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漢服和服韓服他們是不是都是中國的古代日本的古代韓國的古代服裝呀
不是漢服與韓服、和服像,而是和服、韓服很像中國的漢服。因為他們的服裝都是在我國學習模仿過去的,和服明確就是從我國唐代時期模仿唐代服裝演變成的,其頭飾、發型、服裝如果放到我國唐代,相似度極高;而韓服也是模仿我國明代時期的服裝特點,加之他們本名族服裝的一點特色形成的,看看韓國人穿著韓服結婚的時候,新郎官的帽子、服裝與我國明代時期的衣服基本一樣。
款式上來區別,這才是重點。專業地判斷是哪一種服裝,還是要從款式。
1,和服的衿和漢服不一樣。
和服的衿,既非中國的交領,也與中國的直領不同,最典型的特徵是衿頭出在衣服外面。漢服的衿和衣服是平齊的。
還有,和服的衿內貼一層布做共衿,共衿不封口,用於插進領芯(讓領子形狀變的很硬的東西)。漢服從來沒有領芯。
2,和服的袖子大部分是方形袖,漢服的袖子大部分是圓形袖。
為什麼說和服大部分是方形袖,因為也有少量圓形的款式,比如說圓祿袖,現代的和服則一般都為方形袖。至於漢服,大部分是圓形袖,但要注意也有少量方形的,唐朝的部分舞衣袖即為方形,比如說那尊著名的舞女陶俑所穿。
3,和服袖後不封口,反而袖前端底下要封,和我國宋明時代的代表性服裝是剛好相反的。
早在秦漢時代,我國的袖前端底下也封一部分,只留比較小的口來伸手,稱為懸壺袖——可見於曲裾圖樣,這種袖形進化到唐朝還有,後來逐漸被大袖替代了,但是我們的袖後從來沒有不封過。袖後不封口、一直開到腋下是和服的特徵。
4,漢服是靠系帶綁住穿的。和服沒有系帶。
和服上面沒有一根帶子,完全靠腰帶固定,如果腰帶散了衣服就徹底開了,所以女式和服腰帶才會綁的很誇張。
5,和服腰帶的長度、復雜打法和打出來的花樣是漢服沒有的。
漢服腰帶就是合腰身長,綁上再下墜一點就夠了。女式和服腰帶卻需要長4米多,利用它在背後打出各種花樣。
6,漢服上的環佩、香囊、桃符、彩縷、綬帶、披帛等裝飾,都是和服沒有的。當然和服也有自己的裝飾品,不多說了。漢服還有小佩劍等裝飾,相對的和服是用懷刀的。
❷ 韓國漢服的漢服文化
清代以前,朝鮮與我國漢族人在衣冠方面一直是相同的。早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因為躲避戰亂,中原的漢族人大量遷居朝鮮半島,史記記載當時的半島上的三韓之一的辰韓說秦語,自稱是秦人的後代。因為漢族人祖先的大量移居朝鮮半島,所以從那時候起伴隨著漢人的遷居,漢服也開始出現在朝鮮半島,三韓時代之後,朝鮮半島進入統一新羅時代,而從大量的出土服飾來看,朝鮮半島與大陸服飾幾乎沒有差別,貞觀二十二年(649),新羅道臣入唐,學習漢制,「改其章服,以從中華制。」次年(649),新羅「始服中朝衣冠」。從大量史料來看,新羅與中原的漢人衣冠是相同的,後來的高麗與朝鮮王朝,雖然在衣冠上也曾受到胡人的影響,但是整體還是保持了漢服的特徵而沒有改變。宋人孟元老的筆記《東京夢華錄》記載了宋廷元旦大典「高麗與南番交州使人,並如漢儀。」而明代的時候,明廷多次對朝鮮賜服。朝鮮民族在受中國漢文化熏陶之前曾經是散居在帕米爾高原的游牧民族,崇尚下寬上窄的金字塔形服飾,韓服的基本風格是在大約新羅時代演變出來。當時的褲子都很短和緊身,而上衣的腰圍則非常貼身。朝鮮族服飾經歷了三大變革,朝鮮先民最初的白衣服飾的在中國唐朝的影響下進行了第一次變革,第二次是高麗時代,第三次是受明朝的影響而進行了漢化。
❸ 韓國古代女性傳統服飾是什麼
韓國古代女性傳統服飾是赤古里。
赤古里作為上衣在朝鮮(韓國)男女通用,赤古里在朝鮮的三國時代,高麗叫做「襦」,百濟叫做「復杉」,新羅叫做「尉解」。
直到高麗王國的時候,赤古里這個名稱才第一次被記錄下來,用漢字寫作「赤古里」或者「短赤古里」,赤古里這種叫法很可能有來自蒙古的影響。
最初赤古里長及腰部,直接來源於漢服襦裙中的上襦。但到了朝鮮王朝時期,赤古里僅長至腋下且剛好遮住胸部。
韓服的演變:
韓服是受漢服和蒙古服飾的影響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傳統服裝。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士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莊閑雅。一襲韓服透露著東方倫理和超世俗之美的完美結合。韓服非常講究顏色和圖案。
歷史上曾因貧富貴賤的差異,韓服在花紋、色彩上有過很大差別。比如,朝鮮時代的國王穿的是象徵宇宙中心的黃色服飾,而平民則多身著樸素的白色服裝,這也是韓民族被稱為「白衣民族」的由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赤古里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走進韓國 了解傳統韓服的由來與發展
❹ 漢服與韓服如何區分有何不同呢
漢服和韓服還是有一定的區別,中國的漢服在裙子方面比較垂直自然,而韓服的裙子一般都比較蓬鬆並且要大一些,漢服衣服上沒有帶子,韓服的帶子一般用蝴蝶結。
三、總體來說漢服的線條講究曲線,雖然有一些衣服展開了呈方形,但穿在身上能夠展示女士完美的曲線,顯得婀娜多姿,因為現在漢服的系列太多了也沒有統一的標准,所以要想區別漢服和韓服,一定要明白漢服講究的就是簡單而且自然,沒有一些花里胡哨的裝飾,要想區分這兩件衣服從外觀就可以做一個大概的了解,這些比較方法只適用於常見的款式進行區分,如果想仔細區分那麼就要近距離觀察。
❺ 韓國朝鮮時代的服飾是不是仿明朝的
是仿明朝的。
朝鮮成為明朝附屬國,進行了全方位的漢化,女子服裝則受到明代襖裙和唐代齊胸襦裙的影響,初期衣帶在右側,較幼及短,後來移到較中間的位置並加粗、加長,上襦亦縮短;韓服的個性發展開始於李氏朝鮮中期。
從那以後,朝鮮特別是女裝,逐漸向高腰、襦裙發展,同中國服飾的區別逐漸增大。而李氏朝鮮時期韓國男子的著裝則基本上在照搬中國明朝服飾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民族審美和特色,社會各階層服飾的顏色、紋樣、款式等有著嚴格的區分。
在李氏朝鮮末年,平民(白丁)女性的上衣甚至短至袒露胸部,有可能是為方便哺乳而設,至日佔時代被日本統治者以「有傷風化」為理由取締。
之後在北朝鮮和南韓各自獨立分治之後,各自又再次發展出不同的路線,北朝鮮以素雅和簡朴為主,而南韓則較追求線條的清晰筆直,並常在裙中加入裙撐以製造類似蓬蓬裙的效果。
現代韓服里,除了源自西方的馬甲和滿族的馬褂子,其他款式均學自漢服。
(5)韓國的漢服是怎麼樣的擴展閱讀:
明朝服飾對其他周邊國的影響:
1、越南
十八世紀初日本畫家筆下的越南(東京)婦女及小孩。越南古稱交趾(中國稱作「安南」),西元968年,丁部領建立丁朝(大瞿越國),開始成為獨立的封建王朝,兩年後(970年)自稱皇帝。
在服飾上,尤其是宮廷禮服,皇帝、大臣的朝服,幾乎就是中國漢族王朝宮廷禮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試以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所著之弁冠、兗服來看,與明朝宗藩服飾如出一轍,不過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顯得小一號而已。
以漢族帝王的正式禮服——冕旒袞服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越南是六旒的。
滿清占據中國之後的兩百多年間,與中國南疆山水相連的越南,仍然完好的保存著明式衣冠,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殖民者在越南存留下來的許多珍貴照片和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以明確的反映出這一點。
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1898年駐雲南府(今昆明)的法國領事方蘇雅(Auguste François,1857年8月20日—1935年7月4日)所著龍袍的照片,被許多人誤認為是中國皇帝的龍袍或者中國戲曲中的裝束。
實際上,方蘇雅所著之服,乃是越南皇帝的朝服,從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類似,只是帶有濃厚越南服飾特徵。
2、琉球
琉球國在14世紀開始向明朝朝貢,琉球和福建地區的關系密切,琉球常派留學生往福建學習中國文化。一些留學生在福州長期生活後,也把福建的民間習俗帶回琉球。所以,不少琉球服飾式樣仿製福建當時的服飾。
❻ 被韓國網友稱為韓服的漢服,是哪個朝代的呢
據史料記載韓國的漢服是從我國唐朝時期引進的,韓國的漢服也能看到我國唐朝服裝的影子。
❼ 韓國漢服的歷史發展
朝鮮成為明朝附屬國,進行了全方位的漢化,女子服裝則受到明代襖裙和唐代齊胸襦裙的影響,初期衣帶在右側,較幼及短,後來移到較中間的位置並加粗、加長,上襦亦縮短;韓服的個性發展開始於李氏朝鮮中期。從那以後,朝鮮特別是女裝,逐漸向高腰、襦裙發展,同中國服飾的區別逐漸增大。而李氏朝鮮時期韓國男子的著裝則基本上在照搬中國明朝服飾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民族審美和特色,社會各階層服飾的顏色、紋樣、款式等有著嚴格的區分。在李氏朝鮮末年,平民(白丁)女性的上衣甚至短至袒露胸部,有可能是為方便哺乳而設,至日佔時代被日本統治者以「有傷風化」為理由取締。之後在北朝鮮和南韓各自獨立分治之後,各自又再次發展出不同的路線,北朝鮮以素雅和簡朴為主,而南韓則較追求線條的清晰筆直,並常在裙中加入裙撐以製造類似蓬蓬裙的效果。現代韓服里,除了源自西方的馬甲和滿族的馬褂子,其他款式均學自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