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東大門區的歷史
有關百濟建國初期的河北慰禮城的位置現有很多學說主張,但沒有一個正說或通說之據。不過到現在為止曾參與探索或考古河北慰禮城位置的眾多學者中的半數以上人都主張為三角山東麓,尤其是中浪川一帶。
鑒於這種主張比較強烈,可以推定首爾東郊即現在的東大門區地區是從古代開始被認為是天然防守重地,同時還擁有能撫養很多人口的肥沃的土地。因此在高麗時代東大門地區的東北一帶還被推薦為南京的候補地區。
開始構築首爾都城的時期是朝鮮王朝剛剛建立而定都漢陽還未到1年半的太祖5年(1396年)正月的事,這時都城共設有8個大小關門,其中3個是大門,5個為小門。而且3個大門均有位階,第一位是崇禮門(南大門),第二位是興仁門(東大門)。作為崇尚禮儀之意的南大門的對稱,東面的大門則是興仁之意的名稱。但是沒有人稱之為興仁門或興仁之門,而大多數人稱之為俗稱東大門,由此東大門之名迅速傳播到全國各地。還有一件值得提起的事是並非首爾的地方的大城市也設有城門,並稱為南門東門,比如開城雖然也把南門叫做南大門,但是任何地方都沒有把東門稱之為東大門。因此東大門之名在全國范圍內成為唯一的固有名詞。
朝鮮王朝時代,從東大門可以通向江原道一帶,甚至去三南地方的人也從東大門沿著韓江堤防穿過箭串橋,而且去北邊咸慶道的人也沒有選擇東小門而從東大門走出選擇安岩洞、鍾岩洞一帶的通道。因為太陽是從東邊升起的,所以無論古今東邊是所有人的故鄉,而且如果此地是肥沃的土地,自然就會成為農耕社會的中心地區。建立朝鮮王朝的太祖李成桂在尋找自己的陵墓時終於在東郊的末端找出稱心如意的地方而說【忘憂】,而且朝鮮王朝最後的陵墓也位於東郊末端,因此這些都是源自東方崇仰思想的表露。
因為都城外的東郊不僅是心中的故鄉,而且也是非常肥沃的土地,因此王室祭拜神農氏的先農壇也設在距東大門徒步30分鍾的地方,而且該先農壇祭一直延續至國家完全被淪落為日帝殖民地3個月之前的隆熙4年(1910)5月5日。下面介紹一下隆熙3年(1909)4月5日在先農壇下東籍田舉行的順宗皇帝親耕時聚集於此一起合唱的親耕歌第一小結(共3節)。
隆熙3年春4月5日,皇帝親臨先農壇下東籍田,只有推崇天下之本之農耕,萬民才擁戴的壯舉,三千里江山一起開墾吧。農桑增、戶口增、隆熙萬萬歲。
今日之東大門區的范圍並不寬敞,而且昔日曾經屬於東大門區管轄范圍內的東大門和東廟也屬於他區域管轄范圍內了。但是東面還存有里門的遺址,還有世道世子第一個陵墓拜峰山,還有洪陵的茂盛的樹林和世宗大王紀念館、清涼寺、先農壇址等,東大門區的管轄內還保留著許多歷史遺跡,並牢牢地守護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東郊不可動搖的地位。
首爾的鍾路區和中區雖然都是屬於4大門內的區域,但是兩個區域的面貌特色區別很明顯。而且雖然都是城外地區,東大門地區和西大門地區的面貌特色也明顯不同,各有各的特點。與東大門區相鄰的城東區、城北區也與東大門區有著很大的差別,而且以中浪川為界限隔河相望的中浪區和東大門區的面貌也是天壤之別。 到朝鮮王朝末期為止城北地區、東大門地區、城東地區之間沒有很大的差別,城北區有北韓山,而東大門區則沒有那樣大的山,除了這個區別,這些地區都曾是大同小異的平和安靜的農村地區。
雖然都是同樣的首爾東郊地區,但是比起城北區和城東區,東大門地區開放的更早些,因此發展速度也更快些
以物質形式帶來東大門區開放的時期是1897年明成皇後的國葬和陵墓安葬的事件,而且正是因為有這個洪陵才導致高宗、順宗兩個皇帝的較為頻繁的陵行,而且1899年5月18日(4月初八)韓國最早的電車開通至清涼里站。當時的整個首爾街頭只有幾輛自行車和人力黃包車,就連一輛馬車也不見,而汽車更是連想像都不敢的時代,因此電車的開通是近乎天地開辟的事件。踏十里通電車是1914年的事情,而城北區的中心敦岩洞通電車是1941年的事情,可見新設洞、清涼里的開發時間是多麼的早。
近代化的林蔭樹從東大門外一直植樹到清涼里也是1890年代後期的事件,而且在當時的整個韓半島上也是第一次發生的事情。
隨著京元線的開通,1914年清涼里站首次開始營業,而京春鐵路的城東站開始試營業是1939年的事情。
現在的美洲公寓地址是1924年5月10日京城帝國大學預科建築竣工並舉行始業式的地方,而1925年11月宗然紡織株式會社京城工廠在新設洞建設竣工,而1928年9月新設洞的京城賽馬場正式落成營業。
光復後的變化,人口集中現象是整個首爾市區曾經共同經歷過的現象,但是其中東大門區的人口集中現象尤為嚴重。1960年代末期在新設、龍頭、祭基、典農、清涼里等各洞已經修建了密密麻麻的建築,幾乎找不到空地了。而這種傾向到1970年在踏十里、徽慶、回基、里門等各洞同樣發生。當時在踏十里、徽慶、回基、里門等各洞大量涌進外來人口並快速修建建築物時,因為其發展速度過快首爾市政府都來不及進行區劃整理事業的開展等有計劃的開發了。這是因為以清涼里站為中心的一帶無論在交通方面還是在教育方面都比首爾市區的其他地區更方便,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較快的時間內得以形成大量人口的集中定居。
但是從1960年代後期到1970年代修建的這些住宅除了個別的建築外大多數是30坪左右的場地上修建20坪左右的建築物,就是所謂的【地產賣買為目標】的建築,因此收入水平超過6千美元而進入1萬美元的現時代里這些建築幾乎都是需要重新開發的地區。
當然,東大門區的管轄內也有根據規劃整理手段重新開發的地區,昔日京城賽馬場的所在的新設洞一帶是從1960年代初期就已經實施了規劃整理事業,但這已經是30多年前的事情,這些建築物同樣面臨再開發的局面。
在長安坪地區實施規劃整理事業是從1970年代後期到1980年代初期的事情,因此作為新開發的地區其規劃程度雖然不遜色於其他區域,但是不幸的是該地區范圍過於狹小,因此對東大門區的整體面貌無法帶來很大的變化。
產業方面的狀況也大同小異,從京城市場到清涼里市場,以及從南面的水產市場到青果批發市場,無論在規模或交易量以及其豐富的商品品種等方面可以說是韓國最高的水平,或者是已經處在代表韓國的地位上。提起首爾清涼里站附近的京東市場,在韓國可能無人不曉。
一句話,東大門區管轄內的住宅和產業設施幾乎都已經進入超老狀態或將要突破這種狀態,這是所有具有傳統而且較早開發地區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