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韓國為什麼要恢復漢語
什麼時候用過漢語?什麼時候又要恢復漢語?漢語和漢字是不同的概念。事到如今,韓國是不可能全面恢復使用漢字的。世宗大王發明韓文也是因為漢字不方便。不利於普通人學習。韓國也沒有全面廢除漢字。也有一部分使用。
⑵ 韓國古代為什麼寫中文
韓國古代使用漢字的原因是韓國曾經是古代中國的藩屬國,他們使用的是漢字。但是由於漢字復雜,百姓受教育的機會有限,使得民間識字的人鳳毛麟角,所以世宗大王就15世紀中期,召集文人學士,進行了韓國文字的創造。這就是韓國語的由來。
西元前的古朝鮮時期,這一千幾百年的時間,朝鮮半島上只用漢字,也只有漢字可用。在韓文發明前的一千幾百年間,漢字一直是朝鮮半島唯一的書寫系統;在韓文發明以後的四百餘年間,漢字一直是朝鮮半島的正式書寫系統。其實不僅朝鮮半島是這樣,古代東亞各地區都曾經是這樣。漢字曾經是東亞文化圈的通用文字,故這一地區常被稱為「漢字文化圈」。
近代發展
1945年,朝鮮半島擺脫日本統治,迫切需要採行獨尊韓文的背景。1945年金日成發出指示,要求朝鮮共產黨(今日朝鮮勞動黨的前身)黨內所有出版物印刷不要夾用漢字。第二年,朝鮮就有部分的出版物不再夾用漢字。
1947年,朝鮮的《勞動新聞》開始在部分版面里使用朝鮮文印刷,而到了1949年則徹底使用朝鮮文印刷,這也意味著朝漢混用文字的時代在北朝鮮正式結束。由於朝鮮特殊的政治體制,廢除漢字的政策並沒有受到民間與學術界的強烈反對,這項政策一直被朝鮮政府強制推行至今。
⑶ 韓國,為何推行全民學「漢語」身份證上,還必須要有「漢字」
大概是看到了中國發展的趨勢吧。
作為一個英語特別不好的渣渣,非常希望我國的漢字有一天能夠成為國際通用語言。不過我覺得可能性比較小,畢竟漢子可以說是全球難學程度高的語言之一。就算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而且學的還是中文系,我都不敢說自己學好了漢字。
因為中國始終在跟著中國共產黨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我們不挑事兒,但是也不怕事。我們提倡全球共同發展,也很歡迎大家學習和傳播我國的文化,多多的進行文化交流,促進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
⑷ 為什麼韓國古代還是用的中國字,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自己的韓文的
韓語(朝鮮語)是李氏王朝的世宗大王在十五世紀中期發明的,世宗大王發明韓語時候,看到窗子受陽光的照射在地上留下了一個個窗格的影子,於是他靈機一動,就根據地上的一個個窗格影子發明了韓語的各個聲母和韻母,最終由聲母和韻母組合成了韓語。
1446年,朝鮮王國世宗李祹正式公布新創制的文字,詔書稱為「訓民正音」,即教百姓以正確字音。正式名稱為「諺文」(非正式文字),新文字發明後,世宗提倡在公文和個人書信中使用「訓民正音。他將「訓民正音」作為錄用官吏的科舉考試的必考科目,在錢幣上刻印了「訓民正音」。
發明韓語以前,高麗王朝使用的文字都是漢字,無論是大臣上書皇帝,還是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用的都是中文,因為一直以來中國的文化對古代韓國(即高麗)影響極大,歷代高麗王朝都向我國的中原政權(除了宋朝)稱臣。
由於我國古代在政治和文化上對高麗的巨大影響,韓國古代通用漢字也就不足為奇了。
(4)韓國為什麼要繼承漢語擴展閱讀
組字規則
朝鮮文組字的時候以音節為單位,一個音節組成一個朝鮮字,每個字母的排列遵循「從左到右,自上而下」這兩個基本規則。朝鮮語的音節由初聲輔音、中聲母音和終聲輔音三個部分組成。
在語言的實際應用中,有的音節備全了三個部分;有的音節只有初聲輔音和母音,沒有終聲輔音;而有的音節沒有初聲輔音,卻有母音和終聲輔音;更有甚者只有母音。
聲母-韻母的音節:根據母音字母所屬的種類不同,組字的規則分做三種
輔音字母添加在豎立類母音字母的左邊(從左到右);輔音字母添加在躺卧類母音字母的上方(自上而下);輔音字母添加在復合類母音字母的左上方。
只有韻母的音節:用不念聲的輔音字母「ㅇ」充當音節的聲母部分。然後根據聲母-韻母的音節的組字規則組字。有韻尾的音節:韻尾字母一律添加在「聲母韻母結合體」的正下方。
⑸ 為什麼韓國人要學習中文
在韓語中,好多都是外來語,但你說的不應該算正宗的中文,只能算是繁體字吧,還有在大學有一門專門學習這種甲骨文的課,學的只是中國古代的字,讀音與我們讀的不一樣,但是比較接近
⑹ 為什麼日韓等國有中國字
他們的文字是從中國引進的。
日本使用漢字和土著語法結合,現在看到的日語中的漢字有些讀音和漢語讀音極為相似,是使用的漢語發音,稱為「音讀」;有些和現在漢語讀音完全不同,是使用土著語讀音,取漢字的意思,所以有些日本漢字有五六種讀音之多。
韓國人就更不用說了,韓國首都原來就叫「漢城」,高麗是中國的屬國,漢語在高麗是上層人士使用的,大概「士農工商」中只有「士」才有資格使用,現在看到的韓語應該是古代下層高麗人使用的簡單語言。後來朝鮮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漢語和土著語都禁止使用,五十餘年裡都是用日語,二戰後,他們乾脆廢掉了漢語,使用他們原來的「窮人樂」語言。不是我故意埋汰他們,事實如此。
但是現在又發現如果不使用漢語,他們從中國繼承的文化就會全部丟失,想要使用,又抹不開面子。呵呵,還好,最近經韓國學者研究發現,漢語原來是由韓國人發明,在古代傳給中國人的。這些學者呼籲韓國人應該理直氣壯的使用漢語。咱們也鼓勵一下吧,要不然韓國人自己在角落裡說夢話,太可憐了。
⑺ 為什麼韓國日本一方面要繼承漢文化,另一方面要去漢字
你說的要去掉漢字,那是韓國人的做法。據說以前的韓國使用漢字也很多,後來說什麼漢字用的太多,把他們本國的文化都給丟了,所以基本上很少使用漢字了。不知道你去過韓國沒有?在韓國的大街小巷基本上看不到漢字,可是日本卻不同,在日本很推廣使用漢字,越有文化的人懂的漢字越多,在日本到處都能看到漢字,所以中國人去日本旅行覺得很方便,不受拘束。這就是兩國在使用漢字方面的區別。
⑻ 韓國為何要恢復漢語教育,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嗎
首先是為了韓國能夠更好的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漢語對國際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國外人開始學習漢語。學習漢語已經成了國際現在的一種潮流。如果哪國的國家還沒有開始漢語教育的話,那這個國家可以說已經被時代淘汰了。中國的漢語現在的影響就像西方的英語一樣,每個國家基本上都要有人來掌握這種語言,才可以他們在以後的交往當中才是產生更多的便利。而韓國也是跟著時代的發展而進步的,所以他們也開始恢復了漢語的教育。
總之,韓國恢復漢語教育其實是如今世界的一種潮流,也是我們兩國的關系更進一步的有好證明。
⑼ 為什麼韓國會用到中國字
韓國歷史上使用自己文字是從明朝開始的,但那時候官方文字仍然是漢字。所以有文化的人都要求寫漢字。即使是有點文化的,都要寫韓文加漢字。韓語是表音的,漢字是表意思的。如果不用漢字,很多單詞就會讓人誤解。因此直到目前,韓國人仍然在學習和使用漢字。不過1970年代朴正熙執政期間曾廢除過漢字的使用。所以那個時候的年輕人,也就是現在的四、五十歲的人,很多不會漢字。
朝鮮那時侯還沒有自己的文字
古代朝鮮文化落後,一直沒有發明自己的文字,所以只能沿用中國漢字。但是漢字還
是無法充分的表現韓語的發音和朝鮮民眾的思想感情,普通朝鮮平民根本不識漢字,只有
朝鮮貴族、官員會使用漢字,稱為「吏讀文字」,而普通朝鮮平民只能以口頭方式進行文
化交流,他們的生活知識和年積月累的農業耕種經驗和農耕方法也都無法長久的流傳下去
。
到了1446年的朝鮮世宗大王時期,就是中國的明朝時期,作為中國附庸國的朝鮮在政
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上都得到一定的發展,因而朝鮮民眾對擁有自己民族文字的
願望比較強烈了,世宗非常同情國民的處境,作為一個想要發展民族文化,推進國家獨立
的朝鮮君王,世宗開始苦思冥想,夢想創造出一種獨特而易學易懂的朝鮮本土文字,讓普
通的朝鮮庶民也可以輕松駕馭朝鮮的語言。
世宗在發明朝鮮文字時,受到音樂和北方游牧民族拼音文字的啟發,了解到簡單的音
樂符號(1 2 3 4 5 6 7)就能夠記錄世界上所有的音樂,那麼,相對簡單的拼音字元也應
該可以記錄全部的朝鮮語音,從而拼寫出朝鮮的文字。所以世宗組織起當時包括他本人在
內的許多朝鮮「集賢殿」的優秀學者,還特意派遣一位朝鮮知名學者,前後十幾次到中國
來學習、研究漢字精髓,歷時達三十年之久,才最終在1446年發明創造了朝鮮文字,於是
朝鮮在使用了近千年的中國漢字以後,終於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字。
但是這種文字仍然有很強的局限性 並被認為不如漢字高雅,所以漢字仍然是主流,直到近代甲午戰爭以後,中國對朝鮮控制減弱,朝鮮民族意識覺醒,所以才大規模使用韓文
總的來說,古代朝鮮的文字實際上有三種:
1、純漢字:完全使用中國的文法規則。2、吏讀文字:用漢字拼寫朝鮮語言,但是保留漢
字的意義與基本文法。3、純朝鮮字:就是朝鮮世宗創造的拼音字,古代朝鮮的「諺文」。
⑽ 為什麼韓國的上層社會會以講中文為榮
「漢字」始終是韓國敏感話題
韓國國內圍繞漢字的爭議背後,始終是民族主義情緒的躁動。
在古代韓國,漢字是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的分界線。能寫一筆好的漢字書法,能用漢字寫詩作賦,是上層社會的身份標識。而下層社會的庶民則與漢字無緣,其所使用的語言也沒有相對應的文字。
公元1443年,朝鮮世宗大王下令創造專為庶民使用的表音文字(現在的韓文),此稱為"訓民正音"。但是,在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上層統治階層還是使用漢字,而庶民使用表音文字,用表音文字寫的文章被稱為"諺文"。
清朝末年,韓國人開始摒棄漢字,從前的"諺文"開始占居主導地位。之後,韓國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殖民當局確定了"日漢文字幷用"的政策,幷把表音文字學者視為反日分子加以迫害。就此,表音文字打上了反日、愛國的民族主義標識。
1948年,擺脫殖民地地位的韓國頒布了《表音文字專用法》,規定公文全部使用表音字。但出於歷史的緣故,暫且允許兼用漢字。到了1970年,事情發展到了極端,當時的朴正熙政府一度下令廢除漢字,學校教育中只教授韓語。這直接導致了韓國有整整一代人完全不懂漢字。
韓國淑明女子大學中文系教授咸恩仙說:上世紀60至70年代,韓國對漢字教育的爭論十分激烈。認為應該多愛護自己國家語言的韓國人很多,且態度強烈。而支持漢字教育的人認為,漢字已經成為了韓語中的一部分,應該尊重。到了80年代以後,漢字教育才開始逐漸恢復。
韓國離不開中國「漢字」
漢字在韓國的命運可謂一波三折,數度浮沉。那漢字在韓國語言和文化當中,到底有著怎樣的作用?韓國終究能夠離開漢字嗎?
其實,這個問題一直是韓國人面對的尷尬。韓文是表音文字,沒有像漢語一樣有四個聲調的變化,當遇到同音字時,就只能通過上下文語境來猜測詞的含義了。即使這樣,在很多情況下,韓語還是不能准確表達出含義,這就需要藉助漢字來理解。幷且韓語當中多數詞彙來源於漢字,很多成語、典故,也只有通過漢字才能完全理解。因此,韓國的多數法律條文中夾雜有大量的漢字。
自然,如果不懂得漢字,不僅無法閱讀古典文學,查閱古代朝鮮的書目,還不能理解現代法律文書。這對於一個現代韓國人來說,是不可想像的。
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在韓國民間廢除漢字呼聲日高之時,韓國政府2005年2月宣布,在所有公務文件和交通標志等領域,全面恢復使用已經消失多年的中國漢字和漢字標記,以適應世界化的時代潮流。
有評論認為,中華文明是韓國的母體文明,韓國廢除漢字的行為,將使他們逐漸失去母體文明的靈魂,脫離了漢字的韓文,就猶如沒有靈魂的文化"木乃伊"。因此,韓國政府全面恢復使用漢字是必然的、明智的歷史選擇。一百年前,韓國的官方文字還僅限於漢字,但如今,在韓國年輕一代的眼中,漢字已顯得那麼陌生。韓國古代很多書籍大多是用漢字撰寫,年輕一代卻視其為外文,難以理解。韓國有識之士因此憂心忡忡,"韓國年輕人如果不懂漢字,那韓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必定將日漸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