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十大壽有什麼禁忌
祝壽 為長輩慶祝生日叫過壽,六十九歲過七十大壽,俗稱整壽。祝壽的人主要是子女、女婿和晚輩至親,近鄰厚友也多臨識賀。整壽禮有壽幛、壽衣、壽人(糕點)、壽桃(面蒸)等;一般過壽只有壽人、壽桃。
生辰 商洛人對生辰甚為重視。嬰兒有看三天、過十天、過滿月、過百天、過周歲。中年人講究過三十六、四十九,俗稱「門檻子」。到這一天,家人用紅布做成紅褲帶系在腰間,或用紅布做成內衣穿上,意在消災滅難;老年人講究過六十大壽、七十大壽,表示祝賀。還有過七十三、八十四大壽的。主要因為孔子活了七十三、孟子活了八十四,認為這兩個年齡是老年人的門檻子,大慶大賀,以免災避難。過生辰日,窮苦人,無甚講究,有錢人,大操大辦,設大宴,前去祝賀的叫「吃生日」,送厚禮。給娃「過歲」,外婆家給送疆繩、銀鐲、銀鎖、銀項圈。
一般民間做壽七十歲為「大壽」八十為「上壽」九十歲為「老壽」、百歲為「期頤」都盛大祝賀。親朋好友送來賀禮,並演戲一面喝酒一面看戲,戲的內容以富貴長壽為主。壽宴中,一定要有「豬腳面線」這一道菜。壽星還要盛裝,坐在正廳接受子孫拜壽。但有些人因相信相命師「鐵口直斷」,某些年歲不敢作壽,以免被黑白無常帶走。
做壽老人(50歲以上)誕辰日的慶祝活動,逢十稱大壽,如「五
十大壽」、「六十大壽」、「七十大壽」等。但這種大壽並非真正逢
十,而是指49、59、69等逢九的歲數。因為九在十個數字中數值最大,
人們為討個吉利,故形成了這種慶「九不慶十」的風俗。作大壽前要
向至親好友發請柬,發放日期一般在作壽的前三日,否則為失禮。民
諺日:「三日為請,二日為叫,當天為提來。」親友接到請柬,便准
備壽禮屆時前往,俗稱「拜壽」。主人還要大擺壽宴,賓客痛飲,有
的還請來堂會,增加喜慶氣氛。
拜壽也稱「祝壽」。老人作壽時,親朋好友前來祝賀。禮物多為
壽桃、壽面、布匹及帶壽字的糕點。布匹俗稱「壽帳」,均掛在院中
天棚四周以向客人展示。壽帳上寫些吉祥語和被送者、送者姓名。送
給男子常用「仁者有壽」、「貴壽無極」,送女子則用「蓬島春藹」、
「壽域開祥」等。
壽堂一般設在堂屋,正面掛壽簾,兩旁配有對聯書些如「福如東
海」、「壽比南山」等古語。八仙桌上擺有香爐、蠟千、壽蠟、「本
命延年壽星君」神碼兒,以及黃錢、紙元寶、千張,使之下垂供案兩
旁。條案上擺壽桃、壽面等寓意長壽的食品。八仙桌正前方地上放置
一塊紅墊子,供拜壽者跪拜時用,平輩以上者拱手,以下者叩頭。
送燈花兒燈花用彩色燈花紙捻成花形,蘸上香油,燈花的數目比
作壽者的歲數要多兩個,一個為「本命年」,一個為「增壽年」。晚
間由作壽者上香點燃,由其子女每人托一燈盤,列隊至大門外與神碼、
敬神錢等共焚之。
坎兒年人到年老時壽命上的關口,北京有句老話:「三十三大拐
轉,六十六不死掉塊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又「人
活五十五,閻王數一數。」33、55、66、73、84都為坎兒年。人們認
為,人活到這個歲數如果度得好便能長壽,否則,便可夭折。人們為
了長壽,所以在坎兒年倍加小心,並想辦法「破解」以圖長壽。常用
的辦法是系紅布腰帶,傳說紅色可以避邪消災。老北京還有在本命年
和60歲以後系紅布腰帶的習俗。
送篇祝壽主持詞
祝壽主持詞
各位來賓、各位親朋好友,大家中午好:
又是一個萬物爭榮的盛夏,也到了五月花季盛開的時候,在公元2005年5月14日這個美好的日子裡,我們歡聚一堂,在這里為陳喬壽老壽星舉行七十大壽儀式。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老壽星及其家屬,向在座的各位至以最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掌聲)
今天我受老人兒子的委託,做此次壽宴的主持人。說句實在話,我並沒有播音員那磁性的嗓音,但為了表達我對老人的一片祝福心情,我滿臉微笑地登上這主持的舞台,還希望大家能給我以掌聲鼓勵。(謝謝)
在這里我謹代表所有的嘉賓,祝願老人家增福增壽增富貴,添光添彩添吉祥。
諸位朋友、各位來賓,今天真是群賢畢至,鼓舞歡欣。前來祝賀的有老朋友、老鄉親,還有不少放下農忙趕來的親屬們,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前來赴宴、祝福。這正是:親朋共享天倫樂,歡聲笑語壽滿堂。
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老壽星名字的最後一個字是「壽」字,寓意就是福壽滿堂、歡樂遠長。在這里讓我們共同祝願老壽星壽比南山、天倫永享。
「人生七十古來稀」,在七十年的風雨中老人家寒心茹苦地將六子二女扶養成人。七十年風風雨雨,七十載生活蒼桑。歲月的淚痕消消地爬上了他的額頭,將老人家的雙鬢染成白霜。大千世界裡,孩子們把心中的話語都灑向老人那寬厚慈愛的胸膛。「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認真工作,發奮圖強」簡單的話語,讓兒女鐫刻在心,永記不忘。老人的辛苦並沒有白費,在他的教育下,子女們都已經長大成人,為老人贏得了無尚的榮光。現如今老壽星一家是五世同堂,正可為兒子孝,兒媳能,女兒賢,女婿強。就連在校學習的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們也是聰明伶俐,成績優異,捷報平傳,後繼有人。(掌聲)
讓我們一起恭祝老壽星,福如東海,日月昌明。松鶴長春,春秋不老,古稀重新,歡樂遠長。同時也祝願在場嘉賓的每一位來賓都幸福安康!最後祝各位來嘉賓萬事如意,心想事成,讓我們共同渡過這美好的時光,下面我宣布壽慶正式開始。
首先,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請老壽星的家人把老壽星扶上壽堂。(請放鞭炮)
下面舉行拜壽儀式。
首先請老壽星的兒子輩代表獻祝壽詞。
請老壽星的孫子代表輩獻祝壽詞。
1、請老壽星的兒子、兒媳上堂拜壽
一拜,祝老壽星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二拜,祝老壽星日月昌明、松鶴長春;
三拜,祝老壽星笑口常開、天倫永享。
(請老壽星的兒子、兒媳們獻壽詞)
請老壽星為兒子、兒媳們回贈祝願詞
2、請老壽星的女兒、女婿上堂拜壽
一拜,祝老壽星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二拜,祝老壽星萬事如意、晚年幸福;
三拜,祝老壽星生日快樂、後福無疆。
(請老壽星的女兒、女婿們獻壽詞)
請老壽星為女兒、女婿們回贈祝願詞
3、請老壽星的孫子、孫女上堂拜壽
一拜,祝老壽星吉祥如意、富貴安康;
二拜,祝老壽星事事順心、幸福長伴;
三拜,祝老壽星笑口常開、身體安康。
(請老壽星的孫子、孫女們獻壽詞)
請老壽星為孫子、孫女們回贈祝願詞
4、請老壽星的外孫子、外孫女上堂
一拜,祝老壽星壽比天高、福比海深;
二拜,祝老壽星日月同輝、春秋不老;
三拜,祝老壽星生日快樂、福星高照。
(請老壽星的外孫子、外孫們獻壽詞)
請老壽星為外孫子、外孫回贈祝願詞
這正是喜看兒女站堂前,只願家風代代傳。讓我們一起點燃生日蠟燭,唱起生日歌,共同祝願老壽星增富增壽增富貴,添光添彩添吉祥。一家人歡聚一堂,共享天倫之樂,共創美好未來。
請攝像師為老壽星全家照張全家福。(照完後)
現在有請老壽星吹滅生日蠟燭,分享生日蛋糕。(奏生日快樂)
各位朋友、各位來賓壽慶到此就結束了,有請老壽星起駕入席,同大家共進壽宴。壽宴後有陸良縣工人文化宮管樂藝術團為大家帶來精彩文藝節目。
2. 老人60歲過大壽要注意些什麼有的老人過完壽沒多久就去世這是為什麼呀
老人60歲過大壽,並沒有什麼要注意的,只要不過度的飲酒,過度的興奮就可以,但是過完沒多久就去世,可能是身體原因
3. 老人60歲生日有什麼講究
較為普遍的做法是:在老人生日當天,子女或親友攜帶壽糕及食品等給老人祝壽,午間共餐,晚輩及親友向老人敬酒、祝辭,有的唱《祝您生日快樂》歌曲,也有的在壽糕上點燃與年齡相同數量的蠟燭,以表示老人健康長壽。祝福你全家快樂安康!
4. 韓國人忌諱什麼啊 幫幫忙!!!
韓國人有什麼忌諱
民俗風情
一、姓氏與鄉親觀念
韓國人的姓名大都三個字,少數是二個字。第一個字是姓,第二個字和第三個字是名,其中有一個字表示宗代,這個字一般附在男子的名字中,每一代都不同,可任意放在第二個或第三個字的位置上。據李朝末期《增補文獻備考》記載,韓國的姓氏計有496個,但在1960年的一次調查中,發現只有411個,其中最大的10個姓氏是:金(約佔21.7%)、李(約佔14.8%)、朴(約佔8·5%)、崔、鄭、姜、趙、尹、張、林。大多數是單姓,少數為復姓,如鮮於、雨宮、岡田、長谷川等。法律規定,同籍貫同姓不能結婚。如擅自強行結婚,不僅父母不予承認,而且政權機關也不予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是,近年來,要求取消這條規定的呼聲很高。
韓國人"血緣"、"鄉土觀念"非常強,親戚關系網特別發達,即使是遠親,交往也都比較膊,同鄉往往是見面熟。政治關系也受地域觀念的影響,選民一般只支持本地區的候選人。強烈的鄉土觀念也造成一些消極影響,如慶尚南北道與全羅南北道就存在地區對立。一千多年前,慶尚道是古代新羅國家的發祥地,金羅道是古代百濟國家的所在地,後來新羅滅百濟統一了國家。由於歷史的原因,自古至今統治韓國的大多是慶尚道人,朴正熙、金斗煥、盧泰愚和金泳三等四位總統、大財閥李秉哲(三星)、具仁會(金星)、金宇中(大字)和70%-80%的軍隊高級將領都出身於慶尚道。而在野黨最有名的領導人金大中、反對獨裁政權的著名詩人金芝河等均出身全羅道。1980年的光州反政府暴動也是發生在全羅道。
二、禮儀與忌諱
(一)禮儀
韓國受儒家教育的影響很深,禮儀方面的特點是重視地位、輩分、老幼、男女之別,對地位、輩分高的,對年長者和男性都要表示尊重,說話要用尊稱(韓國語持有的語法形式),見面要先問候,同行時要讓路,不能走在他們的前面。在家庭中,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提倡「賢妻良母」氣家務勞動幾乎全落在婦女身上。男女7歲以上不能同席。家庭經濟好些的,婦女婚後大多不參加工作,即使參加工作,報酬也比男子低。近年來女權運動有所發展,爭取男女平等、同工同酬,要求將女性公務員的退休年齡從43歲改為50歲等。
1、問候認識的人見面時,一定要相互問候,可視身份關系用點頭、鞠躬、握手或擁抱等形式。
2、介紹家裡來客人時,父母與客人相互行禮,再向子女介紹每來客的身份、稱呼,並要求子女向客人們行鞠躬禮或行跪拜禮。如是在工作單位,則先將本單位的人介紹給來訪的客人。
3、招待韓國人十分好客,招待客人往往是盡其所能,將家中最好吃的都拿出來,而客人應盡量多喝多吃,吃得越多越能顯示感情的深厚。韓國男子普遍好飲臼酒,且酒量很大,互相敬酒,邊喝邊談邊唱,極為熱鬧。中國史書《魏史東夷傳》中就記述了韓國人飲酒、唱歌、跳舞的習俗。據世界衛生組織(WHO)1981年的調查統計,韓國每年每人平均消耗的白酒量是9.2公升,名列世界前茅。飲酒時按身份、輩份的高低就座,依次斟酒。位高者先舉杯,依次相隨。地位相差太大的人不能同桌而飲,因情況特殊不得已時,地位低的人應背臉而飲。相互碰杯時,身份低的人應用杯沿碰對方的杯身,不能平碰,否則是失禮。地位低的需向地位高的人敬酒時,應徵得其同意,上前敬酒時,先鞠躬,說些祝賀的話,右手持瓶,左手托瓶底。要注意的是,敬酒人只斟酒,而不陪飲,離開時也應鞠躬。接受敬酒的人要說些答謝的話。身份地位相似的人相互敬酒時,要相互斟酒,碰杯對飲。
4、敬煙向客人敬煙也是韓國人自古以來就有的習慣。但是,一般情況下身份地位低的人不能在身份高的人面前抽煙。子女絕不能在父母面前抽煙,更不能向其借火或接火。
5、注意穿襪子進韓國人家裡要脫鞋,到韓國式食堂進餐也要脫鞋,因此一定要注意穿干凈的襪子。襪子不幹凈或有破洞是失禮行為,被人看作沒有教養。入座時,賓主都要盤腿席地而坐,不能將腿伸直,更不能叉開。
(二)忌諱
韓國人普遍忌"四"字。因韓國語中"四"與"死"同字同音,傳統上認為是不吉利的,因此,在韓國沒有四號樓、四層樓、四號房,軍隊里沒有第四師,宴會廳里沒有四桌,敬酒不能敬四杯,點煙不能連點四人。此外,孕婦忌打破碗,擔心胎兒因此而裂嘴;婚姻忌生肖相剋,婚期擇雙日,忌單日;節慶期間要說吉利話;男子不要問女子的年齡、婚姻狀況;打噴嗖、打幅時要表示歉意;剔牙要用手或餐巾蓋住嘴;交接東西要用右手,不能用左手,因傳統觀念上認為"右尊左卑",認為用左手交接東西是不禮貌的行為等等。
三、服飾和帽飾
現代韓國男子多穿西裝,女子著連衣裙,款式很多。傳統服飾富有民族特色,男裝主要有襖、褲、坎肩、長袍等。襖多為白色,稱"則高里",襖的右襟在里,左襟在外,用襖帶在右胸前系以一定式樣的活扣。褲稱"巴基",褲的襠、腿和褲腳都較肥大。坎肩套在襖外,顏色花紋較豐富。女裝的最大特點是襖短,緊貼身。裙子分長裙和筒裙,長裙長及腳跟,是婚後婦女穿的,婚前婦女穿筒裙,長及小腿,腰間有許多細糟。婦女做飯洗衣時還穿圍裙,稱"幸州裙"。"幸州裙"的名稱是有歷史來歷的。傳說公元1593年2月,日本出兵圍攻離漢城20多公里的幸州山城。城中軍民在權律將軍指揮下,進行決死戰斗戶。幸州就婦女用圍裙運石頭支前,有力地鼓舞了守城將士的士氣,打敗了敵人,守住了城堡。從此,韓國婦女系的圍裙就改稱"幸州裙"。
韓國婦女喜歡戴頭巾。頭巾分為三角巾和四方巾,料子有絲綢、緞及化纖等。有的印花,有的綉花,年老的婦女多用白頭巾。男子外出勞動、旅行或生病在家時,頭上常纏一條毛巾,既可防塵土,又可擦汗洗臉。韓國民間傳統的男帽式樣很多,大體有:1、岩巾。用馬尾編成的一種帽子,頂部前低後高,呈梯形,現在戴的人已很少;2、笠.男人戴的一種寬檐帽子,最流行的是一種黑笠,呈圓筒狀,罩於頭頂,帽檐很寬,用來遮陽、擋雨雪。製作的材料為蘆葦、竹箴、松籮、綢緞、棉布、紙和馬察等;3、冠。亦稱紗帽,用人發或黑色馬寨編織而成。有方形、扇形和復翼形等。男人尤其是老年人有戴冠的習俗,一直沿襲到現在。
四、飲食習慣
韓國人對飲食很講究,有「食為五福之一」的說法。韓國菜的特點是「五味五色」,即由甜、酸、苦、辣、咸五昧和紅、白、黑、綠、黃五色調和而成。韓國人的日常飲食是米飯、泡菜、大醬、辣椒醬、鹹菜、八珍菜和大醬湯。八珍菜的主料是綠豆芽、黃豆芽、水豆腐、干豆腐、粉條、椿梗、藏菜、蘑菇八種。
韓國人特別喜歡吃辣椒,辣椒面、辣椒醬是平時不可缺少的調味料。這與韓國氣候寒冷濕潤、種植水稻,需要抗寒抗濕有如泡菜是具有韓國民族特色的冬季必備副食品。每年11月,把白菜、蘿卡洗凈晾乾之後,加辣椒、蒜、蔥、海鮮等各種調味料,用大缸掩漬起來,密封半個月至1個月後食用。每個家庭主婦都有腌制泡菜的獨特手藝和秘方,因此泡菜的口味,每家各不相同。
韓國人愛吃牛肉、雞肉和魚,不喜歡吃羊肉、鴨子以及油膩的食物。狗肉是他們喜歡吃的肉食之一。
韓國多泉水,泉水干凈清涼甘美,因兩韓國人一般不喝茶和開水。
韓國人都習慣在矮桌上吃飯,小桌上擺有飯碗、湯碗、盛醬的小碟,以及裝小菜的盤子。吃飯也使用筷子和湯匙。
韓國著名的鄉土名菜主要有:各種生魚片、木浦臭酶魚、光州燉乳豬、烤牛肉、生拌牛胃(即牛百葉)、人參雞、神仙爐(即悅口子湯,類似中國的火鍋)。
韓國人的飲食離不開脆製品,種類很多,主要為泡菜和腌魚。
韓國人喜愛喝湯。湯是韓國人飲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就餐時所不可缺少的,種類很多,主要有大醬湯、狗肉湯等。
韓國人常吃甜點、糕點和麵食,主要有麥芽糖、油蜜果、打糕、蒸糕、發糕、甲皮餅,油剪餅、冷麵等。
韓國人的日常飲品,包括酒類和軟飲料兩大類。三亥酒是一種濁酒,它的歷史可追溯至新羅、百濟、高句麗時期。因系農家當釀制,俗稱農酒,清蜜混氈,但酒精度低,清涼可口;此外,還有保存期長的清酒和適宜冬天釀制的甘酒。軟飲料主要有民間自製的花茶和柿餅汁,前者與中國的花茶同名而實質不相干,後者多在元旦時飲用。
五、人生習俗
韓國人從出生到成人,要舉行許多儀式,現在已逐漸簡化。傳統的儀式主要有:
掛禁線生孩子的人家,必需在大門上攔根草繩,俗稱禁線。如生男孩,就將木炭、松枝和辣椒夾在草繩上;如生女孩,就將木炭、松枝和紙條夾在草繩上。禁線要掛21天,凡服喪與患有病者均不得進入。
三七嬰兒出生後的第蘭個7天稱蘭宅,婆婆要為產婦做特別好的食物,並把蒸糕和海菜湯分送給親戚、朋友和鄰居,表產婦和嬰兒健康無恙,此後近親可來探望。
取名一般由父親在滿月前為嬰兒取名。
賣子有些家庭怕孩子夫折,就認樹木載文在壁為父,祈其保佑孩子無病無災、健康校壽。為此,小孩的名字要作相應的改動。
百日嬰兒出生100天稱百日。這一天要宴請親友和鄰居。客人們向產婦和嬰兒贈送小衣服和禮品,祝願嬰兒健康成長。
周歲小孩出生一周年這一天?交母給櫻兒穿上彩虹衣服進行「抓周」到了現代,多為孩子周歲留影紀念;然後親戚朋友前來祝賀,主人設宴招待。
冠禮男子20歲時進行加冠禮節,表示已長大成人。古代冠禮禮儀式繁縟,現在已大大簡化,甚至不再進行了,儀式一般選陰歷正月的吉日進行。
笄禮女子年滿15歲舉行結發插替的儀式,一般由受笄者母親主持。
花甲60周歲生日稱花甲。祝賀花甲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儀式一般在長子家中進行,親戚朋友也來祝壽。祝壽儀式很隆重,兒孫、親朋按輩份依次施禮,贈送禮品,祝老人長壽。
進甲70周歲為進甲。父母到了進甲之年,子女們要為老人祝賀生日。儀式與祝賀花甲相同
六、民間游藝及農樂歌舞
(一)民間傳統游藝
韓國人民自古以勇敢、智慧、樂觀而著稱,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創造、學習和發展了許多帶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游藝活動。
鞦韆韓國婦女和兒童逢年過節時的一種傳統游戲。比賽時以高度決定勝負。一般是指定一個樹梢為目標,看誰能踢到或咬到。有的是掛一個鈴鐺,秋干越盪越高,鈴鐺也越升越高,直到腳碰不到為止。
撓撓板韓國婦女喜愛的一種娛樂活動。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廣泛的群眾性。每當農歷正月十五、五月初五、八月十五,婦女們穿上節日服裝,聚集在一起,參加燒曉板活動,盡情歡樂。有雙人跳、四人跳,既可比高度,又可比翻跟斗、鑽圈等驚險技巧。
績麻韓國婦女用麻或棉紡線時,往往是十幾戶甚至幾十戶在一起,相互幫助,邊勞動邊唱歌。
場院舞在農家場院舉行的一種舞會。舞會開始由樂隊進行演奏,繼而姑娘們持手絹表演舞蹈,接著青少年跳刀舞,最後是簫笛等樂器獨奏。
摔跤亦稱角戲、角力、角抵,是韓國人男子傳統的節日體育比賽活動之一。冠軍可得大黃牛一頭,其餘的按名次可豬、羊、雞、鴨獎品。
射箭韓國男子喜愛的節目競賽項目之一。根據射的距離遠近和中靶環數多少而定名次,比賽時,選手們身穿民族服裝,場面極為壯觀熱鬧。
拔河節日時常舉行倒的一種附傳統姍游戲,參加人數常達幾百至幾千。韓國的拔河與一般的拔河有很大不同。拔河用的草繩有主幹繩分支繩之分,根據參加人數,確定繩的粗細長短,幾百人參加比賽的主幹繩直徑為50-60厘米左右,長300-400米,每隔1-2米拴一根分支繩,多的有100多根支繩。正月十二日和十三日,先舉行兩村兒童的拔河比賽,規模較小。第二天進行大規模的成年男子拔河比賽。勝方除獎品外,還可扛走負方的全部拔河繩,回村舉行慶功活動。
馬術人騎在馬上表演各種技巧。有單人表演也有雙人表演。
除上述活動外,還有投石戰、車戰、擲骰、賽風箏、投壺、游覽勝地、陞官圖等娛樂游戲
(二)農樂歌舞
農民自春天准備耕種開始,到秋收為止,根據勞動內容不同,唱不同的歌,跳不同的舞。比較主要的勞動歌有:送肥歌、春耕歌、插秧歌、打麥歌、磨鐮歌和豐收歌等。主要的舞蹈有農樂舞、互助舞和嗡嗨呀舞等。
七、住房
韓國民間的傳統住房很有特色,反映了韓半島溫和美麗的自然條件和過去人們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活動的特點。傳統的住房都是平房,根據住房的位置和布置,可分為以下三類:
單排房由里間、外間和廚房組成。每個房間都有向外開的門,各間還有相通的小門,里間和外間的正面有前廊。里間和外間的地面為一長方形火炕,中間用拉門或間壁隔開。單排房前院有籬笆院牆,正面有大門。
雙排房由後面的正房和前面的門房組成,中間兩側以籬笆連接,構成庭院。正房由里間、外間、前廊和廚房組成,門房中間有門洞,右側有客房,左側分為客房與畜舍。庭院有正門和側門,來客從正門出入。
直角房由正房和廂房連接而成直角形。正房與廂房相接處有一寬敞廚房。正房由廚房、里間(有的里間又分上里間和下里間)、外間和前廊組成;客房分上客房、下客房和小走廊。每個房間都有向外開的門,相鄰房間還有小拉門相通。以籬笆圍成庭院。
四合房亦稱井字房,是一種四合院型的住宅,由直角房加上廂房和門房構成。廂房有兩間庫房,有的也住人;門房有兩個房間和簡易廚房,還有門洞和畜舍。
客人串門須先打招呼,主人回話後,客人把鞋脫在走廊,從正門進入外間,不能從廚房或里間進入外間。有廂房的家庭,專門設有客房,客人在客房與主人敘話。
以前封建禮教嚴格的家庭,成年男子一般不進廚房,男客人更不能隨便進入廚房。現在雖已不注意這種習慣,但男客人無特殊情況也應盡量避免進入。
八、婚姻及喪葬
(一)婚俗
韓國的婚姻習俗是傳統婚俗、新式婚姻和宗教婚禮並存,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韓國的婚姻習俗發展變化較大,主要表現為:一是結婚年齡從低漸高,過去13~14歲甚至更小的男孩就要娶一個比自己大幾歲的妻子,目的在於早抱孫子,並由妻子把丈夫侍養成人。現在法律規定男子20歲,女子18歲才能結婚,但在實際生活中,男女都致力於工作和學習,結婚比法定年齡還要晚。二是婚禮從繁變筒,費用大大減少。無論是結婚程序、賓客人數或是慶賀延續的時間和方式等等都日趨簡化,使人們從沉重的精神、經濟負擔中解放出來。新式婚姻是自由戀愛,訂婚儀式可有可無,結婚儀式各地雖不盡相同,但大體有如下程序:在音樂聲中,穿著婚禮服的新郎、新娘入場,相互致禮;主婚人介紹新郎、新娘簡歷,宣讀結婚證書,新郎和新娘互換禮品;主婚人致詞,男女方代表講話,新郎、新娘致答詞,來賓致詞祝福;在樂曲聲中新郎、新娘退場。儀式結束後,由男方設宴招待客人,人們載歌載舞,為新人祝福。
韓國傳統的舊式婚姻程序多,禮儀很繁雜,大體包括以下程序:議婚經媒人介紹,男女雙方家長為自己的兒女商議婚事和訂立婚約稱議婚。按慣例,男女雙方是依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訂立婚約的。
納彩訂婚時,男方派人給女方送聘禮,亦稱"送函"(本盒)。函內裝書信與青、綠兩色的彩緞,供女方做上衣和裙子用。女方還要復信。
納幣結婚時,男方用兩個箱子,分別裝"禮狀"(書信)和禮品。禮品用紅絲線系好,先裝紅緞,後裝青緞。箱子由男方未婚的親友送到女家。
涓吉結婚前,女方將選定的結婚日期函告男方稱涓吉。婚前女方要按雙方的四柱、五行進行占卜(稱"宮合),並選擇結婚的良辰吉日。
迎親結婚當日,新郎早起,穿好結婚禮服(紗帽、團領、胸背、綉帶、黑靴),向父母行拜禮,由父母到祠堂告祝拜祖。此後,新郎騎馬與隨行者一道去新娘家迎親。隨行者中的上客,系指新郎的父親或叔父,需抱"木雁"同行。一路上撒鹽,以示視賀。新娘頭戴絲絨花冠,身穿美麗的彩虹婚服,向父母告別,父母則再三叮囑要孝敬公婆,注意禮節。親屬簇擁新娘,送到中門。在院中,新郎與新娘進行"奠雁"儀式。所謂"奠雁",就是指新郎抱雁進入女家,置於桌上,並拜見岳母,請她給雁喂面條,表示新婚夫婦將如大雁一樣愛情專一,白頭借老。獻雁之後,新娘出來會見新郎,相互鞠躬,以藍、紅兩色絲線連結手腕,共飲三盞交杯酒,並交換結婚戒指。接著新娘在母親或親屬攙扶下來到轎前,新郎掀開轎簾,新娘進入轎內。新郎騎馬在前引路,花轎尾隨其後。路過城惶廟時,要以白布條拴在廟前。花轎到新郎家後,新郎下馬入院,花轎隨後越過用草燃起的篝火,才能進院門。迎接的人向花轎投撒豆粒。院子的地上鋪著草席,桌子上點著一對花燭,放著二個插有松枝和竹子的花瓶,幾盤栗子、棗子和柿餅,另外還放有一隻母雞和一隻公雞。新娘下轎入院時,先向雁(由新郎家的人抱著站在院里)鞠躬致敬,與新郎對拜,相互敬酒,宴請賓客,進入新房。進新房以後,新郎揭掉新娘的蓋頭,親戚朋友可以捅破窗戶紙偷看,因此房中往往備有屏風,以利遮擋。新房中的燭火不能用嘴吹滅,必需用筷子或剪刀剪滅,否則據說夫婦之中必有一人會失去好運。結婚時,新郎、新娘一定要吃兩樣食品,一是冷麵,面條長,象徵白頭借老幸福安康;二是圓形的大年糕,象徵花好月圓,夫妻相親相愛,生活美滿。婚禮當天要宴請賓客。
披露宴婚後第二天,新娘拜見公婆後,公婆為答謝新娘而舉行的家宴叫披露宴。要邀請親友和鄰居參加,對因年邁或貧寒而不便赴宴的人,要送去酒食和菜餚,以表示對他們的尊敬和關心。
再行結婚儀式後的第三天,新郎和新娘去妻子家拜見岳父、岳母及親戚,這叫再行。
覲親新婦回娘家拜見雙親稱現親。婚後兩個月或滿一年時,新婦由丈夫或公公陪同,帶著食品和禮物回娘家拜見父母。個別地方有三年之內不許覲親,甚至終生不能回娘家的習俗。但聰明的人想出了中途相遇的補救辦法,就是親家之間,事先約好時間、地點,婆家為媳婦備好食品並送到約定之處,同娘家人會面並在野外聚餐。
以上這種傳統婚俗,不僅禮儀繁多,而且帶來很重的經濟負擔。現在民間逐漸出現新式結婚儀式,但仍有些人沿襲傳統婚俗。
5. 60大壽有什麼講究
一、設壽堂的講究。
壽堂是行禮拜壽的地方,一般會設在家裡的正廳。廳堂掛寫著壽星的姓名和六十歲大壽的橫聯,中間高懸一個斗大「壽」字,左右兩邊及下方為一百個形體各異的福字,表示百福奉壽,福壽雙全,希望老人壽比南山高、福如東海大。兩旁供福、祿、壽三星。堂下鋪紅地毯,兩旁放壽屏、壽聯,四周錦賬作襯托。廳堂正當中擺設八仙桌、太師椅、長條幾,桌上擺放銀器或瓷器,並供奉、壽面、壽魚、壽糕、壽果壽酒、壽桃等。並且用壽燭、或長壽燈來照明。
二、見面拜壽的講究。
六十大壽是人邁進另一個境界的一天,這一天親朋好友都攜禮來拜壽。這時候,壽星身穿新衣,坐在壽堂中,接受直屬後輩的祝福和叩拜。待眾賀客來拜時,壽星要迴避直接受拜。客到時,壽星來招待賓客向上堂空位拜揖,接著由子孫答拜。
三、送壽禮的講究。
一般人六十歲之前生日不講究別人送的禮,而到了六十歲大壽,壽禮就有講究了。壽禮的種類豐富多樣,可以是衣服,可以是壽金,也可以是食物。其中食物的講究比較多,最重要的是不能缺少壽糕、壽桃和長面條,現在也有人用生日蛋糕來代替壽桃。
四、擺壽宴的講究。
在壽堂上拜完壽禮送完壽禮就可以辦壽宴了。首先要壽星吃又細又長的長壽面,寓意著老人壽祿永久。然後壽宴正式開席,六十歲的壽星坐在上座。接著需要長子跪下舉過頭送開頭三碗菜上餐桌,以示對客人的謝意。然後客人高呼換人,這時候才由幫忙人上菜。
五、穿戴的講究。
坎兒年人到年老時壽命上的關口,北京有句老話:「三十三大拐轉,六十六不死掉塊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又「人活五十五,閻王數一數。」33、55、66、73、84都為坎兒年。人們認為,人活到這個歲數如果度得好便能長壽,否則,便可夭折。人們為了長壽,所以在坎兒年倍加小心,並想辦法「破解」以圖長壽。常用的辦法是系紅布腰帶,傳說紅色可以避邪消災。老北京還有在本命年和60歲以後系紅布腰帶的習俗。
6. 60大壽的過法有何說法
六十大壽五九過,好多地方都這樣。我老家上海,上海人管年歲稍長的人過生日叫「做壽」。逢十「大生日」要做「大壽」。人問了「做九還是做十?」沒有一個說做十的。為什麼?巧了,上海話「十」、「賊」同音,誰願意做賊(十)呢?再者說,五九做了六十大壽,整六十還可以在至親好友中慶祝一番。因為五九已經做過壽,六十做不做也沒人問你了。一個生日兩回做,對老人來說也是件風光體面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7. 六十大壽為什麼不能過
一般民間做壽七十歲為「大壽」八十為「上壽」九十歲為「老壽」、百歲為「期頤」都盛大祝賀。親朋好友送來賀禮,並演戲一面喝酒一面看戲,戲的內容以富貴長壽為主。壽宴中,一定要有「豬腳面線」這一道菜。壽星還要盛裝,坐在正廳接受子孫拜壽。但有些人因相信相命師「鐵口直斷」,某些年歲不敢作壽,以免被黑白無常帶走。
做壽老人(50歲以上)誕辰日的慶祝活動,逢十稱大壽,如「五
十大壽」、「六十大壽」、「七十大壽」等。但這種大壽並非真正逢
十,而是指49、59、69等逢九的歲數。因為九在十個數字中數值最大,
人們為討個吉利,故形成了這種慶「九不慶十」的風俗。作大壽前要。
8. 60大壽有什麼講究
一、設壽堂的講究。
壽堂是行禮拜壽的地方,一般會設在家裡的正廳。廳堂掛寫著壽星的姓名和六十歲大壽的橫聯,中間高懸一個斗大「壽」字,左右兩邊及下方為一百個形體各異的福字,表示百福奉壽,福壽雙全,希望老人壽比南山高、福如東海大。兩旁供福、祿、壽三星。
堂下鋪紅地毯,兩旁放壽屏、壽聯,四周錦賬作襯托。廳堂正當中擺設八仙桌、太師椅、長條幾,桌上擺放銀器或瓷器,並供奉、壽面、壽魚、壽糕、壽果壽酒、壽桃等。並且用壽燭、或長壽燈來照明。
二、見面拜壽的講究。
六十大壽是人邁進另一個境界的一天,這一天親朋好友都攜禮來拜壽。這時候,壽星身穿新衣,坐在壽堂中,接受直屬後輩的祝福和叩拜。待眾賀客來拜時,壽星要迴避直接受拜。客到時,壽星來招待賓客向上堂空位拜揖,接著由子孫答拜。
三、送壽禮的講究。
一般人六十歲之前生日不講究別人送的禮,而到了六十歲大壽,壽禮就有講究了。壽禮的種類豐富多樣,可以是衣服,可以是壽金,也可以是食物。其中食物的講究比較多,最重要的是不能缺少壽糕、壽桃和長面條,現在也有人用生日蛋糕來代替壽桃。
四、擺壽宴的講究。
在壽堂上拜完壽禮送完壽禮就可以辦壽宴了。首先要壽星吃又細又長的長壽面,寓意著老人壽祿永久。然後壽宴正式開席,六十歲的壽星坐在上座。接著需要長子跪下舉過頭送開頭三碗菜上餐桌,以示對客人的謝意。然後客人高呼換人,這時候才由幫忙人上菜。
60大壽的相關說明
民間有"不到花甲不慶壽"的說法,到了花甲之年的人的生日才能稱為大壽。其實,我們的六十大壽是過的虛歲生日,這時候的實際年齡是59。因為「九」取長久之意,人們認為九是最尊,最大的數字,寄寓著老人從做壽開始越活越長久的美好願望。無論貧貴,為老人舉行壽宴都是我們孝心的表示。
人生匆匆,時光荏苒,在六十歲大壽這一天,注重六十大壽的講究為老人祝壽,無論家庭貧富,無論祝壽規模繁簡,無論壽宴大小,都是兒女們對長輩的美好祝願,表達了子女們的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