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韓國「兩班」到底指的是什麼
簡稱:貴族,是古代高麗和朝鮮的貴族階級。
"兩班"一詞指上朝時,君王坐北向南,以君王為中心,文官排列在東邊,武官排列在西邊,即"文武兩班",之後,兩班專指上朝會的官員延伸到兩班官員的家族及家門。古代朝鮮對貴族或官員的稱尊稱也是"兩班
⑵ 在古代,官員都幾點去上朝
對於現在的上班族生活來講,每天除了休息,吃飯,休閑,剩下的就是上班了吧?一般來說,我們上班的時間都是早上七點鍾至八點鍾,那麼對於我國古代的官員們來講,他們一般上朝是幾點上朝呢?
而且還有的朝代規定是每個月特定的幾號去上早朝,例如每月的五號,十五號,二十五號,這樣的日子去上朝,其餘的時間官員是不需要每天早上去上朝的,只需要在自己的官府里,或者在自己的府邸之中,進行自己應有的工作,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認真辦公就可以了!
⑶ 古代官員參加早朝的流程是怎樣的,什麼級別的官才有資格參加
唐玄宗晚年逐漸怠政,尤其是楊貴妃進宮之後,更是沉溺於享樂。白居易《長恨歌》有詩雲:“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在封建社會,臣子到朝廷覲見君王,奏事議政,被稱為上朝。而早朝,更是一個很重要的處理國事的群臣集體性活動,尤其是想要勵精圖治的皇帝,都會特別重視。那麼,都會有哪些官員可以參加早朝呢?
《唐六典》記載:“凡京司文武職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參;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員外郎、監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參。”意思是凡是在京的官員,每月初一、十五都要來參加早朝。五品以上的官員以及供奉官、員外郎、監察御史、太常博士等官,每天都要參加早朝。
唐朝地方官,要想參加早朝,至少要五品以上,還要等到皇帝召見或者入京述職時才有資格。五品以下,是沒有機會參加早朝的。上朝的時間,大概是每天早上五點到七點。唐朝是十旬休假,節假日不需要參加早朝。
可以看出,整個早朝還是很威嚴,規矩很多的。而早朝,也通常被看做皇帝是否勤政的風向標。勤政的皇帝,自然堅持早朝,像朱元璋時期,即便遇到惡劣天氣,也很少罷朝。而清朝的康熙、雍正,除了早朝,還專門開設了午朝。
但是,也正是因為早朝比較正式,規矩較多,有些皇帝不願意參加。像明朝嘉靖和萬曆皇帝,竟然二十多年不上朝。因此,被很多人批評。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參加早朝與否,並不是好皇帝的必要條件。
嘉靖皇帝雖然二十多年不上朝,但是經常批閱奏章到五點多。而明朝末年的崇禎皇帝,繼位時就想做中興之主。經常披奏章到1點多,早朝也從未中斷,但是明朝最後還是在他手上滅亡了。
文:墨羽翩翩
⑷ 1、官員上朝需不需要什麼檢查,上朝完畢後,辦公地點在哪裡
不同的朝代裡面,上朝時間不一樣,上朝的方式也不一樣。朝代眾多,拿唐朝舉例。
早朝時間一般在五點到七點,離皇宮近一點的可以晚點出門,遠一點的凌晨一兩點就要整裝待發了。唐朝人起的早,睡得更早,因為古代沒有電,一般在七點就已經休息了。就算三點趕去上朝,都已經休息了八小時。
上完朝一般會比較累,所以這個時候大都回家休息,有個說法叫『回籠覺』,據說由此而來的。有資格上朝的人,都是大官,不用再去做值班之類的小事。一般有需要處理的事務,在家也可以處理,當然不排除敬業的上完朝就去上班。
(4)韓國官員怎麼上朝擴展閱讀:
每個朝代都有這個朝代的特點,但是一般都是前緊後松。在朝代的前期,所有人都是干勁十足,恨不得一天24小時開會。所以一般這個時期,除了遇到重大的喪葬、節日之外,每天都要有早朝。到了後期,就比較鬆散了,有的是三六九早朝,有的乾脆幾十年不上朝,無怪乎國家走向滅亡。
到了朝代的後期,朝廷官員雖然不用每天都要上朝,但是每天早起是必須的。因為即使不上朝,每天也要去自己工作的地方去上班,處理政務。一些重要的衙門,全部都是設在皇城裡面的。
⑸ 古代官員是怎樣上朝的
古代官員是怎樣上朝的?從影視劇和小說中看,中國古代官員的上朝方式似乎千篇一律,他們都是在宮殿中面見皇帝,一如現代的上班族到會議室參加公司會議。那麼,古代官員上朝真的是這樣嗎?
朝會的起源
宋朝話本和元朝戲曲興起後,西漢式的朝會儀式得到了廣泛傳播。明清小說興起後,西漢式的朝會儀式更是廣為人知,以至於現代的影視劇作品也普遍採用了這種形式。
影視劇中普遍採用西漢式的朝會儀式不能說全錯,也不能全對。之所以這樣說,還要從大朝和常朝說起。
⑹ 什麼品級的官員可以上朝古代官員上朝都站什麼位置
每個朝代的規定是不太一樣的,唐朝時期是五品以上官員每天都要上朝,九品以上的一個月只需要上兩次,明朝時期只要在京的都要上朝,至於站位,一般都是文官武官分開站,按照自己官位等級排列,在清朝時期有很多的王爺,一般他們都是排在最前面的,之後百官才開始排列。在古代上朝面聖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情的,在首都附近的官員還好一點,那些距離太遠的官員想要去面聖,那真的是得翻山越嶺的,特別危險跟麻煩。
雖然參加上朝的官位有一定的嚴格要求,但是並不是所有能夠去參加早朝的官員都能夠在大殿上向皇帝匯報工作的,有的官員只能在下面默默的站著,聽著。
⑺ 韓國的官職都有什麼
現代還是古代?
古代如下:
朝鮮王朝的官職仿照中國分為九品,由正一品到從九品,共計十八級。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稱為堂上官,官服也是仿照明朝式樣製作的。在劇中穿紅袍可以與國王在殿中議事的那些官員就是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稱堂下官或參上官。正七品以下為參下官。可見正三品堂上和堂下是職位高下的分水嶺。
在國王之下,有最高輔佐機關——議政府,其長官為「領議政」,相當於中國的內閣首輔。領議政之下為左右議政,與領議政同為正一品。再下為從一品左、右贊成、正二品左、右參贊。再下有舍人等職官。
議政府之下有吏、戶、禮、兵、工、刑六曹,相當於中國的六部。其首長稱判書,相當於中國的六部尚書。檢察諫議機構為司憲府和司諫院(兩府)。此外還有承政院,為國王起草旨意。
� 宗親、忠勛機構有宗親府、忠勛府、儀賓(相當於駙馬)府、敦寧府等。國學為成均館(相當於中國的國子監)。其他機構有奎章閣、經筵廳、弘文館、藝文館等。史館稱春秋館。
在《大長今》中出現的從屬於六曹的內廷供奉機構有:內醫院(服務於宮中王室的專屬醫療單位)、內侍府(掌宮廷內膳食、傳令、守門、打掃等事)、內贍寺(掌管宮中各殿以及朝中二品以上大臣食物、酒飲及油等物)、司饔院(掌管御膳以及宮廷內三餐之事)、內需司(掌宮廷內用的米布、雜物和奴婢宮人等事)等,其他機構還有典醫監(負責訓練醫官)、活人署(負責救治都城病人)、義盈庫(掌管油、蜜、黃臘、素物、胡椒等事)、司圃署(掌管園圃、蔬菜等事)等。
教育科舉制度
《大長今》里的男主角閔政浩出身士大夫家庭,精明干練、學識淵博,才16歲便通過司馬試。他是文科及第的書生出身,卻有高強的武功,被選為內禁衛從事官。閔政浩對長今的聰明好學非常欽佩,更被她的堅毅與學識所傾倒,在幫助她的過程中漸漸情根深種。政浩多次因為長今而陷入險境,後成為內醫院副提調。他獨排眾議支持長今當中宗主治醫師時,受朝中官員彈劾,被迫流放異地。這位近乎完美的閔大人不僅贏得了長今忠貞不渝的愛情,也是長今競爭對手今英的夢中情人。劇情講到長今剛入宮時,每晚都會被驕橫的令路趕出寢室,無處休息。長今無奈,只好利用這個時間在宮中偷偷蹓躂,想要到退膳間去尋找母親留藏的遺物。一天,正好碰到今英在偷偷地對著一間殿宇行大禮。今英滿懷崇拜之情地對長今介紹她所喜歡的這位大哥哥(即閔政浩)剛剛通過了司馬試,國王正在召見他。想必大部分電視觀眾會同小長今一樣,對今英提到的司馬試懵懵懂懂,所知不多。
朝鮮王朝的科舉考試分為小科(司馬試)、大科(文科)、武科、雜科四種。大科為高級文官考試,最受重視,只有「兩班」子弟才有資格參加,考試合格者發給「紅牌」證書。小科又分為以「四書」、「五經」為考核內容的生員科和以詩賦、表策等為考核內容的進士科。武科為高級武官考試,合格者發給「紅牌」證書。雜科為技術官考試,分為譯科(主考漢語、蒙古語、女真語、倭語)、醫科(主考醫學)、陰陽科(主考天文、地理、命理學)、律科(主考律學)。其中醫科考試在典醫監進行。兩班的庶子或中人,在技術館中學習技術,等熟練之後便可以參加雜科考試。
科舉制是中國封建社會創立的一種以考試成績優劣為主要標准,面向社會公開競爭的選官制度。它起始於隋,興於唐,鼎盛於宋,延續於明、清,至1905年廢止,前後實行1000餘年,被譽「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高麗太祖在建國之初,即確立「惟我東方,舊慕唐風,文物禮樂,悉遵其制」的基本國策。高麗「文物之盛,擬諸中華」,其目的就是學習借鑒當時中國先進的儒家文明以發展其本國的民族文化。958年,高麗實施科舉制,而其考試內容就是儒家經典,主要以三禮(《禮記》、《周禮》、《儀禮》)、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為考試內容。
從此,科舉製成為封建王朝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此後的朝鮮王朝也實行科舉制,直至1894年朝鮮王朝實行「甲午更張」廢除科舉制為止,實行了長達千年之久
宮女制度
小長今在一次給客人送酒的途中,被正在策劃宮廷政變的朝中大臣相中,讓她給晉城大君送酒,並傳遞信息。長今出色地完成了任務,還趁機表達了想入宮當宮女的心願。中宗即位後,宮中派人到姜德久家接小長今入宮。聽到消息的姜德久夫婦反應激烈,極力勸阻。這一方面是因為擔心缺少了小長今這個得力的幫手,他們會有諸多不便,但更多的則是出於對小長今命運的擔憂。長今入宮後先是成為御膳房宮女,後遭誣陷,被流放到濟州島。不甘沉淪的長今學了一身精湛的醫術,又以醫女的身份重新入宮。可以說在長今故事中,她的主要身份就是宮女和醫女。圍繞在長今身邊,與她發生關聯,產生恩怨糾葛的主要人物也都是宮女和醫女。
宮女即「宮中女官」的簡稱,指的是在宮中擔任官職的女人。朝鮮王朝王宮中的大殿、大妃殿、中殿、東殿等,內設不同部門,如御膳廚房、退膳間、餅果房等,宮女們就在這些部門當差。此外,國王、王妃、王子和公主的日常起居飲食也都由宮女負責,宮女的需求量很大。王宮每年從民間招收女孩入宮,中人、白丁的女兒都可以報名。這些女孩入宮以後從小宮女做起,以後可以晉升為內人、上贊內人、尚宮、最高尚宮、提調尚宮等。女孩入宮當小宮女的年齡,由四五歲至十多歲不等。宮女要接受很長時間的訓練,要熟悉宮廷禮儀,以備長大以後派往大殿,擔任國王身邊的「至密尚宮」。每個入宮的孩子會由一個內人或尚宮管教,尚宮擔任老師兼母親的角色,大家在同一個房間生活。小宮女在宮內學習禮儀以及技術,大約8至10年後可參加考試,合格後正式成為九品官階的內人。宮女通過內人考試即意味著正式成為國王的女人,一生不能婚嫁。內人再經過數十年的磨練後,可以參加尚宮考試。通過考試獲賜碟紙與發盤,取得正五品官階。以後,可以升任更高官階的最高尚宮、提調尚宮。王宮內所有妃嬪及宮女,均屬內命婦,內命婦之首是王妃。作為宮女,要離開王宮只有兩個可能,一是年老體衰、疾病纏身,再有就是服侍的主子病逝,守喪3年後才可離開宮廷。宮女離開王宮以後仍不能婚嫁。
朝鮮王朝內命婦的品階:
正一品:嬪 從一品:貴人
正二品:昭儀 從二品:淑儀
正三品:昭容 從三品:淑容正四品:昭媛 從四品:淑媛
正四品:昭媛 從四品:淑媛
正五品:尚宮 尚儀 從五品:尚服 尚食
正六品:尚寢 尚功 從六品:尚正 尚記
正七品:典賓 典衣 典膳 從七品:典設 典制 典言
正八品:典贊 典飾 典葯 從八品:典燈 典彩 典正
正九品:奏宮 奏商 奏角 從九品:奏變徵 奏徵 奏羽 奏變宮
朝鮮王朝尚宮品階:
一品提調尚宮(以大殿的最大)、大妃殿指定尚宮(大妃指定)
二品東宮(世子)殿提調尚宮
三品副提調尚宮
四品最高尚宮
五品正殿尚宮(包含至密、燒廚房等)
六品東殿尚宮(包含至密、燒廚房等)
七品偏殿尚宮(包含至密、燒廚房等)
八品訓育與監察尚宮(未能直接侍奉上殿或偏殿,品階較低)
九品上贊內人
正殿、偏殿的尚宮除了有特別指定的之外,其餘均交由提調尚宮分派,東宮殿則由東宮殿提調尚宮分派。另外,生前有特殊貢獻或功績的尚宮,可由國王下旨,封為正四品尚宮。
醫女制度
醫女制度是1406年(太宗六年)建立的。因為男女有別的觀念越來越嚴格,內宮女眷忌諱被男性醫官診治,即使病入膏肓也不就醫。為方便內宮女眷及其他女性的就醫需要,培養醫女就成為必須。醫女屬一種看護性的工作,一般中人都不情願讓自己的女兒去做這些事。該制度創立之初,便由官廳指定由賤民身份的婢女充任。當時選擇漢陽官衙的女性官婢在惠民署學習。在地方也挑選10到15歲左右的官婢前往惠民署接受教育,學成後從事醫療工作。這樣,地方上的婦女在生病時也能得到救治。在世祖時代,還設立獎懲法,規定醫女每月必須閱讀的書籍,並進行嚴格的考核,成績優秀者由政府提供俸祿,不合格的則在官署中做雜役,到醫術稍有進步才能恢復醫女身份。成宗時,將醫女分為內醫、看病醫及初學醫三個等級。
燕山君時,醫女制度逐漸變質,醫女被迫參加宴飲等娛樂活動,身份等同妓女。中宗即位後,著手革除弊政。他明文禁止召喚醫女參加達官貴人的宴會,但並沒有徹底消除這種陋規。在電視劇《大長今》中就有長今因拒絕出席宴飲活動而受到老師報復的情節。
醫女接受教育時,需先修讀「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道家經典及其他諸子經典,學好經典後,才學習看病、助產、把脈、針灸等醫術及研讀醫書。在劇中有這樣的情節,醫女阿烈在陪護連生時朗讀的是老子《道德經》中的經典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長今在醫女考試的時候能流利地背誦《孟子見梁惠王》。韓醫與中醫是一脈相承的,但在醫理上,韓醫除了陰陽五行思想外,對道家的有無辨證、《周易》的象數辨證、儒家的天人合一等思想綜合引申為醫學哲學,分析病理,辨症施治。熟讀、背誦儒家及先秦諸子經典,是韓醫醫德、道行和醫術的體現。醫者儒學修養與朝鮮王朝以儒家思想為治國根本的國策有直接關系。
社會等級
朝鮮王朝時期的社會等級觀念很重。兩班階層族世代承襲貴族身份,不用向國家納稅,不用當兵打仗。所謂「兩班」,是指經過文、武兩科考試而進士及第的文官武將,其中文官比武將地位高,朝中的重要官職大多由文官擔任。兩班之下的階層,稱為中人,主要擔任技術官職,例如醫官、譯官等。比中人低一等,比賤民高一等的是民人、良人、軍丁、保人等。地位最低的階層稱為賤民,奴婢、優倡、白丁、僧尼等為賤民。奴婢分為公賤和私賤。公賤屬於官府,分私奴婢、官奴婢等。官奴婢可通過訓練成為醫女。此外,在朝鮮王朝時期還有「茶母」,她們負責搜查女犯。當時,婚嫁講究門當戶對,士大夫不能娶平民或奴婢為妻,只能納她們為妾。她們所生的子女,依然保持平民或奴婢身份。同樣,士大夫的女兒也不會與平民或奴婢通婚。
這些社會底層人物不僅在經濟上遭受盤剝,政治上沒有地位,就是在受教育上也被限制。幼年長今聰明可愛,求知慾強,常常瞞著母親跑到學堂去偷聽上課。母親對長今的這一行為非常生氣,甚至用木棍將她的小腿抽得條條血痕。只有了解了這些社會底層人物的真實處境,才能真正理解母親阻止長今認字讀書的苦衷。在母親看來,天資聰穎卻又身處下層,也許無知才是自保的最佳良方。
⑻ 朝廷上官員們的站位有講究么
以左為尊.
《史記.陳丞相世家》:「乃以絳侯勃為右丞相,位次每。平徙為左丞相,位次第二."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1.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學、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2.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被迫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閶大夫歟?」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指南錄>後序》:「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石鍾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長史」指張裔。《赤壁之戰》:「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袁世凱為兵部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是侍中。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衛。《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後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
【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於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
(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扎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後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官職簡介
遠古堯時期
司空——掌管水利、建築的官員
後稷——掌管農業的官員
工師——掌管製做器物的官員
虞——掌管山澤的官員
典樂——掌管教育、音樂的官員
秦
郎中令——掌管宮殿門戶(秦)
督道倉吏——管理官倉內糧食的官員(秦)
御史大夫——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員(秦)
漢、三國時期
太史令——職掌文史、星歷的官員
大農丞——管領鹽鐵事務的官員
中郎將——統領皇帝侍從的官員
典屬國——掌管少數民族各部的事務的官員
大長秋——皇後的近侍,用來宣達皇後的旨意以及管理宮中事務的官員
武騎常侍——皇帝的侍從
都尉——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軍事,官階略低於太守,秩比二千石
騎郎將——統帥騎兵的將官,秩比千石
驍騎都尉——禁衛軍將官
未央衛尉——未央宮禁衛軍長官
長樂衛尉——長樂宮禁衛軍長官
前、後、左、右將軍——職位僅次於上卿
輕車將軍——漢時雜號將軍之
驃騎將軍——官位僅低於大將軍
長史——大將軍的秘書
建章監——監督建章宮羽林軍的長官
騎都尉——羽林軍長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員,漢制,侍中是在原官職上特加的榮銜
國相——相當於太守
常侍——皇帝的侍從近臣,東漢光武帝後都用宦官充任
典軍校尉——武官,統領皇帝宿衛兵的長官,漢靈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設置了西園八校尉,。典軍校尉是其中之
御使中丞——漢代掌管宮廷藏書之處的官員
蘭台令史——在藏書之處典校圖籍,管理劾奏等文書檔案
太守——專門治理一個郡,掌握生殺大權
唐
觀察使——管理一道或幾個州的地方行政、監察長官
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中央禁衛軍之神策軍的最高將領
禮部侍郎——掌貢舉、禮儀的行政長官
京兆尹——長安地區最高行政長官
防禦使——負責一州或數州軍事的地方長官
招討草賊使——專為鎮壓農民起義或討伐逆叛而設置的軍事長官
監軍判官——監軍使下的副職
行營都統——為鎮壓和討伐而設置的出徵兵統帥
侍御史——負責糾察的官員
右衛將軍——中央禁衛軍軍事長官之一
左神武大將軍——中央禁衛軍之軍事長官
校書郎——太子東宮所屬學館中校勘典籍的官員
尚書右僕射——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的長官
率府率——太子東宮侍衛長官
金吾大將軍——中央禁衛軍軍事長官之一
尚書左右僕射——全面負責行政事務的長官
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長官
折沖都尉——一府之軍事長官。統兵兩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一團之軍事長官。有兵三百
隊正——一隊之軍事長官。有兵五十
車駕檢校官——負責皇帝車駕並開路後保駕安全的安員
轉運租庸鹽鐵使——設置造船廠,保證漕運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祿卿——主管膳食事務的長官
將作大匠——負責營造建築事務的長官
兵部尚書——主管全國軍事政務長官
司農卿——主管農業事務的最高長官
鴻臚卿——負責接待來賓事務的長官
虞部郎中——負責山林綠化的官員
民部尚書——主管財政的最高政務長官
吏部尚書——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務長官
尚輦奉御——專管御用車輛的長官
中郎將——正四品
郎將——從五品,地方府兵將領
子將——從五品下
中書令——即內史,最高輔政官
右拾遺——咨詢建議官員
宗正卿——主管皇族事務的官員
右補闕——咨詢建議官員
前鋒游弈使——前哨巡邏官
左散騎常侍——議政官之一
⑼ 古代的官員去上早朝時,都經過了哪些流程
我國古代對於早朝十分的有考究,雖然如今都沒有了早朝,但是不得不承認早朝之中的流程也讓很多人都非常的好奇,畢竟我國古代的歷史十分神秘且有趣,所以至今都有很多人,想要去探索。並不是每一個官員都能夠參加早朝,當然也需要一定的等級,才能夠讓自己進入到早朝之中,當然也正是因為這種嚴格的制度,讓很多人都以能夠參加早朝而感到榮幸。
我國古代的早朝制度十分嚴格,所以一直以來很多人對於早朝的制度都會有所了解,但是並沒有十分了解透徹,也正是因為早朝制度繁瑣,且繁雜讓很多人在了解的過程中不免會有所煩躁。一直以來,我國的嚴明制度都受到了很多其他國家的贊嘆,畢竟也只有這樣嚴格的制度,才能夠讓一個國家有所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