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戰國時期的韓國和現在的韓國(南朝鮮)有什麼淵源嗎
沒有任何關系,戰國七雄中的韓國由原晉國的大貴族姬姓韓氏建立,領土有現河南、山西、陝西的一部分;韓國(南朝鮮)的國名來源於古代朝鮮半島南部的辰韓、馬韓、弁韓等「三韓」部落。「韓」在古漢語中表示「大」或「一」的意思。「三韓」最遲在西漢時便與中國有密切交往,其中辰韓因語言、稱謂、器物等與秦朝相似而被稱為「秦韓」。《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曾提到:「 桓、靈之末,韓濊強盛,郡縣不能制,民多流入韓國」,此系「韓國」這一名稱的最早記錄。公元元年前後,朝鮮半島進入三國時代,在這之後近兩千年的時間里,金氏新羅、王氏高麗、李氏朝鮮先後統一朝鮮半島,從未以韓國為號。但「韓」仍然作為其政權的別稱,如高麗太祖王建曾聲稱「朕賴三韓山川陰佑以成大業」,在1882年簽訂的《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中,便稱朝鮮人民為「韓民」,1894年清朝在向日本開戰的詔書中也說「拯韓民於塗炭」,而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則有「征韓論」。 1897年10月12日,朝鮮王朝第26代君主高宗李熙即皇帝位,並於次日在敕令中稱:「我邦本為馬韓辰韓弁韓三韓之地……及高麗時吞並馬韓辰韓弁韓,是謂統合三韓……定有天下之號曰大韓。」遂改國號為「大韓帝國」。於是韓國這一名稱被重新啟用,直至今日。韓國的英文名Korea源於古名「高麗」 戰國時期的韓國: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開國君主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遷都新鄭。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省鄭州)。 南韓:大韓民國(韓語:대한민국),簡稱韓國。位於東北亞,是一個新興的發達國家。憲法領土范圍為整個朝鮮半島及附屬島嶼,實際領土約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4/9。位於亞洲大陸東北朝鮮半島南部,東、南、西三面環海,面積9.96萬平方公里,半島海岸線全長約1.7萬公里(包括島嶼海岸線)。自6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實行了「出口主導型」開發經濟戰略,推動了本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在短短幾十年裡,由世界上最貧窮落後的國家之一,一躍成為中等發達國家,締造了令世界矚目的「漢江奇跡」。
② 韓國的來歷是什麼
韓國歷史上曾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清末,清朝於甲午戰爭中戰敗,韓國脫離與中原王朝的藩屬關系,後成立「大韓帝國」,1910年被日本吞並,二戰後光復取得獨立。1950年爆發朝鮮戰爭,南北分裂,北方國家稱朝鮮,南方國家稱韓國。
大韓民國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占朝鮮半島面積的45%),主體民族為韓民族,通用韓語。首都為首爾。
(2)今日韓國是古代哪個王國來的擴展閱讀:
文化風俗
1、語言
韓國通用韓國語。韓國在19世紀前借用漢字作為書寫工具。15世紀李氏朝鮮世宗國王遣人完成《訓民正音》,仿照漢字外型創造了全新的拼音文字諺文。
2、宗教
韓國50%左右的人口信奉基督教、佛教等宗教。
3、服飾
韓服是韓國的傳統服裝。近代被洋服替代,一般只有在節日和有特殊意義的日子裡穿。女性的傳統服裝是短上衣和寬長的裙子,看上去很寬松;男性以褲子、短上衣、背心、馬甲顯出獨特的風情。
4、飲食
韓食以泡菜文化為特色,一日三餐都離不開泡菜。韓國傳統名菜燒肉、泡菜、冷麵已經成了世界名菜。
韓國飲食包括每天重復的日常飲食,一生中必經的舉行儀式時擺的食品,祈求豐年和豐漁時擺的豐年祭與豐漁祭食品,祈禱部落平安而擺的部落祭食品,還有悼念過世的人而擺的祭祀食品等。同時也隨季節的不同利用當時的食物做季節美食。
③ 韓國的歷史
1910年8月,日本迫使大韓帝國簽訂《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
1919年4月11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中國上海成立。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輾轉杭州、嘉興、鎮江、長沙、廣州、柳州、綦江等地,於1940年到達重慶。今天的韓國政府以在上海成立臨時政府的1919年作為「大韓民國」開國元年。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美蘇軍隊分別進駐半島南北部。
1948年8月15日半島南半部建立大韓民國,李承晚出任首屆總統。
1960年李承晚下台,同年8月尹潽善任總統。
1961年朴正熙發動軍事政變,此後長期執政。
1979年朴正熙遇刺身亡,全斗煥發動政變,於1980年出任總統。
1987年韓國修改憲法,實行總統直選,同年盧泰愚當選第13屆總統。此後金泳三、金大中、盧武鉉、李明博、朴槿惠和文在寅先後當選第14屆至19屆總統。
韓國的國名由來:
韓國國名源於古時朝鮮半島南部的部落聯盟「三韓」(辰韓、馬韓、弁韓),在中國東漢、三國時代,三韓的政權即被中原稱為「韓國」,如《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中記載:「桓、靈之末,韓濊強盛,郡縣不能制,民多流入韓國」。
這是朝鮮半島政權被稱為「韓國」的最早記錄。此後朝鮮半島的許多政權雖然不以「韓」為國號,但仍以「韓」或「三韓」作為其別稱而沿襲下來。至1897年10月,朝鮮高宗建立大韓帝國,使「韓國」作為朝鮮半島國家的正式國名而登上歷史舞台。
1919年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於中國上海,雖然改變政體,但仍沿用「韓國」的國名。1948年8月15日起朝鮮半島南部的國名就被定為「大韓民國」,簡稱韓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韓國
④ 古代的韓國指的是今天的韓國嗎還是今天中國的什麼地方
古代的韓國是一個戰國時期諸侯國,首都在新鄭,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鄭州,現在的韓國古稱高麗或高句麗,以前是中國的藩屬國。
⑤ 韓國和朝鮮古代是屬於中國的
韓國和朝鮮古代只有唐朝和西漢是中國的領土,其他朝代如元、明、清,只是中國的屬國。
1、西漢。西漢漢武帝在公元前108年平定衛氏朝鮮後,在今朝鮮半島設置的漢四郡樂浪郡、玄菟郡、臨屯郡、真番郡四郡,屬於幽州,此時朝鮮成為漢朝的郡縣之一。
2、唐朝。繼隋朝隋煬帝三征高麗之後,唐朝也發動了對朝鮮的戰爭,並吞並朝鮮,設立安東都護府,此時朝鮮正式列入唐帝國的版圖。
3、唐朝之後,朝鮮王朝就成了中國的附屬國,但不屬於中國,跟琉球王國一樣,每年給中國朝貢。
(5)今日韓國是古代哪個王國來的擴展閱讀:
漢四郡(公元前108年~公元313年)漢武帝在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108年間剿滅衛滿朝鮮後在朝鮮半島北部和中部設立的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四個郡的總稱,漢四郡對朝鮮半島北部有很大的影響力。
公元前82年,漢朝將臨屯、真番二郡並入樂浪、玄菟二郡。樂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鮮平壤;玄菟郡治所則初在夫租(今朝鮮咸興),後因受貊所反抗而遷往遼東高句麗(今遼寧新賓),統治夫余、高句麗等族。
東漢、曹魏和西晉皆保留了樂浪郡和玄菟郡。東漢末割據遼東的公孫氏分出樂浪郡南部設立帶方郡,並為魏晉所承繼。
⑥ 中國古代的韓國和現在的韓國是什麼關系
首先這跟春秋戰國的韓國沒半毛錢關系。韓國的前身是原高句麗大將粟末靺鞨酋長大祚榮在高句麗故地建立的渤海國,渤海國在被契丹所滅後,其北部領土被契丹吞並,部分南部領土則被高麗吞並,所以韓國也可以說是渤海國的繼承國。簡單的說:韓國,以前是高句麗,高麗,後來高麗大將李成桂建立了朝鮮王國,取義朝日鮮明。
⑦ 有誰知道韓國的起源
1897年,朝鮮高宗在俄國支持下,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朝鮮改國號為「韓」。 1910年8月,日本迫使大韓帝國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大韓帝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逼迫高宗退位,擁立朝鮮純宗。 1919年3月1日,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語,朝鮮半島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寬順等青年學生在漢城(首爾)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三一獨立宣言」,並把獨立宣言傳遍全國。這些獨立活動喚起人民的反抗意識,民眾沖擊各地的日本警察機關,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鎮壓。史稱「三一運動」。同年,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合並於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 1939年上海淪陷後,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朝鮮復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並為韓國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從1932年起,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北部的普天堡,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1945年2月,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國、蘇聯、英國、中國共同託管;8月15日,日本投降,朝鮮半島獲得解放,美國和蘇聯隨即改變計劃,商定以北緯38°為在朝鮮半島接受日軍投降的分界線(三八線)同時,蘇聯、美國兩國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半島北、南半部,朝鮮半島從此處於分裂狀態。在美蘇的各自支持下,朝鮮半島南部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朝鮮半島北部於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⑧ 戰國時期居然也有韓國,這個韓國和今天的韓國有關系嗎
大家都知道,朝鮮和韓國的英文發音都是「高麗」,這是因為在公元918年,一個叫王建的人在半島上曾建立過高麗王朝,而且按照他們的說法,歷史上曾經威震東北亞的古國高句麗(實際是漢朝時建立的一個地方政權)也是自己歷史的一部分。
所以綜合下來,高麗可以算是半島上存在時間最長的也一度是最強盛的王朝。因此用高麗為名就如同我們用漢朝的「漢」字來作族名是一個道理。
而且連韓國人自己都是這么認為的。在他們的史料《五洲衍文長箋散稿》中就清楚寫著:秦始皇派徐福、韓終出海尋找長生不老葯,而韓終最終來到了我們這里,成為了馬韓的國王。「韓」字正是源自韓終的姓氏。
與此同時,據中外學者的考證,漢字正是秦漢時期傳入半島南部的,這也與韓終入韓的時間節點相吻合。除此之外,直到今天,江陵、漢陽、丹陽、襄陽、漢江、洞庭湖這些具有濃厚楚風的地名在韓國同樣也有,這顯然不是巧合。
⑨ 韓國的祖先是那個國家人
現代韓國人(朝鮮人)的祖先是半島南邊的三韓部落。三韓部落發展的國家有百濟和新羅,領土只佔據半島南部。百濟和新羅同時代的高句麗是大陸民族高句麗族建立的國家,高句麗國名來源於大漢朝轄下的高句麗縣;那時的半島北部是漢朝的領土,高句麗國是漢的屬國。高句麗國的國土是在西晉後才接收了西晉在半島北部的領土,從此成了半島北部的主人;此時高句麗已進入王朝的後期。最後高句麗被大唐所滅,半島北部領土被唐接收。當然隋朝曾三次征高句麗,不過沒成功。半島北邊從來都是大陸民族的領土。不管是商朝人,燕國人,秦朝人,漢朝人,西晉人,高句麗人,唐朝人,渤海人,契丹人都是大陸民族,並都曾擁有過半島北部領土,上下有2000多年。韓國人(朝鮮人)真正擁有半島北部領土是在契丹之後,也就是王建建立的高麗王國後才佔有半島北部領土。
然而現代韓國人(朝鮮人)只把高句麗人看成他們祖先,為什麼其他的擁有過半島北部領土的商朝人,燕國人,秦朝人,漢朝人,西晉人,唐朝人,渤海人,契丹人,他們卻不認祖?因為高句麗人已經消失在其他民族中,他們說高句麗人是他們祖先,更好賴帳!!另外,韓國人(朝鮮人)的祖先新羅人王建在高句麗滅亡200多年後建立了高麗王朝,取代新羅。而滅亡的高句麗在唐書上被稱為高麗。但是王建本人不是高句麗人後代,韓國史書說他用高麗的國號是想把他的王國建成高句麗那樣的強國。就是這個王氏高麗使韓國人(朝鮮人)自認為高麗民族。這就是三韓人成了高麗人的經過。但是這個高麗民族和高句麗民族根本是兩個不同的民族。但是韓國人(朝鮮人)有意把他們的高麗和高句麗扯在一起,這種歷史觀才使他們如此頑固!
真正的高句麗王國是由大陸民族構成,貴族階層是高句麗族,而高句麗族在唐滅高句麗後絕大部份被移民到大唐的中原。
中國史書的朝鮮是指商朝人萁子建的朝鮮國,後來燕國人衛滿取代了萁子後人,建衛滿朝鮮國。而韓國人(朝鮮人)在14世紀李氏朝鮮之前從沒建立過國號朝鮮的國家。但中國史書在14世紀李氏朝鮮之前就記錄過大陸民族建的朝鮮國。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國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這就是三韓人成了朝鮮的來歷!
三韓人在20世紀以前,因為國家的弱小,大陸王朝文化先進歷史悠久。而且三韓人精英都受中華文化的教育,所以把中國史書中的萁子朝鮮國看成他們的祖先,從而把自己的夷的出身抹掉。中國皇帝對於這樣的「親戚」當然也樂於接受。這種歷史觀誤導了兩國。
三韓人脫離日本人統治後,民族主義興起,他們為了擺脫歷史文化與中國王朝的聯系,竟編造了5000年的文明,並把萁子朝鮮國看成他們的歷史和國家。
由於大多數中國人對萁子衛滿朝鮮,三韓,高句麗,新羅,百濟,高麗,李氏朝鮮之間的關系不清楚。也許是因為《大唐英烈傳》的影響,很多都知道高麗(其實是高句麗);但他們誤認為高麗(高句麗)人就是現在的韓國人(朝鮮人)。三韓人利用了這種誤會,並把這種誤會作為歷史教育他們的學生。因為他們要讓自己的後代知道韓國人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之一,有6000年歷史,從古到今都是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的主人。正因為他們想證明自己是中國東北的主人,所以死拉著高句麗不放。現在韓國學者又把手伸向了商朝人,東夷人。呵呵,看他們玩什麼花樣!!
韓國學者很清楚高句麗和韓國沒有歷史的傳承。但以民族主義為榮的韓國學界絕不會認錯的。他們的夢就是打造沒有自虐的光輝的獨立的強大的「歷史」。為了這個歷史,他們可以否認一卻!
隨著韓國國力的增強和民族主義的高漲。韓國的極端民族主義者公然對中國東北提出領土要求,據說他們來中國東北長白山旅遊時頭上扎著寫有「還我河山」的紅色文字的白布帶。而且在韓國錯誤歷史觀的故意誤導下,韓國人都認為中國東北是他們的故土,高句麗人是他們的祖先。現在韓國人正在對中國東北進行滲透,特別是中國東北的延邊。
希望大家能警惕韓國人!!
韓國《朝鮮日報》報道,韓國檀國大學生物系教授金旭日前提出,韓國人的祖先是「中國中原地區的農耕人」,因為從遺傳學的角度看,韓國人與中國漢族和日本人接近。關於韓國人祖先的這一新說法,推翻了韓國最流行的韓國人祖先來自蒙古的說法。
金旭教授表示:「我們用人類學系統分類的方法對185名沒有血緣關系的韓國人的線粒體DNA鹼基序列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10名韓國人中有4人的鹼基序列與中國中原地區的農民相似。」
金旭教授根據這個結果提出:「我們民族的祖先是中國中原地區的農民,從遺傳上看,韓國人與中國的漢族和日本人更接近,而不是現在所說的蒙古人。」
金旭還提出,韓國人和日本人的鹼基序列接近這一事實表明,2300年前定居在日本列島的彌生族很可能來自朝鮮半島。這一說法與2003年日本鳥權大學醫學院教授井上貴央提出的說法基本相同,井上認為:「公元前5~4世紀,古代(彌生時代)日本人的鹼基序列與韓國人接近。」
此前,韓國學術界普遍認為,大韓民族的祖先是亞洲北部的蒙古人,這就是所謂的「北方單一起源說」。
⑩ 歷史里有韓國嗎 韓國是怎麼來的
韓國的歷史往往斷定為始於公元前2333年,天神之子與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傳奇人物檀君建立稱之為朝鮮(意即「寧靜的晨曦之國」)的第一個王國的時候。雖然在學者之間對於檀君神話的歷史真實性有爭論,但是,大家知道,古代韓國是以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會為其特徵的。這些氏族幾經興衰,到公元1世紀,韓半島和現在稱為滿洲的部分地方出現了三個王國,即高句麗(公元前37-公元668)、百濟(公元前18-公元660)和新羅(公元前57-公元935)。
自668年新羅統一韓半島以後,盡管常常遭受外國侵入,韓國卻一直由單一的政府統治,並保持了政治上的獨立和文化與民族的同一性。高麗(918-1392)和朝鮮(1392-1910)這兩個王國,在擊退契丹、蒙古、滿族和日本入侵者的同時,加強了王朝的力量,繁榮了文化。19世紀末,韓國成為中國、俄國和日本等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激烈競爭的焦點。1910年,日本吞並韓國,建立了殖民統治,結束了朝鮮王朝,隨之結束了傳統的韓國。1945年,韓國光復不久,國土便被分割,南方的大韓民國建立了民主政府,北方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由共產黨政權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