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韓國過端午節 像中國一樣嗎
�同宗但不同版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這毋庸置疑。中國學界關於端午節由來的解釋很多,普通人所熟悉的就是「紀念屈原的節日」。今天的端午節似乎只剩下吃粽子和電視里閃過的龍舟比賽的畫面。依稀記得小時候的端午節有趣得多,縫香囊、掛菖蒲和艾草、吃咸鴨蛋,翻翻書本,端午節好像還有很多其他傳統活動,可惜這些習俗都已經塵封太久了。
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陰歷紀年法連同節氣和很多節日都傳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周邊國家。韓國的書本上在解釋這些文化時也經常指出「是中日韓等國家共同擁有的」,大多數韓國人心中明白這些文化的發源地就是中國。端午節也是如此,韓國江陵市端午節文化院的網站上也特意標明「端午節是中日韓三國共同的節日」,還詳細介紹了朝鮮、中國與日本過端午節的不同習俗。但是韓國人認為韓國江陵的「端午祭」有自己獨創的文化內容,而且對保存韓國傳統文化具有很高的價值,這是他們將「江陵端午祭」申請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依據。
韓國人古時候曾經把端午與春節、寒食和中秋一同作為最重要的四大節日。中國的傳統習俗傳到了韓國,韓國人也在這一天使用艾草、菖蒲等植物祛病避邪,並進行一些體育活動。在朝鮮半島的北部,這時候天氣完全轉暖,人們剛好希望伸展筋骨,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因此端午節在這些地方更熱鬧。
韓語中的「祭」與「節」的意義不同,相當於英文中的festival,指的是慶典活動。「江陵」這個村落的傳統文化中有一個長達50多天的端午節慶典活動,從陰歷三月二十一直持續到五月初六。活動的目的是祭祀當地的山神和城隍,祈求風調雨順,活動的內容則融合了儒家文化、民間信仰、民間藝術以及各種傳統體育活動,是一個各階層同樂的「傳統文化大雜燴」。這里的人們為迎接端午節從陰歷三月二十就開始泡神酒,四月初一開始向神靈敬神酒。之後神婆(漢)會進行類似「跳大神」的活動。四月十四,當地的地方官吏、樂師以及神婆(漢)組成60多人的隊伍騎馬去山神廟祭祀,村民們也浩浩盪盪地跟在後面。神婆(漢)會把神請到一棵樹上,人們伐了這棵樹帶回村後供奉在廟中。神被請回後,地方官吏和鄉紳們首先按照儒家傳統進行祭拜。接著村子裡最被信任的神漢(婆)就開始主持熱鬧非凡的祭神活動。在喧鬧的農村打擊樂的伴奏下,他們再次進行形似「跳大神」的祭神活動,引得全村人都來圍觀。五月初一端午祭進入高潮後,他們還會組成遊行隊伍穿行於村落的大街小巷,沿途進行祭神活動。這時候,村民們也參與到慶典中,摔跤、盪鞦韆,宛然一個村民體育大會。還有一個重要的節目是在空地上圍成圈觀看官奴們表演的假面舞。官奴是當地最卑賤的人群之一,他們戴上假面扮做其他身份的人跳假面舞。這一舞蹈最初是為了取悅於神靈以祈福,但後來舞蹈故事裡有了很多諷刺上層社會的內容,成了下層人民宣洩心中憤懣的一個渠道。這一「官奴假面舞」也被韓國指定為「無形文化遺產」。五月初六人們把神靈送回山,這次神、官、民、奴共同參與的「端午節慶典」才宣告結束。
中韓文化之爭
「江陵端午祭」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消息傳到中國,很多人誤認為韓國把「端午節」作為韓國人創造的傳統節日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感到難以接受。最近筆者為研究人們對韓國的看法而進行了大量訪談,很多年輕人都談到「端午節事件」是導致他們厭煩韓國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當他們明白了「端午節」和「端午祭」的區別之後,其中很多人表示既然有這樣的差別,韓國的做法可以理解。大多數被訪者都認為中國不應該因此責備韓國人,反而應該反省自身,學習韓國重視傳統文化的做法。
2005年年底,中國也開始對文化遺產進行全國范圍內的調查和登記,並把6月的第2個星期六定為「文化遺產日」。筆者所訪談的被訪者們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個進步,之所以有這樣的進步,可能也是因為「江陵端午祭」給我們上了一課。
然而中國開始重視傳統文化的消息在韓國媒體上又引起了一波騷動。有韓國報紙小心翼翼地推測,如果中國把傳統節日都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來報復韓國的話,韓國的國民可能會感到難以接受。如果這場「傳統文化戰爭」打響,又會成為影響中韓關系的棘手難題。
文化交流本來是美談,文化同宗原本應該使我們感到更親近,然而一個「原創與專利權」的問題突然橫在中韓之間。文化不同於實物產品,在傳承和傳播的過程中總是流動的,流到不同的環境中就會發生相應的改變。尤其是中國的很多傳統文化流入韓國、日本等地已經有千年歷史,各個國家甚至相同國家的不同地區在傳承這些文化的時候都進行了修改和發揮。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哪個國家能夠證實其具有獨創性的文化,那麼在其申請「專利」的時候,我們沒有理由不給予承認。世界教科文組織在審核世界文化遺產時有「獨創性」的准則,筆者的訪談發現大部分被訪者們都同意這一原則,中國人的這一態度可能是那些預測「中韓文化戰爭」的韓國人沒有料想到的。另外,既然是幾個國家共同傳承和發展的文化,我們何不作為共同的主人繼續傳承、交流和發展下去?
如果這樣想來,要解決中韓之間「傳統文化原創之爭」,重要的是兩國人民之間能夠對上述原則達成共識,互相理解和包容。話說起來簡單,但可能做起來並不輕松。聽說今年的「江陵端午祭」邀請中國的學者參加,以促進我們彼此之間的了解。這種努力對中韓關系非常有益,可惜我們做得還不夠多。有了「端午節」的教訓,希望我們文化交流的道路越走越成熟。
Ⅱ 中文的周一到周日是什麼由來 為什麼和韓語日語的周天不同 (月 火 水 木 金 土 日)
現在世界各國通用一星期七天的制度。這個制度最早由君士坦丁大帝制定的。他在公元321年3月7日正式宣布7天為一周,這個制度一直沿用至今。這些名稱最早起源於古巴比倫。公元前7至6世紀,巴比倫人便有了星期制。他們把一個月分為4周,每周有7天,即一個星期。古巴比倫人建造七星壇祭祀星神。七星壇分7層,每層有一個星神,從上到下依此為日、月、火、水、木、金、土7個神。
7神每周各主管一天,因此每天祭祀一個神,每天都以一個神來命名:太陽神沙馬什主管星期日,稱日耀日;月神辛主管星期一,稱月耀日;火星神涅爾伽主管星期二,稱火耀日;水星神納布主管星期三,稱水耀日;木星神馬爾都克主管星期四,稱木耀日;金星神伊什塔爾主管星期五,稱金耀日;土星神尼努爾達主管星期六,稱土耀日。
星耀最早在西元七世紀就通過不空和尚和楊景風所譯《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傳入中國。
中國在民國成立後改稱星期日、星期一至星期六。但在日本、韓國和朝鮮仍沿用日、月、火、水、木、金、土。
中文世界教會常以「禮拜一」、「禮拜二」、…稱呼星期諸日。受其影響,一般民眾也這么用,亦將「禮拜」一詞等於「周」。如「下周」等於「下禮拜」。
Ⅲ 韓國星期六星期日和中國一樣么
不太一樣,韓國周六周日說韓語的多,中國周六周日說中文的多
Ⅳ 韓語中的周一到周日對應的漢語來源
現在世界各國通用一星期七天的制度。這個制度最早由君士坦丁大帝制定的。他在公元321年3月7日正式宣布7天為一周,這個制度一直沿用至今。這些名稱最早起源於古巴比倫。公元前7至6世紀,巴比倫人便有了星期制。
他們把一個月分為4周,每周有7天,即一個星期。古巴比倫人建造七星壇祭祀星神。七星壇分7層,每層有一個星神,從上到下依此為日、月、火、水、木、金、土7個神。
7神每周各主管一天,因此每天祭祀一個神,每天都以一個神來命名:太陽神沙馬什主管星期日,稱日耀日;月神辛主管星期一,稱月耀日;火星神涅爾伽主管星期二,稱火耀日;水星神納布主管星期三,稱水耀日;木星神馬爾都克主管星期四,稱木耀日;金星神伊什塔爾主管星期五,稱金耀日;土星神尼努爾達主管星期六,稱土耀日。
星耀最早在西元七世紀就通過不空和尚和楊景風所譯《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傳入中國。
中國在民國成立後改稱星期日、星期一至星期六。但在日本、韓國和朝鮮仍沿用日、月、火、水、木、金、土。
中文世界教會常以「禮拜一」、「禮拜二」、…稱呼星期諸日。受其影響,一般民眾也這么用,亦將「禮拜」一詞等於「周」。如「下周」等於「下禮拜」。
Ⅳ 韓國上學時間跟中國一樣嗎也是星期一到星期五嗎
哈哈,當然一樣。包括上學,上班都是跟中國一樣。韓國有個流行語叫불금。意思是說星期五是很讓人興奮的日子。也就是說他們也是周六日休息,所以周五對他們來說很興奮。而且中國跟韓國的時差也只有一個小時。我們八點的話他們是九點。
Ⅵ 韓國周四六點相當於中國什麼時候
北京時間是東8區、漢城時間是東9區,
所以韓國和中國有1個小時的時差,韓國比中國早一個小時。
所以 韓國 星期四 六點鍾 就相當於 中國 星期六 五點鍾。
Ⅶ 為什麼韓日對星期有「七曜」的說法與中國古代有什麼關系嗎
我覺得,七曜實際更加本土化一些,我國古代歷法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一周,周而復始,稱為「七曜」。但古代中國並沒有把七曜用來記日。1905年,清朝學部的袁嘉穀籌建編譯圖書局,後任該局首任局長,編寫官定各種教材,設立了一個新機構統一規范教科書中的術語,把七日一周制定為中國自己的「星期」。至於禮拜的說法,實際上是出自於基督教的稱謂。
Ⅷ 韓國的時間和中國的時間有什麼不同嗎
韓國在東九區,我們採用北京的東八區時間。
他們比我們快一個小時。
他們六點時,我們五點。
Ⅸ 國外的日期和中國的一樣嗎
一樣的,中國現在的公歷就是來自國外的公歷,又叫西歷(基督教歷法),當然絕大部分國家都用的是公歷。
象中國又使用農歷(夏歷)一樣,很多國家也同時使用他們自己的歷法,如伊斯蘭國家使用伊斯蘭歷法(純陰歷),少數佛教國家還使用佛歷,如泰國。越南、朝鮮、韓國還使用和中國一樣的夏歷。
Ⅹ 請問韓國有星期六嗎
當然有拉
星期制是世界通用的
星期制的老祖宗,是在東方的古巴比倫和古猶太國一帶,猶太人把它傳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傳到羅馬,公元三世紀以後,就廣泛地傳播到歐洲各國。明朝末年,基督教傳入我國的時候,星期制也隨之傳入。
在歐洲一些國家的語言中,一星期中的各天並不是按數字順序,而是有著特定的名字,是以「七曜」來分別命名的。七曜指太陽、月亮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這五個最亮的大行星。其中,土曜日是星期六,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
在不同地區,由於宗教信仰的不同,一星期的開始時間並不完全一致。埃及人的一星期是從土曜日開始的,猶太教以日曜日開始,而伊斯蘭教則把金曜日排在首位。在我國,起初也是以七曜命名一星期中的各天,到清末才逐漸為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所代替,習慣上認為星期一是開始時間(某些地區也有把星期日作為一周開始的觀念)。
雖然各地每星期的起始時間不一樣,可是特定的日期對應的星期卻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