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韓國古代服裝跟唐朝的為什麼很相似
韓國古代服裝(主要是李氏朝鮮)是遵從明朝服飾制度的,而明朝服飾制度呢則是遵從唐朝的。但明朝的服飾與唐朝相比簡約有餘,而雍容不足。它們之間是有著一脈相承的歷史淵源的。
❷ 明朝服飾和韓服的區別
韓服是受漢服和蒙古服飾的影響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傳統服裝。韓國成為明朝的附屬國之後進行了全方位的漢化,服裝也受到明代服飾的影響,繼承了漢服系統的右衽和襈,特別是仿照明朝襖裙的白色半襟和紟。
明朝滅亡之後即李氏朝鮮中期,漢服開始個性發展並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現代韓服里,除了源自西方的馬甲和滿族的馬褂子,其他款式均學自漢服。
❸ 為什麼韓國古代的官服和明朝官服這么像呢
因為在明朝時,韓國所在的整個朝鮮半島都是是明朝的藩屬國,決定任何大事都需要明朝政府的准許,官服也向和明朝的官服靠攏,就是參照明朝的官服的。包括國王和王後的禮服也是明朝賜的。所以韓國古代的官服和明朝官服這么像。
古代朝鮮對外則對中國明、清兩代採取事大主義,建國後便向中國朝廷稱臣納貢,自太宗李芳遠至高宗李熙,歷代國王均接受中國皇帝冊封。對日本等周邊國家或部族則採取交鄰政策。
(3)明朝和韓國服飾哪個好擴展閱讀:
明朝官服基本款式:
1、交領式
為按照古禮繼承的傳統形式,多用於祭服、朝服、燕服及中單內衣。民間的勞動者所穿短衣,也多為交領式服裝。
2、盤領衣
為繼承唐宋以來的圓領袍衫發展而來,明代公服,常服大多為高圓領、缺胯,宦官所穿有的在衣裾兩側有插擺,袖多寬袖或大袖。平民所穿無插擺,袖為窄袖,但60歲以上老者可穿大袖,袖長也可適當加長至出手挽回至離肘3寸處。
3、束腰袍裙
其形式與元代以來的辮線襖近似,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明憲宗行樂圖》長卷,憲宗皇帝就穿這種袍子,上衣為右衽窄袖,腰間束斂作襞積,下裳散摺。
另外,明朝內廷宦官如司禮監掌印、秉筆、隨堂、乾清宮管事牌子、各執事近侍,許穿紅貼里、綴本等補子,有的更在膝下加襕,即橫條花紋為飾。
二十四衙門、山陵等處官長,隨內使小伙者,穿不綴補的青貼里,這種貼里的款式也是袍裙式樣,但腰部不加橫線紋裝飾。又在南京明徐俌墓出土的「程子衣」,也是這種式樣。
4、合領
明代男式對襟衫長袖的不多,半長袖對襟式短襖是從宋代的貉袖(即旋襖)發展而來,先為勞動者騎馬所穿,後漸及士大夫。再有比甲(馬甲)是無袖無領的對襟式上衣,始於元代,至明中葉成為青年婦女穿著的半長外衣,至清代又縮短衣身,稱為坎肩、背心。
明代還有一種較比甲長,較披襖短的罩甲,為超短袖型,已見前述。明代還有一種合領或直領對襟,衣長與裙齊,左右腋下開禊,衣襟敞開,兩邊不用紐扣,或以繩帶系連的褙子,為女子便服,合領對襟大袖者為貴族婦女所穿,直領對襟小袖者為平民婦女所穿。
5、直領服裝
據明萬曆年間著名通俗小說《金瓶梅》,描述當時婦女所穿服裝,上穿對襟衫、襖,下著挑線裙子,各式高底鞋兒,冷天再在衫外穿比甲,或裙內套膝褲,額裹眉勒,頭梳假髻,插戴釵鈿簪梳和珠子箍兒,手戴釧鐲、戒指,耳戴耳環、耳墜,胸前掛金玉佩飾「墜領」,裙腰佩七事,是上乘時髦裝束,與宋代女式時裝一脈相承。
6、斜領袖袍
如直裰(又稱直掇、直身)、襕衫、道袍,這種款式的衣服衣身寬松、衣袖寬大,膝下拼一橫幅為襕,故又稱襕衫,四周鑲大寬邊,前系二帶,為古代家居常服。隋唐時,朝野人士都穿,明代稱作直裰,儒生都穿這種服裝,凡舉人、貢生、監生穿藍色四周鑲黑色寬邊的直裰,故亦稱藍袍。元、明僧衣道袍與此款式相同。
❹ 感覺韓國古代服飾高仿我明朝服飾
是的,韓國古代官員服飾就是仿我國明朝的,但是保留了韓國自己的特色。
主要的區別是腰帶位置,韓國古代官員官服腰帶幾乎要到胸部,這一點和明朝完全不一樣,也導致我們看他們的官服總感覺怪怪的。
女性服飾、男性常服則都是韓國自己的,與我們差別很大。
❺ 韓國朝鮮時代的服飾是不是仿明朝的
是仿明朝的。
朝鮮成為明朝附屬國,進行了全方位的漢化,女子服裝則受到明代襖裙和唐代齊胸襦裙的影響,初期衣帶在右側,較幼及短,後來移到較中間的位置並加粗、加長,上襦亦縮短;韓服的個性發展開始於李氏朝鮮中期。
從那以後,朝鮮特別是女裝,逐漸向高腰、襦裙發展,同中國服飾的區別逐漸增大。而李氏朝鮮時期韓國男子的著裝則基本上在照搬中國明朝服飾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民族審美和特色,社會各階層服飾的顏色、紋樣、款式等有著嚴格的區分。
在李氏朝鮮末年,平民(白丁)女性的上衣甚至短至袒露胸部,有可能是為方便哺乳而設,至日佔時代被日本統治者以「有傷風化」為理由取締。
之後在北朝鮮和南韓各自獨立分治之後,各自又再次發展出不同的路線,北朝鮮以素雅和簡朴為主,而南韓則較追求線條的清晰筆直,並常在裙中加入裙撐以製造類似蓬蓬裙的效果。
現代韓服里,除了源自西方的馬甲和滿族的馬褂子,其他款式均學自漢服。
(5)明朝和韓國服飾哪個好擴展閱讀:
明朝服飾對其他周邊國的影響:
1、越南
十八世紀初日本畫家筆下的越南(東京)婦女及小孩。越南古稱交趾(中國稱作「安南」),西元968年,丁部領建立丁朝(大瞿越國),開始成為獨立的封建王朝,兩年後(970年)自稱皇帝。
在服飾上,尤其是宮廷禮服,皇帝、大臣的朝服,幾乎就是中國漢族王朝宮廷禮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試以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所著之弁冠、兗服來看,與明朝宗藩服飾如出一轍,不過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顯得小一號而已。
以漢族帝王的正式禮服——冕旒袞服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越南是六旒的。
滿清占據中國之後的兩百多年間,與中國南疆山水相連的越南,仍然完好的保存著明式衣冠,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殖民者在越南存留下來的許多珍貴照片和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以明確的反映出這一點。
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1898年駐雲南府(今昆明)的法國領事方蘇雅(Auguste François,1857年8月20日—1935年7月4日)所著龍袍的照片,被許多人誤認為是中國皇帝的龍袍或者中國戲曲中的裝束。
實際上,方蘇雅所著之服,乃是越南皇帝的朝服,從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類似,只是帶有濃厚越南服飾特徵。
2、琉球
琉球國在14世紀開始向明朝朝貢,琉球和福建地區的關系密切,琉球常派留學生往福建學習中國文化。一些留學生在福州長期生活後,也把福建的民間習俗帶回琉球。所以,不少琉球服飾式樣仿製福建當時的服飾。
❻ 明朝男子漢服和男子韓服有什麼分別
1.韓服--
韓服是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韓民族的傳統服裝。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士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莊閑雅。一襲韓服透露著東方倫理和超世俗之美的完美結合。
韓服還可掩飾體形上的不足,使體形較矮的人看上去較高,較瘦的人看上去則較豐滿,增添女性之美。如今,大部分國民是已習慣穿著洋裝西服,但是在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秋夕(中秋節)等節慶日,或行婚禮時,仍有許多人喜愛穿傳統的民族服裝。女性的韓服是短上衣搭配優雅的長裙;男性則是短褂搭配長褲,而以細帶縛住寬大的褲腳。上衣、長裙的顏色五彩繽紛,有的甚至加刺明艷華麗的錦綉。韓國傳統服裝-韓服女裝由短上衣和寬松裙子組成,顯得十分優雅,男裝由上衣和褲子組成.作為白衣民族,韓服基本色為白色。根據不同季節,不同身份其著裝的穿法、布料、色彩不同。
韓服是能按服裝的顏色和衣料演出各種感覺的衣服。一般來說,上衣用亮色、下衣用暗色最為古典。
女子韓服的情況是:傳統的色彩安排是紅色裙子淡淡的淺綠色或白色、藍色短上衣,藍色裙子則配紅色或白色、黃色短上衣。此外,紫色裙子配淺紫色短上衣,深紫色裙子配粉紅色或玉色短上衣.
男紗帽
外套
外套是短衣和褲子上面所穿的衣服, 可在外出時穿。
褲子
褲子指男性所穿的下衣。 根據體形寬松製作,以適合坐式生活為特點。
綉花鞋
絲綢上有花刺綉的綉花鞋, 對襯托韓服有重要作用, 可修飾裙邊線條。
短衣相當於上衣, 男女裝有差異/ 男式以線條粗,平坦為特點; 女式以裝飾華麗曲線短而美麗為特點。
領沿
領沿指領子部位白色的線。 筆直但圍繞頸部和整體曲線很協調。
長衣帶
為扣好短上衣, 在兩個前衣襟上各縫有長帶.女性短上衣的長帶垂落在長裙前面,也有裝飾的作用。
袖口
袖口是指短衣的袖子下方, 其特徵為傳統韓屋飛檐的曲線似的自然柔美。
裙子
裙子為女性的下衣。 裙子做成褶皺型和背心相連而成, 分為單裙, 襯裙, 套裙等
紋樣
和優雅的線條, 色彩一起, 更加突出韓服美的是花紋。裙子的邊, 袖領肩部等部位加上花紋, 更加突出華麗的風格。 紋有植物, 動物, 自然等。
2.漢服
漢服即漢族服飾的簡稱: 主要是指明末以前,在自然的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漢族服飾。
漢服作為一種獨立服飾體系,在歷史的傳承與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風貌,即已形成了鮮明的風格特色,並且明顯區別於我國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服裝,更與現代服飾在制式風格上有著質的不同。
漢族服飾博大精深。因為其歷史悠久,應用地域廣泛,並在不斷的創新與融合中發展演變,使得對中國服飾研究較少的人難以把握,而作為一個大的服飾體系,不能僅以表象和簡單的制式來界定漢服,而應以其主導風格為界定標准。
所以漢服的界定標准可以用以下文字進行表述:「上溯炎黃,下至宋明,漢(先秦時期則為華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自然發展演變而形成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
如此界定漢服—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主要基於以下三點性質的考慮:
第一:漢服的民族性,即漢服是漢民族的服飾。而中國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裝不能稱為漢服。民族是個整體的概念,所以一個漢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裝,也不能稱其為漢族的傳統服飾。
第二:漢服發展的傳統性,而傳統又必須分為兩方面,即傳承性與統一性。漢服的傳承性表現在:漢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國上古黃帝時期,並一直保留風格傳承而不斷的發展演化。漢服的統一性表現在從黃帝時期到宋明,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在歷時近五千年的時間跨度,和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空間廣度上,所有漢族人的服飾在其主流中擁有的共同特點。即以右衽、大袖、深衣為典型代表。
第三:漢服發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強制下,漢人自覺自願的情況下,通常不易被人們明顯覺察到的自然的發展,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發展的常規規律。而漢服發展的自然性,更是一個民族傳統服裝的傳承性的基礎,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發展軌跡之下的正當發展演變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過一般的規律,向前追溯其源頭,也可以向後預測其發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國古代,除了清裝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漢人所穿的服裝,不論樣式、地域、融合、分化、發展,都可稱為漢服,而現代古戲裝,除清戲裝以外,雖然與古代有所區別,但也是依照傳統風格合理改制而來,所以也可以稱為漢服。而漢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將其與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包括滿裝、洋裝、現代裝)區分開的,現在這種漢服,又多被稱為「古裝(除清裝外)」。
清朝的服飾,向前追溯,來源於滿族的服飾,向後觀察,也非漢服傳統。所以雖然是漢人所穿,但不符合漢族傳統服飾的「傳統性」要素,所以不能劃入漢服范疇;而今天漢人所穿的服裝,其源流主要是來自西方,「唐裝」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來自滿族的傳統服裝,所以不能稱為:漢族的「傳統服裝」。即要分清,一個漢族人所穿的服裝和漢民族整體的傳統服裝之間的區別。
漢服的來源
由於我們是一個慎終追遠的民族,所以盡管商周確實存在過較為接近對襟的式樣,但整體上我們一直保留了祖先最初的選擇……這是交領右衽的由來。至於長袖和寬袖,可能是在財富積累後上層產生的習俗,但由於當年孔子重視大袖(縫掖之衣)所以成為了士人裝飾的必備元素和突出特徵(當然,也反應了我們的生活觀念)。
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的生活日趨穩定,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原始社會的解體,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出現了一個質的變化,從無階級社會過渡到了階級社會。從此,衣冠服飾便成了統治階級"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黃帝時代冕冠的出現標志著等級的差別.開始有了區別貴*的黼黻,尊卑貴*,各有分別,服飾制度逐漸形成。
❼ 明朝的服飾和帽子,韓國古代的怎麼特別像明朝的服飾和帽子,究竟誰仿誰的
LZ說的是大帽吧,大帽相傳為明太祖朱元璋見生員在烈日中上班而賜的遮陰帽,形如煙墩帽而有帽檐。大帽是明代男子的重要首服之一,上至天子下至庶人都可以使用。與大帽相配的冒頂,帽珠等則是清代頂戴制度的起源。同時,大帽也是明代男子的重要正裝,接近禮帽性質。大帽也時常作為賞賜贈送給周邊部落,藩國在《明實錄》中有大量記載。
韓國那個准確的說叫笠子或者笠帽,笠子一般是朝鮮時代士人所普遍戴的帽子,注意這個笠子與咱們國家的那種竹子為骨架用竹子等編制的的笠帽有所不同,雖然都叫做笠子,不過好像韓國的笠子似乎很多不是用竹子編制,很多都是紗帽。
二者雖然相似但是不同的兩種帽子,據說這兩種帽子都源於元朝遺留,談不上誰仿誰
❽ 為什麼韓國涉及明朝的電視劇電影,明朝服飾與朝鮮不同
日韓歷史劇,對本國的考證會很嚴謹,服飾道具什麼的,都很到位,但是涉及到中國的,都是粗製濫造,或許有醜化的嫌疑,也或許是不屑於去考證。畢竟,在我看過的所有韓國歷史劇中,漢人的形象從來就沒有一個是正面的。充分證明屬國的身份。明朝時,韓國人是中國人的走狗馬前卒。李氏朝鮮一直延續明朝的制度,朝服依中國的官制,由天朝賞賜的,如果私制,在當時是僭越,殺頭沒的說。一件官服是傳代的寶貝,因為不是年年都有的賞下來。去明朝采辦,價又高到哭爹。
❾ 電視劇女醫明妃傳中以明朝為背景為什麼服飾卻感覺像古裝韓劇
朝鮮在明朝時是明的附屬國,朝鮮第一代國王李成桂是明朝朱元璋冊封的。明是朝鮮的宗主國,朝鮮君主也只是一個郡王級別。朝鮮這個國號也是明賜予的,在賜予國號同時也賜予朝鮮君主印信和衣冠服飾。
基於這個原因,所以大家很多人認為明朝服飾特別是電視劇的服飾和朝鮮韓國相似,甚至認為就是韓國的,也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