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韓國首都叫什麼是哪裡
原來叫漢城.
漢城市今年1月宣布,將該市中文譯名改為「首爾」,韓方希望在中國也使用這一新譯名。此間專家認為,韓國首都使用中文譯名「首爾」,符合國際慣例,也符合中國有關外國地名翻譯使用規定。
首爾歷史悠久,古時因位於漢江之北,得名「漢陽」。14世紀末朝鮮王朝定都漢陽後,改名為「漢城」。近代朝鮮半島受日本殖民統治期間,漢城改稱「京城」。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後,更名為朝鮮語固有詞,羅馬字母標記為「SEOUL」,語意為「首都」.
漢城 (Seoul) ,人口1027.7萬(2003年)。2003年12月,韓國國會通過《新行政首都特別法》,決定將行政首都從漢城遷往中部地區。2004年8月,韓國政府最終確定並正式公布了新行政首都的地址,位於韓中部地區的燕歧—公州將成為新的行政首都。韓國政府定於2007年7月在燕歧-公州動工建設新行政首都,在2020年和2030年分別形成擁有30萬和50萬人口的城市。自2012年至2014年,韓國主要國家行政機關將遷往新行政首都。2004年10月,韓國憲法法院裁決,韓國國會2003年12月通過的《新行政首都特別法》違反憲法 。韓國政府制訂的將行政首都從漢城遷往中部地區的計劃將因此被迫停止執行。2005年1月,漢城市市長李明博在漢城市政府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把漢城市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漢城」一詞不再使用 。
⑵ 韓國首都是漢城還是首爾
2005年1月,首爾(舊譯「漢城」)宣布把漢城市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首爾歷史悠久,古時因位於漢江之北,得名「漢陽」。14世紀末朝鮮王朝定都漢陽後,改名為「漢城」。近代朝鮮半島受日本殖民統治期間,漢城改稱「京城」。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後,更名為韓語固有詞,羅馬字母標記為「SEOUL」,語意為「首都」。
首爾是韓國的首都,在這個之前韓國的首都叫漢城地區是同一個地區只是名字不同。首爾(英文:Seoul;諺文:서울),全稱首爾特別市,舊稱漢城。首爾不但是韓國首都,而且是國際化大都市,同時是韓國第一大城市,韓國的文化中心,政治,經濟,科技等中心發展城市。首爾位於朝鮮半島中部、地處盆地,漢江迂迴穿城而過,距半島西海岸約30千米,距東海岸約185千米,北距朝鮮平壤約260千米。
⑶ 為什麼韓國首都以前叫漢城現在叫
在漢字文化圈中,京城就相當於一個國家的首都,或者和首都有相同地位的重要城市,比如陪都,留都等。其實都可以用京城來稱呼。在漢語中,「京」的意思就是百姓建築起來的高土堆,後來才引申為京城、國都。南京、西安、北京就都是中國古代的京城。
在東亞漢字文化圈子中,名字中帶京的城市並不是很多,中國也就是南京、北京,日本也就是東京和京都,這些帶京的城市,很多都是國家的都城,因此有一種慣例,也就是只有國都,或者和國都有相同職能和地位的城市才能夠叫「京」。
首爾原來的名字叫漢陽,在1349年的時候,朝鮮太祖李成桂遷都了,他將都城開京遷往漢陽,李成桂將新都城的名字命名為漢城。漢陽是因為漢江而取名的,地理和氣候上講究山南水北為陽,漢陽剛好在漢江的西本面,於是就有了漢陽這個名字。
朝鮮半島上高麗的都城是漢京,也有一個京字,李成桂遷都漢城後,漢城沒有成為漢京,或者京城,李成桂將開城和漢城周圍的地區叫做京畿道。
到了朝鮮王朝時期,漢城又被稱為京和都城了,韓國人是非常想把漢城叫做京城或者京都的,日本人已經有京都了,所以韓國人認為漢城叫「京城」是最好的選擇,不過到後來,韓國人對「京城」這個名字恨到了極點,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
原來,在1910年的時候,日本正式將朝鮮半島吞並,並把漢城改為了京城府,日本人在漢城設立的府和他們國內的市是一樣的,日本人是想長期在這里居住的,例如1929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的時候,他們覺得日本會經常顫抖,會不安全,想遷都到亞歐大陸,而韓國的京城就是日本最佳的遷都之地。
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韓國獨立後,「京城」這兩個字韓國人是銘記於心的,在韓國人眼中,這兩個字代表了屈辱,也代表了殖民,於是韓國立即將漢城改為首爾。首爾這兩個字,在漢語中是首邑的意思,首邑也就是第一個城市的意思,這個詞的英文是Seoul。2005年之前,韓國的首都有兩個名字,韓語稱為首爾,而漢語則稱為漢城。
韓國政府為了便利起見,於是正式將漢城改為了首爾,這是為了防止一個首都兩個名字的混亂。關於首爾這兩個字,按照漢語確實是首都的意思,這個名字在1945年就出現了,然而首爾的漢字詞還是漢城,所以在後來的日子裡,人們一直把韓國的首都叫成漢城,因為2005年韓國政府規定了,所以人們都開始叫首爾了。
因為首爾是「Seoul」的音譯,所以首爾是朝鮮半島上唯一一個沒有漢字名的城市,不過也有人說,「首爾」其實也是漢字詞,首爾的漢字詞就是首邑。
⑷ 韓國的首都是哪
首爾...
韓國首都首爾(Seoul,舊譯「漢城」)是韓國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也是全國陸、海、空交通樞紐。位於朝鮮半島中部、地處盆地,漢江迂迴穿城而過,距半島西海岸約30公里,距東海岸約185公里,北距平壤約260公里。全市南北最長處為30.3公里,東西最長處為36.78公里,總面積605.5平方公里,人口1027.7萬(2003年)。
(英:Seoul,韓:서울.舊譯「漢城」英:Hansong,韓:한성)
2005年1月,首爾(舊譯「漢城」)市市長李明博在市政府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把漢城市的中文譯名改為「首爾」,「漢城」一詞不再使用 。首爾歷史悠久,古時因位於漢江之北,得名「漢陽」。14世紀末朝鮮王朝定都漢陽後,改名為「漢城」。近代朝鮮半島受日本殖民統治期間,漢城改稱「京城」。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後,更名為朝鮮語固有詞,羅馬字母標記為「SEOUL」,語意為「首都」。
⑸ 韓國首都首爾(原稱漢城)簡介
韓國首都首爾(Seoul,舊譯「漢城」)是韓國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也是全國陸、海、空交通樞紐。位於朝鮮半島中部、地處盆地,漢江迂迴穿城而過,距半島西海岸約30公里,距東海岸約185公里,北距平壤約260公里。全市南北最長處為30.3公里,東西最長處為36.78公里,總面積605.5平方公里,人口1027.7萬(2003年)。
2005年1月,首爾(舊譯「漢城」)市市長李明博在市政府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把漢城市的中文譯名改為「首爾」,「漢城」一詞不再使用 。首爾歷史悠久,古時因位於漢江之北,得名「漢陽」。14世紀末朝鮮王朝定都漢陽後,改名為「漢城」。近代朝鮮半島受日本殖民統治期間,漢城改稱「京城」。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後,更名為朝鮮語固有詞,羅馬字母標記為「SEOUL」,語意為「首都」。
首爾全市被海拔500米左右的山和丘陵所環繞,市區的40%是山地和河流。整座城市北部地勢較高。北漢山、道峰山、鷹峰構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東北部有水落山、龍馬峰,南部有官岳山、三聖山、牛眠山等,東南部和西部是百米左右的丘陵,形成了首爾的外廓。城市的西南部為金浦平原。城中部由北嶽山、仁旺山、鞍山等環繞成內廓,中間形成盆地。
韓國第一大江——漢江自東向西穿城而過,把首爾分為南、北兩部分,流經市區的河流長度約41.5公里,寬度為400—1000米,水深達6—10米。江中由沖積而形成的兩個島嶼——汝矣島(約7平方公里)和蠶島上建有韓國最大的汝矣島廣場和全市最高的建築物、63層的國會議事堂及使館區。
首爾作為首都已有近600年的歷史,相傳公元前18年,百濟始祖溫祚王南下在今城址上修築慰禮城定都,後改稱首爾。公元392年—475年高句麗佔領這一地區,將漢江南北地區稱為北漢山州,把現在首爾附近稱為南平壤。7世紀中葉,新羅統一朝鮮後,將此地編入漢山州。高麗成宗(公元960—997年)將此地升格為楊州牧(高麗12牧之一),1068年又將其升格為三小京(西京、東京、南京)之一的南京,成為城市。1104年建成南京新宮,1308年升格為漢陽府。李氏王朝李成桂1393年在此大興土木,1394年遷都此,稱首爾府。1910年日本強占時,改稱京城府。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後,更名為朝鮮語固有詞,羅馬字母標記為「SEOUL」,語意為「首都」。1949年8月,韓國將首爾定為「首爾特別市」。
首爾市立美術館
首爾的經濟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迅速發展,60年代初,韓國實行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扶植大企業,大力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實現了經濟起飛。此外,首爾還大力發展旅遊業,首爾與日本、東南亞及歐美各國有航線相連,各國遊客可方便地自由來往首爾與歐美各國之間。在國內,首爾同釜山、仁川等主要城市也有高速公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首爾—仁川線是韓國第一條現代化高速公路。首爾—釜山高速公路途經水原、天安、大田、龜尾、大邱和慶州等工業中心城市,標志著韓國在擴建其交通運輸網路使其現代化的努力邁出了重要的一大步。首爾地下鐵路有5條線,鐵路體系總長度達125.7公里,居世界第7位。地下鐵路擁有最先進的設施,售票和收費系統全部實現自動化。
首爾還是韓國的文化、教育中心,設有首爾大學、高麗大學等大專院校34所。
市內保留著許多名勝古跡,主要景福宮、昌德宮、昌慶宮、德壽宮和秘苑(御花園)等。市區內的濃蔭下,古老的宮殿、廟宇等同直入雲霄的現代建築群交相輝映,顯示了首爾既古老又現代的歷史和時代風貌。
首爾也是遊客購物的理想天地,可以在市中心的新世界、樂天、美都波、東邦廣場等大型百貨商場購買免稅商品,首爾的免稅商品均為統一規定的價格。
2003年12月,韓國國會通過《新行政首都特別法》,決定將行政首都從首爾遷往中部地區。2004年8月,韓國政府最終確定並正式公布了新行政首都的地址,位於韓中部地區的燕歧—公州將成為新的行政首都。韓國政府定於2007年7月在燕歧-公州動工建設新行政首都,在2020年和2030年分別形成擁有30萬和50萬人口的城市。自2012年至2014年,韓國主要國家行政機關將遷往新行政首都。2004年10月,韓國憲法法院裁決,韓國國會2003年12月通過的《新行政首都特別法》違反憲法。韓國政府制訂的將行政首都從首爾遷往中部地區的計劃將因此被迫停止執行。
⑹ 韓國首都是漢城還是首爾
韓國首都是首爾。
2005年1月19日,時任市長李明博宣布漢城的中文名稱正式更改為「首爾」,並正式向中國方面要求協助改名,曾一度引發中國大陸內部的輿論討論。有認為其系出於「去中國化」或「自我文化中心」的想法。
二次大戰之後至亞洲金融危機前,作為韓國首都經濟快速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漢江奇跡」,並孕育了三星、現代等大型財閥。
(6)韓國京什麼城擴展閱讀:
2010年,韓國政府放棄從2003年以來遷都世宗市的計劃,首爾仍繼續維持首都地位。2010年11月,首爾市承辦二十國集團峰會。
2012年7月1日,世宗市正式啟用為行政中心城市後,青瓦台、韓國國會、大法院等重要國家機關仍然駐於首爾,而其他36個政府機構則於2012年9月至2014年年底期間陸續遷往世宗,陸續分擔首爾市的行政首都職能。
⑺ 韓國的首都是什麼
首爾
韓國首都首爾(Seoul,舊譯「漢城」)是韓國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也是全國陸、海、空交通樞紐。位於朝鮮半島中部、地處盆地,漢江迂迴穿城而過,距半島西海岸約30公里,距東海岸約185公里,北距平壤約260公里。全市南北最長處為30.3公里,東西最長處為36.78公里,總面積605.5平方公里,人口1027.7萬(2003年)。
(英:Seoul,韓:서울.舊譯「漢城」英:Hansong,韓:한성)
2005年1月,首爾(舊譯「漢城」)市市長李明博在市政府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把漢城市的中文譯名改為「首爾」,「漢城」一詞不再使用 。首爾歷史悠久,古時因位於漢江之北,得名「漢陽」。14世紀末朝鮮王朝定都漢陽後,改名為「漢城」。近代朝鮮半島受日本殖民統治期間,漢城改稱「京城」。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後,更名為朝鮮語固有詞,羅馬字母標記為「SEOUL」,語意為「首都」。
首爾全市被海拔500米左右的山和丘陵所環繞,市區的40%是山地和河流。整座城市北部地勢較高。北漢山、道峰山、鷹峰構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東北部有水落山、龍馬峰,南部有官岳山、三聖山、牛眠山等,東南部和西部是百米左右的丘陵,形成了首爾的外廓。城市的西南部為金浦平原。城中部由北嶽山、仁旺山、鞍山等環繞成內廓,中間形成盆地。
韓國第一大江——漢江自東向西穿城而過,把首爾分為南、北兩部分,流經市區的河流長度約41.5公里,寬度為400—1000米,水深達6—10米。江中由沖積而形成的兩個島嶼——汝矣島(約7平方公里)和蠶島上建有韓國最大的汝矣島廣場和全市最高的建築物、63層的國會議事堂及使館區。
首爾作為首都已有近600年的歷史,相傳公元前18年,百濟始祖溫祚王南下在今城址上修築慰禮城定都,後改稱首爾。公元392年—475年高句麗佔領這一地區,將漢江南北地區稱為北漢山州,把現在首爾附近稱為南平壤。7世紀中葉,新羅統一朝鮮後,將此地編入漢山州。高麗成宗(公元960—997年)將此地升格為楊州牧(高麗12牧之一),1068年又將其升格為三小京(西京、東京、南京)之一的南京,成為城市。1104年建成南京新宮,1308年升格為漢陽府。李氏王朝李成桂1393年在此大興土木,1394年遷都此,稱首爾府。1910年日本強占時,改稱京城府。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後,更名為朝鮮語固有詞,羅馬字母標記為「SEOUL」,語意為「首都」。1949年8月,韓國將首爾定為「首爾特別市」。
首爾的經濟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迅速發展,60年代初,韓國實行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扶植大企業,大力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實現了經濟起飛。此外,首爾還大力發展旅遊業,首爾與日本、東南亞及歐美各國有航線相連,各國遊客可方便地自由來往首爾與歐美各國之間。在國內,首爾同釜山、仁川等主要城市也有高速公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首爾—仁川線是韓國第一條現代化高速公路。首爾—釜山高速公路途經水原、天安、大田、龜尾、大邱和慶州等工業中心城市,標志著韓國在擴建其交通運輸網路使其現代化的努力邁出了重要的一大步。首爾地下鐵路有5條線,鐵路體系總長度達125.7公里,居世界第7位。地下鐵路擁有最先進的設施,售票和收費系統全部實現自動化。
首爾還是韓國的文化、教育中心,設有首爾大學、高麗大學等大專院校34所。
市內保留著許多名勝古跡,主要景福宮、昌德宮、昌慶宮、德壽宮和秘苑(御花園)等。市區內的濃蔭下,古老的宮殿、廟宇等同直入雲霄的現代建築群交相輝映,顯示了首爾既古老又現代的歷史和時代風貌。
首爾也是遊客購物的理想天地,可以在市中心的新世界、樂天、美都波、東邦廣場等大型百貨商場購買免稅商品,首爾的免稅商品均為統一規定的價格。
2003年12月,韓國國會通過《新行政首都特別法》,決定將行政首都從首爾遷往中部地區。2004年8月,韓國政府最終確定並正式公布了新行政首都的地址,位於韓中部地區的燕歧—公州將成為新的行政首都。韓國政府定於2007年7月在燕歧-公州動工建設新行政首都,在2020年和2030年分別形成擁有30萬和50萬人口的城市。自2012年至2014年,韓國主要國家行政機關將遷往新行政首都。2004年10月,韓國憲法法院裁決,韓國國會2003年12月通過的《新行政首都特別法》違反憲法。韓國政府制訂的將行政首都從首爾遷往中部地區的計劃將因此被迫停止執行。
2005年1月19日,韓國漢城市市長李明博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把漢城市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漢城」一詞不再使用。李明博解釋說,絕大多數國家都將「Seoul」按照與英文標記相似的發音來稱呼,隨著韓中兩國的往來與交流日益頻繁,「漢城」名稱造成的混亂越來越多。
漢城市經過一年多的意見徵求,確定用新的中文名稱「首爾」取代「漢城」。
韓國為何改稱本國首都「漢城」的中文名字?韓國漢城市市長李明博等韓國官方人員的解釋比較牽強。因為即使改換了「漢城」漢語的名稱為「首爾」,也存在著翻譯上及使用習慣上的混亂問題。況且,漢語中的外國地名也不都是以發音為根據翻譯的,如英國的牛津、劍橋等並非完全是音譯,美國的鹽湖城(SsltLakeCity)、阿肯色州的小石城(LittleRock)等完全是意譯。
「漢城」的稱呼則沿用了韓國古代歷史王朝的用法。1394年,李成桂將都城從開京遷移到了漢陽,正式命名為漢城(Hansung)。這一名稱在漢語中至今已經使用了六百多年。二戰結束以後,韓國將漢城稱為韓國語的「首都」(Sieur),英文音譯為Seoul,但是韓國的書面漢字仍然寫作漢城。因此,可以說,韓國這次改換首都的漢語名稱絕非像表面上解釋的那樣簡單,而是包含深刻的原因和其他方面復雜的考慮。
隨著19世紀末民族主義的崛起,韓國國內就出現了不能正確認識本民族文化和客觀評價中國文化對韓國民族文化影響,而擺脫漢語文化影響的思潮。韓國在二戰以後,民族主義思潮進一步發展,曾以法律規定,以韓國的表音字為專用文字。從1970年起,韓國小學、中學教科書中的漢字被取消,完全使用表音文字。
隨著韓國經濟的崛起,這種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進一步發展,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召開之前,韓國政府曾經下令取消所有牌匾上的漢字標記,以強調韓國的民族文化。
只是到了1999年2月,金大中總統才下令部分解除對漢字使用的限制。但對於這種解禁措施,韓國國內也存在著激烈的反對勢力,他們擔心這種措施將導致漢字的泛濫與韓國文字的消亡。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韓國改稱「漢城」的中文名字是本國民族主義在新形勢下的延續和發展的表現。
另外,「漢城」是中國人幾百年前至今一直習慣稱謂的名字。雖然它由韓國古代的先人所起,但現代的韓國人總覺得不是本國的名稱,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的漢朝。對於漢朝,一些韓國人又缺乏正確的歷史觀,認為漢武帝在朝鮮(專題,圖庫)設立的四個郡是對朝鮮半島的侵略。
因此,一些韓國人對這一名稱有不良的心理情結,有意更改譯名。
所以,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韓國官方為這次改名的解釋,僅僅是表面的,這是以國際慣例和便於國際交往來掩蓋更加深層的心理情結,努力擺脫漢字文化對韓國深厚影響的一種嘗試。
對此,我們應該持一種比較平和與理解的態度。朝鮮民族在歷史上深受日本侵略者的奴役之苦,大力弘揚朝鮮本民族的文化,加強自身民族文化的優勢地位,努力擺脫外來文化影響等措施,有可以理解的一面,不應該隨意扣上狹隘的帽子。
但是,另一方面,韓國自身在保持和發揚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對外來文化,特別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也應該採取揚棄的態度,不應該不分好壞一概拒絕。其實,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對朝鮮民族文化的產生、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貢獻作用。
在具體對待這次改名的問題上,韓國有權利更改本國首都的漢語譯名,但是中國以及其他漢語權的國家也有權接受或不接受這個新譯名。接受與不接受,這也是中國與其他漢語國家應有的權利,韓國應當予以尊重。因為對中國等這些國家來說,不僅僅是一個譯法上的問題,而涉及了歷史習慣、經濟費用等多方面的問題。
1988年成功舉辦夏季奧運會
⑻ 韓國的首都是哪裡
首爾,韓國首都,是世界第十大城市、朝鮮半島最大的城市,亞洲主要金融城市之一;也是韓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中心。
⑼ 韓國京畿道城南是個怎麼樣的城市啊
城南市(朝鮮語:성남시,Seongnam)是韓國京畿道中央的一個市,位於韓國首都首爾的江東區以南,比鄰首爾,是韓國首都圈的其中一個高速發展的新城市。城南市面積141.82平方公里,人口977,166人(2004年終統計)。由於現時城南市的人口接近100萬人,所以最近有要求升格為廣域市的請求。
面積:141.82平方公里 人口:1,023,009人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213.4人 下轄行政區:3區, 44洞。城南市距離首爾的市中心約26公里,北面是首爾市的江東區,東面是廣州市及河南市,西面是義王市、果川市,南面是龍仁市。 由於城南市距離首爾的江南區、瑞草區等副都心地帶非常近,它是不少打工一族的理想置業地點,加上國鐵盆唐線的開通,使當地人口急速上升。城南市取名於南漢山城之南側。公元前18年,百濟始祖溫祚王在城南市建立都邑。城南市原來是京畿道廣州郡的一部份,大韓民國建國初期開始開發。
1973年7月1日,根據在同年3月12日制訂的法律第2597號,從原來廣州郡的東遠面 (대왕면)、樂生面(낙생면,亦作金谷里)·돌마면和중부면的단대리·상대원리·탄리·수진리·복정리·창곡리組成新的城南市。全市分為三個區,分別是:西北部的壽井區(수정구)、東北部的中院區(중원구)及南部的盆唐區(분당구)。
⑽ 韓國首都漢城什麼時候改名叫首爾的,為什麼
在2005年1月,韓國政府宣布「서울」的中文翻譯名稱從「漢城」正式更改為「首爾」意味「首善之都」。
原因:在2005年以前,韓國的首都有兩個名字,韓語固有詞稱為「首爾」,漢字詞稱為「漢城」。為了規范起見,2005年韓國政府正式將漢城更名為「首爾」,因為一個城市有兩個名字,容易引起誤解。比如韓國有首爾大學,也有漢城大學,很多時候人們把漢城大學誤認為是首爾大學。
(10)韓國京什麼城擴展閱讀
韓國首都首爾名稱的歷史以及由來:
首爾最早的名稱是漢城,是高句麗的別都,三京之一。1392年,朝鮮太祖李成桂在開京(今開城)建立朝鮮王朝,1394年遷都漢陽,即今日之首爾。此後,漢陽一直都是朝鮮的首都。日據時代,漢陽降格為漢城府,直到與開城府一同被並入京畿道為止。
1945年復國後,再度從京城改稱為서울(英譯Seoul)」。朝鮮戰爭爆發後,原漢城(今首爾)在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和聯合國軍之間四度易手。韓國光復之後,獨立政府1948年起使用韓語固有詞「서울」(意思為「首都」),因當時無漢字名稱,故中國等繼續使用漢字名漢城稱呼。
1949年提升為特別市後,首爾也不斷向周邊地區擴張,直到1973年為止。首爾在1988年曾舉行過奧運會,2002年亦與日本東京合辦世界盃,首爾承辦了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的開幕式。2005年1月19日,時任市長的李明博正式宣布「서울」的中文譯名改為首爾,並通知中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