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秦國是怎麼滅掉六國的
一、秦滅六國的戰略:
1、乘六國混戰之際,秦王政採納了尉繚破六國合縱的策略,「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釋義:不吝惜錢財來賄賂六國高官,使六國無法組成聯盟)」,從內部分化瓦解敵國。
2、繼承歷代遠交近攻政策,確定了先弱後強,先近後遠的具體戰略步驟,李斯建議秦王政先攻韓趙,「趙舉則韓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魏、拔荊,東以弱齊燕「
釋義:趙國被佔領,韓國就滅亡了;韓國滅亡,楚、魏就不能獨自存在;楚、魏不能獨自存在,就是一舉而摧毀了韓國、破壞了魏國、挾制了楚國,向東面進而削弱齊、燕。
二、秦國自身優勢: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由於社會改革比較徹底,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權,新興地主的力量比較強大,經濟發展迅速,軍隊裝備精良,戰鬥力強。到秦王政執政時,關東六國先後衰敗下去,唯獨秦國越戰越強。
三、秦滅六國的過程:
1、滅韓: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韓國降將內史騰率秦軍滅韓國,俘韓王安,韓亡。所得韓地置潁川郡。
2、滅趙: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國大將軍王翦攻入趙國國都邯鄲,趙王遷被迫降秦,趙破,置邯鄲郡、鉅鹿郡、太原郡。趙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
3、滅魏: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軍王翦之子王賁率領10萬大軍攻打魏國,包圍魏都大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3個月後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同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攻打楚國,屯兵練武,堅壁不戰,以逸待勞。
4、滅楚: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渡過淮水,圍攻楚國都城壽春。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軍鬥志渙散、糧草不足,遂從前線撤軍。王翦乘機追擊,消滅楚軍主力,佔領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楚人復立昌平君為王。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江南,置會稽郡,楚亡。
5、滅燕: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賁打下遼東,俘燕王喜;接著打下代城,俘趙代王嘉。燕、趙徹底滅亡,秦始皇於代地設置雁門郡。
6、滅趙: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建不戰而降,齊亡。
四、結果:
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即秦朝。
(1)韓國要如何做才能滅六國擴展閱讀:
六國末代國君的最終結局:
1、韓廢王韓安
公元前238年,韓王安即位,此時的韓國已成為六國中最弱小的國家,韓王安面臨著隨時被滅國的命運。當時的韓王安面對秦國的威脅,不顧一切的倒向趙國,試圖依靠趙國合力抗秦,引得秦國派大軍來攻。
公元前230年春,秦將內史騰率軍攻韓,韓王安素車出城投降,隨後被押往秦國國都咸陽。此後,韓王安被軟禁在韓國舊地陳縣。公元前226年,韓國舊貴族在故都新鄭發動叛亂,被秦國鎮壓。最後,秦國為了徹底根除禍亂,將被軟禁的韓王安處死。
2、趙幽繆王趙遷
公元前236年,趙王遷即位,此時的趙國在經歷長平之戰後,國力早已大不如前。後來,趙國繼續被秦國打得丟城失地,趙王遷起用名將李牧抵禦秦軍,一度阻止秦軍前進的步伐。於是,秦國採用反間計,使得趙王遷殺掉了李牧。
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攻克趙國國都邯鄲,俘虜了趙王遷,趙國就此滅亡。後來,秦王嬴政將其流放到房陵深山中。據說,趙王遷在被流放的深山中,因思念故國,而創作下了《山水》這首詩歌,聞著無不落淚。最後,趙王遷餓死在深山的茅屋裡。
3、魏王假
公元前227年,魏王假即位。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攻打大梁,但是其城防堅固,久攻不下,於是引黃河之水大灌大梁城,水淹長達三個月,使得城內死傷無數。無奈之下,魏王假駕著小船向秦軍投降,魏國滅亡。據《列女傳》記載,魏王假最後被秦王嬴政殺害。
4、楚王負芻
公元前227年,楚王負芻即位。據記載,當時負芻的門客殺死了楚哀王,隨後其自立為楚王。此後,秦國全力攻楚,佔領了楚國大片土地,擊敗燕將項燕。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和蒙武率軍攻入楚國國都壽春,楚王負芻被俘。秦王嬴政親自前往樊口,追究楚王負芻的弒君之罪,並將其貶為庶人。
5、燕王姬喜
公元前255年,燕王喜即位。公元前227年,發生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荊軻刺秦王的事件,當時秦國已經滅掉韓國和趙國,接下來的兵鋒將直指燕國。燕國太子丹為了阻止秦國滅燕,派荊軻前往秦國國都咸陽,刺殺秦王嬴政。
刺殺失敗後,作為報復,秦國派大將王翦攻打燕國,擊敗了太子丹的軍隊,使得燕王喜逃亡遼東。隨後,燕王喜聽信讒言,殺掉了太子丹,將其首級獻給秦國,試圖平息秦國的憤怒,使之退軍。然而,秦國並沒有放棄攻打燕國。公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賁率軍俘虜了燕王喜,燕國滅亡。
6、齊廢王田建
公元前264年,齊王建即位。由於齊國距離秦國最遠,因此秦國一直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在攻打其他國家的同時,拉攏齊國,使之不去救援。公元前221年,當時秦國已經滅掉其他五國,秦王嬴政派使者誘騙齊王建,允諾如果他投降,將會賜予他五百里的封地。
此時的齊國尚有土地方圓數千里,軍隊數十萬,然而齊王建卻選擇不抵抗前去投降,秦國就此輕輕鬆鬆的佔領了臨淄城,齊國就此滅亡。此後,秦王將齊王建安置在邊遠的共地,不提供食物,使得齊王建最終活活餓死。
Ⅱ 互動問答:秦滅六國 為什麼先從韓國下手
韓國最近,疆域就綠豆那麼大,還不及秦國的十分之一,再說韓國邊上的趙國經歷了長平慘敗,也沒力去援韓。
Ⅲ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什麼是先滅韓國
因為韓國距離秦國最近,秦國消滅六國採取的是遠交近攻的策略。先消滅距離自己近的國家,和距離遠的國家達成和平協議,還給他們一些好處。秦國就是利用了這個策略瓦解了六國的聯盟。秦國拿下了上黨這個地方,可以隨時的吃到韓國,韓國也是六國之中最弱小的國家,拿下韓國對於秦國是輕而易舉,韓國一定是秦國最先攻擊的國家。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歷史的發展趨勢,春秋戰國已經持續了幾百年的時間,百姓已經早就盼望的和平統一。
韓國的沒落和韓國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關系。韓國所處位置周邊都是超級大國,對外擴張是不可能的,在謀求自身發展的過程中,韓國的變法也沒有成功。在這么多年的發展中,韓國一直在原地踏步,而其他的國家都在逐漸的壯大,韓國的滅亡時註定的。
Ⅳ 秦滅六國時韓國有多不堪如此弱小的韓國怎麼還會被稱為「勁韓」
韓國的兵器製造業真的是很厲害的,以至於很多當時的諸侯過都想要征服韓國。韓國騎馬射箭項目也是很發達的,並且韓國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就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由此可見他們國家的實力還是很大的,只是經常被秦國欺負罷了,韓國的實力還是很強的。
俗話說,貧窮使人改變。既然我們不能向外擴張,我們只能選擇另一種方式來加強軍事系統。擁有一支強大軍隊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優化武器,一是弩,一是劍。據史書記載,「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這樣一句話,我們可以看出,那個時代對韓國的軍事武器贊不絕口。
Ⅳ 秦朝時期,韓國是如何滅亡的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樹,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同時韓國自身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當時的韓國內政很是腐敗,可以說給秦國提供了滅掉韓國的機會。
公元前231年,韓國向秦國求和割讓了整個南陽地區,但是這並不能夠真正阻止秦國滅亡韓國的步伐。
公元前230年,秦國派了一個叫做內史滕的人率軍從南陽郡出發,滅掉了韓國。而這個所謂的內史騰,就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在史書中記載,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做騰,內史其實是一個官職,而這個官職的話連將軍都不是。
Ⅵ 秦國滅六國順序的韓國是現在韓國嗎
沒有任何關系,戰國七雄中的韓國由原晉國的大貴族姬姓韓氏建立,領土有現河南、山西、陝西的一部分;韓國(南朝鮮)的國名來源於古代朝鮮半島南部的辰韓、馬韓、弁韓等「三韓」部落。「韓」在古漢語中表示「大」或「一」的意思。「三韓」最遲在西漢時便與中國有密切交往,其中辰韓因語言、稱謂、器物等與秦朝相似而被稱為「秦韓」。
Ⅶ 秦是怎樣滅六國的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鏟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周密布署統一六國的戰爭。李斯、尉繚等協助秦王制定了統一全國的戰略策略。秦滅六國的戰略有兩個內容,一是乘六國混戰之際,秦國「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秦王政採納了尉繚破六國合縱的策略,「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從內部分化瓦解敵國。二是繼承歷代遠交近攻政策,確定了先弱後強,先近後遠的具體戰略步驟,李斯建議秦王政先攻韓趙,「趙舉則韓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魏、拔荊,東以弱齊燕」。這一戰略步驟可以概括為三步,即籠絡燕齊,穩住楚魏,消滅韓趙,然後各個擊破,統一全國。在這種戰略方針指導下,一場統一戰爭開始了。 秦在發動攻趙之前,即依李斯、尉繚之謀,以間諜挑撥活動,挑起燕趙兩國之間的戰爭,待燕趙戰起,秦國即借口援燕抗趙,開始對趙進攻。秦軍從西面、西北面、南面三路攻趙,但把進攻的重點指向趙國南部,以陷趙軍兩面作戰、腹背受敵的困境。秦始皇十一年冬,燕趙兩國正在酣戰之際,秦派王翦率軍進攻太行山之戰略要地閼與,使這個早為秦國垂涎的戰略要地一舉被秦拔除,從而打開了從西面進攻邯鄲的通道。秦楊瑞和軍進攻韓陽(閼與之北),也順利攻克,這樣邯鄲的西北方向即失去了屏障。秦桓齕軍從南陽出發,攻佔鄴邑所屬之安陽。至此,秦軍已推進到邯鄲之南,僅與趙都邯鄲相隔一條漳水和少數城邑。各路秦軍雖有30萬之眾,但由於受到趙20萬大軍的頑強抗擊,在攻佔上述地區後,即被阻於現地。後來,經過連續作戰,秦始皇將原來由南北3支攻趙部隊,編為1個獨立作戰單位,由桓齕統率。始皇帝十三年(公元前234年)這個新編部隊,再度向趙南部進攻。桓齕避開正面渡河,改由漳河下游渡河迂迴趙扈輒軍的側後,攻擊邯鄲東南的平陽。兩軍於平陽展開交戰,趙軍被擊破,被斬10萬人,趙將扈輒陣亡。趙王啟用北部邊疆名將李牧為統帥。李牧軍曾殲滅匈奴入侵軍10萬之眾,威震邊疆,戰鬥力最強。李牧率軍回趙,立即同秦桓齕軍交戰於宜安肥下地區,給秦軍幾乎全軍覆滅的沉重打擊,只有統帥桓齕帶領少數護衛突圍逃走。 韓國在七國中為最小,而所處地位卻最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關東進之道路,秦要並滅六國,必須首先滅韓,因而形成了秦韓兩國間的連續戰爭,經過秦國的多次打擊,韓的土地日漸縮小,韓於是向秦表示願為藩屬。秦始皇十七年,韓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為徹底滅韓,派內史騰率兵再度對韓進攻,韓無力抵抗,內史騰指揮秦軍攻克韓都,俘虜韓王安,把所得韓地改建為潁川郡。這樣,韓成為當時六國最先被滅亡之國。 秦始皇十五年,趙王遷四年(公元前232年),秦又出動南北兩路大軍對趙進攻。趙軍統帥李牧決定先集中兵力,打擊北面來犯的秦軍,取勝後,再攻擊南面的秦軍。李牧指揮的趙軍機動靈活,風馳電掣,先給進攻番吾的秦軍以沉重打擊,跟蹤追擊,驅逐秦軍退出趙境,立即回師南進,聲勢所及,銳不可當,漳河沿岸秦軍聞訊,不戰而走,上黨等地秦軍也紛紛撤退,不敢應戰,秦軍第3次大舉進攻失敗。趙軍雖然在李牧統率指揮下,一再戰勝,可是兵力損失後難以補充,單憑現有兵力無法對秦持久作戰,必須立即尋求外援。而這時楚、魏業已削弱,燕、趙關系欠佳,只有聯齊,爭取齊國人力物力的支持,才能與秦相抗衡。秦也察覺趙的這一企圖,立即派遣一批策士到齊進行游說活動,極力破壞齊、趙的聯合,孤立了趙。秦則不失良機,接著發動又一次大規模的進攻。 秦始皇十七年,趙王遷六年(公元前230年),趙發生特大旱災,秦就於次年再度發動對趙大舉進攻。秦軍派出南北兩路大軍並抽調一些少數部族兵參加作戰,趙軍則在大將軍李牧、副將司馬尚指揮下,繼續對秦軍作戰。秦軍雖經苦戰,但勝負未分。秦王和他的謀臣認為秦兩次伐趙均被李牧所阻,都深感在軍事上無法取勝,遂改用反間計,不惜重金收買趙國內奸趙王寵臣郭開在趙王面前造謠誣蔑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趙王竟不加分析即輕率罷免了李牧、司馬尚,改任趙蔥、顏聚為趙軍統帥,並錯誤地將名將李牧殺害。 趙王遷由於中了秦之反間計,為秦滅趙鋪平了道路。趙蔥不是王翦的對手,很快被秦軍擊敗,趙蔥被殺,顏聚收拾殘兵退回邯鄲勒兵固守。內奸郭開被秦收買,甘心為秦效勞,多方勸趙王投降。趙公子嘉則堅決反對,主張戰斗到底,率領宗族、賓客參加了首都邯鄲的保衛戰。但趙王喪失鬥志,任由內奸郭開擺布,竟下令開城向秦軍投降,使建國250多年的趙國終於滅亡。 趙被秦滅亡後,秦即想南下滅楚,但中間尚相隔一個魏國,魏此時雖然已只剩國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邑,但終屬秦進軍楚地之障礙,於是決定先滅魏,再伐楚。本來魏處於「天下之樞」,具有優越的戰略形勢,但由於戰爭頻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實力。多年來,在強秦的進攻下,節節敗退,不斷割地求和,魏國大河以北領土被吞食殆盡。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進攻魏國首都大梁。秦戰地統帥王賁認為大梁城垣堅固,很難在短期內攻拔,於是引大溝之水沖灌大梁城,經3個月戰爭,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賁所殺,魏國滅亡,秦以其地建為東郡。 前228年,秦軍破趙以後,王翦屯軍中山故地,准備下一步攻打燕國。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赴秦,准備以獻督亢的地圖和秦國逃將樊於期的首級之名刺殺秦王,幻想造成秦國混亂,以解被滅亡的危險,結果陰謀敗露,荊軻被殺。 前226年,秦王以此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國,秦軍在易水大敗燕軍和前來支援的代軍,攻陷薊,燕王喜與太子丹率殘部逃往遼東。後燕王喜殺太子丹,將其頭獻秦。 前222年,秦將王賁進軍遼東,殲滅燕軍,俘虜燕王,燕國滅亡。 秦軍滅趙、破燕並魏後,緊接著大舉進攻楚國。當時楚仍為中國南方大國,擁有今河南西部及東南部,山東南部,湖北、湖南兩省,洞庭湖以東和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全部。楚國此時尚有對秦作戰所需要的實力。秦始皇認為年少壯勇的將軍李信,曾以數千兵急追燕太子丹於衍水,並獲得了勝利,是率兵攻楚的理想將領。於是便委以重任,並問李信說,如果派兵攻楚,需要多少兵馬?李信答復說「不過用20萬人」。始皇又問王翦,王翦則說「非60萬人不可」。始皇不同意王翦的意見,而同意李信的說法,當即說:「王老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然壯勇,其言是也。」王翦以言不見用,謝病告老,歸還頻陽。李信則受命為秦軍統帥,與蒙恬率兵20萬對楚進攻。李信把兵力集中於穎川郡,鑒於秦楚接界多為平原,無險可扼,認為這次作戰的目的在於殲滅楚之野戰部隊。李信判斷,當秦軍向楚進攻時,楚軍為抗禦秦軍之進攻,必將兵力集中於汝水兩岸,即淮陽、商水、上蔡邊界地區。進而決定採取兩翼鉗形攻勢,包圍殲滅楚軍。於是確定以部分軍隊由蒙恬指揮,沿汝河兩岸前進,從正面進攻楚軍。主力軍由李信親自指揮,從汝水以南,經過舞陽、平輿、新蔡、潁邑迂迴楚軍左側翼,與蒙恬軍會師,包圍楚軍,聚而殲之。 秦軍排除楚邊境部隊的抵抗,於汝河南北分向寢、平輿展開攻擊,擊破楚軍,李信軍佔領了平輿,蒙恬軍佔領寢城。秦軍未遇楚軍重大抵抗,進占兩城後,渡過洪河東進。 楚軍統帥項燕以秦軍轉變進軍方向,孤軍深入,立即率楚軍主力,兼程急進,追擊秦軍於棠溪,給秦軍以沉重打擊。李信戰敗,率軍往城父方向撤退。楚軍乘勝猛追,3晝夜戰斗不息。秦軍連日所築營壘,都被楚軍攻破,都尉一級將領7人陣亡,李信軍損失慘重,多虧城父蒙恬軍的掩護,李信得以突圍逃回秦境,才免被俘。這是秦統一戰爭中宜安戰後,又一次重大的挫折。 秦軍遭受重大挫折,秦始皇雖然感到自己當初對統帥人選有誤,但並未動搖滅楚之決心,仍然繼續進行滅楚戰爭。李信失敗後,秦軍統帥一職只有重行起用王翦。秦始皇移樽就教,親往王翦家鄉頻陽邀請王翦出任秦軍統帥。王翦謝絕說,身體不好,難以從命。秦始皇則堅持請他出征,並問他有什麼要求。王翦此時才說:「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60萬人不可」。秦始皇應允。王翦於是接替李信,擔任秦軍統帥,率領60萬大軍對楚作戰。秦始皇親送王翦至京郊灞水之濱。王翦請求秦王多賜給他一些田宅。秦王答應了他的要求,王翦遂帶兵東去。 王翦根據已往長期作戰經驗,知道楚軍和趙軍都具有堅強的戰斗意志,是能戰能守的軍隊。楚軍新近擊破李信指揮的秦軍,銳氣旺盛,鬥志昂揚,對付這樣的敵人,不僅沒有勝利的把握,一旦行動不慎,還會影響整個戰爭前途。所以王翦進入楚國後,即令部隊在商水、上蔡、平輿一帶地區構築堅壘,進行固守,並令部隊不許出戰。休整待命,故雙方相持數月沒有大的交戰。 楚對秦軍大舉東進,也集中全部兵力應戰。當時秦已滅三晉,無後顧之憂,有物力的大量支援,能夠打持久戰。楚則無論軍事、政治都遠為落後。統帥項燕仍然集中楚軍主力於壽春淮河北岸地區,等待秦軍的進攻。楚王責怪項燕怯戰,派人數度催他主動進攻秦軍。項燕軍只得向秦軍進攻,但既攻不破秦軍的營壘,秦軍又拒不出戰,項燕無奈,引軍東去。王翦立即令全軍追擊楚軍,楚軍為渦河所阻,雙方交手,楚軍被擊破東逃。秦軍追至蘄南,平定楚屬各地。斬殺楚將項燕,王翦率兵直取楚都壽春,楚國首都被秦軍攻陷,楚王熊負芻被俘。秦軍進軍蘄南,只經1年多的作戰,號稱南方赫赫之強國的楚,便冰消瓦解。 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秦派將軍王翦、辛勝率軍對燕作戰。統帥王翦以直接攻略燕國首都薊城為作戰目標。同時判斷燕軍必然依託燕趙大道經過的各河川作抵抗,尤其燕趙界上較大河流易水定有重兵守備,不宜將主力投入正面進攻。易水下游,河流深廣,渡河不易,由易水上游山地迂迴包圍易水正面燕軍,可出敵意外,容易成功。於是,王翦決定以部分兵力由中山(今河北定縣)北攻燕。燕軍與代郡趙嘉部趙軍,已組織了聯合部隊於易水北岸抗擊秦軍。王翦以秦軍主力,迂迴易水上游,包圍易水燕代軍右翼,雙方在易水以西相遇,秦軍擊破燕軍,趙軍撤回代郡,燕軍殘部向薊城退卻。秦繼續對燕進攻,擊破燕軍抵抗,進圍燕都。燕無固守首都決心,向遼東撤退,使秦軍輕取薊城。王翦攻克燕國首都後,立即派將軍李信率軍急追東退的燕軍,追擊到衍水擊破燕太子丹率領的殘部。此時逃到遼河流域的燕統治者,認為秦軍攻燕,是完全由太子丹的謀刺陰謀引起,禍起於太子。趙嘉亦勸燕王殺太子丹,獻首於秦以求和。於是燕王殺太子丹,獻首求和,但秦軍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其軍事進攻。 秦軍追擊燕殘部到遼東,由於地方偏遠,對全局關系不大,即把兵力轉用於對楚作戰。經過3年左右時間,秦對楚戰爭勝利結束,又轉用兵力,由將軍王賁指揮,進攻遼東。燕軍無力應戰,燕王喜被秦軍俘虜。秦又立即轉移兵力,攻擊代郡,趙嘉率部雖力戰,終於不免失敗,悲憤自殺。 齊經過燕軍進占,元氣大為損耗,以至沒有力量參與東方各國與秦國縱橫捭闔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在秦軍並滅趙、韓、燕、魏、楚戰爭時期,齊國一直置身度外,坐視各國滅亡。過去當秦趙長平之戰的關鍵時刻,趙向齊請求援助軍糧,有政治遠見的周子曾向齊王說:「且趙之與齊楚,捍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力主積極援趙。齊王競沒有接受這一具有戰略遠見的建議,爾後各諸侯國雖幾度聯合對秦作戰,齊都避免參加,或者參戰不力,企圖討好於秦。 齊王建繼位40餘年,三晉、楚、燕與秦戰爭連綿不斷,齊由於與秦沒有共同邊界,未被攻擊,上下宴然,長期處於和平環境,不備兵革,不修戰備,政治上達驚人的麻木程度。齊王建本人昏庸無能,齊相國後勝又是一個貪財無厭之徒,秦多年來用重金賄賂後勝,後勝就為秦遠交近攻的策略效勞,終日規勸齊王建臣服於秦,朝野上下已無絲毫鬥志。所以盡管秦滅六國時,齊還擁有70餘座城邑,但仍不堪一擊。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賁統帥的軍隊,由燕南部對齊北境突然進攻,直趨齊都臨淄。齊則毫無作戰准備,竟無應戰之兵。齊相後勝力勸齊王投降,齊王建也就不戰而降。齊王建被送於共這個地方,餓死於松柏之間。這個貪圖享受、喪失國家的亡國之君,得到應有的下場。 秦統一六國戰爭的勝利,是由於秦國在戰爭中戰略戰術運用得當。秦王政在位時期,國力富強,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供應戰爭,在戰略上處於進攻態勢,勢如破竹,摧枯拉朽,相繼滅掉諸國。在戰術上,秦國執行了由近及遠,先弱後強的方針,首先滅掉了毗鄰的弱國韓趙,然後中央突破,攻燕滅魏,解除了北方的後顧之憂。最後消滅兩翼的強敵齊楚,這種戰術運用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在具體戰役中,秦國運用策略正確,如在滅韓趙的戰爭中,根據具體情況,而不是完全機械地按「先取韓以恐他國」的既定方針,而是機動靈活,趙有機可乘則先攻趙,韓可攻則滅韓。滅楚戰役是在檢討了攻楚失策後,根據楚國實力集中優勢兵力攻楚而取勝的。攻打齊國避實就虛,出奇制勝。相反,六國方面勢力弱小,在戰略上又不能聯合,各自為戰,根本不能阻擋秦國的進攻,戰爭中消極防禦,被動挨打,以至一個個被秦國滅亡。
Ⅷ 秦滅六國:韓國為什麼排第一
秦滅六國:韓國為什麼排第一?弄死嫪毐和呂不韋後,嬴政終於執掌了秦國大權,開始准備秦國吞並天下的具體方案。
在滅六國的計劃上,大臣們出現了分歧。
以韓國宗室韓非為首的一派大臣認為,韓國雖然弱小,但這些年在夾縫中求存,生命力頑強。秦國若動手消滅它,必然會耗損大量國力,相當不值得,還不如先對秦國東出路上的「絆腳石」趙、魏兩國下手。
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韓國伐鄭之路,並不順暢。從分晉時期的韓康子開始謀劃,經韓景侯、烈侯、文侯一直到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韓國才得以兼並鄭國境內所有土地,滅亡鄭國。將國土范圍延伸至黃河以南、淮河以北,西北直達太行山以西的扁平地帶。同時,韓國國都由陽翟(今河南禹州)遷往鄭國首都新鄭,完成韓國初期強國之夢。
Ⅸ 秦到底是如何滅六國而一統天下的呢
韓國是三家分晉中最弱小的一個,它被秦國、楚國、魏國、齊國四麵包圍,可以說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面積也是七國當中最小的,在戰國根本沒有發言權!所以,秦國最先拿他開刀!從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對韓魏聯軍進攻,在伊闕之戰中韓國和魏國戰敗,經過這場戰役,韓國精銳損失殆盡,所以無力再抵禦秦軍。
公元前265年,秦軍大舉進攻韓國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改降於趙,引發了長平之戰。此時的韓國,已經無力回天,韓國在公元前241年跟隨楚、趙、魏、衛伐秦,這次聯軍取得勝利,韓國得以喘息的機會。七年後,秦國再次進攻韓國,公元前233年,韓王打算向秦國稱臣,使韓非去秦國求和,結果韓非被李斯陷害而死。韓國人才用盡,秦在公元前230年滅韓,虜韓王安,設立穎川郡,韓亡。
2.魏國
魏國在戰國最早稱雄的國家,在戰國初期是一個超級強國,就好像鄭國是春秋時代前期的超級強國一樣。它的開國國君魏斯一連任用了三位法家人物,使魏國無比強大,魏國的吳起一直是秦國的剋星,其五萬人打敗秦國五十萬,如果吳起能在魏國多呆幾年,很可能兼並秦國。後吳起被陷害,被迫逃到楚國。在魏國第三代國君魏惠王的治理下魏國又發展到了一個高度,他任用龐涓曾一度佔領趙國的首都邯鄲!但龐涓與齊國軍師孫臏經過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兩場大的戰役後,魏國霸權被摧毀!在以後的戰爭中,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衰落。公元前293年,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由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各個殲滅韓國、魏國、東周聯軍的作戰。這場戰役後,魏國、韓國精銳損失殆盡,再無力量單獨抵禦秦國。
信陵君通過竊符救趙,合縱攻秦獲得了巨大的威望,魏王擔心他會危及自己的地位,所以將其罷免。信陵君無法獲得魏王的信任,意志消沉,後因酒色過度死去。秦國知道信陵君死後,便加大對魏國的攻伐力度,魏國毫無還手之力。秦王政即位後,對魏國的壓力不斷加大。最後魏國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國將軍王賁以水淹之計攻破大梁,魏王假降,魏亡。
荊軻刺秦王
4.燕國
燕國一直占據著北方,地理位置很好!秦國之所以,滅了“三晉”因為要想滅掉燕國必須先滅趙國!因為,秦國的領土沒有與燕國接壤,所以秦國滅了趙國以後,就開始進攻燕國!燕國繼韓、魏、趙國力最弱的一個國家!
公元前320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齊國、中山國趁燕國內亂,進攻燕國!燕國差點被滅國,因其它國家介入,燕國得以保全,但燕國也是從這時國力衰退。並和齊國也成為了世仇,燕國一直在找機會報復齊國當年的滅國之仇,於是派間諜去了齊國,借機報仇!公元前284年,燕國找到機會,派樂毅領五國伐齊,一連攻下齊國70餘城,此時的燕國達到了全盛!當要一雪前恥的時候,又因燕昭王的死,齊國田單用火牛陣瞬間反攻,齊國收復失去的土地,但是齊國和燕國都已經兩敗俱傷。
Ⅹ 韓國為什麼在秦滅六國的時候會被第一個消滅掉
賈誼在他著名的《過秦論》中說,秦始皇吞並六國乃是“奮六世之餘烈”,早在秦孝公時期,秦國就已經有“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了,在秦孝公之後,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等君主,都在朝著剪滅六國,建立秦朝的方向努力。等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終於消滅了山東六國,也即齊楚燕魏趙韓六國,從而建立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在秦國進攻山東六國的過程中,韓國首當其沖,成為秦國第一個消滅的諸侯國。進一步來說,滅亡韓國,更是成為秦王嬴政一統天下的開端。那麼,問題來了,秦滅六國時,第一個就消滅韓國,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四
最後,在戰國七雄中,韓國搖擺不定的策略,也讓秦國失去了耐心了。比如在長平之戰前,正是韓國將上黨地區獻給趙國,以此引發了秦趙長平之戰,這樣韓國就可以坐山觀虎鬥了。在戰國後期,韓國的策略就是盡量依附於強大的諸侯國,或者挑起諸侯國之間的大戰,以此實現明哲保身的目標。基於此,盡管韓國在公元前230年已經俯首稱臣,但是,對於秦國來說,依然需要徹底解決掉這一顆“牆頭草”,以此避免夜長夢多。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秦國派內史騰率師十萬南下渡過黃河攻韓,一路勢如破竹,幾無抵抗,俘虜韓王安,韓國滅亡。公元前226年,在新鄭的前韓國宗室發動叛亂,後被平定。從後面的情況來看,韓國確實不是一個省油的燈,所以秦始皇第一個就消滅了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