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出席葬禮頭發上不能綁蝴蝶結么
不可以
出於對逝者的尊敬最好是以樸素為好
㈡ 韓國葬禮風俗
按照習俗,韓國葬禮主要包括招魂、收屍、告喪、大小殮、置葬等環節,和中國的習俗如出一轍。即使在講究簡化的現代社會,韓國人仍然恪守著磕頭、路祭等傳統。由此可見,韓國葬禮深受著儒家文化的影響。
棺材裝點得五顏六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韓國一些農村,傳統葬禮上的棺材可以裝點得很鮮艷。出殯當天要舉行『路祭』。身穿黃白相間喪服的大漢列成兩隊,將棺材高高托起。途中要經過事先搭好的『獨木橋』。此時站在棺材前方的『引路人』會喊著號子指揮前進。路兩旁則是穿素衣、戴麻布箍的舞者表演『安魂舞蹈』,場面相當隆重熱鬧。另外,在先人過世後也要停屍守靈3、5、7或9天不等。講究的人家還要請僧人誦經,這一點則和中國傳統一樣。
㈢ 女人參加葬禮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1、不能化妝。葬禮是很嚴肅莊重的場合,在這種地方,大家都是懷著沉痛悲傷的心情,所以不要化濃妝,也不要塗口紅。如果本身氣色不好,可以把妝化的淡一些,點到即可,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葬禮是不能塗口紅的,這是對逝者的不敬。
2、不能穿得顏色太亮的服裝。葬禮在我國的傳統習俗中,主要以黑白為主,參加葬禮的女人不能穿顏色太亮的衣服,要穿一些顏色簡單沉重的,比如白色,黑色或者藍色。衣服上的顏色不能太多,盡量以簡單大方,如果穿的顏色太亮,這與葬禮的氛圍不和,也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3、不要披頭散發。在葬禮上,女人的頭發是不能披散開來。葬禮上的事情比較多,如果頭發披散開的話很容易影響到正常的工作。頭發披散開顯得太隨意,葬禮是很嚴肅莊重的,在這種場合,女人要把頭發紮起來,如果不想扎的話,不能留太多碎發在臉上,這樣是很不莊重的表現,也會讓人覺得很不利索。
4、不要佩戴首飾。女人在參加葬禮的時候不要戴首飾,尤其是那些顏色很亮的首飾,這是非常忌諱的,比如黃金和玉石翡翠,不要出現在葬禮上。因為古時候去世的人是需要用一些首飾來陪葬的,以黃金翡翠居多。
5、新婚的女人不適合參加婚禮。在我國的傳統風俗中,有守孝三年的說法,如果家裡有親人長輩去世,那麼這些子女在三年內是不能結婚的。不過隨著時代的轉變,已經很多人不再忌諱這些。對於新婚的女人,不要參加葬禮,因為這不是很吉利的事情。
㈣ 韓國葬禮習俗
韓國葬禮主要包括招魂、收屍、告喪、大小殮、置葬等環節,和中國的習俗如出一轍。即使在講究簡化的現代社會,韓國人仍然恪守著磕頭、路祭等傳統。
此外,葬禮的程序根據每個人的信仰的宗教不同而各不相同。例如天主教或該新教教徒的葬禮大部分是按照教會儀式進行的。
一般葬禮從初終禮(初喪時的祭禮)開始,經過小祥(逝世一周年祭)、大祥(逝世兩周年祭),直到祭(從初喪開始第27個月的丁日或亥日舉行的祭祀)共需要19道程序。
(4)韓國葬禮頭發上為什麼要戴頭花擴展閱讀
從原始社會的舊石器時代起,人類便產生了靈魂觀念。原始人認為,人死靈魂不死,仍能幹預活人的人事、禍福。受這種靈魂不滅觀念的制約及各國各民族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的差異,產生了形形色色的葬禮風俗:有的葬禮盛大隆重;有的簡易樸素;有的充滿了宗教色彩;有的科學而又衛生。
地理、宗教及社會結構均影響葬禮形式,階級身分更是決定性因素。葬禮按身分區分為4種︰賤民水葬,中等身分土葬或天葬,貴族始可火葬。在葬式上,世界各民族中有土葬、海葬、火葬、水葬、厚葬、天葬、洞葬、樹葬、懸棺葬、壁櫥葬、食葬等多種形式。
㈤ 葬禮上佩戴鮮花的歷史
在英國,婚禮一般是在周六的下午,在教堂或登記處舉行。教堂本來是為基督徒設立的,但在教堂結婚也是傳統的方式。新娘穿著白色的禮服,戴著面紗,拿著花。新郎穿著西裝,等在教堂的聖壇。
當新娘到達時,風琴開始演奏結婚進行曲,在音樂中,新娘的父親帶著他的女兒走過長廊,然後把新娘的手交到新郎手裡,於是婚禮開始了。儀式的重要部分當然是交換結婚戒指,當這對新人結婚時,他們在教堂簽署結婚登記證,然後他們穿過教堂來到院子里。在院子里他們的朋友和家人向他們扔大米和五彩紙屑,向他們祝福。
婚禮後的宴會稱為招待會,通常是一個有三道菜的晚餐,加上許多含酒精的飲料。在第三道菜或甜點之後,主人開始發言了。新娘的父親(他支付婚禮的費用)通常講他的女兒以及他初次遇見女婿的情況。儐相的發言總是說新郎多麼出色。最後新郎發言,他通常會表示對新娘下嫁與他的感激之情。這些發言有時會很長,常常會提到相關人士的長篇故事。發言的原意是越幽默越好,但是根據酒精消耗量的大小,發言常常會變得比較放肆。在發言結束後,通常會有樂隊演奏伴舞或者迪斯科助興,直到每個人都累趴下。通常新人會第二天一早出發去渡蜜月。
婚禮並不便宜,如上所述,新娘的父親通常會買單。當然,客人們為新人買一件禮物是很普遍的,也許是一個微波爐,或者一個去夏威夷兩周的假期。近來,新人們會列一份清單,註明他們想要的東西,客人會根據各自的情況從清單里選送。
英國有三種婚禮:英國國教婚禮、天主教婚禮以及世俗婚禮,即非宗教儀式婚禮。由於信仰不同,這三種婚禮有不同的要求和習俗。這里主要介紹英國國教婚禮。
英國國教也稱為聖公會,1533年,亨利八世禁止英格蘭教會向羅馬教廷繳納歲貢。次年,他又促使國會通過《至尊法案》,規定英格蘭教會不再受制於羅馬教皇而以英國國王為英格蘭教會的最高元首,並將英格蘭教會立為國教。其後,這項運動又得到英國國王愛德華六世(1537——1553)的支持。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1533——1603)則宣布女王為國教惟一最高領袖。教會雖在組織制度和儀式等方面仍保留了天主教的舊制,但在教義上已具備了一些新教的。
這里有篇文章:燕兒和老安是在上海相識相愛又在廣州共續生活的,故事還挺浪漫,可以用有緣千里一線牽來概括。總之這中國新娘和英國新郎終於決定走進美麗的圍城。入城儀式當然不能輕慢。為了照顧雙方的家人朋友,婚禮要舉行兩場,兩地各辦一場。第一場在英國。於是我帶著無數對英國的幻想和推測,從法國坐完了兩趟飛機再乘車深入英倫腹地,來到一個叫Barnsley的地方。這里略有山巒,到處是碧綠的草地或樹林,錯落著深棕色的磚牆別墅。房子周圍總有精心修飾的花草。對於我這個初到英論的遊客,但眼前的景緻賞心悅目到心曠神怡。當然,這次的主題還是婚禮。言歸正轉。
國內的婚禮圖的是熱鬧,通行的做法是廣邀親朋好友,張燈結綵喧囂一片,大鬧至少三天三夜才善罷甘休。籌備當然更是大費周折。相比之下,英國式的婚禮少了那種盛氣,但輕松而溫馨。
這么重要的儀式當然不能沒有準備,新郎的家人也忙活了大半年。大到宴會廳小到胸花,件件都是反復斟酌,精心挑選。婚禮前的晚上,新郎給我們介紹了婚禮的具體過程,列了清楚的時間表,一切精確到分鍾。英國人的嚴謹和時間觀念可見一斑。
照英國的規矩,結婚當天新郎新娘在儀式之前是不能見面的。新娘的父親挽著女兒緩緩走進禮堂,把手交到新郎的手裡才算兩人新的開始。所以婚禮前夜新郎只能住到酒店,直到第二天儀式開始。看不見他做什麼,估計更是坐立不安,才用電話不時遠程監控我們的進度。
如平時一樣地起了床,吃過早飯。10點15分出發,驅車15分鍾到發廊做頭發。小鎮的發廊只有一間木質裝修的大廳,最醒目的是中間柔軟的紅色沙發。看上去寬敞而舒適,更象誰家的客廳。客人可以喝到暖暖的咖啡或茶。只有進門小小的個櫃台和四角的鏡子和理發椅告訴你這里是發廊。發型師小姐嫻熟地讓每根頭發各就各位,再帶上新娘的金冠。在預計的半小時之內完成,非常准時。完全沒有國內的滿頭發膠和鮮花,新娘看上去高貴而現代,漂亮極了。11點鍾回家化妝換衣服吃午飯,一切必須在2點15分前完成。12點鍾是午飯時間,三明治和奶茶。午飯時婚禮用的鮮花准時送到。一陣小小的忙亂之後,2點15分出發,到婚禮會場。車程預計30分鍾。路況很好,我們提早到達,但不能進場,只能在路邊等著。
婚禮在當地最大的酒店舉行,沒有任何宗教色彩,司儀是當地政府的Register,應該相當於我們的民政部門吧。沒有時間細細探究,但仍然看得出這個酒店由從前的豪宅改建,四面有大而雅緻的英式花園。在攝像機的跟隨下,我們陪新娘走進酒店,新娘在入口擺了幾個幸福的造型,今天的攝影師看上去很專業。
一進去,新娘和隨行的新郎的母親就被領進禮堂旁邊的小廳,照計劃上看,是Register例行公事要提問做記錄。我們只能在門外靜靜地等待。很快,所有人面帶笑容地出來了。我們分頭進會場,婚禮要開始了。身為伴娘的我隨新郎的母親從側門進禮堂,坐在左手第一排,這是規矩。邊廳里問了什麼問題,燕兒的回答是什麼,對我來說也是個迷。
我還來不及坐定看看四周情況,婚禮進行曲就響起。3點正,婚禮開始。正門打開,新娘身著象牙色的婚紗隆重出場,輕輕含笑,緩緩點步,頭紗在身後微微飄起。新郎滿面激動開心的笑容,接過新娘的雙手。所有人的目光這時才轉移到司儀。和法國由當地行政長官親自主持的風俗不同,司儀是一位年輕女士,前台左邊還有一位同來的書記員。
司儀的開場白相信大家在類似的電影片段里都見過了。需要補課的拜託看一遍電影《四個婚禮一個葬禮》。但需要伴娘念一首詩對我倒是新鮮事。前一晚的臨陣磨槍沒有白費,還算圓滿完成任務。原以為自己第一次念英語詩還是班門弄斧,在這么多英國人面前念一定緊張得喘不過氣來,卻居然一點都沒有怯場。倒是站在一個有利的角度,發現新郎新娘激動而緊張,覺得有一點感動。婚禮繼續進行,老安和燕兒先後都說了「我願意」,跟著司儀當眾宣布了今後相守相偕,矢志不渝的誓約,然後在婚書上簽字。坐在身邊的新郎母親已經感動得雙目含淚了。而我這時才有機會偷偷看了看來賓的情況。大約二三十個人,身著禮服,除了小孩,都專注地看著主席台,見證了這對新人新的起點。可以想像他們這時和新郎新娘一樣幸福。
交換戒指之後,大家都積極為新人搶下這歷史的鏡頭。當然少不了輪流合影。一個小時後,儀式就都結束了。司儀和她的書記員離開,其他人則轉移到一間半露天的餐廳,開始淺酌合影。這時我才有機會接觸今天的其他來賓。作為到場的唯一女方賓客和遠道而來中國客人,我受到了他們特殊的照顧。新郎的母親先後給我介紹了這些來賓。他們都是新郎的親戚和多年老友,有老有少,還有新郎的小學老師,當然因為她是新郎母親的多年好友。
這時候攝影師成了主持者。他組織我們輪流分批和新郎新娘在花園里擺造型合影。然後我們一起把彩碎拋向天空。這是對新人的祝福。英國還沒有轉暖,不時有凜人的寒風。新人必須繼續拍外景照片,我們則縮回溫暖的餐廳聊天。和英國人享有的「冷漠高傲」的名聲完全不同,這里的人友好而好客。我還和新郎8歲的大侄子結下了短暫的友誼。
英國人的晚飯時間相對法國來說較早,婚宴也不例外。小憩之後,六點半我們就進入飯廳,開始准備用餐。對於咱中國人來說,這一頓的菜單當然重要,但這不是我要說的重點。晚餐還需要一個主持人,現在是伴郎。開始用餐前,照例新郎發言。現在氣氛就輕松多了,新郎自由發揮,沒有定式。老安的發言簡單實在,是我喜歡的風格。然後伴郎也要發言。今天的伴郎是老安的弟弟。他要宣讀別人寄來的賀卡。新郎新娘當眾打開收到的禮物,還分發禮物。晚宴的另一個亮點是切結婚蛋糕。在吃完晚飯喝咖啡的時候,新郎新娘手執手共同切下第一刀,旁邊的小朋友們早就急不可耐了,這當然是抓搶鏡頭的好機會。
晚飯後,有些客人先告辭走了。留下的人就開始跳舞狂歡。背景音樂是70年代的YMCA之類。一家人坐在一堆,又唱又跳。那時的我已經累得不行了,只是覺得非常的溫馨。第二天一大早去機場,匆匆結束了這次英國之行。對這個地方我的了解還很少。只知道這樣的婚禮很簡單,但有餘味,很香。
基督教
葬禮簡介:
基督教葬禮由牧師或神父主持,在墓穴周圍舉行禱告願死者安息升入天堂。有時候前半部分在教堂舉行。天主教還為死者舉行追思彌撒等。基督教和西方傳統葬禮的主要色調為黑色。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認為應盡快舉行簡單的土葬,有「亡人奔土如奔金」之說。一般在死亡三天內舉行。由死者親人或其他穆斯林用水清洗屍體後以白布包裹。為死者行站禮祈禱。之後運往墓地土葬,屍體面朝聖地麥加天房(克爾白)方向,無棺材或陪葬品。整個葬禮過程中要求參與者節哀沉默。
㈥ 為什麼不能在頭上戴白色的帶子
民間認為白色是素色,在葬禮時穿白色的衣服,表示對死者的懷念。白色帽子並沒有實際不吉利的意思,不過古代葬禮的時候死者的家人要穿麻衣,帶白色的頭巾,也就是披麻戴孝,所以認為不吉利。
除了頭上戴白色有忌諱以外,還有過年不能穿白色的忌諱,這是因為春節過年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過年大家都想喜氣洋洋,圖個吉利的寓意,所以大部分人認為會覺得白色不太吉利,民間認為白色是素色,在葬禮時穿白色的衣服,表示對死者的懷念,所以在春節時期穿白色的衣服是不吉利的。
目前在我國有些地區老人死後的第一年,過年時在門上還貼上白色的門聯,來表示對死者的懷念,雖然有些迷信的元素,但是中國民間對過年穿白色還是有忌諱的。
㈦ 韓國的葬禮習俗
韓國的葬禮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葬禮的主要過程是招魂、收屍、告喪、洗屍、大小殮、具服、置葬等。守靈期為3、5、7或9天。同時還要誦經、上香。死者墓前要立基碑、在第一個月里每天都要在靈前供飯。一個月以後,每逢初一和十五的清晨上供,持續一年。死者去世一周年那天要進行「小祥」的祭祀儀式,第二年的祭日要進行叫「大祥』』的祭祀儀式。目前有些習俗已經被修改、簡化甚至廢掉了。今天守孝的人往往穿素衣戴麻布箍。
㈧ 關於頭上戴白色的飾品(如白色的頭花,發卡等等)
巧合,你不用自責難受了。中國自古以來家中老人去世後,子女都要帶上白色的孝帽,由此一來,大家都覺得呆白色的東西不吉利,發展到現在是不能帶一切白色的飾品。而你媽媽所說的帶白色的飾品會讓家中的老人去世,也是基於這種覺得帶白色飾品不吉利的說法而演化來的。
你不要難受了,不要把所有的責任都攬到自己的身上,這種事情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說的不好聽些,即使你不帶這些頭飾,你的姥爺和姥姥還是會去世的,只是你自己想的太多,覺得是你錯。
要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誰也無法阻止,也無法逆轉。還有就是,你的姥爺和姥姥在天堂也不希望你因為這些你自以為的想法而天天傷心自責難受,而是希望你可以天天快樂,所以,你要盡快恢復過來啊
㈨ 韓國古裝新娘插頭上的發簪叫什麼
簪子又稱簪、發簪、冠簪,是用以固定頭發或頂戴的發飾,同時有裝飾作用,一般為單股(單臂),雙股(雙臂)的稱為釵或發釵,形似叉。
釵指婦女用的發飾。金釵指金制的發釵,喻高貴的婦女。荊釵指以荊枝為發釵,喻婦女樸素的服飾(土釵為扒刈和扠草用的鐵叉,不是發飾)。由於釵有兩股,分釵便被借用來指夫妻分離,如「破鏡分釵」、「分釵斷帶」。
古代的簪和釵除了金屬和荊枝製作之外,還有竹、木、玉石、玳瑁、陶瓷、骨、牙、金、銀、銅等各種材質製造。發夾出現後,簪和釵就漸漸少人使用。直至近年又再流行,除了傳統的材質外,還有全枝用塑膠製造的簪釵或以塑膠為裝飾的簪釵,另外鑲上水晶或其他半寶石的簪釵亦很流行。
中國古時男女都會用簪來固定發冠,亦有把筆插在頭上,方便隨時記事,稱為簪筆(簪筆原指一種將毛裝在簪頭的冠飾)。由於戴官帽時會用簪來固定,故簪常借用來指官宦身份,如簪紱、簪纓和簪笏,用來比喻榮顯富貴。(纓紱是絲帽帶,笏乃手版)。日本女性的傳統發型也常用簪作裝飾。朝鮮婦女穿著韓服時,會用簪插在發髻,如戴上假髻,亦會以簪作裝飾。
玉簪
簪子這種傳統飾物,頗具東方古典神韻,挽簪的女子帶著夏季的清涼、搖曳的風情,宛如從宮廷壁畫上走來,搖曳婀娜如夏荷,不由得讓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想起江南采蓮女,「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象一幅水墨山水畫,如旋轉的樂拍,讓人回味悠長……都市中幾盡絕跡的一種美!!
簪子是東方婦女梳各種發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通常婦女喜歡在發髻上插飾金、銀、珠玉、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製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壓鬢簪、鳳頭簪、龍頭簪等。簪子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在選擇時還要根據每個人的條件和身份來定。比如滿清人關前,努爾哈赤的福晉和諸貝勒的福晉、格格們,使用製作發飾的最好材料首選為東珠。兩百年後漸漸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又稱簪、發簪、冠簪,是用以固定頭發或頂戴的發飾,同時有裝飾作用,一般為單股(單臂),雙股(雙臂)的稱為釵或發釵,形似叉。
釵指婦女用的發飾。金釵指金制的發釵,喻高貴的婦女。荊釵指以荊枝為發釵,喻婦女樸素的服飾(土釵為扒刈和扠草用的鐵叉,不是發飾)。由於釵有兩股,分釵便被借用來指夫妻分離,如「破鏡分釵」、「分釵斷帶」。
古代的簪和釵除了金屬和荊枝製作之外,還有竹、木、玉石、玳瑁、陶瓷、骨、牙、金、銀、銅等各種材質製造。發夾出現後,簪和釵就漸漸少人使用。直至近年又再流行,除了傳統的材質外,還有全枝用塑膠製造的簪釵或以塑膠為裝飾的簪釵,另外鑲上水晶或其他半寶石的簪釵亦很流行。
中國古時男女都會用簪來固定發冠,亦有把筆插在頭上,方便隨時記事,稱為簪筆(簪筆原指一種將毛裝在簪頭的冠飾)。由於戴官帽時會用簪來固定,故簪常借用來指官宦身份,如簪紱、簪纓和簪笏,用來比喻榮顯富貴。(纓紱是絲帽帶,笏乃手版)。日本女性的傳統發型也常用簪作裝飾。朝鮮婦女穿著韓服時,會用簪插在發髻,如戴上假髻,亦會以簪作裝飾。
玉簪
簪子這種傳統飾物,頗具東方古典神韻,挽簪的女子帶著夏季的清涼、搖曳的風情,宛如從宮廷壁畫上走來,搖曳婀娜如夏荷,不由得讓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想起江南采蓮女,「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象一幅水墨山水畫,如旋轉的樂拍,讓人回味悠長……都市中幾盡絕跡的一種美!!
簪子是東方婦女梳各種發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通常婦女喜歡在發髻上插飾金、銀、珠玉、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製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壓鬢簪、鳳頭簪、龍頭簪等。簪子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在選擇時還要根據每個人的條件和身份來定。比如滿清人關前,努爾哈赤的福晉和諸貝勒的福晉、格格們,使用製作發飾的最好材料首選為東珠。兩百年後漸漸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與珍珠相提並論的還有金、玉等為上乘材料,另外鍍金、銀或銅制,也有寶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種簪環首飾,裝飾在發髻之上,這若是同進關以後相比,就顯得簡單得多了。清代以來,由於受到漢族婦女頭飾的影響,滿族婦女,特別是宮廷貴婦的簪環首飾,就越發的講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為其母辦六十大壽時,在恭進的壽禮中,僅各種簪子的名稱就讓人瞠目結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勝簪、景福長綿簪、日永琴書簪、日月升恆萬壽簪、仁風普扇簪、萬年吉慶簪、方壺集瑞邊花(鬢花)、瑤池清供邊花、西池獻壽簪、萬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雲擁福簪、綠雪含芳簪……等等。這些發簪無論在用料上,還是在製作上,無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從清代後妃遺留下來的簪飾來看,簪分兩種類型。一類是實用簪,多用於固定發髻和頭型用的。另一類金簪為裝飾簪,多選擇質地珍貴的材料,製成圖案精美的簪頭,專門用於發髻梳理後戴在明顯的位置上。現故宮內珍藏的多幅宮廷寫實畫,都有後妃戴簪的描繪。從圖上看,她們有的將簪戴在發髻正中,有的斜插在發髻的根部。後妃們頭上戴滿了珠寶首飾,發簪卻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後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寶為質地,製作工藝上亦十分講究,往往是用一整塊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頭和針梃連為一體的簪最為珍貴。如北京故宮珍藏的白玉一筆壽字簪就是一塊純凈的羊脂白玉製成的,簪梃即是壽字的最後一筆。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盤腸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飾中之佳作。此外還有金質的福在眼前管、喜鵲登梅簪、五蝠捧壽簪等以雕刻精細、玲瓏剔透而受到矚目。還有金質底上鑲嵌各種珍珠寶石的頭簪,多是簪頭與針梃兩部分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麗華貴之感。隨著清代後妃發式逐步加寬加大,簪飾的形制也逐步朝兩個極端發展,一種是簪頭逐漸變小,如疙瘩針、耳挖勺、老鴉瓢等;另一種是簪飾越來越大,不僅適合滿族婦女梳兩把頭覆蓋面大的特點,還逐漸演變成頭花、扁方等大首飾。
頭簪作為首飾戴在頭上,不僅起到美飾發髻的作用,簪頭製成的寓意吉語還有托物寄情、表達心聲意願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後妃遺留下的簪飾來說,形式之多,花樣之廣是前代各個時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寶館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報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頭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約五厘米長,看上去就像一頑童在作舞蹈狀。在畸形珠左邊飾一藍寶石雕琢的寶瓶,瓶口插幾枝細細的紅珊瑚枝襯托著一個「安」字。頑童背後一柄金如意柄,將其與寶瓶連為一體,並將金累絲靈芝如意頭露在頑童右側。從頑童裝飾看是個男孩。整個如意連在一起便稱.之為「童子報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講究「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皇帝的妻妾當然是以皇帝為綱,要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壽多子孫」,以使皇家血脈旺盛,帝王基業萬古千秋地傳承到永遠,這只頭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實並非那麼稱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二十四個,諸皇子爭權奪勢,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緒兩位皇帝,即有皇後又有妃子,卻無子嗣,致使其母慈禧兩度垂簾聽政,統治了中國達半個世紀。
骨簪慈禧還愛美成癖,一生喜歡艷麗服、飾,尤其偏愛紅寶石、紅珊瑚、翡翠等質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咸豐十一年,奕濘病逝承德的避暑山莊。慈禧二十七歲便成了寡婦。按滿族的風俗,妻子為丈夫要戴重孝,釋服二十七個月。頭上的簪子要戴不經雕飾的骨質的,或光素白銀的。慈禧下旨令造辦處趕打一批銀制、灰白玉、沉香木等頭簪。同治元年二月,這批素首飾陸續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強插戴,極不情願。釋服期滿,這批首飾全部被打入冷宮。慈禧又戴上精湛華貴的艷麗頭簪,直到老年此習不改。
後妃戴簪有季節性,冬春兩季戴金簪,到立夏這天換下金簪戴玉簪。直到立冬又換上金簪。清晚期在慈禧身邊當過女翻譯的裕德齡女士回憶:1903年農歷四月二十四日是立夏,「這一天每個人都得換下金簪戴玉簪」。就在這一尺,慈禧賜給裕德齡母親、妹妹和她本人每人一支玉簪,「太後揀了一支很美麗的給我母親,說這支簪曾有三個皇後戴過,又揀了兩支很美麗的給我們姐妹倆各一支,說這兩支是一對,其中一支是東太後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輕時戴的」。清末,後妃頭簪子多都是祖宗傳下來的遺物,宮中後妃都視若珍寶。慈禧討她喜歡的人可以任意賞賜,毫無拘束。但對光緒帝卻為一支玉簪而恨之入骨,至死都不予諒解。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將光緒囚禁瀛台。一日隆裕皇後去看光緒,光緒極為反感。他與隆裕雖是名義上的夫妻,但夫妻情分絲毫沒有。因此,光緒一見到隆裕就厭惡得連氣都喘不均勻。隆裕的到來,光緒看也不想看,連說兩次「跪安吧!」隆裕十分惱火,故意裝作沒聽見。光緒見她不走,氣得兩手發抖,使足了勁想把她推出去,沒想到用力過猛,碰到隆裕發髻上的玉簪。玉簪摔到地上立刻粉碎。這支玉簪是乾隆時的遺物,傳到慈禧手裡,她又給了隆裕。隆裕見狀,立刻哭著把這件事告訴了慈禧。慈禧大怒,心中更加氣恨光緒,從此派人嚴加看管光緒,送餿飯,送涼湯,對待光緒像對待罪人一樣。政治分歧使慈禧和光緒關系如同陌路人,而一支玉簪成為他們母子親情徹底決裂的導火索,光緒的英年早逝也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在民間,一般來說是富家多用玉質銀質,貧家則用骨質。普通人家嫁閨女,銀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來的較為貴重物品,女人們都非常珍視,有的用一輩子也不丟不壞。可民間廣泛使用的簪子絕大多數是骨質,所以人們總是習慣將其稱之為「骨頭簪子」。簪子一般長三四寸,更長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頭部尖細,尾部有一個圓疙瘩。頭細易插入發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還有一種扁簪子,兩頭粗,中間細,多是銀、銅質。扁簪子的兩面分反正,正面飾有花朵草葉及吉祥圖案,反面是光的,整個形狀略往裡彎。扁簪子具有十分明顯的裝飾意義,固定發上,閃閃發光。簪子是許多民族的婦女在修飾頭發時所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它是婦女們固發、美發的有效用品,這是它幾千年來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除了白玉、犀角材質的發簪之外,貴金屬材質的也非常罕見。一件遼代的銀鎏金鳳簪,就非常吸引投資者的眼球,特別是上面鳳凰的精湛工藝,更是讓人叫絕,成交價6.6萬元,這在十多年前已經是非常高的價格了。還有一對明代宣德年間金發簪,成交價17.92萬元,這種金簪的簪首為傘形旋轉花卉,款為「隨駕銀作局宣德叄年拾貳月內造玖成金捌錢」,顯示其為宣德三年銀作局制,是典型明早期官造金器,傳世極為罕見。
發簪是指用來固定和裝飾頭發的一種首飾。《辭海》里有這樣的解釋:簪,古人用來插定發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史記.滑稽列傳》里說:「前有墮珥,後有遺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之句。中國少數民族有傳統的用簪來固發、美發之俗,其發簪種類繁多,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唐宋時期及以後各代,是發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畫中的眾多婦女就是插滿花簪的形象。唐代畫跡中也有眾多滿頭插簪的婦女形象。《宋書.行志》記載:「宋代元嘉六年民間婦女結發者,頭上有花插簪梳等飾」。宋代陸游《入蜀記》記載當時西南一帶的女子頭飾為「插銀釵至六隻,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發簪古代男女發式,以挽髻為主,發髻挽成之後,就要設法將其固定,最常用的綰髻之具是發簪。在上古時期,發簪被稱作「笄(ji)」。在男子盛行帶冠之時,發笄還有固冠作用,以免滑墜。古代婦女所插的發笄,在考古發掘中也常有出土。如1978年秋,從山西襄汾新石器時代的古墓中出土一具人骨,在人骨的頭頂,即插有一根骨笄。在中國封建時代,女子插笄是長大成人的一種標志,到時還要舉行儀式,行「笄禮」。笄禮源於周代。
據《儀禮》等書記載,女子年滿15歲就被看作成人。在此之前,她們的發式大多做成丫髻,還沒有插笄的必要。到15歲時,如果已經許嫁,便可梳挽作成人的發髻了,這時就需要使用發笄。古時稱女子成年為「及笄」,就是這個意思。至於還沒有許嫁或年齡不滿15歲的女子,則仍然保持原來的發式,兩者區別十分顯著。女子行過笄禮之後,不僅要學著成年婦女的樣子,挽髻插笄,還要在發髻上纏縛一根五彩纓線,表示其身有所系。從此以後,她的言行舉止都要嚴加檢點,在一般情況下,必須深居閨房,不與外界接觸。一直到成親之日,方能由她的丈夫把這根纓線解下,因為她已經成為婦人,不再需要這種標志了。凡是舉行過笄禮的女子,不論其成婚與否,都可享受成人的待遇,甚至連去世之後的喪事,也可按成人的規定辦理。
發釵古代婦女的頭飾之中,還有一種名叫「發釵」的飾物。發釵和發簪都用於插發,但兩者的結構有所不同:發簪通常做成一股,而發釵則做成雙股;另外在用途上也有一些區別。發釵的普及大約在西漢晚期,自此以後,它一直是中國婦女的主要頭飾之一,直至今天,發釵在婦女的梳妝品中仍佔有一席之地,比如現在的發夾,就是由發釵演變而來的。
發釵除了在質料及長短上有所區別外,更主要的特點還在於釵首上的不同裝飾。如在釵首雕鑿蟠龍之形,即為「蟠龍釵」。晉崔豹《古今注》中就有「蟠龍釵,梁冀婦所制」的記載;在釵首裝飾鸞鳥,也為歷代婦女所崇尚。尤其在結婚首飾中,更為常見,因為鸞鳥在民間一直被視為吉祥之禽。飾有鸞鳥的發釵,被稱為「鸞釵」。
發釵的安插也有多種方法,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數量也不盡一致,既可安插兩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數支,視發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兩鬢各插六支,合為十二支。
如果在發釵上裝綴一個可以活動的花枝,並在花枝上垂以珠玉等飾物,這就成了另一種首飾,名為「步搖」,因為插著這種首飾,走起路來,隨著步履的顫動,釵上的珠玉會自然的搖曳。《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曳。」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古代發笄形式繁多,僅以質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荊、竹、木、玉、銅、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種。
發簪式樣十分豐富,主要變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還愛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作簪首形狀。常見的花種有梅花、蓮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明人《天水冰山錄》中關於發簪名就有「金桃花頂簪」、「金梅花寶頂簪」、「金菊花寶頂簪」、「金寶石頂簪」、「金廂倒垂蓮簪」、「金廂貓睛頂簪」、「金崐點翠梅花簪」等名稱。以動物為簪首的發簪,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其中以鳳簪最多,製作也最為精緻。
近現代,隨著人們的發式的改變,發簪在漢族中已失去了許多固有的意義,而逐漸衰亡。但在少數民族中仍然流行,許多少數民族婦女盛裝時,仍保留著發簪滿頭的習尚。如滿族婦女盛裝時常插的「大扁方」銀簪,形狀為扁長形,簪面有素也有花紋圖案,已婚婦女穿插髻間,既固發又起美飾作用。苗族女子將長發挽髻於頂,發間插飾7、8根尖頭銀簪。黎族新娘頭上,排列插飾10幾根銀發簪,顯得古樸典雅,美觀大方。從今天各民族的發簪質料、形制、款式、工藝特點等,不難看出,中國少數民族的發簪繼承和發展了歷史上各民族發簪的風格,融入了濃郁的地區特點和民族特色。許多民族插飾發簪除了固發和美飾外,還把它當作男女成年的標志,有的民族還把發簪當做護身符插於發間,以祈願得到神靈的佑護。發簪還是如今一些地區少數民族男女青年首選的定情信物。廣西東蘭一帶的壯族、瑤族有春節擊銅鼓祈年的習俗,每年春節,未婚女子常用銀簪連同自己的發辮一起敲擊銅鼓,並將銀簪作為定情物贈送給在場的意中人收留。這是男女之間最珍貴的禮物,婚後,丈夫要將銀簪奉還妻子,插回妻子的頭上,以祈願生活幸福,白頭偕老。
㈩ 為啥韓國人在葬禮的時候男子臂上要待兩道杠
韓國家族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