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開實體店 從韓國代購化妝品 該怎麼做
樓下的回答我就有點不明白了,代購本身就是違法的,哪來的代購手續?但是你說的一定要保證貨源我是非常贊同的。賣正品心裡坦盪。
不知道樓主要開多大的實體店,規模不知道,沒法給你具體的建議,還是小投入開個小店比較好,囤貨不要太多,盡量囤些暢銷品。實體店引流確實要高於微信的。只要你讓別人相信你是正品代購,客戶還是會有的。但是,恕我直言,開實體店的正經代購不多。一部分原因就是當你代購的東西滿足不了你的客戶需求了,你賣不賣假貨呢?相信你是正經代購的客戶,如果你開了某寶店,她就會懷疑你是否會售假,某寶的客戶和微信的客戶不是一個檔次的,某寶大部分人是奔著價格去的,他們不明白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所以,樓主要慎重考慮一下這個問題額。
正品韓代真的非常難做,如果遇到了,w且y行9且8珍5惜1吧17
『貳』 在韓國,孫正義再造「阿里巴巴」,他是否會成為下一個馬雲
在韓國,孫正義再造“阿里巴巴”,他不會成為下一個馬雲。理由如下:
第一:韓國的經濟環境不適合發展電商雖然電商在中國的發展非常的順利,而且電商的普及率很高,但是在韓國就不一定適合了。韓國跟中國經濟大環境最大的不同在於,韓國的實體經濟佔比很高。韓國跟日本一樣,遍地都是便利店,而且各大商場的活動很多,韓國產品本土的價格很便宜,因此去韓國的實體店購買可能會比網購更加便宜。
這也使得很多的商家並不願意入駐電商平台,而且韓國有很多老店都是在自己家裡開店,也不需要房租,就更沒有必要在電商普通上面經營了。
『叄』 韓國為什麼會成為發達國家,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出來混就需要站隊,最先跟老大表忠心的,都會受到提拔
國家與國家,其實和人與人很相似,只不過有時候更虛偽一些,有時候更暴力一些。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國家與國家相處也如混江湖。在上世紀中葉,美國通過兩次大戰確定了新任扛把子的地位,那個時候亂世尷尬剛結束,新老大微信尚未建立,潛在的挑釁無處不在,因此,美國曾兩次赤膊上陣去和不聽話的小弟掐架,就在大家都旁觀看戲的時候。剛剛因前任老大——日本破產而一窮二白的韓國,也主動請纓加入了戰爭。
打鐵還需自身硬,勒緊腰帶,獨裁強權造就了韓國的今天
雖然說韓國崛起是很多人,很多事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其中的一個人確實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他的上台卻不是那麼光彩!
他就是朴槿惠的父親朴正熙,其人在中國人心中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黑歷史”,1942年朴正熙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而後來到東北參與清繳抗日武裝力量。日本戰敗投降後,朴正熙返回韓國。
於1961年依靠軍事政變上台的,其後一直擔任韓國總統,直到1979年遇刺身亡。正是在他用軍事獨裁手段統治韓國的18年裡,韓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工業現代化,優惠政策吸引外資,鼓勵出口型企業創收,國家資本扶持重點潛力行業,其中就包括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三星。
雖然後來朴正熙遇刺身亡,但他所遺留下來的是,已經是一個生機勃勃的韓國了,各項事業也都已經步入正軌。等到1988年韓國漢城奧運會舉行,韓國已經大半年身子邁入發達國家行列,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後記:
看完上面的內容,或許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韓國在近些年一直都對美國馬首是瞻,韓國總統也都成為高危職業的原因。畢竟當傀儡誰心裡好受,青瓦台旁就有美國的軍事基地。
當初國家為發展經濟而舉全國之力扶植的公司,因為缺乏相關制約機制,自打朴正熙被刺殺後,就越發尾大不掉,甚至倒逼政府,讓韓國逐漸淪為財閥代言人!
『肆』 韓國經濟是如何騰飛的
韓國經濟起飛始於60年代初期,爾後30年來,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據世界銀行《1992年世界發展報告》統計,自1965年至1990年韓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年增長率為7.1%,列世界各國之首。按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莫克爾斯提出的「現代國家主要指標」剖析,韓國1990年人均GNP5400美元,第三產業在GNP所佔比重為46%,非農業就業人口比例、受過基礎教育人口比例、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人數、城市人口比重、平均人口預期壽命、人口自然增長率等均已達標,可見90年代的韓國已進入國民經濟現代化階段。對外開放進而實現市場經濟國際化被認為是韓國經濟起飛過程中成功的因素之一。國際輿論稱之為「韓國奇跡在戰爭的廢墟上出現」。
一、對外貿易推行由進口替代到出口導向的多邊化發展戰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一片廢墟上誕生的韓國,復經歷了朝鮮戰爭的洗禮,一直到60年初,其GN22P才達到24億美元。為擺脫戰後的經濟困境,提高本國的生產力水平,最初實施進口替代戰略,對於本國生產需要的原材料和生產資料的進口徵收低關稅,對於准備由本國產品替代的消費品進口徵收高關稅,對於替代進口的國內產業給予財政、金融優惠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定經濟和發展生產的積極作用。但是由於進口替代不僅限制了某些國外產品的進口,同時也限制了本國產品的出口,造成既缺乏資源和資本,又缺乏技術和設備的局面,加深了國民經濟對外依賴程度,導致國際收支狀況的進一步惡化,使國內的工業化進展非常緩慢。
50年代與60年代之交,世界上發生了以電子科學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推動了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不斷問世,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世界經濟發展呈現強勁的勢頭,促使國際市場容量日益擴大,刺激了各國之間貿易的持續增長。加上美、日出於全球戰略的考慮,對韓國在資金、技術、物質等方面給予援助,為韓國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提供了較寬活的發展空間。據此,從1964年開始,韓國從進口替代戰略轉向出口導向戰略,把經濟活動的重心由國內市場轉向國際市場,採取外貿多邊化和自由化的政策,參與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競爭,以外貿出口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隨後,韓國出口額開始逐年擴大,年均增長達40%以上,在出口貿易的帶動下,韓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國民收入及就業率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到1990年韓國的GDP業已高達2364億美元,30年來增長99倍。
二、以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為依據,促進國內外經濟一體化
60年代初,韓國在轉向出口導向型戰略時,資金缺口很大,投資需要增長很快,據此,韓國政府果斷地作出加快引進外資步伐的決定。韓國引進外資的主要著眼點,一是有利於發展出口和國際收支改善的原則;二是有利於關鍵性工業公益事業發展的原則;三是有利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福利事業作出貢獻的原則。30年來,韓國以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為依據,制定了引進外資的鼓勵和限制政策,一直把技術引進作為引進外資的一個重要方面。在60年代的工業化進程,大膽利用外國先進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和創新,促進了產業技術的發展,形成以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基礎的重化工業經濟。80年代以後,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以促進產業的升級換代。引進技術的比重,機械製造業佔27.8%,電子工業佔20.9%,石油化工佔16.4%。
韓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為相對剩餘資本集中提供了參與國際分工的有利條件。為了擴大出口市場,穩定國際資源進口,抵制貿易保護主義,強化本國產業的升級,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降低勞動力成本,80年代以來,韓國推行了對外直接投資、建立海外生產基地的策略。韓國政府通過財政、金融等手段鼓勵本國企業向外擴張,在信貸、稅收和保險制度等方面給予優惠。據有關資料顯示,80年代韓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40%以上是靠政府支持籌措資金發展起來的,1988年韓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為4.8億美元。目前,韓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是資源開發型產品投資,服務於國內經濟的發展;其次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投資,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一些本國限制性的產業,同時降低勞動力成本;再次是對發達國家投資,藉以達到引進高科技和現代管理手段的目的。既實現了國內產業結構的現代化,又促進了國內外市場的一體化。
三、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逐步邁向資本市場國際化
60年代後,韓國為擺脫國外的資金援助,求得經濟獨立,有計劃地建立了各種金融機構,發展各類金融市場,逐步完善了金融體系。80年代初,韓國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強國際金融中心的籌建,到90年代初,除國家中央銀行(韓國銀行)在國內建有15個分行,在海外設有8個分支機構外,大力發展商業銀行,其中包括全國性市中銀行(又稱存款銀行)5家,擁有資產約占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的75%,其分支機構達1857個;地方銀行12家,擁有資產約占商業銀行資產總額16%;外資銀行69家,其中最多的是美國,美國的10大銀行就有8家在韓國開設了分行,其次為日本和西歐國家。
韓國的金融市場分為有組織的金融市場即以銀行為中心的短期貨幣市場,非組織的金融市場即以非銀行機構為中心的長期資本市場。韓國政府認為金融業的開放首要的是資本市場的開放,因此於80年代開始實施資本市場國際化計劃。第一階段(1981至1984年)有限度地允許外國投資者通過韓國證券公司管理的開放型國際信託基金和由外國證券公司管理的封閉型基金間接參與投資。第二階段(1985年至1987年)加速韓國投資者間接投資外國證券的活動。第三階段(1988年以後)擴大海外基金的規模,以便利外國投資者間接投資韓國證券市場,准許韓國機構和企業投資外國股票,逐步邁向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金融業的發展已成為韓國政府管理經濟、加速資本積累和促進經濟繁榮的重要手段。
縱觀韓國經濟發展的演繹過程,可資研究和借鑒的基本經驗:一是從韓國經濟體制運行情況來看,實行市場調節與政府調控相結合,以政府調控為主,眾多國外經濟學家認為當前韓國仍屬「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體制」。它通常實施集中的宏觀經濟決策,並通過指示性計劃和控制經濟參數,藉助經濟立法和行政手段,規定產業和企業發展方向,調節國民經濟的運行,以推動主要經濟決策的實施。這對於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技術、管理人才均極端匱乏以至無法依靠民族資本的積累來迅速發展國民經濟的情況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二是從韓國政府宏觀決策的選擇來看,特別注重從本國的國情出發,適應世界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抓位有利時機,及時調整經濟政策和策略。韓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能夠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推行不同的貿易政策、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較早的使國民經濟通過計劃手段,從粗放型發展及時轉變為集約化發展,因此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里關鍵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三是從韓國經濟發展格局來看,實行以貿易為導向,以工業為基礎,以金融為後盾的三元經濟發展戰略,推進市場經濟國際化,形成國民經濟投入和產業的良性循環,為韓國經濟高速發展創造了高能化的結構。對外開放不僅有助於促進各項生產要素在國際范圍內進行交流,達到互補互利的目的,而且有助於適應國際競爭機制,促進技術進步,提高勞動效率,進一步發展社會生產力。金融對外開放是市場經濟走向成熟的標志,但恰恰是中國對外開放、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薄弱環節,中國政府要加大開放力度,重點似應在金融開放上大做文章。誠然,目前韓國市場經濟體制仍處於不斷完善之中,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的協調,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的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的配套等還存在發展失衡的問題,尚有待於進一步改進。
『伍』 優衣庫韓國最大門店下月關門,民眾抵制對實體店經營影響有多大
其實對於優衣庫這家公司來說,我是非常認可的,但是在最近的韓國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因為韓國的疫情發生了重大的影響,而且民眾開始抵制優衣庫的實體店。這種行為對於優衣庫的影響是致命的打擊在未來不僅影響自身的收入,而且影響了未來的一系列的綜合方面的發展。
面臨著資金鏈斷裂的問題
這只不過是一個最終的結果而已,影響最大的就是資金鏈斷裂,因為每一家公司最害怕的就是資金鏈的斷裂,基本上90%以上的公司倒閉都和資金鏈斷裂是有關系的。
我認為民眾的體質對於實體店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從以上三個方面的因素來進行分析,其實也是可以看出來的,不僅影響了實體店的收入,而且也影響了實體店的口碑,最重要的是讓實體店在未來的資金鏈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問題,隨時有可能會出現斷裂的問題,這其實是對於一個門店來說是非常有影響的機制是優衣庫,這樣的大公司其實也是受不了這樣的打擊的,更何況其他的一些公司或者個人實體店來說。
『陸』 韓國擺脫「亞種金融危機」時的戰略
從1997年下半年開始,韓國經濟陷入嚴重的金融危機。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韓國金融市場基本恢復穩定,外債結構趨向合理,出口和吸收外資增加,失業率下降,經濟呈現強勁復甦的勢頭。1999年GDP增長速度達到107%,今年一季度增長11.6%。韓國經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從金融危機的困境中走出來,表層的原因是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條件苛刻的巨額援助,通過本幣貶值,擴大出口,抑制進口,加之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回升,較快改善了國際收支狀況。更深層的原因是,利用金融危機的巨大壓力,形成國人的共識和凝聚力,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進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增強了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尤
深化經濟市場化改革
危機發生前,韓國實行的是"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體制。隨著韓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經濟活動日益復雜,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和競爭日益加劇,這種體制的弊端日益顯現出來,積累的問題日益嚴重,終於爆發嚴重的金融危機。
以克服金融危機為契機,韓國對其經濟體制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改革:
1、改革"官治金融",健全金融監管,整頓金融秩序。1997年12月30日韓國國會通過了《韓國銀行法》等13個金融改革法案。根據這些法律,1998年4月國會成立了金融監督委員會,1999年4月政務院成立了綜合金融監督院,由這兩個機構統一負責銀行業、股票市場、證券市場、保險業的改革、整頓和監督,改變了以往政府直接干預金融業的作法。整頓中,對資產結構和經營狀況惡劣,恢復無望的銀行實行破產。到2000年4月,累計清算、兼並、破產的金融機構達440家,佔1997年末金融機構總數的20.9%。對經營狀況尚可的銀行,要求分階段增加自有資本,達到巴塞爾協議的標准。經過整頓,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由1998年3月末的112兆韓元,減少到1999年末的667兆韓元。
在整頓金融機構的同時,規範金融市場秩序。禁止財閥企業集團內部各公司之間互相擔保,要求已有的債務擔保到2000年3月全部取消。禁止金融機構相互提供債務擔保,改進金融機構內部管理,使管理體制和方法向國際標准靠攏。
2、進一步推進貿易自由化,加強政府的監督。根據與IMF達成的協議,在對外貿易方面,廢止了所有與WTO規定不符的措施,並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確定;取消了對進口的限制,減少徵收關稅的商品目錄,並將關稅平均稅率由危機前的5%左右降低到2%左右;提高審批程序的透明度等等。在資本方面,放寬了外國人在韓國投資的限制,韓國企業中外國人持股的最大比例,由危機前的50%擴大到55%,單個外國人持股的最大比例放寬到50%;放開對短期金融市場和期限在5年以內的國外貸款的控制;財務健全的企業可以自由地借入海外的短期資金;允許外資企業對韓國企業的善意兼並;開放外國銀行在韓國的外匯貸款業務;企業外匯貸款的債權可以自由買賣;開放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實現衍生金融交易自由化;外國人在韓國可以自由買賣房屋、土地,等等。
在實現貿易和資本自由化的同時,韓國加強了對涉外經濟活動的監管,對投機行為和經營狀況不好的企業的對外經營活動加以限制。還成立了國際金融中心,建立外匯和外資狀況預警系統,對利用外資和外債的狀況實行監督。這些措施使韓國對外經濟管理水平提高和為對外經濟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3、改革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對民營企業的整頓,採取了企業自主、銀行主導、政企協商、分類整頓的辦法。將當時最大的5家財閥企業作為第一類,要求他們進行自我調整,政府和銀行對這類企業的整頓進行指導。第二類是第6至第64名的大企業。這類企業的整頓由債權銀行根據其經營狀況進行分析和指導。其餘企業屬於第三類,主要是在市場機制引導下進行整頓。
對國有大企業集團進行了股份化改造,降低國有股的比重,提高原國有企業的競爭力。根據韓國政府公布的兩批民營化企業目錄,17家企業在1999年底前實現民營(股份)化,包括浦項制鐵,韓國重工等。49家企業在2002年以前分階段實現民營(股份)化,主要包括韓國電力、韓國通信,韓國煙草人參等。這樣,韓國國有企業的2/3將通過出售股權實現民營(股份)化。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允許國內私人資本購買國有企業股權,而且允許國外資本購買。
對壟斷性行業,韓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引入競爭機制的措施。例如,電信業由原來的"韓國電信"獨家經營,變為允許5家企業經營,互相競爭。這5家企業中包括屬於民營(股份制)企業的SK電信。
同時,政府要求所有企業必須降低資產負債率。改善內部管理,全面實行符合國際標準的復式會計制度,嚴禁企業之間的循環擔保和不正當的內部交易,提高經營透明度。在股份制企業的董事會中增加公司外人員擔任的董事,擴大小股東的權力,以加強對企業經營的監督。
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企業的經營狀況。4大企業集團的平均資產負債率由19推年末的%2%,降低到1"9年末的u4%;製造業的4O7個上市企業的利潤由1998年末的1.3兆韓元,增加到1999年末的162兆韓元。
4、改革用工制度,使企業經營更加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金融危機發生後,韓國各界認識到以往的終身僱傭制度不利於提高企業競爭力。1998年初修改了相關的法律,允許企業在經營困難時解僱工人,為提高勞動市場的彈性提供了法律保障。為了保證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需要,韓國採取措施,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韓國法律規定,所有企業都要按月為職工交納失業保險金。同時財政也要安排一定的資金用於安排失業人員。近幾年,這方面的公共支出預算逐年增加,1997年為4.3兆韓元,1998年增加到6.1兆韓元,1999年進一步增加到8、3兆韓元。工人失業後,一年以內,可以免費接受再就業培訓和就業介紹。在各級政府成立了負責職工再就業的機構,專門負責這項工作。
總的來看,經過金融危機後的一系列改革,韓國經濟體制進一步走上市場經濟的軌道,經濟活力顯著增強。
對經濟結構進行重大調整
調整大企業的經營結構,突出主業,退出其它產業。金融危機以前,韓國許多大企業集團盲目實行多元化經營戰略,不僅使各集團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不突出,還增加了經營風險,成為金融危機對企業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為解決這個問題,在韓國政府的推動下,5大企業集團在成品油、化工、半導體、鐵路機車、飛機、發電設備、船舶用發動機等7個重要產業之間進行了置換。半導體工業,置換前主要有三星、現代、LG三家大集團。置換後,LG的半導體企業被現代兼並。汽車工業原來有現代、起亞、雙龍、大宇、三星五家企業,政府要求汽車生產集中到現代和大宇。各類企業都大幅度合並、出售、清算了與主業沒有直接關系的下屬企業。這種調整,雖然遇到來自企業的阻力,困難很大,有些措施沒有達到預想的目標,但總體上取得了進展,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調整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結構,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為了緩解小企業發展中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韓國政府通過中小企業廳下屬的中小企業振興公團,在資金上給中小企業支援。還設立專門的擔保基金,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韓國政府還通過多種措施解決與企業發展中的人才不足的問題。此外,在用地、稅收等方面實施了一系列鼓勵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對法律法規進行了清理,廢除各類阻礙中小企業發展的規定。這些措施改善了小企業的發展環境,小企業的數量大幅度增加。新開業的企業與破產企業之比,1997年為3.4:1,1998年下降到2·6。1,1999年增加到12·3:1。19"年韓國出口比上年增加了12o億美元,其中80億美元是由小企業創造的。中小企業的發展對韓國經濟復甦發揮了重要作用。
加快高新科技發展,鼓勵科技創新
金融危機以後,韓國政府和企業對必須加快提高科技水平的認識更加深刻,採取了以下主要措施:
1、增加科技和開發的投入。投入的增加,使韓國在半導體、移動通信、計算機、網路等高科技領域擁有了自主開發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技術,形成了較強的競爭力。
2、開拓高科技產品市場。積極擴大高技術產品的出口。1999年韓國信息通信產品出口額達399億美元,實現順差142億美元,占外貿順差總額的58%左右。加快信息化建設,擴大國內市場對高技術產品的需求。金融危機以後,韓國政府提出要在2002年以前進入世界10大知識信息強國。據有關資料,到1999年底,韓國已經鋪設的光纜約8萬公里,上網者達1080萬名。電子商務和網上購物迅速發展,市場規模達2500億韓元,網上證券交易佔全部證券交易總額的37%。信息化的發展,不僅為企業及時了解市場情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而且為韓國高科技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市場需求,促進了信息設備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3、發展風險投資,促進高科技發展。1999年6月底,韓國政府建立了72家風險投資公司,經營著100個風險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總規模已經達到2·5兆韓元。1999年底,風險投資企業達到1800餘家。到今年3月,以風險企業的創立為主,韓國國內6大城市新增加了4200多家企業。不少在金融危機時被解僱的人員,現在紛紛倒立自己的風險投資企業。韓國還在股票市場上開設了創業板KOSDAQ,通過創業板為高科技企業籌集的資金,1998年為1.7兆韓元,1999年增加到3.1兆韓元。
可以說,科技發展為韓國擺脫金融危機,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據韓國銀行提供的資料,1999年韓國GDP增長的10.7%中,高科技產業的增長佔48個百分點,佔新增GDP的45.6%。
『柒』 韓國的娛樂明星這么多,都靠什麼拉動經濟
明星也能拉動經濟啊,比如明星周邊,代言的產品啊!像一些偶像的周邊和代言都賣得很火爆的,像傻帽公司都建了個門面專門賣旗下藝人的周邊
『捌』 中國和韓國在文化上有哪些差異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商務活動 舉例說明一下
韓國人民早期的興起和發展並不劃一,然而總的說來有一個特點, 即同中國人之間的積極接觸以及有時候也發生的斗爭。從韓國人民形成以種植稻米為中心的農業社會開始,他們的文化逐漸與中國的文化成為一體。韓國製造了鐵工具和鐵武器。在政治、經濟、哲學和文化這幾個方面,韓國的發展也受到中國的強大影響。 但是,僅僅了解文化交流還不能充分解釋韓國文化。正確了解韓國人民的各種特點也至為必要,而這些特點必須聯系韓國人民的歷史發展來加以解釋。不妨考慮一下佛教和儒教是如何傳入韓國的。雖然儒教比佛教先行一步,然而首先為韓國人民所接受的是佛教而非儒教。情況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佛教比儒教更有助於建立一個由貴族統治和中央集權的傾向於擴張的國家。
有人認為新羅時代(公元前奏57-公元935)年青人所崇尚的世俗五戒出自佛教,但是也有人說這五戒的圓光是佛教法師,但是他也精通孔子學說。因此,對五戒作兩種解釋都可以。
然而,情況的另一面也應予考慮。當時,由於社會需要一套有利於建立王權和父權制家庭制度的道德規范,所以,即使佛教和儒教尚未傳入韓國,組織號稱"花郎"的青年隊伍和保護諸如家畜之類的財產這兩件無論如何也會備受重視。
佛教的禪宗也是同樣情況。禪宗早在新羅兼並另外兩個王國百濟(公元前功盡棄 8-公元660)和高句麗(公元前37-公元668)以前很久就已經傳入韓國,但是直到統一 新羅時代(668-935)末期,即強大的地方地主勢力起而反對中央集權統治制度的時候 才開始盛行。換言之,佛教禪宗之所以被接受和受到重視是因為它符合當地地主的需要的宗教。
新儒學在高麗時代(918-1392)末期開始引起注意,最終發展成為在朝鮮王朝時代 (1392-1910)佔主要地位的哲學思想。 據信它的是在同中國元代的文化交流期間傳入韓國的。但是,如果聯系中產階級的上升來看,那就能更深刻地解釋新儒學何以會被接受。中產階級是指一批具有地方鄉紳地位的中小地主,他們並非通過世襲權利而且通過國家科舉進入官場的。這些人為人正直,對通過非法手段佔有大規模產業的親元朝的統治家族持批判態度。這個新興中產階級歡迎新儒學的道德原則,把它作為一種精神支柱。
『玖』 韓國作為一個娛樂業發達的國家,為何內幕這么黑暗
隨著韓國偶像接連出現令人驚訝的惡性事件,韓國娛樂圈內幕逐漸浮出水面。韓劇可謂是偶像劇的鼻祖,說起造星能力沒有那個國家可以與韓國相提並論,韓國引領了亞洲娛樂行業的潮流。真人綜藝、偶像劇、唱跳偶像…韓國的娛樂行業發達的同時也暴露出嚴重的問題。最近的微博似乎不太平,從早些的金鍾鉉自殺、勝利性招待,到最近的崔雪莉、具荷拉無故離世,“潛規則”“抑鬱症”等猜測紛起,但不論何種原因都離不開這些韓國明星所處的韓國娛樂圈。“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用來形容如今的韓國娛樂圈,其實再合適不過了。『拾』 韓國有什麼支柱產業想知道大概的基本情況
三星集團是韓國最大的企業集團,包括26個下屬公司及若干其他法人機構,在近7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近300個法人及辦事處,員工總數19.6萬人,業務涉及電子、金融、機械、化學等眾多領域。
集團旗下3家企業進入美國《財富》雜志2006年世界500強行列,2003年三星集團營業額約965億美元,品牌價值高達108.5億美元,在世界百大品牌中排名第 25位,連續兩年成為成長最快的品牌。集團旗下的旗艦公司 -- 三星電子在2003年《商業周刊》IT百強中排名第三,日益成為行業領跑者,其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很多業內傳統巨頭。
三星有近20種產品世界市場佔有率居全球企業之首,在國際市場上彰顯出雄厚實力。以三星電子為例,該公司在美國工業設計協會年度工業設計獎 (Instrial Design Excellence Awards簡稱IDEA)的評選中獲得諸多獎項,連續數年成為獲獎最多的公司。這些證明三星的設計能力已經達到了世界級水平。2003年三星在美國取得的專利高達1313項,在世界所有企業中排名第九。
韓國三星集團是一個具有六十年歷史,集電子、機械、化工、金融及貿易服務為一體的集團。三星集團是韓國的特大型集團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
三星集團目前約有26.7萬名員工,分布在世界66個國家。三星集團1997年營業額為961億美元。其中電子行業263億美元(27.4%)、機械行業63億美元(6.5%)、化工行業21億美元(2.2%)、金融業262億美元(27.2%)、貿易及其它行業352億美元(36.7%)。
三星電子
在世界上最有名的100個商標的列表中,三星電子是唯一的一個韓國商標,是韓國民族工業的象徵。
三星電子的主要經營項目有五項:通訊(手機和網路)、數字式用具、數字式媒介、液晶顯示器和半導體。
其經營范圍有電子、化工、造船、造紙、製糖、紡織、通信、飛機、金融、保險、建築、旅遊、醫療、汽車、媒體等諸多領域。
目前共有62個子公司,其中三家是全球500強企業,總資產高達1070億美元。2004年三星出口總額(592億美元)占韓國出口總額(2720億美)的20.7%。員工平均年薪高達7130萬韓圜(約台幣209萬),集全國最好的人才於一身。三星在全球市場舉足輕重,是韓國的驕傲。
二、SK集團,
由1953 年地方的一個小織物工廠開始發展,一直到今天成為了韓國經濟生長的命脈 。
涉及領域:
石油化纖領域 ,
參與世界各地的石油開發事業,目前已經參與了11個國家的16個油田的開發;
信息通信領域,
1996年,SK世界首次成功的將CDMA方式的數據行動電話推向市場,使韓國躋身於通信強國的行列。2004 年成功的發射了 DMB 衛星, 將利用衛星的多媒體服務推向市場,開創了無論何時 ,何地都可以全面利用信息的「無處不在」時代。
地位,規模水平:
韓國第三大跨國企業,主要以能源化工、信息通信為兩大支柱產業,旗下有兩家公司進入全球五百強行列。目前, SK 及其附屬機構在全球擁有 30,000 多名員工、 124 個辦事處和子公司。 2005 年,SK 集團銷售額達到592億美元,其人均動生產率是韓國國內最高水平。半導體、造船、汽車、家電和石油化工是韓國的五大傳統支柱產業 正在發展新興的五大產業,即信息、游戲、納米技術、生物及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