞性力量的主要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東地區頻繁爆發的沖突、戰爭及恐怖主義事件,無不與逐漸上升的軍火貿易有著密切的關聯。長時期軍火貿易引發的軍備競賽使中東地區囤積了大量武器,整個地區成為一個「火葯庫」,隨時都可能爆炸。這不僅阻礙了中東地區和平與進步,還累及了整個世界的發展與穩定。

自2010年開始的中東變局引發了 *** 世界的大動盪,西方大國不斷插手干涉地區事務,致使各方的歷史矛盾與現實利益不斷碰撞,不僅打破了地緣力量的平衡、推動了地區格局的「大洗牌」,還嚴重沖擊了當地政治、經濟秩序。不斷惡化的地區安全環境促使各國大量進口先進武器裝備,對本就十分旺盛的軍火貿易起到了「火上澆油」的 *** 效應。軍火貿易的不斷攀升帶給中東地區更多的是消極作用,它惡化了國家間關系,致使地區局勢長期緊張,還給西方大國插手中東事務提供了機會;大量寶貴的資金、人力投入軍火貿易,擠佔了有限的經濟資源,阻礙了經濟和社會發展;武器的泛濫又導致恐怖主義活動猖獗;還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對可持續發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在此背景下,推動軍備控制對實現中東地區的和平、穩定就顯得尤其重要,通過削減軍費開支和武器進口,建立相互信任措施等手段,可以有效緩和緊張局勢,增進國家間理解,推動中東和平程序、地區矛盾的解決和實現共同繁榮。但就目前局勢而言,中東地區的軍火貿易依然興旺,軍備競賽的勢頭依然強勁,軍備控制的任務依然任重而道遠。因此,中東地區要想全面、徹底地實現軍備控制,就必須首先改善地區政治、安全環境,減少、消弭中東各國之間的猜疑與敵視,增進各國之間的對話與合作。各方只有在堅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的基礎上,保持耐心、剋制的態度,尋找並擴大利益遇合點,加強相互信任與理解,才能真正實現軍備擴散的有效遏止與軍備控制的全面落實。

⑸ 以阿在1948至1998的沖突發展...我把我所有的分都放上了

如何把握錯綜復雜的中東和平進程

每當人們談到"中東",腦際中浮現的總是"戰亂與流血"。的
確,中東局勢長期和岩動盪不安,且復雜多變。國外一些學者把復雜
的中東局勢喻為捉摸不定的"政治流沙",就是來自中東地區的資
深學者和分析家也認為,沒有人能預料到中東將會發生什麼事情
。例如,去年底敘利亞、以色列恢復了中斷多年的談判後,國內
外媒體都作了重頭報導,有的報刊稱其為"拉開了實現中東全面和
平的大幕",也有的甚至稱"中東和平正在邁過最後的一坎","20
00年是實現全面中東和平的一年",在媒體看來實現全面和平似乎
已經指日可待了。然而敘以只進行了兩輪"程序性"談判,第三輪
談判被無限期推遲。1月底開始的巴以關於"最終地位"的談判盡管
有美國的介入也同樣無果而終。而2月初因以色列軍人在黎巴嫩南
部受到襲擊,以軍對黎巴嫩的貝魯特等城市的電廠和民用設施進
行轟炸,此後又對真主黨在貝卡谷地的基地進行了空襲。中東租穗局
勢出現近乎"戲劇性的變化"。

盡管如此,我們認為中東問題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均有其
客觀發展規律。由於中東問題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增加了其非
理性成份和多變性,但並非完全無規律可循。那麼,以下幾個方
面則是認識、了解、把握當前中東和平進程發展態勢的主要因素


關於阿以沖突的分期問題

雖然阿以沖突是一個尚未完結的矛盾沖突進程,但對延續長
達半個多世紀的阿以沖突進行整體考察和分期研究將有助於把握
阿以沖突的發展態勢,使我們對阿以沖突發展動向的分析更客觀
、更貼近事實。

根據阿以沖突不同歷史時期的主要特點,其發展進程大致可
以分為三個階段(時期):即全面對抗階段,戰略相持階段,政
治解決階段。

一、阿以沖突全面對抗階段(20世紀40年代末至70年代末)
。1947年聯合國通過的"分治決議"、1948年以色列國的成立和隨
即爆發的巴勒斯坦戰爭揭開了阿以全面對抗的序幕。這一時期的
特點是阿以雙方在政治、經濟方面針鋒相對的斗爭:在1950年召
開的阿拉伯聯盟理事會上通過了共同防禦條約,明確規定了阿拉
伯對以共同立場,在1967年召開的第四次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上
進一步確定了對以色列的"三不政策"(不承認,不和解,不談判
)。 在軍事方面的激烈對抗,包括著名的四次中東戰爭:1948年
的巴勒斯坦戰爭,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戰爭,1967年的"六·五"
戰爭,1973年的"十月戰爭"。

在這一階段阿拉伯國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阿以沖突發展
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

二、阿以沖突戰略相持階段(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埃及
前總統薩達特1977年底的耶路撒冷之行,打破了阿以雙方長期全
面對抗的格局,開始了部分直接談判。阿拉伯國家對"埃以媾和"
先是採取抵制和制裁措施,進入80年代後逐步放棄了長期堅持的
對以"三不政策",實際上就是默認了以色列的存在及其在1948年
戰爭期間佔領的土地。阿拉伯國家在對以立場上的現實主義歷史
性轉變,對沖突發展進程有著重大的影響。而以色列仍然採取強
硬立場,甚至在1982 年發動侵略黎巴嫩戰爭(又稱第五次中東戰
爭)。阿以沖突也由此進入一個沖突與談判交織、斗爭波瀾起伏
的戰略相持階段。在這個階段的初期,阿拉伯國家仍處於阿以沖
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後期產生角色易位,以色列逐步成為矛盾
的主要方面,主導著沖突的發展進程。

三、阿以沖突的政治解決階段(90年代初至今)。以1991年
10月在馬德里召開的中東和平會議為標志,阿以沖突進入了政治
解決階段。阿以雙方都認識到戰爭和對抗無法解決阿以沖突,從
而使雙方對沖突的立場均有程度不同的變化:阿拉伯國家進一步
表明願在聯合國決議的基礎上、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解決沖突,
以色列也願意"有條件"的談判。雖然阿以之間小的沖突至今不斷
,但釀成大規模戰爭的因素已明顯減少,特別是作為阿以沖突矛
盾的主要方面--以色列對阿戰略的轉變,使政治解決沖突成為這
個階段的"主旋律"。馬德里中東和會開始的中東和平進程不是阿
以雙方的應急策略調整,而是阿以沖突進入第三階段後的邏輯發
展。因此,就其總的發展趨勢來看有著不可逆轉性。

以色列對阿總體戰略

在長期的沖突、斗爭中,以色列由西亞一隅的小國發展成為
中東喚型御地區的強國,特別是它同美國結盟的外交戰略使其綜合國力
得到"擴展",一改過去被動挨打的局面,成為阿以沖突矛盾的主
要方面,在中東和平進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因此,分析以色列對
阿拉伯總體戰略對把握中東和平進程走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阿以雙方的力量對比來看,阿拉伯國家(就整體而言)遠
遠超過了以色列,即以色列處於劣勢。但是如果就每一個阿拉伯
國家同以色列進行比較的話,以色列則處於優勢地位。以色列深
知在力量對比上的這種微妙關系,特別是阿拉伯各國在自身國家
利益上的"差異性",所以在對阿總體戰略上,無論在處於全面對
抗的戰爭環境中還是在復雜的和平談判中,始終堅持對阿拉伯國
家採取"各個擊破"的戰略。曾幾何時,以色列"各個擊破"的戰略
在阿以沖突的戰場上屢試不爽,在和平談判中也已經多次嘗到了
甜頭。馬德里中東和平會議的開始階段(即確定阿以和談的程序
階段)以色列一直堅持同有關阿拉伯國家進行"分組雙邊談判",
反對阿拉伯國家提出的"一攬子"解決方案,以此來消弭阿拉伯國
家的整體優勢,並使自身在"整體"力量對比中的劣勢轉化成在分
組雙邊談判中的"優勢"。此後在同阿拉伯國家的具體談判中,以
色列為了自身國家利益始終堅持強硬立場,當同某一對手的談判
受阻或陷入僵局時,便尋求在同另一對手的談判中實現某種進展
或突破,從而形成對其他對手的影響和壓力。去年底敘以恢復談
判便是"故伎重演" ,而今年1月底啟動的巴以關於最終地位的談
判也恰恰是在敘以第三輪談判無限期延期的背景下開始的。

阿拉伯國家雖然清楚得看到了其中利害關系,但終因阿拉伯
世界是由20多個獨立主權國家組成的,其對以政策和立場也因自
身國家利益的差異而不盡相同。如果說在阿以全面對抗時期阿拉
伯國家還能夠保持相對一致的"統一陣營"的話,1978年埃以簽定
的"戴維營協議"則造成了阿拉伯世界的嚴重分裂。90年代阿以沖
突進入政治解決階段後,盡管阿拉伯國家之間也常有協調,但再
也無法組成對以"統一陣線",整體優勢自然也就消失殆盡。

自馬德里中東和平會議以來阿以和談已經進行了9年,約旦與
以色列簽定和平協議、實現關系正常化之後,阿以和談還剩下3組
雙邊談判(即巴以,敘以,黎以)。在3組談判中,以色列對任何
談判對手都處於優勢地位;在阿拉伯方面,敘利亞是最強的,黎
巴嫩由於同敘利亞保持著"特殊關系", 其對以政策在很大程度上
取決於敘利亞,巴勒斯坦則是比較弱小的。就此意義而言,任何
其他分組雙邊會談的進展都將在客觀上影響巴以談判,使巴勒斯
坦方面承受更大的壓力。

目前影響和平進程的主要問題

以下幾個方面從不同角度影響著阿以和談進展,是分析中東
和平進程發展態勢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阿以和談面臨的棘手問題。馬德里中東和平會議以來阿
以和談也曾實現了一系列的突破、取得了許多重大成果,包括巴
以相互承認並簽署了《巴勒斯坦臨時自治原則宣言》(1993年)
、《開羅協議》(1994年)、《奧斯陸宣言》(1994年)、《塔
巴協議》(1995年)、《希伯倫重新部署協議》(1997年)、《
懷依備忘錄》(1998年)、《沙姆沙伊赫協議》(1999年)等一
系列重要協議,以及1995年以約簽定和平條約、實現關系正常化
等。但從總體來看,已解決的基本上屬於相對次要的"外圍"問題
,而遺留下來的問題則是更棘手的核心問題。例如巴勒斯坦在本
土建國與其疆域劃定問題、耶路撒冷問題、戈蘭高地問題、水資
源問題、巴勒斯坦難民以及猶太移民定居點等都是十分敏感的問
題,涉及到阿以各方自身國家利益,必然是錙銖必較,本身就增
加了談判的難度。有的問題(例如耶路撒冷問題,它不僅是猶太
民族的精神象徵,也是伊斯蘭聖地,涉及到世界穆斯林的情感問
題,阿拉伯國家還專門成立了耶路撒冷委員會)恐怕還不完全是
雙邊談判可以解決的。

——雙方在力量對比上懸殊造成的困難。弱者在談判中沒有
討價還價的籌碼、沒有太多的迴旋餘地;強者同樣很難心甘情願
地交還曾經用武力、甚至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奪取的土地等既得
利益。盡管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業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支持,
1988年在阿爾及爾宣布建國後已經得到100多個國家的正式承認,
但卻苦於沒有實力:迄今為止尚未明確其疆域、沒有正式定都,
也沒有正規的軍隊,甚至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主權國家"。
也正因為如此,阿拉法特多次宣布要在巴勒斯坦本土建國。而巴
勒斯坦問題恰恰是阿以沖突的核心問題,巴以談判中將涉及諸多
敏感、棘手的問題。這種"理與力的背離"狀況,使巴勒斯坦在這
場曠日持久的談判中始終處於"比較被動"的地位。

——法律程序上的障礙。1980年以色列議會曾通過立法宣布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恆的不可分割的首都,一年後又通過了在戈
蘭高地實施以色列法律的法案,從立法上完成了對兩地的"吞並"
。1999年1月,以色列議會又三讀通過"戈蘭高地法案"。該法案規
定,以色列從戈蘭高地的任何撤軍行動都必須得到議會批准並經
過全民公決通過後方可實施。以色列是實行議會民主制國家,也
是中東地區法律體系比較健全、民主程度比較高的國家。那麼在
阿以和談中所涉及的耶路撒冷問題和戈蘭高地問題就必須面對以
色列業已存在的立法和法案。這就意味著以色列如果不通過新的
立法(至少是立法修正案)或全民公決,任何一屆政府也無法解
決耶路撒冷和戈蘭高地問題。而在目前以色列國內右翼勢力仍很
強大的情況下,恐怕很難順利清除法律程序上的障礙。

——以色列執政聯盟面臨司法調查的麻煩。今年1月27日以色
列總檢查長宣布,就以色列執政聯盟"只有一個以色列"涉嫌在去
年大選中非法收取巨額捐款一事展開司法調查。自然也使人們想
起當年右翼勢力為了牽制拉賓,對其夫人在國外存款(據說只有
2萬多美元)問題進行調查。此前,以色列國家審計總長向議會提
交了一份調查報告,認為巴拉克和他的助手利用某些"非贏利組織
"籌集競選經費,嚴重違反以色列有關法律。並據此要求對"只有
一個以色列"聯盟處以1370萬以色列謝克(約350萬美元)的重罰
。有報導說,實際上以色列各政黨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非法籌集競
選經費"問題。但在中東和平進程正處在"非常關鍵"的時刻,對以
色列執政聯盟進行司法調查,就很難排除"黨派斗爭的色彩"對和
平進程產生的不利影響,當然它也反映出以右翼在國內仍有相當
大的勢力。

此外,還應該看到,盡管美國是推動和平進程的主要外部力
量,但它既無法做到"大包大攬",從自身利益出發也無意如此。
更何況柯林頓總統任期已近尾聲,美國國內通常稱此類總統為"瘸
鴨",不僅指政治路程不會走太遠,其政治影響也要"打折扣"。

**********

綜上所述,去年敘以談判在中斷多年後再次恢復、今年巴以
關於最終地位的談判再次啟動,使陷入僵局的和談走出"死胡同"
、"和平列車"繼續前進,當然是好事。但是,由於目前面臨的問
題個個都十分棘手,所以敘以談判因安全安排和戈蘭高地撤軍承
諾等方面的分歧嚴重而中斷,巴以雙方先後進行了約20次關於最
終地位的公開或秘密談判也未能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客觀地講
,中東實現全面和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無論是敘以談判、還是
巴以談判都有許多十分棘手的問題有待雙方通過談判、討價還價
、妥協才能解決,期間的艱辛、曲折、甚至反復在所難免。而現
有時間表期限內恐怕很難全部解決文中提及的所有棘手問題,如
果能達成某種框架或原則協議就已經是十分可觀的成果了。

⑹ 普京對俄羅斯的歷史功績,能與彼得大帝相提並論嗎

彼得大帝是沙俄在17世紀迅速崛起的關鍵人物,他為深居內陸的沙俄獲得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建立了港口城市聖彼得堡,開創了沙俄的西化也就是現代化歷程,為沙俄成為了近代化強國和世界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做出了卓越貢獻。而當今的普京便是21世紀的彼得大帝,他對俄羅斯做的貢獻絕不亞於彼得大帝曾對沙俄的貢獻。

俄羅斯還頒布了許多惠及國內少數民族的政策,為維護國家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普京也在少數民族人群當中為自己贏得了崇高的威望。普京還進行了綜合性的經濟改革,大力提升以信息技術為龍頭的高新技術產業,農業產量得到了一個迅速的提升,摘掉了貧窮國的帽子,持續長達10年的高油價為俄羅斯經濟的持續增長注入了活力,人均水平已經達到了中國最富裕省份廣東省的人均水平。外交上,普京為了支持阿薩德,果斷出兵敘利亞,收復克里米亞,與沙特、伊朗等中東國家建立了穩定的外交關系。俄羅斯女人要嫁就要嫁像普京一樣的男人,普京為全俄羅斯帶來的是大國的尊嚴和榮譽。

⑺ 中俄為什麼支持敘利亞

俄國支持敘利亞的原因有幾個。
第一,利比亞和敘利亞都是俄國武器的購買大國,利比亞讓老美搞了,敘利亞再被老美搞了那就俄國武器出口是損失。
其次,俄國在敘利亞有軍事港口,對俄國海軍遠洋震懾有很大幫助。再而現在美國聯合北約遏制俄國導彈發展,在其周圍部署大量的反導系統,這樣會使俄國的導彈震懾能力大大減弱,俄國需要一個像敘利亞這樣的平台來撕裂北約的反導系統。中國支持敘利亞是因為俄國支持的,因為近期美軍重返亞太,周邊小國不斷在領土上進行挑釁,中國需要國際支持,和軍事同盟,所以作為無常國之一的俄國是不錯的選擇。

敘利亞
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阿拉伯語: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سّوريّة‎;英語:The Syrian Arab Republic),通稱為敘利亞,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東岸,北與土耳其接壤,東同伊拉克交界,南與約旦毗連,西南與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為鄰,西與塞普勒斯隔地中海相望,包括戈蘭高地,全國總面積為185180平方公里。沿海和北部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南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
敘利亞是世界古老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曾歷經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等大國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法國委任統治,1944年獨立,1963年起由阿薩德家族領導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執政至今。從2011年年初開始,爆發了敘利亞政府與敘利亞反對派之間曠日持久的沖突。
敘利亞是一個中等收入國家,地處世界石油天然氣最豐富的中東中心位置,經濟來源主要是農業、石油、加工業和旅遊業,石油正面臨枯竭的境況,人口增長過快,失業率在逐步增高。
敘利亞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明的國家,遠在舊石器時代早期,敘利亞就有了原始人類。公元前第4千紀左右,那裡的居民開始定居,並使用銅器。公元前第3千紀,敘利亞從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過渡,出現了一些以商業城市為中心的奴隸制城邦國家。
敘利亞人的主食是白面和大米。將麵粉發酵後製成的面餅是各階層百姓喜歡的食品。敘利亞人餐桌上常見的菜餚有烤羊肉、雞肉、炸魚、煮牛肉、黃瓜、腌橄欖、乳酪、西紅柿沙拉、生菜、洋蔥、燜蠶豆等。甜食也是敘利亞人愛吃的食品,幾乎每餐必備。在飲料方面,人們常飲紅茶、咖啡。阿拉伯地區除了動人的傳說和美麗的民族風情外,阿拉伯菜也別有一番風味。

⑻ 俄羅斯為什麼不敢賣先進武器給伊朗

俄羅斯不是不敢賣先進武器給伊朗,而是不太願意賣給伊朗。俄羅斯與伊朗的關系非常復雜,現階段是因為敘利亞問題與反美才有的共同立場。從俄羅斯的角度,並不願意看著伊朗在中東地區做大。再加上,俄羅斯必須遵守聯合國安理會的武器禁運決議。到了2020年7月,聯合國安理會對伊朗的武器禁運決議解除。出於共同反對美國中東戰略的立場,俄羅斯必然會出售給伊朗一批先進武器。強調一點,國與國之間沒有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在這一點上,俄羅斯做得非常到位,利益至上。

蘇-57戰斗機

當然,俄羅斯與伊朗之間很難成為真正的盟友。從伊朗的角度,作為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只會與什葉派國家成為盟友,其他國家最多隻能算是普通朋友而已。

與韓國阿薩德反導系統最後怎麼解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