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韓國人自封的亞洲第一戰神李舜臣無敵的背後究竟是什麼
韓國所謂的無敵英雄李舜臣被他們翻來覆去的吹捧了四百多年,時至今日,韓國人還喋喋不休的在外網論壇吹捧他們所謂的「東亞第一戰神」,真是讓人可氣又可笑,應時而為,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扒一扒所謂的第一戰神,究竟是怎樣的貨色。
李舜臣
這李舜臣何來戰神之名,還得從1583年的日本說起,當時日本的豐臣秀吉用武力盪平各路軍閥,統一了日本,成為日本的老大,這時膨脹的豐臣秀吉便妄圖建立一個包括朝鮮半島、中國、日本在內的封建大帝國。而朝鮮就成為日本准備征服的第一個目標。
幾年後,到了1589年,豐臣秀吉派遣使者到朝鮮,要求朝鮮李氏王朝合攻明朝,這日本人也是搞笑,當時中國乃朝鮮日本父母之國,大兒子拉著二兒子要揍老子,二兒子說自己是孝子,所以嚴詞拒絕了(主要知道自己兩家合起來也打不過,放著粗腿不抱抱小腿,韓國人可沒那麼傻)當時為了避免明朝誤會,韓國人還想出這么一句話「中華父母也,吾與日本臣子也,吾孝子也,日本賊子也」。出自朝鮮李氏《宣祖實錄》。這時豐臣秀吉很生氣,便放出狠話准備侵略朝鮮。
1591年,朝鮮備戰時,由宰相柳成龍舉薦,這位時年47歲的「第一戰神」李舜臣才終於有用武之地,用上了幼時研讀的《孫子》、《吳子》等兵家經典,大練水軍,還對"龜船"進行了改造。圖為龜船大致樣貌結構。
在1592年朝鮮壬辰戰爭爆發,日軍20多萬大軍進犯朝鮮並迅速攻陷王京、開城、平壤等地,佔領了大半個朝鮮半島,想想朝鮮好歹乃擁有上千年歷史的國家,若只論敗無勝那朝鮮整國顏面何存?
這時,李舜臣的「封神」第一戰,鳴梁海戰作為朝鮮抗日為數不多的一場勝利便被後世的棒子們大肆吹捧。
鳴梁海戰
據日本記載,此戰,藤堂高虎、加藤嘉明帶領的40隻日本戰船遭遇了敵人,被12隻朝鮮戰船引誘到了不熟悉的水域,遭到了埋伏在那裡的100多隻朝鮮戰船圍攻。「正巧」海水退潮,日本船被朝鮮預備好的海底的鐵索和木樁擋住去路。所以損失了其中幾只船,死了37歲的來島通總等幾十個日本人[日本戰史.朝鮮戰役第368頁]。朝鮮損失13隻船,而就這么點破事就被朝鮮吹噓為打掉日本31艘戰船。擊斃4000餘人,日軍主將被殺的神話故事,該事跡後來被韓國拍成一部震撼古今的吹比電影《鳴梁海戰》。
要說鳴梁海戰只是棒子們的小小的吹比的話,到了李舜臣「封神」第二戰閑山海戰時,那一仗就多少打出點靈異色彩了。
朝鮮有李舜臣戰船24艘,元均戰船7艘和李億祺戰船25艘等56隻朝鮮戰船。1592年7月伏擊了在巨濟島附近海域的日軍。雙方在幾十米的距離展開近戰,朝鮮水師的全部戰鬥力都體現在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進行伏擊和襲擊在近距離作戰。日本水軍只出動大船21隻、中船15隻、小船6隻、合計42隻船。
閑山海戰
但這42隻日本船卻被神勇的朝鮮水師神奇的打掉了63隻,參戰的日軍?坂安治部隊1500人,到第2年5月在晉城作戰的時候還有900人,說明在這個戰斗的損失最多也不過幾百人,其實都到不了。有些書上甚至都吹出了朝鮮水師在5-7月的7次戰斗中打掉了400隻日船,真靈異也。
露梁海戰那才是貨真價實的打敗了日本海軍主力,當然靠的也是抗日援朝的大明水師,否則就靠朝鮮那點戰鬥力,都不夠日本海軍塞牙縫。
露梁海戰
露梁海戰日軍水師500隻戰船,17000日軍出戰。迎戰的明軍水師是陳?、王元周領導的600隻海船和19400名明軍。李舜臣的朝鮮水師不過是打下手的,才100隻船和7000士兵。李舜臣和鄧子龍都是擔任伏兵角色,分別埋伏在露梁海峽北側和南海島附近的觀音浦,明朝海軍提督陳?才是統帥。帶領主力在竹島和水門洞,准備和日軍水師進行最後的主力決戰,日軍在1598年11月18日失敗後,向外突圍的時候在觀音浦打死了前來封堵的李舜臣和明軍鄧子龍,隨後明軍主力壓上激戰,日軍大敗。
其實李舜臣這個人確實也算個能人,但也絕稱不上什麼「亞洲第一戰神」,更談不上無敵二字,最多是打過幾次小有戰果的伏擊戰、襲擊戰,之後明朝大軍進來以後,李舜臣就是個打下手的貨色,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不少,對整場戰役的沒有決定性的影響,但誰能想到,這位韓國的戰神,在自己參與的唯一一場外海戰爭中便送掉了性命,著實讓人唏噓。
Ⅱ 韓國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1、乙支文德
乙支文德長期以來一直是高句麗最著名的歷史人物之一。因朝鮮民族一貫主張高句麗屬於其歷史,故乙支文德得到他們的崇敬。
朝鮮王朝時期,傳說乙支文德生於平安道平壤府甑山縣石多山,故被視為平壤人。1645年,平壤士民立祠祭祀乙支文德,1677年,朝鮮肅宗親書匾額,賜名「忠武祠」。
直到今天,乙支文德一直都被朝鮮民族視為抵禦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與姜邯贊、李舜臣齊名。韓國首都首爾的乙支路就是以乙支文德的名字命名。
韓國國軍第二高榮譽勛章「乙支武功勛章」亦為紀念乙支文德而名、韓國陸軍第12步兵師同樣以「乙支部隊」作為隊名。
2、姜邯贊
高麗王朝大臣、將領。初名殷川,其名又作邯瓚,高麗衿州(今韓國首爾南)人。高麗成宗年間參加科舉,獲狀元及第,高麗顯宗時官至門下侍郎同內史門下平章事,死後謚號仁憲。因在1019年的龜州大捷中大破契丹,被後世韓國視為民族英雄。韓國的一艘驅逐艦以姜邯贊的名字命名。
3、李舜臣
字汝諧,本貫德水(今朝鮮黃海北道開豐郡),朝鮮王朝中期武臣,朝鮮半島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民族英雄。
大韓民國稱李舜臣為「救國英雄」,許多場所都設有李舜臣雕像,其中最有名的是在首爾市中心的光化門廣場所立的李舜臣雕像,與朝鮮世宗的雕像並立。
一些道路、橋梁、運動場以李舜臣及其謚號命名,如首爾特別市的忠武路、全羅南道光陽市與麗水市之間的李舜臣大橋、忠清南道牙山市的李舜臣綜合運動場,等等。
另外,李舜臣的頭像也在100韓元硬幣上出現。韓國海軍設計建造的KDX-II驅逐艦被命名為忠武公李舜臣級驅逐艦。
4、李裪
朝鮮世宗,字元正,李氏朝鮮第四代君主,朝鮮王朝第二任國王。朝鮮太宗李芳遠第三子,母親為元敬王後閔氏。
在朝鮮歷史上,李舜臣是軍事方面的民族英雄,而李祹則被奉為文化方面民族英雄,受到極度的推崇。
當代,在公共場所中他與李舜臣的塑像常常是左右相對,被視為朝鮮民族自主意識的象徵,現在南、北朝鮮對他都評價甚高,所以通常都尊稱他為「世宗大王」。
韓國發行的一萬韓元正面,圖案即為李祹頭像。在韓國,有「世宗文化中心」、「世宗路」等,韓國的南極科學考察站也被命名為「世宗王站」。韓國自行研製的第三代KDX驅逐艦的首艦也被命名為「世宗大王號」。
2007年,韓國決定在忠清南道大田廣域市修建世宗特別自治市,並定位為韓國未來行政首都。
5、崔瑩
也有譯音作:崔榮,高麗東州人,是崔元直(최원직)的兒子。崔瑩是高麗國末期的名將、重臣,累官至判密直事、大將軍、門下侍中贊成事、六道都巡察使;封盡忠奮佐命安社功臣、鐵原府院君。
崔瑩與後來李氏朝鮮的開國君王李成桂一起抵擋住了倭寇的侵略。元朝末期,起義的紅巾軍越過國境,佔領了高麗的都城,崔瑩帶領部隊擊退了紅巾軍,保住了高麗國。
後崔瑩被辛旽的計謀陷害,經歷了6年的流配生活,但在辛旽被貶後,崔瑩再次回到高麗權力中心。1388年,崔瑩在阻止李成桂叛亂時,被叛軍抓住並流放至忠州,後被處死。謚號武愍。
國際跆拳道聯盟ITF的型稱為程式,朝鮮語發音特爾。程式的名稱取自朝鮮古代以來為民族獨立而斗爭的英雄們的字或號,以跆拳道動作來展現他們奮斗的一生。其中三段者考核為:崔瑩Choi-Yong。
為了紀念崔瑩,韓國在2006年建造的4500噸級新一代KDX-II級導彈驅逐艦命名為:崔瑩號。
Ⅲ 殲敵戰績不過萬人的李舜臣,為何會被韓國人奉若為神明
李舜臣,男,出生於1545年。李舜臣出生於韓國的漢城,當他出生時他的家裡已經有兩個兄長了,他的父親雖然貧窮但文化卻不少。李舜臣的父親給他起這個名字是因為想讓他成為朝鮮民族的英雄,報效國家。“舜臣”的意思是舜的部下,就是希望他成為優秀皇帝的出色部下。而李舜臣也最終沒有辜負他父親的期望,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將軍,被韓國人奉為神明,流芳百世,獲得了不少嘉獎與贊嘆。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為韓國做出了不少貢獻。
Ⅳ 介紹一下 李瞬臣 這個人
出身於沒落士大夫家庭,幼時家境貧寒。他頗有學問,能騎善射,32歲時武舉登科,從此開始軍旅生涯。他剛直不阿、一生憂國憂民,追求正義,幾處逆境而無悔無怨。47歲任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後,積極操練水軍,構築防禦陣地,並創建了鐵甲戰艦龜船,防範倭寇的進犯。當時日本豐臣秀吉已經完成了國內四島的統一,妄圖以武力征服朝鮮和中國。1592年,他率
領20多萬大軍進犯朝鮮並攻陷漢城,佔領了大半個朝鮮半島,韓國稱這一段歷史為「壬辰倭亂」。應朝鮮王朝之請,明朝派兵出援,從此開始了長達7年的中朝兩國軍民共同抗擊日寇的戰爭,史稱「壬辰衛國戰爭」。
李舜臣將軍和中國水軍並肩作戰,多次擊敗日軍,屢立奇功。1598年12月,他與明朝水軍重創敵寇,在激戰中不幸中彈身亡。兩年後,朝廷為表彰他的功績,封他為一級宣武功臣。1643年即他死後的45年,贈謚「忠武」。從此,朝鮮半島人民為了紀念他,稱他為「忠武公」。
供奉著李舜臣將軍靈位的顯忠祠建於1706年,位於芳華山腳下,周圍群山環抱,祠內松柏成蔭。顯忠祠佔地50多萬平方米,除了「本殿」之外,還有「號」、「古宅」、「家廟」以及李氏家族使用過的水井等古式建築。有關李舜臣將軍的歷史資料和當年他與倭寇海戰時使用過的武器等實物,明朝皇帝賜與他的都督印、令牌和斬刀等8件賜品的復製件,則被精心地保存在「遺物館」里。每逢4月28日,即李舜臣誕生的日子,顯忠祠都要舉行祭祀活動。顯忠祠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鎮壓下一度荒頹,1945年日本投降後,紀念忠武公的活動得以恢復。1966年,韓國政府將此地辟為「聖域」,重建顯忠祠,園區的綜合景觀工程一直持續到1974年。
有關李舜臣將軍的歷史資料和當年他與倭寇海戰時使用過的武器等實物,明朝皇帝賜與他的都督印、令牌和斬刀等8件賜品的復製件,則被精心地保存在「遺物館」里。每逢4月28日,即李舜臣誕生的日子,顯忠祠都要舉行祭祀活動。顯忠祠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鎮壓下一度荒頹,1945年日本投降後,紀念忠武公的活動得以恢復。1966年,韓國政府將此地辟為「聖域」,重建顯忠祠,園區的綜合景觀工程一直持續到1974年。
露梁海戰
露梁海戰是明朝萬曆二十六年十一月,中朝兩國水師同日本水師,在朝鮮半島露梁以西海域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海戰。
海戰起因
明朝萬曆年間,日本國內政局發生重大變化,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日本,但國內仍有一些擁兵自重的封建主難以控制。為了緩和國內矛盾,鞏固自己的統治,豐臣秀吉把國內的注意力引向國外,制定了佔領朝鮮,征服中國,進而向南洋擴張的軍事侵略計劃。作為第一步,向朝鮮提出了「假道入明」的狂妄要求,理所當然地遭到了朝鮮政府的拒絕。萬曆二十年(1592年)四月十三日,豐臣秀吉發動了侵朝戰爭,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中國稱為「壬辰戰爭」,日本侵略軍乘大小艦船700餘艘,由對馬島渡海。翌日晨在釜山登陸,分北、南、中三路發起進攻。只用了 2個多月的時間,就佔領了漢城、開城和平壤。朝鮮面臨著亡國的危險。於是,朝鮮王遣使向明朝求援。
朝鮮是中國的友好鄰邦,唇齒相依,且「關白(指日本首相豐臣秀吉)之圖朝鮮,其意實在中國。」(明援朝經略宋應昌語,見《明史·紀事本末》卷六十二)鑒於這種情況,明朝廷進決定發兵援朝抗日。
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明軍入朝參戰。翌年初,連克平壤、開城。四月二十日,收復漢城。日軍退據南部諸道,並提出議和。不久,實現了停戰。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七月二十五日,豐臣秀吉增兵北犯。第二年,中朝聯軍大舉反攻,連續奏捷,將日軍壓縮在朝鮮南部一隅。這年八月,豐臣秀吉病死.遺命從朝鮮撤軍。當時,盤踞在朝鮮東南一隅之日軍,除駐蔚山之第一軍主力已先期撤退外,尚有兵力4.6萬餘人,其撤退部署是:東部駐西生浦、梁山、竹島各部,於十一月先行撤退,在釜山集結,候船返國;中部居昌之軍,就地上船返回本國;西部駐順天、泗川、南海、固城之日軍,待東部日軍撤離後,分頭到巨濟島集結,再乘船回國。
雙方兵力部署和作戰意圖
一、戰區地理位置
朝鮮西南海區的自然地理有兩大特點:一是地形復雜,島嶼星羅棋布,水道縱橫交錯,便於水軍依託島岸,隱蔽機動地打擊敵人;二是潮差大,平均可達10米,為遠東地區所罕見。漲潮時,水勢洶涌。退潮時,水位猛降,大片淺灘迅速露出水面。艦船如不迅速駛離,便有擱淺的危險。
二、雙方水師兵力
日本水師在開戰時,擁有1000餘艘船船,到戰爭末期已發展到3000艘左右。數量雖然可觀,但構造簡單,性能較差。裝備的武器為銃(即原始的滑膛槍炮)、槍、弓矢、倭刀等。
朝鮮水師兵力約為8萬多人(占朝鮮總兵力的1/4),擁有船舶488艘,包括戰船80艘(每船80人),輔助戰船192艘(每船30-60人),勤務船26艘。在這些戰船中,李舜臣創造的「龜船」很有特色。這是一種大型戰船,上覆蓋板,板上有十字小槽,小槽以外的地方,追插利刃及錐尖。前為龍頭,龍口是銃穴;後為龜尾,尾下亦有銃穴。兩舷各有6個銃穴,銃穴下有櫓8—10支。龜船甲板堅固,機動靈活,攻擊和防護能力均較好。日水軍呈秀吉之曾說:「朝鮮人水戰大異陸戰,且戰船大而行速,樓牌堅厚,銃丸俱不能入。我船遇之,盡被撞破。」可見朝鮮水師在李舜臣領 導下,不僅武備精良,而且訓練有素,是一支累敗日軍的海上勁旅。
明朝投入朝鮮戰場的兵力約10萬人(占當時全國總兵力的1/8),後來逐漸增加到14萬人。其中水師1.3萬人,戰船500餘艘。戰船的種類繁多,有福船、樓船、百槽、沙船、蒼船、銅絞艄、海舫、八喇虎等,戰船的武器精良,除弓、弩、刀槍、矛等冷兵器外,還有大量火器,如佛郎機、虎蹲炮等。據史料記載,明軍火炮的射程最遠可達3000米,而日軍的只有100、200米。
三、中朝聯軍水師的兵力部署和作戰企圖
豐臣秀吉死後,日軍分三路從海上撤退。當時,中朝聯軍水師主力約有800艘戰船,部署在古今島一帶海面,掌握了朝鮮半島西南海域的制海權。明朝水師提督陳璘先獲悉日軍撤退的情報,決定在海上阻擊日軍,並作出了相應的部署:
1、聯軍水師主力由古今島向前推進,前出到左水營、玀老島以東海面;
2、在左水營建立基地和聯合軍事指揮所;
3、以一部兵力佔領貓島,封鎖光陽灣,截斷小西行長所率第二軍的退路;
4、以一部兵力在露梁海峽及其以東海域巡邏,監視泗川、南海、固城各地日軍動向。
作戰經過
駐朝鮮西部日軍接到撤退命今後,擬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十一日起開始撤退。駐順天之第二軍先撤,接著,駐泗川、南海、固城之日軍,依次到巨濟島集結,候船回國。
十—日晨,第二軍部隊登船待發。其先遣部隊駛至光陽灣口的貓島附近海面時,受到中朝聯軍水師的攔擊,退路被截斷。為了突破重圍;第二軍編組了一支沖鋒艦隊,連日向聯軍水師發起攻擊,均未能奏效,只得向駐泗川、南海之日軍求援。
此時,駐泗川、新城之日軍第五軍主力,在島津義弘率領下,已經登船,只待漲潮出發,駛往巨濟島,島津義弘接到小西行長的求援信後,當即率領這支龐大的船隊,於十八日夜乘月色向露梁海峽疾駛,企圖突入光陽灣,解小西行長之圍。中途與從南海開來之宗智義部船隊會合。兩支船隊會合後,共有兵力萬餘人,艦船500餘艘,於午夜開始通過露梁海峽。
陳璘、李舜臣獲悉日援軍西進的情報後,立即著手調整部署,決心在露梁以西海域,包圍和殲滅救援之敵。其作戰部署是:
1、以鄧子龍率兵1000人,駕3艘巨艦為前鋒,待日船隊通過海峽後,迂迴到側後發起攻擊,切斷其歸路;
2、以陳璘率明朝水師為左軍,泊昆陽之竹島與水門洞港灣內,待機出擊;
3、以李舜臣率朝鮮水師為右軍,進泊南海之觀音浦,待機與明軍夾擊日軍。
十九日丑時(凌晨1時至3時左右),島津義弘船隊主力大部已駛出海峽,進至露梁以西海面。此時,「月掛西山,山影倒海,半邊微明,我船無數,從陰影中來,將近賊船,前鋒放火炮,吶喊直駛向賊,諸船皆應之。賊知我來,一時鳥銃齊發,聲震海中,飛丸落於水中者如雨。」(《柳成龍懲毖錄》卷二第六十八頁)由於眾寡懸殊,鄧子龍部旋即被日船包圍,「子龍素慷慨,年逾七十,意氣彌厲,欲得首功,急攜壯士二百,躍上朝鮮船、直前奮擊,賊死傷無數。他舟誤擲火器入子龍舟。舟中火、賊乘之,子龍戰死。」(《明史·鄧子龍傳》)陳璘即派副將陳蠶率艦前往支援。
與此同時,中朝聯軍水師左右兩路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向大島以東海面之日船隊主力,展開了猛烈的攻擊。《朝鮮李忠武公行述》對這場戰今作了生動的描述:「兩軍突發,左右掩擊,炮鼓齊鳴、矢石交下,柴火亂投,殺喊之聲,山海同撼。許多倭船,大半延燃,賊兵殊死血戰,勢不能支,乃進入觀音浦,日已明矣。」
李舜臣率朝鮮水師跟蹤追擊,進入觀音浦,再度與日軍血戰。陳璘也率中國水師前來支援,用虎蹲炮連續轟擊,日船紛紛起火。在—片混亂之中,日軍仍垂死掙扎,拚命反擊。李舜臣領先督戰,中彈犧牲。其子秘不發喪,鳴鼓揮旗,代父指揮,繼續同中國水師並肩戰斗。到中午時,日軍已停止抵抗,大部分艦船或焚毀沉沒,或被聯軍俘獲。棄船上岸的日軍。也為陸上聯軍殲滅。
海戰結局及影響
露梁海戰是在近400餘年前由中朝水軍單獨進行的,以切斷敵人海上退路為目的的海上戰役。這次戰役給侵朝日軍以殲滅性重大打擊、對戰後朝鮮200年和平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朝聯軍水師在這次海戰中,密切配合,善於准確判斷情況,並根據敵情變化,及時調整部署,迅速轉移兵力,依託島岸、隱蔽待機,適時出擊。先對一部從海上撤退的敵軍實施嚴密封鎖,迫其求援;在另一部敵軍來援時。又迅速斷其退路,從南北兩個方向實施夾擊,達到了全殲敵軍的目的。
中朝兩國水師在統一指揮下,密切協同,英勇奮戰,是露梁海戰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朝鮮水帥統帥李舜臣身先士卒,中國老將鄧子龍奮不顧身,都在激戰中英勇犧牲,李舜臣犧牲後,其子仍「麾旗督戰,向前不已」,表現了中朝兩國軍隊勇敢善戰,前仆後繼,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勇氣概。
明朝水師部分兵器簡介
福船 是誕生於福建沿海的一種船型的統稱,共有六號,海戰用的福船,是指一號和二號。一號稱大福船,「吃水太深,起止遲重」,機動性能不好;二號稱福船,較一號稍小,「合常用之」。福船吃水約3.5米,「高大如樓,可容百人,其底尖,其上闊,其首昂而口張,其尾高聳。設樓三層於上.其傍皆護板,護以茅竹,豎立如垣,其帆桅二道。中為四層,最下一層不可居,惟實土石,以防輕飄之患;第二層乃士兵寢息之所,地櫃隱之,須從上躡梯而下;第三層左右各設水門,中置水櫃,乃揚帆炊事之處也,其前後備設木碇,系以棕纜,下碇起碇皆於此層用力;最上一層為露台,須從第三層穴梯而上,兩旁板翼如欄,人倚之以攻敵,矢石火炮皆俯瞰而發。敵舟小者相遇即犁沉之,而敵又難於仰攻,彼海戰之利器也。」(《武
備志》)福船的缺點是機動性能不好,「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驅,全仗順風順潮,而迴翔有所不便,又其吃水深,惟利空闊大洋,在裏海則易膠淺,須跟哨船接濟」。(《續文獻通考》)
佛郎機 明正德年間(16世紀初)由西方傳入的一種新式火炮。佛郎機,本是明代對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統稱。正德末年,白沙巡檢何儒在來華的西班牙船上看到了西洋火炮,其性能優於當時中國的火炮,於是便動員船上中國籍的槍炮匠上岸,為我國仿造了第一批西洋火飽,名之曰佛郎機。
嘉靖二年(1523年),明朝在南京仿製佛郎機,稱「大將軍」。經過研製改造,製成大樣、中樣、小樣三種,有銅鑄,也有鐵鑄。大樣佛郎機身長2尺8寸5分,重300多斤。《武備志》將仿製的佛郎機分為5號。其中3號和4號是屬於輕型的。3號長四五尺,裝鉛子每個重5兩9錢,用葯6兩。4號長二三尺,裝鉛子每個重3兩,用葯3兩半。1號和2號是屬於重型的。1號長八九尺,裝鉛子每個重1斤,用葯1斤。2號長六七尺,裝鉛子每個重10兩,用葯11兩。各式佛郎機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達五六里。1、2號佛郎機可用於水戰。
佛郎機腹部膨大,留有長口,炮身外面用木包住,並加以防炸裂的鐵箍,另有子銃5個(子銃又稱提心炮,相當於火炮的葯室部分),在子銃內裝填彈葯,輪流安入腹部的長口內發射。佛郎機的特點是母炮和子銃分離,它是後裝炮的一種形式,但又不同於現代的後裝炮。前有準星,後有照門,可從照門孔內進行瞄準,有炮架,可以上下左右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