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韓國辣椒醬怎麼做怎樣做好吃
其實中國生產的「戶戶」牌辣椒醬跟韓國的差不多!價格還算公道!自己做太費事了!並且做出來的也不一定好吃!至少沒有韓國的那種老醬油!!
㈡ 醬曲子如何做
黃醬
原料配方 黃豆100公斤 麵粉50公斤 食鹽60公斤 清水240公斤
工藝流程 黃豆→過篩→漬泡→控干水→蒸煮→碾軋→摻入麵粉→八砸黃子機→切片→入曲室碼架→封席→放氣→黃子成熟→刷毛→入缸→加鹽水→木耙攪動→過篩→續清水→打耙→成品
製作方法 1.采黃子(制曲)
(1)泡豆。將黃豆過篩除去雜質,清水浸泡20小時(用水量25%)。
(2)蒸豆。撈出泡好的豆控凈水,入鍋蒸煮。開始用急火,氣上勻後改用微火。煮蒸時間約3小時。蒸好的黃豆要求色紅褐,軟度均勻,用兩個手指一捏即成餅狀為好。
(3)輾軋。把蒸好的黃豆放到石碾上,摻入麵粉,進行碾軋。邊軋邊用鐵鍬翻動,以軋到無整豆為止。
(4)砸黃子。將軋好的原料放入砸黃子機內,砸成結實的塊狀。塊的長度為80厘米,寬53.8厘米,高13.3厘米。再切成長26.6厘米、寬8.3厘米、厚1.7厘米的黃子塊。塊要切得薄厚一致。
(5)制黃子。將曲室打掃干凈,鋪上葦席。席上放長方形木椽,木椽分167、200、233厘米3種,167厘米的橫放,200、233厘米的縱放,上面再碼好細竹竿,俗稱黃子架。然後將切好的黃子片一卧一立碼在架上,一層層地碼至距離屋頂67厘米為止。用兩層葦席封嚴曲室,每天往席上灑兩次水,以調節室內溫濕度。封席後的3~5天,曲室內溫度上升到35℃,將兩席之間揭開一道縫散發室內溫度、濕度(俗稱放氣)。每天放氣一次,一般早晨6時至7時約放氣1小時,使曲室溫度保持在30℃左右。一周後,每隔1~2天放氣一次,直至曲內無潮氣,再將席縫封氣,20天以後黃子製成。
(6)刷黃子。黃子成熟後,拆開封席,吹晾一二天,用刷黃子機刷去菌毛。
2.泡黃子(發酵)。刷凈的黃子入缸,每缸100公斤,再加入鹽水,其比例為黃子100公斤、食鹽50公斤,水200公斤。黃子入缸後,每天用耙攪動,促使黃子逐漸軟碎,然後過篩,搓開塊狀,篩去雜質。過篩後續入少量清水(每缸25公斤),以調節濃度,促進發酵。但水不能一次續入,應分3次續入。續水時間在夏至前完成。夏至開始打耙,每天4次,每次20耙。在此期間,打耙要緩慢,不宜用力過大,防止再發酵。暑伏開始定耙,早晚各增打20耙,1個月後,改為每天打耙3次。處暑停止打耙,黃醬即成熟。成熟的黃醬色紅褐,鮮艷而有光澤,有醬香及酯香,鹹淡適口,不酸、苦,無其它異味,粘稠適度,無霉花。
黃醬
黃醬和醬油一樣,是製作韓國菜餚的基本調味料之一,它廣泛地用於韓國人的每一餐飯菜之中,也是他們最喜歡的家常菜「黃醬火鍋」和「黃醬湯」的主料。
黃醬的製作是在每年的11~12月間,將黃豆煮熟搗碎,做成木枕大小的豆塊,之後再經過三、四個月的反復晾曬、發酵,並逐步加入干紅辣椒、大棗和鹽等工序,最後用紗布封缸,防止雨水和異物進入,經過陽光下照射一段時間,就做成了韓國人人愛吃的黃醬。
大醬做法
煮豆,得在大鍋里加水和鹽煮,熟了後你要是想吃豆多一些的不用太管他,要想吃豆少點的,用勺按碎他,做好後打成胚,用報紙包好,最可以多少兩層,如果有稻草,最好包上草這樣過完年到快到夏天時就可以打開它,把外面的紙和長出來的東西刷干凈,打成碎塊,然後加鹽和水,經濟要打缸,就是有那個小工具不停的上下攪。製作 成功後你只在上面蓋一塊紗布,再在上面放上兩個小要棍,再在上面壓上玻璃,這樣又通風,還能讓他接受陽光的照射,如果天氣不好,在上面倒扣著一個大大洗衣盆。不用加醬油的,因為他本身就是黑色的,還有,這個醬就是你再仔細的保存,過了當年的春節後再拿出來吃也不好吃了,越往夏天走,他的味道越難吃
東北黃醬做法
一、做醬塊(在每年的2月末)
1. 洗黃豆,將壞的黃豆揀出來。然後泡5個小時。(應該在2月底3月初開始做)
2. 把黃豆煮熟,烀黃豆的大約要兩三個小時,需要文火。要經常翻鍋,注意不要煮糊了,我是開鍋煮。
3. 1個小時後,滿屋子的豆香,嘗了幾顆豆子真是好吃,索性就盛出一碗黃豆放些切碎的蔥花,醬油,香油,蝦皮搬勻後享用。吃了一碗又一碗,打住,這樣下去就做不成大醬了。
4. 然後攪碎,也不是特別的碎其中還有好多半顆的豆瓣。我買了一個攪碎器,
5. 將攪碎的豆子放入一個四方形的盒子,這個盒子是用來裝蛋糕的。用力的壓豆子,然後將盒子翻扣,慢慢得讓豆子滑出來 。
6. 將四方體的醬塊子用刀切成四分,手裡少粘些水,將醬塊子的四面壓平整。
7. 醬塊子晚上放到蔭涼的地方,我放在地下室。白天放到陽光下面曬,要把每個面都曬干成一層殼,其實中間還是軟的。我們學校的老師經常罵學習不好的學生的腦袋是大醬塊子腦袋,就是從這個地方來的。
二、下醬(每年陰歷4月18)
1、2006年得(陽歷5月15 )是下醬的日子,這個季節在端午左右,雨季之前,穩中有升的溫度才能保證大醬里的毛黴菌正常而快速地發酵。把曬好的醬表面(有毛是正常的)洗干凈,然後弄成小塊。
2. 准備一個壇子,先放水,後放鹽,攪拌均勻,我們老家的規矩是1斤醬塊子半斤鹽,鹽少了不行,會壞掉。
3、 用細紗布蓋上放在陽光下(這樣醬才會發酵)。
4、 需要每天用醬耙子(就是一根木棒下面訂了一塊板)每天搗(一定要),把沫子盛出來丟掉,每天弄醬會變的很細。
5、等醬發了就可以吃了,一搬在6月份就可以吃了。
三應用
大醬做好了,怎麼吃呢?最簡單,小蔥沾醬,想復雜點,炸肉醬,雞蛋醬,炸好的醬可以拌面,下飯。當然也可以腌菜,但是不要放在醬缸里,把各種蔬菜抹上大醬,放三天就能吃了。也可以用來醬肉,炒菜的時候可以當鹽用。
東北大醬的家庭傳統做法
材料;黃豆、鹽、水。
將大豆黃豆精選,剔除壞的、變質的豆粒和其它雜質,清水洗凈,放進鍋里加水煮熟,待湯焅凈,切不可焦糊,豆粒用手一捻極酥爛,熄火燜至次日上午,豆燜成呈紅色。然後用攪肉機絞成均勻豆泥。醬泥干濕適宜,過干則難以團聚成坯,影響正常發酵;水分過多則醬坯過軟難以成形,坯芯易傷熱、生蟲、臭敗。醬坯大小一般以三斤干豆原料為宜,約為30公分長的橫截面積20平方公分柱體,易於發酵酶變。於室內陰涼通風處晾至醬坯外干(約三、五日),然後在醬坯外裹以一層牛皮紙(防止蠅蟲腐蝕、灰塵沾污等),放在陰涼的地方通風處,坯件間距約一寸,醬坯多時可以分層摞起,但以細木條隔開,約一周時間將醬坯調換位置繼續貯放如前。發到一定的程度,裡面都長白毛了才好。待之農歷四月十八或二十八開始下醬。去掉外包裝紙後將醬坯入清水中仔細清洗,刷去外皮一切不潔物;然後將醬坯切成盡可能細小的碎塊,放入缸中。缸要安置在窗前陽光充分照射之處,為避免地氣過於陰涼,一般要將醬缸安置於磚石之上。隨即將大粒海鹽按二斤豆料、一斤鹽的比例用清凈的井水充分融化,去掉沉澱,注入缸中,水與碎醬坯大約是二比一的比例。然後用潔凈白布蒙住缸口。三天以後開始打耙。每天用醬耙子(就是一根木棒下面訂了一塊板)打耙,大約堅持打耙一個月時間,每天早晚各打一次耙,每次二百下左右,把沫子盛出來丟掉,直到將發勁兒(醬液表面生出的沫狀物)徹底打除為止,每天打耙醬會變的很細,等醬發了就可以吃了。此間,要特別注意避免「捂了醬頭」——醬液發酵過勁兒而產生異味。為了通風防雨,缸口上要罩上一頂「醬缸帽子」。農村醬帽的傳統製法是就地取材用秫秸或葦子秸編成大草帽形狀,既透氣又防雨水。
東北大醬
東北大醬有豆瓣醬和盤醬兩種做的比較多,但現在比較流行的只有豆瓣醬,所以一般所謂的東北大醬對現代人來說就是豆瓣醬。
豆瓣醬的做法:
材料;黃豆、曲子(一種用來發酵的菌)、鹽、水。
先把黃豆用鍋煮熟,然後用攪肉機攪碎,也不是特別的碎其中還有好多半顆的豆瓣,參入曲子。(我媽做的是用了十斤黃豆放了兩小把曲子)
墩成二個立方體,放到陽光下面曬,要把每個面都曬干成一層殼,其實中間還是軟的當六個面都曬好了,用紙包上放一段時間(裡面基本上也是乾的了)。
到下醬的日子,以前有特定的日子,現在你想什麼時候都可以,把曬好的醬塊弄成小塊,你會看到有好多毛,就是長毛了,放到壇子里後放水放鹽(嘗一下)。用細紗布蓋上放在陽光下(這樣醬才會發酵)。
最後就還需要每天用醬耙子(就是一根木棒下面訂了一塊板)每天搗(一定要),把沫子盛出來丟掉,每天弄醬會變的很細。
等醬發了就可以吃了。
㈢ 很多韓綜里,在韓國農村家裡放醬曲然後做成大醬,可是有的都市人受不了醬曲的味道。醬曲到底聞起來是什麼
東北農村也做醬曲。黃豆煮爛搗成泥狀後做方形醬塊子掛到廚房屋頂發酵。表面長各種黴菌裡面長枯草桿菌。也長不少雜菌,產生不良氣味。吃慣了東北大醬和吃臭豆腐一樣臭里有香的。
㈣ 醬曲是怎麼做出來的
簡稱醬曲或醬黃,要求表面呈黃綠色,內部灰白色,無塘心無硬心。質地酥鬆。有曲香,無不良氣味。
酒麴是多種微生物的復合,是釀酒發酵的原動力。要釀酒必須制曲,制曲實際上是擴大培養釀酒微生物的過程。一般先用穀物為原料來富集微生物製成曲、再用曲促使更多的穀物經糖化、發酵釀成酒,曲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酒的質量和產量。因而要出好酒必須用好曲。
㈤ 醬曲是怎麼做出來的
醬具體上分兩種,一種是盤醬,一種是大醬。
上面說的滿族先人發明的,後來完善工藝,製作的醬就叫盤醬。為什麼叫盤醬呢?
由於這種食物多在營盤中食用,所以,至今滿族還把下醬稱為「盤醬」。後來,由於文
化的融合,不光是滿族人做盤醬,漢族人也有做盤醬的。只是由於個人喜好的口味不同
罷了,已不是早期的觀念了。我家裡原來就做盤醬。
具體的做法是:春節過後的正月里,或者二月初。人們精選上好的黃豆,用鍋文火
炒熟。出鍋晾涼後,用磨磨成粉,現在都用粉碎機粉碎了。然後用水活好了,做成一尺
來長,半尺來寬的長方體的醬塊。做得不能太大,太大則容易傷熱,太小則容易失水而
發不透。發不透則沒有油兒。將來作出的醬,品質也不好,不好吃。
這裡面做多少塊還有講究。閏年做單數,平年做雙數。
做好後,先放在室內陰涼通風處晾至醬坯外面乾燥(約三、五日),然後在醬坯外
裹以一層牛皮紙或報紙包好(防止蠅蟲腐蝕、灰塵沾污等)。然後用繩子捆紮好。或掛
在房樑上,或在炕稍鍋台的犄角找個熱乎地方放在哪裡,等待發酵。每塊之間距約一寸,
人口多的人家,醬塊多時可以分層摞起,但以細木條隔開,約一周時間將醬塊調換位置
繼續貯放如前。發到一定的程度,裡面都長白毛了才好。
等到農歷四月二十八。這時把發酵好了的醬塊子洗刷干凈。掰開成一小塊一小塊的。
要在太陽下暴曬,這為了消毒殺菌。這時醬塊發酵好了,裡面會有油泛出。這時就是准
備要下醬了。
下醬時,醬塊和鹽的比例,一般都是三比一,這樣鹹度正好。把咸鹽用開水化成鹽
水,這時可以放一個包著大料和花椒粒的紗布包放在開水裡,溶解出來香味兒。再把醬
缸在院子里,或園子里固定好,刷洗干凈。在下午四五點鍾時候,先把「醬耙」洗干凈,
放到缸底,倒進醬塊,然後再把融化好的咸鹽水倒進缸里。
這里介紹一下「醬耙」,是用楊木或者椴木做的,一個直桿比醬缸略高一點,另一
端按上一個邊長十公分的正方形木板就成了。記住,一定要做成「卯榫」的,切不可用
釘子釘的,因為鐵釘子在鹽里會生銹。哪為什麼強調一定用楊木或者椴木做的呢,因為
這兩種木料本身沒有異味兒。切不可用松木做,那會有松木的怪味兒,將來醬不好吃。
下好醬後,用一塊白布蒙上醬缸,用繩子綁好了。白布上要訂上一個紅布條。據說
是為了保護醬缸里的醬不生蟲,有避邪的作用。
上面再蓋上一個「醬帽子」,一般都是鐵皮做的圓錐形的。下醬之後三天之內不動
醬缸。為的是讓醬塊里充分融進鹽水,將來更容易碎。三天之後開始打耙,就是打開「醬
帽子」開始用手拿著醬耙在醬缸里按一定的方向攪動醬。這是為了,讓醬塊充分的溶解,
融碎。同時,也會把醬塊里的雜質,發酵時長的一些白毛,漂浮在上面,好用飯勺子把
那些沫子撇出來扔掉。
推薦於 2016-09-20被提問者採納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㈥ 自製醬油的曲精是什麼,
採用蛋白酶活力和糖化酶活力較高的米麴黴和黑麴黴經過乾燥、分離提取有效的孢子。
中文名:曲精
孢子數:孢子數可達2×10^10個/g以上
功能:改善面醬、豆醬的風味
目的:縮短發酵時間
曲精的孢子數可達2×10^10個/g以上。既能改善面醬、豆醬的風味,又能加快類的成熟速度,縮短發酵時間。
(6)韓國醬曲粉是什麼材料做的擴展閱讀:
醬油特點:
醬油中甜味主要來自於原料中的澱粉經麴黴澱粉酶水解生成的葡萄糖和麥芽糖;其次是蛋白質水解後所產生的游離氨基酸中呈甜味的甘氨酸、丙氨酸、蘇氨酸和脯氨酸等;在發酵過程中,水解生成的甘油微甜。
醬油中的有機酸有二十多種,醬油的酸度以呈弱酸性(含酸1.5%左右)時最適宜,可產生爽口的感覺,且能增加醬油的滋味。
醬油的成分中有呈苦味的物質存在,但苦昧在醬油合成中被改變了味道,苦味消失。
通常情況下,醬油需與食鹽並用,應先調入醬油,待醬油確定後再調入適量的鹽,即所謂「先調色,後調味」。
醬油在加熱過程中有三個變化:糖分減少,酸度增加,顏色加深。因此,必須把握好用醬油調色的尺度,防止成菜的色澤過深。
㈦ 怎樣做醬曲
醬具體上分兩種,一種是盤醬,一種是大醬。
上面說的滿族先人發明的,後來完善工藝,製作的醬就叫盤醬。為什麼叫盤醬呢?
由於這種食物多在營盤中食用,所以,至今滿族還把下醬稱為「盤醬」。後來,由於文
化的融合,不光是滿族人做盤醬,漢族人也有做盤醬的。只是由於個人喜好的口味不同
罷了,已不是早期的觀念了。我家裡原來就做盤醬。
具體的做法是:春節過後的正月里,或者二月初。人們精選上好的黃豆,用鍋文火
炒熟。出鍋晾涼後,用磨磨成粉,現在都用粉碎機粉碎了。然後用水活好了,做成一尺
來長,半尺來寬的長方體的醬塊。做得不能太大,太大則容易傷熱,太小則容易失水而
發不透。發不透則沒有油兒。將來作出的醬,品質也不好,不好吃。
這裡面做多少塊還有講究。閏年做單數,平年做雙數。
做好後,先放在室內陰涼通風處晾至醬坯外面乾燥(約三、五日),然後在醬坯外
裹以一層牛皮紙或報紙包好(防止蠅蟲腐蝕、灰塵沾污等)。然後用繩子捆紮好。或掛
在房樑上,或在炕稍鍋台的犄角找個熱乎地方放在哪裡,等待發酵。每塊之間距約一寸,
人口多的人家,醬塊多時可以分層摞起,但以細木條隔開,約一周時間將醬塊調換位置
繼續貯放如前。發到一定的程度,裡面都長白毛了才好。
等到農歷四月二十八。這時把發酵好了的醬塊子洗刷干凈。掰開成一小塊一小塊的。
要在太陽下暴曬,這為了消毒殺菌。這時醬塊發酵好了,裡面會有油泛出。這時就是准
備要下醬了。
下醬時,醬塊和鹽的比例,一般都是三比一,這樣鹹度正好。把咸鹽用開水化成鹽
水,這時可以放一個包著大料和花椒粒的紗布包放在開水裡,溶解出來香味兒。再把醬
缸在院子里,或園子里固定好,刷洗干凈。在下午四五點鍾時候,先把「醬耙」洗干凈,
放到缸底,倒進醬塊,然後再把融化好的咸鹽水倒進缸里。
這里介紹一下「醬耙」,是用楊木或者椴木做的,一個直桿比醬缸略高一點,另一
端按上一個邊長十公分的正方形木板就成了。記住,一定要做成「卯榫」的,切不可用
釘子釘的,因為鐵釘子在鹽里會生銹。哪為什麼強調一定用楊木或者椴木做的呢,因為
這兩種木料本身沒有異味兒。切不可用松木做,那會有松木的怪味兒,將來醬不好吃。
下好醬後,用一塊白布蒙上醬缸,用繩子綁好了。白布上要訂上一個紅布條。據說
是為了保護醬缸里的醬不生蟲,有避邪的作用。
上面再蓋上一個「醬帽子」,一般都是鐵皮做的圓錐形的。下醬之後三天之內不動
醬缸。為的是讓醬塊里充分融進鹽水,將來更容易碎。三天之後開始打耙,就是打開「醬
帽子」開始用手拿著醬耙在醬缸里按一定的方向攪動醬。這是為了,讓醬塊充分的溶解,
融碎。同時,也會把醬塊里的雜質,發酵時長的一些白毛,漂浮在上面,好用飯勺子把
那些沫子撇出來扔掉。
㈧ 做大醬用的是什麼曲種
建議使用米麴黴曲種,全制曲法:大豆和大米(或炒麥)7:3 6:4 5:5等比例制曲加鹽水發酵。半制曲法:用大米或小麥制曲,大豆蒸熟後加曲加鹽水發酵。
大醬又名黃醬,是以黃豆、麵粉為主要原料,經蒸煮、制曲、發酵等工藝釀造而成的咸鮮口味的調味品。是北方餐桌必備調味品之一。
㈨ 醬曲是什麼做成的
清曲醬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2,並且,清曲醬既有增強胃腸的食品吸收能力的作用,又有分解血管內膽固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