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張良怎麼死的。
病死的!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聯想范蠡、文種興越後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懼怕既得利益的復失,更害怕韓信等人的命運落到自己身上,張良乃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崇信黃老之學,靜居行氣,欲輕身成仙。但呂後感德張良,勸他毋自苦,張良最後還是聽從了勸告,仍就服人間煙火。 張良,字子房,戰國時韓國人,歷史上與蕭何,韓信一起稱為「漢初四傑」。 張良雖體質羸弱,卻才氣過人,投奔劉邦後,為其出謀劃策,為漢王朝的建立里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漢王朝建立後,張良去以「運籌帷幄只中,決勝千里之外」只功,被封為留侯,繼續為漢王朝的鞏固而效力。但他的歸宿如何?一直沒有定論,有人說他崇信黃老自行告退,欲修道成仙。又有人說他居官善終。 告退說認為,楚漢爭雄,六年才見分曉,劉邦登上帝位,為鞏固自身地位,大肆殺戮功臣,為漢王朝的建立里下汗馬功勞的韓信 ,英布和彭越等先後被殺,張良十分心寒,聯想到歷史上文種,范蠡興越後的悲慘結局。深悟「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害怕韓信等的命運回落到自己身上,乃辭官而去,劉邦再三挽留,但張良去意已決,納還冠蓋,辭朝而去,至白雲山處修道成仙。持此說者一《史記·留侯世家》的記載為據。後世的小說和戲劇也多延續此說,如京劇《張良辭朝》就是此說的代表作。 另一種說法是認為張良居官善終。漢朝基業初定,異姓諸侯也多被消滅,國家生活步入正軌,但宮廷中卻醞釀著一場風暴。劉邦寵愛戚夫人,對呂後的野心有所察覺。欲廢太子劉盈(呂後子),欲立趙王如意(戚夫人子)為皇儲,滿朝文武群起諫諍,認為此舉不妥,劉邦卻立意已決,不聽群臣的勸阻,眼看太子位行將被剝奪,呂後焦急萬分,派其弟呂澤求助於「智囊」張良。張良認為廢立太子一事事關重大,不可輕易更立。漢朝初立,百廢待興更立太子很可能引起內亂,只有順其自然才能安定天下穩保江山。基於此,張良對呂澤說道:口舌已難保太子,現在有四個老者,人稱「商山四皓』年皆八十有餘,節義清高,很受人們敬重,現不就漢朝爵位,隱匿深山,皇上屢請不至;如果太子屈尊固請『四皓」下山輔佐,為鞏固太子的地位一定有所幫助。「四皓」果真被太子的誠意所感動,答應下山輔佐。劉邦討伐英布得勝還朝,舉行慶功宴,四位老人隨太子入宮。劉邦驚問其名,才知道著四位相貌奇特的老人就是自己屢請不至的隱士。四位老人表示:太子仁孝,敬賢愛士,天下人都願意為太子效力。劉邦見四老已為太子左右,可見太子羽翼已豐,恐怕難以動搖,便放棄的易立太子的主張。呂後十分感激張良,在劉邦死後,強勸張良結束學道生活,回朝做官,張良聽從了勸告,回朝做官。惠帝元年,張良病死,謚號文成侯,終得善終。 張良的歸宿到底如何,雖說法不一,但從史料上分析,張良居官善終的說法是比較准確的。不知各位有何見解?
記得採納啊
❷ 張良怎麼死的。
張良是病死的。
張良的字是子房,在大約公元前250年的時候在河南潁川城父出生,是秦朝末期和漢朝初期著名的謀士,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曾經憑借自己出色的計謀和頭腦幫助劉邦在最後一次於項羽的決戰中取得勝利,劉邦非常的賞識他並且封他為留侯。
但是張良非常的精明,他深知天下初定以後會給自己帶來很多事,於是在晚年的時候他辭官跟著自己的弟子去四處雲游,最後在公元前186年,張良病死。
張良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後,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
然後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
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後,就笑嘻嘻地走了。
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 天以後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
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麼遲到了,以後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麼又掉在我後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 然後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
以後13 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最後學成之後幫助劉邦打贏了一場又一場的戰爭,使得劉邦得以稱帝建立漢朝。
❸ 劉幫的軍師是張良怎麼死的
張良之死:張良是病死的。?~公元前186,字子房,戰國時韓國(今河南中部)人,是劉邦的軍師,為其出謀劃策,屢建功業,是東漢的開國元勛。劉邦滅項羽建漢稱帝,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高祖說:「運籌帷幄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漢初三傑自當居功至偉,而留侯張良,貌似白面書生,綉花枕頭.實在腹中自有乾坤,其謀略,韜晦當稱管樂!和劉邦最有默契,劉邦自知道張良並無權利慾望,不會對大漢政權形成威脅.讓張良選擇3萬戶作為封地。張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見面時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張良被稱為留侯。張良多病,晚年避居留城封地,死後葬於留城東微山島上。現在,墓前還有一個很大的村莊叫「墓前村」。
❹ 張良怎麼死的
病死的
求採納
❺ 張良怎麼死的
公元前195年4月,漢高祖劉邦駕崩,漢惠帝劉盈即位。劉盈「人為仁弱」,朝廷實權操在呂後手裡。呂後對張良曾設計保太子之功感激不盡,對張良帷幄運籌、決勝千里的超人才智更是由衷佩服。她設盛宴把張良召進宮來,希望張良出山輔佐惠帝,起衰振懦,扶上正道。對張良的學道之舉不以為然,勸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並「逼」著張良喝了美酒,吃了山珍海味。張良回去後,上吐下瀉了一番。他對呂後太了解,以他的精明洞達,豈能不會預見到日益壯大的呂氏集團與根深蒂固的劉氏集團將會有一場流血拚殺!對呂後請他出山扶持惠帝之舉,他不敢當面拒絕,請求容他回去仔細考慮一下。呂後不敢逼得太緊,答應了。可是張良回去後就在人間「蒸發」了。以致張良死在何年何月,史家也只能界定在公元前186—189年之間。總之,張良離開長安後,又悠哉了六至九年才離開人世
❻ 張良怎麼死的
張良(?—前186),宇子房,西漢傑出的軍事謀略家,與蕭何、韓信同被稱為漢初三傑,被封留侯,謚文成侯。是今河南禹州人。
張良先人是韓國人,其祖父張開地是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哀王時期的相國,其父張平是韓厘王、韓悼惠王時期的相國。當秦滅韓之後,他遣散三百家僮,弟亡不葬,分散所有家產來收買刺客,為韓報仇。
張良曾經在淮陽(今河南淮陽)學習禮制,到東方會見了當時的一位賢者倉海君。尋找到了一位大力士,給他特意製造了一個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鐵錘。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始皇巡遊東方,張良和這個大力士暗中埋伏,在博浪沙(古地名、在今河南原陽縣東南)襲擊秦始皇,可惜誤中了隨行車輛。秦始皇大為震怒,命令全國各地大舉搜捕,捉拿刺客。為此,張良改名換姓,逃亡到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躲藏起來。
張良隱藏於下邳(今江蘇省睢寧北)時,曾經到下邳的橋上隨意散步,遇到一個穿粗布短衣的老者,走到張良面前,故意讓鞋子掉到橋下,對張良說:「孺子,下取履!」(《史記·留侯世家》)張良感到驚訝,想揍他一頓,因為見他年老,勉強忍住氣,把鞋子拾起來。老者又說:「履我!」張良更是氣憤,但想到既已給他拾來了鞋子,便跪下給他穿鞋,老者以足受之,含笑而去。分開後張良特別驚訝,隨著老者的去向注視他。老者離開約莫一里路光景,又返回,說道:「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史記·留侯世家》)張良很感驚異,跪下怔怔地答應了個「是」。
五天後天剛亮,張良就去了。老者已經先在那裡,生氣地說:「與老人期,後,何也?」便離開,並說:「後五日早會。」(《史記·留侯世家》)又過了五天,雞剛剛叫,張良就去了,老者又先在那裡,又生氣地說:「「後,何也?」離開時囑他:「後五日復早來。」(《史記·留侯世家》)過了五天,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老者也來了,高興地說:「應當這樣。」隨即拿出一編書,說道:「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史記·留侯世家》)於是一言不發而去。從此張良再也沒見到這位老人。天亮後看那編書,是《太公兵法》,張良因為覺得它不尋常,便經常讀誦。
十三年後,張良隨高帝經過濟北,果然得到谷城山下的黃石,當做寶物供奉。等到張良死後,與黃石並葬。
數百年後,李白經下邳,作詩以記其事雲: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
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
報韓雖不成,天地皆震動。
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
我來祀橋上,懷古欽英風。
惟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
嘆息此人去,蕭條淮泗空!
張良住在下邳時,以抑強扶弱為己任,後來項伯曾經殺人,跟隨張良一起藏匿。
十後年,陳勝、吳廣起義,張良也聚集百餘青年起事,當時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張良想投靠他,卻在下邳西面與已被推為沛公的劉邦相遇,便歸附了他。劉邦攻下下邳後,拜良良為廄將。張良多次用《太公兵法》的道理向劉邦獻策,劉邦很賞識,常採用他的計策,而張良對別人講《太公兵法》,都不能領悟,張良說:「沛公殆天授。」從此便一直跟隨劉邦。
劉邦在薛邑(今山東滕縣南)與項梁會見時,項梁擁立楚懷王,張良趁機勸說項梁立韓國公子橫陽君韓成為韓王,張良作韓國司徒,隨韓王率領一千多人游擊於潁川(治陽翟,今河南禹州)地區。
劉邦、項羽奉楚懷王之命分兵南北兩路進軍關中。劉邦從雒陽(河南洛陽)南出圜轅,張良率兵跟隨劉邦,攻下韓國十餘城,擊楊熊軍。於是劉邦令韓王成留守陽翟,自己與張良南下攻宛(河南南陽),西入武關。劉邦想用兩萬兵力進擊秦蟯關(今陝西省商縣西北)下的軍隊,張良獻計說:「秦軍尚強,不可輕視。我聽說那裡的守將是屠戶的兒子,這種市噲之人,很容易用錢財打動他,希望您暫且留下堅守營壘,派人先行一步,給五萬人准備糧食,並多多張掛旗幟於各個山頭上,作為疑兵,同時派酈食其攜帶貴重財寶收買秦將。」秦將果然背叛秦朝,願意跟劉邦聯合一道進擊咸陽。劉邦打算聽從秦將的要求。張良說:「現在只是秦將想要反叛罷了,恐怕士兵不一定服從,士卒不服從必然給我們帶來危害,不如乘著敵人麻痹時襲擊他們。」劉邦於是率軍攻擊,大敗秦軍,追到藍田,再次交戰,秦軍崩潰,沛公進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劉邦。
劉邦進入秦的宮廷,看到宮室,帷帳、狗馬以及貴重寶物,美色宮女以千計,他「好酒及色」的老毛病又犯了,想留下。樊噲進諫,劉邦不聽。張良又說:「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葯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史記·留侯世家》)沛公這才領軍隊回到霸上。
劉邦順利入關的時候,項羽正與秦將章邯的軍隊在巨鹿作戰,等到項羽消滅秦軍主力要入關時,劉邦已經派人距守函谷關,項羽聞之大怒,即派英布等攻打關口,很快破關進至戲西(今陝西臨潼縣東),又聽劉邦叛將曹無傷報告說:「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史記·項羽本紀》),更大為震怒,決定第二天一早就犒賞士卒,奮全力攻擊劉邦軍。
這時,項羽的叔父,楚左尹項伯為報張良之恩,連夜奔往沛公軍營,私下會見張良,想把張良拉走,不讓他別跟劉邦一起死。張良心向劉邦,認為現在事有急難,自己就這樣偷偷逃走是不義氣的,於是便把項伯的話仔仔細細告訴了劉邦。劉邦聽後大驚,問張良該怎麼辦。張良問:「您果真想背叛項羽嗎?」劉邦說:「短小愚陋教我把守函谷關不讓諸侯軍進來,說這樣可以在關中稱王,所以我聽從了他的意見。」張良問:「您自己估量能有力量抵擋項羽嗎?」劉邦沉默良久,說道:「本來就不能夠,如今該怎麼辦?」張良知道這時項羽有兵四十萬,而劉邦不過十萬,力量對比懸殊,就出主意讓他採取以屈求伸的策略,說:「讓我去告訴項伯,說沛公是不敢背叛項王的。」於是張良堅決邀請項伯會見劉邦,劉邦把項伯當兄長接待,舉酒向項伯祝福,又攀結婚姻,讓項伯在項羽面前詳細地說明沛公不敢背叛他,所以派兵把守函谷關,是為了防備其他強盜。項伯囑沛公「明天早些來親自對項王道歉。」等到劉邦到鴻門會見項羽,婉言卑辭對項羽表示臣服,表示忠心,項羽設宴招待,范增授意項庄舞劍,想趁機殺掉劉邦,也賴項伯「以身翼蔽」脫險。
漢王元年(前206年),項王主持分封,劉邦被封為漢王,領屬巴、蜀、漢中地區。賞賜張良金百溢,珠二斗,張良把這些都給了項伯。在漢王要到封國去的時候,張良送到褒中,劉邦讓張良返回韓國。張良勸告劉邦說燒掉所經過的棧道,向天下表示您沒有東返的意圖,用以穩定項王,免去他的疑心。劉邦乃依計而行,一邊行進一邊就把所經過的棧道統統燒掉了。
張良到了韓國,韓王成因為張良跟隨漢王緣故,項王不派韓成到封國去,讓他跟自己一道東歸。張良告訴項王:「漢王燒絕了棧道,已經沒有東歸的心意了。」張良又把齊王田榮反叛的文告報告給項王,項王由此沒有擔憂西邊漢王之心,而起兵北上攻擊齊國。正是因此,劉邦才得以乘隙回奪三秦(即關中地區,因項羽三分秦故地給章邯、司馬欣、董翳,故名。)。項王終竟不肯派韓王成到封國去,改封成為侯,又把他殺死在彭城。張良逃走,抄小路投奔漢王,劉邦這時已經派韓信平定三秦了。
張良歸漢後,劉邦封張良為成信侯,讓他跟隨自己東進攻打楚國。到了彭城,被項羽打得大敗而回,行至下邑(今安徽碭山縣),劉邦下馬靠著馬鞍問道:「我願意舍棄函谷關以東的地方作為封賞,看誰可以與我共建功業?」張良進言說:「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蜔;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史記·留侯世家》)劉邦於是派隋何游說英布,派另外的人去聯合彭越。等到魏王豹反漢,漢王便派韓信帶兵去攻打魏王,乘勢攻佔了燕、代、齊、趙之地。這樣,張良實際上就為漢王制定了取天下的基本方略。而漢最後打敗楚國,正是靠了英布、彭越、韓信這三個人的力量。
❼ 張良最後怎麼樣了,他怎麼死的
張良(?—前186),字子房,秦末漢初傑出的軍事謀略家,與蕭何、韓信同被稱為漢初三傑,被封留侯,謚文成侯。《後漢書注》雲「張良出於城父」,即潁川郡城父縣(今安徽亳州市)人。
張良先人是韓國人(其時,韓國國都為陽翟即今河南禹州),其祖父張開地是韓厘侯、韓威侯、韓襄王時期的相國,其父張平是韓厘王、韓桓惠王時期的相國。當秦滅韓之後,他遣散三百家僮,弟亡不葬,分散所有家產來收買刺客,為韓報仇。
張良曾經在淮陽(今河南淮陽)學習禮制,到東方會見了當時的一位賢者倉海君。尋找到了一位大力士,給他特意製造了一個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鐵錘。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始皇巡遊東方,張良和這個大力士暗中埋伏,在博浪沙(古地名、在今河南原陽縣東南)襲擊秦始皇,可惜誤中了隨行車輛。秦始皇大為震怒,命令全國各地大舉搜捕,捉拿刺客。為此,張良改名換姓,逃亡到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躲藏起來。
張良隱藏於下邳(今江蘇省睢寧北)時,曾經到下邳的橋上隨意散步,遇到一個穿粗布短衣的老者,走到張良面前,故意讓鞋子掉到橋下,對張良說:「孺子,下取履!」(《史記·留侯世家》)張良感到驚訝,想揍他一頓,因為見他年老,勉強忍住氣,把鞋子拾起來。老者又說:「履我!」張良更是氣憤,但想到既已給他拾來了鞋子,便跪下給他穿鞋,老者以足受之,含笑而去。分開後張良特別驚訝,隨著老者的去向注視他。老者離開約莫一里路光景,又返回,說道:「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史記·留侯世家》)張良很感驚異,跪下怔怔地答應了個「是」。
五天後天剛亮,張良就去了。老者已經先在那裡,生氣地說:「與老人期,後,何也?」便離開,並說:「後五日早會。」(《史記·留侯世家》)又過了五天,雞剛剛叫,張良就去了,老者又先在那裡,又生氣地說:「「後,何也?」離開時囑他:「後五日復早來。」(《史記·留侯世家》)過了五天,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老者也來了,高興地說:「應當這樣。」隨即拿出一編書,說道:「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史記·留侯世家》)於是一言不發而去。從此張良再也沒見到這位老人。天亮後看那編書,是《太公兵法》,張良因為覺得它不尋常,便經常讀誦。
十三年後,張良隨高帝經過濟北,果然得到谷城山下的黃石,當做寶物供奉。等到張良死後,與黃石並葬。
數百年後,李白經下邳,作詩以記其事雲: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
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
報韓雖不成,天地皆震動。
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
我來祀橋上,懷古欽英風。
惟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
嘆息此人去,蕭條淮泗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