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韓國泡菜湯里的大醬是什麼
韓國泡菜湯里的大醬是韓國大醬。
韓國大醬的做法:
原料:
·黃豆4公斤
·水9升
·粗鹽2.3公斤
·干辣椒5個
·大棗5個
·木炭3個
主料:豆製品
香料:無
調味料:咸鹽
工具准備:瓦罐
種類:醬
風味/料理:韓國菜
准備時間:23時
烹制時間:23時
做法:
1、黃豆要挑顆粒圓潤飽滿,顏色純正無瑕的。
2、將挑選好的黃豆洗干凈,需要浸泡一天。然後將黃豆倒入鍋內,放入水煮3小時。
3、將煮軟的豆子放入容器中用木槌搗碎,一定要手工搗碎,要細致。
4、將搗碎的豆子泥放在案板上,用手壓實,壓成長方形。
5、做好的豆餅底下放兩根粗草繩墊著,讓豆餅與空氣完全接觸,保持空氣流通。放在18-20度左右的溫度中,發酵10天。
6、用干絲瓜瓤沾水擦掉豆餅表面發酵時產生的雜質。
7、擦乾凈後由於餅變潮濕,所以要風干1-2天。
8、在大瓦盆中倒入9升水,2.3公斤的粗鹽,放入粗鹽後用勺子攪拌均勻,讓鹽和水充分融合。
9、將鹽水放置十幾分鍾左右,讓鹽和水充分融合。放入一個洗干凈的生雞蛋,如果雞蛋能浮起來就可以了。
10、再拿一個收口的瓦罐,將裡面用開水洗干凈後控干水分,放入豆餅,倒入剛才調好的鹽水。 再放入碳、紅棗、干辣椒。
11、45天後拿出腌制的豆餅,放入大瓦盆中用手反復的揉拌,就像和面的樣子,邊和邊倒入兩勺鹽水。
12、將豆餅和細膩均勻後,放入小的收口瓦罐中。在豆醬表面撒一些細鹽。
13、密封好罐子,放在恆溫處一個月即可。
② 韓國大醬和延邊大醬有什麼區別
一、製作工藝不同:
延邊大醬是僅通過大豆自然發酵製造的,主要的微生物是黴菌和枯草桿菌。而韓國味增是用大豆與大米(大麥)混合用白麴黴制曲製造的。
二、口味不同:
韓國大醬和味增口感細膩,適合做全素湯;而延邊大醬味就相比咸一些,而且更粗一點,裡面有很多碎豆瓣,所以更適合蘸生青菜吃或者拌面吃。
營養價值
大豆經種粬的培養製造、原料處理、制大粬工序、發酵工序,發酵結束即成為熟醬,還得經高溫滅菌、研磨及防腐處理,這樣不僅除去了有害成分,而且使大豆蛋白質的結構從密集變成疏鬆狀態,蛋白質分解酶容易進入分子內部使消化率提高。整粒大豆的蛋白質消化率為65%左右,加工成醬類製品後蛋白質消化率為92%至96%。
大豆加工製成大醬,加工過程中由於酶的作用,促使豆中更多的磷、鈣、鐵等礦物質被釋放出來,提高了人對大豆中礦物質的吸收率;發酵醬製品在加工過程中,由於微生物作用可合成核黃素等,因此,大醬營養比大豆更易於消化吸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大醬
③ 韓國的大醬是味噌嗎
是的大醬在古代朝鮮
,做菜主要是用醬來調鹹淡。醬是朝鮮民族飲食的基本調料,又是主要的副食品。醬有清醬、大醬、辣椒醬、汁醬、青苔醬、黃醬等種類。烤肉、烤魚有時要抹上辣醬或大醬,還可以用醬燒制各類菜餚和湯汁,十分美味。中國古文獻《三國志》曾提到朝鮮半島的大醬,而日本則稱大醬為味噌。在《大長今》中,長今也將大醬叫味噌。朝鮮民族一般在農歷十月製作大醬,《大長今》對制醬的過程有詳細的描述:先將大豆煮到呈煙色後,在石臼里舂碾成豆沙狀之後製成醬坯。大醬坯一般製成方塊形或圓形,重三五斤,放
置在陰涼通風處,風干三五天,然後用稻草等將大醬坯系好,懸掛在房樑上,晾曬40天左右,取下來,再一層醬坯、一層稻草擺放在溫度、濕度適宜之處,使其自然發酵。
數月後,將醬坯打開、弄碎,將其浸入淡鹽水中,如果醬坯漂浮在鹽水上,說明鹽水的濃度適宜。再用鹽水浸泡發酵半個月左右之後,取出已發酵的醬坯,再將深褐色的鹽水煮開到一定濃度,便成了醬油。這種醬油兼有甘、咸、微苦等醇厚味道,主要用來調味。而將已發酵好的醬坯根據口味鹹淡製作成糊狀,便成了大醬。
《大長今》中有一段情節講到,宮廷里存儲的大醬變味,宮廷上下異常驚慌,因為按照流傳的說法,大醬變味意味著國家將遭受災難。韓尚宮和長今被派往民間調查大醬變味的原因。聰明好學、善於觀察思索的長今發現,宮廷里大醬變味的原因是有人將醬缸周圍的槐樹砍伐掉的緣故,原來這些樹的花粉可以使大醬更加美味。
根據古代朝鮮人的說法,大醬蘊涵著五德:一是丹心,與其它味道混合時依舊不失其固有香味和獨特滋味。二是恆心,放置很久也不會變味或變質,反而歷久彌新。三是佛心,可以祛除魚肉的腥味。四是善心,可以減弱辛辣等刺激性味道。五是和心,可以與任何食物相搭配。
和中國豆瓣醬的製作略有不同,大型超市的進口食品專架有盒裝的成品,常見的有新松大醬,可以買來直接用,很方便。配料表:大豆,糖稀,鹽,麥麩(可能是廠家批量生產的配料)
大醬製作方法及相關介紹如下:
1、將大豆洗凈煮熟、控干。
2、將其粉碎,做成豆坯。
3、把豆坯晾置於清潔的空中一段時間,接受菌種發酵。
4、把發酵後的豆坯掰碎放置於缸中,並放適量的水、鹽等。
5、發酵一段時間即可。
(註:目前家中自做的醬多是混菌發酵,味道較好,但未必對人體健康有益,尤其是黃麴黴。)
④ 韓國大醬是不是就是黃豆醬 韓國大醬是不是就是辣甜鹹的
雖然用黃豆做的,和中國的黃豆醬不一樣。發酵和製作方法也不一樣的。韓國大醬是不辣的。也不甜。
⑤ 中國的黃醬 韓國的大醬 日本的味增看了看大概的製作工藝 咋就覺得是一東西啊(就好像 玉子 其實就是 雞蛋)
北京的黃醬是比較干一些的釀造大醬,黃豆為主要原料,輔料玉米粉。韓國的大醬也是釀造的,主要原料黃豆。上兩種都是利用黃麴黴釀造的。日本的味增是利用 白麴黴的釀造大醬,主要原料是黃豆和大米各一半,帶濃厚的甜味。
⑥ 韓式大醬和中國黃豆醬有什麼區別
從本質上講,大醬沒有不一樣的,至於成分上,中國人急於求成凡事都講究速度和效率而忽略了質量,像大醬醬油這種東西是快不了的,所以國產的大醬大多是發酵豆添加醬引子按比例兌好,為了好吃猛加谷氨酸,讓豆醬人為的鮮美可口。
而韓國出的醬在保證釀造時間上,基本上盡可能的保持天然,當然食品工藝科學和生產標准化方面我們差的也不是一年兩年。
韓國大醬介紹:
黃豆醬又稱大豆醬、豆醬,用黃豆炒熟磨碎後發酵而製成,是我國傳統的調味醬。
黃醬有濃郁的醬香和酯香,咸甜適口,用於醮、燜、蒸、炒、拌等各種烹調方式,也可佐餐、凈食等。
營養分析編輯
1。黃豆醬的主要成分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鈣、磷、鐵等,這些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成分;
2。黃豆醬富含優質蛋白質,烹飪時不僅能增加菜品的營養價值,而且蛋白質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氨基酸,可使菜品呈現出更加鮮美的滋味,有開胃助食的功效;
3。黃豆醬中還富含亞油酸,亞麻酸,對人體補充必須脂肪酸和降低膽固醇均有益處,從而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4。黃豆醬中的脂肪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大豆磷脂,有保持血管彈性、健腦和防止脂肪肝形成的作用。
⑦ 韓國大醬和味增和中國東北大醬有何區別
1、用法不同:
東北大醬一般是用於蘸生的蔬菜,比如春天的野菜,小根蒜,婆婆丁等,夏天的黃瓜、大蔥也是每餐必備;而和味增主要是以味噌湯的方式食用味噌,此外在蒸魚、肉、蔬菜時也會加入味噌。
2、口味不同:
東北大醬味咸更粗一點,裡面有很多碎豆瓣;而味增則口感細膩,香氣豐富醇厚,味道也更淡,更適合做全素湯。
3、製作工藝不同:
東北大醬是僅通過大豆自然發酵製造的,主要的微生物是黴菌和枯草桿菌。而韓國味增是用大豆與大米(大麥)混合用白麴黴制曲製造的。
4:分類不同:
東北大醬主要分豆瓣醬和盤醬。豆瓣醬主要材料有蠶豆、黃豆等,輔料有辣椒、香油、食鹽等。盤醬的主要材料是黃豆與食鹽。
韓國味增主要分赤色味噌及淡色味噌,顏色深淺主要是受制曲時間的影響,制曲時間短,顏色就淡,時間拉長,顏色也就變深。
⑧ 韓國大醬 和 東北大醬 一樣么 如果不一樣有什麼區別 比如味道上
大醬的味道是一樣。只是用法稍有區別。東北大醬做蘸醬菜的是最多的做法,其次是醬茄子等醬菜。而韓國大醬,是把大醬當作調鹹淡的,相當於鹽的用途。其次,做正宗的韓式菜餚,都有用到大醬,可以去除魚腥,特別是有名的大醬湯。也就是日本所說的味曾湯。所以,咱們所看到的韓國大醬,直接可以用咱們的東北大醬代替。
希望你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天天開心!
⑨ 韓式大醬和日式大醬的區別
總體來說是可以調換的,韓式大醬有些是偏辣,日式大醬有些是偏辛或者是偏酸。你買的日式大醬看一下包裝袋後的辛味表,中辛的日式大醬是可以代替韓式大醬。
韓國大醬,就是味噌,又稱面豉醬,是用大豆、大麥、小麥及稻米等發酵而成,具有多種味道、顏色和質感,廣泛用於調味或烹調佐料,尤其在日本料理中極為普遍使用。
味噌在日本主要分為三大類:米、麥蒸後,通過黴菌繁殖,再與蒸煮的大豆、鹽混合製得的米味噌、麥味噌,以及直接在蒸大豆上使黴菌生長而製得的豆味噌。因地區不同,大豆和米、麥比例及顏色的不同,構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種類繁多的味道。每種味噌又有各自的特色。
⑩ 韓國大醬有哪幾種吃法
大醬是大豆的加工食品,用提取醬油後的醬糗子製作而成。大醬可以去除食物的腥氣,因為大醬的主要成分之一的蛋白質可以吸附各種異味,所以海鮮或肉類料理中經常使用大醬去除腥味。大醬具有抑制脂質類氧化的抗酸作用,可以預防高血壓以及各種成人病。大醬是傳統發酵食物中具有顯著的抗癌效果的食物之一,而且對肝功能恢復和肝解毒功能也有明顯療效,在食品學研究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1]
1.肉醬的做法:醬油、白糖各1勺;切好的蔥2小勺;切好的蒜1小勺;芝麻油、鹽各1小勺;楜椒少量。
2.湯料的做法:大醬1大勺;辣椒醬1/2小勺;辣椒粉1/2小勺。
3.洋蔥切小丁,土豆切小塊,豆腐切小塊,蒜搗成泥,青辣椒切小片。
二、製作步驟 1.先炒牛肉,等牛肉的顏色變白的時候,關火。
2.取韓國石鍋一隻,放入豆油大約40秒後,放入貝殼湯。
3.湯開始沸騰的時候,放炒熟的牛肉切片和蘑菇,這時出來的泡沫要去掉。
製作材料
製作材料(11張)
4.再放貝殼,土豆,南瓜,洋蔥,大蔥,最後放辣椒。
5.加水,水開後,放入醬料。根據個人口味可調整。豆腐要等最後其他菜快熟時放。
6.大火煮約10分鍾,待煮熟後,調至小火,加鹽和雞精即可。 [1]
三、製作要點
1.先把貝殼泡在鹽水裡後放在暗處3-4小時,使貝殼吐出爛泥,然後再洗干凈。
2.在鍋里倒買倒4杯水和洗干凈的貝殼煮。貝殼打開之後,把貝殼和湯分開。
3.牛肉切得很細,然後放適當的肉醬後攪拌。
4.豆腐切成0.3cm的厚度,3-4cm的大小,南瓜切成0.3cm的厚度後,切成4半。
5.辣椒和大蔥要大片的切,而且辣椒要去掉辣椒籽。 [2]
溫馨tips編輯
1.很容易冒漾,所以在水開之後不可以太大火。
2.韓國石鍋基本不透氣,而且保溫效果好(如果沒有就找一個相似功能的鍋)。
3.豆腐切成拇指大厚度的片,土豆切成拇指大的塊,辣椒和大蔥要大片的切。
4.一般配米飯吃。
豆腐500克,大醬50克,豆油50克,白糖30克,料酒20克,大蔥10克,生薑10克,味精3克,澱粉10克
製作方法編輯
1、將豆腐切成2厘米見方的丁,放入開水鍋中稍氽一下後,撈出,控水
2、大蔥、生薑去外皮,洗凈,均切成碎末
3、炒勺旺火燒熱,放入50克豆油,待五成熱時,投入蔥末、薑末、煸炒幾下,加入大醬稍炒幾下,再放入白糖、料酒、味精,攪拌均勻後加豆腐丁,翻炒幾下,放入水澱粉勾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