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韓國經濟特點 韓國的主要經濟類型有哪些
國家經濟的發展與人們日常生活的息息相關,韓國作為一個小國,經濟實力卻位居世界前茅,這與韓國本國所重點發展的經濟產業類型有非常大的關系。
韓國經濟特點
韓國經濟是市場經濟模式,20國集團成員之一的世界主要經濟體,是擁有完善市場經濟制度的經合組織發達國家。韓國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未來11國中唯一一個發達國家,是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韓國創造的經濟繁榮被稱為--「漢江奇跡」。1963年韓國人均GNP只有100美元,到2005年卻超過16,000美元,增長高達160倍。截至2005年韓國的資訊科技產業多年來一直執業界之牛耳,除高速互聯網服務聞名世界外,內存、液晶顯示器及等離子顯示屏等平面顯示裝置和行動電話都在世界市場中具領導地位。
韓國的主要經濟類型有哪些?
農業
韓國農業資源稟賦非常稀缺,現有耕地面積1835.6千公頃(18.4%是農耕地),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國家之一。韓國農產品因此較多依賴國外進口。除了大米和薯類能基本自給外,其他糧食85%需要進口。另外韓國60%以上的牛肉、魚貝類,20%水果、禽肉和奶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只有砂糖和蛋可以完全自給。
韓國農業以小規模家庭經營為主。隨著韓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業在韓國GDP的比重不斷快速下降。1970年農業在GDP的比重為20.7%,而到2004年這一比例就已經下降到4.0%。韓國城市化發展速度很快,農業勞動力流失和老齡化問題嚴重。1970至2000年間,韓國農業就業人口比例由50%降到了8.5%。韓國農民的收入水平較高,人均年收入1.35萬美元(2005年)。城鄉收入差距小,農民與城市居民收入的比例是0.84:1。
韓國農業生產結構中種植業特別是大米的比例較高,而畜牧業等的比重小。不過糧食作物的面積有減少的趨勢,高附加值作物、蔬菜和水果的面積在種植業中的比重在增加高經濟附加值的作物高麗參和芝麻占韓國農業生產的1.6%。
韓國政府對農業一直採取保護扶植政策,農業補貼占韓國GDP的4.7%,居世界前列。韓國在農產品貿易上實行許可制和高關稅制以保護本國農業發展。韓國的農產品價格比國際農產品價格平均高2.85倍。不過在全球貿易自由化的進程中,韓國也不得不逐步開放農業市場。這使得相應的國內生產大幅度地減少。韓國農民經常組織遊行示威反對開放農產品市場。此外,韓國農民還宣揚「身土不二」的理念,勸誡韓國人要吃本國米、水果、肉等,以抵制外國農產品。
『貳』 歷史上韓國的經濟曾不足朝鮮一半,它是如何逆襲成為發達國家的
韓國是一個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半島國家,由於韓國和北面的朝鮮處於一種完全隔絕的狀態。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韓國是一個很標準的島國,不能夠通過陸地的方式進行連接,與外界的溝通只能夠通過航空或者說水面。
不過創造了“漢江奇跡”,一度高歌猛進的韓國並沒有停滯下來,而是選擇繼續進步,它開始與時俱進的向新型產業(第三產業)轉型。當時的韓國看準了中國內地娛樂市場極度空缺,便開始推動娛樂業的發展——韓國通過娛樂這種低成本高回收的方式創造了一部分在中國內地極度火爆的明星,而以這些明星為核心形成連帶作用,誕生出了一條新的產業鏈。
從一窮二白到發達國家,巧妙的利用了國家有限的資源,還有國際關系,成功的將自己的一副爛牌打成一手好牌,韓國如今也成為了很多國家借鑒發展的楷模。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韓國如今仍舊受制於資源限制,生活條件並不豐富。我們拿它們的飲食來說,韓國人只在一些主食上面能實現自給,水果還有肉類很難達到自我需求,因此韓國的水蔬菜還有肉類主要靠進口。但由於不能夠通過陸地運輸,使用航空運輸太貴,海上運輸又太慢。所以對於韓國人來說,吃新鮮肉和新鮮蔬菜就是一種很奢侈的產品,因此我們經常看到一些韓國人來中國旅遊的時候,會選擇報復性的拚命吃肉。
『叄』 韓國為什麼會成為發達國家,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出來混就需要站隊,最先跟老大表忠心的,都會受到提拔
國家與國家,其實和人與人很相似,只不過有時候更虛偽一些,有時候更暴力一些。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國家與國家相處也如混江湖。在上世紀中葉,美國通過兩次大戰確定了新任扛把子的地位,那個時候亂世尷尬剛結束,新老大微信尚未建立,潛在的挑釁無處不在,因此,美國曾兩次赤膊上陣去和不聽話的小弟掐架,就在大家都旁觀看戲的時候。剛剛因前任老大——日本破產而一窮二白的韓國,也主動請纓加入了戰爭。
打鐵還需自身硬,勒緊腰帶,獨裁強權造就了韓國的今天
雖然說韓國崛起是很多人,很多事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其中的一個人確實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他的上台卻不是那麼光彩!
他就是朴槿惠的父親朴正熙,其人在中國人心中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黑歷史”,1942年朴正熙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而後來到東北參與清繳抗日武裝力量。日本戰敗投降後,朴正熙返回韓國。
於1961年依靠軍事政變上台的,其後一直擔任韓國總統,直到1979年遇刺身亡。正是在他用軍事獨裁手段統治韓國的18年裡,韓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工業現代化,優惠政策吸引外資,鼓勵出口型企業創收,國家資本扶持重點潛力行業,其中就包括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三星。
雖然後來朴正熙遇刺身亡,但他所遺留下來的是,已經是一個生機勃勃的韓國了,各項事業也都已經步入正軌。等到1988年韓國漢城奧運會舉行,韓國已經大半年身子邁入發達國家行列,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後記:
看完上面的內容,或許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韓國在近些年一直都對美國馬首是瞻,韓國總統也都成為高危職業的原因。畢竟當傀儡誰心裡好受,青瓦台旁就有美國的軍事基地。
當初國家為發展經濟而舉全國之力扶植的公司,因為缺乏相關制約機制,自打朴正熙被刺殺後,就越發尾大不掉,甚至倒逼政府,讓韓國逐漸淪為財閥代言人!
『肆』 韓國的經濟發展歷程
韓經濟發展歷程回顧
1948年韓建國後不久,朝鮮戰爭爆發,韓經歷了三年戰爭洗禮,經濟遭受沉重打擊。戰爭結束後,其經濟主要依賴美國的無償援助和優惠貸款。
60年代韓經濟開始起步,以第1個「5年經濟發展計劃」為標志,韓開始工業化進程。此時,韓政府開始實施以促進出口為特徵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為促進出口,韓將韓元貶值100%,並將多元匯率體系轉為單一匯率體系。當時勞動力成本較低,出口主要以輕工業產品為主,進口中糧食占較大比重。採取措施擴大出口同時,韓還制定了《外國資本促進法》,鼓勵外資流入。外資在當時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據統計,1962年外資在韓國內投資中所佔的比重高達83%。
70年代,韓開始著力促進重化工業的發展。1973年韓公布並開始實施「重化工業發展計劃」,大量投資向重化工行業傾斜。這一時期是韓造船、鋼鐵、汽車、電子、石化等工業的萌芽期,也是韓城市化進程開始加速的時期。重化工業的發展對經濟拉動效果十分明顯,1972-1978年韓GDP年均增長10.8%,重化工產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亦由72年的21%上升至78年的35%。同期,韓發起了著名的「新農村運動」,大大提高了農村地區的生產和生活水平。
80年代韓經濟開始自由化並開始著手進行結構調整。70年代的過度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韓政府要求大企業進行合並重組,結構調整主要集中在汽車、重機械製造、冶煉、造船和海外工程建設領域。這一措施促使韓產生了一批大財閥加深了這些大企業集團的市場壟斷。同時,韓開始銀行業私有化,降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障礙,金融服務開始逐步走向多樣和成熟。這一時期韓對外國直接投資的限制亦有所放寬,1984年修改了《吸引外資法》,取消了對外資持股比率和利潤匯出等的限制,對外資的審批亦轉向NEGATIVE系統。
90年代是韓經濟逐步融入世界化進程的時期。90年代經濟區域化蔚然成風,新的國際貿易體制逐步形成。韓積極參與烏拉圭回合談判並於1995 年成為WTO創始國之一,1995年韓人均收入首超1萬美元,1996年韓加入OECD,標志著韓正式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同期韓還先後加入了APEC、ASEM等國際組織。
1997年韓發生金融危機。80年代以來的過度經濟擴張過程中,韓積累了大量外債,外債在GDP中所佔比重快速增長,1994年已接近GDP的25%,其中,短期外債所佔比重極高,1996年曾高達58%,而韓本身外匯儲備並不充足。大企業為實現自身快速發展不惜大舉借貸進行投資,導致企業負債率居高不下,企業財務結構十分脆弱。據統計,1997年前韓企業平均負債率超過400%,30家大企業的平均負債更高達518%。此外,在金融危機發生的前一年即1996年,韓貿易收支狀況較差,韓寶鋼鐵、起亞汽車等若干大企業又相繼破產,更加重了韓整體的經濟脆弱程度。
1997年10月,東南亞金融風暴爆發,韓國股市隨之暴跌,韓元匯率急劇下跌。截至11月21日,韓外匯儲備幾乎耗之殆盡。韓政府迫不得已向IMF申請了135億美元的緊急貸款援助,暫時渡過了這場危機。
危機過後,韓政府根據與IMF達成的協議,開始對其經濟進行改革,主要著眼於提高宏觀經濟的穩定性。通過在公共領域、企業領域、金融領域、勞動力領域進行大幅度結構調整和制度改革,迅速地擺脫了金融危機的陰影,提前償還了IMF借款,外匯儲備大幅增加,1997年韓外匯儲備僅為38億美元。截至2009年1月,韓外匯儲備為已增至2017.4億美元。
『伍』 為什麼韓國那麼富朝鮮那麼窮呢
我也很想知道 朝鮮戰爭之後,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朝鮮政治穩定,外交上和蘇聯、中國結盟,經濟發展創造了所謂「千里馬速度」,人民生活普遍優於韓國,至1980年代末,在國際上北朝鮮的工業及民生消費製品仍可見。然而由於朝鮮的經濟是以蘇聯為中心的社會主義陣營的一環,結構單一,因此1980年代社會主義陣營在冷戰失利之後處境日益艱難,人民生活品質不升反降。1990年代朝鮮經濟宣告崩潰。
今天,朝鮮經濟依舊是高度的計劃經濟,同時是世界上最孤立的經濟體之一。盡管朝鮮進行了經濟改革,但是仍然保持「計劃經濟原則不變」。由於北朝鮮政府拒絕公布有關的經濟數據,可靠的有關朝鮮經濟的信息十分匱乏。國有工業生產了幾乎所有的加工品,政府大力發展重工業以及國防工業。
韓國的經濟一直都是由數個財閥家族所壟斷,經濟規模師從日本財閥模式,以大為尚。這些財閥,都在韓戰之後建立。在1995年,當時全國的四大財閥分別為:現代集團、三星集團、大宇集團及樂喜金星集團(LG集團)。不過在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風暴之後,30家財團平均債務資產比率達到了379.8%,國家原來的18個財閥,只餘下4個,但他們到現在仍在主導韓國的經濟發展,2005年韓國前十大公司總凈利達250億美元。三星企業目前掌握了韓國約22%的總出口值,每年繳納8%的稅金。韓國媒體經常以「三星王國」、「三星共和國」、「李健熙時代」等稱謂來形容三星集團對韓國經濟的影響力。2005年,韓國人均國民所得突破16000塊美金(匯率法),在「亞洲四小龍」中已經正式超越台灣,擺脫殿後的形象,韓國總統盧武鉉曾發一句豪語:『到2010年,韓國將實現挺進世界貿易前八強的目標,開創國民所得兩萬美元的時代。』然而,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得到的韓國人均GDP目前還只有同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台灣的85%。 5709
『陸』 論述韓國經濟迅速崛起的原因和背景
說到韓國崛起的原因,有三個最重要的因素:美國,日本,以及50-80年代那個發展經濟的最佳時期。 韓國經濟起步時期是全斗煥的軍事政府,過分地獨裁,為韓國的民主化發展構成了很大的負擔 50年代與60年代之交,以電子科學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推動了新技術新產品的問世,提高了生產率,經濟結構發生變化,世界發展呈現強勁的勢頭,使國際市場日益擴大,刺激了各國貿易持續增長。加上美、日全球戰略的考慮,對韓國在資金、技術、物質等方面給予援助,為韓國發展出提供了寬活的發展空間。從64年開始,韓國從進口替代戰略轉向出口導向戰略,把重心由國內市場轉向國際市場,採取多邊化自由化的政策,參與世界競爭,以外貿出口帶動國民經濟發展。 60年代初,韓國作出加快引進外資步伐的決定。有利於發展出口和國際收支改善的原則,30年來,韓國以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為依據,制定了引進外資的鼓勵和限制政策,一直把技術引進作為引進外資的一個重點。在60年代,大膽利用外國先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創新,促進了產業技術的發展,形成以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基礎的重工業經濟。80年代以後,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以促進產業的升級換代. 韓國持續高速增長為剩餘資本集中提供了參與國際分工的有利條件。為了擴大出口,穩定國際資源進口,抵制保護主義,強化本國產業升級,提高產品競爭力,降低勞動成本,80年代以來,韓國推行了對外直接投資、建立海外生產基地的策略 韓國把提高人的素質作為發展的基礎,立國之初就提出「教育先行」,教育一直超前發展。長期以來,在發展中國家中,韓國政府的教育投入比例一直是最高的國家之一。 韓國在社會發展中有明確的規劃和強有力的手段,對出現的社會問題,如貧富差距,農村問題,及時採取雷厲風行的措施,扭轉了發展的偏差。 韓國在治理腐敗、調整經濟結構、治理金融危機等方面同樣表現了韓國人剛毅的特點。 由於儒家傳統,韓國社會發展中強調社會倫理價值,強調社會風氣的純潔,強調愛國主義,強調人的精神面貌。 韓國社會還保留了大量的舊傳統。現在還有人按古禮祭祀孔子,長幼尊卑秩序在韓國社會中表現明顯。傳統道德仍然被韓國人所信守。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成為韓國人最突出的民族特點。
『柒』 ★請問專家:韓國為什麼有錢呢
樓上瞎說的,實際上全地球上沒有收過美國的援助的國家是只有北朝鮮,包括中國,英國,俄羅斯,世界的將近200個國家都收過美國的援助,北朝鮮也收過援助但是這因為是核武器的談判引起的,所以不知道叫援助還是叫協商,不管怎樣,全地球沒有一個國家是不收美國援助的.
韓國的經濟是到1961年收到美國的援助,當時韓國是世界第二貧困地區,大部分的援助是麵粉,方便麵之類的,還有越南戰爭時,美國花錢僱傭韓國軍人。
從此之後韓國是拚命地賣勞動力,韓國人到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美國等各國做工人,賺過來外匯,而且韓國位置好,各個國家在韓國建工廠,公司,就像以前的中國上海,廣東這些地方似的,因為韓國很多地方是港口,而且工資便宜,所以韓國人在外國企業里做工人,開始賺錢的,他們是拿低工資用韓國人,中國也走著跟韓國一個路線。
不過經濟程度成長到一定程度,開始學日本的經濟構造,強化電子產品,汽車行業,造船類似的,通過這些富起來的。
這跟韓國人的勤勞也有關,開放的政策也有關的,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和現在的北朝鮮都是因為不開放,不讓其他國家企業過來,不能賺其他國家的錢所以窮的,但是中國也改革開放後很多國外企業在中國投資,中國人去做他們的工人攢下來的錢達到了現在,以後還會富起來的,但中國帶著一個危險,就是腐政腐敗,不解決這現象國家會富,但國民離不脫貧窮的生活
『捌』 韓國靠什麼發展起來的
韓國奇跡
無論從人口還是面積來說,韓國都只是小國。然而韓國近半個世紀來經濟增長的成績,使我們不得不對這個東鄰小國刮目相看。
1961年,軍事強人朴正熙上台,為了爭取國內民眾及國際社會對其威權政府合法性的認可,從1962年起,實行了多個經濟增長企劃。當時的韓國經濟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國民生產總值僅23億美元,人均GDP只有87美元,基本上是落後的農業國,現代工業基礎極為薄弱。
但在朴正熙執政的近20年裡,韓國經濟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1970年代初提出的經濟口號,「人均GDP上千美元,我家有轎車了」,在他被刺的1979年就基本實現了。與新加坡、我國的香港、台灣一起跨入了新興工業化經濟體之列,被稱作「東亞四小龍」。以同樣方式上台的全斗煥,也是將發展經濟作為其政績的「第一考量」。「漢江奇跡」主要就是指上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那段時期韓國的經濟增長率接近兩位數。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之前,韓國人均GDP就已經超過10000美元。但金融危機使韓國經濟遭受重創。1998年韓國經濟竟破天荒地出現了負增長,是年GDP下降了6.7%。在國難面前,韓國人表現出了高度的民族凝聚力,韓國各地的獻金運動,各界民眾包括海外韓僑紛紛踴躍捐出美元、金銀首飾來充實外匯儲備,共紓國難,場面令人感動。
韓國是受危機波及最深的國家,但也恢復得最快。進入2005年後,韓國經濟景氣正全面恢復。韓國經濟界將金融危機後的重振及今後韓國經濟的前途歸功於:「IT」和「中國市場」。韓國分外重視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他們認為,韓國惟一的資源、最重要的生產力就是他們的大腦,即「人力資源」。
2004年,韓國的信息化程度在世界綜合排名第7,居民使用互聯網寬頻的比重居世界第1。他們的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上納稅等電子商務活動的普及率是我們難以想像的。
今天的韓國是IT產業強國,三星電子公司已經是世界超一流IT企業。2004年,員工總數不過10萬的三星電子銷售額為505億美元,佔全國GDP的近8%!2004年韓國在IT研發方面的總投資額為138億美元,佔GDP的2.5%。其他行業如現代汽車、LG家電、SK通訊、韓進流通等韓國著名企業也都是靠重視研發才實現快速擴張的。
另外,中國市場對韓國經濟貢獻巨大。1992年中韓兩國建交以來,經貿關系飛速發展,兩國經濟關系十分密切,韓國經濟學家說,「兩國市場的邊界日益模糊」,韓國媒體還發明了一個新詞:KOINA=KO-REA+CHINA,來說明「中國市場攸關韓國經濟的生死,怎麼估計都不過分」,有人還形象地說,「中國市場打個噴嚏,韓國經濟就得感冒」。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謝謝~~
『玖』 韓國和朝鮮同是一個島, 為什麼兩個國家的經濟相差那麼大,韓國為什麼那麼富,朝鮮為什麼那麼窮呢
朝鮮戰爭之後,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朝鮮政治穩定,外交上和蘇聯、中國結盟,經濟發展創造了所謂「千里馬速度」,人民生活普遍優於韓國,至1980年代末,在國際上北朝鮮的工業及民生消費製品仍可見。然而由於朝鮮的經濟是以蘇聯為中心的社會主義陣營的一環,結構單一,因此1980年代社會主義陣營在冷戰失利之後處境日益艱難,人民生活品質不升反降。1990年代朝鮮經濟宣告崩潰。
今天,朝鮮經濟依舊是高度的計劃經濟,同時是世界上最孤立的經濟體之一。盡管朝鮮進行了經濟改革,但是仍然保持「計劃經濟原則不變」。由於北朝鮮政府拒絕公布有關的經濟數據,可靠的有關朝鮮經濟的信息十分匱乏。國有工業生產了幾乎所有的加工品,政府大力發展重工業以及國防工業。
韓國的經濟一直都是由數個財閥家族所壟斷,經濟規模師從日本財閥模式,以大為尚。這些財閥,都在韓戰之後建立。在1995年,當時全國的四大財閥分別為:現代集團、三星集團、大宇集團及樂喜金星集團(LG集團)。不過在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風暴之後,30家財團平均債務資產比率達到了379.8%,國家原來的18個財閥,只餘下4個,但他們到現在仍在主導韓國的經濟發展,2005年韓國前十大公司總凈利達250億美元。三星企業目前掌握了韓國約22%的總出口值,每年繳納8%的稅金。韓國媒體經常以「三星王國」、「三星共和國」、「李健熙時代」等稱謂來形容三星集團對韓國經濟的影響力。2005年,韓國人均國民所得突破16000塊美金(匯率法),在「亞洲四小龍」中已經正式超越台灣,擺脫殿後的形象,韓國總統盧武鉉曾發一句豪語:『到2010年,韓國將實現挺進世界貿易前八強的目標,開創國民所得兩萬美元的時代。』然而,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得到的韓國人均GDP目前還只有同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台灣的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