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對韓國育兒教育的看法
韓國是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深的國家,在教育方面自然與中國有不少共通之處。而據記者身在韓國的見聞,覺得韓國在未成年人教育方面有許多值得中國借鑒的地方。
重視品德教育
韓國非常重視對青少年的道德品質教育,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一年級都設有德育課,這其中的禮節教育最令人印象深刻。韓國學校中的禮節教育內容包括:1、個人生活禮節,如坐、立、走的姿勢,與人談話時的語調、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遞物品時的舉止;2、家庭生活禮節,如對父母長輩、兄弟姐妹、親戚鄰里的禮節;3、學校生活禮節,如對老師、前輩、同窗的禮節,上學、放學時的見面禮、告別禮;4、社會生活禮節,如在社會交往中的鞠躬禮、舉手禮、注目禮、對拜禮以及各種稱謂;5、國家生活禮節,如對國旗、國歌的禮節等。
至今韓國的每個家庭都有教育子女品德、修養的家訓掛於家中的居室。這使得韓國的青少年大多講究禮貌、尊重長輩。如果你有機會到韓國人家中做客的話,就會發現不論多小的孩子,都懂得為客人和長輩倒水時雙手捧著,恭敬地奉上。有一次我在韓國朋友家中吃飯,席中主人上大學的兒子回來了,這個二十歲出頭的小夥子見到家中有客,連忙十分恭敬地過來問候。我的同伴邀請小夥子喝一杯酒,這小夥子看到他父親點頭,才低眉順眼地雙手拿起杯,先是面對客人高高舉起表示感謝,然後側過身掩著杯喝了這杯酒。
韓國是受中國儒家倫理思想影響頗深的一個國家,韓國人認為一個不懂得尊敬長輩、孝順父母的人,根本就不能愛國。
廉美的課程表
韓國非常重視幼兒教育。不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幼兒園每學期開學前,幼兒園會把當年的教學計劃送給家長,每周也會把具體的活動內容計劃送給家長。不過最令人稱道的還是,韓國幼兒園的教育在注重培養孩子的素質的同時講究寓教於樂。我有一位朋友的孩子叫廉美,今年5歲半,在漢城市一家極為普通的公立幼兒園入托。該幼兒園四月、七月、十月和十二月的活動主題則分別是春、夏、秋、冬,主要是圍繞這四個季節開展教學,注重培養孩子觀察力。比如十月份的活動主題就有:「領悟秋天的變化」、「中秋節」、「累累果實」、「韓國的秋天」、「世界的秋天」。
其它月份的教學則結合韓國的傳統、現實生活來教育孩子。比如五月是韓國的家庭月,韓國的父母節、兒童節都在這個月份。廉美小朋友所在幼兒園五月的活動主題就是「我和我的家庭以及鄰居」。主要是培養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對家人鄰居的感情、對周圍環境的認知能力。比如說,在「我的鄰居」這一活動中,要求孩子介紹自家的鄰居,這樣就自然而然地使孩子鍛煉與人交往和語言溝通的能力,讓孩子自然地除了關注自我家庭,也要關注周圍的「小社會」。
「粗放式」育兒
在中國常常有這樣的現象,家長們很少帶小孩子們出外遠行,即使出門也要捂得很嚴實,做足各方面的准備。而韓國人則採取「粗放式」育兒。
韓國人周末愛舉家到大自然里遊山玩水。這時候經常可以見到家長們身背幾個月大的孩子,手拉著一個三歲左右完全能走的孩子一起爬山的情景。有時小孩子爬累了,走不動了,家長們也很少抱起他們,而只是在一邊等他們休息一會兒再接著走。有幾次和韓國朋友們一起出外玩,常見到他們帶自己的小孩子一起參加,碰到路途遠,孩子顯得相當辛苦。後來我就忍不住問,這樣孩子會不會生病,是不是家裡沒有老人照顧?韓國朋友覺得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他們覺得只要有機會就應該多帶孩子出去,雖然路途中辛苦一點,但對孩子也是鍛煉。韓國人認為從小就要鍛
② 韓國教育熱的優缺點
韓國的優勢可以體現在費用上,中薪家庭進入世界名校的最佳選擇。除此外韓國留學門檻低,申請材料准備也比較簡單。
韓國全力發展經濟,到70年代的時候,經濟增長率連續7年超過10%。經濟的騰飛帶來的是對人才的渴求,只要畢業於名牌大學,就意味著高薪水、好工作。
於是,就有了全民重視教育的盛況,而孩子們也在這樣的重視下,不堪重負,家長也因此付出了高昂的培訓費。
伴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不得不把孩子送進培訓機構,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要求教育公平和教育減負,韓國政府先是規定校內的在職教師不準做家教,更不準在培訓機構兼職;然後創造性的發明了以搖號為主的方法上高中。
不管中學教育怎麼改革,由於名牌大學招生都是看分數排名,高考的指揮棒還在揮舞著,所以韓國的家長們依舊選擇送孩子去培訓機構。於是,就來到了韓國培訓機構的第二個階段。
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1980年,韓國政府頒布了《規范教育和消除課外補習過熱的措施》,成立了30多個專項稽查隊,負責打壓並取締校外培訓機構,給出的理由是校外培訓機構的存在阻礙了教育公平。
機構被取締了,但上大學還是需要按分數排名。許多家庭開始聘請家教,普通人家只能找大學生,因為價格低廉;有錢人請的是原來培訓機構的輔導老師,雖然要價高,但經驗豐富。
記不記得18年大火的韓劇《天空之城》那裡的有錢人找的老師都是價格高昂的機構教師,他們富有經驗,教學效果自然不是大學生可以比的。
造成的後果是此後多年,考進SKY名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富人家庭。韓國政府的本意是促進教育減負,推進教育公平,沒想到卻造成了更大的不公平。
很多中下層家庭意識到這種不公平,強烈呼籲開放校外培訓。在輿論的壓力下,1995年,韓國政府允許公立學校對有需要的學生進行補課,但效果並不理想。
③ 韓國教育與中國教育之比較
1、關於高考
韓國的高考分文理科,又設文理科的必考及選考考試科目和任選考試科目一共5科24門。語文為文理科必考科目;數理一共3門,分別為共同數學、數學Ⅰ、數學Ⅱ,文科要考前2門,理科3門全考;社會探究分為3門,共同社會、國史、倫理,文理科都要考。
中國高考自主從文科綜合(思想政治、歷史、地理)和理科綜合(物理、化學、生物)2個綜合科目中選擇一個作為考試科目。該方案是目前全國應用最廣,最成熟的高考方案。總分750分(語文150分,數學150分,外語150分,文科綜合/理科綜合300分)。
2、關於課堂
「在中國學習,只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記筆記,這樣很容易睡覺。這只是韓國高中的授課方式。」韓國留學生金某這樣說。
在韓國的課堂上,老師比較重視和學生的互動,提倡學生的自主參與。」從韓國歸來的一位留學生這樣說道。在韓國學習專業課,老師會給學生一系列選題,要求學生課後查閱資料做准備。每一節課上都要求一名學生上去做相關選題的報告,並接受台下同學的提問。
3、關於課外學習
令韓國留學生驚異的是,中國的大學在節假日里好多圖書館會關門。幾位在學校讀書的韓國留學生說,春節那幾天,他們在學校甚至找不到學習的地方。在韓國,學校圖書館是通宵開放的,學生的學習時間很自由。
在中國,大家都習慣四年完成大學學業,然後再找工作,考研,或是出國,進一步鍛煉自己,完善自己。而在韓國,大學生五、六年,甚至八、九年完成學業都很正常。
④ 全面解析韓國教育的特點
一、韓國與日本在公共教育改革上的不同點
早在上一世紀60年代末期,日本廢除小學升初中的考試,實行學區教育,1977年實行“寬余教育”,韓國也在1968年廢除小學升初中考試,1974年實行“平準化教育”,因此,有不少人常常把日本的“寬余教育”和韓國的“平準化教育”相提並論,認為這兩個國家在實現教育公平方面成效也差不多,問題的嚴重程度也類似,就是基礎教育水平和學生學習能力下滑,這兩國都在恢復考試,但實際上有很大不同,也不能說都在全面恢復升學考試,而是恢復全國學力摸底考試。韓國與日本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改革是各有千秋的:(1)在教育公平方面都有比較大的改革,成效顯著,在綜合學習時間(即研究性學習)、因材施教、小班化、創新與實踐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2)在大學法人化改革方面日本比較成功,成效開始顯現,但問題也比較多。在教師評價改革方面,日本和韓國都在嘗試,但日本的成效不顯著,韓國正在實施,但在全體教師中抵觸很大。(3)在高中特色、創新教育方面,韓國比較成功,尤其“特目高”的改革成效凸顯,令人矚目,這是韓國版的英才教育。我們在學習和借鑒日本、韓國的教育公平政策的同時,還要關注在發展英才教育方面的成就和教訓。
二、韓國版的教育公平:“平準化教育”
韓國自1968年廢止小學升初中考試制度,1974年實行“平準化教育”,高中通過推薦、書面材料、區域配置等方式招收學生。據2002年統計,韓國高中階段“平準化教育”改革已在首爾等23個城市佔全國高中數的57%、學生總數的74%的范圍內施行。日本與韓國基礎教育不能簡單比較的理由在於日本實行“學區教育”和“寬余教育”的普及率遠高於韓國,韓國的“平準化教育”則借鑒各國經驗,由各地因地制宜,如離首爾一小時距離的江原道就沒有全面執行。主張教育改革的社會人士,包括國會議員、甚至下屆總統候選人都在不同場合批判“平準化教育”,因此很多國內人士也認為這一改革是失敗的。實際上,韓國國家權威教育研究機構和大學研究人員進行過多次調查研究和民意測驗,至今都沒有得出失敗的結論,因此,韓國總統盧武鉉說:在韓國沒有使學生學習能力下降的“平準化教育猜虛渣”。除了教師外,學生和家長以及社會多數成員還是持有肯定的態度,還需要繼續觀察和分析。至於政治家的諸多批評,還是一種社會需要,這些人士等上任後多半還是通過不斷改進來兌現原來的承諾,不可能全盤否定,因為教育改革是根據國民的處境、判斷、選擇與社會輿論循序漸進完成的。
三、韓國獨特的“穗悄特目高”學校
韓國借鑒了美國、日本的中小學教育,一是注重創意教育,即重視培養“會思考、會學習、會實踐”的“三會”學生。二是沒有全面實行在日本有爭議的“學區教育”和“寬余教育”,三是積極發展“特目高”。“特目高”就是以特色、特性化目的舉辦的高中,目前韓國有56所這種高中,能招收11905名學生,僅首爾就招收2450名,在56所“特目高”中,有29所外語高中、18所科學高中、2所國際高中、6所“自律型私立高中”,首爾就有8所,其中外語高中6所,科學高中2所。外語高中的升學比率為6:1,而科學高中為3。8:1。可以說,這些“特目高”就是韓國在緩解學生與家長對高中學校教育的“擇校”熱與爭議,防止因“寬余教育”和“平準化教育”學生學習熱情與能力下降的辦學探索和具體踐,找到了教育公平與英才教育的最佳結合點,可以說是找到了解決公共基礎教育中最大難題的一條路徑,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這些“特目高”的辦學特點為譽頌:一是小班化,一個班10多名學生,外語均由原語言國家的“原住民”來講授,外語高中基本都用外語授課,在學校內要講外語。二是允許1、2年級提前學完全部課程,允許提前畢業後升入大學或研究機構,如韓國科學院或浦項工業大學等。三是根據學生特性安排高水準的教學設施,如語音、視聽、計算機設施、實驗室、大學水平的圖書館等。外語高中以培養外語外交人才為主,科學高中培養科學家,國際高中培養國際化人才,私立高中培養特色化人才。根據最新統計,韓國接受英才教育的人數,比2002年增長4倍,達到42725名。這些“特目高”在招考科目和比重,還是與公共基礎教育相銜接,如本校綜合考核成績佔82%-97%。2008年3月開學的首爾國際高中不看托福等成績或等級證書,而語文、外語、數學、科學、社會等常設科目的成績占絕對比重(300分中佔280分,面試與學科比較佔20分,深度面試50分)。
四、韓國英才教育制度
韓國教育開發院自1996年開始,受教育部委託設立英才教育研究組,現在已經設置了英才教育研究中心。韓國政府於1998年制定《英才教育振興法》,並先後修訂和制定了這一法律和相關實施法令。2000年1月28日,韓國頒布了《英才教育振興法》,正式確立了英才教育的國家法律體系和教育體系。2002年11月29日,教育與人力資源部發表了由7部委聯合制定的《英才教育振興綜合計劃》。2006年6月12日,以總統令第19513號頒布修訂的《英才教育振興實施令》。
韓國專家、學者們研究制定英才教育的相關法令和發展計劃,出於這樣一個基本認識:英才是國家最寶貴的人力資源,英才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創意的啟發性教育。英才不象體重、身高那樣容易辨別,也不是靠一次性辨別認出確定。具有評價與判斷標准,需要家長、教師和專家共同努力發現和培育。英才不會自發產生,需要培育,需要適宜、完備的環境條件。英才在惡劣或不科學的教育方法和生長環境中有可能被扼殺與泯滅。沒有教育財政與行政支持,英才教育是難以實現的。
2006年8月29日,為修改《英才教育振興法實行令》,韓國教育開發院發表了如下研究成果:(1)國家競爭力和學生個人發展需求決定了英才教育的本質。(2)英才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創意性啟發教育。(3)需要行政與財政支持。(4)英才教育需要規范和培育。(5)需要開發英才教育基本課程、深化課程、選擇課程、急需課程。(6)需要建立英才教育體系和基地,大學建立英才教育院,高中建立英才年級或班級。(7)系統開展對英才教育的研究,大學設立英才教育研究院。(8)培養英才教育教師,設計英才教育項目。(9)英才教育的選拔、評價機制。(10)制定中長期英才教育發展計劃
五、韓國公共基礎教育的政策走向
韓國總統和政府教育部門、學校、學生及家長對教育的最大分歧在於:(1)學生與家長主張對學校與教育的自主選擇權;(2)學校主張的辦學自主權;(3)政府教育部門主張的學校及公共教育的公益性和統一性;(4)國民對教育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個性化、特色化、人性化要求,以及教育發展特性與規律;(5)經濟全球化和信息一體化對教育和國家競爭力的要求;(6)公共基礎教育發展的滯後性。學生及家長不管其實際水準如何,對學校和教育本身始終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學校強調教育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主張因材施教和自主辦學,國家教育部門主張教育的公益性和統一性,難免有整齊、劃一和壟斷色彩,導致公共基礎教育發展的滯後性,滿足不了學生及家長對教育日益增長的要求,如英語教育、英才教育、國際化教育等。國家經濟、社會領域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需求,對教育不斷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但僵化的教育管理體制如跟不上社會變革進程,必將遭到社會批判。歸根結底,如何通過教育改革,最大程度地適應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滿足學生、家長和學校發展要求,成為分歧與改革焦點。
最近韓國政府教育與人力資源部、主管教育的副總理,以及韓國總統盧武鉉都出面一再強調為公共基礎教育設置防線和基本路線,即“三不政策”:不允許高中分等級,大學不各自舉行入學正規考試(在全國統一考試後,可以組織進行小論文考試、面試),不允許靠捐資大學後其子女按一定標准入學的“貢獻入學制”。但學生家長和社會輿論的爭議與批判聲音一直不斷,主要問題是公共教育滿足不了韓國學生與家長對個性化、特色化、人性化教育的不同需求,社會上的各種課外輔導與補習熱不減,早期出國留學現象愈演愈烈。對此,韓國政府主要通過教育改革來解決,如公立學校舉辦課外輔導和補習,加強農村教育,加強外語和職業教育,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實行校長“公募制”,增加就業率,舉辦開放型“自律”(自主)公立學校和“特目高”,大學改革,都是通過公共教育的主線和平台解決教育難題,滿足學生和家長的不同需求,支持學校自主辦學,但是問題諸多且積累太深,能否在短期內見效,還需要繼續觀察和分析。
六、如何借鑒韓國的經驗
公共教育仍然是實現教育公平和實施英才教育的基礎和保障。作為教育公平和英才教育都要同時發展的國家,我國政府相對有效的解決途徑和手段還是加強公共基礎教育,應及早採取相應對策:如(1)加強公共基礎教育,提高教育水平,滿足學生個性、多元和人性化需求;(2)逐步研究、實施國家英才教育發展計劃;(3)加強公立學校的課外輔導和補習,關鍵是提高輔導水平,提供比社會上的各種輔導班更優質、完善的服務;(4)改革、淡化高考制度,真正實現簡化、多元、雙向、綜合考核學生成績,從單向鑒別選錄向發現和實現自我潛能的教育轉型;(5)堅決取消小學升初中的各種考試和證書等鑒別制度與做法,全面實行就近入學制度;(6)淡化中考,改革評價辦法,實行綜合考核,按學生特長和需求選擇高中;(7)積極發展特色、外語、國際、科學、職業高中,包括有特色的私立高中,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和發展;(8)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慾望,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9)大力發展職業或專業高中,通過立體升學與就業渠道。
⑤ 留學韓國 對韓國教育模式的看法
2009年7月在國內碩士畢業之後,我作為國家公派留學生來到韓國繼續深造。我清楚地記得,在2009年8月28日這一天,我搭乘飛機來到這個美麗的國家。來這里留學的原因是因為讀碩士時的一位老師是留韓博士,他建議我去他曾經留學的地方看看。畢業前夕,我獲得了中韓兩國政府互換獎學金項目的資助,讓我有機會來韓國繼續我的學業之路。
從到韓國後的第一天起,我就在延世大學開始學習韓語。在那裡我接觸了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通過交流了解他們國家的文化和傳統,每天都在輕松的環境和氛圍中度過。
學習語言對我來說是幸福無壓力的,而這樣的生活轉眼即逝。2010年,我進入首爾大學法學院正式開始我的博士課程。開學之前,我對韓國大學的生活充滿憧憬和嚮往。但從上課第一天開始,我就發現培蠢我對留學學習的困難准備不足。韓國法學大學院(在韓國,碩士和博士階段同稱作為大學院階段)的培養模式和美國法學院的培養模式十分類似,注重的是老師與學生的思想互動。針對一個法理或一個案例,教授都先讓學生發表意見和看法,然後再由教授對代表辯穗觀點進行點評。除此以外,韓國法學大學院還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發表能力。所謂的發表就是每位學生針對自己感興趣的部分收集資料,整理分析,然後在全班面前發表,發表後對教授和同學們的提問進行解答。發表的准備過程很漫長,卻能鍛煉學生們動手整理資料的能力和應變能力。
對於一貫接受中國傳統教育模式的我來說,剛進入韓國的大學很不適應,我大概用了一個學期的時間來適應韓國的大學培養模式。我認為留學就是一個適應的過程。韓國的培養模式和中國的培養模式各有千秋,在不同的階段,對學生們的培養就應該有不同的側重點。韓國的課堂發表模式也主要是針對大學院的學生,只有在本科夯實理論知識,才能具備理論能力接受發表教學的方式。另外,在韓國學習階段中,配灶陪閱讀的資料大多是英文資料,讓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對英文闡述進行詮釋。當有不同意見時,老師再加以糾正。我個人認為,國內在研究生和博士生培養方面可以借鑒這一模式。
還有3個月就是我來韓國的第3個年頭,這期間雖然課業繁重,壓力巨大,相比之下收獲更多。我有機會接觸了新的教育模式,有機會認識了更多的朋友,有機會了解自己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能讓我有機會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