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韓國的歷史是五千年
根據傳說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後代檀君王儉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檀君統治朝鮮1500年之後退位成為山神。此傳說記載於《三國遺事》之內。
可能棒子們是從那時開始算的.
中國史籍中有「東夷」,意即東邊的弓箭手。東夷是華夏民族對東方民族的稱呼,並非單指某一族群。其認定范圍也隨之更改。從黃帝時期的山東,河南一帶,到中國東北,再到日後秦漢時期的朝鮮半島及日本列島。朝鮮和韓國認為:現代朝鮮人可能是東夷的一支,這從朝鮮先民對箭藝的熱愛,與日本及山東半島(齊國、魯國)的先民都相似。從此推斷,朝鮮半島據說有五千年歷史,但是因為缺少直接證據,中國以及日本史學界並不予以承認。朝鮮歷史根據傳說最遠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國。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原始人類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7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韓國和朝鮮史學家猜想朝鮮人原來是生活在亞洲北面大陸的阿爾泰語系各民族,逐漸遷移到朝鮮半島北部而衍變而來,從公元前4世紀,在北部形成了一個奴隸制國家,史稱古朝鮮。而在半島南部由土著部落形成幾個部落聯盟,沃沮、濊、馬韓、辰韓、弁韓。後來馬韓統一三韓,稱辰國。
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在史籍上第一次出現。在中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叔叔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而成為諸侯。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韓國人的歷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做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不過,由於這一段歷史目前缺乏考古學證據的支持,朝鮮和韓國歷史學界並不認為這段開國的歷史是史實。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太原鮮於氏世譜》,朝鮮的鮮於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燕人衛滿取代。其後代箕准逃至南方,與三韓合流。據說三韓中的「辰韓」便是箕子後代。
高麗、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系,箕子朝鮮是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贊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根據史記,燕國的將軍衛滿率移民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功滅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
公元前82年,因為古朝鮮人和當地部族的抵抗,廢止臨屯和真番的兩郡。公元前75年玄菟郡遷移到遼東。樂浪郡,在朝鮮半島北部遷移很多次,王莽政權的新朝時樂浪獨立,在公元30年東漢(後漢)朝廷收復樂浪郡。
在東漢末年,遼東的公孫氏(《三國演義》中有公孫淵)分樂浪郡南部設帶方郡,
在朝鮮半島南部的土著的韓人建立以辰韓、馬韓和弁韓為中心的辰國,同時存在伽倻等小國,並且接受南遷的古朝鮮人,包括了衛氏朝鮮的遺民及其他部族的加入。
由於漢朝解體,進入三國及後來的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的大戰亂,雖然西晉,十六國時期的鮮卑慕容氏的前燕都曾控制過原來漢朝在朝鮮北部的領地,但最終還是因為集中注意力在中原的爭奪而逐漸喪失了對該地區的控制力,於是,在中國東北南部形成了高句麗王國,並逐漸強大,最強盛時曾控制中國遼東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的原」漢四郡「地區;與此同時前1世紀中葉,辰國也開始解體。其舊領內出現的新羅、百濟開始日漸強盛,公元4世紀,朝鮮形成 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朝鮮前三國時期」
在公元前後(《三國史記》記載在公元前一世紀中),朝鮮半島上出現了三大政權:新羅(前57年-935年)、高句麗(前37年-668年)、百濟(前18年-660年)。在半島南端還有伽倻等政權。各國互相攻伐,同時也出現了朝鮮半島歷史上的一個比較繁榮的時期。
百濟是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百濟依靠向中國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貢的方式,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
也就是說現在的韓國人是南部土著的後代,和強大的高句麗關系不大,高句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而已!!!
Ⅱ 韓國這個國名最早是什麼時間叫的
「韓國」出現很晚,1897年才用,之前用的是「朝鮮國」
1897年10月12日,處於日本控制下的 朝鮮王朝第26代國王李熙(朝鮮高宗)自稱皇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大韓帝國延續了13年,到1910年8月22日,由韓國總理李完用與日本代表寺內正毅簽訂《日韓合並條約》,規定大韓帝國將朝鮮半島的主權永久讓與日本,朝鮮半島遂淪為日本殖民地。1910年8月29日,隨著《日韓合並條約》的生效,大韓帝國亡於日本。
Ⅲ 古代韓國是現在哪裡
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 許昌市 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史記》記載秦吞並韓國時韓的疆域范圍:「九年,秦虜王安(韓最後一個王),盡入其地,為穎州郡。」以上資料說明,韓的領土范圍大致應是黃河以南,故不包括河北,在穎水之濱,故在河南界內,鄭州、洛陽之間,西北與山西接壤,南不過淮河一線(當時是楚地)。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置潁川郡。
中國古代史中,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韓國,中原地區晉三分為韓、趙、魏三家。約公元前11世紀武王滅商後的西周時期,周朝實行分封制,大封諸侯。周成王時,周公旦攝政,平息了商紂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亂。
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於韓,國在燕國之西,即今山西河津縣東北。這就是中原的韓國,也就是後來有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的故國。韓國的先人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受封於韓原(今山西河津縣東北)。春秋末年,韓貞子遷於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
Ⅳ 韓國的歷史到底有多久
韓國距今{2019}有1912年的歷史。
漢武帝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至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派兵佔領衛滿朝鮮後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中北部設置了四個郡,分別為樂浪郡(朝鮮)、玄菟郡(高句麗、沃沮、夫余)
真番郡(真番)、臨屯郡(臨屯),以高句麗為縣,也就說明高句麗是早於漢四郡之前就建立的,也就否定了朝鮮半島/韓半島國家的史書《三國史記》中關於高句麗的建國傳說。
公元前107年,衛氏朝鮮滅亡。其中,玄菟郡設於公元前107年,其他三郡設於公元前108年。公元前82年,真番郡、臨屯郡以及玄菟郡的東部被並入樂浪郡,分別設東部都尉和南部都尉,玄菟郡治所西遷至高句麗縣,後又移居高麗西北。
漢代時韓國歸屬樂浪郡,每年四個季節都要朝拜。建安中(196~220),割據遼東的公孫康分屯有縣以南荒地為帶方郡,派遣公孫模、張敞等人收集各地流民,起兵討伐韓、穢,原先的居民才稍稍離開一些,其後倭、韓歸屬帶方郡。
(4)韓國公元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韓國國家的象徵
國徽
大韓民國國徽國徽公布於1970年7月。
國徽中央為一朵盛開的木槿花。木槿花的底色白色象徵著和平與純潔,黃色象徵著繁榮與昌盛。花朵的中央被一幅紅藍陰陽圖代替,它不僅是韓國文化的一個傳統象徵,而且在此代表著國家行政與大自然規律的和諧。一條白色飾帶環繞著木槿花,飾帶上縫著國名「大韓民國」四字。
國歌
韓國的國歌是《愛國歌》。韓國最早創立的民間報刊《獨立新聞》曾於1896年時刊登了多版本的愛國歌歌詞,但當時「愛國歌」的旋律還未確定。後在大韓帝國時期,愛國歌的旋律被定為軍隊曲,稱大韓帝國愛國歌。
1902年再經修改後大韓帝國愛國歌,被使用於國家的重要慶典上。大韓民國創立前愛國歌一直是依照蘇格蘭民謠「Auld Lang Syne」 (中國稱《友誼地久天長》)的旋律而演唱的。
但作曲家安益泰(1905——1965年)深感不適合拿其它國家的名謠旋律來作自己國家的國歌曲,於是在1935年重新創作了國歌曲,立刻被當時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所採用。但直到1945年大韓民國成立前,國歌仍是以「Auld Lang Syne」版本為主。
國花
韓國國花——木槿花木槿花是韓國的國花。花開的時節,木槿樹枝會生出許多花苞, 一朵花凋落後,其它的花苞會連續不斷地開,開得春意盎然,春光燦爛。因此,韓國人也叫它「無窮花」。
Ⅳ 誰可以簡單說一下韓國的歷史
韓國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據神話傳說,韓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與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韓國歷史上第一個王國。
6世紀中葉,新羅王國征服了臨近的伽倻王國(從1世紀中葉至6世紀中葉在韓半島南部地區發展起來的一批城邦國家)並與中國唐朝結成軍事同盟,征服了高句麗和百濟王國。當中國唐朝後來暴露出要將高句麗和百濟納入其帝國版圖時,新羅便以武力相抗。
公元676年,新羅將中國人逐出韓半島。其後,居住在滿洲中南部地區的靺鞨族人聯合高句麗人於698年建立了渤海王國。渤海王國不僅有高句麗人,還有眾多的靺鞨族人。
韓國歷史上曾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清末,清朝於甲午戰爭中戰敗,韓國脫離與中原王朝的藩屬關系,後成立「大韓帝國」,1910年被日本吞並,二戰後光復取得獨立;1950年爆發朝鮮戰爭,南北分裂,北方國家稱朝鮮,南方國家稱韓國
Ⅵ 韓國到底有多少年歷史
韓國距今(2020)有1913年的歷史。
漢武帝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至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派兵佔領衛滿朝鮮後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中北部設置了四個郡,分別為樂浪郡(朝鮮)、玄菟郡(高句麗、沃沮、夫余)
真番郡(真番)、臨屯郡(臨屯),以高句麗為縣,也就說明高句麗是早於漢四郡之前就建立的,也就否定了朝鮮半島/韓半島國家的史書《三國史記》中關於高句麗的建國傳說。
公元前107年,衛氏朝鮮滅亡。其中,玄菟郡設於公元前107年,其他三郡設於公元前108年。公元前82年,真番郡、臨屯郡以及玄菟郡的東部被並入樂浪郡,分別設東部都尉和南部都尉,玄菟郡治所西遷至高句麗縣,後又移居高麗西北。
漢代時韓國歸屬樂浪郡,每年四個季節都要朝拜。建安中(196~220),割據遼東的公孫康分屯有縣以南荒地為帶方郡,派遣公孫模、張敞等人收集各地流民,起兵討伐韓、穢,原先的居民才稍稍離開一些,其後倭、韓歸屬帶方郡。
(6)韓國公元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韓國由來
韓國國名源於古時朝鮮半島南部的部落聯盟「三韓」(辰韓、馬韓、弁韓),在中國東漢、三國時代,三韓的政權即被中原稱為「韓國」,如《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中記載:「桓、靈之末,韓濊強盛,郡縣不能制,民多流入韓國」。這是朝鮮半島政權被稱為「韓國」的最早記錄。此後朝鮮半島的許多政權雖然不以「韓」為國號,但仍以「韓」或「三韓」作為其別稱而沿襲下來。
至1897年10月,朝鮮高宗建立大韓帝國,使「韓國」作為朝鮮半島國家的正式國名而登上歷史舞台。1919年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於中國上海,雖然改變政體,但仍沿用「韓國」的國名。1948年8月15日起朝鮮半島南部的國名就被定為「大韓民國」,簡稱韓國。
Ⅶ 韓國有究竟多少年的歷史
韓國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據說,韓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與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韓國歷史上第一個王國。歷史學家將韓國的這段早期歷史階段稱為「古朝鮮」時代。
古代韓國最初以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會為特徵,各小城邦又逐漸合並成政治結構復雜的部落聯盟,並最終形成了王國。
在這些部落聯盟中,位於鴨綠江中游的高句麗(公元前37-公元668)最先建國。高句麗富於侵略性的軍隊逐一征服了周圍的部落,並在公元313年甚至攻佔了中國的樂浪地區。
(7)韓國公元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古代朝鮮半島歷史
從考古發現來看,朝鮮半島北部大量出土公元前4世紀以後的燕國明刀幣、戰國式青銅兵器,證實燕國的影響力確實已經及於朝鮮半島北部。
同時,朝鮮半島出土遺物從琵琶形銅劍逐漸發展為細形銅劍,粗紋鏡逐漸發展為多紐細紋銅鏡,無紋陶器逐漸發展為受中原影響的灰陶,鐵制農具為代表的鐵器亦開始從中原傳入朝鮮半島,因此一般認為從公元前4世紀以後的朝鮮半島就進入了「早期鐵器時代」。
中國西漢初年,燕王盧綰叛亂失敗,其部下燕人衛滿從漢朝境內逃亡朝鮮半島,並於公元前194年篡奪了被認為是箕子朝鮮的當地政權,自稱朝鮮王,史稱衛滿朝鮮,並征服了真番、臨屯等朝鮮半島北部的部落。
在現代,朝鮮半島對於三個古朝鮮政權的存在與否取捨不同。對於檀君朝鮮,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則將檀君當做真實人物、將檀君朝鮮視為信史,將其年代上推至公元前30世紀,甚至宣布挖掘出了檀君陵中的檀君遺骨。
韓國雖然也崇拜檀君,但其主流學界則視之為傳說。對於箕子朝鮮,南北均否認其存在。對於衛滿朝鮮,南北均承認其存在。朝鮮強調「滿」(即衛滿)並非盧綰部下,而是古朝鮮的邊境將領。
韓國主流學界則認為衛滿雖為中原人並征服了朝鮮半島北部,但「魋結蠻夷服」,遵從了古朝鮮的習俗,故應將其政權視為自己歷史,同時認為衛滿朝鮮是文獻記載中朝鮮半島最早的國家。
Ⅷ 韓國是什麼時候建國的
大韓民國 (Republic of Korea),簡稱「韓國」
國慶日:8月15日(1945年)
國 旗:太極旗,是1882年8月由派往日本的使臣朴泳孝和金玉均在船上第一次繪制的,1883年被高宗皇帝正式採納為李氏朝鮮王朝的國旗。1949年3月25日,韓國文教部審議委員會在確定它為大韓民國國旗時作了明確解釋:太極旗的橫豎比例為3:2,白地代表土地,中間為太極兩儀,四角有黑色四卦。太極的圓代表人民,圓內上下彎魚形兩儀,上紅下藍,分別代表陽和陰,象徵宇宙。四卦中,左上角的乾即三條陽爻代表天、春、東、仁;右下角的坤即六條陰爻代表地、夏、西、義;右上角的坎即四條陰爻夾一條陽爻代表水、秋、南、禮;左下角的離即兩條陽爻夾兩條陰爻代表火、冬、北、智。整體圖案意味 著一切都在一個無限的范圍內永恆運動、均衡和協調,象徵東方思想、哲理和神秘。
國 徽:為圓形。圓面為五瓣的木槿花,中間為陰陽圖案。綬帶上寫著「大韓民國」。
國 歌:《愛國歌》
國名釋義: 取自民族名稱。歷史上,朝鮮半島中南部曾是原韓族定居之地,李朝末期,改王稱帝,換國號為大韓帝國
國 花: 木槿花
語 言: 朝鮮語
民 族: 朝鮮族
宗 教: 基督教新教、佛教、天主教等
貨 幣: 韓元
時 差: 比北京時間早1小時
氣 候: 溫帶季風氣候
國家政要:總統盧武鉉 (Roh Moo-hyun),2002年12月當選,2003年2月宣誓就職;總理李海瓚(Lee Hai-chan),2004年6月就職;國會議長金元基 (Kim One-ki),2004年6月當選。
人口:4838.7萬(韓國行政自治部根據2004年1月1日),全國為單一民族,通用韓國語。宗教以佛教、基督教為主。
首都:漢城 (Seoul) ,人口1027.7萬(2003年)。2003年12月,韓國國會通過《新行政首都特別法》,決定將行政首都從漢城遷往中部地區。2004年8月,韓國政府最終確定並正式公布了新行政首都的地址,位於韓中部地區的燕歧—公州將成為新的行政首都。韓國政府定於2007年7月在燕歧-公州動工建設新行政首都,在2020年和2030年分別形成擁有30萬和50萬人口的城市。自2012年至2014年,韓國主要國家行政機關將遷往新行政首都。2004年10月,韓國憲法法院裁決,韓國國會2003年12月通過的《新行政首都特別法》違反憲法 。韓國政府制訂的將行政首都從漢城遷往中部地區的計劃將因此被迫停止執行。2005年1月,漢城市市長李明博在漢城市政府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把漢城市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漢城」一詞不再使用 。
行政區劃:現有1個特別市(漢城特別市),9個道(京畿道、江原道、忠清北道、忠清南道、全羅北道、全羅南道、慶尚北道、慶尚南道、濟州道),6個廣域市(釜山、大邱、仁川、光州、大田、蔚山)。
自然地理:位於亞洲大陸東北朝鮮半島的南半部。北部以軍事分界線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相鄰。其餘三面被黃海、朝鮮海峽和日本海所環抱。面積9.96萬平方公里,半島海岸線全長約17000公里(包括島嶼海岸線)。韓國多丘陵和平原,約70%是山區,地勢比半島北部低。丘陵大多位於南部和西部。西部和南部大陸坡平緩,東部大陸坡很陡,沿西海岸河流沿岸有遼闊的平原。韓國屬溫帶的東亞季風氣候。六月到九月的降雨量為全年的70%。年均降水量約為1500毫米,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步減少。冬季平均氣溫為零度以下。夏季八月份最熱,氣溫為25攝氏度。三、四月份和夏初時易受台風侵襲。
簡 史:公元1世紀後,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古國。公元七世紀中葉,新羅在半島占據統治地位。公元10世紀初,高麗取代新羅。14世紀末,李氏王朝取代高麗,定國號為朝鮮。1910年8月淪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獲得解放。同時,蘇美兩國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北半部和南半部。1948年8月15日,大韓民國宣告成立,李承晚當選首任總統。1960年李承晚在全國性學生運動中下台。1961年朴正熙發動軍事政變,開始長達18年的統治,期間韓國經濟實現持續高速增長。1979年朴正熙遇刺身亡,全斗煥發動政變,並於1980年出任總統。1987年韓國實行總統直選,同年盧泰愚當選第13屆總統。第14至16屆總統分別為金泳三、金大中和盧武鉉。韓國於1991年9月17日同朝鮮一起加入聯合國。
政 治:韓國現行憲法是1987年10月全民投票通過的新憲法,1988年2月25日起生效。新憲法規定,韓國實行三權鼎立、依法治國的體制。根據這部新憲法,總統是國家元首和全國武裝力量司令,在政府系統和對外關系中代表整個國家,總統任期5年,不得連任。總統是內外政策的制定者,可向國會提出立法議案等;同時,總統也是國家最高行政長官,負責各項法律法規的實施。總統通過由15-30人組成並由其主持的國務會議行使行政職能。作為總統主要行政助手的國務總理由總統任命,但須經國會批准。國務總理有權參與制定重要的國家政策。總統無權解散國會,但國會可用啟動彈劾程序的方式對總統進行制約,使其最終對國家憲法負責。韓國實行一院制。國會是國家立法機構,任期4年,國會議長任期2年。憲法賦予國會的職能除制定法律外,還包括批准國家預算、外交政策、對外宣戰等國家事務,以及彈劾總統的權力。韓國法院共分三級:大法院、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大法院是最高法庭,負責審理對下級法院和軍事法庭作出的裁決表示不服的上訴案件。大法官由總統任命,國會批准。大法官的任期為6年,不得連任,年滿70歲必須退位。
經 濟:20世紀50年代韓國經濟從崩潰的邊緣走向復甦,60年代韓國成功地推行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經濟發展計劃,70年代躋身於新興工業國(地區)行列,80年代發展成為國際市場上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國家,90年代開始把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作為努力目標。韓國經濟實力雄厚,鋼鐵、汽車、造船、電子、紡織等是韓國的支柱產業。韓國曾是個傳統的農業國。隨著工業化的進程, 農業在韓國經濟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小, 地位日見低下。韓國是農產品主要進口國家,進口量趨於增長,但其農業市場對外國的參與極為敏感,是個對外開放程度較小的經濟部門。韓國耕地面積為195萬公頃,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平原、丘陵地區,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2%。韓國礦產資源較少,已發現的礦物有280多種,有經濟價值的50多種。有開采利用價值的礦物有鐵、無煙煤、鉛、鋅、鎢等,但儲藏量不大。由於自然資源匱乏,主要工業原料均依賴進口。工業主要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等。浦項鋼鐵廠是世界第二大鋼鐵聯合企業。2002年汽車產量320萬輛,居世界第6位。造船訂單標准貨船噸數759萬噸,重新成為世界第一。電子工業以高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為世界十大電子工業國之一。半導體集成電路發展迅速。近年來韓國重視IT產業,不斷加大投入。韓國風景優美,有許多文化和歷史遺產。旅遊業較發達。主要旅遊點有漢城景福宮、德壽宮、昌慶宮、昌德宮、國立博物館、國立國樂院、世宗文化會館、湖岩美術館、南山塔、國立現代美術館、江華島、民俗村、板門店 、慶州、濟州島、雪岳山等。
文 化:韓國是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家,在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韓國的美術主要包括繪畫、書法、版畫、工藝、裝飾等,既繼承了民族傳統,又吸收了外國美術的特長。韓國的繪畫分東洋畫和西洋畫,東洋畫類似中國的國畫,用筆、墨、紙、硯表現各種話題。此外還有各類華麗的風俗畫。與中國、日本一樣,書法在韓國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形式。韓國人素以喜愛音樂和舞蹈而著稱。韓國現代音樂大致可分為「民族音樂」和「西洋音樂」兩種。民族音樂又可分為「雅樂」和「民俗樂」兩種。雅樂是韓國歷代封建王朝在宮廷舉行祭祀、宴會等各種儀式時由專業樂隊演奏的音樂,通稱「正樂」或「宮廷樂」。民俗樂中有雜歌、民謠、農樂等。樂器常用玄琴、伽耶琴、杖鼓、笛等。韓國民俗樂的特色之一是配上舞蹈。韓國舞蹈非常重視舞者肩膀、胳膊的韻律。道具有扇、花冠、鼓。韓國的舞蹈以民族舞和宮廷舞為中心,多姿多彩。韓國的戲劇起源於史前時期的宗教儀式,主要包括假面具、木偶劇、曲藝、唱劇、話劇等5類。其中假面具又稱「假面舞」,為韓國文化象徵,在韓國傳統戲劇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Ⅸ 韓國究竟有多少年的歷史
韓國於1948年8月15日在朝鮮半島南部正式建國。其建立源於1919年在中國上海成立的一個流亡政府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韓語:대한민국임(림)시정부/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朝鮮半島在日韓並合後,「韓國民族獨立運動」興起。金九等人流亡中國並建立流亡政府。該臨時政府未曾受到任何國家的認可。而中國國民政府當時雖然沒有正式承認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給予其極大的幫助,如協助訓練地下武裝及情報人員,並幫助其在國際社會擴大影響。[1]
日本全面侵華後,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隨當時抗日的中華民國政府於1940年到達中國重慶。並於1940年9月17日在重慶成立韓國光復軍總司令部,李青天將軍出任總司令,李范奭將軍出任參謀長。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9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發表對日宣戰聲明書,正式對軸心國宣戰。
1945年2月,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蘇中3國共同託管。[2] 二戰結束後,由於蘇聯和美國就朝鮮半島的共管無法達成共識,1948年,半島被劃分為南北兩塊勢力范圍:蘇聯勢力范圍內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簡稱北朝鮮)以及美國勢力范圍內的大韓民國(簡稱韓國、韓國或南朝鮮)。1950年6月25日,北朝鮮進攻韓國,朝鮮戰爭爆發。在蘇聯等共產主義國家缺席下,當時由美國等主導的聯合國決議發動聯合國軍支援韓國。聯合國軍支援的韓國同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抗美援朝支持的北朝鮮最終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火協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沿三十八度線非軍事區分界而治。
Ⅹ 歷史里有韓國嗎 韓國是怎麼來的
韓國的歷史往往斷定為始於公元前2333年,天神之子與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傳奇人物檀君建立稱之為朝鮮(意即「寧靜的晨曦之國」)的第一個王國的時候。雖然在學者之間對於檀君神話的歷史真實性有爭論,但是,大家知道,古代韓國是以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會為其特徵的。這些氏族幾經興衰,到公元1世紀,韓半島和現在稱為滿洲的部分地方出現了三個王國,即高句麗(公元前37-公元668)、百濟(公元前18-公元660)和新羅(公元前57-公元935)。
自668年新羅統一韓半島以後,盡管常常遭受外國侵入,韓國卻一直由單一的政府統治,並保持了政治上的獨立和文化與民族的同一性。高麗(918-1392)和朝鮮(1392-1910)這兩個王國,在擊退契丹、蒙古、滿族和日本入侵者的同時,加強了王朝的力量,繁榮了文化。19世紀末,韓國成為中國、俄國和日本等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激烈競爭的焦點。1910年,日本吞並韓國,建立了殖民統治,結束了朝鮮王朝,隨之結束了傳統的韓國。1945年,韓國光復不久,國土便被分割,南方的大韓民國建立了民主政府,北方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由共產黨政權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