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抗美援朝是哪兩個國家的戰爭
抗美援朝並不是兩個國家的戰爭,而是中國、朝鮮和美國的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第一場大規模的國際性局部戰爭。在交戰雙方武器裝備水平對比極為懸殊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不斷取得輝煌勝利。
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密切配合,連續進行了5次戰役,把侵略軍從鴨綠江和圖們江邊趕回到「三八線」附近,一舉收復朝鮮北部廣大土地,奠定了這場反侵略戰爭勝利的基礎。
此後,又構築起銅牆鐵壁般的縱深防禦陣地,多次粉碎了敵人的重點進攻和細菌戰。中朝軍隊不僅把戰線在「三八線」附近穩定下來,而且還進行了多次進攻戰役,迫使侵略者停戰談判,使他們不得不於1953年7月27日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1)支援韓國志願軍是什麼戰爭擴展閱讀:
1950年,美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侵朝戰爭,並不顧我國政府警告,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在此危急關頭,應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
1950年10月19日,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同志率領下,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以大無畏英雄氣概,毅然承擔起保衛和平的歷史使命。
❷ 抗美援朝戰爭是指什麼戰爭
抗美援朝戰爭為朝鮮戰爭之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朝鮮戰爭原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韓之間的戰爭,後分別支持朝韓雙方的美國、蘇聯、中國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這場戰爭。在經歷了長期矛盾和沖突積累後,1950年6月25日朝鮮得到蘇聯支持不宣而戰進攻韓國,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爆發。8月中旬,北朝鮮人民軍將韓國軍驅至釜山一隅,攻佔了韓國90%的領土。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南非、盧森堡)在仁川登陸,直接介入朝鮮戰爭,並將戰火擴大至中國鴨綠江邊。1951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代表開始停戰談判,經過多次談判後,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❸ 抗美援朝是什麼性質的戰爭
抗美援朝是反侵略戰爭。
抗美援朝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始。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10月25日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3)支援韓國志願軍是什麼戰爭擴展閱讀:
國內經濟
朝鮮戰爭開始之前,中國曾計劃用3年—5年時間恢復生產,將軍費從1950年占預算支出的43%減少到1951年的占預算支出的30%,以全部預算的70%投入經濟建設、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和改善人民的生活。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以後,1950年11月15日,中財委在北京召開第二次全國財政會議,經中央同意,確定戰爭期間財政經濟的工作方針是國防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第三。朝鮮停戰談判開始後,國內經濟建設准備工作得到進一步的突出和加強,1952年明確了「邊抗、邊穩、邊建」 的方針。
❹ 中國「志願軍」抗美援朝70周年,戰爭的背景是什麼
背景就是朝鮮半島的兩個國家,朝鮮和韓國爆發戰爭,戰火蔓延到中朝邊境,中國應朝鮮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定。
一、抗美援朝70周年
10月19日晚,彭德懷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第39、第40、第42軍(以後又增調了第50、第66軍)和炮兵第1、第2、第8師以及一個高射炮團、兩個工兵團,分別從安東、長甸河口(今上河口)和輯安等地,先後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北部地區。
第13兵團過江後,於10月20日改組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10月25日,志願軍打響了駐軍朝鮮後的第一仗。
❺ 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是什麼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在朝中邊境及其附近地區,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突然發起的進攻戰役。
10月25日,志願軍發起戰役,以1個軍的主力配合朝鮮人民軍在東線進行阻擊,集中5個軍另1個師於西線給「聯合國軍」以突然性打擊,將其從鴨綠江邊驅逐到清川江以南,挫敗了「聯合國軍」企圖在感恩節(11月23日)前佔領全朝鮮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第一次戰役志願軍共殲敵15000多人。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帶來的影響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以後,1950年11月15日,中財委在北京召開第二次全國財政會議,經中央同意,確定戰爭期間財政經濟的工作方針是國防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第三。朝鮮停戰談判開始後,國內經濟建設准備工作得到進一步的突出和加強,1952年明確了「邊抗、邊穩、邊建」 的方針。
1950年國防費用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達到41.1%,次年增至43.0%,為建國後的最高峰。直至1952年,經濟建設費才略微超過了國防費。至1952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達827.2億元,比1949年增長77.5%,鋼產量135萬噸,居世界第18位,糧食產量3088億斤,居世界第一位。
抗美援朝對於中國恢復國民經濟和開展各項建設事業直接起到了保障的作用。為中國爭取到了相當長時期的和平建設的環境。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抗美援朝
❻ 抗美援朝主要戰役是什麼
抗美援朝時期共爆發了五次主要戰役,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在朝中邊境及其附近地區,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突然發起的進攻戰役。
1、長津湖
地點:朝鮮長津湖
時間: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
結果:重創美國陸戰一師,消滅美國軍隊一萬一千人,擊斃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
2、金化炮戰
地點:朝鮮半島三八線附近
時間:1951年元旦
結果:6000多人的土耳其第一旅在兩個小時內被全部殲滅,中國志願軍零傷亡.此戰在土耳其教科書中被稱為」金化慘案」。
3、橫城反擊戰
地點:朝鮮橫城地區
時間:1951年2月11日至1951年2月13日
結果:消滅韓國第九師和第十一師兩萬五千人,消滅英國第七坦克旅以及第五步兵師八千人.共記三萬三千多人。
4、飛虎山殲滅戰
時間:1950年11月2日
地點:朝鮮飛虎山
結果:全殲韓國兩個先頭師共記1萬5千人。
.
5、雲山會戰
時間:1950年12月
地點:朝鮮雲山
結果:重創美國陸戰二師,消滅美國軍隊一萬五千人。
❼ 抗美援朝一共有幾次主要戰役
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抗美援朝時期共爆發了五次主要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在朝中邊境及其附近地區,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突然發起的進攻戰役。
10月25日,志願軍發起戰役,以1個軍的主力配合朝鮮人民軍在東線進行阻擊,集中5個軍另1個師於西線給「聯合國軍」以突然性打擊,將其從鴨綠江邊驅逐到清川江以南,挫敗了「聯合國軍」企圖在感恩節前佔領全朝鮮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
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於1951年4月22日發起,至6月10日前後結束,志願軍和人民軍將「聯合國軍」從三八線附近地區打退到漢江南岸地區,但又被「聯合國軍」推回到三八線南北地區,雙方開始進入談判階段,前線戰事的爆發頻率開始降低。
1951年6月中旬,志願軍提出「充分准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戰爭指導思想和在軍事上採取「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據此,適時進行戰略轉變,由運動戰為主轉變為陣地戰為主,由軍事斗爭為主轉變為軍事、政治(外交)斗爭「雙管齊下」。
❽ 關於抗美援朝的資料
1,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趕赴朝鮮戰場,25日,揭開抗美援朝戰爭序幕。
從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一階段。這個階段,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採取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陣地戰、
游擊戰相結合的方針,連續進行了五次戰略性戰役。其特點是:戰役規模的夜間作戰和很少有戰役間隙的連續作戰,攻防轉換頻繁,戰局變化急劇。
2,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在朝中邊境及其附近地區,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突然發起的進攻戰役。
10月25日,志願軍發起戰役,以1個軍的主力配合朝鮮人民軍在東線進行阻擊,集中5個軍另1個師於西線給「聯合國軍」以突然性打擊,
將其從鴨綠江邊驅逐到清川江以南,挫敗了「聯合國軍」企圖在感恩節(11月23日)前佔領全朝鮮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第一次戰役志願軍共殲敵15000多人。
3,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為打破美國政府「先停火,後談判」,爭取喘息時間,
卷土重來的陰謀,突破「三八線」,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進行的進攻戰役。
志願軍集中6個軍,在人民軍3個軍團協同下,對依託「三八線」既設陣地進行防禦的「聯合國軍」發起全線進攻,將其從「三八線」擊退至北緯37°線附近地區,
佔領韓國首都漢城(今首爾),並適時停止了戰役追擊。第三次戰役共殲敵19000多人。
4,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為制止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發動的攻勢,
爭取時間掩護後續兵團到達,進行反擊准備,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防禦戰役。
志願軍連續取得三次戰役勝利後,主力轉入休整。「聯合國軍」發現志願軍補給困難、第一線兵力不足,便迅速補充人員、物資,調整部署,於1951年1月25日恢復攻勢。
5,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於1951年4月22日發起,至6月10日前後結束,歷時50天,戰役的結果是志願軍和人民軍將「聯合國軍」從三八線附近地區打退到漢江南岸地區,
但又被「聯合國軍」 推回到三八線南北地區,志願軍和人民軍共殲滅 「聯合國軍」8.2萬餘人,自身作戰減員8.5萬餘人。 志願軍由於第19、第3兵團的到達和原在元山地區休整的第9兵團重。
❾ 抗美援朝有哪幾場戰役
抗美援朝有5場戰役,分別是:
1、第一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在朝中邊境及其附近地區,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突然發起的進攻戰役。第一次戰役志願軍共殲敵15000多人。
2、第二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誘至預定戰場後,對其突然發起反擊的戰役,是扭轉朝鮮戰局的一次戰役。第二次戰役志願軍共殲敵36000多人。
3、第三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為打破美國政府「先停火,後談判」,爭取喘息時間,卷土重來的陰謀,突破「三八線」,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進行的進攻戰役。
志願軍集中6個軍,在人民軍3個軍團協同下,對依託「三八線」既設陣地進行防禦的「聯合國軍」發起全線進攻,將其從「三八線」擊退至北緯37°線附近地區,佔領韓國首都漢城(今首爾),並適時停止了戰役追擊。第三次戰役共殲敵19000多人。
4、第四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為制止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發動的攻勢,爭取時間掩護後續兵團到達,進行反擊准備,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防禦戰役。
志願軍連續取得三次戰役勝利後,主力轉入休整。「聯合國軍」發現志願軍補給困難、第一線兵力不足,便迅速補充人員、物資,調整部署,於1951年1月25日恢復攻勢。志願軍立即由休整轉入防禦,與朝鮮人民軍一起,展開第四次戰役。
5、第五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於1951年4月22日發起,至6月10日前後結束,歷時50天,戰役的結果是志願軍和人民軍將「聯合國軍」從三八線附近地區打退到漢江南岸地區,但又被「聯合國軍」推回到三八線南北地區,志願軍和人民軍共殲滅「聯合國軍」8.2萬餘人,自身作戰減員8.5萬餘人。
戰爭評價: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為和平而戰,為正義而戰,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軍威,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維護和平的決心和力量,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尊敬。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抗美援朝
❿ 抗美援朝的背景故事是什麼
1950年9月15日,美軍第10軍於朝鮮半島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轉入戰略後退。1950年9月30日,周恩來發表講話,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麥克阿瑟認定中國不敢出兵與美國對抗,所以美國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1950年10月1日美軍越過北緯38°線(簡稱「三八線」),1950年10月19日佔領平壤,企圖迅速佔領整個朝鮮,同時,美國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直接威脅到新中國的國家安全,戰火即將燒到鴨綠江邊。
1950年10月8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國根據朝鮮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歷史性決策。毛澤東發布命令,將東北邊防軍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任命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命令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