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崔姓的介紹
崔姓是中國、朝鮮和韓國的姓氏之一,其主要來源於姜姓,始祖傳為姜太公,鼻祖為炎帝神農氏,山東臨淄(淄博)為崔姓的余隱睜發源地。崔姓在六朝、隋唐時期達到極盛,屬於中原地區望族、全國大姓;望族分布於今山東淄博、河南濮陽、河北安平、湖南桂東等地;主要堂號有博陵堂、清河堂等。歷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學家崔駰、書法家崔瑗、政論家崔寔、詩人崔顥、崔護等。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在今中國姓氏中排行第54,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8%。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約佔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布則以朝鮮、韓國豎歲攜褲為多。
『貳』 韓國姓崔的怎麼那麼多
那是 宋朝,一個 崔姓太守與朝廷不和,帶了10萬崔姓人口去了 朝鮮半島,並生根在那。
不過從此以後,中原 崔姓就開始 沒落了
『叄』 崔姓起源及簡介 姓崔的名人有哪些
導讀: 崔姓是怎麼來的? 崔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五十八位姓氏,在山東、河北、河南等地最有影響。當今崔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34%,總人口大約在420多萬。 那麼,崔姓的起源是什麼?歷史上姓崔的名人有哪些呢?姓崔的明星有哪些?快點隨賣脊我了崔下崔姓起源及簡介吧。
崔姓起源及簡介
崔姓源自姜姓。炎帝生於姜水而姓姜。炎帝裔孫伯夷,號太岳,虞夏之際,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呂國,古城在今河南南陽西面。呂國歷經了夏、商二朝,到商朝末,後裔呂尚,也稱姜子牙、太子望,輔佐周武王滅商有大功,周初被封於齊,國都山東臨淄,為周朝東部的重要諸侯國。太公之子丁公繼位齊國,丁公的長子名季子,他不願意做國王,讓位於其弟叔乙,叔乙成為齊國的第三代國君。季子則食采於崔邑,古城在今山東章丘西北,其後遂以崔為氏。姜姓崔氏的歷史有3000年,以姜子牙之孫季子為其始祖。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二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在唐朝之前,崔姓是一族比較單純的群體,從唐朝開始,朝鮮半島上的新羅國的崔姓朝鮮人不斷進入東北地區,過山海關進入中原,一直到清朝從未中斷過,目前崔姓仍為朝鮮和韓國的第一大姓。進入中國的朝鮮人除形成了中國朝鮮族外,一部分漢化為漢族,一部分成為滿洲八旗的滿族崔姓。清朝中葉後,滿洲八旗的崔佳氏族集體改為漢姓崔,而且很大一部分後來成為東北地區的漢族,近代東北地區的漢族崔姓的興起,主要的原因是朝鮮人和滿族的漢化。
歷史上崔姓的分布和遷移
先秦時期,崔姓一直為齊國的卿大夫.活動在山東地區。秦漢時期,崔姓發展很快,成為河北地區的大族,以此為源地向四周播遷,大凡崔姓尋祖,都要追到河北的清河和博陵二郡望。崔姓自西漢至宋,官宦不絕。魏晉至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崔姓居首位,連國姓李氏也屈於其後,可見崔姓的輝煌。尤其在唐朝崔姓最為顯耀,為宰相者出自清河的有11位。出自博陵的12位。宋朝以後,崔姓分布更為廣泛。
宋朝時期,崔姓大約有3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8,排在第四十三位。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北、陝西、河南,這三省崔姓大約占崔姓總人口的54%,其次分布於山東、廣東、安徽、江蘇四省。河北為崔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崔姓總人口的24%。當時的冀、豫、秦地區為崔姓聚集中心。
明汪扮朝時期,崔姓大約有3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8%,為明朝第六十六大姓,在全國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蘇、山東、山西、河北,這四省崔姓大約占崔姓總人口的73%,其次分布於江西、河南兩省。江蘇省的崔姓人口約占崔姓總人口的24.6%,為崔姓第一大省。全國的崔姓人口流動從北向東中陵滲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北部魯冀晉、南方江蘇兩塊崔姓人口聚集區,崔姓重心向東漂移。
當代崔姓的分布
當代崔姓的人口已達到420多萬,為全國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約佔全國入口的0.3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崔姓人口呈下降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北、河南,這三省的崔姓占崔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布於遼寧、山西、黑龍江、江蘇、陝西、吉林.這六省的崔姓又集中了32%。全國形成了關內魯冀豫、關外黑吉遼兩塊崔姓聚集地區。自明朝至今600年間,崔姓人口流動由東南部向華北、華中的回遷十分強勁,東北的崔姓迅速增長。
歷史上姓崔的名人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崔姓歷代名人288名,占總名人數的0.6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九位;崔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77%,排在並列第二十六位;崔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3%,排在並列第六十八位;崔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37%,排在第五十九位。
歷史上崔姓的重要人物有:秦朝東萊候崔意如;西漢東萊侯崔伯基;東漢文學家崔駰,書法家崔瑗,政論家崔寔;北朝北魏白馬公崔宏,司徒崔靈恩,史學家崔鴻;唐朝文學家崔融,詩人崔國鋪、崔顥,宰相崔玄綜、崔知溫、崔仁師,嶺南節度使崔護;北宋畫家崔白,經學家崔子方;明朝畫家崔子忠;清朝學者崔述;民國經學家崔適;當代電影演員、導演崔嵬。
崔姓血型
崔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佔31.8%,A型佔28.2%,B型佔30.5%,AB型佔9.5%。
崔姓的明星
崔永元
崔雪莉、崔子格、崔智友、崔雅拉、崔貞允、崔宋賢、崔恩瑞、崔健、崔永元、崔始源、崔勝賢、崔嵬、崔振赫、崔元英、崔必立、崔民龍等等。
『肆』 崔姓在韓國是什麼地位
崔姓在韓國地位很高,是韓國大姓之一。
崔氏是韓國非常有名的姓氏,崔氏占據韓國人口4.7%,大約在二百四十萬左右。很多韓國人姓崔,一種說法還是與唐朝有關。崔姓在我國歷史上是大姓,不僅是人口多,「江湖」地位也較高。在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崔姓是著名的士族大姓,分為兩支,就是大名鼎鼎的博陵崔和清河崔,出了很多名臣,尤其是在北朝。
到了唐初,雖然國姓是李,但在很多人的潛意識中,崔姓的地位更高一些。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讓大臣高士廉編寫《氏族志》,高士廉等人就把崔姓放在第一位,這引起了李世民的憤怒。
在唐朝,崔姓依然是第一流的高門大姓,半島上很多人來唐朝學習,得知這一情況後,紛紛改姓崔。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崔氏也成了半島上的大姓。
韓國第一大姓
韓國姓氏中人口最多的無疑是金姓,佔了全國人口約五分之一。有一個說法,韓國金姓多與我國歷史上的金朝有關系,就是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那個大金國,滅掉北宋,與南宋劃淮河、秦嶺對峙。
金朝曾征服半島王國,半島王國為了討好金朝,願意用金朝的國姓「完顏」。金朝皇帝說這個不太方便吧,不如就用我們的國號為姓氏吧。於是乎,半島上姓金的人開始多了起來。
『伍』 崔姓的來源
崔姓出自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有將近三千年的歷史,曾經長期是山東望族和中國著姓。根據多種古籍的記載,崔氏出自姜姓。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於臨淄(首游今山東淄博市),開國君主是呂尚。
呂尚本來姓姜,因為他的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呂尚的兒子丁公佶,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者備銷的嫡子叫季子,本來應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後來以邑為氏,就是崔氏。
崔氏發源於山東省境內。其後在漢晉南北朝、隋滾乎唐這段漫長的時期里,一直稱盛於清和、博陵兩部之間的武城安平兩地。其間,崔氏還繁衍到了河南、陝西、山西、甘肅等省。
西晉時被列為北方氏族之首。唐代以後崔姓大批南遷,主要分布於今天的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宋代時,崔氏最集中的地方在清河和博陵。
東漢末年的時候,軍閥混戰,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餘避亂入朝鮮,後發展成為朝鮮族大姓;西晉至唐代,崔氏還分布於今山西、浙江、江蘇、廣西、安徽、陝西、甘肅等省的一些地方;宋代以後,崔氏分布地更廣,有的於清代以後移居東南亞一些國家。
『陸』 慶州崔氏是貴族嗎
是的。
慶州崔氏是以前的韓國首富。他們的財富一直都是分給有困難的人。家敬檔里來客熱情款,國家有難支援國家,有飢荒打開倉庫門發放糧食。所以崔氏到現在備受韓國人的尊重。
貴族,培豎最初指的封建社會中,因權力、財產高於其他階級而形成的上層階級,包括軍配稿大事貴族、世俗貴族、宗教貴族。經過演變,貴族制度在一些國家延續下來,形成了穩定的貴族階級。
『柒』 韓國人姓氏來歷
韓國姓氏來源於中國姓氏,但由於中國的文字不停地演變,所以有些姓氏在韓文中會有重復。
韓國的姓氏不到300個,但絕大部分人只採用少數幾個。最常見的姓有:金、李、朴、安、張、趙、崔、陳、韓、姜、柳和尹。 韓國四大姓氏金、李、朴、崔約佔全國人口的一半,同姓間的婚姻至今仍被嚴格禁止。
在古代的半島三國時期,高句麗國在公元一世紀時首先開始使用姓氏。百濟、新羅也追隨其後,分別在四世紀和六世紀開始使用姓氏。由於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所以韓國人的姓氏同中國人的姓氏很相像。韓國人的姓氏也有單姓和復姓之分。單姓最常見的是金、李、朴、崔、鄭、姜等姓,復姓有司空、諸葛、獨孤、鮮於、皇甫、南宮等等。
據一九八五年韓國人口國情調查統計資料顯示,現有的韓國人的姓氏共有二百七十五種。 」從中看出,三韓人的主體新羅使用漢姓要比高句麗人晚五百年時間,而百濟是高句麗的王族在三韓地區建立的殖民王朝,其使用漢姓與高句麗尚有三百年差距。
韓國常見姓金、李、朴、安、張、趙、崔、陳、韓、姜、柳和尹,在高句麗的歷史上幾乎沒有出現過。而且除了金、朴算是韓國本土姓氏外,李、張、趙、崔、陳、柳等姓氏都是南北朝後期至隋唐時中國的大姓和貴姓。
在韓國五大姓氏中,金姓106個本貫、朴姓70多個本貫、崔姓43個本貫,全為本土起源,並無從中國傳入的相同姓氏。李姓109個本貫中,約30多個是由中國傳入,鄭姓35個本貫中,只有瑞山鄭氏、琅琊鄭氏兩個本貫由中國傳入。韓國與朝鮮的安、卞、邊、蔡、曹、陳、池、丁、范、方、房、洪、康、吉、蔣、康、孔、廉、盧、明、南、潘、千、秦、秋、任、沈、慎、石、宋、魏、閻、閻、嚴、楊、殷、印、禹、朱、洪等姓氏據傳完全來自漢唐直至明朝時期的中國,並無充分的考證;林、魯、柳、車、羅、呂、南宮、芮、王、吳等姓氏則在族譜中相傳始祖是商朝、周朝、戰國、秦朝、漢朝時期進入朝鮮半島的中國人。
韓國人本來沒有姓氏,在古代的三國時期,高句麗國在西元一世紀時首先開始使用姓氏。百濟、新羅也追隨其後,分別在四世紀和六世紀開始使用姓氏。由於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所以韓國人的姓氏同中國人的姓氏很相像。韓國人的姓氏也有單姓和復姓之分。單姓最常見的是金、李、朴、崔、鄭、姜等姓,復姓有司空、諸葛、獨孤、鮮於、皇甫、南宮等等。據一九八五年韓國人口國情調查統計資料顯示,現有的韓國人的姓氏共有二百七十五種。
在韓國人的姓氏中還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即「本」。人們在相互介紹時,不只說出姓什麼,還要說出各自的「本」來。所謂「本」,即指該姓氏的始祖源出於何地,也就相當於中國人的籍貫。比如說姓金的,雖然都姓金,但各自的「本」不同。如,有廣州金氏、安東金氏、義城金氏、慶州金氏等;姓李的有光山李氏、延安李氏、韓山李氏等。同一「本」的同姓人即為同一宗氏。
在韓國,到處都能看見××地××氏宗親會的牌子。這種宗親會組織負責管理本姓宗親的事務。如祖墳、家廟、宗祠的修整;每年兩次祭祀祖先的春祭秋饗;三十年一次的族譜修訂工作及幫助宗親解決各種問題等等。在韓國,有的姓氏只有一個「本」,有的姓氏有許多的「本」。「本」最多的當屬金姓,共有二百八十二個「本」之多。李姓也有二百三十七個「本」。
其他如朴、崔、鄭等姓的「本」也都超過一百個。韓國人的絕大多數都在朝鮮半島境內,但有些姓的「本」卻在中國。這是因為自古以來中國和韓國就是緊鄰,在多年的相互交往中有些中國人移居到朝鮮半島並帶去了他們自己的姓氏,逐漸融入了韓國,成為韓國的姓氏。
在韓國,每個姓氏家族都有自己的族譜。族譜記錄了本家族始祖的起源、本血統中各門派系的出處、各世代人的官職、本家族男子娶何地何氏女子為妻、本家族女子嫁與何地何氏男子為妻等有關資料,非常詳細。韓國人非常重視族譜,每隔三十年就要修訂一次,各個家庭都要妥善保存族譜,世代相傳。哪怕是遠走海外,也要世代相傳,保留族譜,否則一旦回國認祖歸宗時拿不出證據就麻煩了。
韓國文化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在西元前35年。韓國戰爭後韓半島的南北對峙導致了南朝鮮現代文化的差異,但雙方傳統文化卻一脈相承。韓半島在歷史上與中國有著密切的交往,因此韓半島傳統文化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不過韓半島傳統文化仍保留有其獨特的特徵。
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前後,朝鮮半島北部和目前中國東北地區主要分布著扶余國、高句麗、沃沮、東濊和其它小國家或部落。西漢在這一地區建立了漢四郡。但由於受到當地人的反擊,真番、臨屯二郡很快瓦解,玄菟郡也被轉移到遼東。與此同時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興起後,開始逐步統一其周邊國家,並在西晉末年吞並了漢四郡的最後一郡——樂浪郡。
「朝鮮」一詞最早出現於中國古籍《山海經》。海內經曰:「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天毒。」「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前200年成書的《尚書大傳》中有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之地的記載。《尚書大傳》中的「朝鮮」即「朝日鮮明」之意,「朝」讀如「朝日」的「朝」;但在《史記》卷一百一十五《朝鮮列傳》第五十五「集解」引張晏雲:「朝鮮有濕水、洌水、汕水,三水合為洌水,疑樂浪朝鮮取名於此也。」索隱雲:「朝音潮,直驕反,鮮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一音訕。」史記中也有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之地。[7]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東部的東夷部落也陸續遷入朝鮮半島。《戰國策》《燕策一》載:"蘇秦將為從,北說燕文侯曰:『燕東有朝鮮、遼東'"。
「朝鮮」一詞在朝鮮的史書《三國遺事》被用來稱呼「古朝鮮」(檀君朝鮮)、「箕子朝鮮」、「衛滿朝鮮」。 從周朝至漢朝的中國史書,「朝鮮」只是指朝鮮半島北部的地區,朝鮮半島南部則被稱為三韓(即辰韓、馬韓、弁韓)。公元前194年燕人衛滿推翻古朝鮮准王,國號仍稱「朝鮮」,史稱衛滿朝鮮。西漢元封二年漢武帝東征朝鮮,設立四郡,此後「朝鮮」一詞長期消失在中國典籍中。直到14世紀晚期明朝太祖朱元璋選中朝鮮為該國國號。目前韓國官方採用傳說檀君古朝鮮為朝鮮歷史開端。但也不否認孔子曾經提及的東方君子國箕子朝鮮。
668年,在唐朝的協助下,新羅在征服伽倻和百濟之後滅亡了高句麗,從此朝鮮半島進入統一新羅時代。隨著北朝鮮主體史學和韓國媒體的大肆渲染,認為此段歷史為南北國時代,即南部為統一新羅,北部為渤海國。
根據考古所得,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原始人類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5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傳說從公元前24世紀,朝鮮半島北部形成了檀君古朝鮮(意為「寧靜晨曦之國」)。
前三國時期,朝鮮半島北部及中國東北分布著夫余、沃沮、濊貊、東濊等東北亞部落,朝鮮半島南部為三韓部落。進入4世紀以後,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興起,統一北部的各部落國家及滅亡漢四郡。在西南部,百濟消滅了馬韓54國。東南部的辰韓也由12國合並為新羅。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三國時代」。
公元7世紀新羅聯合唐朝先後滅了百濟和高句麗。676年羅唐戰爭後,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大同江以北的高句麗故地被唐朝渤海國等繼承。904年,新羅僧人金弓裔建立後高句麗。918年,後高句麗大將王建建立高麗國,此後定國號「高麗」(高麗時代阿拉伯商人將此名稱傳播到歐洲世界,英語或者歐洲語中「Korea」的語源就是「高麗」),並深受中國佛教的影響。
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改元建國,並由明太祖定國號為朝鮮,史稱「朝鮮王朝」或李氏朝鮮、朝鮮。王朝以儒教治國,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為國家統治理念。世宗大王時期,王朝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各方面都得到長足發展。
朝鮮半島華人指的是朝鮮與韓國分治前,移民至朝鮮半島的華人。現今至少發展至第三及四代。在韓國,他們自稱韓華(韓國華人),而韓國人通常稱呼他們為華僑。
華僑有別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韓國建交後,從中國大陸前往韓國就學、就業及居留的新移民(約20萬人:16萬為中國朝鮮族,4萬為漢族)。朝鮮半島華人於朝鮮半島上,人口雖然為僅次於朝鮮族的第二大族群,惟重要性有趨於弱化的發展。現今在韓國約有23,000人,在朝鮮約有22,133人。約佔半島總人口7,000萬的0.07%。在韓國居住的華人大部份聚居於仁川,其次的是釜山及首爾;而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華人,以平壤比較多。
與一般海外華人來自廣東及福建不同,韓國華人中的漢族,95%以上來自山東,其中先祖籍貫以煙台、青島及威海居多。
根據朝鮮半島歷史,韓國人的不少氏族的祖先皆源自中原。這些人主因戰亂因素來到朝鮮半島南部生活(辰韓人族源之一是中原人)。直到今日韓國戶籍冊所記錄的本貫看到不少昔日中原人移居朝鮮半島的痕跡,如:蘇州賈氏。惟他們已經被朝鮮化,不再被視為華人。
清朝末年,為了逃避戰亂,多數從山東半島乘船越黃海,登陸仁川、釜山和當時的漢城。登陸後,多數經營農業、飲食業和建築業。
1910年朝鮮半島日治時代時,韓國華人中不乏企業家及富商。日本人一方面要利用華人資源,一方面又防止華人做大,當時有規定: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僱用華人不得超過總工人人數的1/3。
1948年大韓民國成立後,前往韓國的中國移民仍然不少。尤其最近一次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潮出現在國共內戰(1949)前後。例如,中華民國政府撤出中國大陸時,大量華人自中國東北或中國山東省進入韓國;少數來自中國沿海其他地區。
朝鮮華僑1922年高峰時達十萬人。1931年,萬寶山事件發生後,大量華僑回國,人口降至三、四萬。至1945年日本投降時,微升至五萬人。60年代,華僑人數下降到二萬人,70年代只剩下六、七千人。2002年,朝鮮華僑總數約2萬2133人。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平壤;平安北道有300戶;慈江道和咸鏡北道有200戶。
在韓國五大姓氏中,金姓106個本貫、朴姓70多個本貫、崔姓43個本貫,全為本土起源,並無從中國傳入的相同姓氏。李姓109個本貫中,約30多個是由中國傳入,鄭姓35個本貫中,只有瑞山鄭氏、琅琊鄭氏兩個本貫由中國傳入。
韓國與朝鮮的安、卞、邊、蔡、曹、陳、池、丁、范、方、房、洪、康、吉、蔣、康、孔、廉、盧、明、南、潘、千、秦、秋、任、沈、慎、石、宋、魏、閻、嚴、楊、殷、印、禹、朱、洪等姓氏據傳完全來自漢唐直至明朝時期的中國,並無充分的考證;林、魯、柳、車、羅、呂、南宮、芮、王、吳等姓氏則在族譜中相傳始祖是商朝、周朝、戰國、秦朝、漢朝時期進入朝鮮半島的中國人。
『捌』 崔姓的由來
崔姓的來源 崔姓是中國、朝鮮和韓國的姓氏之一,其主要來源於姜姓,始祖傳為姜太公,鼻祖為炎帝神農氏,山東臨淄(淄博)為崔姓的發源地。
崔姓在六朝、隋唐時期達到極盛,屬於中原地區望族、全國大姓;望族分布於今山東淄博、河南濮陽、河北安平、湖南桂東等地;主要堂號有博陵堂、清河堂等。歷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學家崔、書法家崔瑗、政論家崔、詩人崔顥、崔護等。
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在今中國姓氏中排行第54,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8%。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約佔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布則以朝鮮、韓國為多。
崔姓的起源 清河崔氏在春秋時乃齊國公卿之一,至西漢時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縣),東漢以後成為山東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門下。西晉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
清河崔氏後長仕北朝,北魏時一度與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大族」。
唐代崔氏仍然顯赫,有23人做過宰相。唐初官員修訂《氏族志》,把崔氏列為第一,唐太宗知後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麼列為第一?難道逗缺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後氏族長孫氏第二,崔氏列第三。雖然如此,崔氏仍為士族高門。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為博陵崔氏,也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崔氏姓的來源、 歷史上源於姜氏,相傳是炎帝的後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孫姜尚因輔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於齊,建齊國,為公爵。傳至其丁公時,有長子姜季子應襲公爵.但辭而不受,讓位於叔乙.叔乙即位後,把崔邑(今山東章丘西北)一帶的地方賞賜給他作為食邑.從此,季子的子孫便在崔邑居住下來,後來又把食邑的名稱崔當作姓氏,從而成為崔姓人.
崔姓得姓以後,世代在齊國擔任重要官職,是當時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孫崔杼是齊國權臣,獨攬朝政大權多年.後來由於他在政爭中失敗,崔姓才在齊國失去權勢,南遷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秦朝時,崔杼嫡孫崔意如被封為東萊侯.入漢以隱者後,崔意如長子崔業襲封這一爵位,並在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東北)定居下來崔業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二人的後代在漢魏南北朝及隋唐時各發展為強宗大族,名賢輩出,史稱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由於兩支崔姓人繁衍眾多,加上仕官遷徒等原因,崔姓又進一步分衍出鄭州崔氏,邵陵崔氏,齊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僅在唐朝,崔姓就山攜辯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十房崔氏累計出了23位宰相.當時天下有「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的俗諺,崔姓被當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 .
崔姓不僅在歷史上是最尊貴的姓氏之一,其姓族中也是名賢輩出。其中最知明者,有東漢政論家崔宴,文學家崔胭,書法家崔瑗,崔悅,南北朝政治家崔浩,史學家崔鴻,經學家崔靈恩,隋朝學者崔頤崔唐代詩人崔護,崔磷,名成崔義玄,崔肌宋朝畫家崔白,經濟學家崔子方,元朝畫家崔彥輝,明代名臣崔呈秀清朝,詩人崔華等,近代經濟學家崔適等!!!!!
姓氏始末崔姓 崔氏源流
一、崔姓來源
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後裔。西周初年,有姜姓呂尚,字子牙,為官太師,也稱師尚父,又俗稱姜太公,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為諸侯國,建都營丘。姜太公有一子名(亻及),周成王時為朝廷重臣,康王時為顧命大臣,死後謚號為齊丁公。齊丁公有嫡子名季子,本應繼承齊國君位,卻讓位於弟叔乙,自己食采於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的崔氏城),遂為崔氏,故崔氏的始祖為崔季子。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述為:「姜姓本炎帝,生於姜水,因以為姓。」姜姓部族是羌人的一支,姜、羌二字古音相同。羌字從羊從人,表示族名;姜字從羊從女,表示族姓,他們都生活在我國西部地區。《說文》雲:「羌,西戎牧羊人也……西方羌從羊」;《風俗通》謂:「羌本西戎卑賤者也,主牧羊。」而姜姓部族原來也居住在今陝西省扶風縣一帶。《水經注・渭水》說:「岐水又東經姜氏城南,為姜水。」這里所記的姜水和姜氏城,可能就是姜姓部族最早活動的地區。由於姜、羌同源,故《後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姜姓之別也」;近代人章炳麟也指出:「姜姓出於西羌」,追其祖先都應是以牧羊為主或以羊為圖騰的部族。然而,姜姓部族很早就從羌人中分離出來,他們的居住地在羌人的東部,其經濟生活也由游牧轉變為以農業為主。據傳姜姓部族的始祖為神農氏,或稱炎帝。《說文》釋「姜」字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姓。」《帝王世紀》述:「炎帝神農氏,姜姓也……長於姜水,因以氏焉。」關於神農氏開始從事農業的故事在古代流傳極廣,可知以炎帝神農氏為始祖的姜姓部族,實為羌人中最先進入農業經濟階段的一支。
在中國古史傳說中,最早、最顯赫的氏族即姜姓炎帝族與姬姓黃帝族。炎帝族的姜姓部落和黃帝族的姬姓部落原來十分接近,兩族還有親屬關系。《國語・晉語》曰:「昔少典氏娶於有(足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姜、姬兩姓有密切的血緣關系,他們不但世為婚姻之族,而且不斷爭斗,其中最著名的是蚩尤與黃帝之戰,或曰炎黃之戰,戰爭的結局以炎帝族失敗與黃帝族勝利而告終。在史前時代,姜姓部族輾轉四遷之地甚多。在歷史的進程中,炎帝的許多子孫分為很多支系,變易為其他姓氏。
姜姓較主要的一支即呂氏,據《呂氏世系表》載:「共工氏從孫伯夷,佐堯掌四岳,佐禹治水,封為呂侯,為呂姓之始。」《新唐書・宰相世系》記載:「呂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為諸侯,號共工氏,有地在弘農之間,從孫伯夷,佐堯掌禮,使偏(通遍)掌四岳,為諸侯伯(通霸),號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賜氏曰呂,封為呂侯。」可見,呂姓,源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國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後裔,共工氏從(堂)孫伯夷,是帝顓頊之師,帝堯時輔政,掌管禮儀,帝舜時正式任命他為秩宗,並告誡他說:「伯夷啊,由你做秩宗,早晚都要小心恭敬,只有為玖清明才能正直。」伯夷牢記帝舜教誨,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禹代行天子之政時,伯夷盡心輔弼,成為禹的「心呂之臣」(呂,據許慎《說文解字》:「呂,脊骨也,象形。」《新唐書・宰相世系》:「呂者,膂也,謂能為股肱心膂也。」心呂之臣意即心腹之臣)。為嘉獎伯夷,帝舜晚年賜伯夷姓姜,賜氏為呂,並封他為呂侯,形成呂氏部族。伯夷的後代,早年活動於甘青山嶽地區,由於崇拜山嶽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堯、舜、夏禹時代,四岳成為部落聯盟的山嶽祭司,也是當時強大的部落之一。呂與申,皆為四岳部落之後,屬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主要分支。《詩經・大雅・崧高》稱:「崧高維岳,駿極於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這里的甫就是呂,《尚書・呂刑》在《禮記・......>>
崔的來歷是什麼??? 崔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八。 尋根溯源 1、出自姜姓。據《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資料所載,炎帝神農氏後裔季子曾食采於崔邑(今山東章丘縣),子孫以邑為氏,是為山東崔姓。 2、據《新唐書》所載,唐時新羅國有崔姓。 3、清代高麗人、滿洲人姓氏中有崔姓;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得姓始祖 崔季子。相傳炎帝神農氏為少典之子,因居於姜水(渭水支流)之濱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後人有姜姓呂尚,字子牙,人稱姜子牙,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今山東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時為齊丁公。齊丁公嫡子季子本該繼承齊國國君之位,卻讓位於其弟叔乙,自己食采於崔邑。其後人以邑為氏,稱為崔姓,並尊仁愛有德的季子為崔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崔姓發源於山東境內。季子後人一直仕齊國卿大夫。秦漢時,季子後裔崔意如任秦國(都今陝西咸陽)大夫,封東萊侯。長子崔伯基為西漢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一說今山東武城縣西),後分衍出鄢陵(今屬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屬河北),後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謂門庭顯赫,人丁興旺,故有「清河」、「博陵」兩大郡望。另東漢末年,軍閥爭戰,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鮮,後發展為朝鮮大戶。魏晉南北朝時,崔姓依舊以門第高貴、族大人眾而著。史載,西晉時,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孫)有七子,長子崔雙為東祖,次子崔邯為西祖,三子崔寓為南祖,亦號中祖。崔寓四世孫崔林,魏司空、安陽孝侯,曾孫崔悅,前趙司徒、左長安、關內侯,有三子:渾、潛、湛。崔湛之孫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滎陽(今屬河南),號鄭州崔氏。」唐代崔姓官仕宰相者多達二十七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該書《校勘記》又增補四人),由此可見唐代崔姓地位顯赫之一斑。此期,崔姓繁衍之地以北方為主,山東、河北、河南、陝西、山西、甘肅遍布崔姓。宋元時期,有較多崔姓南遷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樹崔姓移民於人跡稀疏之地。明清之際又有大批崔姓族人遷往遼東一帶,多與朝鮮族雜居。清末又有入居東南亞國家者。總之,唐代以後,崔姓雖陸續有遷徙之舉,但仍不失為一北方姓氏。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約佔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堂號 崔姓郡望主要有三個: 1、清河郡,西漢時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南),東漢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東); 2、博陵郡,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縣南); 3、滎陽郡,治所在滎陽(今河南滎陽縣東北)。 堂號: 「清河」、「德星」、「噤李」、「敦敘」、「默陰」等。宗族特徵 1、崔姓漢族血統單一,為炎帝姜姓後裔。 2、崔姓發源於山東,歷數千年遷徙變更,仍為一北方姓氏。 3、崔姓名人多以政治、文化藝術方面的才華稱著於史冊,且以唐代為盛,時有二十七人官仕宰相的輝煌,有崔顥「白雲千載空悠悠」之詠嘆,有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之感慨。這些光輝燦爛的歷史畫卷,無不激勵後人再接再厲,奮發向上。 4、崔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讀之意遠。如清代崔琰修《崔氏族譜》,內有遼寧錦西崔姓一支字行為:「封文顯德,克永康祥。」另有崔毓鑫參與修饌之《崔氏族譜》,內有河北慶雲崔姓一支字行為:「志朝啟延,中首學裕,汝澤振峰,全。」 名人精粹 崔馬因:東漢涿郡安平(今屬河北)......>>
山東省崔姓起源 崔姓起源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曾長期是山東望族和全國著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姓氏中名列第74位。 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開國君主呂尚。呂尚本性姜,因其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西),從其封姓。呂尚的兒子丁公,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後以邑為氏,就是崔氏。 季子的後代一直是齊國的卿大夫,其九世孫崔杼,為齊正卿。崔杼曾立庄公、景公,任右相。其17世孫崔意如,為秦朝大夫,封東萊侯,有二子:伯基、仲牟,此後分支繁衍,人丁興旺。自漢至宋,官宦不絕。魏晉至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或稱「崔、盧、王、謝」,或稱「崔、盧、李、鄭」,均把崔氏列為一等大勝。宋代的《廣韻》說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 此外,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餘避亂入朝鮮,後發展成為朝鮮族大姓;西晉至唐代,崔氏還分布於今山西、浙江、江蘇、廣西、安徽、陝西、甘肅等地;宋代以後,崔氏分布地更廣,有的於清代以後移居東南亞一些國家。 崔氏對中華文化的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人才輩出,史不絕書。東漢有文學家崔、書法家崔瑗、政論家崔,均為涿郡安平(今屬河北)人。南北朝時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如北魏吏部尚書、白馬公崔宏,司徒崔浩,經學家崔靈恩,史學家崔鴻,書法家崔悅。唐代有詩人崔國輔,崔灝,崔護,而且崔姓曾任宰相者多達27人,地位顯赫一時。 其後,北宋有畫家崔白,擅畫花竹、禽鳥,還有經學家崔子方。元朝有書畫家崔彥輝,明代有名臣崔呈秀、畫家崔子忠。清代有學者崔述、經學家崔紀。近代有經學家崔適。
百家姓對聯:崔姓對聯及崔姓來歷,崔姓宗祠聯 崔(Cuī)姓出自姜姓,以邑名為氏。得姓始祖:崔季子。相傳炎帝神農氏為少典之子,因居於姜水(渭水支流)之濱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後人有姜子牙,被封於齊(今山東北部)。太公之嫡孫季子本該繼承齊國國君之位,卻讓位於其弟叔乙,自己食采於崔邑。其後人以邑為氏,稱為崔姓,並尊仁愛有德的季子為崔姓得姓始祖。在大陸,崔姓是第五十八位的大姓,但是在台灣,崔姓並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之列。
和諧世澤博陵郡;
正筆家聲噤李堂。
――全聯典指包姓的郡望和堂號。「噤李」指李白不能夠開口吟詩。
畫家揚北海
師表出增城。
――上聯典指崔子忠:北海(今山東省萊陽)人,明代著名畫家。擅畫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畫。與陳洪綬並稱「南陳北崔」。下聯典指宋代觀文殿大學士崔與之。增城人。治績卓著。謚清獻,有《菊坡集》。
少娣恭和妯娌;
夫人善事姑嫜。
――上聯典指宋・蘇少娣嫁氏,妯娌間常有糾紛,少娣事妯理甚恭,使之愧悟,遂相和睦。下聯典指唐・崔遠祖母唐夫人事姑至孝,每旦以乳汁奉姑。
床堆象笏興寧里;
筆聚詩才黃鶴樓。
――上聯典指河南省鞏縣白沙村崔氏始祖崔思義故鄉山西省潞安州長子縣興寧村下聯典指唐代大詩人崔顥,詩風浮艷、慷慨豪邁。《黃鶴樓》一詩,甚為李白所推崇:「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有詩在上頭」。
附:
秉仁岳峻;
動智淵明。
――此聯為後魏太中大夫崔敬邕碑文聯句。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此聯為唐代詩人崔顥《黃鶴樓》詩句聯。
乃文乃武把往事何妨再敘;
演忠演孝勸世人莫作閑看。
刻羽引商此中隱寓春秋意;
知往觀來局外須深勸戒心。
――以上兩聯為河南省鞏縣白沙村崔氏祠堂聯的戲樓前台的四根石柱聯。
千百載祖德宗功,培根固本,憶先世文臣學士、武將王侯,豈第名覆金甌,獨高唐代;
三萬里川源河嶽,毓秀鍾靈,願後人黼黻簪纓、垂紳縉笏,依舊門排戟,大振潛陽。
――崔陽廷、崔顯達合撰安徽省岳西縣沙嶺崔氏支祠聯(本聯64字)。
百家姓,崔姓氏的由來。 崔(Cu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邑名為氏。據《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資料所載,炎帝神農氏後裔,西周時齊國國君丁公的嫡長子季子曾食采於崔邑(今山東省章丘縣),子孫以邑為氏,是為山東崔姓。根據多種古籍的記載,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有將近三千年的歷史,曾經長期是山東望族和中國著姓。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於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開國君主是呂尚。呂尚本來姓姜,因為他的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省南陽),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呂尚的兒子丁公佶,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來應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省章丘縣西北),後來以邑為氏,就是崔氏。 而這位丁公佶,相傳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兒子。由此可見,崔氏中國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後代,追本溯源還是上古時期炎帝神農氏的子孫。他們的得姓,算起來大約有3000餘千年的歷史了。
2、據《新唐書》所載,唐時新羅國有崔姓。
3、出自少數民族崔姓:
① 清代高麗人、滿洲人姓氏中有崔姓。
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得姓始祖:崔季子。相傳炎帝神農氏為少典之子,因居於姜水(渭水支流)之濱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後人有姜姓呂尚,字子牙,人稱姜子牙,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今山東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時為齊丁公。齊丁公嫡子季子本該繼承齊國國君之位,卻讓位於其弟叔乙,自己食采於崔邑。其後人以邑為氏,稱為崔姓,並尊仁愛有德的季子為崔姓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崔姓崔姓發源於山東境內。季子後人一直仕齊國卿大夫。秦漢時,季子後裔崔意如任秦國(都今陝西咸陽)大夫,封東萊侯。長子崔伯基為西漢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一說今山東武城縣西),後分衍出鄢陵(今屬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屬河北),後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謂門庭顯赫,人丁興旺,故有「清河」、「博陵」兩大郡望。另東漢末年,軍閥爭戰,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鮮,後發展為朝鮮大戶。魏晉南北朝時,崔姓依舊以門第高貴、族大人眾而著。史載,西晉時,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孫)有七子,長子崔雙為東祖,次子崔邯為西祖,三子崔寓為南祖,亦號中祖。崔寓四世孫崔林,魏司空、安陽孝侯,曾孫崔悅,前趙司徒、左長安、關內侯,有三子:渾、潛、湛。崔湛之孫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滎陽(今屬河南),號鄭州崔氏。」唐代崔姓官仕宰相者多達二十七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該書《校勘記》又增補四人),由此可見唐代崔姓地位顯赫之一斑。此期,崔姓繁衍之地以北方為主,山東、河北、河南、陝西、山西、甘肅遍布崔姓。宋元時期,有較多崔姓南遷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樹崔姓移民於人跡稀疏之地。明清之際又有大批崔姓族人遷往遼東一帶,多與朝鮮族雜居。清末又有入居東南亞國家者。總之,唐代以後,崔姓雖陸續有遷徙之舉,但仍不失為一北方姓氏。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約佔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崔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八。
三、歷史名人
崔 浩:清河東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人,後魏時官至司徒。其修史以彰直筆,因暴露「國惡」,而......>>
「崔」姓的由來?出自哪個朝代? 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後裔
西周初年,有姜姓呂尚,字子牙,為官太師,也稱師尚父,又俗稱姜太公,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為諸侯國,建都營丘。姜太公有一子名,周成王時為朝廷重臣,康王時為顧命大臣死後謚號為齊丁公。齊丁公有嫡子名季子,本應繼承齊國君位,卻讓位於弟叔乙,自己食采於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的崔氏城),遂為崔氏,故崔氏的始祖為崔季子。
少數民族崔姓
據有關資料,現在彝族、 *** 、蒙古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亦有崔姓分布。唐時新羅國有人姓崔,今朝鮮半島崔姓是該地的主要姓氏之一。清代高麗人崔姓共分四個支派,出易州、瓜克山、剛城府、得州等地,今為朝鮮族第一大姓。清代滿洲人有姓崔的,世居遼陽。清代滿洲八旗姓崔佳氏者後改為崔,如今滿族仍有崔姓。
『玖』 祭姜大典為什麼有這么多韓國人參加
因為姜子牙是韓國的國父啊,他創建了齊國,後代龐大,衍生出一百多個姓氏,「姜」、「呂」、「齊」、「盧」、「崔」等。他們的一個姓盧的總統還特意來到這里祭拜過,說姜太公是他的先祖。
崔姓在歷史上源於姜姓。西周初年,炎帝裔孫姜尚因輔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把崔邑(今山東章丘西北)一帶的地方賞賜給他的子孫。後來又把當地的名稱崔當作姓氏,就成了崔姓,明清之際又有大批崔姓族人遷往遼東一帶,多與朝鮮族雜居,自此,崔姓傳入韓國。
『拾』 韓國有哪些常見的姓氏
金。韓國的金姓總人口達1069萬,占韓國人口的21.5%,是第一大姓。
李。韓國李姓人口共有750.729萬,占韓國人口的14.7%。其中全州是李姓人口最多的城市,這里共有39.79萬李姓人口,占據韓國李姓人口的5.3%。
朴
。朴姓是韓國的第三大姓,總人口428.99萬,占韓國人口的8.4%,也是古時的貴族姓氏之一。
崔
。崔姓韓國的第四大姓,總人口240.03萬,占韓國人口的4.7%。慶州是崔姓人口最多的城市,共有4.56萬崔姓人口,占韓國崔姓人口的1.9%。
鄭
。鄭姓韓國的第五大姓,總人口219.6萬,占韓國人口的4.3%。鄭姓起源於新羅國第三代國王朴儒理執政時期,開始仿漢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鄭氏。
姜
。姜姓是韓國的第六大姓,總人口122.7萬,占韓國總人口的2.4%。晉州是姜姓人口最多的城市,共有2.33萬姜姓人口,占韓國崔姓人口的1.9%。
趙
。趙姓是韓國的第七大姓,總人口107.25萬,占韓國總人口的2.1%。
尹
。尹姓是韓國的第八大姓,總人口107.25萬,占韓國總人口的2.1%。坡平是尹姓人口最多的城市,共有1.71萬尹姓人口,占韓國尹姓總人口的1.6%。
張
。張姓是韓國的第九大姓,總人口102.14萬,占韓國總人口的2%。
林
。林姓是韓國的第十大姓,總人口86.81萬,占韓國總人口的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