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韓國古裝劇中使用的文字竟是漢字,漢字是何時傳入韓國的
其實我認為漢字大概在公元三世紀的時候,就已經在韓國的朝鮮半島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其實在中國的戰國時期,那個時候的朝鮮也依然處在長期的戰亂之中,但是這都沒有妨礙到中國和朝鮮的文化交流,朝鮮和中國的文化交流比中日的交流要早很多。
其實在韓國解放後,他們就一度想擁有自己的文化,在此之後,韓國的漢字也逐漸消失,使用了表音字,但是現在韓國人的名字在身份證上還是需要用漢字寫出來的。
漢字是我國文化獨一無二的瑰寶,它是屬於我們所有中國人的財產,它值得我們挺起腰桿,中國漢字的文化底蘊不允許任何人質疑。
Ⅱ 韓國漢字的由來和改革,都是什麼
大韓民國在漢城建立以前,該語言一直都稱做“朝鮮語”.韓國建立以後,韓國國內學術界和民眾根據國名以及同朝鮮對峙等政治原因,將該語言的名稱改做了“韓國語”.但是朝鮮、中國的朝鮮人以及日本親朝鮮的朝鮮人則一直保留著“朝鮮語”這個名稱.而學術界依照歷史習慣,一般以“朝鮮語”作為這種語言的名稱。
韓國文字是1446年朝鮮時期由世宗大王和集賢殿的學者們制定、公布的具有獨創性的文字。韓國文字是一種非常科學的表音文字,其特點是不僅容易學習、有組織性而且任何發音都可以隨意表現出來。因此,認為表音文字的韓國文字是與表意文字的漢字結合而形成的觀點應該予以校正。中國和美國的教科書中所敘述的關於韓國文字是結合或模仿引用中國語而創制的內容是錯誤的。
Ⅲ 韓國的文字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韓國文字稱為「한글(Hangul)」,是一種字母文字。它是15世紀(1443年)在朝鮮王國(1392-1910年)第四代國王世宗(1418-50年在位)倡導並主持下,由一批學者創造的。當時,世宗把這些文字稱為《訓民正音》。但是直到三年以後的1446年才被正式頒行,名字就叫《訓民正音(훈민정음)》。在此之前,韓國語是用漢字書寫的。
韓國文字創作原理,輔音是仿照人的發音器官的模樣創造的,母音則是以天、地、人為基本創造而來的。文字本身是獨創的,由首、中、尾字母分音節組合而成,一字一音,音韻體系參考了中國的音韻學。
韓國語共有40個字母,其中21個母音,19個輔音。
韓國語屬於中亞的烏拉爾--阿爾泰語系,是粘著語。它的語法關系主要依靠附著在單詞後面的助詞(조사)或詞尾(어미)的變化來表示,這一點與漢語完全不同。漢語屬於孤立語,是依靠詞序來表現語法關系的。漢語中沒有相當於韓國語中的助詞和詞尾這一類附加成分(除某些介詞之外)。
韓國語的助詞和詞尾是沒有獨立性的一種附加成分,它附著在詞語後面表示詞語之間的語法關系,或帶來某種意義、語感等。
日文中分成漢字及假名。而假名中又分有平假名和片假名。原先日本並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字, 後來乃借用中國的字, 將中文的草書衍生成平假名, 把中文楷書的偏旁改成片假名。例如說平假名的「あ」乃由漢字的「安」簡化而來的; 而片假名的「ア」則是漢字「阿」的一部分。早期, 日本正式的文章都是漢文, 而片假名乃是佛教僧侶們讀經典
時用來做標音的, 平假名則是女性所用的文字。目前日文中常用的漢字約有二千字左右, 片假名大多用來表示外來語,
其餘的多用平假名。值得注意的是漢字的讀法有中國式的讀法稱「音讀」以及日本式的讀法稱為「訓讀」。
Ⅳ 韓國什麼時候改用自己的文字的,以前的漢字與中國的發音同不同又是什麼時候把漢字傳到韓國的
朝鮮人在15世紀以前一直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採用漢字來紀錄他們的語言。諺文(即韓文或朝鮮文)創制以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一直都沒有代替漢字成為書寫朝鮮語的文字。到了20世紀初,由於受到日本語的影響,韓文開始與漢字並書,並且此時的「韓漢混寫文」成為了書寫朝鮮語的主要方式。朝鮮半島獨立以後,南北韓政府基於民族性的考量先後開始廢除朝鮮語文中的漢字,主張單用韓文書寫紀錄朝鮮語(即純韓文)。朝鮮自1946年即開始限制漢字的使用,到1949年徹底廢除了漢字;韓國於1948年規定不得於政府公文中使用漢字,到1968年則進一步明令禁止使用漢字。而中國的朝鮮族社會也於1953年開始廢除了漢字,單用韓文書寫紀錄朝鮮語。
朝鮮文字創制以前,朝鮮人使用漢字紀錄書寫他們的語言。他們紀錄語言的手法有兩種:一種是口說朝鮮語手寫漢文,這種紀錄手法跟古時的日本與越南一樣。由於古時的朝鮮人「崇漢」、「崇儒」的思想濃厚,所以這種紀錄語言的方法在上層社會成了主流。而另一種雖然也是用漢字來書寫,但是書寫的秩序與規則必須依照朝鮮語的句法。這種紀錄手法又分做「書記式紀錄法」跟「吏讀式紀錄法」兩大類。
朝鮮文字的創制以及使用狀況
1443年,李氏朝鮮的世宗大王召集了集賢殿鄭麟趾等學士,根據朝鮮語的音韻結構以及中國音韻學創制了專門紀錄朝鮮語音韻的文字。當時這種文字的名字叫做「諺文(或彥文)」,但是頒布這種文字的時候,卻稱之為「訓民正音」,於是這個名稱逐漸的普及開來。但是中國學術界一般用「彥文」而少用「訓民正音」來稱呼這種文字。到了二十世紀初,該文字的另一種名稱「한글」(hangeul)開始出現。在朝鮮語里「한」是「大」的意思、「글」是「文」的意思,所以「한글」可以被理解為「大字」或「偉大的文字」。而在華語學術界,一般用音義結合的方式來翻譯這個詞。「한(han)」音譯做「韓」,「글」則意譯做「文」,「한글」就被翻譯做「韓文」,而不翻譯為「大字」或「偉大的文字」。
關於創制這種文字的動機,人們可以從《訓民正音》序章上獲得答案:「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為此憫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習。便於日用耳。」
雖然這種文字是當時上流社會人士創制的,但是它卻遭到了上流社會人士的排斥。有的官員甚至要求世宗廢除此種文字,他們怕這種文字流傳入中國,被當時的中國人嘲笑為「夷字」,而將朝鮮看做是蠻夷之一。當然也有不少的官員在私人的環境裡面用這種文字紀錄朝鮮語,比如寫家書就一般都用這種文字來寫。需要說明的是,韓文在字型結構上利於跟漢字夾寫,但是當時的朝鮮人是嚴格區分「韓」「漢」兩種文字,在實際使用韓文的時候並沒有夾寫漢字。另一方面,由於婦女普遍較少機會接受教育,她們即使會書寫,也大多隻會韓文而不會漢字。所以,到了朝鮮中期,雖然官場上仍然使用漢字,但民間及婦女普遍都使用韓文來書寫。而到了宣祖末年,當時的御醫許浚更著手把漢文的醫典用韓文編寫解讀,以使醫術能在民間普及。這些都是韓文在民間流傳的一些證據。
朝鮮文字在燕山君時期,曾一度被禁止使用。燕山君被推翻後,雖然禁令撤銷,但使用朝鮮文字的人仍然不多。
朝鮮半島被日本佔領以後,朝鮮民族開始覺醒,他們開始將韓文看做是自己民族的文字,自己民族的驕傲,並開始提倡使用。這個時期受到日本語書寫方式的影響,人們在書寫韓文的時候,也夾用了漢字,形成了「韓漢夾寫文(或韓漢混用文、國漢文)」。
二戰後的朝鮮語文字使用狀況
二戰以後,朝鮮人將韓文作為主要文字,將漢字作為輔助文字書寫紀錄朝鮮語。1940年代末到1950年代初,三個將朝鮮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廢除漢字,施行了純韓文書寫政策。
1945年,金日成發出的指示,要求朝鮮共產黨(今日朝鮮勞動黨的前身)黨內所有出版物不要夾用漢字,而應該使用人民大眾看得懂的朝鮮文字印刷。第二年,朝鮮就有部分的出版物不再夾用漢字。1947年,朝鮮的「勞動新聞」開始在部分版面里使用純韓文印刷,而到了1949年則徹底使用純韓文印刷,這也意味著韓漢夾用書寫朝鮮語的時代在朝鮮正式結束。由於朝鮮特殊的政治體制,廢除漢字的政策並沒有受到民間與學術界的強烈反對,這項政策一直被朝鮮政府強制推行到了今天。
在韓國,民眾與學術界裡面反對純韓文的勢力與支持純韓文的勢力相當,並且每任總統對漢字與韓文的看法又不一致,所以韓國政府時而恢復漢字的使用或並書,時而又用政令的方式要求使用純韓文,一直搖擺在這兩個政策之間。隨著接受純韓文教育的新世代不斷步入社會以及習慣閱讀韓漢混寫文的人的老去,今天在韓國,使用純韓文已經成了主要趨勢。
純韓文
지금으로부터 삼년 이후에 충도를 집지하고 과실이 없도록 맹서한다.
韓漢並書
지금으로부터 삼년 이후에 충도(忠道)를 집지(執持)하고 과실이 없도록 맹서한다.
韓漢夾寫(韓主漢從)
지금으로부터 삼년 이후에 忠道를 執持하고 과실이 없도록 맹서한다.
韓漢夾寫(漢主韓從)
只今으로부터 三年以後에 忠道를 執持하고 過實이 없도록 盟誓한다.
1945年,美軍臨時管制政府的學務部根據朝鮮語教育審議會的意見,在其公布的語言政策中規定初級學校(國小)和中級學校(國中)的教科書不能使用漢字,政府文書也要用純韓文書寫,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並寫漢字。但是這項政策不觸及民間以及社會的文字生活。同時這項政策也成了朝鮮語世界中官方廢除漢字的首例。此後的1948年韓國的制憲會議制定了相關的韓文專用的法律,1945年的政策得以延續。1950年,內務部通令容許夾寫漢字,但是五年以後該通令被推翻。1970年,根據朴正熙總統的指示,政府強化了韓文專用政策的推行,鼓勵出版界使用純韓文。1974年,文教省公布「教科書韓漢並書方針」,結束了1970年以來的「禁用漢字」的「寒冬」。1999年8月7日,金大中總統發布總統令,要求在必要的情況下並書漢字以確保公務文書的內容准確的傳達。
受到政府語言政策的不斷變化,漢字政策也遭遇了廢除與復活交替的命運。但是漢字政策在總體上還是比較連貫。韓國的漢字政策主要體現在教科書用字上(在韓國稱做教育漢字)。1950年韓國文教部公布了一千個教育漢字。七年後,教育漢字擴充到一千三百字。1972年文教部公布了一千八百個基礎常用漢字。1991年4月1日大法院又公布了2731個「人名用字」。在韓國,受到純韓文教育的影響,各級學校的漢字教育不斷弱化,但是多數韓國人還是有能力認讀常用的漢字。除了專門學科的要求或者專門訓練,一般的韓國人已經不能熟練的書寫漢字,在電視上,我們不單時常可以看到劇集內同一個歷史人物的漢字姓名出現三、四個不同版本,一般的高中生就算用漢字寫自己的地址,也經常連一些非常簡單的漢字也寫錯(例如:把「區」字寫成「九」字)。電影《頭師父一體》亦以故事主角因為連自己名字的漢字寫法也不懂得寫,所以有重返校園的念頭。
在中國,雖然政府也強制推行純韓文書寫的政策,但是並沒有壓制反對的聲音,1958年,在延邊語文研究會准備委員會的一項關於是否恢復漢字的調查中,主張恢復的意見成了優勢意見,1961年他們還向上級政府請求恢復漢字。1980年代,由於中國改革開放的結果,朝鮮族社會再度出現要求恢復漢字的呼聲,但是此時反對的勢力也很強,雙方就恢復漢字與否進行了激烈的爭論。此時的報紙雜志有的開始對讀者進行恢復漢字與否的調查,有的則直接恢復漢字的使用。
維基網路-https://secure.wikimedia.org/wikipedia/zh/wiki/%E9%9F%A9%E8%AF%AD
Ⅳ 韓國什麼情況會使用漢字,是正規嚴肅的時候
韓國自己的文字只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古代的時候,皇族和上流社會都用漢字的,1900年後,開始大規模提倡使用韓文,---民成皇後那個時代也是全用漢字的,直到現在,報刊上還是偶爾會出現漢字,正規場合的橫幅也有很多直接全漢字,一些有名望的人的名片上名字都印的漢字,其實和古代一樣,使用漢字其實是很體現身份的,很多權威的書籍名字也是用漢字來寫的。
其實看一下韓劇就不難發現,韓文的很多名詞發音和中文非常相似,韓文中的外來詞占的比例很大,其中中文最多,畢竟朝鮮半島是中國文化流入最早的地區,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也是最大的,盡管有的韓國人不願承認這一點,還老是跟我們搶文化,同2樓所提到的。
Ⅵ 韓國有漢字嗎他們使用嗎,什麼時候使用
韓國100年以前是一個僅限於使用漢字的國家。不僅公文如此,日常生活中的文字也同樣。韓國的統治階級、兩班使用漢字寫信、創作。德川幕府派到日本的朝鮮通信使,選用漢語造詣高的官員擔任。他們與日本的儒學家、僧侶之間用漢字筆談,並即席創作漢語詩詞。朝鮮只是庶民與漢字無緣。 朝鮮表音字創造於1443年。朝鮮王朝世宗下令創造庶民使用的簡單易學的表音文字。學者們遵照王命,創造了由11個母音和14個子音組成的表音文字。這種欽定文字頒布之時,稱為「訓民正音「。然而,統治階級仍然只限使用漢字。婦女、兒童使用拼音字。用拼音字書寫的文章叫「諺文「,受人歧視。 甲午戰爭之後,韓國掀起「文明開化「運動。在稱為「甲午更張「的改革中,封建制度受到沖擊,韓國引進太陽歷,從這時起書文從專門使用漢字過度到漢字與表音字結合使用。韓國淪落為日本殖民地時代,確定「國(指日本)漢文字並用「。當時,把朝鮮表音文字學者作為反日思想堅持者來對待,對他們進行了殘酷的鎮壓。二戰期間,總督府命令解散研究表音字的朝鮮語學會,有的學者被逮捕投獄。因有上述歷史緣故,使用表音字成了民族主義標志,被視為反日愛國的象徵。 1945年,韓國從殖民地統治中解救出來。新生的韓國提倡國粹主義。表音字學者站在弘揚民族精神的最前列,提出全部使用表音字等於愛國。1948年政府一成立,立即制訂了《表音文字專用法》,規定公文全部使用表音字。但是,公文的附加條款允許漢字與表音字並用。 把拼音文字視為民族主義的象徵 韓國大力推廣全面使用表音字起於1950年的韓戰。戰事中全國青年參軍受訓。他們由於學歷參差不齊,讀不懂混有漢字的教科書。於是首先在軍隊中統一使用表音字。而後擴展到全社會使用表音字。 另一方面,朝鮮北部也從1949年起全面廢除使用漢字,逐漸過渡到一律使用表音字。不過1968年在金日成指示下,修改了一律使用表音字方案,逐步恢復漢字教育。目前朝鮮小學生從五年級開始學習漢字,至高中畢業止學習1500個漢字。大學期間再學習1500個。共計教授3000個漢字。同樣是在1968年,韓國的朴正熙總統下令從1970年起,公文中禁止使用漢字,強行廢除教科書中使用的漢字。 鑒於社會輿論對廢除漢字教育的批判壓力,韓國政府開始修改全面廢除使用漢字方針。 1972年確定恢復中學、高中的漢字教育。1974年確定學習1800個基礎漢字(初中900個,高中900個)。並允許漢字在國語和國史教科書中加到括弧內使用。
Ⅶ 韓國人在什麼時候會用到漢字
韓國在1970年政府下令廢除漢字,但很多地方和人要用到漢字,比如法律文書,報紙,書籍等等,因為韓文本身就有嚴重缺陷。
下面是漢字在韓國的背景:
在古代韓國,漢字是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的分界線。能寫一筆好的漢字書法,能用漢字寫詩作賦,是上層社會的身份標識。而下層社會的庶民則與漢字無緣,其所使用的語言也沒有相對應的文字。
公元1443年,朝鮮世宗大王下令創造專為庶民使用的表音文字(現在的韓文),此稱為「訓民正音」。但是,在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上層統治階層還是使用漢字,而庶民使用表音文字,用表音文字寫的文章被稱為「諺文」。
清朝末年,韓國人開始摒棄漢字,從前的「諺文」開始占居主導地位。之後,韓國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殖民當局確定了「日漢文字並用」的政策,並把表音文字學者視為反日分子加以迫害。就此,表音文字打上了反日、愛國的民族主義標識。
1948年,擺脫殖民地地位的韓國頒布了《表音文字專用法》,規定公文全部使用表音字。但出於歷史的緣故,暫且允許兼用漢字。到了1970年,事情發展到了極端,當時的朴正熙政府一度下令廢除漢字,學校教育中只教授韓語。這直接導致了韓國有整整一代人完全不懂漢字。
Ⅷ 為什麼韓國古代還是用的中國字,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自己的韓文的
韓語(朝鮮語)是李氏王朝的世宗大王在十五世紀中期發明的,世宗大王發明韓語時候,看到窗子受陽光的照射在地上留下了一個個窗格的影子,於是他靈機一動,就根據地上的一個個窗格影子發明了韓語的各個聲母和韻母,最終由聲母和韻母組合成了韓語。
1446年,朝鮮王國世宗李祹正式公布新創制的文字,詔書稱為「訓民正音」,即教百姓以正確字音。正式名稱為「諺文」(非正式文字),新文字發明後,世宗提倡在公文和個人書信中使用「訓民正音。他將「訓民正音」作為錄用官吏的科舉考試的必考科目,在錢幣上刻印了「訓民正音」。
發明韓語以前,高麗王朝使用的文字都是漢字,無論是大臣上書皇帝,還是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用的都是中文,因為一直以來中國的文化對古代韓國(即高麗)影響極大,歷代高麗王朝都向我國的中原政權(除了宋朝)稱臣。
由於我國古代在政治和文化上對高麗的巨大影響,韓國古代通用漢字也就不足為奇了。
(8)韓國什麼時候開始普及漢字擴展閱讀
組字規則
朝鮮文組字的時候以音節為單位,一個音節組成一個朝鮮字,每個字母的排列遵循「從左到右,自上而下」這兩個基本規則。朝鮮語的音節由初聲輔音、中聲母音和終聲輔音三個部分組成。
在語言的實際應用中,有的音節備全了三個部分;有的音節只有初聲輔音和母音,沒有終聲輔音;而有的音節沒有初聲輔音,卻有母音和終聲輔音;更有甚者只有母音。
聲母-韻母的音節:根據母音字母所屬的種類不同,組字的規則分做三種
輔音字母添加在豎立類母音字母的左邊(從左到右);輔音字母添加在躺卧類母音字母的上方(自上而下);輔音字母添加在復合類母音字母的左上方。
只有韻母的音節:用不念聲的輔音字母「ㅇ」充當音節的聲母部分。然後根據聲母-韻母的音節的組字規則組字。有韻尾的音節:韻尾字母一律添加在「聲母韻母結合體」的正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