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戰國時的韓國都城
公元前403年,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
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中原地區晉三分為韓、趙、魏三家。韓國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敵。
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
(1)戰國韓國劃分為哪些郡擴展閱讀:
1、陽翟,即今河南省禹州市。為史記記載中夏啟的都城。據傳夏啟曾經在此會盟諸侯進行鈞台之享。
禹州之地,屬暖溫帶氣候,溫和宜人。其地形有山區、丘陵、平原,且各佔三分之一。更有潁水穿境而過,潁水之大小支流遍布全境,優越的地理環境,豐富的物產,使禹州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尤以此地曾為夏禹之故都,有鈞台古跡之遺存而著聞,故後來又改稱鈞州、禹州。
2、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八大古都之一 、國家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 。鄭州歷史上曾五次為都 ,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 ,擁有不可移動文物近萬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處80項。
西周滅殷後,周武王將其弟叔鮮封於管(今鄭州市管城區)建立管國,當時周朝在鄭州地區的封國,除管國外,還有鄶國、東虢國、祭國、密國等。西周滅亡後,平王東遷洛陽,是為東周。
但此時周天子己名存實亡,代之是諸侯興起、互相爭霸兼並的局面,而新鄭則在「『亂世」之際,作為一個重要都邑而興起,並開始成為鄭州地區的政治中心。
春秋初年,鄭國向東遷都於新鄭(今鄭韓故城遺址),國勢強盛,在各諸侯國中地位顯赫。韓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韓國滅鄭國,將國都自陽翟遷至新鄭(今鄭韓故城遺址)。直到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國,新鄭作為鄭、韓國都長達500多年。
② 韓國為什麼在戰國七雄當中,它的地盤是最小的一個呢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其中,在很多人看來,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一個諸侯國。
因此,對於韓國來說,正好位於魏國、秦國、楚國、趙國等大國之間,是其難以擴大地盤的重要原因。同樣的道理,早在春秋初期,鄭庄公率先稱霸,彼時的鄭國也是非常強盛的,可是因為地理位置上居於天下之中,鄭國在晉楚爭霸中走向衰落,這也是韓國可以在戰國時期消滅鄭國的重要原因。可是,在消滅鄭國後,韓國依然面臨四戰之地的問題,這導致其疆域不僅難以擴大,反而遭到了秦國等大國的步步蠶食,乃至於在秦滅六國之戰中第一個被滅。
③ 戰國七雄中的韓國現在在哪個位置。
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 許昌市 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史記》記載秦吞並韓國時韓的疆域范圍:「九年,秦虜王安(韓最後一個王),盡入其地,為穎州郡。」
以上資料說明,韓的領土范圍大致應是黃河以南,故不包括河北,在穎水之濱,故在河南界內,鄭州、洛陽之間,西北與山西接壤,南不過淮河一線(當時是楚地)。
(3)戰國韓國劃分為哪些郡擴展閱讀:
春秋末年,經列國兼並,剩下的大國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晉,東方的齊、燕,南方的楚、吳、越。戰國早期,上述大國,除吳於公元前473年被越所滅,全都保存下來。秦、燕國實力較弱。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
其中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並,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面,號稱「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
齊國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殺齊簡公,專齊政,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但戰國初期,齊實力暫時弱於三晉。楚國雖向東方略地擴展,但其北上與三晉爭奪鄭卻遭受失敗。越國滅吳後曾強盛一時,進入戰國後因長期內亂,勢衰。
④ 秦朝置行政為九州三十六郡,各州下轄哪些郡
首先,秦朝初期設天下行政區為三十六郡,下設縣,這是當時朝廷規定的行政區劃,而九州是大禹時期劃定的,在秦朝已經不作為官方的行政區劃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天下劃分的越來越詳細,劃分的州數也越來越多。所以史記上說秦始皇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而不是秦始皇分了九個州,然後州下面又劃分了三十六個郡。這是你所提的問題本身的錯誤所在。
如果以大禹劃分的九州在當時的地理情況大約是這樣的:冀州,為現在的河北、遼寧、內蒙一帶,在戰國為燕趙之地;兗州,為現在的山東西部、北部一帶,在戰國為齊國之地;青州,為現在的山東半島一帶,在戰國為齊國、魯國之地;徐州、揚州、荊州為現在的長江中下游一帶,在戰國為楚國之地;豫州,為現在的河南一帶,在戰國為魏國、韓國之地;梁州,現在的四川、雲貴一帶,在戰國時期屬巴蜀古國;雍州,現在的陝西、甘肅及以西的地區,戰國時期為戎狄所在。秦朝統一全國後,在這些地區設立郡縣,三十六郡只是秦始皇最開始所設的數量,後期超過四十八個。
秦始皇所劃諸郡與九州的大致關系如下:
冀州有燕趙之地,郡數最多:有太原郡,雲中郡,邯鄲郡,巨鹿郡,雁門郡,代郡,常山郡,廣陽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
兗州有齊國北部之地,主要的郡有:齊郡,濟北郡;
青州兼有齊魯之地,主要的郡有:琅琊郡,膠東郡、薛郡(魯國故地);
徐州有部分楚國之地,主要的郡為東海郡、泗水郡;
揚州是楚國最東邊的土地,春秋時期的吳越之地,主要的郡有會稽郡、九江郡、衡山郡
荊州是楚國的核心地帶,主要的郡有南郡
豫州是當時的中原地帶,戰國時期有魏國、韓國和楚國的一部分,主要的郡有:南陽郡、陳郡、上郡,河東郡,東郡,碭郡,河內郡、三川郡,上黨郡,潁川郡;
梁州有黔中郡,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現在的大西南
雍州有九原郡,當時是匈奴所在。
當時的梁州、雍州還是莽荒之地,故行政機構很少,有湊數的嫌疑。
⑤ 古代戰國時期韓國的地理位置在哪
韓國地理環境:
其疆域有今山西省的東南部和河南省中部。全境把周包住,西和秦、魏交界,南和楚相接,東南和鄭交界,東和宋相交。
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使韓國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於前230年覆亡。
(5)戰國韓國劃分為哪些郡擴展閱讀: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
韓國起源:
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
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置潁川郡。
⑥ 戰國時期的韓國位於現今的哪個省市
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新鄭)。
韓國先祖為晉公族。曲沃桓叔生子萬,封於韓原,立韓氏。後晉國稱霸,韓氏中衰。至韓厥,為晉悼公正卿,晉悼公復霸,韓厥之力頗多。後韓起執政晉國27年,韓氏顯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韓虔與趙、魏同為諸侯,建立韓國。
韓虔位列諸侯,不及魏氏強盛。「三晉」同盟之時,韓國隨之瓜分中原,獲利頗多,國勢達到鼎盛。但由於韓國四面受敵,且國人不尚武,屢為列強所攻打。在殘酷的戰果烽煙中,韓國不得不先後依靠於魏、齊、楚、趙、秦等大國,至前230年,秦王政首滅韓國。
(6)戰國韓國劃分為哪些郡擴展閱讀
晉國韓氏的第一位為韓萬,本為晉君之後,姬姓,生卒年不詳,生活在公元前679年前後。韓萬是曲沃桓叔的庶子,曲沃武公奪得晉君之位後,將韓原(今陝西韓城)封給韓萬作為采邑。
因而以韓為氏。韓萬生韓賕伯,韓賕伯生韓簡,韓簡生韓輿,韓輿生韓厥,韓厥生韓起,韓起生韓須,韓須生韓不信,韓不信生韓庚。以上為春秋時歷代韓氏家主。
戰國時期的開始年代,公元前475年的韓氏家主為誰,由於史書記載的缺失,已不可考。公元前514年,韓宣子(韓起)去世,之後至公元前455年之前,韓氏家主有:韓貞子(韓須)、韓簡子(韓不信)、韓莊子(韓庚)。
韓須在公元前541年之時已為成熟的政治家,公元前514年繼其父為韓氏家主,在位時間當不長。韓莊子在位時間已不可考,以韓莊子之子韓康子為戰國時期韓氏第一位家主。
⑦ 戰國時的韓國與現韓國有關系嗎
沒有任何關系。
現在的大韓民國之韓即來自於朝鮮王國的末代國號大韓帝國,而大韓帝國的國號來自於古代的三韓聯盟。現在的朝鮮民族的成員均稱自己為「三韓子孫」,這一點和華人自稱「炎黃子孫」的緣由相似。
古代朝鮮半島南部有三個小部族,它們是馬韓,辰韓、弁韓,合稱三韓。當時朝鮮半島北部為漢四郡(衛滿朝鮮被漢朝所滅,設立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及臨屯郡,史稱漢四郡)。
三韓演變成百濟和新羅。後來百濟被中國唐朝所滅,百濟國皇室成員向中國唐朝稱臣,並也成為了中國的熊津都督府,其存在時期後來被稱作「前三國時代」,百濟、新羅屬不同民族。
⑧ 古代韓國是現在哪裡
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 許昌市 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史記》記載秦吞並韓國時韓的疆域范圍:「九年,秦虜王安(韓最後一個王),盡入其地,為穎州郡。」以上資料說明,韓的領土范圍大致應是黃河以南,故不包括河北,在穎水之濱,故在河南界內,鄭州、洛陽之間,西北與山西接壤,南不過淮河一線(當時是楚地)。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置潁川郡。
中國古代史中,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韓國,中原地區晉三分為韓、趙、魏三家。約公元前11世紀武王滅商後的西周時期,周朝實行分封制,大封諸侯。周成王時,周公旦攝政,平息了商紂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亂。
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於韓,國在燕國之西,即今山西河津縣東北。這就是中原的韓國,也就是後來有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的故國。韓國的先人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受封於韓原(今山西河津縣東北)。春秋末年,韓貞子遷於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
⑨ 戰國時期韓國上黨郡十七縣是哪些縣了
這是個誤會,韓國上黨郡沒有17縣,只有17城市邑,也就是6個縣,韓國上地當時還剩有三個郡,上黨郡有皮牢、伊是、端氏、翟澤、濩澤、軹道6個縣,臨汾郡有平陽、高粱、楊氏、彘縣、陰縣、百邑縣6個縣,長治郡有涅、屯留、長子、銅提、襄垣5個縣,一共17縣
⑩ 戰國時的韓國
戰國時韓國與現在的韓國沒有什麼關系
戰國時期的韓國在現在的河南一帶,《史記》上有這樣的記載:「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曰韓武子。」也就是說,韓國祖先最初是被封於「韓原」這個地方的。致韓厥之時,列為晉國六卿之一,即「晉作六卿,而韓厥在一卿之位,號為獻子」。獻子之子宣子徙居州。宣子子貞子徙居平陽。至於「鄭」這個地方,最初不是韓的領土,而是另外一個諸侯國——鄭國。《史記》記載「哀侯元年,與趙、魏分晉國。二年,滅鄭,因徙都鄭。」我們知道,春秋與戰國分野的標志就是韓、魏、趙的三家分晉。所以,說戰國時期的韓國都城應該是鄭。《史記》記載秦吞並韓國時韓的疆域范圍:「九年,秦虜王安(韓最後一個王),盡入其地,為穎州郡。」以上資料說明,韓的領土范圍大致應是黃河以南,故不包括河北,在穎水之濱,故在河南界內,鄭州、洛陽之間,西北與山西接壤,南不過淮河一線(當時是楚地)。
朝鮮族,又稱韓民族,是東亞主要民族之一。朝鮮族通常被認為是通古斯—阿爾泰人種的一支,與其接近的民族包括蒙古族、日本的大和族、中國的滿族,以及一些中亞的民族。朝鮮族人主要居住在朝鮮半島的朝鮮、韓國、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其餘散居美國、日本等世界各地。
中國的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白山),另外,黑龍江省牡丹江地區、遼寧省丹東地區及吉林市也有較多的朝鮮族居住,還有些散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居區。
人口
目前中國境內約有192萬人(截止2000年)。
來源
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最早遷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大部分是從清末到滿洲國時期遷入來的。現在也很多朝鮮公民越境遷入中國。
中國的朝鮮族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是同一民族,都使用朝鮮文,說朝鮮話。不同的只是語言習慣、外來詞彙等,他們使用的文字和語言是互通的。
朝鮮字和韓文沒有區別
應該是朝鮮文 但是韓文他們能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