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韓國資訊 > 1919年韓國發生什麼運動

1919年韓國發生什麼運動

發布時間:2022-05-19 20:15:04

㈠ 二戰的時候,韓國在干什麼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後,清朝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該條約不僅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利益,也導致朝鮮脫離清朝的藩屬國體系。《馬關條約》第一款為: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國,故凡有虧損其獨立自主體制,即如該國向中國所修貢獻典禮等,嗣後全行廢決。從此清朝與朝鮮的宗主國、藩屬國關系終止。

二戰期間,許多韓國青年被日寇徵召入軍作戰,韓國士兵作為日寇的重要組成部分隨日本四處征戰。南京保衛戰時,第一批沖入南京城的日寇,大部分都是韓國士兵,韓籍日寇在中國犯下的罪行跟日寇一樣嚴重,可謂罄竹難書!日寇關東軍精銳加入太平洋戰爭後,大量韓國人被補充進關東軍,後被蘇聯紅軍擊潰,不少人做了蘇軍俘虜。這些韓國俘虜被蘇軍派到蘇德戰場對德作戰,後被德軍俘虜,又為德軍效力。

1919年3月1日韓國爆發獨立運動,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同年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在中國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得到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後,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華民國的戰時首都重慶。此時,中國重慶成為兩個國家的首都,分別為中華民國戰時首都和大韓民國臨時首都。

在中國政府幫助下,朝鮮復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並為韓國光復軍,交由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由中國遷回韓國,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1948年8月和9月,朝鮮半島南北地區先後成立韓國政府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同年10月,蘇聯把三八線以北的行政權移交朝鮮人民共和國,到12月蘇軍全部撤離。半年以後,美軍也宣布從南部撤軍,但留下了文官和「軍事顧問團」。

㈡ 韓國獨立運動的簡介

1919年的「三一運動」是朝鮮人民為抗議日帝的殖民統治,發起的宣告獨立的萬歲運動。『高宗毒死說』為這次運動的導火索。這次運動持續了近2個月,在朝鮮各地均有響應。日本殖民統治者以屠殺和野蠻的方式鎮壓了群眾。 3.1運動之後的三個月內示威次數達1542次,死亡7509人,傷者15961,被逮捕者46948人。有715戶人家,47所教會堂,2所學校被破壞。

㈢ 韓國歷史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軍攻佔平壤,滅亡高句麗,在高句麗故地平壤設立安東都護府,以統轄其地,所轄包括遼東半島全部、朝鮮半島北部、吉林西北地區和朝鮮半島西南部的百濟故地,包有今烏蘇里江以東和黑龍江下游西岸及庫頁島直至大海。自此朝鮮半島全部處於唐朝的實際行政統治之下。
高麗朝鮮
918年,後高句麗的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統一朝鮮半島南部,建立高麗王朝。 962年,宋太祖建隆三年十月,王建之子王昭遣其廣評侍郎李興祐、副使李勵希、判官李彬等來朝貢。 993年,高麗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北宋的朝貢關系,向遼國稱臣。 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 1231年,高麗蒙古戰爭,高麗國王逃至江華島;1273年,元軍佔領濟州島,國王投降蒙古汗國,高麗蒙古戰爭結束,高麗成為元朝的藩屬國。
朝鮮王朝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早已決心歸附明朝,他從鴨綠江邊回兵佔領首都開城並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高麗國王,統一朝鮮半島南部,定都漢陽。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六日,在高麗大臣李之蘭以及左侍中裴克廉、鄭道傳、趙浚等人的倡議推戴下,李成桂在松京(開城)壽昌宮即位。其時五十八歲。
朝鮮李氏王朝正史(韓國奎章閣版)(11張)李成桂派使向金陵的明朝朝廷上表,稱高麗國王昏亂,自己受萬眾推戴不得不即位。朱元璋則口氣冷漠,道「爾恭愍王死,稱其有子,請立之,後來又說不是。又以王瑤為王孫正派,請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來,大概要自作王。我不問,教他自作,自要撫綏百姓,相通來往」。 不久,李成桂擬定兩個國號——「朝鮮」(古朝鮮國名)和「和寧」(李子春就仕之地)。由於傳統觀點中李成桂屬於大逆不道的篡位,為得到中國明朝皇帝的支持,遣使請朱元璋裁定新國號,朱元璋以紀念殷商箕子之故,取「朝日鮮明」之意,圈選了朝鮮二字。但是朱元璋仍認為李成桂「頑囂狡詐」,沒有冊封。李成桂是實際上的朝鮮國王,但是由於沒有受到明太祖冊封,上國書與明朝天子時,仍然使用「權知高麗國事」。 國號更改後則使用「權知朝鮮國事」,建文二年1400年,建文帝賜朝鮮太宗國王誥命,及親王爵的九章冕服(朝鮮本郡王爵,應賜五章或七章服),正式冊封李成桂之子李芳遠為朝鮮國王。這樣,李成桂和李芳果多次求而不得的明朝冊封,終於被李芳遠得到了。他的頭銜也從其父兄的「權知朝鮮國事」變為朝鮮國王,正式成為中國中央王朝的藩屬國。明成祖登極之後,李芳遠又再次上賀表,請冠冕服飾,於是再次得到了明朝所賜的金印、誥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墜、經籍彩幣表裡,並允許其使用天朝服色,這就是韓服的起源。 永樂六年五月二十四日,老邁多病的李成桂於昌德宮廣延樓下別殿去世。共計在位七年,在上王位十年,春秋七十四歲。明成祖賜謚為「康獻」。 朝鮮王朝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國政策。
與中國的冊封關系
高麗史卷六五 志第十九 禮七 賓禮 迎大明無詔勅使儀 迎大明無詔勅使儀。 使臣入國境。守關官馳報。王遣官遠接。使臣近王京。前期令有司。於迎賓館設幄帳。城門街路結綵。至日。王備儀衛。出迎於城外幄次。世子以下百官皆從。竝常服。使臣至。百官以次立待於迎賓館道南北向。異位重行。王出立於幄外。使者下馬。與王對揖後。相讓上馬偕行。使臣由道左。王由道右。至王宮。俱下馬偕入。王入門自西。使臣入門自東。至正殿中對立。使臣立東。王立西。有口宣聖旨。則使臣立宣。王北向跪聽。仍受齎來公牒訖。叩頭興平身。王進使臣前。稍躬身。問聖躬萬福。使臣答後。王北向跪。叩頭興平身。東西相向再拜訖。略敍寒暄。東西對坐。設茶後。王入內。小歇。世子與使臣。相見再拜。次諸君。次宰樞。次百官。皆同訖。王出就坐。饗使臣後。有口宣使臣。則王親送至館。或令世子送之。無口宣使臣。則命宰樞送至館。若有手詔勅符。則不用此禮。依朝廷頒降儀。 明成祖賜朝鮮國王四爪蟒袍
建文初;成桂(太祖大王.注;賜朝鮮為親王爵)表陳年老,以子芳遠襲位。帝許之。 永樂二年十二月;帝詔立芳遠(朝鮮太宗大王)子禔為世子,從其請也。 永樂十六年;帝命光祿少卿韓確、鴻臚丞劉泉詔封祹(朝鮮世宗大王)為朝鮮國王。 永樂二十年;芳遠卒,賜謚恭定。二十一年七月,祹請立嫡子珦為世子,從之。先是,敕祹貢馬萬匹,至是如數至,賜白金綺絹。 宣德二年;三月遣中官賜白金紵紗,別敕進馬五千匹,資邊用。九月如數至。 宣德八年;詔賜祹《五經》、《四書》、《性理》、《通鑒綱目》諸書。 正統三年八月;賜祹(朝鮮世宗大王)遠游冠、絳紗袍、玉佩、赤舄、天朝服飾。 景泰元年;祹卒,賜弔祭,謚庄憲,詔封其子珦(朝鮮文宗大王)為國王。 嘉慶五年;遣使敕封李運算元鍚為世子。適李算薨,即以冊封世子之正副使者往封李鍚為朝鮮國王。 清道光十一年;鍚奏請封嫡孫李怳為世孫,帝俞所請,遣使齎敕封李怳為朝鮮國王世孫。 道光十五年;李鍚薨,王妃金氏請以世孫李怳襲封,因為故世子具陳請追賜爵謚,及世子婦誥命。二月,帝(道光帝)遣使諭祭,賜鍚謚宣恪;贈故世子炅為國王,謚康穆,妻為王妃;敕封世孫怳為朝鮮國王。怳上表賀冊立皇後暨上皇太後徽號,貢方物。 光緒二十一年三月;馬關條約成,其第一款中國確認朝鮮為完全無缺獨立自主之國,凡前此貢獻等典禮皆廢之。蓋自崇德二年李倧歸附,朝鮮為清屬國者凡二百五十有八年,至是遂為獨立自主國雲。 朝鮮李氏王朝於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3年立國至清德宗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6年,其間503年作為中國的藩屬國,中國朝貢體系的組成部分,歷代朝鮮國王均受中國中央王朝的直接冊封與賞賜。公元1896年為日本佔領,朝鮮結束了與中國長達兩千餘年的藩屬朝貢的宗主關系。
萬曆援朝
1591年日本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漢城(首爾)和平壤。朝鮮國王遣使向中國乞兵萬曆帝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史稱「萬曆援朝戰爭」。日本豐臣秀吉向萬曆帝投降,萬曆賜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詔書如下(現存於日本國家博物館)。
萬曆帝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詔書(4張)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聖仁廣運,凡天覆地載,莫不尊親;帝命溥將,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誕育多方。龜紐龍章,遠賜扶桑之域;貞珉大篆,榮施鎮國之山。嗣以海波之揚,偶致風占之隔。當茲盛際,宜讃彜章。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西馳一介之使,欣慕來同。北叩萬里之關,肯求內附。情既堅於恭順,恩可靳於柔懷。茲特封爾為日本國王,賜之誥命。於戲!龍賁芝函,襲冠裳於海表,風行卉服,固藩衛於天朝,爾其念臣職之當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無替款誠。祗服綸言,永尊聲教。欽哉!」 (《朝鮮宣祖實錄》卷37)宣祖李昖說:「中國父母也,我國與日本同是外國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於子,則我國孝子也,日本賊子也。」 《(朝鮮)宣祖實錄》之卷三十五;記錄了朝鮮國王李昖與其臣下李德馨進行的一番意味深長的問答,李昖問道:「銃筒(指日本人的鳥銃)之聲,不與天兵(指明軍)之火炮同耶?」李德馨回答:「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而聲聲各聞,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盪,不可狀言……」李昖贊嘆道:「軍勢如此,可不戰而勝矣!」 《(朝鮮)宣祖實錄》。「以佛狼器、虎蹲炮、滅虜炮等器為之,距城五里許,諸炮一時齊發,則聲如天地動,俄而火光觸天,諸倭持紅白旗出來者,盡僵仆而,天兵駢哄入城矣」。 (明神宗實錄)卷三三四。萬曆帝以朝鮮事平,下詔宣告,朝鮮遣使貢謝。神宗回賜彩幣,詔諭朝鮮國王李昖:「吾將士思歸,挽輸非便,行當盡撤,爾可亟圖。務令倭聞聲不敢復來,即來亦無復足慮」。 萬曆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敕諭朝鮮國王,詔令如下: 你國雖介居山海中,傳祚最久。近來倭奴一入,而王城不守,原野暴骨,廟社為墟。追思敗喪之因,豈盡適然之致。或言王偷玩細娛,信惑群小,不恤民命,不修軍實。啟侮誨盜,以非一朝,而臣下未有進言者。前車既覆,後車豈可不引以為戒。惠徼福於你祖,及我師戰勝之威,使王君臣父子相保,豈不甚幸。不知王新從播越之餘,歸見黍離之故言,燒殘之丘隴,與素服郊迎之士眾。噬臍疾首,何以為心,改弦易撤,何以為計。 朕之視王,雖稱外藩,然朝聘社文之外,原無煩王一兵一役。今日之事,止以大義發憤,哀存式微,固非王之德責於朕也。大兵且撤,王今自還國而治,尺寸之土,朕無與焉。其可更以越國救援為常事,使你國恃而不設備,則處堂厝火,行且自及,猝有他變,朕不能為王謀矣。欽哉。 萬曆援朝戰爭後,加深了朝鮮與宗主國明朝的關系,以至於明朝末年皇太極脅迫朝鮮國王叛變明朝,遭到朝鮮國王的強烈反對。 (《(朝鮮)宣祖實錄》卷37載);「我朝三百年來,服事大明,其情其義,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再造之恩,自開辟以來,亦未聞於載籍者。所謂義則君臣,恩猶父子,實是真誠痛切語也,寧獲過於上國,而不忍負皇明也」。 在清興起以前,朝鮮與明朝保持著傳統的藩屬關系(明洪武元年,朱元璋遣使至朝鮮賜璽書,從而確立起兩國間的宗藩關系)。1636年,皇太極率兵新征朝鮮,攻佔朝鮮京都漢城,朝鮮國王在國家存亡之際,迫於無奈,接受了清軍的條件投降,停用明朝年號,斷絕與明朝的一切交往,並奉清朝為宗主,正式確立與清朝的藩屬關系。清朝定都北京以後,雙方使節每年往來不斷。朝鮮方面,每年除有賀冬至、賀正朔、賀聖節、納歲幣的四次固定朝貢使節外,還有多種不定期使節入朝。
朝鮮(韓國)李氏王朝大王世系表
因朝鮮李氏王朝為明朝和清朝的藩屬國,故其國無年號,奉宗主國正朔用宗主國年號。 太宗大王 李芳遠 用明朝年號 (永樂) 世宗大王 李祹 用明朝年號 (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 文宗大王 李珦 用明朝年號 (景泰) 端宗大王 李弘暐 用明朝年號 (景泰) 世祖大王 李瑈 用明朝年號 (景泰、天順、成化) 睿宗大王 李晄 用明朝年號 (成化) 成宗大王 李娎 用明朝年號 (成化、弘治) 燕山君 李隆 用明朝年號 (弘治、正德) 中宗大王 李懌 用明朝年號 (正德、嘉靖) 仁宗大王 李峼 用明朝年號 (嘉靖) 明宗大王 李峘 用明朝年號 (嘉靖、隆慶) 宣祖大王 李昖 用明朝年號 (隆慶、萬曆) 光海君 李琿 用明朝年號 (萬曆) 仁祖大王 李倧 用明朝及清朝年號 (萬曆、天啟、崇禎、崇德) 孝宗大王 李淏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顯宗大王 李棩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肅宗大王 李焞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景宗大王 李昀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英祖大王 李昑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正祖大王 李算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純祖大王 李玜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憲宗大王 李奐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哲宗大王 李元范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高宗大王 李熙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註:1896年—1910年高宗和純宗受日本扶植稱「大韓帝國」皇帝,不再使用干支年號及檀君紀年,改年號,並改國號為韓,與清朝結束宗藩關系。
編輯本段位於韓國的景福宮
自漢武帝的樂浪郡設置以後,中國的先進文化知識和先進的工藝技巧大量輸入朝鮮半島,促進了當地農業、手工業、建築業的迅速發展。 景福宮正殿勤政殿脊獸(諸侯6個)
北京故宮太和殿(10個脊獸)
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7年)正月,李成桂下令在原高麗宮殿的基礎上按照明朝親王府的規格加以擴建,並興建新的建築。同年9月初步竣工,宮名取自《詩經·大雅·既醉》:「既醉以酒 既飽以德 君子萬年 介爾景福」。景福宮按照明朝親王府的規格建造,用王爵規格的綠色琉璃瓦覆蓋(天子宮殿為黃色琉璃瓦),其宮正殿屋脊有脊獸6個(天子正殿十個;取十全十美之意)。 1553年(嘉靖32年)九月十四日丁巳,景福宮發生大火,康寧殿、思政殿、欽敬閣被大火焚毀,歷代珍寶、書籍、大王大妃誥命、服飾文物全被燒毀,明宗、王妃沈氏與王大妃(文定王後)尹氏移居昌德宮。1592年萬曆朝鮮戰爭爆發,4月28日忠州失守,宣祖國王於4月30日倉促出宮,以大臣尹斗壽為扈從,星夜兼程逃往西北。在出宮前夕,宣祖下令在宮中舉火,將景福宮中歷代寶玩以及文武樓、弘文館所藏書籍、春秋館所藏歷代實錄、文獻「燒盡無遺」,景福宮再度被焚毀。 景福宮勤政殿的四爪蟒圖
萬曆朝鮮戰爭結束後,朝鮮王室返回漢城,以成宗之兄月山大君府邸為 位於韓國的朝鮮王朝正殿勤政殿
臨時行宮,改名慶雲宮。因景福宮內殿宇繁多,工程浩大,而李朝經過兩次侵略戰爭之後經濟殘破,無力修復景福宮,只好將原來作為離宮的昌德宮當作正宮使用,景福宮從此被閑置約兩百七十年1868年,王宮由昌德宮轉移至此,1895年8月20日夜間,閔妃在景福宮北部的乾清宮坤寧閣中遭到日本特務暗殺,高宗逃到俄羅斯公使館,王室從此再也沒有回到景福宮居住。從此有著近500餘年歷史的景福宮正式退出歷史的舞台,用他滄桑的經歷見證了一個王國的興衰敗亡。 故宮太和殿
故宮太和殿

編輯本段韓國(朝鮮)文字
朝鮮民族歷史上沒有自己的文字,從箕子朝鮮開始朝鮮半島歷代王朝均使用漢字為官方文字,是以朝鮮半島的古籍文獻、宮殿匾額、廟宇楹聯均用漢字書寫(如朝鮮景福宮正殿「勤政殿」)。 朝鮮世宗大王《實錄》記載。朝鮮世宗大王於明正統八年(1443)頒定《訓民正音》,正式創立朝鮮文字。 在此以前,朝鮮歷代王朝均用漢字的音和義記錄朝鮮語,稱為「吏讀文」,但仍不能精確記錄朝鮮語。李氏朝鮮建立後,至世宗大王,為鞏固政權,加強文治,創制「訓民正音」民族文字,以便在百姓中推廣使用。此文字於1446年正式頒布推行,但當時崇尚漢文,受並中華文明數千年的影響,此民族文字只流行於庶民階層和宮廷貴族婦女之間。社會上漢文、吏讀文、朝鮮文三種書寫形式同時並用。 至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朝鮮被日本佔領結束和中國的宗藩關系,才正式廢除漢文和吏讀文,朝鮮文升格為國文,並通過了「使用國漢混合體」(朝鮮文中夾用漢字)的結合。迄今韓國仍夾用一定數量的漢字,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我國朝鮮族先後於1948年和1954年取消夾用漢字 ,用純朝鮮文。目前我國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朝鮮語文是最主要的通行語文。東三省朝鮮族中小學在教學中均使用朝鮮文。民族出版社和東北三省朝鮮族的出版社均出版朝鮮文刊物。東北三省也都有朝鮮文報刊。
編輯本段朝鮮(韓國)近代史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之亂,朝鮮無力鎮壓,於是乞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中國軍隊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次為借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陽,強迫朝鮮簽定《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平息內亂。1894年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李氏朝鮮被迫結束與中國長達兩千餘年的宗藩關系。 1895年4月,清朝戰敗,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獨立,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1896年,朝鮮在俄國支持下,成立大韓帝國傀儡政權,從此李氏朝鮮改國號為「韓」。 日俄戰爭沙皇俄國戰敗後日本佔領朝鮮半島,為了收買人心和穩住西方國家,日本不公開承認消滅朝鮮而繼續扶植 「大韓帝國」,國家元首稱為「朝鮮皇帝」實際上由日本控制。直到1910年8月,李朝總理李完用與日本簽訂《日韓合並條約》,韓國傀儡高宗退位,日本最後吞並朝鮮半島,總共持續十四年的「傀儡帝國」時期才宣告退場,從此結束了朝鮮有「皇帝」的歷史。
朝鮮復國
1930年6月,金日成在歷史性的卡倫會議上提出了抗日武裝斗爭路線等有關朝鮮革命的主體革命路線,推動了抗日武裝斗爭的准備工作。「9.18」事變後,他在延吉縣明月溝地區組織起抗日武裝,並在1932年4月25日創建了人民革命武裝力量--朝鮮人民革命軍。從此,他開始與中國人民一道開展抗日武裝斗爭。1936年5月,金日成創建了朝鮮第一個反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祖國光復會,並被推舉為會長,制定了祖國光復會十大綱領。 金日成巨幅紅旗畫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金日成從蘇聯回到祖國。1945年10月10日他創建了朝鮮勞動黨並當選為委員長。第二年2月,他組織了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領導北朝鮮的經濟建設和土地改革運動,在朝鮮北半部出色地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1948年9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金日成創建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並出任內閣首相和國家元首,朝鮮復國後在首都樹立起周恩來總理的銅像,並與中國保持親密友好的關系至今。
韓國獨立
1910年,朝鮮傀儡政權大韓帝國被日本取締,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912年李承晚以傳教的名義鼓吹獨立思想,被日本殖民當局驅逐出境。1913年,李承晚應僑民領袖朴容萬之邀,去夏威夷為朝鮮僑民辦學。不久,兩人發生意見分歧。朴容萬主張武裝斗爭救國。李承晚則主張通過外交活動取得西方列強的同情和援助實現獨立。他認為「不能赤手空拳地同凶惡的日本斗,因列強的秘密條約而滅亡的國家,只有通過外交才能恢復獨立」。尖銳的分歧使在美的僑民組織「韓國國民會」分裂為兩派。李承晚另立「同志會」,建立了學校,創辦《韓國太平洋》周刊,鼓吹他自己的反日政治主張。 1918年12月,旅美朝僑代表會議准備委派李承晚等人參加巴黎和會,向列強呼籲朝鮮獨立。美國拒發簽證,未能去成。1919年2月16日,李承晚等人私自向美國總統威爾遜遞交「委任統治請願書」,乞求列強把朝鮮放在國際聯盟的「保護」下,實行委任統治,遭到僑民們的強烈反對。 1919年,朝鮮爆發了聲勢浩大的「3·1」反日運動。「3·1」運動失敗後,韓國的民族主義者在中國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遠在美國的李承晚被缺席選為臨時政府總統,隨即代表臨時政府赴法國向巴黎和會遞交韓國獨立請願書。1920年12月,李承晚到上海宣誓就任臨時總統,然而,他既不提出民族獨立運動的斗爭策略,也不提出臨時政府的施政方針。當時年輕一代的國務總理李東輝等人主張組織義兵,潛入國內舉行暴動,爭取蘇聯的支持以加強獨立運動,同在華反日的各政黨結成聯合陣線,在中國和朝鮮國內開展對日游擊戰。李承晚表示反對,說共產主義是與民主主義相對立的思想,與朝鮮要建立的國家的宗旨相抵觸。他堅持靠美國等國的恩賜「獲得獨立」,拒不承認他提出的「委任統治」的錯誤。他既拒絕長時間離開華盛頓,又不願把行政裁決權交給國務總理,加劇了臨時政府內部矛盾。 1921年5月20日,李承晚借口向列強呼籲朝鮮獨立到華盛頓。他在美國熱衷於扶植自己的勢力,利用歐美外交委員部的名義抬高自己,並企圖切斷處境困難的上海臨時政府的財源。因此,1925年3月臨時政府議政院終於彈劾李承晚, 4月以行政院第一號命令廢除了「歐美委員部」。1933年在紐約同奧地利維也納實業家端那的第三個女兒弗蘭西斯卡·端娜(Francesca Donner)結婚。 1935年李承晚到夏威夷,為恢復他的「同志會」和教會籌資。追隨他的人已越來越少,後來竟無力開辦學校。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他以反日活動為由,在華盛頓設立「韓國委員會」。 1940年,李承晚寫了《日本內幕記》,指出日本有在太平洋對美發起攻擊的可能。1941年12月7日,日本襲擊珍珠港。李承晚確認這是取得美國和臨時政府信任的極好機會。他力促美國承認臨時政府,請求美國給臨時政府提供經濟、軍事援助。直到日本投降,他的乞求外交一無所獲。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月23日,李承晚組織了以極右派為核心的「獨立促成中央協議會」,自任總裁。12月底,莫斯科三國外長會議關於對朝鮮實行託管的決議一發表,「反託管」運動立即遍及南朝鮮各地。李承晚發表談話,要清除共產主義者,稱美國是「解放的恩人」,不要對之產生誤解,並且利用「反託管」運動迅速擴大「獨立促成中央協議會」。1946年2月,美軍政廳「民主議院」成立。李承晚任議長。他在美軍政廳支持下,同韓國民主黨相勾結,鎮壓左派勢力,迫使共產黨轉入地下,又回過頭來削弱金九、金奎植為首的民族革命勢力。1948年5月10日,在已無人能與之抗衡的情況下,進行了南朝鮮單獨選舉。李承晚當上了制憲國會議長,7月出任第一屆總統,徹底破壞了南北統一,韓國正式從朝鮮分裂出去。 李承晚從1948年起,,對內實行反共反人民的法西斯獨裁統治,對外推行賣國的外交路線。他在給美國友人的信中曾露骨地說:「我是為美國及韓國的利益而奮斗」。他在上台之前,就把雲山金礦和一些重要的紡織廠的專利權許給美國人。在上台之後,他更變本加厲,與美國簽訂「軍事協定」、「財產與財政協定」、「經濟援助協定」、「互相防衛條約」等名目繁多的協定。李承晚把美國在其軍政廳時期所攫取的「權益」全部予以合法化,明文規定「美國政府應該獲得它所關心的在韓財產及附屬物」。那些軍事條約不僅為美國提供了在南朝鮮修築軍事基地和駐軍的權利,還拱手交出軍隊的指揮權和訓練權。所謂經援協定,更是為美國壟斷資本掌握南朝鮮經濟命脈,掠奪南朝鮮人民大開方便之門。
抗美援朝
日本占據朝鮮半島後。當時有很多南韓人不僅不救亡圖存而且還參加了日本殖民政府的警察部隊,但是日本人狹隘的島國思想作怪,對韓國人不信任,雖然這些韓國人對日本人畢恭畢敬堅決效忠,但是,日本人仍對他們存有戒心,不給韓國警察配備武器,這些韓國人在街上維持社會秩序時,由於沒有武器,這些警察每人都手持一柄大棒上街。於是大棒成為了韓國警察的標志。
國際由來
韓國一再在文化上挑釁中國,還出現了刁難中國外交官外交鬧劇。法國主流媒體《世界報》發表評論,把韓國比喻成大國的擦鞋墊、跟班,表示對韓國的不屑。
編輯本段參加侵華日軍的韓國
夠了吧?

㈣ 韓國歷史概況

韓國歷史可分為古代史、統一新羅與渤海、高麗、朝鮮、日本佔領和韓國獨立運動、大韓民國的成立、近現代史七個歷史階段。

一、古代史

韓國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據說,韓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與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韓國歷史上第一個王國。歷史學家將這段早期歷史稱為「古朝鮮」時代。古代韓國最初以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會為特徵,各小城邦又逐漸合並成政治結構復雜的部落聯盟,並最終形成了王國。

二、統一新羅與渤海

6世紀中葉,新羅王國征服了臨近的伽倻王國並與中國唐朝結成軍事同盟,征服了高句麗和百濟王國。當中國唐朝後來暴露出要將高句麗和百濟納入其帝國版圖時,新羅便以武力相抗。公元676年,新羅將中國人逐出韓半島。其後,居住在滿洲中南部地區的前高句麗人於698年建立了渤海王國。

渤海王國於公元926年被契丹人滅亡,其統治階級中的很多人(大部分為高句麗人)遷移到南方,加入了新成立的高麗王國。新羅在公元668年統一了韓半島,並在8世紀中葉進入繁榮強大的鼎盛時期。公元935年,新羅國王正式向新建立的高麗王朝投降。

三、高麗

盡管韓半島經常遭受外來入侵,但自公元 668 年由新羅統一後一直由一個單一的政府治理,並保持了政治獨立,以及文化和民族傳統。無論是高麗王朝(918-1392 年),還是朝鮮王朝(1392-1910 年),他們都鞏固了政權,發展了文化,驅逐了諸如契丹、蒙古和日本的入侵者。

高麗王朝的開國君主王建是新羅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將軍。他選擇自己的家鄉松岳(即現今北韓的開城)作為都城,並宣稱要收復高句麗在中國東北的失地。他將他的王國定名為高麗,韓國現在的名稱「 Korea 」就是由此而來。

四、朝鮮

1392年,李成桂將軍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朝鮮。朝鮮早期的統治者支持儒家學說作為王國的指導哲學,以抵銷在高麗時代占統治地位的佛教影響。

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王國,准備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在海上,韓國歷史上最受尊敬的人物李舜臣將軍(1545-1598),指揮「龜船」與日本人作戰,並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勝利。這種「龜船」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鐵甲戰船。

五、日本佔領和韓國獨立運動

19世紀,韓國依然是一個「閉關自守之國」,堅決反對西方關於建立外交與貿易關系的要求。此後,一些具有帝國主義野心的亞洲和歐洲國家競相對韓半島施加影響。日本在戰勝了中國和俄國後,於1910年強行吞並韓國,並開始對其實行殖民統治。

1919年3月1日,韓國人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抗議活動,數千人犧牲。盡管「三 • 一獨立運動」失敗了,但卻加強了韓民族的團結,激發了愛國主義精神。這次運動促成了在中國上海成立韓國臨時政府,並在滿洲開展了有組織的反抗日本殖民主義者的武裝斗爭。韓國人民至今仍每年紀念「三 • 一獨立運動」,並將其確定為全國性的假日。

六、大韓民國的成立

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通過一項決議,要求韓國在聯合國一個委員會的監督下舉行大選。然而,蘇聯卻拒不執行聯合國決議,並且不準許聯合國這個委員會進入韓國北方。於是聯合國大會又通過一個新決議,要求在這個委員會能夠到達的地方進行選舉。

韓國首次總統選舉於1948年5月10日在三八線以南地區舉行。這條線終於將韓半島分成了南方與北方。1948年,李承晚當選為大韓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與此同時,三八線以北建立了金日成領導下的共產黨政權。

七、近現代史

1950年6月25日,朝鮮進攻韓國,朝鮮戰爭爆發。在蘇聯等共產主義國家缺席下,當時由美國等主導的聯合國決議發動聯合國軍支援韓國。聯合國軍支援的韓國同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抗美援朝支持的朝鮮最終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火協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沿三十八度線非軍事區分界而治。

朝韓分治後,韓國經歷民主與獨裁統治的反復交替:第一共和國處於李承晚的獨裁統治之下,直至1960年統治崩潰流亡夏威夷,民主的第二共和國建立並以尹潽善為總統,卻在不久後被朴正熙軍隊推翻。之後從第三到第五共和國,韓國都處於朴正熙及全斗煥軍政府的威權統治之下。

1987年之後,第六共和國開始逐漸建立起一個自由民主的政府。

(4)1919年韓國發生什麼運動擴展閱讀:

箕子朝鮮(約前1122 ~前194 ) 。在中國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名著《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王的叔父箕子(商朝人華夏族)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建立「箕氏侯國」,史稱「箕子朝鮮」。

武王伐紂成功後,曾經去尋找箕子,後來在武王勸說下,箕子同意歸附周王室。諸侯分封時,箕子被封為諸侯,其封國位於朝鮮半島北部,向西與燕國接壤,此後的八百年裡,箕子朝鮮一直以周朝的諸侯國存在。

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系,箕子朝鮮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贊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野史《三國遺事》造謠說,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半島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形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被認為是韓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家,現代韓國人否認箕子朝鮮的存在。但是無論如何,箕子朝鮮是中國歷史范疇,既非韓國人的祖先,也不是韓國的歷史政權。

㈤ 韓國(朝鮮)近代史介紹

大韓帝國:

1896年,朝鮮高宗在俄國的支持下,「升級」為偽政權大韓帝國,從此李氏朝鮮改國號為「韓」。1904年,日俄戰爭俄國戰敗,朝鮮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簽訂《乙巳保護條約》,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日本的勢力控制整個半島。

1906年,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即朝鮮純宗。1909年,日本第一任駐朝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殺。

大韓民國:

1945年9月2日,根據盟國協議,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在第一號指令中,以北緯38度線為界作為美蘇兩國軍隊分別受理駐朝日軍的投降事宜和對日開展軍事活動的臨時分界線,以北為駐朝蘇軍受降區,以南為美軍受降區。日本投降後,美、蘇軍隊分別進駐三八線南北地區。

1948年8月和9月,朝鮮半島南北地區先後成立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0月,蘇聯把三八線以北的行政權移交朝鮮人民,到12月蘇軍全部撤離。半年以後,美軍也宣布從南部撤軍,但留下了文官和「軍事顧問團」。

當時朝鮮半島總人口為3000萬人,三八線以南人口約2100萬,三八線以北為900萬人口,北南雙方各占面積為朝鮮半島總面積的56%和44%。1950年6月25日歷時3年的朝鮮戰爭爆發。27日,美國正式參戰。至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美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佔了韓國90%的土地。

9月15日,聯合國軍在朝鮮半島西海岸仁川港登陸,開始大舉北犯。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0月25日赴朝,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把敵軍從鴨綠江邊逐回三八線附近,1951年7月10日美國政府被迫同意在開城舉行停戰談判,並於1953年7月27日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5)1919年韓國發生什麼運動擴展閱讀:

漢初,燕國人衛滿(衛國宗室後裔)率千餘人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博士。衛滿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史稱「衛氏朝鮮」,建都王險城,高句麗(貊)、真番、臨屯(穢)、沃沮、夫餘五國也都歸屬衛氏朝鮮,方圓數千里。

被衛滿驅逐的箕准渡海南逃馬韓自立為韓王,跟著他來的子女和親戚冒充韓姓,在他之後滅絕,馬韓人又自立為辰王。西晉時韓國人還祭祀箕准等人。

㈥ 韓國3月1日是什麼節

3月1日是韓國的獨立日。

1919年的「三一運動」是朝鮮人民為抗議日帝的殖民統治,發起的宣告獨立的萬歲運動。『高宗毒死說』為這次運動的導火索。這次運動持續了近2個月,在朝鮮各地均有響應。

日本殖民統治者以屠殺和野蠻的方式鎮壓了群眾。 3.1運動之後的三個月內示威次數達1542次,死亡7509人,傷者15961,被逮捕者46948人。有715戶人家,47所教會堂,2所學校被破壞。

(6)1919年韓國發生什麼運動擴展閱讀:

1910年基於《日韓合並條約》,日本正式將韓國吞並為自己的一部分,大批的韓國反日復國運動人士逃亡中國,繼續開展運動。

1919年3月1日,在朝鮮半島爆發了反日暴力事件,這韓國獨立運動的開始。日本帝國在1911年吞並了大韓帝國,自此歷史性事件發生以來,韓國的抗日斗爭不斷爆發。三一事件之後,韓國人在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向世界宣布韓國要恢復國家獨立。

作為對日本侵略中國同樣憤恨,並誓死反對的"布衣將軍」馮玉祥對韓國的獨立復國運動給予了極大的支持。早在韓國獨立運動流亡中國之初,馮玉祥就與韓國獨立運動領袖申圭植相交頗深,給予了他們極大的支持。

等到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原本在上海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也跟隨內遷到了重慶,而這時候馮玉祥正擔任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他對韓國的獨立運動給予了更多的關注。

1940年3月1日,馮玉祥專門撰文指出:「韓國是我們的兄弟之邦,壤土相接,唇齒相依,自從暴日魔手伸到韓國之後,更增加了它進犯中國的野心。」

抗戰期間,流亡中國的韓國獨立運動的人士,還在徵得中國政府同意的情況下,組建了一支「韓國義勇隊」,他們深入到中國抗日前線,張貼標語,散發傳單,並參加對日作戰。

㈦ 真實歷史上,韓國人的三一運動什麼樣的

中國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中國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這是符合馬克思歷史觀的、科學的、名至實歸的論斷,但韓國也學中國(如,大韓民國這詞怎麼來的?不是中國民國嗎!)把1919年3月1日的三一獨立萬歲運動也宣傳為偉大的分水嶺,真是這樣嗎?今天文史君就帶大家看看朝鮮的三一運動。

一、朝鮮資產階級的覺醒

首先我們承認三一運動是朝鮮(朝鮮半島當時就朝鮮一個國家,作為日本的完全殖民地,為了行文方便,以下皆稱朝鮮)近代史的反日愛國運動,標志著朝鮮歷史掀起新篇章。但三一運動和五四運動不同,五四運動無組織,完全是愛國學生自發的反帝反封行為,而三一運動是經過周密計劃和充分准備的。三一運動是由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的中上層知識分子領導,這些知識分子多屬於宗教人士(現在的韓國完全就是基督教國家),當時被選為「民族代表」的三十三位朝鮮人民代表就是由朝鮮天道教、基督教、佛教的人組成。當然參與領導三一運動的還有教育界和學術界的人物。

加之,日軍是維護日本在朝統治的支柱,直接劃歸軍部指揮,作為最反動的勢力,日軍在朝鮮迫害各種進步團體。所以想依靠進步勢力來領導獨立運動是不可能的。而宗教作為精神鴉片,有麻痹受苦人民的作用,所以宗教雖被日本嚴密監視,但日本還不想輕易取締。在此背景下,「合法」宗教中一些受資產階級影響的人,或者自身就已經資產階級化的宗教,就承擔了領導責任。

㈧ 韓國的三一節日是什麼意思啊

三一節是韓國為紀念三一運動的節日,時間是每年的三月一日。每年的三月一日韓國都會舉辦各種類型的紀念活動,一些民眾還會舉行反日的遊行示威運動。

三一節與制憲節(7月17日)、光復節(8月15日)、開天節(10月3日)和諺文日(10月9日)是韓國的五個「國慶日」。「國慶日」在韓國是指全民共同慶祝的重要節日,與中國的國慶節有所區別。根據韓國國旗法,韓國各家各戶和道路兩旁鼓勵在「國慶日」、顯忠日(降半旗)和國軍日懸掛韓國國旗。

(8)1919年韓國發生什麼運動擴展閱讀:

三一運動歷史影響

三一運動雖然沒有實現民族獨立的目標,但影響也是非常顯著和深遠的。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日本殖民者看見了朝鮮人民展示的反抗精神和力量,不得不改變統治方式和策略,在三一運動後將「武斷統治」變為「文化政治」,使朝鮮的社會環境相對寬松。

在三一運動期間的1919年4月,朝鮮資產階級民族主義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是三一運動直接催生的結果。中朝邊境的獨立軍運動也得到發展,進行武裝斗爭,令日本非常頭疼,為此日本在1920年進行了庚申討伐。朝鮮的工人階級在三一運動中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為馬克思主義在朝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

㈨ 三一運動的事件過程

三一運動最早的發軔是在日本,一戰結束後,留日朝鮮學生看到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過去被奴役的國家獲得獨立時,不禁熱血沸騰,高呼:「時候到了!現在正是時候!」 1919年1月6日,朝鮮留學生在朝鮮基督教青年會(YMCA)會館集會,決定依據民族自決原則向日本政府和各國駐日使節請願,並起草了獨立宣言,決定於2月8日行動。這就是《二八獨立宣言》,這個獨立宣言稱:「若日本不應吾族之正當要求,吾族將與日本血戰到底。」1919年2月8日,他們將請願書和宣言書寄送日本內閣和各國駐日使館,下午2時在東京朝鮮YMCA講堂舉行了留學生總會,發表了獨立宣言書。但很快就被趕來的日本警察強制解散,逮捕了許多學生領袖。隨後留日學生又舉行幾次集會,但都被日本人破壞了。這就是「二·八獨立運動」。二·八獨立運動是三一運動的先聲,有力推動了朝鮮國內獨立運動的開展。
朝鮮國內的獨立運動也在1918年底開始醞釀,京城府(今韓國首爾)的青年學生利用辭舊迎新的機會,聚集在教堂或郊外討論國際形勢和恢復主權、爭取獨立的道路,甚至許多學生寒假都不回家,「滯留旅館,密訪同志,托以忘年會及迎新會,而叩其意,向吐其肝膽」。 隨著京城學生間的串連越來越廣泛,各校學生也趨於聯合。1919年1月6日,也就是留日學生集會起草《二八獨立宣言》的同一天,延禧專科學校學生金元璧、普成法律商專學生康基德、京城醫專學生韓偉健與普專學生朱瀷等,與基督教青年會幹事朴熙道等社會人士在中國飯店大觀園聚會,就國際局勢與推動獨立運動問題進行了首次正式討論。而此時天道教等宗教界人士也決定展開獨立運動,從1919年1月上旬開始,天道教教主孫秉熙與其助手吳世昌、權東鎮與天道教所辦的普成中學校長崔麟等人見青年學生為爭取獨立暗潮湧動,他們也不能袖手旁觀,於是開始計劃展開獨立運動。但是天道教並不打算與學生合作,其教主孫秉熙在1月20日說:「學生少年即使搞運動,不僅不能成功,反而擾亂社會安寧。我們現在如有出眾的同志,還是向政府提意見書為好。」 在這種方針的指引下,孫秉熙命令崔麟負責聯絡社會精英,也就是所謂的「出眾的同志」,企圖讓他們出面簽署給日本殖民當局的請願書。崔麟先爭取到了中央中學校長宋鎮禹和該校教師玄相允的合作,不願參與政治的知識分子崔南善也決定投身獨立運動並為其起草獨立宣言。但按照孫秉熙的想法,他們企圖動員朝鮮王朝時期的重臣金允植、韓圭卨、尹致昊、朴泳孝等人,甚至包括天字第一號賣國賊——李完用作為「民族代表」參加獨立運動,但都沒能成功。
就在這時,曾在位44年的前大韓帝國皇帝李熙(朝鮮高宗)突然去世,其消息於1月22日公布。日本官方宣布李熙死於腦溢血,但民間普遍傳言李熙是由於企圖派代表到巴黎和會而被日本人毒死的。日本人甚至還宣布在3月3日以日本古禮為李熙舉行國葬。李熙之死極大刺激了朝鮮人民脆弱的心靈,反日情緒陡然升級。就這樣,高宗李熙之死成為了加速獨立運動的催化劑,也成為三一運動的導火索。
就在此時,留日學生宋繼白回到朝鮮京城,帶來了《二八獨立宣言》,秘密給各界人士傳閱。京城的青年學生和天道教人士看了之後都大為振奮,決定加快行動。1919年1月25日,京城學生舉行了第二次大觀園聚會。以這次聚會為起點,青年學生的獨立運動由醞釀階段轉入正式行動。2月12日和14日,學生們在醫專以音樂會為掩護舉行秘密會議,決定委託朱瀷起草獨立宣言,以學生為主體展開示威運動。而天道教方面則尋求與李升薰為首的基督教(耶穌教)徒合作,經過多番磋商,終於在2月24日實現合作,同時他們也吸收了以韓龍雲為代表的佛教勢力,形成了三教聯合的局面。從25日到28日,由孫秉熙、崔麟聯合的33名各教派代表(天道教15人,基督教16人,佛教2人)以「民族代表」的名義下崔南善起草的《獨立宣言書》(《己未獨立宣言》)上簽名。他們決定在1919年3月1日利用各地「奉悼民」湧入京城參加高宗葬禮的機會,在京城市中心的塔洞公園舉行群眾集會,發表《己未獨立宣言》,展開示威和請願運動。同時,由於中央基督教青年會對青年學生影響較大,加上2月26日金元璧與「民族代表」之一的朴熙道接觸,青年學生決定與宗教界33名「民族代表」聯合,同時廢棄了自己起草的獨立宣言,統一為《己未獨立宣言》,同時又決定在參與3月1日由宗教界發起的運動的同時,在3月5日由學生單獨組織一次示威運動。
但是,學生和宗教界的聯合是間接的、倉促的。在2月28日宗教界「民族代表」於孫秉熙家舉行的最後一次會議中,朴熙道匯報了青年學生將參與運動的狀況。孫秉熙一如既往的害怕學生運動,竟以可能發生「不測事件」為由,臨時將他們發表宣言書的場合改在了塔洞公園附近的高級飯店泰和館。他們不參加群眾集會。 1919年3月1日上午10時,京城塔洞公園聚集了約3000名學生和四面八方趕來的群眾,等待宗教界「民族代表」發表《己未獨立宣言》。因為此時正值為高宗舉行國葬的時期,京城府湧入了數十萬「奉悼民」,人流擁擠,因此日本殖民當局沒有注意集會的異常,這在「武斷統治」時期也是絕好的一次集會機會。然而等到下午2時,約定的舉行宣言發表儀式的時間已到,「民族代表」遲遲不來。學生代表康基德、韓偉健等3人得到消息後前往泰和館質問這些「民族代表」,並邀請他們前往塔洞公園,但孫秉熙拒絕了他們的要求。孫秉熙說道:「青年人即使以暴力引起騷擾也不會成功。我們不能和你們共事,請你們注意。」
在「民族代表」拒絕出席的情況下,青年學生便義無反顧地單獨進行獨立宣言發表儀式。2時30分,儆新學校的畢業生鄭在鎔登上塔洞公園的六角亭,庄嚴地向群眾宣讀《己未獨立宣言》。這個由宗教界人士委託崔南善撰寫的獨立宣言書代表資產階級民族主義上層的利益,充滿了妥協主義、和平主義的色彩。《宣言書》雖然在劈頭明確宣布:「吾等茲宣言:我朝鮮之為獨立國,朝鮮人之為自主民,以此告於世界萬邦,而克明人類平等之大義;以此誥於子孫萬代,而永有民族自存之政權。」並譴責「食丙子修好條規(江華條約)以來時時種種之金石盟約,日本之無信固可罪也」,「貪征服者之快,無視我久遠之社會基礎與卓犖之民族心理,日本之少義固可責也」。但是它並沒有提出明確的斗爭口號,而侈談抽象的「人道」、「人類通性」,並表明無「怨尤他人」、「懲辦宿昔」之暇,僅聲明出於「嚴肅的良心之命令」,要求「改善匡正錯誤狀態,歸還自然又合理之正經大原」。李基白評價這個宣言書:「並沒有煽動反對日本殘酷殖民統治的復仇行動」「正如附在宣言後的『公約三章』所保證的堅決要求自決的韓國人民不採取任何排外的手段、人人始終恪遵共同協議,為了民族的尊嚴和榮譽而秉持光明正大」。
當鄭在鎔讀完獨立宣言書正文,開始讀「公約三章」時,台下一個人高舉手臂,群眾就振臂高呼道:「大韓獨立萬歲!」群眾的情緒頓時就被調動起來,斗爭氣勢空前高昂。讀完以後,學生和群眾走出公園,分3隊舉行遊行示威,沿途的市民紛紛參與,最後示威人數竟達到30萬之眾。遊行學生和群眾一隊走向外國領事館集中地街道;一隊走向德壽宮;一隊走向日本駐朝軍隊司令部。遊行隊伍揮舞著匿跡9年的國旗——太極旗,邊走邊高呼「大韓獨立萬歲!」「日本軍隊滾出去!」等口號,並一路散發獨立宣言書等宣傳品。他們在德壽宮的高宗靈柩前行禮,山呼萬歲;在日本駐朝軍隊司令部和美國領事館前,一名高舉太極旗的青年當場用自己的鮮血書寫了「大韓獨立」4個字。此外,有些青年發表街頭演說,號召更多人參與獨立運動,而許多婦女端茶送水,慰問示威群眾。這天京城電氣公司的電車售票員和司機舉行罷工,許多公司、工廠的工人也罷工支持學生和群眾的示威運動,整個京城交通中斷,市政陷入癱瘓狀態。金允植對當日情形記錄道:「午後三時,忽有呼噪之聲,喊叫動地。使人探之,各學校生徒會於鍾路,呼大韓獨立萬歲,或聚於塔洞公園,或演說於大道上。相率至大漢門(德壽宮正門),闖入呼嵩;一派至昌德宮外呼嵩,歷美、法領事館,出至南門驛,延亘十里,巡査、兵丁示威而已,無以禁止。將獨立宣言書數萬張,家家投傳。其一張,天道教主孫秉熙為頭,佛教、耶穌教人亦多參入,大要以獨立為趣旨;其一張,語極慘凜,終以報讎雪恥為辭,此則但書國民會,不書姓名,終日叫呼,爻象危險。道傍觀者如麻,鄉中婦孺,亦皆踴躍,拍手喝彩」。
然而,就在京城逐漸被「獨立萬歲」的洪流淹沒時,以孫秉熙為首的29名「民族代表」 (吉善宙、金秉祚、劉如大和鄭春洙4名「民族代表」在外地或在趕赴京城的途中)在泰和館單獨舉行獨立宣言發表儀式。他們誦讀了《己未獨立宣言》,韓龍雲站起來,作為獨立的祝辭講了幾句,然後三唱萬歲。儀式結束後29名民族代表就餐,其間崔麟讓泰和館老闆安淳煥給朝鮮總督府打電話通報了民族代表開會的時間、地點,以表明和平請願的「誠意」。不久後日本警察就前來將正在用餐的29名民族代表全部逮捕。他們在三一運動中的活動就這樣結束了。
在3月1日這一天,京城市民遊行示威始終是和平的,秩序井然,未發生暴力活動。但日本總督府得知消息後馬上出動軍警採取鎮壓行動,除了全部警察憲兵以外,還出動駐龍山的3個步兵中隊、1個騎兵中隊進入市區驅散示威行動,逮捕了130多名示威群眾。黃昏時分,京城的遊行示威由市中心向郊外擴散,一直持續到深夜11時。
同日中午,朝鮮平壤市民在崇德學校操場集會,宣布朝鮮獨立,並展開大規模遊行示威,義州、元山、南浦等地也爆發了示威活動。三一運動就這樣在京城和平壤點燃了火焰,逐漸擴大為全民族的反日起義。 盡管日本殖民當局在3月1日京城市民的遊行示威中進行鎮壓,但京城的青年學生和群眾並沒有被嚇倒,他們按照原計劃在3月5日展開第二次遊行示威。這次示威的規模比第一次更大,沖突也升級了。3月4日上午,學生領袖在京城培材學堂開會,部署了3月5日的示威行動,並選定康基德和金元璧為遊行總指揮。而平壤的學生在組織了3月1日的遊行示威以後,乘火車前往京城參加3月5日的示威活動,史料記載:「來京的平壤學生指責京城學生的行動太緩慢,並揚言從各道組織敢死隊鞭策京城學生,大大地推動運動以達到最初提出的目的。」 就這樣,3月5日,由京城和平壤的青年學生組織數萬群眾湧向南大門(崇禮門),於上午8時開始在京城市內遊行示威,高呼「獨立萬歲」的口號,要求朝鮮獨立。康基德和金元璧坐著人力車,高舉著大書「獨立萬歲」的大旗指揮了遊行隊伍。一路上學生向群眾散發《新朝鮮新聞》《國民大會》《警吾二千萬同胞》《獨立宣言書》等傳單,進行宣傳鼓動。但是日本的鎮壓也更加嚴厲,日本殖民當局再度調動軍、警、憲力量血腥鎮壓示威活動,逮捕了康基德和金元璧等學生領袖,同日晚又抓獲了正在聚會的學生63人。根據朴殷植的記錄,在當天示威期間,一名女學生高舉太極旗,高呼獨立萬歲,一個日本兵用劍砍了她的右手,她便用左手舉旗高呼萬歲,日本兵竟又砍斷她的左手,「猶連呼不已」 ,充分表明了朝鮮人民追求獨立的決心和日本殖民者的殘忍。
此時,朝鮮各地的反日示威呈擴大化趨勢,並逐漸升級成為暴力沖突和人民起義。盡管最初各地的示威都是以和平方式進行的,但日本的鎮壓激化了朝鮮人的反日情緒。3月1日,日本守備隊和警察在平安北道宣川血腥鎮壓了當地的示威活動,製造了12人死傷的慘案。朝鮮人民也逐漸開始由示威轉向暴動,3月2日,平安南道南浦1000多人襲擊了警署,同日平安南道的中和也發生暴動,奪取了前來鎮壓的日軍的機槍和手槍各一個,襲擊並佔領了警署,活捉了署長以下的警察。3月4日,平安南道江西郡暴動,千餘名起義民眾襲擊並佔領了日本憲兵駐所,將4名憲兵全部殺死。京城示威活動結束後,許多學生回到家鄉,組織當地的示威活動,運動范圍不斷擴散,到3月底4月初擴散到全朝鮮各地。而暴力沖突也不斷加劇,3月28日,京畿道爆發農民起義,數千名農民襲擊附近各郡的警署、派出所、郵電局,切斷電線、砍倒電桿,打死了前來鎮壓的日本巡查長野口,震驚了日本殖民當局。朝鮮總督府的警務局對事態這樣報告道:「(朝鮮人)或持棍棒等凶器襲擊憲兵、警察官署、郡廳、郵政局和其他官廳、學校,或破壞投石、焚燒公文、燒毀內地人(即日本人)房屋、闖入輔助巡查和輔助憲兵的家室,甚至襲擊憲兵駐在所,槍殺所員,慘害鎮撫警察官等兇猛程度無法言狀的暴行亦甚多。」
與此同時,工人階級的罷工運動也如雨後春筍般展開,成為三一運動的一個重要特點。3月2日京城工人參加了鍾路示威,接著3月3日兼二浦制鐵所工人200餘人,7日京城東亞煙草工廠工人500多人參加了示威。9日鐵道局職工罷工,電車司機和車長也宣布罷工。到3月中旬,上班的工人不足平時的百分之十。這時試圖組織示威的鐵道機關手車今奉被解僱,3月22日在萬里洞鐵道交叉點附近的一個飯館里,動員前來吃早餐的雜役勞動者和附近電車車長、工廠職工、自由勞動者和一般市民七八百人舉行萬歲示威,一直走到了獨立門。27日車今奉又組織了滿鐵京城管理局朝鮮工人的示威,在京城火車站前高呼「朝鮮勞動大會」、「朝鮮獨立」,數千名工人響應罷工。有些地區工人罷工還演變為暴動。城市的雜貨商、糧商和飯館老闆們也紛紛撤市,京城商人在3月9日還起草了「京城市商民一同公約書」,積極參與撤市斗爭。在農村也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反日斗爭,村與村之間不僅用標語和傳單互相聯系,還用過去義兵斗爭時常使用的烽火、山呼等方式互相聯系,出現了被稱為「萬歲漢」的示威組織者。三一運動還蔓延到中國東北、俄國遠東和美國等朝鮮人聚居區,同樣發生了要求獨立的示威運動。據統計,從1919年3月1日到4月底,朝鮮218個府、郡就有212個府、郡發生了1214次示威與沖突,參加人員達100萬,到5月底增加到2000多次,參加人數達到200萬,占當時朝鮮人口的10%,就這樣,三一運動引發的抗日浪潮席捲了整個朝鮮半島。 日本方面在三一運動爆發前並未有很強的防範意識,1919年初獨立運動的苗頭逐漸出現以後,日本政府也只是擔心朝鮮人是否會暗殺日本派往巴黎和會的代表。在三一運動爆發後,面對是否鎮壓的問題,日本殖民當局也有過爭議。日本總督長谷川好道極力主張武力鎮壓示威民眾,而駐朝日軍司令官宇都宮太郎卻認為朝鮮有5000年的悠久歷史,她的民族精神決不是用武力可以壓服的,因此反對出兵。但長谷川一意孤行,電請日本政府鎮壓手無寸鐵的示威民眾。得到日本政府許可後,長谷川於3月1日當天發布戒嚴令,強制鎮壓示威活動。盡管如此,日本政府仍不重視,據當時日本首相原敬的日記記載,日本政府最開始將其視為「不逞之徒」煽動所致,只需逮捕幾個為首者便可,「成不了大事」。 但隨著朝鮮各地的示威逐漸升級為暴動,日本政府開始同意長谷川好道指示駐朝司令官對示威群眾開槍射擊,加大鎮壓力度。 於是一場屠殺開始了,這也使朝鮮各地的暴力沖突不斷升級。
1919年4月初,由於擔心駐朝的兩個師難以控制事態,日本從國內調來6個步兵大隊及憲兵、輔助憲兵4000多人前往朝鮮鎮壓人民起義。日本軍在朝鮮犯下了滔天罪行,其中以4月15日發生的「堤岩里事件」最為有名。日本將當地20多名村民趕到一個教堂內,進行集體槍決並放火焚燒教堂,一共殺死了男女老幼29人。日本殖民當局企圖隱瞞這一事件,但被外國傳教士披露而震驚了國際輿論,使日本遭到了全世界廣泛的譴責。事實上,日軍的暴行遠不止堤岩里事件這一個,還有比其更大規模的屠殺,例如,3月10日,日軍第77聯隊的井上中尉在平安南道孟山向示威民眾射擊,導致54人死亡,13人受傷;日軍曾在大邱一次性屠殺了112名示威民眾,連總督府政務總監山縣三伊郎在視察大邱後也承認「憲兵採取了過分的鎮壓方法」。 日本甚至在京城設立十字架,將愛國者綁在上面,往四肢釘上鐵釘,活活折磨致死。在日本的血腥鎮壓下,到1919年6月,朝鮮各地的示威和暴動基本平息。從3月1日到5月31日,共有7509名朝鮮人被殺死,15961人受傷,逮捕46948人,其中8511人被判刑,其中農民(包括一部分地主)4969人,工人328人,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1776人,商工業者1174人,無職業者264人。 其中最有名的殉難者是在獄中被折磨致死的女學生柳寬順,她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三一運動的象徵性人物因而在當代韓國家喻戶曉。三一運動以失敗告終。

㈩ 韓國近代歷史

韓國(確切的說應該叫朝鮮)
多災多難的韓國歷史
韓國傳說中的始祖-檀君在公元前2333年在平壤定都,國名叫朝鮮(古朝鮮)。之後經歷了三國(新羅,高句麗,百濟)時期-公元1世紀-公元667年、統一新羅時期(668-935)、高麗王朝時期(918-1392)、李氏朝鮮時期(1392-1910)、日本統治時期(1910-1945)、大韓民國時期(1945,8-現在)。
在這個歷史進程中韓國作為弱小國家,受到了列強的數百次侵略,其中給當時的老百姓帶來深重災難的戰爭是從1592年至1597年日本侵略韓國(朝鮮)的壬辰倭亂。通過韓國的歷史發展進程我們可以感覺到其歷史發展特點中形成的民族性。多災多難的歷史和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韓國人。
高麗王朝時期(918-1392)
盡管韓半島經常遭受外來入侵,但自公元668年由新羅統一後一直由一個單一的政府治理,並保持了政治獨立,以及文化和民族傳統。無論是高麗王朝(918—1392年),還是朝鮮王朝(1392一1910年),它們都鞏固了政權,發展了文化,驅逐了契丹、蒙古、和日本人等外來國家的入侵。高麗王朝的開國君主王建是新羅一位反叛王子手下的將軍。他選擇自己的家鄉松岳(即現今的開城)作為都城,並宣稱要收復高句麗在樂浪的失地。他將他的王國定名為高麗,韓國現在的名稱「Korea」就是由此而來。盡管高麗王朝末能實現收復失地的心願,但卻取得了輝煌的文化成就,其青瓷的發明和佛教的興盛則廣為人知。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是,早在1234年,即比德國谷登堡早兩個世紀,韓國人便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大約也在這一時期,韓國的工匠還完成了在大塊木版上雕刻全部佛經的艱巨任務。這些雕刻佛經的木版有8萬塊之多,目的是祈求佛祖保佑擊退蒙古人的入侵。這些被稱為《高麗大藏經》的木版現珍藏在歷史悠久的海印寺內。
高麗王朝末期,士大夫和武士之間的沖突,儒教信徒與佛教信徒之間的爭斗,這些矛盾使高麗王朝走向衰敗。蒙古人入侵高麗始於1231年,高麗人民雖然與蒙古人進行了英勇斗爭,但高麗仍淪為蒙古的附庸國長達近一個世紀之久.。
李氏朝鮮時期(1392-1910)
1392年,李成桂將軍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朝鮮。朝鮮早期的統治者為了消除在高麗時期占統治地位的佛教影響,用儒教代替了佛教。朝鮮統治者以老成持重的中庸政治制度治理國家,利用科舉制度作為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這一時期,科舉考試成為社會運動狀態和文化活動的重要因素。當時社會崇尚研究學問,鄙視工商業。
朝鮮在第四代國王世宗統治時期(1418-1450),國家的文化與藝術得到了空前繁榮。在世宗大王的倡導下,王室學術機構的學者創造了韓國文字即「訓民正音」。世宗大王非常重視天文學。日晷、水漏、天文圖和天球儀等都是在他的鼓勵下創制出來的。後來他將王位傳給兒子文宗(1450--1452在位)。文宗於1452年駕崩,年僅11歲的太子接替了王位,是為端宗。1455年,端宗的叔叔首陽大君篡奪了年青國王的王位,成為世祖國王(1455-1468年)。他通過崇尚儒教來提高他的統治地位。此後,儒教便支配了韓國人的生活方式。
李舜臣將軍
1592年 ,日本入侵朝鮮王國 , 准備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在海上,李舜臣將軍(1545-1598),一位在韓國歷史上最受尊敬的人物,指揮「龜船」與日本人作戰,並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勝利。這種「龜船」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鐵甲戰船。在陸上,自願參戰的農民和僧侶軍隊也奮勇殺敵。1598年,隨著日本大臣豐臣秀吉的死亡,日本軍隊開始撤退,戰爭終於結束。但這場戰爭卻給朝鮮和中國明朝留下了災難性的後果。在戰爭中,朝鮮大量的工匠 , 包括陶瓷工匠被劫往日本。
日本統治時期(1910-1945)
19世紀,韓國依然是一個「閉關自守之國」,堅決反對與西方建立外交與貿易關系。此後,一些具有帝國主義野心的亞洲和歐洲國家競相對韓半島施加影響。1910年,日本強佔了韓國,開始對韓國實行殖民統治。
日本的殖民統治激發了韓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日本人禁止韓國人在學校使用韓語授課的同化政策激怒了韓國知識分子。1919年的3月1日,韓國人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抗議活動,數千人為此犧牲了生命。
三一獨立運動
盡管「三一獨立運動」失敗了,但卻加強了韓民族的團結,激發了愛國主義精神。這次運動促成在中國上海成立了韓國臨時政府,並在當時的滿州一帶開展了有組織的反抗日本殖民主義者的武裝斗爭。韓國人民至今仍每年紀念「三一獨立運動」,並將其確定為國家節日。
1945年日本在二戰中戰敗以前,韓國人民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下一直過著悲慘的生活。在殖民統治期間,日本統治者對韓國和其人民實施經濟上的瘋狂掠奪。當日本靠從韓國掠奪的財富暴富起來的時候,韓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卻日趨惡化。
大韓民國時期(1945,8-現在)
1945年8月15日,韓國人民歡欣鼓舞地迎來了國家的光復,但他們並沒能高興多久。因為光復並沒有帶來韓國人民英勇奮斗渴望實現的目標,那就是國家獨立。相反,出現了一個意識形態沖突的分裂國家。由於美國進控制了韓半島南方,蘇聯控制了韓半島北方,韓國人民為建立一個獨立國家所作出的努力又付之東流。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通過一項決議,要求韓半島在聯合國一個委員會的監督下舉行國家大選。
然而,蘇聯卻拒不執行聯合國決議,並且不準許聯合國這個委員會進入北方。於是聯合國大會又通過一項新決議,要求在這個委員會能夠到達的地方進行選舉。韓國首次選舉於1948年5月10日在三八線以南地區舉行。這條線無情地將韓半島分成了南方與北方。

閱讀全文

與1919年韓國發生什麼運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