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和韓國的教育方面有哪些異同
摘要 同學,中國和韓國在教育方面的異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② 中國韓國美國的兵役制度
兵役制度分三種:一是強制型、二是自願型、三是強制與自願混合型。韓國實行義務兵役制,美國實行全志願兵役制,中國兵役制度分為兩種:一種是義務兵役制,另一種是志願兵役制,又稱募兵制。
③ 中國有沒有像韓國的代替休日和振替休日的制度
中國目前正在往這個方向發展。
每次重大節日前,國務院都會公布休息方案。這些方案體現了你說的這種制度的原則,但是還沒有立法形成固定的制度。
④ 韓國與中國的經濟政治政策的對比
最根本的區別就是韓國是資本主義國家,當年美國和前蘇聯以北緯38度為界,北面姓社(朝鮮),南面姓資(韓國)。到八十年代之前,韓國的發展都是比朝鮮落後的。後來韓國政府大力扶持民營企業,犧牲了小部分人的利益,不然不會有那麼多財團的。下面僅供參考,部分內容我保留意見。
進入80年代,韓國政府針對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及國內經濟波動的新形勢,提出「穩定、效率、均衡」的方針,對國民經濟進行了改革,在經濟政策和結構調整中求發展。「五五」計劃(1982年~1986年)和「六五」計劃(1987年~1991年)期間,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率分別為9.2%和9.3%。八十年代上半期,韓國出口增長率超過進口,貿易赤字逐漸減少,1986年終於出現盈餘。1984年~1985年韓國同其出口市場的發達國家產生貿易摩擦,使得出口增長速度放慢。但是,1986年以後,進入低匯率、低油價、低國際利率的所謂「三低」時期,使出口連續幾年大幅度增加(1986年增加14%,1987年36%,1988年28%),經濟增長率連續三年達到11%,1991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6757美元
調整改革發展階段(1993年7月至今)。1992年開始實施第七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可是,1992年12月當選的韓國歷史上第一位文人民選總統金泳三,1993年2月上台後提出了「新經濟五年計劃(1993年~1998年)」。在此計劃中提出行政改革、產業結構和金融體制改革。1992年與中國建交。由於韓國具有的較強的價格競爭力和對日本出口大幅度增加、設備投資增加等因素,1994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6%;1995年也保持了這種良好勢頭,增長甚至超過1994年,達8.9%,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了一萬美元大關(10037美元)。1996年由於日元升值導致韓國出口下降和設備投資減少,經濟增長率回落為7.1%,可是,在這一年韓國成為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這標志著韓國基本上擺脫了發展中國家的地位,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然而,1997年10月開始韓貨價值暴跌,被捲入亞洲金融危機漩渦之中。97年11月末,韓國可用外匯儲備降至73億美元,陷入無法支付外債之困境。韓國政府不得不於當年11月21日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申請金融救助,並於12月1日與IMF簽訂了金融救濟協議。550億美元的緊急資金救助計劃實施後,不穩定的外匯狀況隨著1998年1月韓國政府同國外債券組織簽訂短期外債向中長期轉換的協定後開始趨於穩定。以IMF的金融救濟為契機,韓國擺脫了全國范圍的危機。而受到金融危機洗禮的韓國經濟,九十年代末進行了多方面的調整和改革。進入21世紀以來,調整改革中的韓國經濟,於2000年顯示出有力的增長,其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5%,2001年有較大幅度的回落,增長3.8%。2002年新當選的盧武玄總統提出了四大方面的經濟施政綱領。2002年經濟年均增長7.0%。而2003年僅增長3.1%,國內生產總值為6012億美元,人均為12646美元。
縱觀韓國經濟的發展,「根據霍利斯·錢納里(H.B.Chenery)的研究,韓國經濟的主要轉換增長時期(transitional growth)為1963年~1983年。1963年隨著第一次經濟五年計劃的制定實施,工業化正式啟動。1970年韓國成為了新興工業化國家(newly instrialization country)。1983年韓國經歷了1979年的第二次能源危機,1980年負增長後經濟得以恢復,並在經濟穩定基礎上促進自律化、開放化。」而經歷了1997年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發展歷史上最為慘痛的挫折之後,韓國經濟正在進行全面改革,並取得了初步成效。
韓國不同歷史時期促進經濟發展戰略及其評價
通過韓國經濟發展軌跡可以發現促成其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從世界經濟發展宏觀角度來講,韓國處於後發展國家可以利用更發達國家技術革新成果,「濃縮」工業化進程之優勢地位;以及超越傳統貿易理論所指出的一個出口國需先在本國國內市場上充分收集消費者偏好使其成熟後再向國外市場擴張的漫長過程;還有對像韓國這樣資源匱乏國家,戰後節約資源型技術得到的快速發展,使其經濟發展中資源匱乏束縛得到大大緩解;亞當·斯密的貿易理論,即「在不使用武力的前提下,富國與窮國之間的貿易將使雙方受益,而後者比前者受益更多」又一次得到部分驗證。而從韓國本身來講,政府實施的以下幾種經濟增長戰略不能不為其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
(一)政府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所謂政府主導是指政府的「定向」和「導向」在經濟運行和發展中起作用。對韓國政府主導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可以簡單概括為:政府規劃、指導、管理和調控經濟。其主要手段是:首先,運用經濟開發戰略,宏觀調控經濟發展方向。韓國政府60年代中期提出了「出口主導型」經濟開發戰略,經濟活動重點由國內市場轉向國外。70年代以後,經濟發展重點由輕工業轉向重化工業,提出「重化工業化」經濟開發戰略,80年代以後,又提出「技術立國」等。其次,根據經濟發展遠景目標,制定五年經濟開發計劃,以自由與計劃相結合為經濟發展的指導原則,政府主導實施了一系列經濟開發計劃。第三,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各項經濟政策、法規及措施並加以執行。第四,韓國政府首腦親自干預經濟。由於政府將干預經濟活動視為其重點職能之一,所以,政府最高層直接干預經濟、直接處理經濟運行中的重要問題。
關於韓國政府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在其經濟發展初期是比較有效的。主要原因在於在韓國當時經濟條件下,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體制是旨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基礎上由政府充當其經濟活動的總指揮。政府主導經濟的主要手段為宏觀經濟決策、計劃指導、運用經濟杠桿進行干預,經濟立法和行政手段等。然而,這種依靠政府主導,30年走完西方發達國家100多年才走完的工業化歷程,自有其弊端。根據制度經濟學的分析,制度演進存在路徑依賴。由於政府主導的企業制度、金融支持政策的安排,造成了企業對政府的強力依賴。韓國大企業集團為了獲得更多的政府優惠,競相不計後果地擴張,沿著規模擴張的路徑走下去。面對日趨復雜的國際經濟環境,大企業集團沒有適時地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以及技術創新;企業的高負債、財務結構不合理,以及企業集團的制度缺陷,終使企業管理失控。到1997年金融危機時,大企業集團紛紛倒閉也就不難理解了。韓國政府主導型經濟發展的另一弊端在金融體制上表現顯著。在市場經濟發達國家,金融系統是一個金融市場,根據市場信號運用市場運行規律,將金融資源配置到相關部門中去,推動社會生產的正常發展。可是在韓國,其經濟發展的自身特點使然,金融業的職能僅是行使政府指令、政府幹預經濟的工具。政府決定利率、存貸、投資等,使金融機構喪失了創新和提高效率的動因,大量的呆賬成為其沉重的負擔,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金融扭曲與滯後成為了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也是1997年的金融危機,將其所有弊端都展現給國人,使其始於90年代初但又未能痛下決心的改革調整不得不真正使上軌道。政府由此轉向旨在減少干預、建立自由公正的市場秩序、創造穩定的市場環境上。政府這種由主導經濟向重點規劃經濟的角色轉變,使如三星電子這樣的大企業集團脫穎而出,成為世界知名的跨國公司。韓國現任總統盧武玄當政之初提出的四大經濟施政綱領,並非言之無物。首先提出確立自由公正的社會秩序,具體包括建造易於創業的環境、構築透明公正的競爭機制、構築先進的金融基礎系統和進行財政稅收改革。在建設東北亞經濟中心國家中,提出要用東北亞時代的視野,構築以物流中心基地與國際化金融為兩翼、圍繞信息高新技術產業的商務中心。而建設科學技術為中心的社會和面向廣闊未來的農漁村社會都有具體內容及實施方案。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韓國政府主導型經濟開發戰略基本完成其使命,成為其歷史的一部分。
(二)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六十年代初韓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兩種選擇,其一,繼續發展以進口替代產業為主的內向型經濟,建立獨立的、完整的民族經濟體系,社會生產和人民所需要的產品盡量不進口或少進口;其二,面向世界市場,積極參與國際分工,發展以出口產業為中心的外向型經濟,通過廣泛的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來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選擇後者,使韓國在國際經濟貿易活動中,充分發揮了韓國當時剩餘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有效地彌補了資源匱乏、國內市場狹小、資本積累不足等方面的劣勢,為韓國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韓國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相對來講是成功的。而這種成功源於其採取的正確方針和措施。概括起來韓國實施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有以下特點,其一,以比較優勢為其出發點。針對缺乏原材料、資金不足但勞動力豐富的現狀,韓國決定了首先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工業。其二,適時地進行結構調整。保持出口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能夠適時地進行產品結構的調整。其三,實行優惠政策,支持發展出口。盡管這些優惠政策,如直接補貼,隨著外部壓力的增加而不斷減少,但在出口企業的發展初期,其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不平衡增長戰略。韓國在增長方式的選擇上,理論上受經濟學家哈士曼(A.D.Hirschmann)的「不平衡發展論」的影響,認為在短時間內可以犧牲部分產業和工業部門而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點產業和重點工業,通過發展重點產業來積累資金,從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發展[⑰]。在財力、物力和技術積累有限的情況下,不可能同時實現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均衡發展,因此,選擇「傾斜式」的重點投資,「不平衡中求平衡」發展,採取「先工後農」,「先出口後內需」,「先輕後重」,「先大後小」,「先主導產業、戰略產業後一般產業」,「先增長後穩定」,「先速度效益後技術效益」,「先內涵後外延」,「先效率後公平」以及「先增長後發展」等一系列經濟不平衡增長戰略。
對於韓國所推行的這種不平衡增長戰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1962年至1971年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韓國重點發展投資省、見效快的輕紡工業,增加出口創匯,以此增加對基礎工業設備投資和擴大生產能力資金的積蓄,取得顯著成效。而70年代初期起,由於重點轉向重化工業過程的過急過猛,出現了對重化工業的重復、過剩投資,降低了經濟效益。再則,效率與公平上的不平衡,出現經濟增長之同時工潮迭起等並非完美之現象。但從本質上看,應該說不平衡增長實際上是一種交錯的平衡增長。
(四)與國際經濟變動協調的產業政策與國際化發展戰略。韓國在立足於自身的經濟基礎、發展水平,特別是在國際分工中的比較優勢,及時捕捉和積極利用各個時期國際上產業結構變動的有利機遇,以其協調的產業政策來調整其產業結構。80年代開始,韓國開始推行國際化,力圖把其企業全面推向國際市場,按照國際市場競爭的要求,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冷戰結束後,隨著愈來愈多的國家重視發展經濟,韓國更加強調其經濟的國際化、世界化發展,同樣,這符合了世界經濟一體化、區域化的發展潮流。
(五)高科技與人力資源開發戰略。一個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高新技術及其人力資源要素的支撐。韓國歷來重視教育,注重人才的培養;同時加大對科技開發的投入。而此戰略得到產業界的普遍贊同,認識到企業的興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職工的素質。韓國的大企業大都創辦了職工業余學校、職工訓練所、人力開發院等職工培訓機構。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職工的業務素質,增強企業的競爭力。現任總統盧武玄提出的「構築技術中心的社會」經濟施政綱領,體現了韓國在經濟日趨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中,以高尖端科學技術立國的志向。
⑤ 中國、朝鮮、韓國、日本、俄羅斯和美國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分別是什麼急求!!!!!
中國: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朝鮮:政治制度是先軍政治,經濟制度是生產資料的國家所有制和合作社所有制;
韓國:政治制度是三權鼎立、依法治國的體制;經濟制度是市場經濟;
日本:政治制度是君主立憲制,經濟制度是市場經濟;
俄羅斯:政治制度是聯邦議會制,經濟制度是市場經濟;
美國:政治制度是議會制,經濟制度是市場經濟。
⑥ 中國、日本、韓國、朝鮮等國家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麼
相同的是都是東方國家,所屬地區相同,是東亞四國,民族文化也很相近,不同的是:各國文字以及政治制度不同,中朝是社會主義國家,日韓是資本主義國家,另外中國是大陸國家,朝鮮和韓是半島國家,日本是島國。
⑦ 韓國為什麼三個姓氏就佔了一半人口,這與中國一制度有
韓國的朴、金、李這三大姓氏佔了總人口的二分之一,在韓國有一個諺語,那就是在首爾市中心的南山上向下扔一塊石頭,肯定會砸到一個姓朴、金或是姓李的,這也恰恰說明了韓國三大姓氏壟斷的情況,但是不為人知的是,韓國這種情況的產生竟然與中國的一個制度有關。
中國的科舉制度傳到了韓國,韓國政府為了緩解階級矛盾,規定通過科舉考核,擔任國家官員的人就可以擁有姓氏,隨著科舉制度在韓國的不斷發展,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姓氏的平民越來越多,他們在選擇姓氏時,往往都會選擇朴、金、李這幾種皇族姓氏來顯示自己身份的高貴,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姓朴、金、李的人口越來越多,而選擇稀少姓氏的人卻越來越少。
⑧ 中國服兵役制度與韓國服兵役制度
中國從1978年以後,採取了義務兵與志願兵相結合的兵役制度,對於加強中國軍隊的現代化建設,提高部隊戰鬥力,積蓄後備兵員具有重要意義。
韓國對男性實行徵兵制。大韓民國國軍各軍種兵役長度為:陸軍及海軍陸戰隊24個月,海軍26個月,空軍28個月。「因良心拒絕服役者」會被判刑監禁。對於身體檢查未合格者、體育或學業成績有特殊表現者、一些取得國外永久居留權且未在國內停留超過一年者可免除兵役。——軍事知識篇。
⑨ 請問韓國和中國的會計制度一樣嗎我准備去韓國留學。
會計制度每個國家和每個國家不一樣,因為國情不一樣。
但是慢慢地都會跟國際會計准則趨同。
你回來估計還會要重考中國的會計從業資格證,但是中國的會計證很容易考的,只要你在韓國把會計的理論基礎學扎實了,回來沒問題的,前提是你要學好,考了會計從業資格證才能在中國上班。
注冊會計師,那是會計界最難的考試了,同時考沒必要。因為注會是搞審計的,而且必須根據當地的法律法規進行審計,所以你只要考一種就夠了。
以上只是我的建議,呵呵,希望採納。
⑩ 韓國的教育制度和中國的一樣嗎
韓國的學制採用6-3-3-4的階梯式的學制,即小學六年,初中,高中各為三年,大學四年.另外,還有2-3年制的專科大學. 韓國的高等教育 韓國的高等學校由一般大學,產業大學,教育大學,專科大學,廣播通信大學,技術大學組成,一切高等教育機構都在教育人力資源部的管理之下. 高等教育機構的建設宗旨在於同時教育各種學問的基礎理論和推動世界發展所需的應用理論,培育能夠擔任領導者的人才.一般大學的修業年限為4年,(中)醫科大學為6年. 專科大學 韓國專科大學的修業年限為2-3年.自一九七八年創辦專科大學以來,截至2001年,全國共有159所專科大學,學生總數為952,649名.其中,國立,公立17所;私立142所.隨著產業化加速,對技術人員的需求大增,各類專科大學應運而生.專科大學的辦學宗旨在於培養出理論和實用技術雙全的中間級技術人員.專科大學的教育課程有工學,農學,水產學,護理學,家庭經濟學,社會福利工作學,藝能,體能等.按照專業,修業年限分為2-3年,護理學系,臨床病理學系,物理治療系,作業療法系,牙科衛生系,放射線系,水產學系,工學系等的修業年限為3年,其餘的為2年. 一般大學 修業年限為4年的一般大學總共有198所.醫學,中醫學,牙科大學的修業年限為6年.大部分大學規定一個學期最多修業學分為24分,畢業時所需的最少學分為140分.各個大學按照自己的內部情況,規定修業學分,畢業時所需的最少學分,每個學期基本要修業的學分或最少學分,特殊學分的修業方法及限制條件,修業預科所需的學分等.教育課程分為基礎科目和專業科目,兩種科目再分為選修科目和必修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