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韓國傳統民間故事《春香傳》主要內容
是朝鮮人民在長期口傳中形成的一部古典文學名著。據說,故事最早產生於十四世紀高麗恭愍王時代,直至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李朝英、正(註:英、正時期系指李明二十一代王英祖(1724-1776)和二十二代王正宗(1776-1800)統治時期。)時期才最後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先後出現過全州土版《烈女春香守節歌》、京版《春香傳》、漢文版《水山廣寒樓記》、《漢文春香傳》和抄本《古本春香傳》等多種不同版本。1954年,朝鮮作家同盟出版社以《烈女春香守節歌》為底本進行整理、校注,題名《春香傳》出版
在朝鮮,《春香傳》的故事情節是家喻戶曉、盡人皆知的。它分上、下兩卷。上卷寫退妓(註:退妓指改籍的藝妓。)月梅之女春香清明游春於廣寒樓巧遇兩班翰林之子李夢龍,二人相互傾慕,私自結為夫婦。李翰林不久調任京師,命夢龍先行,春香、夢龍不得不依依惜別。下卷寫新任南原使道卞學道到任後強迫春香為其守廳(註:守廳是作妾之意,但又不是正式之妾。),春香不從,被迫下獄,命在旦夕。夢龍在京應試中舉,任全羅御使,暗察南原。他查明卞學道作惡真相,微服親赴卞學道壽宴,丟下諷刺詩一首予以抨擊。事後,將卞學道革職懲處,春香、夢龍重獲團圓,共赴京師。
這樣一個帶點感傷,最後以大團圓結局的故事,為什麼會在李朝末期廣為流傳,演變為定型小說《春香傳》呢?簡單說這是因為《春香傳》表達了當時朝鮮人民的思想和情緒,朝鮮人民也要通過《春香傳》反映他們的愛憎和願望。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李朝封建社會,貴族階級驕奢淫逸,兩班統治黑暗腐朽,人民群眾倍受迫害和剝削。農民起義、市民斗爭及實學思想家對封建制度的揭露和抨擊,都已進入了高潮,李朝封建制度已瀕於崩潰。《春香傳》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在人民的口傳中臻於完善的。
由此可見,《春香傳》絕不是一部單純的戀愛小說。它僅以愛情故事為情節線索,而以反對卞學道的斗爭為中心事件。抨擊李朝官僚腐朽統治。歌頌人民的反抗斗爭則是它的主題。這個主題在小說所寫「金樽美酒千人血」一詩中就作了點示。
小說主人公是退妓月梅之女成春香。作品在流傳過程中,朝鮮人民對她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同情,而對她剛強不屈的品質又給以熱情贊頌。她是李朝末年爭取愛情和婚姻自由的朝鮮婦女優美形象的代表。
婚姻應該是愛情的結合。年輕的春香按照這樣一條標准,對自己「終身大事」作了自由地抉擇。她雖是退妓之女,但「自幼剛強有志,氣量過人」。「從不喜那儇薄之輩」,夢想著「共結同心」的愛情。廣寒樓巧遇兩班翰林之子夢龍,春香突破了身份等級思想的束縛,毅然與夢龍結為夫婦。但婚姻問題畢竟是社會問題,搖搖欲墜的李朝統治者仍繼續維護森嚴的階級身份制度來延長其黑暗統治。所以在夢龍不得不隨父進京離開南原之際,他們自由結合的婚姻愈益顯出身份和階級的高低差別,春香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和人格,起而與封建社會展開了正面的沖突與斗爭。
春香與社會的第一次沖突,發生在春香與夢龍之間,屬於兩種思想的矛盾。一方面,春香始終對愛情堅貞不渝。她選擇夢龍絕非為了攀附名門,熱戀中她曾提醒夢龍兩家之間有「貴介」與「蓬門」之別,直待夢龍「意決情真」方才結合。另一方面,貴公子夢龍在即將離別南原的關鍵時刻,竟相信封建家訓,「娶藝妓之女做妾,不但敗壞門庭,而且……一定要斷送前程」,並向他曾熱戀過的春香表示「我二人就不能不分手了」。這無疑是夢龍對封建傳統觀念屈服的表現。
矛盾發生在春香、夢龍之間,實際卻是自由婚姻和當時「尊卑貴賤」身份等級制度的沖突。當時,春香就向夢龍指出,「你休以為春香是個賤女,因而任意拋棄」。並進而斥責不合理的等級制度:「貴族兩班,個個狠毒!恨哉!恨哉!尊卑貴賤,委實可恨!誰都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不曾想世界上竟有這等狠毒的兩班!」這是春香出自肺腑要求愛情自由的呼聲,也是對身份等級制度的悲憤抗議和嚴肅批判!
春香與社會的第二次沖突,發生在春香與卞學道之間,這是春香對兩班階級、封建制度直接的、尖銳的矛盾與斗爭,這場斗爭,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壓迫者與反抗者之間的階級沖突。
這場沖突的起因是春香不從卞學道為守廳,卞學道利用特權將春香囚入死牢。春香是封建暴政的受害者,但同時又是它的揭露者和抗議者。公堂之上,春香面斥卞學道,「那劫持有夫之婦的人,為何無罪?」「你是臨此治民還是專用酷刑來把人薅惱?」接著,又進一步揭露:「使道士大夫,不把四政司,不知四十八方南原百姓的苦,但知枉法去徇私」。她公開提出,要「伸冤雪恨」,「願得七尺劍,刺殺賊讒奸」。她相信,「無罪之人總有翻身日」,「使道必然沒有好下場」。這里,春香悲憤交集的控訴和抗議,正表達了當時朝鮮人民對封建制度久積的憤懣和仇恨。春香從爭取個人愛情自由到維護自己人格尊嚴逐步展開了反對官僚暴政的斗爭,這場沖突就大大增強了春香形象的社會意義。這就使春香成為當時朝鮮人民的思想、情緒、意志和願望的表達者。
李夢龍是封建末期出身於兩班階級,具有一定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早期,他是一個追求個性解放、要求婚姻自主的貴公子;科試及第受任全羅御使時的夢龍,是封建統治階級內部與卞學道相對立的「清官」形象。他與當時社會腐朽兩班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和人民群眾有一定的聯系。他暗察南原,注意傾聽下層群眾的呼聲。他自己就說過:「要知城裡事,須問種田人」。他還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許可權內按照民意懲處貪官污吏。最後,他在卞學道的生辰壽宴上丟下諷刺詩一首:
金樽美酒千人血,
玉盤佳餚萬姓膏,
燭淚落時民淚落,
歌聲高處怨聲高。
詩歌無情揭露了卞學道一夥花天酒地殘酷剝削人民的罪行,集中表達了廣大群眾對道德腐敗,行為丑惡的封建官僚的憤懣和抗議。事後,及時罷職卞學道,清理獄犯,與春香團圓,一同反京。
在封建制度敗落、人民斗爭高漲的年代,出現象李夢龍這樣的「清官」是可能的。但要徹底解決李朝腐朽的封建制度與人民大眾之間的尖銳矛盾,一個出身兩班貴族的「清官」,用「御使出道」、革職罷官的方法是絕對不能完成這個歷史任務的。夢龍的形象只是表明,當時朝鮮人民需要借這個理想「清官」的形象,來表達自己反對社會丑惡、改變社會現狀的願望而已。
卞學道是李朝末年封建官僚的典型。驕奢淫逸,枉法徇私是他的特徵。小說中,他與春香、夢龍及廣大群眾處於對立地位。他本來就是一個「刁鑽乖僻」的「失德小人」,卻被官僚統治集團繼續任命為南原使道。他身負重任卻不理政事,反依仗權勢,迫害百姓,甚至欲置春香於死地。卞學道的貪婪、橫暴,正說明了李朝封建社會腐朽敗落,已接近死亡的邊緣。
春香、夢龍、卞學道的形象是當時朝鮮社會不同階級人物的典型代表。此外,書中還刻畫了侍女、書童、藝妓等人物形象,豐富了作品的社會生活畫面,表現了作者對下層人民的同情。
在藝術上,《春香傳》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民間文學風格的中篇小說。小說的結構具有民間故事的特點:有頭有尾,故事性強。小說「上卷」從春香出生寫到與夢龍戀愛、別離,為故事的「開端」;「下卷」緊接上文,展開了廣闊的社會畫面和一個個波瀾起伏的斗爭場面:春香勇斗卞學道、御使暗察南原、獄中相會、壽宴填詩、革職罷官等,一步步將故事情節推向高潮,突出了作品主題。「上卷」著重抒情,「下卷」著重敘事,最後以大團圓結局,化悲為喜。整個作品顯得完整、統一、和諧,具有古典藝術的情趣。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春香傳》和許多民間文學作品一樣,對人物外形、心理、人物環境的描寫,是和小說情節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而且這種描寫,又明顯地表現了作者的褒貶,表達了人民群眾的情緒。刻畫春香,作者結合游春、戀愛、結婚等情節,用細筆描畫了她的外形、情態、心理;更通過別離、審訊、坐監等場面,表現她追求平等、不畏強暴、勇於斗爭的內在思想和品質。人物是現實的,又是理想的。書中夢龍的形象突出運用對比手法,在情節發展中表現他的思想和性格。作家對他是有褒有貶,基本肯定,也有批評。對於貪官卞學道,則運用漫畫手法勾畫他的丑態,表現了人民群眾對封建官僚的憎惡和否定。由此可見,《春香傳》的基本創作方法是現實主義的,但也包含著浪漫主義的因素。
《春香傳》的文體和語言具有民間文學的特點,「說唱」結合。「說」的部分用散文寫成,「唱」的部分則用韻文。散文通俗易懂,用於敘事;韻文優美典雅,用於描寫和抒情。小說中,人物的語言也用散文、韻文寫成。春香的語言散、韻相間,時而高亢激越,時而低沉婉轉,表現了她豐富的內心世界和高尚品質;夢龍的語言多用韻文,反映了他的教養和身份;卞學道的語言皆用散文,顯得矯揉、粗暴、武斷;農夫的歌詞樸素而又和諧,表現了勞動者的本色。
《春香傳》還引用了許多民歌、童謠、成語、警句、俚語和小故事,更增強了作品的民族、民間文學特色。書中還提到中國古代作家的詩歌典故,這些,和具有朝鮮民族特色的東西揉和在一起,渾然一體,相映成趣,更體現了小說的古典風格。
《春香傳》在長期流傳過程中,也受到了封建意識的滲透。表現在一方面以「聖君聖德」、「人壽年豐」、「太平盛世」等頌詞來稱頌已臨近崩潰的李氏王朝;另一方面,又宣傳「天地神靈」、「神鬼報應」、「苦盡甘來」等宗教迷信觀念。這些不能不影響作品思想和形象的完美。
總的說來,《春香傳》是朝鮮人民集體創作的一部優秀的古典文學名著,是朝鮮人民寶貴的文學遺產,它深為廣大朝鮮人民所喜愛,至今,它仍然給我們以優美的藝術享受。
㈡ 韓國都有什麼傳統文化
1.韓服:
朝鮮傳統服裝-「是中國明代漢服傳入朝鮮後發展而成的服飾,韓服」融合了直線和柔和曲線的特點。女裝由短上衣和寬松裙子組成,顯得十分優雅,男裝由上衣和褲子組成,大褂和帽子更加襯托其服裝美。作為白衣民族,韓服基本色為白色。根據不同季節,不同身份其著裝的穿法、布料、色彩不同。如遇到結婚等特別日,平民也穿貴族們穿的華麗顏色的韓服和裝飾品,婚禮服由粉紅上衣加深紅色裙子組成,上面再加披肩,最近國內出現了融合韓服優點並添加了實用性的改良韓服。
2.高麗人參:
韓國的四季氣候特別適合栽培人參,在世宗時代已經有栽培人參的技術,而人參對降雨,溫度,有特別要求現在日本的切片人參,美國的花期人參等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形態各有差別。在中國明代醫學書《本草剛目》中提到人參在安神、明目、輕身、保護內臟等功能。人參有抗疲勞、預防動脈靜化、降血壓、恢復性機能等功效。對美膚酒精中毒也有一定療效。人參的效能實在令世界醫學界驚嘆,它還有抗疲勞止血再生,幫助消化等。難道人參不是一種神奇的靈葯嗎?
3.泡菜:
韓國人是一天三頓離不開泡菜的民族。吃辣泡菜歷史是自從1700年代引進了辣椒之後開始的。泡菜種類大致分為辣白菜、蘿卜泡菜、小蘿卜泡菜、黃瓜泡菜等。根據不同的季節,其種類也很多。泡菜是一種發酵食品,需要腌一段時間,才會有真正的味道。最近科學家又發現其有抗癌效果。味道較熟的泡菜含豐富的酵母菌,所以促進增長效果,還有豐富的纖維,能較好的預防便秘和成人病。此外,泡菜的主要調料辣椒含維他命C, 其含量為蘋果的10倍,橘子的2倍,所以在韓國自古以來,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也可以吸取豐富的維他命C。在日本,自從泡菜認定為所謂的健康食品開始,5%家庭主婦把韓國泡菜擺上了其飯菜。
4.烤肉:
在韓國的飲食文化中,能跟泡菜相媲美的就是烤肉,雖然都會致癌。作為韓國的另一種代表飲食已經得到本國的認可。烤肉味道就在於配製的佐料。這種味道符合西方人的口味,受到各地觀光客的歡迎。如果你在餐桌上邊烤邊吃韓式烤肉,不僅會被它的味道所吸引,還可以享受到一種融洽的氣氛。
5.佛國寺:
佛國寺,建造於八世紀中葉新羅時代,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建築物。 1995年12月,被世界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對新羅人來說建造佛國寺是他們的最大心願。還用佛教的力量來擋外敵的思想也很強。由於受唐代建築的影響,當時新羅人的建築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教主的國家是在2層石段上建設的,而每層都有非常深刻的含意。稱為新羅時代完成形的釋迦塔和多寶塔也在這佛國寺里。釋迦塔表現出男性的力量而多寶塔是女性的簡朴。
6.石窟庵:
石窟庵表現出新羅人的藝術靈感和技術是拂教文化的精華。石窟庵受東海升起的陽光照射發出拂光,是為消除大海的波濤而建造在山頂上。從而表現了抵禦外敵,保護家園的心願。 在世界上特別受扶桑人歡迎的一種宗教藝術,應該以莊重,嚴肅的態度對待。1995年12月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7.韓國文字:
世界上大多數其它的文字是通過修改仿製他國的文字而形成的,雖然韓文的歷史很短暫,但它具有自己的獨創性。由於韓文的出現,韓國的識字率不到百分之十,其文化教育水平得到很大提高。1443年,世宗大王為了讓大眾更容易掌握和記錄文字,仿效漢字開發出了一套簡單的文字,這就是韓文的由來。當初韓文被稱為(訓民正音),正如這個片語所包含的意思那樣,韓文的構成簡單,較容易學會使用。該文字的24個記號(14個子音,10個母音)能表示出所有的發音。
8.跆拳道:
跆拳道是韓國的傳統武術,是國際上公認的一種體育運動。跆拳道是一種強身健體,自身防衛的武術運動。它隨時代的變遷而國際運動方面發展。在和平時代成為民族之間的一種體育運動。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它成為一種 體育運動. 2000年悉尼奧運會它再一次成為競技運動項目。
9.假面劇:
假面劇為韓國民眾劇的開端,產生於「朝鮮時代」。顧名思義,假面劇是遇到艱難的事情、變故,災難等時候,為消除各種矛盾而編的帶著面具跳舞的跳舞劇,帶有意淫色彩。總而言之,農民打扮成地主、武當、花和尚,醜陋的妻子,情婦,小人等發泄痛苦和氣憤的現生活。演假面劇時候是整個村莊的人聚集在一起慶祝的時候。根據不同主題扮演不同形式的假面劇,扮演腐敗的地主以揭露統治階層的真面貌或反映花和尚的反面,嚴格批判和揭發腐敗的現實生活。
10.宗廟祭禮樂:
宗廟祭禮樂是朝鮮時代世子大王們祭日時引用中國古代音律演奏的音樂,是重要的無形文化題材。1447年世宗大王以韓鮮的創始為內容作曲的。宗庄祭禮樂發揮了朝鮮音樂界固有的特性,被評論為其樂曲構成接近完美。由步太平11曲和正大業15曲構成的宗廟祭禮樂已有500年歷史,到目前為止雖有很大變化,但仍是宮中演奏隆重音樂的典範。
11.雪樂山:
沒有一個地方比雪樂山的四季更漂亮,春天的紫色花, 夏天茂盛的綠陰和瀑布,秋天藍紅的楓葉景色,冬天的雪花, 給人以無限遐想。雪樂山分為內雪樂、外雪樂和南雪樂。內雪樂有彎曲的峽谷,盡顯秀麗的女性美。外雪樂由奇岩絕壁組成,盡顯雄偉的男性美。雪樂山以其著名的岩石、稀有動植物、周邊的劃雪場和海水浴場而聞名,成為韓國(南朝鮮)的觀光名勝。
㈢ 講真,韓國有哪些鬼怪的傳說
情炎鬼。一種妖怪,可對人類施加性方面的物理力量。此妖怪在韓國的一些具代表性的志怪文學中也曾出現過,常常侵犯剛出嫁的新娘,或者讓寡婦懷孕,而這些受害者最後會被村民趕出村外。「韓國怪奇談」的作者曾描述:「情炎鬼的慾望如地獄烈火一般,凡是被他看上的美女,若不奪走其貞操,是絕對不會善罷甘休的。」
㈣ 有關於韓國的傳說故事的
檀君的神話傳說是韓國的開國神話。傳說熊、虎在一個洞穴中生活,它們想要變成人,在天神桓雄的指點下,熊在漆黑的山洞裡,堅持吃了21天大蒜和艾草,提前變成了美女,而虎卻沒能堅持下來,沒有變成人。這位熊女嫁給了桓雄,生下了檀君。公元前2333年10月3日,檀君創建朝鮮,在韓國人民心目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㈤ 韓國的民間故事和神話都有什麼呀
韓國民間故事——孔綴琶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孔綴的女孩,她媽媽在她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後來,爸爸和後媽結了婚,後媽帶來了一個叫琶綴的女兒。
孔綴和琶綴特別不一樣。孔綴很善良,而琶綴和自己的媽媽一樣,一點都不善良。後媽只讓乖巧的孔綴做家務,而孔綴幹活時,琶綴常常是在玩兒。但是,聽話的孔綴並沒有抱怨過。
有一天,附近的村子舉行了一個宴會。但是,後媽讓孔綴幹活只帶著琶綴去了。孔綴雖然也特別想去宴會,但只能在家幹活,她因為特別傷心而哭了起來。
這個時候,一位漂亮的仙女從天而降。仙女在天上看到了孔綴,覺得她太累而下來幫助孔綴。由於得到了仙女的幫助,孔綴很快做完了家務。活幹完以後,仙女給孔綴漂亮的衣服和鞋作為禮物,並且說:「活兒做完了,快點去宴會吧。」
孔綴穿著仙女帶來的衣服,跑著趕往舉行宴會的地方。但是,過橋的時候,一隻鞋掉到了水裡。孔綴撿不著鞋,只好這樣去了宴會。過了一會,有一位王子從這個橋上走過。
王子過橋時撿到了孔綴丟失的鞋。鞋很漂亮,而且看起來很特別。因為想找到鞋的主人,王子去了村子裡的宴會。
王子來到宴會現場,對在場的人說:「我現在在找這只鞋的主人,來這里的所有女人都試一下這只鞋。」
參加宴會的所有女人都試了那隻鞋,琶綴也試了,但是鞋對琶綴來說太小了。最後孔綴試穿了這只鞋,鞋對她來說正合腳。
王子為找到了鞋的主人而高興,同時,他從村民那裡聽到了善良孔綴的故事,很感動。因此,王子和孔綴結婚了,永遠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㈥ 韓國一些歷史小故事
「韓」在古朝鮮語中是「大」的意思。
所以「大韓民國」就是「大大民國」。
有趣吧? 民族英雄李舜臣出身於沒落士大夫家庭,幼時家境貧寒。他頗有學問,能騎善射,32歲時武舉登科,從此開始軍旅生涯。他剛直不阿、一生憂國憂民,追求正義,幾處逆境而無悔無怨。47歲任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後,積極操練水軍,構築防禦陣地,並創建了鐵甲戰艦龜船,防範倭寇的進犯。當時日本豐臣秀吉已經完成了國內四島的統一,妄圖以武力征服朝鮮和中國。1592年,他率領20多萬大軍進犯朝鮮並攻陷首爾(舊譯「漢城」),佔領了大半個朝鮮半島,韓國稱這一段歷史為「壬辰倭亂」。應朝鮮王朝之請,明朝派兵出援,從此開始了長達7年的中朝兩國軍民共同抗擊日寇的戰爭,史稱「壬辰衛國戰爭」。李舜臣將軍和中國水軍並肩作戰,多次擊敗日軍,屢立奇功。1598年12月,他與明朝水軍重創敵寇,在激戰中不幸中彈身亡。兩年後,朝廷為表彰他的功績,封他為一級宣武功臣。1643年即他死後的45年,贈謚「忠武」。從此,朝鮮半島人民為了紀念他,稱他為「忠武公」。供奉著李舜臣將軍靈位的顯忠祠建於1706年,位於芳華山腳下,周圍群山環抱,祠內松柏成蔭。顯忠祠佔地50多萬平方米,除了「本殿」之外,還有「號」、「古宅」、「家廟」以及李氏家族使用過的水井等古式建築。有關李舜臣將軍的歷史資料和當年他與倭寇海戰時使用過的武器等實物,明朝皇帝賜與他的都督印、令牌和斬刀等8件賜品的復製件,則被精心地保存在「遺物館」里。每逢4月28日,即李舜臣誕生的日子,顯忠祠都要舉行祭祀活動。顯忠祠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鎮壓下一度荒頹,1945年日本投降後,紀念忠武公的活動得以恢復。1966年,韓國政府將此地辟為「聖域」,重建顯忠祠,園區的綜合景觀工程一直持續到1974年。
1948年8月15日,大韓民國宣告成立,李承晚當選首任總統,在朝鮮戰爭中成功地的擋住了朝鮮的進攻(當然,在解放軍面前還是紙糊的),可是1960年李承晚卻在全國性學生運動中下台。1961年朴正熙發動軍事政變,開始長達18年的統治,期間韓國經濟實現持續高速增長,可1979年朴正熙卻遇刺身亡了,全斗煥發動政變,並於1980年出任總統,可他卻是個貪得無厭的人。
㈦ 韓國感人的民間傳說~
韓國著名的孝女沈清,故事傳說是韓國谷城有位叫元良的盲人,妻子死後,和女兒洪庄一起生活。一天他聽了弘法寺化主僧說多做功德,眼睛會亮的,於是,把女兒洪庄施助給了弘法寺。後來弘法寺性空法師以「兩船值錢的貨物」的身價把洪庄賣給浙東富商沈國公為妻。不久,沈國公從韓國的蘇浪浦下船把洪庄帶到了自己的家鄉浙江普陀沈家門居住,並把妻子洪庄改名為沈清。沈清在中國雖然得到了幸福,但仍然忘不了故國的瞎子父親,為了使父親重見光明,於是命人製造了569尊觀音等佛像漂洋過海送往韓國(百濟)。(韓國本土電影《沈清歌》也講述了孝女沈清為了讓雙目失明的父親重見光明,竟不惜把自己典作了海的祭品,自沉於名為印堂水的荒海之中。)
《善德女王 》 新片哦 是一部描述韓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王善德女王的故事,她以公主的身份登上男人專有的王位,成為新羅第27代女王。善德女王的偉大並不在於她身為女人坐上了王位,而是她挖掘並培養了韓國歷史上第一個完成統一大業的金庾信和金春秋,讓這兩個人成為自己政治上的最得力的左右手。此外,本劇把德曼公主(善德女王)和天明公主設定成一對雙胞胎,一個為了成就大業放棄了愛情,一個則為了孩子和愛情放棄了王位,通過這兩位女性的矛盾掙扎和痛苦,相信讓現代女性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黃真伊》 好像有個電影版宋慧喬演的,電視劇版的是河智苑演的。黃真伊(約1506-1544),韓國李朝中宗時期女詩人。別名真娘,京畿道開城人,「明月」是黃真伊的藝名。開城名妓,松都三絕之一。黃真伊一生頗富傳奇,史載她色藝雙全,書法、繪畫、彈琴、詩歌等方面都很有天賦,作有大量「時調」(可惜流傳下來的只有六首)與漢詩。作品基本上以描寫愛情為主,擅於藉助自然現象,巧妙描繪愛情。藝術手法奇特、含蓄,頗類十七世紀善用曲喻的英國玄學詩派,讀後讓人回味無窮。
她出生的開城在今北韓南部,近南北韓邊界,當時名為松都,曾是李朝首都。她的父親(黃進士)屬於韓國傳統身分制度中最高的「兩班」(貴族、地主、士大夫)階級,而她的母親有說是姓「真」,出身富裕家庭,也有說是盲女,或盲人之女,屬於最低的「賤民」階級。其母是側室,庶出的黃真伊因此身分低降,鄰居青年若屬兩班,那就是男尊女卑。也有說因為其母是賤民,根據「從母法」而走上妓女之路。
據說她父親有次在路上,見橋下清澈水邊有漂亮女子在洗濯,向她要水喝,女子以水瓢分飲之,但進入其父嘴裡竟成酒,一瓢水酒如是結合了兩者,生下當代無匹之佳人。
生活在朝鮮中宗時期開城的黃真伊投入「青樓」罕見地出於自願。她有文學天賦,美貌如仙,在詩歌、漢文、書法等領域成績顯赫。她的詩至今仍收入韓國中學課本。她的漢文成為中韓歷史友好交往的見證。但黃真伊的母親是侍妾,在當時封建社會十分受藐視,她從小就顯現出叛逆的性格,長大後又毅然走出家門落戶「青樓」,當了一名藝妓。她超越時代的獨立思想性格實屬罕見。黃真伊入行之後,全國各地自認為風流倜儻的風流客雲集松都,想一睹其真容。當時來說朝鮮全國在籍的妓女約為3萬人。
高麗末期,從中國傳入的性理學在朝鮮時代以政治理念的形式貫徹到整個朝鮮,收到此影響女子的地位漸漸變得低下了。其代表思想就是男尊女卑和三從四德。由此可以知道朝鮮時期的女人收到了多麼不公的待遇。女子一出生就受到差別對待,男子學文,女子學女紅。而且女子一旦結婚,一面雖然能掌管其他妾室,但連嫉妒心都不能有,另一面遵從丈夫的命令,獨守空房猶如家常便飯。再加上經濟上不能獨立,在朝鮮時代女性自殺的事情非常普遍。
在韓國,誰都知道黃真伊是著名才女藝伎,而提到黃真伊,首先想到的還是關於她的各種各樣的傳聞,這些盛傳不止的傳聞,主題自然是黃真伊和男人們。總體來看,廣為流傳的有六個小故事。首先是鄰家少年為真伊的美貌才華傾心不已,患相思病,終至死去。靈柩行至黃門前時,馬居然悲傷得不能前行,黃出門解上衣小褂蓋在棺上,棺始行。其二是朝鮮文臣蘇世讓,這個當時的風流客放言,給我和真伊30天時間共同相處,我絕對不會為黃的美色屈服,若屈服我就不是人。一個月後,在黃贈送的漢詩《送別蘇陽谷》下,結果不言自明。其三,王室貴族碧溪守和黃交遊,得到的只是喪盡顏面。其四,當時的名唱李士宗,和黃約定6年契約同居,期滿的那天,黃頭也不回地決然離去。沒有理由,只因期滿。其五,面壁30年的知足禪師,在黃面前也是一朝破戒。其六,著名學者花潭徐敬德,在黃的主動表白下,是惟一一個巍然不動的人,於是結為師徒。所以,才有這樣的說法:黃真伊、朴淵瀑布、徐花潭,此三者,松都三絕也。
黃真伊憑著出眾的詩才和容貌迷倒了無數文人、碩儒。與黃真伊交流的名人除了知足禪師,大學者花潭徐敬德,宗室碧溪水(碧溪守),判書蘇世讓,宣傳官李士宗,宰相之子李生等,同時與很多『男寺黨牌(流浪藝人團體)』交流心得。
一般認為她大約活了三、四十歲,與歷史劇名女醫大長今同時代,但比她稍晚生。晚年(其實當時黃真伊還不到四十歲)拋棄一切,游歷了全朝鮮名勝古跡。病世時留下了「我生前讓很多男人不知道自愛,因此我死後葬在路邊讓野獸和蟲子吃掉我屍身,洗刷我的罪惡吧」的遺言。關於遺言還有一說是「我生前喜歡熱鬧,不喜孤寂,因此把我葬在行人多的路邊吧。還有我生平最喜音律,所以我死後入葬時,不要奏哀樂,給我奏風月曲吧。」 不管遺言是怎樣的,黃真伊確實葬在了路邊。 女人在傳奇過後,似乎都是非常凄涼的下場.
據說黃真伊從小熟知禮儀,七歲習千字文,九歲能讀漢文經書、作漢詩。從目前留下來,認定是她作的幾首漢文詩來看,她的確是漢詩、時調皆長的天才詩人。到現今流傳的黃真伊的作品只有漢詩四首和時調6首。黃真伊做的漢詩有《滿站台懷古詩》《朴淵瀑布詩》《奉別蘇陽谷詩》《詠初月詩》《與蘇陽谷》等四首,時調有《青山裡碧溪水》、《冬至漫長夜》、《何時寡信》、《山是舊山》、《竟然是我做的事》、《青山我意》。黃真伊,被稱為「韓國的李清照」,韓國中學課本選有她的詩。
據推測因為黃真伊的漢詩和時調因為多是在風月場所作的,再加上她是妓女出身所以有很多都沒能傳到後世,湮滅在歷史長河中了。但是僅從流傳至今的幾首詩和時調中,我們可以看出她的作品構思巧妙,形式恰當,語言簡煉是具有很高水平的作品。
青山裡的碧溪水啊不要誇耀你的輕快,
一旦流到滄海你將永遠無法再回來,
明月滿空山何不留在這兒與我歇息片刻。
這首詩是黃真伊的名作,因為詩背後還有迷人的軼聞:詩中的「明月」是黃真伊的妓名,「碧溪水」則指她所喜歡的一位李朝宗室(筆名「碧溪守」:韓語「水」與「守」音同)。有一天兩人相逢窄橋,碧溪守想要躲避她,黃真伊即興作出了這首詩,將兩人的名字嵌入其中,既挑逗他也調侃他。一語雙關,情景交融,貼切坦率,堪稱妙作。一方面,青山、碧水、明月這些客觀景物被抒情地主觀化,產生一種全新的象徵性,是一首私密而媚人(來「明月賓館」開房間休息)的誘惑詩;另一方面,抽象的時間被具體空間化,以瞬間流逝的溪水比喻通過永恆自然(青山)的變動人生,是一首誘導眾生抓住時間(carpe diem),及時行樂的勸世詩。我讀到的故事說碧溪守是一個高傲自負,認為真正風流者是無需女性的男人。有一天,一行人鳴響馬鈴路過黃真伊住處,在樓閣盼望的黃真伊,拉上簾幕靜靜唱出此詩,讓頑固至極的儒教主義者碧溪守心旌動搖,終於拜倒明月帳下。有人稱黃真伊為詩聖,說她即興、飄逸的詩風可媲美李白。
黃真伊之所以成為傳奇,除了貌美、膽大外,還由於多才多藝。詩之外,她在韓國音樂史、舞蹈史也佔有一席之地。她擅長演奏玄琴(geomungo),有好幾闕認定是她寫的曲子被保留至今。她以絕代之姿,奔放之軀,舞弄、顛覆了被儒教倫理捆綁的男性的窘境。據說她曾自稱佛門弟子,夜叩在天馬山「知足庵」面壁十年(或說三十年)的知足禪師之門,為他跳了一段舞,像莎樂美在希律王面前跳七紗舞般,讓修道成「生佛」的知足禪師頓然知覺自己身體某些部份之不足,「凍未條」破戒。那夜黃真伊跳的舞,人稱「僧舞」,是韓國民間舞蹈中極重要之「妓房舞蹈」的代表。韓國舞蹈,主要不過手臂一抬,腳尖一踮而已,但反而困難。黃真伊誘僧的場面,至今不斷被搬上舞台,我在網路上看到韓國舞者的表演,著古代妓女鮮艷衣飾,動作簡單,姿態妖艷。
黃真伊一一俘虜了當時的名士高官,留下一件又一件供後人閑談、改寫、復制、轉寄的公開檔案。她有一首漢詩〈奉別蘇陽谷〉,是她以才貌服男人的另一顯例。蘇陽谷(1486-1562)是當時高官,做過判書、大臣,也出使過北京(1533)。韓國書上說「蘇陽谷世讓,少時以剛調自許,曰:為色所惑者,非男子也。聞真才色絕世,與朋友約,曰:吾與此姬同宿三十日,即當別離,不復一毫繫念,過此限,若更留一日,則汝輩以吾為非人。行至松都,見真,果名姬也,仍與交歡,限一月留住,明將離去,與真登南樓飲宴,真少無辰別之意色,只謂曰:與公相別,何可無一語,願呈拙句,可乎?蘇公許之,真即書一律曰:『月下庭梧盡,霜中野菊黃,樓高天一尺,人醉酒千觴。流水和琴冷,梅花入笛香,明朝相別後,情與碧波長。』蘇公吟詠,嘆曰:吾其非人也。為之更留。」看了這樣的紀錄,真希望自己也不是人。不是人,做入笛的梅香,錚琮的水流,在黃真伊的詩里。「流水和琴冷,梅花入笛香」:琴之冷與情之熱對比,各自虛幻;花之香與笛之音交融,飄渺虛無。這是比講求感覺交鳴,強調朦朧、暗示的象徵主義詩還早的象徵主義詩!
《傳說的故鄉》民間傳說恐怖小故事,就除了真實性有點··嘿嘿··
㈧ 韓國經典古代故事有哪些
。。。
大長今是編的啦
李朝中宗實錄實際描寫大長今的只有約250字左右,提到她在食療方面的一些成就,以及擔任中宗國王的醫官,被賦予正三品的地位,大長今的封號
一般韓國的古裝劇大多描述的政治斗爭(大長今里也是),推薦幾部,女人天下(描寫長今同時代的文定王後的故事,就是大長今里的王後)
大王之路(英祖兒子的悲慘故事)
王的女子(宣祖--光海君--仁祖)
明成皇後(末代王後的故事,最終被日本人殺害)
張禧嬪(張禧嬪,仁顯王後,肅宗時代)
李算(正祖大王)
王與我(貫穿世祖大王到成宗的幾代國王)
㈨ 誰知道韓國民間關於春香和夢龍的故事急!!!
在朝鮮,《春香傳》的故事情節是家喻戶曉、盡人皆知的。它分上、下兩卷。上卷寫退妓(註:退妓指改籍的藝妓。)月梅之女春香清明游春於廣寒樓巧遇兩班翰林之子李夢龍,二人相互傾慕,私自結為夫婦。李翰林不久調任京師,命夢龍先行,春香、夢龍不得不依依惜別。下卷寫新任南原使道卞學道到任後強迫春香為其守廳(註:守廳是作妾之意,但又不是正式之妾。),春香不從,被迫下獄,命在旦夕。夢龍在京應試中舉,任全羅御使,暗察南原。他查明卞學道作惡真相,微服親赴卞學道壽宴,丟下諷刺詩一首予以抨擊。事後,將卞學道革職懲處,春香、夢龍重獲團圓,共赴京師。
小說主人公是退妓月梅之女成春香。作品在流傳過程中,朝鮮人民對她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同情,而對她剛強不屈的品質又給以熱情贊頌。她是李朝末年爭取愛情和婚姻自由的朝鮮婦女優美形象的代表。
李夢龍是封建末期出身於兩班階級,具有一定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早期,他是一個追求個性解放、要求婚姻自主的貴公子;科試及第受任全羅御使時的夢龍,是封建統治階級內部與卞學道相對立的「清官」形象。他與當時社會腐朽兩班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和人民群眾有一定的聯系。他暗察南原,注意傾聽下層群眾的呼聲。他自己就說過:「要知城裡事,須問種田人」。他還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許可權內按照民意懲處貪官污吏。最後,他在卞學道的生辰壽宴上丟下諷刺詩一首:
金樽美酒千人血,
玉盤佳餚萬姓膏,
燭淚落時民淚落,
歌聲高處怨聲高。
詩歌無情揭露了卞學道一夥花天酒地殘酷剝削人民的罪行,集中表達了廣大群眾對道德腐敗,行為丑惡的封建官僚的憤懣和抗議。事後,及時罷職卞學道,清理獄犯,與春香團圓,一同反京。
㈩ 韓國的經典故事
《興夫傳》《春香傳》《沈清傳》是朝鮮三大古典名著。
《興夫傳》是在朝鮮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形成的小說,同時流行的藝術形式還有童話和唱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這部小說的中心內容。哥哥諾夫貪婪、殘忍,為富不仁,對窮苦的弟弟興夫百般折磨、虐待。興夫因為救活了一隻摔傷的乳燕,燕子給他銜來一粒葫蘆種子,從結出的葫蘆里得到大量的金銀財寶、牲畜、糧食和一座富麗堂皇的房舍。諾夫見財心動,故意摔傷一隻燕子,然後再救活它,企圖得到同樣的報答。結果從葫蘆里出現的卻是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頓時弄得他傾家盪產。興夫不念舊惡,接濟哥哥,同過富裕生活。小說對興夫懦弱性格的描寫以及結尾的處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前半部所表現的貧富矛盾的尖銳性。
《沈清傳》沈清出生七天後喪母,在盲父沈學圭撫育下成人。父女二人相依為命,艱難度日。他們受了夢雲寺僧人的欺騙,相信捐獻三百石供米求助神靈,能使盲人重見天日。沈清求告無門,決心作自我犧牲,賣身商賈,充當投海祭神的供品。孝心感動了上蒼,沈清得救,做了王後,父女重逢。沈學圭一喜之下,雙目復明。作品著力刻劃了沈清的善良性格,對貧苦人民的處境充滿同情,而且表現了他們之間的互助互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