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姓盧的是古代南蠻民族後裔嗎
●從渭河蹯溪到贛江賽溪又到黃浦江川揚河…
盧姓始祖姓姜,最早追朔至西周時姜尚-字子牙後稱姜太公,太公早年在商朝為官,因不滿紂王荒淫暴政棄官隱居解甲東海,勵精圖治修養經倫,是年八十一歲在今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的渭河蹯溪垂釣,周文王幾番延請拜謁,始為相,輔佐周文王,不久太公率兵大戰牧野,紂滅。周文王逝後其弟周武王即位封邑齊地,號齊國,春秋初期齊十一世孫高傒食采於盧(今山東長清縣),滄海桑田物移星換,宋朝時移贛及豐城一脈,民國初年遷徙滬上眾支,端有我輩,而華夏各姓氏遷徙流離繁衍可見一斑,中華九州從此泱泱大國之興也!
一、 盧姓淵源
1、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之後裔。西周時炎帝後裔姜尚,字子牙,因輔佐周武王興周滅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於齊,有太公之稱。春秋時代,齊太公的後裔傒公食采於盧,「因邑為姓」,故其後裔姓盧也。此居盧姓主要來源之首位。
2、春秋時代,齊國國君桓公的後代有一支取「盧蒲」為姓的,後來改成姓盧;還有一支取「葛盧」為姓的,後來也改姓為盧。
3、古代我國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拓跋部有姓「莫蘆」的,後來改為姓「蘆」,再後來則去掉草字頭,歸於盧姓。又有少數民族姓「吐伏盧」、「豆盧」或「奚什盧」的,也改為姓盧。
4、出自他姓賜盧氏。隋代的章仇太翼,很有才華,備受隋煬帝看重,受賜姓「盧」,子孫也就隨之歸於盧姓。
5、出自他姓改盧姓。如祖籍河北范陽的雷姓人氏在北周之初改為盧姓;唐代有姓閭的人,經當朝皇帝特批,改姓為盧。
6、春秋時代的廬子國,有人以「廬」為姓,後則改為盧。
二、遷徙分布
自春秋時代創姓以來,盧姓子孫在中國歷史發展的各個時代都有人口遷徙,其中較大規模者,主要有以下五次。
1、戰國時期田氏集團篡齊。公元前386年田氏正式篡奪齊國王位,當時盧姓因與齊國舊貴族關系密切,為避免禍害而成群從盧邑遷徙至燕秦各地,即今河南、河北、陝西、山西等地。
2、唐代「安史之亂」。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發生「安史之亂」。由於范陽乃「安史之亂」策源地,盧姓裔孫遭遇浩劫,四處逃散,主要分赴今山東、山西、陝西、河南、河北等地。
3、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在歷經十年的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過程中,「世家大族」被作為打擊對象。盧姓也不例外,盧姓裔孫紛紛避亂,向四鄰遷徙,其中向贛、閩、粵等南方地區疏散者為數不少。甚至向海外擴散,大學士盧惠攜家避難東渡到朝鮮,更名盧穗。盧穗的九個兒子就是韓國和朝鮮盧氏九大支系,至今已繁衍至四十多代,共三十多萬人。
4、金兵擄掠中原和江南地區。北宋時期,金兵侵略中原,對中原和江南大片地區實施擄掠。在動亂之中,盧姓族人紛紛四處逃難,其中以逃至今江西、福建、江蘇、浙江、安徽、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湖南等省為多。
5、明代與清代內亂外侵。明末,江、浙、閩、粵四省的盧姓子孫為逃避戰亂而四處奔走,有的散居內地,有的則赴海外謀生。清初,廣東人盧齊登成為最早移居台灣的盧姓,此後,閩、粵盧氏不斷有人入台。 <BR>另外,還有到外地生產勞動和經商、到外地做官和講學、隨軍到外地定居、受貶謫遣或懼罪出走、入贅和隱居等原因而小批量移居。
南蠻,中國最古老的原生民族。是世界稻作文明、海洋文明的創造者;茶、陶器、漆器...手工業的發明者;世界女神祭祀、薩滿文化的傳播者,南蠻為世界古老民族之一。
炎帝,祝融是南蠻祖先.
祝融及其後裔在黃帝時期,發明創新造福於人類,治理山水給人民安定,因貢獻巨大,多被後人尊為「神」:
祝融(縉雲氏,火神) —— 孔壬(共工氏,水神) —— 術器(山神) 、勾龍(土地神) —— 勾龍生信、噎鳴(時間神) —— 信生誇父 —— 四岳 —— 垂 —— 伯夷、伯常、伯益
㈡ 韓國人的祖先是什麼
韓國人祖先不是百濟族和高句麗族,布里亞特人(未識別民族)就是古扶餘人,
日本人,百濟,高句麗,布里亞特人(扶余)都是扶余系民族,DNA接近,
高句麗族是黃帝之孫太陽神高陽氏之苗裔,屬於古羌人的一支
古代文獻和高句麗壁畫也表明高句麗是黃帝之後,五胡十六國的高句麗人高雲自稱為高陽氏之苗裔
韓國人的祖先是古亞細亞人種的尼夫赫人、科里亞克人,韓民族發源地在俄羅斯的堪察加半島
朝鮮族是古亞細亞人種(尼夫赫-科里亞克人)和新亞細亞人(逃避苦役的中原人姓氏氏族)混合而成,古亞細亞人血統佔主體,就像混血兒有幾分之一新亞細亞人血統。
中國中原人帶青銅兵器和鐵器征服了 原始韓部落 建立了辰國,後來辰國變成三韓,土著部落馬韓,和中國中原人和雜居的辰韓、弁韓。
尼夫赫人和科里亞克人或為古代馬韓人,帶有先進青銅武器和鐵器的避苦役的秦人建立了辰韓、弁韓
辰和秦 發音相近
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適韓國,馬韓割東界地與之。其名國為邦,弓為弧,賊為寇,行酒為行觴,相呼為徒,有似秦語,故或名之為秦韓。
韓國人遺傳DNA基因和尼夫赫人、科里亞克人最接近。俄羅斯有科學家說科里亞克族,尼夫赫人與朝鮮人屬於蒙古人種北亞型中的b型,韓民族屬古亞細亞人(千島人種),和愛斯基摩人、日本少數民族愛努人,美洲印第安土著基因相似。
韓語、尼夫赫語、科里亞克語 為 吉古亞細亞語系(古西伯利亞諸語)利亞克-尼夫赫語群
五官骨架:不光韓國人骨架大、大餅臉、一線眼、顴骨高,尼夫赫人,科里亞克人,同樣很多骨架大,五官大餅臉,有俄羅斯混血的尼夫赫人科里亞克人除外
韓國人和東北朝鮮族五官差異,朝鮮族是
kreao發音 像極了 科里亞,科里亞克
科里亞克族 (Коряки) 是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他們住在科里亞克自治區。科里亞克族自古以來實行明確的男女分工勞動制。有人認為,他們是世界上最接近朝鮮族的民族,他們的語言與語法與韓語相似,也有同源詞,以鹿為圖騰(朝鮮人也以鹿為圖騰),也是古亞細亞人,不少人類學家認為他們是古代穢貊-夫餘人的後裔;而。狗是他們最主要的牲畜,他們與韓國人一樣喜歡吃狗肉(他們是少數喜歡吃狗肉的民族),因為他們也養馴鹿與從事捕撈,被稱為馴鹿民族,他們與尼夫赫人(吉里亞克族)即是滿人所說的費雅喀人是朝鮮人的族源,朝鮮半島南部和東部瀕海地區的一些韓系語言(新羅,伽耶)也屬於吉利亞克-尼夫赫語群的一個亞分支,推測遠古時期吉利亞克-尼夫克語群是沿著海岸線由勘察加半島一直延伸到朝鮮半島南部,後來由於通古斯語族肅慎系民族和東夷濊系民族的相繼東擴,割裂了南北兩個吉利亞克語群的聯系,使得吉里亞克語群被壓縮在南北兩塊狹小的飛地上各自演化,北部的吉里亞克人被通古斯人驅趕到黑龍江下游地區和庫頁島。南部韓系各族則被北方東夷中的濊貊系與通古斯民族壓縮到朝鮮半島南端,逐漸發展為後來的三韓。
㈢ 盧氏的來源
1、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之後裔,齊太公後裔孫高傒而來,以邑為姓。據《元和姓纂》所載:「姜氏,齊太公之後,至文公子高,高之孫高傒(人稱傒公),食采於盧,今盧縣也,因姓盧氏……」。西周時炎帝後裔姜尚,字子牙,因輔佐周武王興周滅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於齊,有太公之稱。春秋時代,齊太公的後裔高傒食采於盧,「因邑為姓」,故其後裔姓盧也。此居盧姓主要來源之首位。
2、出自復姓改單姓為盧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代,齊桓公之後,有一支取盧蒲氏,後來改成姓盧;又據《魏書·氏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改鮮卑復姓吐伏盧氏、伏盧氏、盧浦氏、莫盧氏為盧姓。是為河南洛陽盧姓。還有一支取「葛盧」為姓的,後來也改姓為盧。古代我國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拓跋部有姓「莫蘆」的,後來改為姓「蘆」,再後來則去掉草字頭,歸於盧姓。又有少數民族姓「吐伏盧」、「豆盧」或「奚什盧」的,也改為姓盧。
3、出自他姓賜盧氏。據《隋書·盧太翼傳》所載,隋煬帝賜河間人章仇(復姓)太翼姓盧,很有才華,備受隋煬帝看重,受賜姓「盧」,子孫也就隨之歸於盧姓。此支是為河間郡(治今河北獻縣東南)盧姓。
5、出自他姓改盧姓。如祖籍河北省范陽(後望於河南省光山)的雷姓人氏在北周之初改為盧姓;唐代有三原(後望於陝西省三原)的閭姓,經當朝皇帝特批,改姓為盧。
6、春秋時代的廬子國,有人以「廬」為姓,後則改為盧。
㈣ 中國古代文化對韓國的影響
韓國文化主流與中國楚文化有許多相似和相關的地方。
在韓國,除江陵外,還有與楚國地名相同的丹陽、襄陽、漢陽(今漢城)、漢江等地名,查韓國地名設置史料,這些地名設置距今已六百多年。從表面上看,韓國的地名和兩千多年前就存在的楚國地名好像沒有什麼關聯性,但我看了石泉先生近期出版的《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續集》一書,很受啟發,認為它們之間有聯系。據石泉考證,楚國古都江陵並不是在長江中游,而是在漢江中游的湖北宜城。按照新論,楚人建國初期在漢江上游丹江支流的丹陽,發展成熟時期政治文化中心在漢江中游的江陵(宜城)、襄陽一帶。另外上溯中國漢江的源頭,是在陝西秦嶺的太白山下,盡頭則在下游的漢陽。比較一下韓國的幾個地名分布:丹陽屬於忠清北道在漢江的上游,漢陽在漢江的下游,屬於江原道的江陵和襄陽均在漢江上游不遠處,洞庭湖也在江原道。最有趣的是韓國漢江發源於江原道和慶尚北道連接處的太白山下。韓國地名分布幾乎和中國古代楚國地名的分布同出一轍。
不僅地名相似,我認為韓國的開國神話中也存有濃厚的楚文化遺跡。
檀君神話是韓國開國神話,在中國和韓國的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內容是這樣的:古時,有天神桓因知道庶子桓雄想下凡,於是「下視三危、太白」,並給了桓雄三個「天府印」作為天上神仙的標識。桓雄率領三千之徒,降到太白山頂的神檀樹下,建立「神市」,他命「風伯」、「雨師」、「雲師」等,主管三百六十件人間大事。其時,有一熊一虎同住於一個洞穴中,它們請求桓雄天王把它們變成人,天王給它們一炷艾和二十枚蒜,並囑咐,吃了艾和蒜之後躲藏起來,一百天之內不能見陽光。熊照辦,只蹲了二十一天,就提前變成了一個女人;虎沒有照辦,故未能變成人。桓雄天王與熊女結婚,生下檀君,這個檀君,就是古朝鮮的開國君主。
學者們認為神話故事中所謂熊、虎相處於一個洞穴,反映了以熊和虎為圖騰的氏族之間的關系。楚人早期是以熊為圖騰崇拜的部落。楚人姓羋,少系業務氏熊,在鬻熊之後,歷代有三十多位國君以熊為姓,其最早居地又多以熊命名,如「有熊」、「熊山」、「穴熊」等。
關於「三危」、「太白」,韓國學者多認為「太白」指朝鮮平安道境內的妙香山,「三危」指中國敦煌附近的三危山。中國學者對古三危地方的說法不一致,我同意古三危在川甘交界處,岷江、岷山一帶的說法,認為檀君神話中的「三危」是指中國古三危,「太白」應該指韓國江原道和慶尚北道交界處的太白山。中國史籍中,有關三危記載最多的是公元前2000多年堯舜將三苗的一支放逐到三危,荊楚腹地在上古時曾屬三苗地,楚苗同源這已為楚國史研究的學者們所公認。三苗的部落酋長蚩尤曾北上中原,與黃帝逐鹿。在中國各地的苗族都將蚩尤視為始祖,而苗祖蚩尤和「風伯」、「雨師」關系密切。楚國大詩人屈原在《楚辭·遠游》中也提到「風伯」、「雨師」、「雷公」(也稱「雲中君」、即「雲師」)。楚辭中的「風伯」、「雨師」、「雷公」(雲師)和檀君神話中的「風伯」、「雨師」、「雲師」一樣,都是天神可以左右的對象。
檀君神話中天神授予桓雄三個「天符印」,中韓都有學者認為這「天符印」是巫師做法的法器。韓國江原道的巫俗是韓國保留最多、最完整的地方,由巫師主持的巫祭在「端午祭」中,是重要內容之一。江原道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它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太白山脈由北向南縱貫全道,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包圍圈,使它與外界相對隔離,許多古風古俗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在中國古代巫風一度盛行,而以春秋戰國時期的楚苗為甚。現在苗族地區仍有許多巫師。
神話里天神之子桓雄給熊和虎「靈艾一炷,蒜二十枚」讓它們變人形,這在楚俗里也有反映。端午時掛艾草、蒜頭以僻邪驅瘁,是楚國風俗,至今也還存在。
探討一下楚羅國、盧國與韓新羅、辰韓之間的關系。公元前8世紀,在漢江中游荊楚腹地有兩個苗蠻小國,羅國和盧國。羅國在襄陽西南,據《左傳》杜預註:「羅,熊姓國。」楚武王並吞羅國,子孫便由熊姓改為羅姓。羅被楚滅後,楚王把羅國遷到枝江,成為楚國的附庸國,爾後楚師擴境江南,再遷其羅國遺民至洞庭以南的長沙。盧國(也稱盧戎)的地理位置在今湖北襄陽縣西。盧戎,系炎帝姜姓戎族,源於盧水上游,故名盧戎。姜姓屬古羌人亦稱民羌、羌戎。學者們考證盧水即今四川岷江。從春秋戰國至秦漢,民羌人活動在岷山以北的地區,岷江、漢水、嘉陵江諸水源頭,而這一帶也正是古三危之地。三苗的一支被遷到三危去之後,一部分融入了西戎,還有一些繼續以苗、有苗存在。有苗氏在公元前11—前8世紀出現在岷江及嘉陵江之間,他們順著離嘉陵江不遠的漢水朝南遷徙,到達漢江中游,建立了盧國。這些逾越千年後從三危遷回到故地的苗裔,已經濃濃地融入了西戎民羌的諸多習俗,他們和彝族、白族、土家族一樣尊虎崇虎。
盧國和羅國距離非常近,猶如唇齒相依。歷史上羅盧聯軍曾打敗過楚國軍隊的侵犯。公元前690年,盧國和羅國同時被楚所滅,之後,一起被遷到枝江,然後又遷到長沙。到長沙後,盧戎的一部分往西到了的辰州,現今湘西辰水中游鳳凰縣苗族仍然存在客教白虎的信仰。我們再來看看韓國古代的辰韓。辰韓,中國史書《三國志》和《後漢書》都有這樣的記載:「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適韓國。」這些有關辰韓的史籍在韓國《三國遺事》等古籍中有轉載,大量的歷史資料說辰韓是秦朝時逃亡過來的中國人,對這一點中韓學者是一致認同的。
陳壽在《三國志·魏書》里詳細地記錄了辰韓大大小小的部落國家,有許多是以盧為國名,如莫盧國、駟盧國、萬盧國、捷盧國等,甚至有的直接以楚為國名,如楚山塗卑離國、楚離國等。在韓國史籍中,筆者找到了辰韓、弁韓是苗裔的記載,如《三國遺事》:「《新舊唐書》雲,弁韓苗裔在樂浪之地。」目前韓國保存有很多祭祀蚩尤的祠堂遺址,這就說明辰韓和弁韓和楚國的羅氏、盧氏一樣均為苗裔,同樣以蚩尤為始祖。
公元前57年古新羅建國,新羅是由辰韓部落聯盟中斯盧部落所建,所以也稱斯羅、斯盧。初期新羅地盤狹小,四世紀後,開始征服周圍部落,成為半島東南部的強國,公元676年新羅率先統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並以熟練使用漢字的優勢,創造並記錄下來了開國神話。新羅在統一後的兩個多世紀內,出現繁榮景象,獨具特色的新羅文化在統治者的倡導下廣為傳播最終成為韓國主流文化之一。
以此可知:辰韓和弁韓居民均來自被秦滅國的楚國,是羅和盧戎之後。
那麼羅、盧兩氏族是怎樣從中國來到韓國的呢?秦漢及以前的戰國時代,方士得到帝王的青睞,他們不僅通曉方術,而且熟知天文地理、醫術、農業及航海等知識。徐福作為方士中最著名的一個,為秦始皇入海求葯。與徐福同時代的方士,還有韓終、盧生、侯公等,他們也先後為秦始皇訪求仙葯,這在史籍中都有許多記載。徐福一行人最終到了日本,這是現在中日學者一致的認識。韓終之屬出海後到了哪裡呢?我認為韓終是到了朝鮮半島東南部的辰韓。
查找韓終的有關史籍可見,韓終乃齊國方士,煉丹采葯,修煉成仙。《後漢書·張衡列傳》「韓謂齊仙人韓終也。為王采葯,王不肯服,終自服之,遂得仙。」關鍵的問題在於,韓終修煉的地方是楚國境內的長沙。可推想韓終在長沙時與羅氏、盧氏交往密切,在秦滅楚後,韓終帶著羅氏、盧氏等楚國亡民有準備地逃離了秦國,渡海到了朝鮮半島,在那裡重建家園。
韓國羅氏、盧氏的宗譜也有類似的記載。韓國羅氏被分為羅州羅氏和錦城羅氏。韓國1982年版《羅州羅氏大同譜》卷一《姓原考》說,「周代成王因大羅氏有功封羅國,為楚附庸,後被楚屈氏所滅,是為豫章羅氏」。韓國羅氏宗譜非常明確地記載著羅氏是「楚附庸羅國」、「祝融(楚人先祖)氏後裔」,由此可見,羅州羅氏和錦城羅氏同出一宗,都是楚國之地的羅國人。韓國盧姓一直認為出自山東,但究其盧姓歷史卻不盡其然。盧戎在商代是強大的部族,曾從周武王滅商,周天子封功臣姜族首領姜尚(即姜子牙)到營丘為齊侯,於是有一部分盧人也隨著同族到山東建立了盧子國(今山東長清縣西南)。但是還有另外一部分盧人輾轉南遷到了湖北襄陽,也建立了盧子國,這就是和羅氏一起遷到韓國的盧氏祖先。
筆者認為,韓國盧氏應是從楚國來的盧戎之後裔。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中韓兩國的文化聯系不僅僅表現在一些地名上的相似或相同,更重要的是早在2000多年秦朝末年,在方士韓終的率領下,楚國的羅、盧兩氏的3000多居民就遷徙到了朝鮮半島的東南部,並建立了辰韓、弁韓以及後來的新羅國。韓終應是檀君神話中桓雄的原型。
㈤ 姓盧的祖先是誰
盧姓的得姓始祖是高傒(傒公)。傒公是呂尚十一世裔孫,任齊國正卿,因屢建豐功,受封於盧,其子孫遂以盧為姓。
齊桓公在登位(公元前685年)之初,為了表彰傒公在內政外交兩方面對齊國做出的貢獻,把盧邑(盧邑址在今山東省長清縣偏西南)封給傒公,其子孫以邑為姓。傒公便成為盧姓的得姓始祖。
盧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姜姓、姬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春秋時期的高傒為盧姓始祖。
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67位。至2010年,按人口來排行,盧姓在中國大陸為第42位,在台灣地區為第39位。中國盧姓總人口約650萬,約占漢族人口的0.47%,以廣東、河北、廣西三地居多,三省區盧姓約佔中國漢族盧姓人員的48%。
(5)韓國盧姓祖先在哪裡擴展閱讀
姓氏源流:
1、源於姜姓,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期齊國文公子名高,食采於盧邑(今山東長清縣) ,其後人以盧為氏。
2、源於姬姓,以封邑名稱為氏。東周時期,舅犯助晉文公姬重耳戰勝楚國,因功封邑於昝邑(今河南唐河昝崗),舅犯之子賈季封邑於五鹿(今河南清豐),舅犯後人以盧為氏。
3、以國為氏。春秋時期,有廬子國(今安徽省合肥市),盧氏為廬子國戢黎之後。
4、以官職為氏:
出自兩周時期官吏若盧令丞,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若盧令丞,為弓箭手統領,主弩射;後逐漸轉為主管監獄的官吏,就是典獄官;秦漢時期隸屬於少府管轄)。若盧令丞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若盧氏,後簡化為單姓盧氏者;
出自漢朝時期官吏當盧令丞,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當盧令丞,為專職掌管釀酒、煮酒的官吏,隸屬於少府管轄)。當盧令丞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當盧氏,後簡化為單姓盧氏者。
5、以兵器名為氏。歐冶子所鍛越劍,名湛盧。
㈥ 為什麼韓國前總統盧武鉉的祖籍是浙江
因為祖先移民的,所以祖籍是中國浙江。
盧武鉉(1946年9月1日—2009年5月23日),曾任第16屆韓國總統(2003年2月至2008年2月在任)。祖籍中國浙江省東陽市;出生於韓國慶尚南道金海市峰下村一個農民家庭,青年時代曾就讀於韓國釜山商業高等學校。畢業後在韓國軍隊服役。
1988年,當選韓國第13屆國會議員,由此正式踏入政壇,2002年12月擊敗韓國新國家黨候選人李會昌成為總統,2003年2月25日正式宣誓就職。2009年5月23日因受到朴淵次門牽連而選擇墜崖身亡。
(6)韓國盧姓祖先在哪裡擴展閱讀:
2009年,盧武鉉捲入收賄丑聞案,檢察部門認為泰光實業會長朴淵次2007年6月送給盧武鉉方面的100萬美元與他收購農協子公司和推進收購友利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慶南銀行有關聯,朴淵次給前青瓦台總務秘書官鄭相文送去3億韓元,鄭相文從總統特殊活動費中貪污12.5億韓元。
盧武鉉也承認鄭相文受自己家人(即權良淑)委託,從朴淵次手中收錢,用於清償未還清的債務。盧武鉉60歲大壽時,曾收受朴淵次贈送的兩支價格超過2億韓元的瑞士鑽表。後因盧武鉉自殺,韓國檢方宣布結束對其涉嫌受賄的有關調查。
2009年5月23日,盧武鉉在慶尚南道金海市峰下村私宅後山貓頭鷹岩跳崖自殺。
2009年5月29日,韓國政府為盧武鉉舉行國民葬。
㈦ 有誰知道盧氏家譜
一、盧氏淵源 關於續修家譜 古人重視修譜,認為"自古氏族立譜,而垂示後裔。"一般而言,修譜的目的在於"溯淵源,分疏戚,序尊卑。"族譜編修興於宋代,盛於明清,一般為30年一修。宋朝以後,各地盧氏族人,因為人口發展繁衍,以及社會動亂等原因,造成了分離遷徙。因此,先人都十分注意編纂自己家族、房派的歷史,敘明源流,載述祖宗懿德業績,勾劃傳衍脈系等。盧氏家譜、族譜,現存最早有修於宋代者。明清時期,因遷徙流轉之事甚多,故家譜、族譜的編修、記述也特多,為今人了解盧氏發展變遷提供了很大方便。而家(族)譜中,最有價值者首推序言,現在特選部分以供參考。 涿州,古稱范陽、涿郡,是一座有著2300多年建制史的歷史名城。涿州在歷史上可謂名人輩出,257位歷史名人使涿州成為全國縣級區劃中涌現名人最多的一個,劉備、趙匡胤、盧植、酈道元、邵庸等都是在歷史上值得大書一筆的人物。而在這257位歷史名人中,盧姓歷史名人佔了近一半。 涿州是盧、酈、鄔、祖、簡、燕、鄢、雷等姓氏的發祥地,在中華姓氏和宗族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范陽盧氏。盧氏文化有著深厚的底蘊和內涵,它既包括歷代盧氏族人治國安邦的方略、經世濟用的齊家之法,也蘊涵著對社會、文學、藝術、科技、教育、宗教、民俗等學科和領域的主張、見解與貢獻。盧氏文化的精髓可以這樣概括:"愛國敬宗、仁德孝信、建業重譽、詩禮傳家"。 家族源流緣於上古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盧氏委員會的盧同筍主任介紹,盧氏人口在國內有600多萬,居各姓氏中第42位,不及全國人口總數的千分之五,從數量上說算是一個小姓氏。但盧氏在歷史上又創造出十分輝煌的業績,一直為世人所稱贊。 據研究考證,盧姓子孫是炎帝神農氏的後代。追蹤盧姓歷史,最早可以源於上古時代我國西部高原的一支游牧部族,史稱"盧方",周代又稱"盧戎"。盧人即姜姓戎族中一支。據《漢書·西南夷列傳》記載,姜即羌,意為牧羊人,逐水草而居,隨畜遷留中原。 西周初年,炎帝的裔孫姜子牙因協助周武王推翻商紂王的統治受封建立姜姓齊國。從盧氏初祖炎帝、遠祖姜子牙到得姓媒介祖高傒有著三千多年的漫長經過。 秦博士盧敖首肇盧姓 姜子牙第十一世裔孫高傒因擁立齊桓公,成就齊國霸業,受封得盧邑(今山東長清西南)為采邑,"盧"字的來歷就源於其祖居地"盧方",以顯不忘先祖。公元前404年田和篡奪齊國君位,禍及高傒子孫,於是逃往燕地,落戶於今涿州一帶。後改姓為"盧"以紀念封地,故盧氏之正式肇姓,至今約有2300多年歷史。 《唐書》宰相世系表載:"秦博士盧敖,子孫家於涿水(今拒馬河)之上,遂為范陽涿人"。盧敖是有明確文字記載並明確籍貫的盧姓第一人,是盧氏開基祖。秦朝末年,盧敖裔孫盧綰隨漢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受封為燕王,封國也在涿郡一帶。至三國時期,涿郡更名為范陽郡,郡治涿縣(今涿州市)。因此,涿郡盧氏又稱范陽盧氏。盧氏盡管還有其他來源,但在發展中只有范陽盧氏一枝獨秀。所以天下出現了"言盧必稱范陽"的傾向。一些出身於旁門別支的盧姓人也敬認范陽盧姓人的祖先為祖先。所以,現今近千萬的盧氏均為范陽盧氏,且都有家譜。 漢盧植成為中興始祖 盧氏播譽天下,始於東漢盧植(公元121-192年)。他以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經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稱頌青史,開范陽盧氏文化之先河,被尊為盧氏的中興始祖和范陽盧氏始祖,是歷史上配享孔廟的28位大儒之一,據傳他還是劉備的老師。《後漢書·盧植傳》中記載:"風霜以別草木之性,危亂而見貞良之節,則盧公之心可知矣"。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大軍北伐,路過涿郡,特發布旌盧植令告當地守令: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干"。盧植在社會劇烈動亂中,作為中流砥柱、儒宗人望,其學問膽識、功勛業績與品德風范,有著廣泛的影響,為世所公認的楷模,因此奠定了盧氏後來作為"北州冠族""范陽郡望"的基礎。《舊唐書·盧》稱:"先自元魏以來,冠冕頗盛"。 盧植及其子孫們,在漢魏南北朝所積累建樹的學問業績、品德風范,成為盧氏子孫千餘年長盛不衰的聲望基礎和精神動力。"范陽盧氏,代為著姓""積代簪纓",名人輩出。在佛、道、儒三大文化領域皆有驕人成就。如歷代學者盧欽、盧諶、盧景裕、盧彥卿、盧思道等,東晉農民起義軍領袖盧循,北周名臣盧辯、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大歷十才子"之一盧綸、被歐洲尊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的佛教中國化的創始人、"禪宗六祖"慧能、明朝名將盧鏜、盧象升;清朝名將盧坤、軍機大臣盧蔭薄等,無一不是出自"范陽盧氏"。 盧氏宗祠 涿州城東拒馬河畔,有一處建築群,紅牆藍瓦,綠樹掩映,肅穆幽雅。座北向陽的大門上,黃底墨字"范陽盧氏宗祠"匾額鮮明奪目。這里不僅是盧氏家族祭祖之地,而且有廣泛而久遠的社會影響。韓國的前總統盧泰愚所說"范陽盧氏"使"涿州名揚天下"、涿州是"世界盧氏祖先的基地",具體所指就是這個地方。 盧氏宗祠之北有盧氏先祖盧植的墓地。不必說各地盧氏族人,自然按節令來此祭祀祖先;即使並非盧姓的人氏,也時常前來,憑吊長眠於此的這位東漢名臣。 作為范陽盧氏始祖的盧植,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經學家和教育家,在歷史上有極高的聲譽。"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干",是東漢朝廷對這位"涿郡涿人"的評價。宋朝太宗皇帝所謂"積代簪纓自范陽,尚書光耀千年史"的詩句,是對他由衷的贊頌。盧植以正直的品格、超群的才學和卓著的業績,開創了盧氏家族"代代出名士"的基業,贏得了生前的名望和死後的不朽,配享於孔廟,名列中華民族古聖賢之中。 以盧植為始祖的涿州盧氏家族,詩禮傳家、有功於國,世代簪纓、歷朝顯貴,漢末以降,成為北方四個高門大姓之一。因魏晉-隋唐數百年間,涿州名"范陽",故而盧氏的郡望為"范陽",涿州盧氏被稱為"范陽盧氏"。斯時,家族的郡望是政治地位的標志和文化傳承的徽章,因此,播遷於海內外的盧姓族人,大都把自家堂號奉為"范陽堂"。 范陽盧氏是一個人才輩出、聲名遠播的宗族。僅從三國到唐代,正史記載的盧姓族人就達到八百餘位。其中有宰相、尚書、刺史、太守、郡守等百餘人。清代道光年間的兩廣總督、涿州人盧坤,是盧植的嫡系後裔。海外盧氏宗親中,有韓國的兩位總統盧泰愚、盧武鉉。 無論是國內遊客還是"老外",人們來到范陽盧氏宗祠,來到盧植墓前,常常陷入沉思,常常流連忘返。或許是因為,對這里蘊涵的東方文化精神、對歷經數千年而生生不息的民族基質,需要細細品味…… 青廉盧氏家族的源流 關於靈壽縣青廉盧氏家族是由兩個遷徙途徑而來,一支由平山縣盧家莊遷來,而我們陳家街一支是由平山盧家莊遷到靈壽縣盧家窪後又分一支遷到青廉村來。至於平山盧家莊繁衍的盧姓世祖相傳乃由范陽遷來。多年來我們原來住在陳家街的盧姓家族與從盧家莊遷來的另一分支盧姓長期友好共處,相敬如賓,仍尊稱一家。隨著社會的發展,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生活范圍已經不再局限在本土,在外地我們總是稱謂本村盧姓一家人。相信以後必將和睦氣氛世代延續下去。 二、族訓 人類社會,基於家庭。尊祖敬宗,睦族敦倫。齊家愛國,興邦固本。夫妻二人,家庭核心,情深意篤,互愛互敬。男不尊大,女不卑從;相互理解,情感交融;窮莫易節,富不變心;風雨同舟,比翼鵬程。雙方父母,共同侍奉,善其衣食,便其住行,醫其疾病,娛其精神,桑榆逢春,夕陽更紅。婆媳翁婿,理解尊重,情同骨肉,休戚關情。偶有不賢,理解寬容。婆待兒媳,應若親生;兒媳對婆,應為娘親;婆媳難處,兒應居中,巧施斡旋,妙語開心。兄弟姐妹,手足情深;心相默契,行相照應;供養老人,協力同心;遺產繼承,以法為憑;親密無間,黃士成金。妯娌融洽,家門有幸,若有摩擦,兄弟秉正,不可偏信,切勿慫恿,溫言明理,春陽消冰,鄰里相處,以和為重,與人為善,坦盪真誠,嚴以律已,寬以待人,倘生紛爭,主動調停,據手言和,高下莫爭,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幸勤勞動,致富光榮。財源廣進,儉朴節用。用而不奢,儉而不吝;衣莫厭舊,食莫貪豐;有當思無,富當慈貧;細水長流,籌劃精心。合家和睦,夫婦相親。擇妻選婿,重在情緣;情投意合,志在言端;自主婚姻,幸福美滿。計劃生育,優育優生。琢玉成器,教子成人。天下父母,人同此心。人生啟蒙,貫沏終生。身教重范,言教莫松。勤勞務實,莊敬持身,嚴而無度,反生怨恨。愛而不寵,嚴格示訓。撥苗助長,反害兒孫。自古紈絝,毀於嬉縱。寒門貴子,並非天生。矢志苦學,磨礪成鋒。兒孫年少,應端品行;縱欲有害,惡習傷身。堅持正義,旗幟鮮明。效國酬志,學好本領。知識高峰,奮斗攀登。文明家庭,守法為榮,權利義務,自覺履行。嚴守法度,處變不驚。違法犯罪,禍國殃民。染者回頭,迷者猛醒。時時守法,家族康靖。 三、 家譜編纂說明 由於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男丁不再是家庭的唯一繼承人,同時,因為社會已經發展到信息時代,作為家譜乃家族的歷史檔案資料,可以容納大量信息。所以我們這次續修家譜的原則凡是我族的男丁、夫人及姑娘的資料都登錄在冊。男士依先輩分再長幼的順序登錄,夫人的資料隨其後,所生男丁在其父後注有名字,詳細資料在其所在輩分列出。姑娘的資料在其父下方另列一行。 對於早年遷居異地的族人,暫時不能取得聯系的,只能等待時機,以後再填寫。 因為我們的家譜已經遺失,這就形成了前期資料的缺失。沒有任何依據可供參考,這就自然決定了對於先人的輩分及名諱不可得知,追溯只能靠年長族人的回憶。因為沒有舊家譜作範例,再則由於執筆者才疏學淺的限制,所以編修中難免存在不妥不實甚至謬誤之處。期盼能得到族人或其他名人志士斧正。
㈧ 盧姓的來源
1、源於姜姓,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期齊國文公子名高,食采於盧邑(今山東長清縣) ,其後人以盧為氏。
2、源於姬姓,以封邑名稱為氏。東周時期,舅犯助晉文公姬重耳戰勝楚國,因功封邑於昝邑(今河南唐河昝崗),舅犯之子賈季封邑於五鹿(今河南清豐),舅犯後人以盧為氏。
3、以國為氏。春秋時期,有廬子國(今安徽省合肥市),盧氏為廬子國戢黎之後。
4、以官職為氏:出自兩周時期官吏若盧令丞,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若盧令丞,為弓箭手統領,主弩射;後逐漸轉為主管監獄的官吏,就是典獄官;秦漢時期隸屬於少府管轄)。若盧令丞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若盧氏,後簡化為單姓盧氏者。
5、以兵器名為氏。歐冶子所鍛越劍,名湛盧。
(8)韓國盧姓祖先在哪裡擴展閱讀:
盧姓主要發源於山東,後逐漸向西、向南播遷。先秦時期,盧姓活動地區主要在山東、湖北、河北地區。秦漢時期,盧姓在北方地區繁衍。魏晉南北朝之際,盧姓開始大舉南遷。唐末盧姓入閩,宋時入粵。元明清之際,盧姓遍及中國大部分地區。
當代,盧姓人口約有650萬,約佔中國漢族人口0.47%,排在第四十二位。主要集中於廣西、廣東二省區,兩省區約占總人口的35.6%;其次分布於河南、浙江、湖南、安徽、河北、甘肅,六省盧姓約占總人口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