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韓國資訊 > 日本什麼時候會晤韓國

日本什麼時候會晤韓國

發布時間:2022-04-23 11:27:07

⑴ 2018年的朝韓會晤國宴上吃了什麼菜都有什麼特殊的講究

韓國菜用料儉,基本是過去朝鮮王室的宮廷菜,叫做「宮廷料理」。想要了解今天的韓國國宴,看《大長今》就夠了。

炒雜菜,粉條、牛肉絲、香菇、雞蛋炒制,在今天是普通農家菜。

⑵ 韓國為什麼要在1910年和日本簽訂日韓合並條約

《馬關條約》之後,就是勢力徹底控制了朝鮮半島。日本控制了朝鮮,可以說朝鮮各個方面現在全部要聽日本的。1896年,日本開始叫朝鮮稱帝。要知道朝鮮一直都是稱王的,現在成了皇帝。說白了就是任由日本人擺布。尤其是1904年日俄戰爭日本取得勝利之後,當時東亞日本再也沒有敵人了。開始全面掌控朝鮮。1907年7月,韓國被迫簽署了《第三次日韓協約》,根據協約,統監指導韓國改善。韓國接受日本35年的殖民統治。
1910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東北被朝鮮義士安重根刺殺身亡。伊藤博文在朝鮮被稱為朝鮮的太上皇,是朝鮮的實際掌權者。伊藤博文去世後,日本就找到借口,開始開始吞並了朝鮮。1910年8月22日,韓國總理李完用與日本代表寺內正毅簽訂條約,規定大韓帝國將朝鮮半島的主權永久讓與日本。29日,隨著《日韓合並條約》的生效,大韓帝國滅亡,稱為了日本的一部分。

⑶ 中日韓峰會的成立背景

1999年11月,時任中國總理朱鎔基、日本首相小淵惠三、韓國總統金大中在菲律賓出席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期間,舉行早餐會,啟動了三國在10+3框架內的合作。 自此,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每年在出席10 + 3等領導人系列會議期間舉行會議。
2000年,三國領導人決定將會晤定期化。2002年,三國領導人早餐會改為正式會晤。此後,三國領導人原則上每年在出席10+3領導人會議期間舉行會晤。
2008年12月,中日韓領導人首次在東盟與中日韓(10+3)的框架外在日本福岡舉行會議,決定建立面向未來、全方位合作的夥伴關系。會議簽署並發表了《三國夥伴關系聯合聲明》,首次明確了三國夥伴關系定位,確定了三國合作的方向和原則。會議還通過了《國際金融和經濟問題的聯合聲明》、《三國災害管理聯合聲明》和《推動中日韓三國合作行動計劃》。同時三國並決定,在保留10+3領導人會議期間會晤的同時,將三國領導人單獨舉行會議機制化,每年在三國輪流舉行。

⑷ 中國與日本,韓國分別是什麼時候建交的

1972年9月29日中國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日本國政府聯合聲明》,宣布從即日起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1992年8月24日上午9時,我與韓國外長李相玉在釣魚台國賓館芳菲園正式簽署了中韓建交公報。

⑸ 日韓關系降為冰點,其外長下周或在紐約舉行會談,有助於解凍兩國關系嗎

10月30日,韓國大法院裁定日本企業賠償強征赴日的韓國勞工後,韓日關系陷入緊張。11月8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稱,韓國違反日韓《請求權協定》,已處於違反國際法的狀態。日本外務大臣河野太郎11月6日曾表示,該判決是對基於國際法秩序而形成的國際社會的挑戰,並稱韓國法院的判決是「粗暴之舉」。韓國外交部當天表示,日方針對司法判斷進行毫不剋制的評論,不得不說這令人極為遺憾。

兩國的關系一直很敏感,幾乎是一處即發,這次的會談無論好壞,除非日方願意後退一大步,不然慰安婦的歷史在那裡,韓國人心中始終不痛快,而從日方的發言來看,日本並不像做出退讓。如果這次好會談會順利結束的話,也只是緩解關系,解凍似乎並不可能

⑹ 日本和朝鮮半島的歷史關系

《日韓合並條約》
1910年8月22日,當時的韓國(1897年,朝鮮王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總理李完用與日本代表寺內正毅簽訂《日韓合並條約》,將朝鮮半島的主權永久讓與日本。條約於同年8月29日生效,大韓帝國滅亡,日本開始了對朝鮮半島長達35年的殖民統治,直至1945年8月15日,朝鮮半島獲得解放。

以下是相關資料:
百年前武力吞並朝鮮半島
今年(2010)時逢韓日合並100周年,而日本對朝鮮的殖民統治1873年就開始了。1873年,日本軍艦進入朝鮮漢江口,武力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江華條約》。1882年日本開始在朝鮮長期駐軍。
1894年,朝鮮爆發內亂,朝鮮朝廷要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中國軍隊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此為借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陽,強迫朝鮮簽訂《濟物浦條約》。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平息內亂。
1894年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1895年4月,清朝戰敗,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獨立,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
1904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朝鮮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簽訂的《乙巳保護條約》使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1906年,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
1910年8月,日本迫使大韓帝國與之簽訂《韓日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對朝鮮半島開始了殖民統治。日本將大韓帝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擁立朝鮮純宗。
日本的殖民統治激起了朝鮮半島人民的大規模反抗。1919年3月1日,柳寬順等青年學生在漢城發表「三一獨立宣言」,並把獨立宣言傳遍全國。朝鮮民眾沖擊各地的日本警察機關,遭到了日本警察的暴力鎮壓。這些獨立活動喚起了朝鮮人民的反抗意識,史稱「三一運動」。同年,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在國外成立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從1932年起,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北部的普天堡,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朝鮮半島獲得解放。
韓日關系正常化一波三折
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後來在冷戰的國際大背景下,朝鮮半島南部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朝鮮半島北部於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上世紀50年代的朝鮮半島,經歷了美國發動的朝鮮戰爭,和日本的關系主要是就兩國關系正常化進行的雙邊談判。從1951年10月20日韓日舉行預備會談開始,到1960年10月25日止,韓日雙方共舉行了五輪談判,但是談判沒有達成任何協議。由於兩國在關鍵性問題上斗爭尖銳、互不讓步,從1959年1月起,韓日會談在「旅韓日國人北送」問題上開始陷入僵局,加之1960年韓國爆發了「4•19革命」,韓日談判隨之中斷。
這一時期的韓日談判之所以沒有取得大的突破,原因是多方面的。對韓國方面來說,剛經歷了殖民統治的國民對日本存有極強的不信任感,政府在同日本進行談判時經常受到國民的輿論壓力和來自在野的各種政治勢力的政治壓力和干擾。
並且,韓國在歷史認識問題、領土歸屬問題、日本賠償問題、在韓日僑法律地位等問題上和日本存在巨大分歧。
對日本而言,當時並不存在與韓國建交的急迫性,於是,日本把美國的東亞戰略與自己的國家利益和對韓政策結合起來,因此經常周旋於談判桌、嚴守自己的國家利益、以拖待變。
1961年5月16日,以朴正熙為首的韓國少壯派軍官發動了「5•16軍事政變」奪取了國家政權。韓國「軍事政權」上台以後,出於種種目的積極採取措施緩和韓日關系,對韓日會談繼續採取積極的態度,使得上世紀60年代初韓日關系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
1961年10月20日,韓國與日本舉行了第六次韓日會談,由於雙方的分歧和各自國內的反對,會談被拖延。1961年11月,朴正熙訪美後曾在日本作短暫停留,雙方就加速兩國關系正常化談判達成共識。1962年10月,朴正熙派金鍾泌訪日,與日本外相交換了有關備忘錄。
1965年2月17日,日本外相椎名悅三郎應韓國外務部長官李東元的邀請訪問韓國,首次就過去的歷史問題向韓國表示公開道歉。同年6月22日,韓日正式在東京簽署一系列關系正常化協定。
同年8月14日,韓國國會通過了《韓日基本條約》。12月8日,韓日兩國舉行了韓日會談批准文書交換儀式,從而兩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從此以後,韓日兩國之間的貿易、投資、技術合作等范圍的經濟合作得以實施。
經濟因素拉近韓日距離
在戰後韓日關系史上,韓日邦交正常化是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朴正熙政府在當時不顧國內反對,急於促成兩國關系正常化,有著非常復雜的國內國際背景因素。
通過軍事政變上台的朴正熙的「革命政權」急切地需要其他國家政府的承認與支持。重開韓日會談可以強化了軍事政權的合法性。
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對韓國的經濟援助驟減,韓國急需外來資金和技術的援助,而實現韓日邦交正常化則可以極大地促進韓國經濟的發展。韓國當時基於尋求與日本關系的突破,也有對抗朝鮮和「反共」的戰略需要。
對日本來說,在當時同韓國實現關系正常化,完全符合當時日本的國家利益。日本意識到了韓方正處於經濟危機非常渴求資金,完全可以利用韓國急切地在談判桌上壓價,迫使韓國讓步而輕易使日本得利。
從1965年簽署的《韓日基本條約》中可以看出,日本並未就其過去的殖民統治作出道歉。雙方就核心問題———戰爭索賠問題簽署的《韓日索賠權協定》表明,日方給予的8億美元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賠償金,而是「經濟合作資金」。
上世紀70年代的韓日關系由於受到「金大中綁架事件」和「文世光事件」的影響而一度陷入低谷,但都並未導致兩國關系的破裂。
1974年8月15日,時任韓國總統朴正熙與夫人陸英修正在首爾國家劇院出席光復節29年紀念儀式,被旅韓日僑文世光槍擊,朴正熙躲過殺身之禍但陸英修則中彈身亡。此事件導致韓日關系在外交正常化後進入了最壞的局面,兩國一度到了面臨斷交的地步。
美國主導下的韓日關系
上世紀80年代的韓日關系發展比較平穩,尤其是全斗煥總統的訪日開啟了韓日關系的新篇章。與日本聯系較少的全斗煥在1981年2月通過間接選舉當選韓國總統,使得當時日本政界對韓日關系普遍持懷疑和悲觀態度。
而當時全斗煥政府出於共同的戰略安全利益和本國經濟開發需要日本借款等考慮,執政伊始就積極推動韓日關系的改善。
1981年上半年,日本通過美國向韓國表達了與韓國改善關系、進行經濟合作的意願。為此,全斗煥政府與日本舉行了「韓日外長會談」,在會談中,韓方提出了借款60億美元的要求,而日方表示為難。
1982年末,中曾根康弘出任日本首相後表示要推動韓日關系向前發展。1983年1月11日,中曾根康弘訪問韓國,與韓國達成了協議,按照該協議,日本承諾向韓國提供40億美元的「政府開發援助」(ODA)。全斗煥總統於1984年9月6日訪問了日本。由此,韓日關系明顯改善。
冷戰時期的韓日關系是在美蘇冷戰格局下,在美國的推動下得到宏觀性定位的。進入20世紀90年代,尤其是冷戰結束後,韓日關系得以重新定位並逐步全面改善。
1992年日本首相宮澤喜一和盧泰愚總統實現了互訪,當時兩國間已經出現了加強雙邊對話與合作的跡象。日本細川護熙政府成立後,對日本的侵略行為和殖民統治表示「反省」和「道歉」,並首次發表了關於隨軍「慰安婦」問題的調查報告。用實際行動表明了對發展與韓國關系的重視。
1993年11月細川首相在訪問韓國過程中,韓日雙方就韓日美共同解決朝鮮核開發、俄向日本海傾倒核廢料等問題達成一致意見。這可以被視為韓日關系全面回暖的一個標志。1998年10月,新當選的韓國總統金大中對日本進行訪問時,兩國表達了通過加強對話與合作,建立面向21世紀的韓日新夥伴關系的希望。
韓日兩國決定擴大兩國對話渠道,每年至少舉行一次首腦會談,同時,日本首次以書面形式對過去的歷史進行了反省和謝罪,而日本出口銀行決定向韓國提供30億美元的融資,韓日兩國的經貿合作得以進一步發展。
進入新世紀以來,韓日關系日漸成熟,但分歧依舊。盧武鉉上台前後,韓日兩國關系有了很大發展。以2002年韓日共同舉辦世界盃足球賽為契機,兩國文化和國民交流逐漸增強,兩國關系步入成熟發展階段。
2003年6月,盧武鉉總統訪日期間與日本首相舉行了東京首腦會晤,並發表了《東京共同宣言》;在同年10月的「東盟+3」會議期間和隨後的「APEC會議」期間都舉行了韓日首腦會晤。2004年7月,盧武鉉總統和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韓國濟州島西歸浦舉行了首腦會談。
2005年是盧武鉉任期韓日關系的轉折點,當年韓日間「獨島主權之爭」升級,同時日本教科書問題進一步發酵。韓國總統盧武鉉於2005年3月發表了《就韓日關系告全國國民書》,這被認為是盧武鉉上任以來最強硬的言論,自此韓日關系急劇冷卻並逐漸惡化。
2005年6月20日,韓國總統盧武鉉和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首爾的會面沒有就歷史問題達成任何協議,最終不歡而散。總地說來,盧武鉉時期的韓日關系經歷了從高潮到低谷的演化過程。
2008年李明博總統上任以後,韓日關系全面回暖。韓日間既有的歷史問題、領土爭端等問題依然存在,但李明博與前任的執政風格明顯不同,李明博勝選後幾次主動對美、日方面提及他們之間存在的「共同價值觀」,這在盧武鉉政府很少出現過。並且從個人生活經歷來看,出生於日本大阪的李明博與日本也有著很深的淵源。
雖然李明博與其他韓國政治人物一樣,也曾發表一些反日言論,但他的對日政策明顯整體趨於溫和。他上任後與日本領導人頻繁互訪,甚至被媒體稱為韓日首腦的「互訪外交」,韓日關系由此可見一斑。
今年3月的「天安號」事件後,東北亞安全局勢可謂波譎雲詭。從7月25開始,美韓在日本海舉行了大規模的聯合軍事演習。第一階段演習於7月28日結束,日本首次派出4名海上自衛官作為觀察員參加了演習。

⑺ 文在寅稱韓日非同盟還差哪些問題

11月3日,韓國總統文在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韓國無需與美國以及日本結成三方軍事同盟。兩天之後,青瓦台再次就韓日關系作出表態。

據韓11月5日報道,韓國總統府青瓦台高層人士5日接受韓聯社電話采訪時表示,總統文在寅9月訪美出席聯合國大會期間與美日首腦另行會晤時曾表示,美國是韓國的同盟,但日本並不是。

該人士介紹,當時美國總統特朗普隨即表示理解。分析認為,文在寅之所以明確表明韓日非同盟,意在強調無法接受日方所要求的韓美日軍事同盟。

此前,韓美日三邊進行了多輪多樣的三邊聯合軍演,一度讓人懷疑軍事同盟的可能。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此前10月10日報道,美國軍方表示,美軍兩架戰略轟炸機當晚首次與日本和韓國戰斗機在日本海附近進行了飛行軍事演練。聲明說,這是美軍太平洋司令部B-1B轟炸機首次和日韓進行聯合夜間飛行演練。此次演練意在展現位於亞太地區的美軍有能力保護美國領土,同時也體現了美國與日韓間堅定的同盟關系。

目前,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在亞洲訪問途中,他也將先後緊接到達日本韓國,三國之間關系會有如何進展也引得外界期待。

⑻ 朝鮮半島問題的由來

日本於1910年8月與韓國(大韓帝國)政府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韓國(大韓帝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逼迫高宗退位,冊立純宗。從此時至1945年,日本統治朝鮮半島。

從1932年起,朝鮮共產黨人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蘇聯的支持下於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半島北部的普天堡鎮,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三八線)為界,朝鮮半島的被俘日軍分別由蘇聯紅軍和美國陸軍接收。

1948年8月15日,在美國的支持下,大韓民國宣布成立。1948年9月9日,在蘇聯的支持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1950年6月,在蘇聯的支持下,金日成部隊發動了針對大韓民國政府的朝鮮戰爭,朝鮮人民軍剛開始一路勝利,將南韓軍壓制到釜山一帶。

經過反復的拉鋸戰以後,雙方最終決定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聯軍」與美國主導下的「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

(8)日本什麼時候會晤韓國擴展閱讀

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期間,也就朝鮮再次核試驗這一最新形勢深入交換了意見。在朝鮮新一輪核試驗又一次攪動國際局勢之際,各大國領導人均對這一新動向表示嚴重關切,願意加強溝通、協調與合作,盡早找到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的辦法。

在上述互動中,中方傳遞的強烈信息是「三個堅持」:堅持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堅持維護東北亞和平穩定,堅持朝鮮半島問題最終只能通過包括對話協商在內的和平方式解決。頭兩個「堅持」是目標,後一個「堅持」是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手段。

從各國領導人的表態來看,在實現半島無核化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這兩大目標方面,大家的立場基本一致,但在如何實現這兩大目標的問題上,存在一些微妙差別。解決半島問題的辦法有很多,但出路只有對話。誠然,朝鮮新核試嚴重違反安理會有關決議,沖擊國際核不擴散體系。

惡化東北亞地區局勢,理應受到國際社會的堅決反對和強烈譴責,也給朝鮮帶來更多的國際制裁和孤立。越是在這種情況下,國際社會越應清醒地認識到,對朝制裁、施壓、孤立並沒有也不會從根本上解決朝核問題。半島局勢惡性循環只會加重各方特別是朝鮮和美韓的安全困境。

⑼ 朝鮮的三八線是什麼時候劃的

朝鮮三八線是在1945年9月2日劃出來的

1945年9月2日,根據盟國協議,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在第一號指令中,以北緯38度線為界作為美蘇兩國軍隊分別受理駐朝日軍的投降事宜和對日開展軍事活動的臨時分界線,以北為駐朝蘇軍受降區,以南為美軍受降區。日本投降後,美、蘇軍隊分別進駐三八線南北地區。1948年8月和9月,朝鮮半島南北地區先後成立大韓民國(南朝鮮)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朝鮮)。

10月,蘇聯把三八線以北的行政權移交北朝鮮人民,到12月蘇軍全部撤離。半年以後,美軍也宣布從南部撤軍,但留下了文官和「軍事顧問團」,朝鮮半島國土和民族的分裂,造成三八線兩側的交通、電訊和人員物資的交流被切斷。1950年6月25日,北朝鮮得到蘇聯默許,不宣而戰跨過三八線實施軍事行動。歷時3年的朝鮮戰爭爆發。1953年10月1日,美國和南朝鮮共同簽署了《韓美共同防禦條約》,根據這一條約,美國長期在朝鮮半島南部駐軍。

(9)日本什麼時候會晤韓國擴展閱讀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朝鮮半島這個曾在某種程度上依附於中國的王國受到了日本的統治。1910年日本帝國主義吞並朝鮮半島,使它成為一個被征服的省份。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時候,盟國首腦在商議戰後國際安排時也談到了朝鮮的命運。

在1943年11月的開羅會議上,羅斯福、蔣介石和丘吉爾共同簽署的《開羅宣言》對朝鮮問題是這樣說的:「我三大國軫念朝鮮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決定在相當期間,使朝鮮自由獨立。」 在緊接著召開的德黑蘭會議上,羅斯福又與斯大林討論了朝鮮的前途問題。斯大林說他看到了《開羅宣言》,並說朝鮮應該獲得獨立。

他還同意在朝鮮能獲得完全獨立以前,需要有那麼一段准備時間,也許需要40年。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再次談到朝鮮問題。

2月8日羅斯福與斯大林舉行會晤,在兩人談過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以後,羅斯福提出討論領土託管問題,並向斯大林提出,在朝鮮人民做好自治的准備之前,「朝鮮要由一個蘇聯代表、一個美國代表和一個中國代表實行託管」,「託管期愈短愈好」。

大概是鑒於英國外交大臣艾登曾拒絕過美國在1944年3月提出的戰後對朝鮮半島和印度支那進行託管的方案,羅斯福認為「沒有必要邀請英國參加朝鮮的託管」。

斯大林同意託管的方案,但他建議還是應該邀請英國參加託管。於是,戰後由中、美、蘇、英四國對朝鮮實行臨時託管的方案便在雅爾塔會議上確定下來。但會議文件並未具體談到託管朝鮮的問題,只是在提到對哪些領土將實行託管時說,「這將是有待以後達成協議的事情」。杜魯門繼任美國總統後,於1945年5月底派特使霍普金斯去見斯大林,斯大林表示沒有改變四國託管朝鮮的政策。

然而,由於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引起了遠東軍事和政治局勢的突然變化,於是在四大國尚未就朝鮮的託管問題達成具體協議之前,首先要解決美國和蘇聯分別在朝鮮半島對日本軍隊進行受降以及實行軍事佔領的問題。這時,便引出了三八線的劃分問題。

北緯38度線原本是一條自然的和地理的劃線,雖然在朝鮮半島境內的這條長約300公里的無形的劃線將朝鮮半島分為面積大體相同的兩部分,但是其本身並沒有任何軍事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意義。人為地從軍事或政治上利用這條劃線,最早是由日本和沙皇俄國提出來的。

1896年日俄密謀瓜分朝鮮。1904年日俄戰爭前夕,沙皇也曾做出決定,俄國只控制三八線以北,聽憑日本在三八線以南任何地方登陸。但這兩次劃分均因雙方利害沖突而未能實現。

真正使三八線成為從軍事角度利用的分界線,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朝鮮駐軍的兵力部署進行調整時實現的。

1945年2月,日本把部署在朝鮮半島的日軍以三八線為界劃分為兩部分,北部的軍隊歸關東軍指揮,南部的軍隊為大本營所屬。後來,針對蘇聯可能參加對日作戰的情況,日本大本營提出了把全部駐朝日軍劃歸關東軍指揮,並由朝鮮總督兼任關東軍總司令官的方案。但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帶著這個方案去見裕仁天皇時,遭到天皇拒絕。

這樣,三八線在實際上就為後來蘇聯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對日本關東軍作戰,而美國則在韓國和日本列島與大本營直接指揮的日軍作戰提供了客觀依據。

然而,三八線事實上被美蘇兩國加以利用,又有其突然性和偶然性。在蘇聯出兵對日作戰之前,美蘇兩國沒有就各自的作戰區域進行明確劃分。在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上,美英蘇三國軍事首腦曾同意,在蘇聯參加對日作戰以後,應當在朝鮮半島整個地區就美蘇兩國的空軍和海軍的作戰范圍劃一條界線。其目的顯然在於避免在戰爭中發生誤會而混淆各自承擔的責任。至於在地面上的作戰或佔領區域問題,則根本沒有討論。

對於美國來講,太平洋戰爭的核心是解決日本問題。因此,盡管當時的三軍參謀長馬歇爾要求杜魯門授權麥克阿瑟在戰爭結束後的短時間內,派一個師在釜山登陸,此外還應佔領漢城和清津,但那都是在結束對日作戰之後的事。

在波茨坦會議上,蘇軍總參謀長告訴馬歇爾,蘇聯在對日宣戰後將進攻朝鮮,並問美軍是否可以為配合這次進攻,在朝鮮海岸實施軍事行動。馬歇爾明確回答,在日本未被摧毀,日本在朝鮮半島南部的軍事力量未被消滅以前,美國不準備對朝鮮半島實施兩棲作戰。

據杜魯門回憶,那是因為當時沒有人想到,不管是美國的或者是蘇聯的地面部隊,會在短期內進入朝鮮半島。杜魯門確信,國際會議上從來沒有討論過以三八線作為在朝鮮半島的分界線這個題目。

蘇聯突然宣布對日作戰和與此同時昭和天皇決定無條件投降這兩件事, 使情況發生了急促變化。當蘇聯軍隊向滿洲和朝鮮的日本關東軍大舉進攻時,距離朝鮮最近的美國地面部隊還遠在600英里以外的沖繩島。

因而日本戰爭機構的突然崩潰,在朝鮮半島造成了真空局面。正是在這種緊急的情況下,由美國方面迫不及待地提出了美蘇雙方分別佔領朝鮮半島和接受日軍投降的具體分界線問題。

2007年5月17日,京義線鐵路和東海線鐵路試運行,這是56年來首次有列車跨越韓朝軍事分界線。2007年10月2日,韓國總統盧武鉉以步行方式穿過分界線北訪。

2018年4月27日上午,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首次踏上韓國土地,與韓國總統文在寅在板門店韓方一側的「和平之家」舉行會晤。這是韓朝雙方的第三次首腦會晤。

資料來源:網路-三八線

⑽ 日本和韓國建交時的聯合聲明

韓美於1949年1月建交。朝鮮戰爭後,1953年10月韓美簽署相互防禦條約,確立軍事同盟關系。目前美國在韓有3.4萬駐軍,掌握韓軍戰時指揮權,對韓負有安全防衛義務。

還有一個很長的內容:

一、朝鮮半島冷戰體系的一塊基石:《停戰協定》
在整個世界都進入到後冷戰時代的今天,朝鮮半島上的冷戰陰影揮之不去。1953年朝 鮮戰爭結束時交戰雙方簽署的《停戰協定》是半島冷戰體系中的一塊基石,它維系著半 島不戰不和的軍事對峙局面。雖然協定至今有效,但是依據協定設立的半島軍事對峙監 督管理機制早已處於非運轉狀態。這一局面造成朝鮮半島停戰結構的動搖。
1953年7月27日,朝鮮戰爭交戰雙方——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為一方和以朝鮮人民軍 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為另一方,在「三八線」小村板門店簽署《停戰協定》。協定的目的 是要結束給雙方都帶來巨大痛苦和人員傷亡的戰爭,並保證在最終實現朝鮮半島問題和 平解決之前,完全停止敵對行為和一切武裝行動。
由於《停戰協定》維持的是一種不戰不和的軍事對峙關系,為了實現真正的和平,交 戰雙方建議:在《停戰協定》締結後的三個月內,雙方各自派出代表舉行高級別的政治 會議,商議外國軍隊撤軍問題和半島問題的和平解決。雖然這一建議作為第四條款被寫 入《停戰協定》之中,但在當時美蘇冷戰的國際大背景下,並未能夠和平解決朝鮮半島 問題。事實上,《停戰協定》的簽署反而使半島冷戰體系進一步穩固,協定本身成為半 島冷戰體系中的一塊基石。
首先,《停戰協定》是一個國際性協定,這使朝鮮問題較之戰爭爆發之前更加國際化 、復雜化。如果要改變《停戰協定》所規定的軍事對立局面,必然涉及協定各簽署國。 在《停戰協定》上的簽字雙方,實際上代表的是美國及其領導下的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和 朝、中、蘇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在此背景下,朝鮮問題的解決與國際大國關系息息相 關。
其次,《停戰協定》有關國家圍繞朝鮮半島構築起兩個對立的軍事同盟集團。一方是 美日韓南方三角同盟,另一方是蘇中朝北方三角同盟。美國是南方三角同盟的核心,美 日同盟和美韓同盟是其中的兩個軸。在朝鮮戰爭初始,美國就著力構築在東亞地區的同 盟國。在朝鮮戰爭期間美、日簽署的《舊金山對日和約》和《日美安全條約》,使美國 擁有了在日本長期駐軍的權利,並使日本成為美國進行朝鮮戰爭的遠東基地。《停戰協 定》簽署後,美國進一步與日本簽署了《日美共同防禦援助協定》,最終確立日本作為 美國在遠東地區同盟國家的地位。美國與韓國締結的《韓美相互防禦條約》,使得美國 陸、海、空軍將駐守韓國及其附近。這樣,以韓國為前線的南方軍事三角同盟確立。另 一方面,朝鮮也於1961年與蘇聯和中國分別簽署了《朝蘇友好合作與相互援助條約》以 及《朝中友好合作互助條約》。這兩個同盟條約明確規定,如果朝鮮受到威脅,蘇聯、 中國將竭盡全力予以援助,這就是北方三角同盟。
《停戰協定》以及隨後出現的一系列雙邊軍事同盟條約,使國際力量介入半島安全事 務制度化。由此,一個穩固的朝鮮半島冷戰體系確立起來。其中,《停戰協定》是維持 雙方軍事對峙的國際准則,是長期以來朝鮮半島冷戰體系中的一塊基石。
但是進入90年代以後,受全球范圍冷戰結束和東北亞國際力量結構變化的巨大影響, 以《停戰協定》為基石的半島停戰結構正在發生動搖。根據停戰協定設立的停戰監督管 理機制,即軍事停戰委員會和中立國監督委員會,因其中朝鮮及與朝鮮相關方面代表團 的撤回,基本處於停止運轉的狀態。其後果是朝鮮半島上的對峙雙方缺乏交流與協商機 制,致使半島停戰結構處於危險狀態之中。
二、冷戰後朝鮮國家安全的關鍵:美國
東歐突變和蘇聯解體宣告了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和全球冷戰格局的結束。朝鮮半島冷 戰體系在此巨大沖擊下嚴重失衡,但是繼續殘留著。對於朝鮮來說,失衡的半島冷戰體 系繼續存在造成其國家安全處境急劇惡化。
20世紀80年代末,韓國政府迫切希望拉近與中蘇兩國的距離,力求在半島南北對抗中 掌握主動。同時,韓國企業的資金、技術對於正走上改革開放道路的蘇聯和中國來說無 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蘇、中也希望改善對韓關系。這樣,在經歷了幾十年的對抗後, 兩對國家相繼建交。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外交關系。1992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訪問漢城, 與韓國簽署了《韓俄基本關系條約》。
與此同時,中韓關系也在快速發展。1991年開始,雙方舉行外交部長級會談,並終於 在1992年8月發表建交共同聲明。聲明提到,兩國將根據聯合國憲章原則,以及相互尊 重主權與領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存的原則,發展長 久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註:《朝鮮日報》,1992年8月25日。)
蘇中兩國的改革開放以及與韓國的最終建交無疑極大影響了朝鮮。在朝鮮看來,針對 南方的朝蘇、朝中友好互助同盟條約名存實亡,蘇中朝北方三角同盟瀕臨解體。朝鮮與 俄羅斯和中國的關系由此變得極其冷淡,雙邊高層交流幾近斷絕。而且,奉行市場經濟 的蘇中兩國還改變了傳統的對朝經濟交流模式。從1992年起,俄羅斯對朝鮮的原油供給 採取國際價格和通貨結算;中國也從1993年開始要求朝鮮依據通貨進行貿易。朝鮮外貿 體系由此陷於崩潰狀態,能源和糧食緊缺。90年代,朝鮮出現前所未有的連續10年經濟 負增長,其安全危機因經濟危機而加劇。
尤為不利的是,美日韓南方三角同盟並未對上述變化作出相應調整。相反,美國從其 冷戰後東亞乃至全球安全戰略出發,加強與日韓的軍事合作,維持在日韓的大規模軍事 存在。並且,美國為提升與日本的安全合作關系,1997年美、日又推出新《美日安全合 作指針》。新指針擴大美日安全合作范圍,將包括朝鮮半島在內的日本周邊地區事務也 納入雙方軍事合作范圍。與此同時,美國繼續重視與韓國的關系,將美韓安全合作視為 「韓半島和東北亞穩定的中心」。(註:U.S.Department of Defense,United States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1995,「Engagement:Modernizing and Strengthening Our Alliances and Friendships」.)這樣,東北亞 的局勢雖然因為全球冷戰的結束而大大緩和,但是美國繼續保持了在東亞地區的10萬駐 軍。其中,駐韓美軍約3.7萬,駐日美軍約5.6萬。
在美日韓三方同盟中,美國是領導和核心。日韓兩國國防高度依賴美國。在對朝問題 上,美國明確將朝鮮作為本國重要的防務內容。柯林頓政府提出同時打贏兩場地區戰爭 的構想,其中之一就是針對朝鮮半島。
首先,駐韓美軍是一線作戰部隊,他們被部署在朝韓交界的「三八線」南側。美國認 為,「美軍需要部署在第一線以使朝鮮清楚認識到美國將自動和立刻捲入任何沖突」( 註: U.S.Department of Defense,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1995,「Sustaining Deterrence in Korea」.),這樣有利於美 國有效控制半島形勢。
其次,韓國軍隊受美軍統帥。駐韓美軍與韓國軍隊共組韓美聯合軍司令部,駐韓美軍 司令兼任韓美聯合軍司令,這使韓國軍隊長期受美軍統帥。雖然韓國軍隊於1994年末恢 復了和平時期的軍隊控制權,但其作戰指揮權始終歸屬美軍。
再者,朝鮮半島一旦發生戰爭,美軍將動員規模龐大的增援部隊。駐韓美軍和韓國軍 隊用於維持第一階段的戰事。緊接著,將有大量的駐日美軍、美國太平洋艦隊乃至本土 美軍迅速增援半島。增援部隊包括陸、海、空軍以及海軍陸戰隊,總數可達6.9萬。(注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the Republic of Korea,Defense White Paper 200 0(English Version),p81.)
綜上所述,隨著冷戰的終結,朝鮮半島冷戰體系發生嚴重失衡。北方三角同盟瀕臨解 體,美日韓三角同盟卻繼續存在並且加強,朝鮮國家安全受到極度威脅。曾經是國際冷 戰前沿的朝鮮開始獨立承擔來自美日韓三方軍事同盟的壓力。由於美國是美日韓三方中 的領導和核心,美國成為影響朝鮮國家安全中的關鍵因素。
三、朝鮮關於締結朝美「和平協定」的構想
在上述朝鮮安全處境不斷惡化的過程中,朝鮮提出了締結朝美和平協定構想。最初是 在1974年,當時,中蘇分裂,中美、中日關系緩和,受其影響,1974年3月20日,朝鮮 最高人民會議第5屆3次會議提議締結對美和平協定。
但是,朝鮮將締結朝美和平協定提升為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目標則是在80年代中期以 後。當時,中國已分別與日美恢復邦交,蘇中兩國都在推行改革開放。隨著1988年漢城 奧運會臨近舉行,蘇中兩國都有意派團參加,韓國與蘇中之間的關系呈現逐步和解的跡 象。在此背景下,朝鮮迫切需要改善對美日關系,以平衡半島冷戰體系結構中出現的失 衡。鑒於美國在美日韓三國中的絕對領導地位,朝鮮將安全戰略的核心置於對美關繫上 。朝鮮希望締結朝美和平協定,廢除《停戰協定》,突破殘存的半島冷戰體系對國家安 全的束縛,在體制安全的前提下融入國際社會,並取得與韓國對等的國際地位,盡可能 主導半島形勢。
1984年1月10日,朝鮮召開中央人民委員會和最高人民會議常設會議的聯合會議,會上 提議舉行朝美韓「三方會談」,協商和平協定等問題。提議主要內容是:(1)為了緩和 緊張、結束朝鮮半島的軍事對峙狀態,舉行朝美韓三方會談;(2)在三方會談中,朝美 之間討論締結和平協定問題,朝韓之間討論北南互不侵犯宣言問題。和平協定中將包含 駐韓美軍的撤離問題,互不侵犯宣言中將包含朝韓互不使用武力和兩國的裁軍問題;(3 )在分別締結朝美和平協定和達成朝韓互不侵犯宣言之後,朝韓之間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討論創設「高麗聯邦國家」。(註:《南北對話》,第34號,韓國漢城:國土統一院 南北對話事務局,1984年4月30日發行,第39頁。)
這一建議與以往的不同在於提議同時舉行朝美、朝韓會談。其中,朝鮮一貫堅持的由 朝美雙方締結和平協定的立場並未改變。朝鮮的變通在於朝美和朝韓關系同步改善,即 在改善對美關系並解決駐韓美軍問題的同時,協商北南和解問題。實際上,朝鮮的對美 和平協定建議長期遭到美國冷遇,且為韓國堅決反對。韓國指責朝鮮試圖將其排除在外 的朝美協商,是意在迫使美軍撤離,最終顛覆、赤化韓國。韓國要求南北直接對話締結 和平協定。朝鮮的三方會談建議是對美韓反對作出的妥協,希望由此將美韓吸引到談判 桌前。

朝鮮的三方會談建議仍然遭到堅決反對。美國對此作出反應,指出半島問題須在南北 之間解決,在為半島統一而召開的國際會議中必須包括《停戰協定》簽署國中國。(注 :《南北對話》,第34號,韓國漢城:國土統一院南北對話事務局,1984年4月30日發 行,第59頁。)韓國國土統一院長官孫在植也對朝鮮三方會談提議作出反應。他發表對 北聲明,表示半島統一是韓民族內部問題,通過南北對話恢復相互的理解和信任非常重 要,要求南北直接對話。(註:「孫在植國土統一院長官對北聲明」,《南北對話》, 第34號,韓國漢城:國土統一院南北對話事務局,1984年4月30日發行,第32—34頁。) 對於美韓的立場,朝鮮政務院總理在1984年3月7日給韓國國務總理的書信中加以反駁: 「美軍強占著南朝鮮,美軍司令官擁有對南朝鮮國防軍的統帥權,在此條件下,南 朝鮮 當局和我們無法解決諸如停戰協定轉化為和平協定、美軍撤離、達成互不侵犯宣言 、裁 軍、消除軍事對峙等等問題;貴方提議的半島問題相關國家參加會談並不妥當,因 為除 美國外並無其它國家對半島問題負有直接責任」。(註:《南北對話》,第34號, 韓國 漢城:國土統一院南北對話事務局,1984年4月30日發行,第66,67頁。)
盡管始終遭到反對,朝鮮關於締結朝美和平協定的立場此後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相反 ,隨半島冷戰體系的日益失衡以及國內經濟的不斷惡化,朝鮮對於締結對美和平協定的 要求更趨強烈和急切。朝鮮關於締結朝美協定的提議不斷,包括1994年4月28日的《朝 鮮外交部關於確立朝鮮半島和平保障體系的聲明》、1996年2月22日的《朝鮮外交部發 言人關於締結朝美暫定協定的談話》、2000年再度發表的《朝鮮外交部關於建立朝鮮半 島和平保障體系的聲明》以及2002年的締結朝美互不侵犯條約等等提議。其中,1996年 朝鮮建議的「暫定協定」,是朝鮮認識到締結和平協定將涉及美朝關系正常化、半島和 平機制建立等一攬子復雜問題,難度頗高,故欲先易後難,以「暫定協定」將美國拉到 談判桌前。當時朝鮮表示:「我們始終一貫地堅持,如果要在朝鮮半島建立起全面、廣 泛而長久的和平機制,必須在朝美之間締結和平協定」;「但是,考慮到美國的對朝鮮 政策以及目前朝美關系的水準,為了防止朝鮮半島再起武裝沖突和戰爭,需要盡快准備 ,即使在最小程度上建立制度性設置也行」。2002年,朝鮮提出締結朝美互不侵犯協定 ,這也是朝鮮要求締結對美和平協定的另一種表現。由於朝鮮核危機不斷升級而美國態 度日趨強硬,10月25日,朝鮮提議朝美締結互不侵犯協定。
四、朝鮮力求締結對美「和平協定」
為締結對美和平協定,結束《停戰協定》所維持的軍事對立,擺脫半島冷戰體系失衡 狀態下的朝鮮安全困境,朝鮮一手採取日趨靈活的積極姿態謀求朝美協商,另一手則利 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向美國施加壓力。
在外交領域,朝鮮展現積極姿態,以期改善對美關系。1974年朝鮮正式提議締結朝美 協定時,其構想是首先改善對美關系,在取得較為有利的國際地位後再拓展外交空間。 但在實際的操作中,由於美國始終不與朝鮮對話,朝鮮轉而展開與韓日協商,以期側面 推動朝美會談。1984年提議三方會談後,朝鮮主動向韓國災民伸出援助之手,以後,朝 韓對話逐步提升。在經過多次總理級會晤後,兩國於1991年末達成《南北和解、互不侵 犯與交流合作協議書》。協議書宣布南北和解,互不為敵,共同努力將停戰狀態轉變為 和平狀態,組建南北共同軍事委員會,開通軍事熱線電話等等。朝鮮意在促進朝美協商 同步展開。朝鮮外交部發言人曾這樣表示:「朝鮮北南已經締結了互不侵犯協議書,連 北南共同軍事機構都已產生,朝美間如果能夠締結一個暫定協定,將意味著和平新時期 的到來。」事實上,由於朝美一直未能就和平協定進行協商,南北協議書簽署後,朝鮮 回復消極態度,協議書條款未得履行。
20世紀90年代末,上述情景再度上演,朝鮮比上一次更加大膽。朝鮮不僅快速熱切與 中、俄關系,與歐盟、亞太諸多國家建交,而且在2000年與韓國舉行首腦峰會。這一次 ,朝鮮多方位外交攻勢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朝美會談,但還是未能突破敵對關系。
在經濟領域,朝鮮表現出趨向改革的積極意向,尤其在朝鮮與諸多國家建交並與韓國 實現首腦峰會後,這一意向更趨明顯。2002年,朝鮮在經濟領域連續採取重大舉措,引 起國際社會普遍關注。7月,朝鮮廢除了實施已久的糧食配給制,提高工資;9月,朝鮮 將與中國交界的新義州指定為特區,頒布類似香港基本法的《朝鮮新義州特別行政區基 本法》;朝鮮與韓國同時啟動兩國東海沿岸鐵路和公路以及新義州至漢城之間的鐵路和 公路連接工程;10月,為搞活金剛山旅遊,朝鮮頒布允許國際社會自由投資開發金剛山 旅遊區的政令。這些具有開放和改革意向的重要舉措,意在改變朝鮮的國際形象,朝鮮 希望由此促進對美和解。
另外,對於美國所關注的駐韓美軍問題,朝鮮暗示將作讓步。一直以來,朝鮮主張駐 韓美軍撤離半島,北南自主解決統一問題。這意味著朝鮮所追求的對美和平協定將導致 駐韓美軍撤離半島。隨著冷戰後美國明確表示將維持在東亞地區的10萬駐軍,朝鮮調整 其立場。1996年,朝鮮「亞洲太平洋委員會」副會長表示,如果美軍能夠改變與韓國的 關系,在半島扮演和平維持軍的角色,朝鮮可以考慮美軍的繼續存在。(註:Kim Keun- sik,「Changes in Pyongyang's Attitudes Regarding Peace on the KoreanPeninsula after
South-North Summit,」Vantage Point,Vol.25 No.3,March 2002,p. 46.)這一信息在2000年6月朝韓首腦會晤時通過韓國總統金大中再次傳遞給世界。
在積極姿態的另一方面,是朝鮮加速研製核、導彈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此為手段 向美國施加壓力。朝鮮一直將和平協定問題與美國密切關注的核、導彈等問題掛鉤,指 出惟有締結朝美和平協定才能消除緊張。1994年4月28日,朝鮮中央通訊發表外交部聲 明:「現在停戰協定已不能保障半島和平」,「一定得將停戰協定轉化為和平協定,成 立代替現在的停戰機構的和平保障體系」;「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向美利堅合 眾國提議,就能夠遏止朝鮮半島上的武力增強和制止戰爭再發,能夠實際而可靠地承擔 起鞏固和平與安定的新的和平保障體系舉行協商」。2000年,《朝鮮外交部關於建立朝 鮮半島和平保障體系的聲明》表示,朝鮮半島出現核武器等一系列復雜而尖銳的問題是 因為繼續存在著停戰體系。朝鮮《勞動新聞》評論,朝鮮核問題是由於美國推行對朝敵 視政策而產生的,朝鮮核問題必須從根本上加以解決,必須舉行朝美磋商。(註:《勞 動新聞》,2002年11月9日。)
同時,朝鮮不斷向國際社會表明,《停戰協定》及其運作機構已不再有效。朝鮮認為 ,在美國肆無忌憚地往南朝鮮運輸武器裝備之下,停戰協議根本發揮不了它的制約功能 ,停戰協議早已失效。朝鮮外交部1994年這樣表示:「由於美國不正當的處理方式,現 朝鮮停戰協定已不能保障半島和平,軍事停戰委員會事實上已成為沒有主人的有名無實 的機構」;「朝鮮停戰協定和停戰機構,在安定朝鮮半島形勢、遏止武力增長上,不能 提供任何的支持」;「我們不能再期待這樣的協定和機構」。該年5月,朝鮮撤回駐軍 事停戰委員會的朝鮮代表團。同時,另組「人民軍駐板門店代表團」取代其功能。同年 8月,朝鮮派特使訪問中國,向中方指出朝鮮半島需要建立新的安全保障機制,要求中 國撤回代表團。中國考慮到朝鮮方面的要求,並根據朝方已召回軍事停戰委員會的朝方 代表和軍事停戰委員會已停止運轉的現實狀況,接受朝方建議,於12月召回了駐板門店 的軍事停戰委員會中方代表團。(註:陳峰君,王傳劍著:《亞太大國與朝鮮半島》,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35頁。)另外,從1993年至1995年,朝鮮分別讓捷克和波 蘭成員離開中立國監督委員會。(註:Lee Jong-sun,「The Political Implicationsof North Korea's Demand for a Peace Treaty with the U.S.,」Vantage Point,Vol .23 No.9,September 2000,p.44;Kim Keun-sik,「Changes in Pyongyang's Attitudes Regarding Peace on the Korean Peninsua after South-North Summit,」VantagePoint,Vol.25 No.3,March 2002,p.49.)這樣,監督執行《停戰協定》的軍事停戰委員 會和中立國監督委員會都處於不完整狀態。
五、結論
在冷戰走向終結的過程中,以《停戰協定》為基石的半島冷戰體系嚴重失衡,朝鮮安 全處境急劇惡化。朝鮮必須獨自承擔來自美日韓三方軍事同盟的壓力。由於美國是美日 韓三方同盟中的核心,朝鮮力圖締結朝美和平協定。朝鮮希望和平協定的締結能夠結束 《停戰協定》所維護的軍事對立,徹底擺脫殘存的半島冷戰體系,在體制安全的前提下 融入國際社會,並取得與韓國對等的地位,盡可能主導半島形勢。由於遭到美韓兩國的 反對,朝鮮運用各種可能的方式加以推進。朝鮮既採取積極姿態推動朝美協商,又利用 核、導彈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向美國施加壓力。但是,朝美和平協定鮮有進展,相反, 核、導彈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使半島危機不斷。目前,小布希政府推行強硬的對朝鮮政 策,將朝鮮列為邪惡軸心國家和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對象。朝鮮半島形勢更加嚴峻。

閱讀全文

與日本什麼時候會晤韓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8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3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9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