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馬陵之戰後,為什麼魏國的實力會直線下降呢
馬陵之戰後魏國實力直線下降原因在於,其一,在馬陵之戰前的桂陵之戰魏國戰敗,遭受了打擊,接連戰敗使得魏國實力下降;其二,魏國在戰國初期進行變法,佔領先機。之後各國也緊跟其後進行變法,通過變法都變得強大。第三,魏國不佔據地理位置的優勢,容易被人夾擊;第四,魏國沒有留住人才,人才流失嚴重。
魏國處於中央的位置,在實力強大的時期能夠不懼其他國家,四處征戰。但是馬陵之戰後魏國實力下降,只能落得個腹背受敵的結局。魏國多年來到處征戰,到處樹敵,各個國家都得罪了遍,導致最後慢慢衰弱都沒有國家幫忙。魏惠王在位長達82年之久,由於他的輕視,使得原本效忠於魏國的人才紛紛投向其他國家。當時孫臏、商鞅、張儀先後離開,為其他國家賣力,幫助其他國家變得強大,反過來對付魏國。
2. 馬陵之戰
孫臏也知道圍魏舊趙只能用一次,龐涓吃了一次虧後大梁必有防備,所以馬陵之戰中孫臏用的是是圍魏救趙,而是誘敵深入,他每天減少一部分軍隊作飯用的灶,龐涓以為這是因為齊國軍隊士兵士氣低落,逃兵越來越多,軍隊人數越來越少,於是就率領一隊騎兵親自去追,結果中了埋伏,戰敗身亡。
申不害是政治家不是軍事家,而且韓國國內也沒什麼象樣的軍事家,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講壇講秦始皇的時候也說過韓國是個出思想家、政治家的國家,但是沒出過著名的軍事方面的人才,所謂千軍一得、一將難求,統帥對戰爭的決定性作用我想也不必再贅述了吧?再說,當時魏國軍隊也沒有衰退,馬陵之戰以前,魏國仍然是當時的軍事強國。
馬陵之戰後,短期內中國是不可能統一的,因為要統一必須有一個國家對於其它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壓倒性的優勢,而當時齊國剛剛打敗強魏、銳氣正勝,楚國和趙國這兩個傳統軍事強國國力還很強盛,秦國也很強大,這幾個強國相互牽制,其中任何一方想統一天下都很困難,所以統一的時機還不成熟。
3. 韓國是三晉最弱的國家,魏國和趙國為什麼不吞並韓國
韓國的確是三晉最弱的國家!
但是都說了三晉、三晉。雖然在春秋末代,趙、魏、韓三家把晉國分了,但是在那個時期,仁義道德是可以站立在人性之上的。
在初期,韓國一直被趙國和魏國所照顧!所以,戰國七雄便理所應當的給韓國留了一個位置。
所以,在眾人的注視下和自己的表演下,弱小的韓國也第一個被秦滅。
4. 三家分晉後的魏國、趙國都能稱霸,韓國為何不能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非常強大,但是晉國內部斗爭非常激烈,最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導致晉國分成了三個國家。其中魏國開國君主魏文侯重用了李悝變法,起用了吳起,訓練了當時非常強大的魏武卒,佔領了秦國很多地方。趙國在趙武靈王之後胡服騎射使趙國非常強大,只有韓國從分家開始就沒有強大過。那麼為什麼趙國和魏國能夠稱霸,韓國卻不能呢?我個人認為韓國面積太小,無法對外戰爭,韓國變法不徹底,沒有使國家更強大,加上秦國的崛起,韓國沒有崛起機會。
一、三家分晉韓國的面積最小,被其他幾個大國包圍,國力不強無法對外用兵。
韓趙魏三家分晉,當時他們各自有自己領地,韓國位於中原的位置,雖然很繁華但是領地比較小。他們各自以自己領地為主瓜分了土地。韓國西面是秦國,南面是楚國,東北面是趙國和魏國,韓國處在中央的位置,他沒有辦法和這些大國競爭,國力不強無法對外用兵,打下這些國家的土地。因此韓國一直非常弱小。
5. 韓趙魏三家分晉,為何韓國在三晉中最為弱小
首先需要解釋一下,「三家分晉」並不是一個即時性的短暫事件,它更像是一部漫長電視劇的最終結局,關於春秋時期發展的一個最終的結果,是春秋與戰國界限的時間節點。
晉國早就是春秋五霸了,而這韓趙魏是後來的戰國七雄,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這一切又是怎麼發展的呢。為何它晉國會淪落到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下場?
到了晉國後期,六大部族只剩下了韓、趙、魏這三大部族了。在封建時期,一個國家、部族的經濟建設,主要還是依靠單純的農業經濟建設,以及冷兵器時代士兵人數方面的軍事實力的發展。
由於韓氏分封時期較晚,所分封給韓氏宗族的地也多為丘陵、山地等不宜種植之地,只是單純的人口糧食問題,可能都不好解決。艱苦的種植環境,使當地的人口數量也是比不上其他的部族封賞的良田平原地區人口數量多。用這種比較艱苦的基礎配置,來搞經濟軍事實力建設確實是有點難度。
就這樣,韓氏一直保持著正數第三,倒數第一的發展成績,而且由於一直沒有出現前兩位同學發展拉跨的情況,導致他的成績也沒有了變動的空間,就一直這么穩定的堅持著這個成績到了三家分晉的時候。
在三家分晉之後,魏國的國君魏文侯,居安思危,在戰國七雄中最先開始了變法圖強之路。通過實行變法改革,興修水利等,使魏國一躍成為了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
而魏國在魏文侯之後,其子魏武侯繼位,繼續任用軍事家吳起進行改革,奪取了楚國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依舊大力的發展經濟,到了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時,魏國早已稱霸中原長達百年。
而趙氏宗族本身就掌握著晉國的兵權,在三家分晉後的戰國時期,趙國更是名將層出不窮。如廉頗,趙奢,趙梁,韓徐等,為後續趙國進行對外的軍事擴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武力保證。
趙國作為早期獲封的晉國貴族,還擁有極為豐富的土地資源,如河套平原,華北平原,大同平原,太原盆地等,相對於韓國的國土類型,非常的適宜農業生產。
且趙國國土面積橫向緯度跨度大,幅員遼闊,導致氣溫差比較明顯,適合於多種農作物的生長。受多樣的土地類型與氣候等多方的影響,使趙國的手工業,農業,畜牧業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而在三家分晉後,韓國雖多有徵戰,但最大的戰績也只是吞滅了春秋小霸之一的鄭國。三晉相鄰未久,魏國就為了進行軍事擴張,開始頻繁的攻打韓趙兩國,加劇了三晉間的沖突。
在戰國後期,韓國雖然也發動了變法,當時也提高了國力水平。但後續發展沒跟上,且由於周圍強國環伺,被諸國包圍,導致發展空間小,經過了迅猛但短暫的強盛之後,韓國迅速衰落,早就淪為了魏齊之間的爭霸資本。
雖然韓氏一直在不斷的發展自己,但是,趙氏、魏氏都沒有停下各自進步的腳步來等韓氏。這情況就是這個情況,結局就是這個結局,只能說不是所有的屌絲都能完成逆襲。而把爛牌打出王炸的效果,不僅取決於出牌人,還是要看看你的牌友水平。
6. 戰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對魏國之後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公元前389年,吳起率領五萬魏武卒大破秦軍五十萬之眾,一戰使魏武卒揚名天下,魏國傲視群雄!
之後吳起率領魏武卒橫掃天下,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皆平,建立起魏武卒不敗的神話!
但是在之後魏軍遭遇馬陵慘敗,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魏國因此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馬陵之戰是魏武卒乃至整個魏國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是孫臏和龐涓的生死較量,對歷史走向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我們不得不去探究一下馬陵之戰,看看魏國是如何一步步失去霸主地位的。
但是馬陵一戰魏武卒死傷慘重,就算再培養新軍,那也沒有實戰經驗,發展十分緩慢。而且裝備是一個大問題,每個魏武卒都身佩甲胄、弓弩、兵戈、劍,這一套裝備非常昂貴,更別說搞幾萬套了。魏國全盛時期也不過是5萬武卒,魏惠王時期的魏國財力根本就不支持他重建魏武卒。就算魏王豁出去了,砸鍋賣鐵搞魏武卒,齊國會坐視他重建魏武卒嗎?不會,齊國一定會想方設法阻止魏國重建魏武卒。
總之魏武卒具有一定的時代性,這種軍隊是難以復制的,至少在魏惠王時期魏國無力重建魏武卒。魏國失去這一助力導致國家走下坡路,魏國在中原的統治嚴重動搖。同時引起了兩大連鎖反應,影響了歷史走向。
齊國維持“中原均勢”
齊國一直致力於維持“中原均勢”,避免中原出現一個強有力的國家,馬陵之戰過後魏國失去統一三晉的能力,但是魏、韓、趙都遭到了一定的削弱,他們抱團取暖,形成了三晉聯軍,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齊國、秦國的侵略,但是三晉畢竟分家了,他們再也不能放心的把後背交給對方,魏、趙、韓三國各個心懷鬼胎導致三晉聯軍始終沒有什麼大作為。
齊國原本是有機會趁馬陵之戰後擴大戰果的,但是內部出現政治斗爭,田忌出走楚國、孫臏隱姓埋名,一時間軍隊沒有了主心骨,導致齊國錯失良機。但是齊國在之後開始不斷修正,雖然錯失了最佳時機,但還是成了東方霸主。
魏國無力阻止秦國東出
魏國長期擔任封鎖秦國的重任,在河西地區壓得秦國喘不過氣,在商鞅變法之前被欺負的非常慘。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迅速強大,而馬陵之戰讓魏國迅速變弱,此消彼長導致雙方攻守易形。秦國迅速收回河西地區,並且開始逐步蠶食三晉。秦惠王時期秦國吞並巴蜀之後居高臨下,三晉面臨嚴峻的考驗。試想一下,如果魏國還是那個強大的魏國,秦國還會這么順利的東出嗎?不,絕對不會。秦國自身實力的提高固然是東出的一個因素,但魏國的衰敗才是秦國東出的直接原因。
7. 韓國是三晉最弱的,魏國和趙國怎麼沒有吞並韓國
周朝分為東周和西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而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就是三家分晉。春秋末期,趙、韓、魏三家分晉,瓜分了晉國,並被周天子正式冊封為諸侯,此事標志著晉國的逝去和周天子權威的喪失。
而在這趙、韓、魏三家中,趙國一開始分到的領土是最大的,魏國次之,韓國最小,當時的實力對比為趙國>魏國>韓國。隨後,魏國經歷變法,成為了戰國初期的霸主,逐漸在趙、韓、魏三家中占據優勢,此時三家之中的實力對比應該是魏國>趙國>韓國。
在那個年代,大國吞並小國屢有發生是不假,可宋國可不是小國。再者,齊國滅宋以後,就能直逼魏、趙等國,這給了他們莫大的壓力。這才有了五國伐齊。韓國這里也是如此,韓國連接趙、魏、秦、楚等國,從地理位置上,幾乎就是西邊的“宋國”,一旦強大的魏國滅了韓國,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還未可知。因此,魏國他不敢。
8. 魏國為什麼攻打韓國呢
在公元前344年的時候,諸侯國的會盟如期進行了,這一次總共有十二個諸侯國參與,魏惠王這個時候心思又動了起來,覺得到時候可以找一些理由攻打一下沒有參與會盟的國家。魏惠王在篩選了一遍名單之後,他把目光放在了韓國,覺得韓國可以搞得定,於是開始制定攻打韓國的方針。
最後,孫臏想出了一個非常好的辦法,這個方法可以說是兩全其美。那就是可以決定去救韓國,但是沒有必要為了韓國的利益而放棄本國的利益。對於齊國來說,可以先跟外面公布說自己會幫助韓國,但是先不要出兵,讓韓國先去抵抗魏國的軍隊,消耗韓國和魏國的兵力,這樣讓他們雙方都有損害了,這時候齊國的軍隊再出馬,那麼到時候就能夠拿到最大的利益。
大臣們都說孫臏這個方法好,於是齊國的國君齊宣王就同意了這個決定。齊國一邊是答應著韓國的救援請求,另外一邊又看著雙方在廝殺而無動於衷,觀察著韓國能夠堅持多久。而韓國的軍隊和魏國的軍隊交戰了五次左右,孫臏覺得差不多了,齊國軍隊應該要出發了,於是慢慢悠悠地帶著軍隊去救援韓國。
孫臏這一次的策略還是跟上次桂棱之戰戰略一樣,而且還公開宣稱自己又去打魏國的國都大梁了,讓龐涓有本事不要回來。孫臏這句話非常氣人,龐涓那邊的大軍卻沒有辦法不重視,齊國軍隊萬一真的偷襲大梁成功了,那魏國就得不償失了。於是他們又匆匆回來魏國國土進行駐守,這樣一撤軍了,魏國搞得兩頭都不到岸,讓魏惠王非常生氣。大家如何看?
9. 【戰國】韓國比魏國強大嗎﹖
不是。
魏國是戰國首霸,在三家分晉以後,魏國首先歷精圖治,用李悝變法,使得國家強大起來。之後,才有鄒衍、商鞅等人的變法。商鞅變法可以看做李悝變法在秦國的翻遍。再來,魏國請出了鬼穀子的兩個徒弟龐涓和孫武,並用龐涓為主帥,在軍事上曾經打敗過楚國、齊國兩個沒落豪門。並且對韓趙兩個國家也曾用兵。
不過,由於孫武逃到齊國,使得齊國打敗了魏國,殺掉了龐涓,魏國國力開始下降。後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成為三晉第一強國。不過,史記等書上明確表示,韓國是三晉最弱的國家。
戰國中後期,魏國也曾參加合縱,作為抗擊秦國,和五國聯軍打敗齊國的主力。最有名的,就是信陵君竊符救趙,和信陵君回國,抵擋住了秦國的一次進攻。信陵君死後,魏國才被秦國所滅。
如果不是國君懷疑,有信陵君在,秦國不但滅不了魏國,可能都滅不了趙國。三晉不平,秦國無力東向,那麼中國的歷史就有可能改變,秦國統一的步伐至少會被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