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韓語與漢語的關系,韓國使用漢字嗎
韓字是從漢字發展過去的,原來韓國人用漢語說話.也就是說漢語,但是只有有文化的人才能寫出漢字.所以韓國的世宗大王就找大臣們一起創造了韓國語.韓國語大部分是漢字詞,也就是讀音和漢語相似.另外也有些外來語,(其實就是英語詞)還有少量的韓國固有詞.
說白了就是韓國語是漢語的另一種漢語拼音,你可以這么理解.
現在韓國也是用漢字 一般是那種比較正式的用詞上使用漢字 比如說結婚 喪事 還有什麼重大儀式 另外韓國的政府單位也要求行政人員會寫漢字的.
希望採納
❷ 韓國怎麼使用漢語
韓國現在很少有漢字出現了,畢竟有了自己的語言了。但是偶爾在電視里還會出現,一般是成語,「王」這個字算出現的多的了。不過如果你要是說韓語里漢字的影子的話,就很多了,因為韓國古代是深受中國影響的。比如說前面說到的成語,韓語很多音譯的中文,不過韓國人現在掌握成語並不是很多,還有很多生活中的常用詞也是和中文發音很像的,韓語里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中國的詞。望採納~
❸ 朝鮮原來是使用漢字的,但他們怎麼不會說漢語說的是他們的語言,怎麼使用漢字呢我有點想不通。
韓國、朝鮮人使用中國漢字有1000多年的歷史,絕對是中華文化的後裔,可是為什麼後來廢除了中國漢字呢?首先因為朝鮮的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與中國的漢藏語系不太一樣,但是古代朝鮮文化落後,一直沒有發明自己的文字,所以只能沿用中國漢字。但是漢字還是無法充分的表現韓語的發音和朝鮮民眾的思想感情,普通朝鮮平民根本不識漢字,只有朝鮮貴族、官員會使用漢字,稱為「吏讀文字」,而普通朝鮮平民只能以口頭方式進行文化交流,他們的生活知識和年積月累的農業耕種經驗和農耕方法也都無法長久的流傳下去。
到了1446年的朝鮮世宗大王時期,就是中國的明朝時期,作為中國附庸國的朝鮮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上都得到一定的發展,因而朝鮮民眾對擁有自己民族文字的願望比較強烈了,世宗非常同情國民的處境,作為一個想要發展民族文化,推進國家獨立的朝鮮君王,世宗開始苦思冥想,夢想創造出一種獨特而易學易懂的朝鮮本土文字,讓普通的朝鮮庶民也可以輕松駕馭朝鮮的語言。
世宗在發明朝鮮文字時,受到音樂和北方游牧民族拼音文字的啟發,了解到簡單的音樂符號(1 2 3 4 5 6 7)就能夠記錄世界上所有的音樂,那麼,相對簡單的拼音字元也應該可以記錄全部的朝鮮語音,從而拼寫出朝鮮的文字。所以世宗組織起當時包括他本人在內的許多朝鮮「集賢殿」的優秀學者,還特意派遣一位朝鮮知名學者,前後十幾次到中國來學習、研究漢字精髓,歷時達三十年之久,才最終在1446年發明創造了朝鮮文字,於是朝鮮在使用了近千年的中國漢字以後,終於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字。
世宗大王(1418-1450年),他精通儒家學問,極力提倡儒學價值觀念以外的哲學觀念,博學多聞,政治手段高明,能夠對付朝鮮的兩班學者(兩班:指的是集『貴族』與『官吏』於一身的朝鮮學者們,他們享有極高的政治文化權利,甚至可以藐視朝鮮國王)。他在統治期間,對國家管理、語音學、民族文字、經濟學、科學、音樂、醫學和人文學研究方面都表現出積極的思想。他建立了集賢殿,以促進傳統和政治經濟方面的研究,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創立了韓文字母。
《訓民正音》就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世宗大王在公告序言中寫道:「中國文字是基於中國歷史應運而生的,因此無法清楚的表達朝鮮韓語特有的語境,無法充分表現庶民的想法和感情。考慮到我國子民的實際情況,我創立了這28個字母(註:經過字母的演化與合並,現代朝韓社會只使用24個字母,比26個英文字母還少2個,是歐美學者比較公認的簡化拼音),這些文字簡單易學,希望能提高每位朝鮮國民的生活質量」。從這篇序言中可以看出世宗大王對朝鮮文化的獨立、國民的繁榮所持的執著和獻身精神。
創造韓文表音字母的世宗大王和集賢殿的學士們認為人類的發音不僅僅是單純的生理現象,還有一股雖然人們看不到,但實際上更強大的力量在支配著這一行為。他們認為人類的發音和文字的筆畫,以及所有的宇宙現象均與中國道教的陰陽、五行密不可分,並由此推測聲音與季節變化以及音樂是必然相通的。韓語的音節分為3個部分,分別是輔音、母音、尾音,這是世宗大王和集賢殿的學士們創造韓文字的基礎。尾音不是單獨創建的,而是根據輔音的重復而創,因此韓語是充分有效地結合母音和輔音而成的,應該說是不錯的拼音文字。
朝鮮的「諺文」與「諺語」一樣是民間的語言文字,由於政治文化地位的低下,諺文屬於二流文字。只有貴族和官吏使用的「吏讀文字」屬於朝鮮一流文字。早期的朝鮮拼音文字就是「諺文」,而現在的「諺文」卻是中國漢字了。古代朝鮮的文字實際上有三種:1、純漢字:完全使用中國的文法規則。2、吏讀文字:用漢字拼寫朝鮮語言,但是保留漢字的意義與基本文法。3、純朝鮮字:就是朝鮮世宗創造的拼音字,古代朝鮮的「諺文」。
雖然1446年意味著朝鮮韓文的正式誕生,但是並不意味朝鮮拼音文字的真正使用,由於中國漢字在朝鮮的強大文化影響力,朝鮮拼音文字一直作為「韓語拼音」而存在,被朝鮮婦女和沒受過良好教育的朝鮮人使用,被稱為二流文字的「諺文」,而朝鮮的貴族、官員還是繼續使用漢字「吏讀文字」。朝鮮拼音文字的廣泛使用是從二十世紀初才開始的,比世宗頒布「訓民正音」晚了450年,為什麼?
這當然不符合世宗450年前的本願,也是一個對歷史的疑問:朝鮮拼音文字一直到十九世紀末都被視為「諺文」,與「諺語」一樣是民間的語言,直到十九世紀末,拼音文字在朝鮮都被看成二流文字。是什麼原因使朝鮮人在450年後,突然將婦女和平民使用的拼音文字的地位大力提高,在短短的幾十年中將其地位扶正,成為官方語言?而且將使用了千年之久的高雅的官方文字――中國漢字幾乎干凈徹底地清除出南北朝鮮,使漢字的地位從母體文字被貶為「諺文」的呢?
其實很簡單,原因就在於中國自身的衰落!
朝鮮世宗450年以後的1896年,中國清朝被日本擊敗,二十世紀中國清朝被歐美列強瓜分,已經自身難保的中華文明古國自然不再是被朝鮮、日本尊敬的國家,甚至成為日本欺侮的對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中國的文化和文字也就自然而然的在朝鮮走下神壇,被降格為朝鮮「諺文」的二流文字了,朝鮮世宗十五世紀苦心創造的韓文在使用漢字的母國中國強大之時得不到實質性的應用,卻在中國衰敗,朝鮮被日本人佔領之時得以通行,曾經的二流拼音文字卻成為朝鮮一流的官方文字,實在是諷刺啊。
朝鮮半島在1945年被蘇聯、美國分割成為兩個國家:朝鮮和韓國,也叫南北朝鮮,西方社會稱為南北高麗(Korea)。所以世宗450年前創造的拼音文字在朝鮮被稱為「朝鮮文」,在韓國被稱為「韓文」,其實都是一樣的。區別是:韓國的「韓文」至今還允許少量夾用漢字;而「朝鮮文」在1948年和1954年兩次『廢除』漢字,不允許夾用漢字,現在的朝鮮文已經是純朝鮮文了,而且中國東北吉林省的朝鮮族自治區的學校也使用純朝鮮文。
可是到了2005年,歷史文化又發生了有趣的逆轉。2005年2月9日,韓國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務文件和交通標志等領域,全面恢復使用已經消失多年的中國漢字和漢字標記,以適應世界化的時代潮流。並且提出了《推動漢字並用方案》,為了發展韓國的傳統文化,促進與東亞漢字文化圈國家的積極交流和推動韓國觀光事業的大力發展,將目前完全使用韓國文字的公務文件改為韓、漢兩種文字並用,以解決韓文難以清楚的表明漢字含義的歷史難題。
方案指出:凡地名、人名、歷史用語等不寫漢字就容易發生混亂的語匯,均在韓文後面註明漢字。為了給中國和日本的觀光者提供方便,將逐步在道路交通標志上實行漢字和英語雙重標記。此外,還將同教育部門協調改善漢字教育體制,前韓國總統金大中說:「韓國的各種歷史古典文章和史料仍以中國漢字書寫,如果無視中國漢字,將難以理解我們的古典文化和歷史傳統,有必要實行韓、漢兩種文字同時並用」。而且韓國的許多專家、學者和居民都強烈呼籲加強漢字教育,要求全面恢復使用中國漢字。
為什麼韓文難以清楚的表明中國漢字的含義呢?
因為朝鮮拼音文字雖然是象徵著朝鮮民族的獨立,顯示出他們是區別於中華漢民族的朝鮮本土民族,但是,朝鮮拼音文字根本還是脫離不開漢字。它們歸根到底是漢語的拼音化文字——除了語法結構不同之外,無論韓文的詞彙如何變形,它們的發音卻接近於它們曾經的母體——漢語,於是就有了中國人聽起來十分熟悉的「大宇」、「現代」、「三星」等詞的韓語發音。他們語音區別並不比中國的廣東話、上海話等地方語言與中國標准普通話之間的區別大!除了語法結構不同之外,韓文可以被理解為漢語的旁系,或者是一種遙遠的、異化的大中華方言,韓文字母中最大的創意大概就是圓圈了,中國漢字裡面沒有圓圈的寫法。
中國漢語拼音有四聲,也不能完全解決中國漢字同音字的問題,而韓語中沒有四聲,所以用韓文表注漢字的發音就是一件十分費力而且頭痛的工作,很難做到准確。一個韓文發(Kang)的字,既表示「姜」字,又表示「康」字、「江」字,到底是什麼字?要根據前後文的意思而定,要望前後文才能生義,而且要先理解母體漢字的中文語義才可能得到正確的結論。於是就只能請母體文字---中國漢字出來解決問題了,所以就有了目前漢字佔四分之一的大韓民國《憲法》。
由於漢字是朝鮮語的古老載體,所以學習韓語時必須先充分掌握漢字,必須知道所要標記的原中國文字的意義,否則就要去按約定的意思去理解,去猜測。那當然不可能做到非常准確,也不可能成其為准確、高雅的朝鮮語言。所以一直到六十年代漢語漢字都是韓國學校中學生的必修課,但是到了七、八十年代以後,政府逐漸『廢除』了中國漢字,現在韓國政府又要求全面恢復漢字,累不累?
中國人幾千年的文明是韓國、朝鮮,甚至是日本的母體文明,他們傳播融合以後成為東亞的亞文明,子體的亞文明必然與母體形似,但是文化上的『廢除』行為,卻使他們逐漸失去了母體文明的靈魂!如果不與中國母體文明再次聯接,韓文、朝鮮文、甚至日本文,都將成為風乾的、沒有靈魂的文化『木乃伊』,所以韓國政府全面恢復使用中國漢字是必然和明智的歷史抉擇,其實也別無選擇!
❹ 韓國的漢字是怎麼應用的
不太清楚你的意思。
韓語在造字之初是藉助了漢語的。
所以現在韓語中有70%左右的漢字詞,
這些漢字詞和漢語繁體字對應,在發音上和漢語有一些相似,如친구(親舊)的漢字是「親舊」,意為朋友。
詞彙中存在漢字詞,在使用中,有時漢字詞在使用中需要把古漢字標出,所以在報紙、新聞媒體上可以看到漢字的身影。但是也有一些韓國人強調民族性,排斥漢字的使用。
❺ 為什麼韓國會使用中文字
韓國歷史上使用自己文字是從明朝開始的,但那時候官方文字仍然是漢字。所以有文化的人都要求寫漢字。即使是有點文化的,都要寫韓文加漢字。韓語是表音的,漢字是表意思的。如果不用漢字,很多單詞就會讓人誤解。因此直到目前,韓國人仍然在學習和使用漢字。不過1970年代朴正熙執政期間曾廢除過漢字的使用。所以那個時候的年輕人,也就是現在的四、五十歲的人,很多不會漢字。
另:因為朝鮮那時侯還沒有自己的文字
古代朝鮮文化落後,一直沒有發明自己的文字,所以只能沿用中國漢字。但是漢字還
是無法充分的表現韓語的發音和朝鮮民眾的思想感情,普通朝鮮平民根本不識漢字,只有
朝鮮貴族、官員會使用漢字,稱為「吏讀文字」,而普通朝鮮平民只能以口頭方式進行文
化交流,他們的生活知識和年積月累的農業耕種經驗和農耕方法也都無法長久的流傳下去
。
到了1446年的朝鮮世宗大王時期,就是中國的明朝時期,作為中國附庸國的朝鮮在政
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上都得到一定的發展,因而朝鮮民眾對擁有自己民族文字的
願望比較強烈了,世宗非常同情國民的處境,作為一個想要發展民族文化,推進國家獨立
的朝鮮君王,世宗開始苦思冥想,夢想創造出一種獨特而易學易懂的朝鮮本土文字,讓普
通的朝鮮庶民也可以輕松駕馭朝鮮的語言。
世宗在發明朝鮮文字時,受到音樂和北方游牧民族拼音文字的啟發,了解到簡單的音
樂符號(1 2 3 4 5 6 7)就能夠記錄世界上所有的音樂,那麼,相對簡單的拼音字元也應
該可以記錄全部的朝鮮語音,從而拼寫出朝鮮的文字。所以世宗組織起當時包括他本人在
內的許多朝鮮「集賢殿」的優秀學者,還特意派遣一位朝鮮知名學者,前後十幾次到中國
來學習、研究漢字精髓,歷時達三十年之久,才最終在1446年發明創造了朝鮮文字,於是
朝鮮在使用了近千年的中國漢字以後,終於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字。
但是這種文字仍然有很強的局限性 並被認為不如漢字高雅,所以漢字仍然是主流,直到近代甲午戰爭以後,中國對朝鮮控制減弱,朝鮮民族意識覺醒,所以才大規模使用韓文
總的來說,古代朝鮮的文字實際上有三種:
1、純漢字:完全使用中國的文法規則。2、吏讀文字:用漢字拼寫朝鮮語言,但是保留漢
字的意義與基本文法。3、純朝鮮字:就是朝鮮世宗創造的拼音字,古代朝鮮的「諺文」。
❻ 韓國古代為什麼寫中文
韓國古代使用漢字的原因是韓國曾經是古代中國的藩屬國,他們使用的是漢字。但是由於漢字復雜,百姓受教育的機會有限,使得民間識字的人鳳毛麟角,所以世宗大王就15世紀中期,召集文人學士,進行了韓國文字的創造。這就是韓國語的由來。
西元前的古朝鮮時期,這一千幾百年的時間,朝鮮半島上只用漢字,也只有漢字可用。在韓文發明前的一千幾百年間,漢字一直是朝鮮半島唯一的書寫系統;在韓文發明以後的四百餘年間,漢字一直是朝鮮半島的正式書寫系統。其實不僅朝鮮半島是這樣,古代東亞各地區都曾經是這樣。漢字曾經是東亞文化圈的通用文字,故這一地區常被稱為「漢字文化圈」。
近代發展
1945年,朝鮮半島擺脫日本統治,迫切需要採行獨尊韓文的背景。1945年金日成發出指示,要求朝鮮共產黨(今日朝鮮勞動黨的前身)黨內所有出版物印刷不要夾用漢字。第二年,朝鮮就有部分的出版物不再夾用漢字。
1947年,朝鮮的《勞動新聞》開始在部分版面里使用朝鮮文印刷,而到了1949年則徹底使用朝鮮文印刷,這也意味著朝漢混用文字的時代在北朝鮮正式結束。由於朝鮮特殊的政治體制,廢除漢字的政策並沒有受到民間與學術界的強烈反對,這項政策一直被朝鮮政府強制推行至今。
❼ 韓國人在什麼情況下使用漢字
在過去,規范的朝鮮文是用諺文夾用漢字的.後來,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規定不再夾用漢字,所以,在朝鮮半島北部,除了書法還可以使用漢字外,就不許使用漢字了。
在朝鮮半島南部,由於延續了傳統習慣,所以在規範文字中還是可以夾用漢字的.
但是,韓國使用的漢字,也有經過簡化的,其簡化形式則跟日文的當用漢字的簡化形式相同.
❽ 韓國什麼情況會使用漢字,是正規嚴肅的時候
韓國自己的文字只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古代的時候,皇族和上流社會都用漢字的,1900年後,開始大規模提倡使用韓文,---民成皇後那個時代也是全用漢字的,直到現在,報刊上還是偶爾會出現漢字,正規場合的橫幅也有很多直接全漢字,一些有名望的人的名片上名字都印的漢字,其實和古代一樣,使用漢字其實是很體現身份的,很多權威的書籍名字也是用漢字來寫的。
其實看一下韓劇就不難發現,韓文的很多名詞發音和中文非常相似,韓文中的外來詞占的比例很大,其中中文最多,畢竟朝鮮半島是中國文化流入最早的地區,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也是最大的,盡管有的韓國人不願承認這一點,還老是跟我們搶文化,同2樓所提到的。
❾ 韓國漢字的由來和改革,都是什麼
大韓民國在漢城建立以前,該語言一直都稱做“朝鮮語”.韓國建立以後,韓國國內學術界和民眾根據國名以及同朝鮮對峙等政治原因,將該語言的名稱改做了“韓國語”.但是朝鮮、中國的朝鮮人以及日本親朝鮮的朝鮮人則一直保留著“朝鮮語”這個名稱.而學術界依照歷史習慣,一般以“朝鮮語”作為這種語言的名稱。
韓國文字是1446年朝鮮時期由世宗大王和集賢殿的學者們制定、公布的具有獨創性的文字。韓國文字是一種非常科學的表音文字,其特點是不僅容易學習、有組織性而且任何發音都可以隨意表現出來。因此,認為表音文字的韓國文字是與表意文字的漢字結合而形成的觀點應該予以校正。中國和美國的教科書中所敘述的關於韓國文字是結合或模仿引用中國語而創制的內容是錯誤的。
❿ 韓國有漢字嗎他們使用嗎,什麼時候使用
韓國100年以前是一個僅限於使用漢字的國家。不僅公文如此,日常生活中的文字也同樣。韓國的統治階級、兩班使用漢字寫信、創作。德川幕府派到日本的朝鮮通信使,選用漢語造詣高的官員擔任。他們與日本的儒學家、僧侶之間用漢字筆談,並即席創作漢語詩詞。朝鮮只是庶民與漢字無緣。 朝鮮表音字創造於1443年。朝鮮王朝世宗下令創造庶民使用的簡單易學的表音文字。學者們遵照王命,創造了由11個母音和14個子音組成的表音文字。這種欽定文字頒布之時,稱為「訓民正音「。然而,統治階級仍然只限使用漢字。婦女、兒童使用拼音字。用拼音字書寫的文章叫「諺文「,受人歧視。 甲午戰爭之後,韓國掀起「文明開化「運動。在稱為「甲午更張「的改革中,封建制度受到沖擊,韓國引進太陽歷,從這時起書文從專門使用漢字過度到漢字與表音字結合使用。韓國淪落為日本殖民地時代,確定「國(指日本)漢文字並用「。當時,把朝鮮表音文字學者作為反日思想堅持者來對待,對他們進行了殘酷的鎮壓。二戰期間,總督府命令解散研究表音字的朝鮮語學會,有的學者被逮捕投獄。因有上述歷史緣故,使用表音字成了民族主義標志,被視為反日愛國的象徵。 1945年,韓國從殖民地統治中解救出來。新生的韓國提倡國粹主義。表音字學者站在弘揚民族精神的最前列,提出全部使用表音字等於愛國。1948年政府一成立,立即制訂了《表音文字專用法》,規定公文全部使用表音字。但是,公文的附加條款允許漢字與表音字並用。 把拼音文字視為民族主義的象徵 韓國大力推廣全面使用表音字起於1950年的韓戰。戰事中全國青年參軍受訓。他們由於學歷參差不齊,讀不懂混有漢字的教科書。於是首先在軍隊中統一使用表音字。而後擴展到全社會使用表音字。 另一方面,朝鮮北部也從1949年起全面廢除使用漢字,逐漸過渡到一律使用表音字。不過1968年在金日成指示下,修改了一律使用表音字方案,逐步恢復漢字教育。目前朝鮮小學生從五年級開始學習漢字,至高中畢業止學習1500個漢字。大學期間再學習1500個。共計教授3000個漢字。同樣是在1968年,韓國的朴正熙總統下令從1970年起,公文中禁止使用漢字,強行廢除教科書中使用的漢字。 鑒於社會輿論對廢除漢字教育的批判壓力,韓國政府開始修改全面廢除使用漢字方針。 1972年確定恢復中學、高中的漢字教育。1974年確定學習1800個基礎漢字(初中900個,高中900個)。並允許漢字在國語和國史教科書中加到括弧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