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韓國的貨幣叫什麼
⑵ 韓國為什麼從60年代開始經濟騰飛
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之前,韓國似乎只是個很少被人注意的小國。然而,16天的奇跡,彷彿改變了這個國家的命運。
作為第一個承辦奧運會的發展中國家,韓國給了世界一個驚奇。之後,以奧運會為契機,韓國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經濟騰飛,從1985年到1990年,韓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跨越了原始積累,完全變成了一個新興工業國家。
最重要的是,韓國人從此看清了自己的性格。
「東亞民族都有極強的家國意識,大韓民族尤其充滿著如同勁草般剛強不屈的好勝心,有把那些詛咒、譏笑當苦葯吞下去、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韌勁兒」。當時的漢城奧組委主席朴世直說,「對這種精神力量的發掘,是漢城奧運會最大的成果。」
16天的神話
現在的韓國人一提起20年前的那16天,都神情陶醉,像在談論一個神話。
堵車是漢城最臭名昭著的缺陷,能克服嗎?奧運會前每個韓國人都心裡打鼓。當時,單雙號執行了一年多也不見成效。然而,臨近奧運會,幾乎在一夜之間,道路暢通得「連警察都不用管」了。漢城的車流量一天縮減了23.5萬輛。
這種突變並不只是表現在交通上。「高麗時間」是歷史上西方人為諷刺韓國人不守時給他們起的綽號。奧運會中,韓國人卻風格陡變,安排比賽嚴謹准確、有條不紊,正點開賽率達到97.20%,突破了奧運史上的紀錄。
韓國人酷愛吃狗肉,而在西方人看來,這太殘忍,難以接受。為了國家形象,漢城人齊刷刷戒了16天狗肉。
由於在田徑項目上韓國人幾乎沒有奪金點,體育場觀戰的人稀稀拉拉。薩馬蘭奇先生看了直搖頭。「為了國家的榮譽,為了辦好奧運會」,組委會向漢城市民們提出了號召。第二天,田徑場爆滿,雖然有的觀眾看不懂,但大家還是禮貌地鼓掌助威。
全民共同參與
1987年11月的一個早晨,大名鼎鼎的反對黨領袖金大中、金泳三、金鍾泌和薩馬蘭奇坐在一起。他們共進早餐。
「我理解你們在政治上反對軍事獨裁,但奧運會對國家和民族意義重大。韓國國際地位提升了,對每一個韓國人都有好處。」面對為此疲憊奔波的薩翁,「三金」被說服。他們在奧運會問題上與執政當局達成了一致,韓國國內政局開始步入穩定。
部分佛教徒也是反對承辦奧運會的力量之一。為了說服這些宗教人士,朴世直利用節假日走訪其主要領導人,他坦然說道,奧運精神應該超越所有的政治理念、人種和宗教,沒有尊重就沒有和諧。在他不斷地對話、座談、做工作後,許多人轉變了態度。「到後來,形成了各宗教團體團結一致,共襄奧運的局面。」
韓國奧委會還提出一個目標:發動每一個韓國民眾,減少局外人,沖破貴賤的壁壘。舉行火炬傳遞,韓國組委會特地邀請了司機、清潔工、農民、礦工等參加。朴世直先生還親自陪著漢城的計程車司機和他們的家屬參觀奧運會場館。「力爭讓人們感到,奧運會並不只是特殊階層所享有的,而是全民共同參與的事情。」
開幕式的贈券少得可憐。奧組委除了將免費入場券留給總統夫婦和三部要員外,都給了模範市民。模範市民來自全國各行各業。
組委會甚至放棄了綵排需要保密的設想,兩次綵排有20萬韓國人前來欣賞觀摩。漢城奧組委人性化的安排讓很多普通人至今難忘。
手拉手製造經典
一首歌從1988年唱到2008年,一首歌的磁帶和唱片銷售了900萬張,這是漢城奧運會會歌《手拉手》創造的奇跡。但是,這首歌卻差點因為偏見被擠掉。
當時,朴世直主張啟用世界知名唱片公司創作奧運歌曲,這一提議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反對派認為,由外國人作詞作曲的英文歌曲一旦出爐,肯定會成為大學生們反對承辦奧運會的口實,還會遭到排擠韓國音樂家的指責。
朴世直卻很堅持:「漢城奧運會不僅僅是韓國人的慶典,它也是全人類的慶典。慶典上主人應該為客人著想才行。既然是唱給全世界的,製作為什麼要排斥國際化?」
多輪的討論一直沒有結果。這時,世界各大唱片公司紛紛前來敲門,其中世界最大的音像跨國公司寶麗金開出的條件十分誘人。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奧組委最終選擇了寶麗金。作為一種妥協,組委會同時選擇了本土的高麗亞那組合來演唱這首歌曲。此外,組委會還提出了修改意見,要求歌詞當中多增加一些韓國元素。譬如一定要把「阿里郎」放進歌詞里,歌詞要同時使用韓國語和英語。
經過這些准備,兩個版本的《手拉手》正式出爐。開幕式上令人激動的演唱,恰恰源於一次成功的「手拉手」——義大利人作曲,美國人作詞和韓國組合的演唱。
漢城效應
漢城奧運會的口號是「世界走向漢城,漢城走向世界」。這一年,15740名記者來到漢城采訪,85個國家的160家電視台轉播了奧運會實況,轉播時間總計9200小時。
「漢城奧運會的采訪報道活動是世界新聞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朴世直說,「韓國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被如此集中地展現,還是第一次,真可謂是千載難逢。所幸的是,我們抓住了這個機會。」
奧運會後,韓國記者被允許進入克里姆林宮。接著,兩國建立了正式外交關系。在1988年後的5年內,韓國與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建交,一躍跨上世界政治舞台。
這就是漢城效應:歷史積淀的家國情結被奧運會激發出來,再融入韓國人的血液中,延續下去。「所以,當1997年東南亞發生金融危機時,只有韓國的普通百姓將自己的金銀財產捐給國家,擺出了與國家同進退的姿態。」朴世直先生說,「奧運會帶給韓國人的是一種國、民一體的動員,大家堅信,只要把每一個家庭的東西聚在一起就能幫助國家渡過任何難關。」
⑶ 韓國經濟發展,對中國有什麼啟示
1、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韓國經濟騰飛的經驗表明,政府的有效干預和主導是一國經濟發展目標實現的前提,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在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中,政府的主導作用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建立有利於市場有序運行的基本制度框架;其二,為市場經濟提供良好的社會基礎設施;其三,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其四,維持社會公平正義;其五,制定產業發展政策,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和升級;其六,宏觀調控,實現社會經濟總量需求平衡,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政府主導作用的有效性有賴於集權統一的政治領導和科學的決策。目前中國的政府經濟管理部門設置過多,職權存在交叉,有必要進一步精簡或合並。
(1)合並商務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成立貿易和工業部。全面負責管理工業、貿易、能源、國際貿易政策和促進出口政策等,對外國企業的進入和引進外國技術
及海外投資政策進行綜合協調,為工業和貿易領域提供援助和服務。(2)改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發改委)。一個國家應該設立一個宏觀經濟綜合管理部門,發改委雖具有這一性質,但卻同時承擔著微觀經濟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處理,直接涉足企業重要投資和主要商品定價,這不僅不利於其宏觀管理職能的行使,而且也嚴重影響了行業發展和企業經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韓國的經濟企劃院應是發改委改組的方向。改組後發改委的職責應包括:研究擬訂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制定國家中長期經濟計劃;進行總量平衡;制定有關國土綜合開發、能源開發和有關物價的基本政策;調查和分析經濟動向和國民收入,分析和測定綜合國力;協調各有關部委經濟政策;指導總體經濟體制改革。發改委應實行專家決策,以保證政策和規劃的科學性、宏觀調控的有效性。
2、 扶持教育發展
制約中國競爭力提升的一大「軟肋」在於公共教育支出仍非常不足,國民素質總體不高,教育體系適應性不強,人才缺乏。要改變落後的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1)樹立教育公平的理念。國家應建立一種機制,不僅人人名義上享有平等教育的權力,而且實際享有平等教育的機會。(2)加大政府教育投入。當前急需解決的兩大問題:一是國民教育系列全部實行公費教育,這是加快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惟一途徑;二是免去高校全部教育債務,使高校一心一意辦教育。(3)創新教育體制。一是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滿足全體國民受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知識結構的人才要求;二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滿足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社會進步對人才知識更新的需求;三是構建教育質量監控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確保教育質量和教育資源有效利用;四是改進教育方式和辦學模式,優化教育內容,培養創新型人才。
3、 加快產業促進
審時度勢,不斷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是韓國經濟騰飛的一項重要經驗。從西方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歷程來看,產業結構基本上都是沿著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軌跡不斷演進的,中國的工業化道路也應如此。但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勞動力素質相對較低、基礎設施落後、外部經濟援助缺乏,這就決定我們現階段一方面要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逐步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和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著力解決眼前及將來相當長時間存在的兩億多農民工和每年幾百萬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政府承載著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二、三產業健康協調快速發展的重任。除政策引導外,政府更多的工作應該是起促進作用,一是經濟上扶持,二是政策上優惠,三是法規上強制。
4、 加強自主創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技術進步是現代經濟增長最好的推動力。一方面,技術進步可以通過技術引進來實現,但更重要的是自主創新。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通過技術引進並加以消化吸收,在此基礎上,進行本土化的改造創新,不失為一條推動技術進步的捷徑。自主創新的主體是企業,企業要把技術創新放在突出位置,加大研發投入,加強人才培養等。但政府要為企業自主創新創造良好條件,包括:培育技術中介服務機構,建立公共技術支持平台,開放科研設施,加強技術信息服務,營造公平的人才發展環境,減免稅收,資金支持等。
⑷ 韓國經濟是如何騰飛的
韓國經濟起飛始於60年代初期,爾後30年來,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據世界銀行《1992年世界發展報告》統計,自1965年至1990年韓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年增長率為7.1%,列世界各國之首。按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莫克爾斯提出的「現代國家主要指標」剖析,韓國1990年人均GNP5400美元,第三產業在GNP所佔比重為46%,非農業就業人口比例、受過基礎教育人口比例、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人數、城市人口比重、平均人口預期壽命、人口自然增長率等均已達標,可見90年代的韓國已進入國民經濟現代化階段。對外開放進而實現市場經濟國際化被認為是韓國經濟起飛過程中成功的因素之一。國際輿論稱之為「韓國奇跡在戰爭的廢墟上出現」。
一、對外貿易推行由進口替代到出口導向的多邊化發展戰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一片廢墟上誕生的韓國,復經歷了朝鮮戰爭的洗禮,一直到60年初,其GN22P才達到24億美元。為擺脫戰後的經濟困境,提高本國的生產力水平,最初實施進口替代戰略,對於本國生產需要的原材料和生產資料的進口徵收低關稅,對於准備由本國產品替代的消費品進口徵收高關稅,對於替代進口的國內產業給予財政、金融優惠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定經濟和發展生產的積極作用。但是由於進口替代不僅限制了某些國外產品的進口,同時也限制了本國產品的出口,造成既缺乏資源和資本,又缺乏技術和設備的局面,加深了國民經濟對外依賴程度,導致國際收支狀況的進一步惡化,使國內的工業化進展非常緩慢。
50年代與60年代之交,世界上發生了以電子科學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推動了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不斷問世,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世界經濟發展呈現強勁的勢頭,促使國際市場容量日益擴大,刺激了各國之間貿易的持續增長。加上美、日出於全球戰略的考慮,對韓國在資金、技術、物質等方面給予援助,為韓國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提供了較寬活的發展空間。據此,從1964年開始,韓國從進口替代戰略轉向出口導向戰略,把經濟活動的重心由國內市場轉向國際市場,採取外貿多邊化和自由化的政策,參與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競爭,以外貿出口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隨後,韓國出口額開始逐年擴大,年均增長達40%以上,在出口貿易的帶動下,韓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國民收入及就業率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到1990年韓國的GDP業已高達2364億美元,30年來增長99倍。
二、以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為依據,促進國內外經濟一體化
60年代初,韓國在轉向出口導向型戰略時,資金缺口很大,投資需要增長很快,據此,韓國政府果斷地作出加快引進外資步伐的決定。韓國引進外資的主要著眼點,一是有利於發展出口和國際收支改善的原則;二是有利於關鍵性工業公益事業發展的原則;三是有利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福利事業作出貢獻的原則。30年來,韓國以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為依據,制定了引進外資的鼓勵和限制政策,一直把技術引進作為引進外資的一個重要方面。在60年代的工業化進程,大膽利用外國先進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和創新,促進了產業技術的發展,形成以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基礎的重化工業經濟。80年代以後,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以促進產業的升級換代。引進技術的比重,機械製造業佔27.8%,電子工業佔20.9%,石油化工佔16.4%。
韓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為相對剩餘資本集中提供了參與國際分工的有利條件。為了擴大出口市場,穩定國際資源進口,抵制貿易保護主義,強化本國產業的升級,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降低勞動力成本,80年代以來,韓國推行了對外直接投資、建立海外生產基地的策略。韓國政府通過財政、金融等手段鼓勵本國企業向外擴張,在信貸、稅收和保險制度等方面給予優惠。據有關資料顯示,80年代韓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40%以上是靠政府支持籌措資金發展起來的,1988年韓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為4.8億美元。目前,韓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是資源開發型產品投資,服務於國內經濟的發展;其次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投資,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一些本國限制性的產業,同時降低勞動力成本;再次是對發達國家投資,藉以達到引進高科技和現代管理手段的目的。既實現了國內產業結構的現代化,又促進了國內外市場的一體化。
三、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逐步邁向資本市場國際化
60年代後,韓國為擺脫國外的資金援助,求得經濟獨立,有計劃地建立了各種金融機構,發展各類金融市場,逐步完善了金融體系。80年代初,韓國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強國際金融中心的籌建,到90年代初,除國家中央銀行(韓國銀行)在國內建有15個分行,在海外設有8個分支機構外,大力發展商業銀行,其中包括全國性市中銀行(又稱存款銀行)5家,擁有資產約占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的75%,其分支機構達1857個;地方銀行12家,擁有資產約占商業銀行資產總額16%;外資銀行69家,其中最多的是美國,美國的10大銀行就有8家在韓國開設了分行,其次為日本和西歐國家。
韓國的金融市場分為有組織的金融市場即以銀行為中心的短期貨幣市場,非組織的金融市場即以非銀行機構為中心的長期資本市場。韓國政府認為金融業的開放首要的是資本市場的開放,因此於80年代開始實施資本市場國際化計劃。第一階段(1981至1984年)有限度地允許外國投資者通過韓國證券公司管理的開放型國際信託基金和由外國證券公司管理的封閉型基金間接參與投資。第二階段(1985年至1987年)加速韓國投資者間接投資外國證券的活動。第三階段(1988年以後)擴大海外基金的規模,以便利外國投資者間接投資韓國證券市場,准許韓國機構和企業投資外國股票,逐步邁向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金融業的發展已成為韓國政府管理經濟、加速資本積累和促進經濟繁榮的重要手段。
縱觀韓國經濟發展的演繹過程,可資研究和借鑒的基本經驗:一是從韓國經濟體制運行情況來看,實行市場調節與政府調控相結合,以政府調控為主,眾多國外經濟學家認為當前韓國仍屬「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體制」。它通常實施集中的宏觀經濟決策,並通過指示性計劃和控制經濟參數,藉助經濟立法和行政手段,規定產業和企業發展方向,調節國民經濟的運行,以推動主要經濟決策的實施。這對於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技術、管理人才均極端匱乏以至無法依靠民族資本的積累來迅速發展國民經濟的情況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二是從韓國政府宏觀決策的選擇來看,特別注重從本國的國情出發,適應世界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抓位有利時機,及時調整經濟政策和策略。韓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能夠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推行不同的貿易政策、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較早的使國民經濟通過計劃手段,從粗放型發展及時轉變為集約化發展,因此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里關鍵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三是從韓國經濟發展格局來看,實行以貿易為導向,以工業為基礎,以金融為後盾的三元經濟發展戰略,推進市場經濟國際化,形成國民經濟投入和產業的良性循環,為韓國經濟高速發展創造了高能化的結構。對外開放不僅有助於促進各項生產要素在國際范圍內進行交流,達到互補互利的目的,而且有助於適應國際競爭機制,促進技術進步,提高勞動效率,進一步發展社會生產力。金融對外開放是市場經濟走向成熟的標志,但恰恰是中國對外開放、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薄弱環節,中國政府要加大開放力度,重點似應在金融開放上大做文章。誠然,目前韓國市場經濟體制仍處於不斷完善之中,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的協調,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的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的配套等還存在發展失衡的問題,尚有待於進一步改進。
⑸ 韓國是不是發達國家
韓國是直線距離中國最近的發達國家。人均GDP3.15萬美元。是名副其實的發達國家。
韓國是一個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是APEC、世界貿易組織和東亞峰會的創始成員國,也是經合組織、二十國集團和聯合國等重要國際組織成員。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韓國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期。產業以製造業和服務業為主,半導體、電子、汽車、造船、鋼鐵、化工、機械、紡織、化妝品等產業產量均進入世界前10名。
對外貿易
2017年外貿總額10521億美元,貿易收支順差953億美元,增長6.6%。其中,出口5737億美元,增長15.8%;進口4784億美元,增長17.8%。和世界上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經貿關系,中國、美國、日本是韓國三大主要貿易夥伴國。
主要進口產品有原油、半導體、天然氣、石油製品、半導體零部件、鋼板、煤炭、通訊器材、電纜等。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及零部件、半導體、有線無線通訊器材、船舶、石油製品、平板液晶顯示器、個人電腦、影視器材等。
2021年12月13日,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和關稅廳(海關)13日表示,截至當天上午11點36分,韓國今年出口已超過2018年的出口額歷史紀錄(6049億美元),預計全年出口將超過6400億美元。
⑹ 促使韓國戰後經濟騰飛的國內因素有哪些
在50年代韓國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GDP是世界倒數前幾位。後來朴正熙總統上台,開始韓國的「改革開放」,通過大量派人去「出國勞務」和參加越南戰爭以及爭取美援、日援或許起步資金。開始經濟發展,並開工了大量的國民基礎建設。並未韓國的未來做出了長遠規劃,可以說如果沒有朴正熙總統就不會有當今的韓國和「漢江奇跡」。遺憾的是他在70年代末被政敵暗殺,並且經過幾屆韓國左派政府的宣傳和北韓支持者的鼓動,當今韓國已經忘記了他的功勞。
採納哦謝謝
⑺ 韓國為什麼會成為發達國家,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出來混就需要站隊,最先跟老大表忠心的,都會受到提拔
國家與國家,其實和人與人很相似,只不過有時候更虛偽一些,有時候更暴力一些。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國家與國家相處也如混江湖。在上世紀中葉,美國通過兩次大戰確定了新任扛把子的地位,那個時候亂世尷尬剛結束,新老大微信尚未建立,潛在的挑釁無處不在,因此,美國曾兩次赤膊上陣去和不聽話的小弟掐架,就在大家都旁觀看戲的時候。剛剛因前任老大——日本破產而一窮二白的韓國,也主動請纓加入了戰爭。
打鐵還需自身硬,勒緊腰帶,獨裁強權造就了韓國的今天
雖然說韓國崛起是很多人,很多事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其中的一個人確實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他的上台卻不是那麼光彩!
他就是朴槿惠的父親朴正熙,其人在中國人心中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黑歷史”,1942年朴正熙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而後來到東北參與清繳抗日武裝力量。日本戰敗投降後,朴正熙返回韓國。
於1961年依靠軍事政變上台的,其後一直擔任韓國總統,直到1979年遇刺身亡。正是在他用軍事獨裁手段統治韓國的18年裡,韓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工業現代化,優惠政策吸引外資,鼓勵出口型企業創收,國家資本扶持重點潛力行業,其中就包括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三星。
雖然後來朴正熙遇刺身亡,但他所遺留下來的是,已經是一個生機勃勃的韓國了,各項事業也都已經步入正軌。等到1988年韓國漢城奧運會舉行,韓國已經大半年身子邁入發達國家行列,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後記:
看完上面的內容,或許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韓國在近些年一直都對美國馬首是瞻,韓國總統也都成為高危職業的原因。畢竟當傀儡誰心裡好受,青瓦台旁就有美國的軍事基地。
當初國家為發展經濟而舉全國之力扶植的公司,因為缺乏相關制約機制,自打朴正熙被刺殺後,就越發尾大不掉,甚至倒逼政府,讓韓國逐漸淪為財閥代言人!
⑻ 韓國的經濟發展歷程
50年代朝鮮戰爭,滿目蒼夷。
60年代朴正熙獨裁,經濟起步,主要以低端製造業和勞動密集產業。財閥們初具規模。
70年代搞工業化,完成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石油、化工、鋼鐵等,大企業開始大舉進軍半導體。
80年代,經濟騰飛年代。擺脫產業鏈最低端,開始搞品牌,電子、汽車等等。漢城奧運會進一步提高了韓國的影響力,成為經濟騰飛的催化劑。
90年代初,經濟持續騰飛,社會發展,擺脫發展中國家。90年代末期經歷經濟危機。全國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擺脫經濟不景氣泥潭,表現出與東南亞不同的頑強生命力。
新千年,韓國進入中等發達國家,經濟增速放緩,經濟進入低增長期,經濟方面滯漲,但社會發展很快。環境、民主、教育、科技等沒有停止發展。
08年後,全球經濟不景氣,韓企表現奪目,有效避免國內經濟大衰退。
未來50年,韓國經濟增長空間不大,韓國的未來在中國,還有半島統一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