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戰國時期韓國是怎麼滅亡的
戰國的韓國,春秋時晉國六大夫,戰國七雄之一,姬姓。春秋時,晉昭侯封其叔叔成師於曲沃,成師的兒子庄伯又封弟弟姬萬於韓原(今山西省稷山縣),韓萬以封地為姓,稱韓武子。公元前589年,韓武子之孫韓獻子佐晉景公打敗齊國,被封為大夫,為晉國六大夫之首。公元前453年,晉國被韓、魏、趙三家大夫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韓景侯為諸侯。韓國建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成為戰國時期的強國之一。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掉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韓國強盛時的疆域有今山西東南部和河南省中部,所處位置東有魏,南有楚,西有秦,北有趙,強國環伺,勢力一直不能發展。公元前355年,韓昭侯用申不害為相,實行政治改革,國勢有所發展。戰國中後期,秦國向東擴張,對韓的威脅日益嚴重。公元前335年至公元前301年之間,秦先後攻取了韓國的宜陽、鄢、石章、武遂、穰等地。但韓也不示弱,公元前296年,韓與齊、魏聯軍攻入秦地函谷關(今河南省靈寶縣),迫秦歸還了河外及武遂等地,但不久諸地又被侵佔。以後,秦國日益強大,不斷攻韓,韓軍屢敗。公元前230年,秦派內使滕攻韓,擄韓王安,在韓地設立穎川郡,韓國亡。
??韓國自韓虔公元前403年開國至公元前230年被秦國所滅共歷十一君,一百七十四年。
很詳細哦
2. 韓王安作為韓國最後一位君主,他最終是什麼下場
韓王安最後於公元前226年被秦王嬴政下令處死。進入戰國時期之後,原本數量眾多的諸侯國在經歷長時游並源間的相互斗爭以及相互吞並之後其數量開始大幅度減少。而剩下的諸侯國之中有七個諸侯國因為實力強於他國,是以被合稱為“戰國七雄”,而韓國便就是其中之一。不過韓國的強盛期十分短暫,待發展至戰國後期的時候這個諸侯國已經變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弱的一個國家。而韓王安便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即位的。
而後在公元前226年的時候,一些韓國舊貴族因不甘就此臣服於秦國而發動了一場叛亂,結果很快便遭到秦國的平定。發生這件事情之後,秦王嬴政意識到只要韓王安還活著,韓國舊人恐怕會一直心存復國希望。如此一來,恐會再生禍患。基於這樣的考量,秦王嬴政決定將韓王安給處死。於是本就遭到軟禁的韓王安終是於公元前226年被處死。
3. 戰國時期韓國被秦滅,後短暫復國又被秦滅,隨後秦殺了韓王安,誰知道具體過程
韓國的短暫復國是在楚漢爭霸時期,復國者是韓王信(不是那個淮陰侯韓信)和張良。
韓王信在早期站錯了隊伍,跟著劉邦入關,項羽在封王的時候,把肆擾韓國封給了櫻賣鄭昌。韓王信就跟劉邦一對付項羽,後來在劉邦授意下滅掉鄭昌。
劉邦統一天下之後不能容忍中原還有個韓國,於是將韓王信改封太原,韓王信忿而叛漢歸順了匈奴。韓國從此才絕。
韓王安是在韓國復國之前,也就是秦國統一六國時給秦殺掉裂頌旦的。而韓國復國是在秦朝滅亡後進行的。
4. 戰國時期的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原因是什麼呢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韓國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在戰國七雄中,韓國的兵器可以說是最強的。不過,這並沒有阻止韓國的滅亡。韓國是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於前230年覆亡。那麼,問題來了,戰國七雄中,韓國的兵器最強,為什麼第一個被秦所滅呢?
最後,就韓國來說,因為疆域和人口在戰國七雄中幾乎都是墊底的,即便自己的兵器和士兵非常精銳,也不可能扭轉這一劣勢。而因為處在四戰之地,只能吞並周邊的小國鄭國,之後就很難再次擴大自己的疆域了。所以,在戰國七雄中,韓國能夠堅持到公元前230年才被消滅,已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總的來說,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疆域面積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在此基礎上,韓國對於弓弩刀劍等兵器自然會重點發展,所以在兵器上形成了自己的優勢,以此在大國的夾縫中自保。不過,在秦始皇一統天下時,地理上最靠近秦國的韓國,還是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消滅的諸侯國。
5. 古代的韓國是怎樣被滅亡的
說自己是外星人的祖先,被外星人滅了。
韓國佬最可惡了,
好像什麼都是自己的或自己創造的。
對了你說的是戰國七雄的韓國還是現在的韓國啊。
韓國(中國周代諸侯國):周代的一個諸侯國,原韓國為晉國所滅,戰國時期建立的韓國為秦國所滅。
韓國
國姓:姬姓韓氏 爵位:侯爵,前315年稱王 國都: 1. 陽翟 (河南禹州) 2. 新鄭 (河南新鄭) 始封此國者:周威烈王 興亡年代:前403年 至 前230年 滅亡原因:被秦國所滅 史書記載:史記(卷45:韓世家) 韓是古國名,東周戰國七雄之一,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秦、楚、燕與齊合稱戰國七雄。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中國古代史中,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韓國,中原地區晉三分為韓、趙、魏三家。約公元前11世紀武王滅商後的西周時期,周朝實行分封制,大封諸侯。周成王時,周公旦攝政,平息了商紂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亂。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於唐,號唐叔,國在燕國之西,即今山西河津縣東北。因在晉水,後改成晉,韓國的先人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受封於韓原(今山西河津縣東北)。春秋末年,韓貞子遷於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開國君主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遷都新鄭。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省鄭州)。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使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戰國諸侯國,於前230年滅亡。 韓國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他是韓國貴族,其思想卻為秦國所用。
6. 戰國七雄的韓國為什麼可以生存那麼久,在六國中間苟延殘喘
韓國在當時是以及最為著名的兵器弩,讓各國都比較畏懼他。據說他們國家的弩,可以射到800米之外,除此之外他們的劍也非常的鋒利。並且他們國家國是最強的時候,是在韓昭侯在位的時候。
所以說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國土面積雖然很小,又是6國之中第一個被滅掉的,但是他還是以其他的國家並肩存在了200多年。但是他在戰國的時期,他的領域包含了山西省和河南省這種山地的地區,並且它佔了像函谷關這樣的地理優勢,於是就擁有了較強的防禦能力。
7. 歷史上韓國被日本滅亡之後經過什麼事情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還是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當然,雙方的差距也不是非常大,這導致韓滅鄭的耗費時間是非常久的。並且,鄭國為了掌握戰場的主動權,也曾發兵反擊韓國。比如公元前407年,鄭國對韓國發動反攻,於負黍(在今洛州陽城縣西南三十五里)擊敗韓軍,雙方連兵不解。但不久後韓景侯隨魏文侯進攻齊國,重心東移,使得韓、鄭間保持了一段時間的和平。在戰國初期,魏趙韓三國可謂同氣連枝,經常一起征戰齊國、秦國、楚國等大國。
三
公元前403年,周安王正式承認韓景侯為諸侯,韓國這一諸侯國正式成立。但是,在正式成為周朝冊封的諸侯國之後,韓國的內部卻爆發了一些沖突,大臣嚴遂和韓侈間也發生矛盾,鄭國便於公元前400年包圍了韓國都城陽翟,韓景侯也在同年去世。不過,在三家分晉徹底完成之後,韓國得到快速的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韓國和鄭國之間的差距。公元前385年,韓國攻克鄭國的陽城。公元前377年韓哀侯繼位後,滅亡鄭國的時機已經成熟,韓哀侯便在公元前375年舉兵攻克鄭國都城新鄭,並遷都到新鄭。
8. 韓國被秦國滅亡後,哪位韓王被迫遷離了韓國舊地
這位在韓國被秦滅亡之後又被迫遷離韓國舊地的韓王是韓王安。韓王安是韓桓惠王的兒子,即位時間為公元前239年。
話說在韓桓惠王在位期間,這位韓王曾因秦軍進攻韓國所屬的韓王而決定將上黨郡割讓給秦國,以藉此換取秦國退兵。不曾想,身為上黨郡郡守的馮亭卻因不想受秦統治而擅自向趙國投了降。之後,秦趙兩國之間爆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從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早在韓桓惠王時期韓國便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而陷入被強國裹挾的困境之中,它也因此時常成為強國爭霸的炮灰。而韓王安便就是在這種處境下即位的。
而就在韓王安老老實實待在陳縣的過程中,一些不甘滅國的韓國舊貴族遲盯在公元前226年的時候策劃了一場叛亂,但是並沒有成功。而這場叛亂的發生也激發出了嬴政“斬草必除根”的決心,是以韓王安在這場叛亂被平定之後沒多久便被下令處死。
9. 韓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為何這么容易滅亡,什麼原因
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來源是在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而開創的諸侯國,國土是今天的山西南部以及河南中西部,這條狹長的土地是秦國東進擴張的第一個障礙。
另外韓國的軍事裝備雖然強勁,「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但在農業生產上卻有較大的缺陷。「韓地險惡,山居,五穀所生,非麥而豆。」狹小的國土面積以及貧瘠的農業讓韓國無法供養數量眾多的軍隊,發動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
可以說惡劣的環境在相當程度上遏制和削弱了韓國的軍事實力。而在戰爭殘酷、互相吞並的戰國時期,這種軍事實力的弱小也必定會造成韓國的國力上的衰弱。
三、外交乏力
不僅內部變法的失利,地理環境的惡劣,韓國的外交手段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韓國、趙國、魏國都是從晉國中分裂出來的,在戰國早期存在聯盟的關系。隨後聯盟關系破裂,魏國勢弱,韓國需要新的外交戰略。
當時秦國是西方的強國,其他諸侯國也採取合縱的方式壓制秦國。韓國的外交重點應該是是聯合山東六國對抗秦國,但由於韓國受秦國的威脅和破壞最大,曾經選擇依附於秦國;並且韓國不僅合縱攻秦,也曾合縱攻楚、攻齊。
可以說韓國在合縱的戰略下首鼠兩端,而且缺乏主動性。這當然是由於韓國微弱的國力和惡劣的環境所造成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韓國在外交上的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