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韓國,有錢人才去看中醫,屬於上等人的選擇
很搞笑啊,你們知道韓醫嗎?雖然韓醫是受中醫為基礎發展的,但是從此許俊,李在馬之後,形成了獨特的韓醫。
中醫和韓醫是基礎理論就不同,治療辦法也不同,什麼叫把中醫說成韓醫呢?
中醫基礎是,陰陽論,五行論為基本。韓醫是四象體質為基本,中醫裡面是沒有四象體質論。從基礎上就不同,治療辦法,對病的看法都不同,怎麼能說是一個醫學呢?
那義大利面是從中國傳過去的「面條」變成義大利面的,那義大利面是中國菜還是義大利菜?
如果有人說「韓醫也是用針灸和中草葯啊?」,那我問你們「中國炸醬面也是用面和醬拌在一起吃的啊,義大利面也是面條和醬拌在一起吃呢,那義大利面就是中國菜?」
現在大家去麥當勞吃的漢堡是從德國的hamburg steak傳過去的,德國的hamburg steak是從蒙古傳過去的,那漢堡就是蒙古菜嗎?
回答提問者的問題,韓國人去看韓醫不是有錢人才去,但是韓醫院價格比較高,吃十天的分量的葯,可能要10萬韓幣左右(人民幣550多),但是現在的韓國人大學剛畢業的那些初入(第一個月的收入)平均218萬韓幣(人民幣1萬2000多)所以跟工資的比率相比不算貴,但是跟西醫院的葯費是要高得多。
⑵ 怎樣能把中葯賣給外國人
一部分國家對中醫中葯還是比較認可的,而且未來會越來越重視,因為現在國外的葯物臨床試驗的門檻在一直提高,以前一種葯在老鼠身上臨床試驗通過就可以在人身上做,但是現在有些國家例如美國規定了很多葯物必須臨床試驗在猴子身上試驗過再行,這就造成了試驗成本的大幅度提高,所以有些腦子轉的快制葯企業就將目光瞄準了有幾千年臨床經驗的中醫中葯。我就是浙江中醫葯大學的,我們這里很多國外留學生來學中醫。而賣中葯給外國人,還是要參加一些大型的國際葯品交易會等等。
⑶ 韓國人聲稱中醫是他們的都是真的嗎
是真的。不過那也是以前的說法了,現在很少會有韓國人說出這樣的話,說出來不就是被別人恥笑?中國現在是怎樣的一個國家,大家都心知肚明。
在韓國中醫本來叫做漢醫,韓國硬是把這改成了韓醫。
以前首爾叫漢城,但是因為漢城有一個「漢」字,韓國不願和中國扯上關系,就改成首爾。
以前看過一篇韓國留學生寫的文,裡面就是寫說韓國人都認為中國很窮。
因為在韓國,播的中國片子都是很早很老的片子,中國解放初期的片之類的,反正當代片韓國一個都沒播,所以有的韓國人就認為,都這個時代了中國還是那麼落後。
不過「整個就一石器社會一樣」 倒是沒有人會這樣說。
之前還有人說,韓國人說孔子、李時珍是韓國人。那也完全屬於造謠,我哥哥在韓國留學,他就說,韓國人說到這個話題的時候都覺得不可思議,覺得是傻子的行為,都說:怎麼可能會是韓國人。
所以有一些關於韓國的謠言,可能是某些極端分子在叫囂,或者是某些好事者挑撥是非。
韓國人對中國的東西不怎麼感興趣,他們只關系物質金錢英語等等。
⑷ 為什麼中葯材要出口到外國
因為國外現在對中葯材也有一定的需求。一是日本、韓國、東南亞等有中醫葯傳統的地區,二是海外華人市場有需要,三是澳大利亞、美國等地一些人逐漸接受了一部分中醫葯保健品等。
日本、韓國的中葯及相關保健品產業也比我們發達,有些葯材出口後在那裡進行精加工。
⑸ 韓國民眾怎麼看待韓國政府為韓醫申遺
據記者了解,「韓醫」源於中國醫學。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醫葯即傳入朝鮮。公元2世紀末,中國的經典著作《內經》、《傷寒論》等傳入朝鮮,與當時的傳統醫學合流並發展成為朝鮮醫學的主流。約在公元5世紀時,中醫葯已在朝鮮民眾中廣泛應用。新羅統一朝鮮後,中朝醫學交流更加頻繁,不少朝鮮歷史上的傑出醫葯家將中醫葯與當地的文化、哲學、醫學、葯學融合,並逐步發展成為富有民族特色的朝鮮傳統醫學。
在不斷發生被別人「搶申」危機的情況下,白庚勝提出,為保護我國利益,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應優先考慮邊疆和共存文化。中國應該列出一份源在中國、流在別國及跨國分布的文化遺產清單,按照這個名錄,採取優先申報原則。同時採取擴容戰略,爭取通過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交涉,改變每兩年才能申報一個項目的局面,加大中國申遺的速度和力度。按照目前申報的速度,即使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518項就需要申報1000多年。
⑹ 韓國中葯人才市場
現在中葯在國際市場上都不是太好,關鍵是中葯的不良反應沒有達到數字控制,國外老拿這個說事,老說中葯沒有確切的葯理研究報告,她們都不提倡國民吃這個。外國人吃中葯的也基本是中國人帶過去介紹給她們吃的。這種情況在歐美尤其突出,她們把中葯當保健品而不是葯物在服用。韓國不如日本,在日本對中葯的研究還是比較先進的,甚至強於國內。你要是想做研究,去日本,待遇非常好但是很辛苦,韓國現在經濟就不行,他們扶持本國經濟都夠嗆,別說讓中國人賺錢了
⑺ 韓國地毯式篩查成防疫關鍵,韓國在疫情中借鑒了中國的哪些經驗
韓國地毯式篩查成防疫關鍵,韓國在疫情中借鑒了中國的哪些經驗?新冠狀病毒十分可怕,現在已經在全世界蔓延,韓國很聰明的模仿中國,他們借鑒了幾個方面的經驗,下面給大家全面的闡述一下:
三、韓國學習中國的治療方案,從而提高了治療的有效性:
從新冠狀病毒疫情之後,我國採取了中醫葯結合的方法,這對於患者來說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韓國和中國醫護人員交流,使用了相關的方法。
⑻ 為何韓國街道面貌跟中國很像
中國周邊很多國家的街道面貌和中國都很像,不僅是韓國,還有日本、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朝鮮等等很多周邊國家,尤其是東部和南部的相鄰國家,而西部的那些國家和中國的區別就比較明顯,比如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北部的蒙古屬於游牧民族國家,而俄羅斯則是斯拉夫民族,和中國比起來,各有各的特色。
因為中國的歷史久遠,而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對於周邊國家的影響不僅是經濟貿易方面,文化方面的影響更是深入到當地老百姓生活得方方面面,就像日本街道可以看見的比比皆是的漢字那樣,就像周邊很多國家人民生活中都使用筷子一樣,還有很多中醫葯被廣泛稱之為「漢方」用於治療當地群眾的疾病,漢時中國發明的豆腐也成為各個國家餐桌上的美食,而且,我相信,隨著中國的國門持續對全世界開放,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腳步越來越大,中國經濟騰飛的影響力越來越廣,會有更多的國家,更多的城市景象,更多的風俗習慣和我們越來越像。
⑼ 日韓中葯的起源
日本在我國的經方「六神丸」基礎上開發的「救心丸」,年銷售額達上億美元並返銷我國;韓國的「牛黃清心液」源自我國的「牛黃清心丸」,年產值接近一億美元……近年來,日本和韓國對我國傳統中葯的開發,讓我國的中葯界人士認識到了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除此之外,許多有識之士也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這些原本在國內業績一般的傳統中葯為何在兩個東亞鄰國卻產出了如此大的力量?在中葯的國際博弈中,我國的優勢何在?又該向日本和韓國學習一些什麼?(本文中所稱中葯即我國生產的中葯與日本的漢方葯與韓國的韓葯的通稱——編者注。)
▲日韓中葯:「小規模」產生「大能量」
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提供的資料顯示,雖然日本和韓國的中醫葯都是我國中醫葯與當地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且在中葯產業的規模、中葯生產和研究開發的深度和廣度方面遠不及我國,但近幾十年來,特別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韓國和日本的中葯產業發展很快,並在國際市場上與我國呈現出競爭的態勢。
目前,日本是除中國以外,最大的中葯生產國與消費國。1976年以前,日本漢方葯年產值不足100億日元。1976年,隨著漢方葯被納入國家醫療保險,漢方葯產業、中葯材種植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日本目前有漢方葯廠200多家,處方用漢方葯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長,年銷售額高達15億美元,被日本政府批准適用「國民健康保險制度」的中葯大約有148種。目前日本漢方葯年生產總值已超過1000億日元,在國際市場上的中成葯、中葯保健品貿易中,由日本生產的占很大份額。
90年代以來,韓國中葯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目前,在韓國國民醫療支出中,中醫葯佔15%,這一比例僅次於我國。韓國的中草葯原料種植業較為突出。2004年韓國高麗參出口額超過3.5億美元。與我國中葯注重原料種植相比,其對原料的加工操作規范,標准嚴格,且包裝宣傳到位,相同等級的參類產品單價是我國的25倍。
日本和韓國中葯產業緣何能以相對較小的規模產生如此大的能量?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世界中醫葯學會聯合會副秘書長、北京中醫葯大學前校長龍致賢教授舉了一個例子:「牛黃清心丸是我國的傳統中成葯,韓國在此基礎上又開發出口�漢臀⒔耗業男錄列停�謔諧∩先〉昧順曬Α薄A�孿橢賦觶��返目萍己�俊⒏郊又蹈呤僑蘸�謔瀾韁幸┟騁字姓加邢然�母�駒�頡?lt;/P>
龍致賢指出,我國的中葯國際貿易的絕對數量並不低,但產品的科技附加值低,以中葯材、飲片或用於生產中成葯及保健品的植物提取物居多。日韓等國從我國進口中葯原料後,將之加工成質量要求符合國際標准、劑型先進、包裝精美的中成葯或保健品,便可獲得高額利潤。事實上,我國是日本漢方葯業廠家的主要原料產地。根據日本漢方生葯制劑協會匯編的資料,1998~2001年,日本常用生葯(150種)的國產及進口量合計為4.4萬噸~6.1萬噸。進口生葯量占總量的94.6%~97.1%,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
其次,韓國和日本均開發出了中葯的拳頭產品,出現了一些實力強大的拳頭企業。以韓國的人參為例,由於資源的問題,韓國的人參有很多是從我國東北進口的。但在人參產業開發方面,韓國的做法頗值得我們學習。他們將人參產業分為元參和制劑兩類,元參又根據不同的加工方法和質量分為天參、地參、良參、切參、尾參等,分門別類地進行開發;並且將人參資源充分利用,吃干榨盡,開發出高麗參精、丸、粉、膠囊、茶、錠、顆粒等幾十種制劑,還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下腳料製成人參糖、飲料、化妝品等,集中的開發開成了優勢品種。
日本的情況同樣如此。目前日本生產的漢方制劑有147種,產品種類有903個。其中,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補中益氣湯、加味逍遙散、小青龍湯、六君子湯、當歸芍葯散等十種漢方葯制劑的產值佔全部漢方制劑的51.05%。目前日本擁有漢方制葯廠42家,津村、鍾紡、大衫、帝國、本草等幾家較大的漢方葯制葯企業,占漢方葯全部產值的97%以上。生產廠家的集中,保證了生產規模,提高了生產質量,也使企業有較多的資源進行產品研發。
▲中國中葯:家大業大後勁足
龍致賢認為,在目前的中葯國際競爭中,日本和韓國雖然搶去了一些風頭,但我國在中葯資源、中葯人才儲備、中葯科研的深度與廣度、中葯產業規模等方面的優勢明顯,為我國中葯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強勁的後勁。
從產業規模來看,據統計,2005年我國實現中葯工業總產值(現價)1169.67億元,產品銷售收入1086.25億元,利潤總額102.09億元,在全國醫葯工業佔比分別達到26.4%、25.8%和29.0%。截至2005年年末,我國共有中葯企業1636家,佔全國醫葯行業企業(5053家)的32%。其中,中葯企業1283家,中葯飲片企業353家,另外還有數千家保健品廠。
目前我國生產的中葯劑型已達40多種,特別是中葯針劑、粉劑、軟膠囊、緩釋劑、氣霧劑等先進劑型的應用,促進了產品結構的調整,提高了產品質量。中成葯產品結構得到調整,生產條件有所改善,工藝技術、裝備水平及產品質量有較大提高,一批名優產品、著名商標及一批產值過億元、利稅達千萬元的企業已經涌現。
從中葯研發來看,建國以來,我們培養了一大批中葯科研人員,形成了具有較高水平的科技隊伍。目前我國有94所中醫葯科研機構,近年來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一批綜合性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更多地參與到了中葯的研發中,壯大了中葯科研隊伍,形成了多學科參與中葯科研的局面。
而且,我國初步建立了技術較先進、與國際通行規范較為接軌的葯物創新體系雛形。國家對於新葯篩選中心、新葯安全評價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葯代動力學研究技術平台、新制劑和新劑型研究技術平台等給予了大力支持,逐步形成了國家中葯創新體系。
龍致賢指出,目前我國中成葯產業若想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必須以中醫葯理論為指導,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法,加強中葯研發。
其一是加強中葯的知識產權保護,有效地保護好我國中醫葯的寶貴財富。他指出,中葯特別是復方中葯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其利用現有知識產權保護方式的獨特性,對於如何處理知識產權侵權事件等內容,沒有明確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申請專利的積極性,制約了企業在科研方面的投入。
二是不斷進行科技攻關,深入研究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並能說明其作用機理,特別是中葯毒副作用的機制。目前,我國已對190餘種常用中葯進行了一定深度的現代研究,其中不少毒性成分已被證實在何種情況下可「變毒為寶」,成為良葯,但相比臨床上常用的四五百種中葯來說,還遠遠不夠。
三是進一步提高產品的質量標准。他強調,中葯有了GAP、GMP標准,但是尚不能全面反映中葯產品的質量,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
四是在國家有關部門的統一管理下,集中有限的科研人員與經費系統地進行拳頭產品的開發。
五是加強臨床研究,提高療效,減少毒副作用,保證中葯有效、安全、方便地應用。
龍致賢指出,我國是中葯的故鄉,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中葯資源庫與最龐大的中葯消費群體,因此只要潛心進行科技攻關,必然成為世界中葯產業的中心。
⑽ 關於韓國電視里經常出現的補葯
韓國文化吸收了大量的中國文化
所謂的「韓醫」和「韓葯」就是中醫葯
所以他們採用的補葯一類和中醫葯里的基本上都是一致~
不管什麼葯方也是對症施治的~
不是一方治百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