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韓國是現在哪裡
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史記》記載秦吞並韓國時韓的疆域范圍:「九年,秦虜王安(韓最後一個王),盡入其地,為穎州郡。」以上資料說明,韓的領土范圍大致應是黃河以南,故不包括河北,在穎水之濱,故在河南界內,鄭州、洛陽之間,西北與山西接壤,南不過淮河一線(當時是楚地)。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置潁川郡。
中國古代史中,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韓國,中原地區晉三分為韓、趙、魏三家。約公元前11世紀武王滅商後的西周時期,周朝實行分封制,大封諸侯。周成王時,周公旦攝政,平息了商紂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亂。
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於韓,國在燕國之西,即今山西河津縣東北。這就是中原的韓國,也就是後來有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的故國。韓國的先人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受封於韓原(今山西河津縣東北)。春秋末年,韓貞子遷於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
Ⅱ 秦始皇統一六國最早滅的是韓國韓國指的是現在的那裡
韓國指的是現在的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置潁川郡。
韓國的興衰過程
1、興起
曲沃桓叔庶子韓萬,因協助曲沃武公由曲沃克晉,被武公封於韓地,繁衍氏族,在韓獻子在位時成為晉的門閥名卿,傳至韓康子。
前455年~前453年,韓康子與魏桓子奉智伯之命,在晉陽之戰中,討伐趙襄子。最後韓、魏倒戈,與趙合滅智伯,瓜分了智伯所有食邑。從此韓、趙、魏三卿世族獨霸晉政。三卿再將晉的領地瓜分,前403年,周天子正承認晉三卿為諸侯,韓國正式立國。是為三家分晉。
2、強盛
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並遷都新鄭。但由於七國間韓地處諸國包圍之中,發展空間小;國土面積又最小。故屢遭其他六國攻伐。至韓昭侯在位時,任用申不害進行變法。加強中央集權,整頓軍備。使韓國國力大增,十數年間,諸侯無侵者。
3、衰微
由於地處黃河中游地區,韓國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有當時已很薄弱的東周(洛陽),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在昭侯時的短暫強盛之後,韓國迅速衰落。屢遭列強欺凌。
早年已經為魏齊之間的爭霸資本,於前341年的馬陵之戰是圍魏救韓的結果。秦楚爭霸時,秦又要挾韓魏共同伐楚。戰國末期,韓國成了秦國和齊國之間戰爭的緩沖地,苟延殘存;前265年,秦國大舉進攻韓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改降於趙,引發了長平之戰。
兩場決定霸主局勢之戰都由韓國而起,充分體現了韓國被列強圍欺魚肉的困境。最終於在前230年,韓國被秦所滅,成為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國家。
Ⅲ 齊楚秦燕趙魏韓中的韓國國地是哪裡
齊楚秦燕趙魏韓中的韓國國地在今天的山西、河南。
在戰國歷史上,韓國的疆域基本上固定在今山西、河南一帶。當然,到了戰國後期,特別是在長平之戰後,韓國逐漸丟失了在今山西省一帶的疆域,也即當時的韓國,其地盤主要集中在今河南省一帶。
因為韓國的疆域只包含今山西省、河南省的部分地區,所以韓國的整體地盤,可謂十分有限,從而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小的一個。
(3)七國的韓國在哪裡擴展閱讀: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先秦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
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州)。
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新鄭)。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舊地置潁川郡。
Ⅳ 戰國時期的韓國位於現今的哪個省市
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新鄭)。
韓國先祖為晉公族。曲沃桓叔生子萬,封於韓原,立韓氏。後晉國稱霸,韓氏中衰。至韓厥,為晉悼公正卿,晉悼公復霸,韓厥之力頗多。後韓起執政晉國27年,韓氏顯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韓虔與趙、魏同為諸侯,建立韓國。
韓虔位列諸侯,不及魏氏強盛。「三晉」同盟之時,韓國隨之瓜分中原,獲利頗多,國勢達到鼎盛。但由於韓國四面受敵,且國人不尚武,屢為列強所攻打。在殘酷的戰果烽煙中,韓國不得不先後依靠於魏、齊、楚、趙、秦等大國,至前230年,秦王政首滅韓國。
(4)七國的韓國在哪裡擴展閱讀
晉國韓氏的第一位為韓萬,本為晉君之後,姬姓,生卒年不詳,生活在公元前679年前後。韓萬是曲沃桓叔的庶子,曲沃武公奪得晉君之位後,將韓原(今陝西韓城)封給韓萬作為采邑。
因而以韓為氏。韓萬生韓賕伯,韓賕伯生韓簡,韓簡生韓輿,韓輿生韓厥,韓厥生韓起,韓起生韓須,韓須生韓不信,韓不信生韓庚。以上為春秋時歷代韓氏家主。
戰國時期的開始年代,公元前475年的韓氏家主為誰,由於史書記載的缺失,已不可考。公元前514年,韓宣子(韓起)去世,之後至公元前455年之前,韓氏家主有:韓貞子(韓須)、韓簡子(韓不信)、韓莊子(韓庚)。
韓須在公元前541年之時已為成熟的政治家,公元前514年繼其父為韓氏家主,在位時間當不長。韓莊子在位時間已不可考,以韓莊子之子韓康子為戰國時期韓氏第一位家主。
Ⅳ 戰國七雄的韓國在今什麼地方
在現在的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一帶,國土狹長。國都在現在的河南省新鄭市。
Ⅵ 春秋戰國時期七國國都在哪
1、齊國國都在臨淄(今山東淄博)。
齊(前11世紀—前221年)
本為姜姓,呂氏。田氏代齊後,史稱「田齊」,媯姓,田氏。是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呂氏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在戰國中晚期稱王(曾一度稱東帝)。前221年,齊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秦國統一六國,齊國覆滅。
2、楚國國都比較多,分別在丹陽、郢、鄀、鄢、陳、矩陽、壽春。
楚國(前1115年—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楚國在周文、武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史稱「大啟群蠻」。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
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
楚懷王時期滅越國,但因為懷王用人不當以及秦相張儀欺詐導致國勢漸衰。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前209年,楚地起義軍將領項梁起事,在薛城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新「楚懷王」,重新建立楚國,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派人殺死楚懷王熊心。項羽在楚漢戰爭中兵敗自殺,劉邦建立漢朝。
3、燕國國都在薊(今北京市房山)。
燕國(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
前7世紀,燕國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吞並薊國後,建都薊(今北京市)。燕國國祚八百二十二年,在諸侯列國中始終處於中下游地位。
前228年,秦滅趙,陳兵易水,燕太子丹暗派荊軻刺秦,最終失敗,荊軻被殺,秦王嬴政大怒,即命王翦發兵攻燕,前226年,燕王喜率公室衛軍逃遼東。
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虜燕王喜,燕國滅亡。秦在燕地設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及遼東郡等。
4、韓國國都一開始在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遷都到了新鄭。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置潁川郡。
韓國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除此以外,韓國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使韓國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於前230年覆亡。
5、趙國國都在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附近)。
趙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
國君嬴姓趙氏,為商朝名臣飛廉(蜚廉)次子季勝之後,原為趙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趙夙,趙夙孫趙衰事晉獻公之子重耳。趙衰隨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國為晉文公,趙衰任國政。
趙衰卒,其子趙盾嗣;趙盾卒,其子朔嗣。朔子趙武於晉平公十二年(前546年)為晉國正卿,趙武傳趙景叔,趙景叔傳趙鞅,即趙簡子(前518年—前458年),趙簡子傳趙襄子(前457年—前425年)。
趙烈侯六年(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為侯。至趙武靈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稱王,至王遷,前222年,滅於秦國。
趙國全境東北與東胡和燕國接界,東與中山及齊國接界,南與衛、魏、韓三國交錯接界,北與樓煩、林胡接界,西與韓、魏兩國交錯接界。
國都在晉陽(今太原),前425年遷中牟(今鶴壁),前386年趙敬侯遷到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前372年趙成侯立邢為信都(今河北省邢台市橋東區),為趙之別都,趙國在邯鄲、邢台定都長達一個半世紀。
6、魏國國都一開始在安邑,後來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
魏國(前11世紀-前661年)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諸侯國,首任國君失載。冊封地於今山西芮城縣北,國君為姬姓魏氏。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十六年),魏國被晉獻公攻滅,封給畢國後裔畢萬(戰國時魏國國君先祖,畢國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
魏國最初國土為現在山西芮城縣和陝西大荔縣一帶。「魏」是「大」的意思(《史記》:「魏,大名也。」服虔:「魏,喻巍巍高大也。」)在晉獻公的時候晉國曾經有過一次規模比較大的兼並戰。周惠王十七年(前661年),魏國為晉國滅亡。
晉獻公滅魏後,以魏地賜給畢萬作為采邑,於是畢萬就改氏為魏(這就有點像商鞅一樣以封地為氏)---是晉國魏氏的由來。畢萬之孫因跟隨公子重耳流亡有功,被封為大夫,稱魏武子。前445年的三家分晉事件中,魏氏自立為諸侯,建立魏國。這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說的戰國七雄中的魏國。
7、秦國國都在咸陽(今陝西咸陽市西)。
秦國(前770年—前207年),周朝時華夏族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的諸侯國,始祖秦非子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蜚廉)之子惡來之後。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並遂為諸侯。
周孝王時,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公元前821年,秦庄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再次賜以秦(天水),即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天水)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岐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秦穆公時先後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辟國土千餘里並穩定大後方以後,才奠定了其作為春秋大國的基礎。戰國初,魏國連年進攻秦國,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因此與日俱強,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公元前316年秦並巴國和蜀國。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於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間滅掉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秦朝。
Ⅶ 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秦各是現在的哪裡
一、齊國(今山東臨淄)
齊國最開始的都城是營丘(今山東臨淄北)。齊胡公時期,齊國將都城遷到了薄姑,(今臨淄北桓台一帶),七年後,齊獻公又將國都遷了回來,還因為營丘靠近淄水,將營丘改為了臨淄,直到秦始皇滅掉齊國,齊國都城一直是臨淄。
二、燕國(今河北、北京一帶)
燕國的始祖是周王族宗室召公。周武王起兵後,召公奭跟隨周武王姬發在牧野之戰中擊敗商軍,這讓其在周朝建立後,因出身和功勛,被周武王封為了燕召公,封地在薊地(今北京)。公元前7世紀,燕國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吞並薊國後,建都薊(今北京市)。同樣是公元前7世紀,山戎南下攻伐鄭、燕、齊等國,燕桓侯為避禍將燕國都城遷到了臨易(今河北容城)。
公元前657年,沒有了外敵威脅,燕襄公又將國都遷回了薊城。春秋晚期,戎狄各部再次崛起,燕國被迫將國都遷到易。燕王噲時期,燕國發生了子之之亂,戰亂平定之後,燕昭王在易水修築了武陽城,將它設為燕國的下都。這之後,燕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綜合國力更強了,燕國就設立了薊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區竇店以西)和下都武陽城,直到被秦所滅。
三、楚國(今湖北江陵、宜城)
楚國的建立者是楚人首領熊繹,它最開始的都城是丹陽(今河南淅川縣)。楚國是個老牌諸侯國,由於地處中原地區,發生的戰爭比較多,導致楚國動盪,共出現了6次遷都,分別楚文王時期,將國都遷到了郢都(今湖北江陵)。春秋時期,楚莊王稱霸時,楚國的國都正為郢都。
公元前5世紀時,楚國國力下降,為了躲避北方諸侯國的威脅,開始將國都南遷,楚昭王和楚惠王時期,楚國都城為郢都(今湖北宜城東南)和鄢都(今湖北宜城)。後來,楚惠王又將都城遷回了郢都。
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名將白起擊敗,被迫將都城遷到陳(今安徽淮陽)。為了躲避秦國,楚國又將國都遷到了矩陽(今安徽阜陽)和壽春(今安徽壽縣),但未能避免被秦所滅的命運。
四、趙國(今河北邢台)
趙國始祖是造父,為商朝名臣飛廉次子季勝之後,因征伐徐國有功,受封於趙城。趙國開始的國都是晉陽(今山西太原)。公元前425年,趙恆子將趙國都城遷到了中牟(今河南鶴壁),公元前372年,趙國都城又被趙敬侯遷到了邯鄲。邯鄲是趙國最著名的都城,直到趙國被滅,邯鄲一直是趙國國都,只有在中間短暫一段時間,趙成侯將信都(今河北邢台)設為了趙國別都。
五、魏國(今山西夏縣、河南開封)
魏國始祖是周文王之子畢公高,原本趙魏韓是一家,同屬於晉,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這才有了趙魏韓三國。魏國開始的國都是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5年,魏惠王將都城遷到了大梁(今河南開封)。從此之後,魏國的都城再沒有改變過。
六、韓國(今河南宜陽、鄭州新鄭)
韓國的始祖是韓景侯韓虔,它最開始的都城是平陽(今山西臨汾市)。後來,韓國為了便於向中原擴張,將都城遷到了宜陽(今河南宜陽。公元前423年,韓武子吞並鄭國後,將國都遷到了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直到滅亡,韓國都城一直為新鄭。
七、秦國(今甘肅省東南部一帶、陝西寶雞、咸陽市、西安市北、陝西咸陽市東、西安市西北)
秦國的始祖是秦非子,最開始的都城是秦邑(現今甘肅天水市故秦城),後來還在西垂(今甘肅省東南部一帶)、汧邑(今陝西寶雞隴縣南)、平陽(今陝西寶雞眉縣西)、雍城(今陝西寶雞鳳翔縣治)、涇陽(今陝西咸陽市涇陽縣北)、櫟陽(今陝西西安市北)、咸陽(陝西咸陽市東、西安市西北)7地建都。秦始皇時期,秦國的都城為咸陽,但咸陽被項羽放火燒後,再沒人在咸陽建都了。
Ⅷ 古代七國中韓國在哪個省
古代七國中韓國在河南省,在河南省鄭州市下面的新鄭縣級市附近,韓國領土在河南西北部和山西西南部,是七國中最小的國家。
戰國時期的韓國由於地處中原,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中原地區晉三分為韓、趙、魏三家。韓國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敵,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
韓國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其屢遭其他六國攻伐,國力不斷削弱,使韓國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於前230年覆亡。
(8)七國的韓國在哪裡擴展閱讀:
從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正式承認)韓、魏、趙為諸侯,至公元前230年韓國滅亡,歷時173年。韓國先後13位君主,其中後五任稱王,王國歷時104年。
戰國末期,韓國成了秦國和齊國之間戰爭的緩沖地,苟延殘存;前265年,秦國大舉進攻韓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改降於趙,引發了長平之戰。
兩場決定霸主局勢之戰都由韓國而起,充分體現了韓國被列強圍欺魚肉的困境。
Ⅸ 古代戰國時期韓國的地理位置在哪
韓國地理環境:
其疆域有今山西省的東南部和河南省中部。全境把周包住,西和秦、魏交界,南和楚相接,東南和鄭交界,東和宋相交。
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使韓國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於前230年覆亡。
(9)七國的韓國在哪裡擴展閱讀: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
韓國起源:
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
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置潁川郡。
Ⅹ 戰國七雄中的韓國現在在哪個位置。
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 許昌市 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史記》記載秦吞並韓國時韓的疆域范圍:「九年,秦虜王安(韓最後一個王),盡入其地,為穎州郡。」
以上資料說明,韓的領土范圍大致應是黃河以南,故不包括河北,在穎水之濱,故在河南界內,鄭州、洛陽之間,西北與山西接壤,南不過淮河一線(當時是楚地)。
(10)七國的韓國在哪裡擴展閱讀:
春秋末年,經列國兼並,剩下的大國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晉,東方的齊、燕,南方的楚、吳、越。戰國早期,上述大國,除吳於公元前473年被越所滅,全都保存下來。秦、燕國實力較弱。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
其中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並,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面,號稱「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
齊國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殺齊簡公,專齊政,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但戰國初期,齊實力暫時弱於三晉。楚國雖向東方略地擴展,但其北上與三晉爭奪鄭卻遭受失敗。越國滅吳後曾強盛一時,進入戰國後因長期內亂,勢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