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韓國不就是中國古代的附屬國演變過來的嗎
韓國位於東北亞朝鮮半島南部,三面環海,西瀕臨黃海,與膠東半島隔海相望,東南是朝鮮海峽,東邊是日本海,北面隔著三八線非軍事區與朝鮮相鄰,領土面積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4/9。
韓國歷史上多是中原王朝屬國,隋唐多次與中原政權交戰。明代是中國屬國。1910年被日本吞並。朝鮮戰爭後再次獨立。1950年爆發朝鮮戰爭,南北分裂,北方社會主義國家稱朝鮮,南方稱韓國。
⑵ 歷史上的韓國是中國的附屬國嗎
是的.
韓國在元朝,明朝,清朝都是中國的附屬國.
作為附屬國,要向中國進貢.韓國國王的任免,由中國皇帝說了算.韓國軍隊的最高指揮權,也在中國人手裡.
韓國就是以前的朝鮮啦,古代的朝鮮在二戰後分成了現在的朝鮮和韓國兩個國家.
韓國有很多傳統文化都和中國很像,比如過端午,過中秋,過春節.比如韓國人吃飯也用筷子.比如韓服就和明朝的服裝很像.比如韓國古代書籍都用漢字.還有日本,也和韓國一樣,深受古代中國的影響.
為什麼呢?想想為什麼我們中國現在英語流行?為什麼我們中國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過西方的聖誕節,西方的情人節?為什麼我們現在結婚多穿西裝婚紗而不是傳統的婚禮服飾?為什麼我們現在過生日要吃蛋糕?......就是因為西方的發達和強盛,使得西方的文化深深地影響了我們中國.而不是我們中國的文化深深地影響西方.
但是在古代,中國很強盛和發達.韓國又是中國的附屬國.韓國上至國王,下至平民老百姓,都很崇拜嚮往中國的文化,以至於韓國原來的文化幾乎都被中國化了.
雖然現在韓國經濟還算發達,但是韓國人的傳統文化卻幾乎都來自中國,使得韓國人產生了自卑.
為了增加民族自豪感,只好把來自中國的文化說成自己的.其實這種心態,也算可以理解吧.
在這一點上,日本就做的好得多.
⑶ 韓國和朝鮮,在歷史上是中國的附屬國嗎 除這兩個之外,還有哪些國家
朝鮮,日本,琉璃,寮國,泰國,越南
1,高麗王國(今朝鮮,韓國) 這個國家從屬時間很長,從唐朝開始,一直到清朝中期,高麗(朝鮮)一直從屬中國。 2,倭國(日本) 這個國家實際上和朝鮮有區別,朝鮮是直接附屬中國,而日本則是在禮節上臣服中國,不是直接從屬。日本附屬中國的時代,主要是江戶幕府時期,德川家康結束了豐臣秀吉侵朝戰爭後,遣使來和明朝議和,之後,家康接受了明朝的饋贈和冊封,名以上接受明朝奉贈。 3,蒙古(今外蒙古) 蒙古國最初一直是中國領土一部分,不過在清朝時期,蒙古也是國,只是這個國是屬於清朝的,當時,蒙古是從屬於大清。 4,西域地區 包括今天一直到中亞部分地區,時間是漢朝時期,漢武帝擊敗匈奴,西域諸國紛紛向漢朝稱臣示好。 答案補充 周朝:狄,淮夷,孤竹,箕子朝鮮,蠻楚等一時俱為周之屬國。 西漢,東越,甌越,南越,衛氏朝鮮,俱為漢之屬國,其屬國還包括西域諸國和西南夷所建的一些國家,例:夜郎,滇國。 東漢:包括西南夷諸國,還有西域諸國,交趾等,在今越南國內還有東漢名將馬援遠征交趾所立的勒功銅鑄。 魏國(三國):屬國有鮮卑,匈奴,弁韓,羌等,這時有東瀛邪馬台女王向曹丕稱臣,納為屬國。 西晉:內遷各胡族,為晉之屬民。 東晉:十六國前燕一直尊奉東晉,冉閔稱帝,東晉約前燕一同伐魏,而這些所謂的王師在名士殷浩率領下,與姚襄戰,一觸即潰,而那名士更是狂奔百里逃回建康,最後前燕攻滅冉閔,天真的晉室向慕容鮮卑討要故土,慕容儁拋棄東晉旗號,自稱燕皇帝。 唐:唐盛時,李世民稱為天可汗,到唐玄宗時,有吐蕃,黑水靺鞨,粟末靺鞨等先後臣服,後粟末靺鞨建立渤海國,南詔,室韋,回鶻,日本,新羅,百濟,高句麗等亦臣服。 宋:高麗,大理,越南等。 元:屬國最多的國家,地跨亞,非,歐 的帝國。 明:高麗,越南,暹羅,琉球,隨著鄭和下西洋,東南亞,印度洋一帶,為明之屬國。 清:蒙古,高麗,越南,暹羅,琉球等。
⑷ 韓國在古代屬於中國嗎
在古代,朝鮮王朝是中國的附屬國,但不屬於中國,跟琉球王國一樣,每年給中國朝貢。
商朝末期,商紂王的叔叔箕子因政見不合,帶領5000餘人出走,成為了繼微子啟後的一大反對派勢力,其勢力范圍在現在的長白山一帶。
武王伐紂成功後,曾經去尋找箕子,後來在武王勸說下,箕子同意歸附周王室。諸侯分封時,箕子被封為諸侯,其封國就在現在的朝鮮境內,向西與燕國接壤。史書上把它叫做「箕氏朝鮮」。此後的八百年裡,箕氏朝鮮一直是以周朝的諸侯國存在的。
秦末漢初,一支起義軍兵敗在燕人衛滿率領向東退卻,乘機滅掉了箕氏朝鮮,並重新建國,並以平攘為都城。史書上把它叫做「衛氏朝鮮」,其勢力范圍擴張到了現在的漢城一帶。
在現在的無論朝鮮還是韓國的史學界,這兩個時期都被稱做是殖民時代。漢武帝時,發兵滅掉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衛氏朝鮮遺民南遷,建立以辰韓、馬韓和弁韓為中心的辰國,史稱「三韓」時代(現在的韓國國名出處)。
漢末,由於漢朝的解體,辰國也發生分裂,一分為三,是為新羅,百濟和高句麗,史稱三國時代。唐高宗時,新羅在唐朝協助下,相繼滅掉百濟和高句麗,第一次統一了朝鮮半島,定都慶州,史稱新羅時代。
9世紀,農民起義,在朝鮮半島上相繼又建立了後百濟和高麗王朝,史稱後三國時代。926年,高麗統一朝鮮半島。此後,高麗相繼被契丹和女真人擊敗,成為了遼和金的屬國。1280年,高麗被元所滅,成為元的一個省。
1387年,作為蒙古勢力的附屬,高麗王派大將李成桂帥兵攻打明朝。李成桂拒絕出兵,發動兵變,1392年自立為王,定國號「朝鮮」,史稱李氏朝鮮(李姓也由此成為朝鮮和韓國一個大姓)。
1591年,曰本入侵朝鮮,明出兵援助,擊敗曰軍。從此,朝鮮和明朝進入蜜月時期。
1618年,朝鮮出兵援助明朝同後金作戰,由此得罪了後金,1636年,清軍滅掉朝鮮,朝鮮成為了清朝的屬國。
清朝末年,曰本在甲午戰爭中獲勝,成為了朝鮮新的保護國。1897年,朝鮮皇帝高宗在俄羅斯支持下宣布獨立,脫離曰本控制,改國號為「韓國」,從此,朝鮮變成了韓國。
(4)韓國是古代哪個國家附屬國擴展閱讀:
從朝鮮半島的歷史來講,從箕氏王朝到衛氏王朝,大概相當於中國商周時代到西漢武帝時期,它們的建立者和統治階層大部分來自中國。
因此從箕氏王朝到衛氏王朝,北朝鮮與中國中原政權形成一種隸屬關系。漢武帝剿滅衛氏朝鮮後,正式在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置郡統治,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漢四郡」。
在整個漢魏西晉時期,朝鮮半島北部地區一直是中國中原政權的郡縣統治,在北朝鮮原生文化基礎上創造了富有影響力的樂浪文化。
同時,半島南部三韓地區受九州彌生文化的影響亦加快發展,馬韓、辰韓和弁韓三大部落聯盟經過不斷戰爭逐漸融合,之後又分裂成三個國家:馬韓國、辰韓國、弁韓國。
⑸ 古代的韓國和中國是什麼關系
1、漢朝時期是漢朝的一個郡縣
漢武帝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至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派兵佔領衛滿朝鮮後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中北部設置了四個郡。
分別為樂浪郡(朝鮮)、玄菟郡(高句麗、沃沮、夫余)、真番郡(真番)、臨屯郡(臨屯)。
景初年間(237~239),魏明帝秘密派遣帶方太守劉昕、樂浪太守鮮於嗣跨海平定二郡。部從事吳林認為樂浪本來管轄韓國,將辰韓劃分成八個國家歸屬樂浪,各地驛使傳達音迅難免有出入,臣智激怒韓國,於是攻帶方郡崎離營。
當時帶方郡太守弓遵、樂浪郡太守劉茂起兵討伐,弓遵戰死,二郡於是滅掉了韓國。
2、唐朝時期是唐朝的一個都督府
公元660年,唐朝聯合新羅滅亡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其國都不下而返。百濟滅亡後扶余豐曾聯合高句麗以及倭國復國,但失敗。
在朝鮮半島西南部設立了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後合並為熊津都督府(今公州)。
公元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高句麗,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其國都(今平壤),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在其首都故地設立了安東都護府。
轄境東起東海/日本海(韓國稱其東海,日本稱其日本海),西至遼河,北到松花江流域,南到朝鮮半島的漢江流域。
3、宋遼金時期先後臣服於宋遼金
993年被契丹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的關系,向契丹稱臣。遼代,高麗已將領土北界由新羅時的大同江向北擴張至清川江中上游至鴨綠江下游一帶,疆域遠超新羅。1127年被迫臣服於金國。
4、元朝時期是元朝的一個行省
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垮台,國王投降,元朝建立後,高麗成為元朝的內屬國,後被改為元朝的一個行省,即征東行省。直到元末1356年,高麗恭愍王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5、明朝時期是明朝的附屬國
1392年,李成桂廢黜高麗國王,自立為王,並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陽(今韓國首爾),史稱李氏朝鮮。後來的李氏朝鮮繼續長期是中國各王朝的附屬國。
李氏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主義。從1416年至1449年,朝鮮在鴨綠江東岸地區設置「西北四郡」,在圖們江南岸地區設置「東北六鎮」,將一部分建州女真驅趕到了中國境內(其中包括努爾哈赤的祖先猛哥帖木耳)。
6、清朝時期是清朝的附屬國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兵協助明朝。1636年,清朝發動「丙子胡亂」,朝鮮國王李倧投降,改向後金朝貢,成為清朝的附屬國。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請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清軍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此為借口趁機在仁川登陸,並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宗藩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韓國
⑹ 古代時候韓國是中國的附屬國嗎
是。當時韓國和朝鮮通稱為句麗。從唐朝時就是中國的附屬國,明朝時達到鼎盛。並且他們當時使用的是漢字。我們所看到的《大長今》就是明朝是期的故事。
⑺ 以前古代,韓國是不是中國的
韓國古代只有唐朝和西漢是中國的領土,其他朝代如元、明、清,只是中國的屬國。
1、西漢。西漢漢武帝在公元前108年平定衛氏朝鮮後,在今朝鮮半島設置的漢四郡樂浪郡、玄菟郡、臨屯郡、真番郡四郡,屬於幽州,此時朝鮮成為漢朝的郡縣之一。
2、唐朝。繼隋朝隋煬帝三征高麗之後,唐朝也發動了對朝鮮的戰爭,並吞並朝鮮,設立安東都護府,此時朝鮮正式列入唐帝國的版圖。
3、唐朝之後,朝鮮王朝就成了中國的附屬國,但不屬於中國,跟琉球王國一樣,每年給中國朝貢。
(7)韓國是古代哪個國家附屬國擴展閱讀:
清朝時期是清朝的附屬國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兵協助明朝。1636年,清朝發動「丙子胡亂」,朝鮮國王李倧投降,改向後金朝貢,成為清朝的附屬國。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請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清軍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此為借口趁機在仁川登陸,並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宗藩關系。
⑻ 古代的韓國跟現在的韓國是什麼關系
古代有兩個韓國,都是周朝的諸侯國——一個是周朝初期分封的,後被晉國所滅;另一個是趙、魏、韓三家滅晉後,周天子被迫承認的諸侯國。這兩個韓國與現在的韓國沒有關系。
如果非要說古代的韓國跟現在的韓國的關系,那也只是韓國與中國的關系。史書記載,商紂王的兩個哥哥不與紂王為伍,周武王滅商後,武王要分封他們。一個被分封到了宋;另一個不接受分封,帶領族人遷到了朝鮮半島。東晉十六國時期(「五胡亂華」時期),北方又有人被迫遷移到了朝鮮半島。朝鮮半島上,曾經多次分分合合,出現過多個國家,多次成為中國的附屬國。這就是韓國與中國的關系。
從這個關繫上說,古代的韓國跟現在的韓國沒有縱向的關系。
⑼ 韓國和朝鮮以前是中國的附屬國。是從什麼朝代開始不是的,為什麼不是了
韓國和朝鮮本來是一個國家,因為1950年的朝鮮戰爭,就出現了兩個國家,在1935年前朝鮮半島叫高麗國,到了1935年後朝鮮統一變成了朝鮮王朝。
韓朝是從漢武帝時期進入中國的統治的,後來一度獨立。直到清代朝鮮也一直是中國的臣屬。直到甲午戰後,《馬關條約》中明確規定朝鮮獨立,終止了中朝的藩屬關系。
(9)韓國是古代哪個國家附屬國擴展閱讀:
中朝宗藩關系
公元300年至7世紀的朝鮮,史稱「三國時代」,三國間戰亂頻繁。新羅得到中國唐朝的幫助先後滅了高句麗等國,於676年統一朝鮮半島。此後,新羅與唐朝建立了友好關系,雙方經濟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公元962年,高麗王朝迅速遣使到宋朝進行朝貢,實行「事宋」政策。
而在高麗成宗時期,契丹人建立遼朝的勢力越加強大,高麗向遼聖宗稱臣納貢,高麗國王從此接受遼帝冊封,使用遼年號,割斷和宋朝的宗藩關系,金朝興起後,繼承了這種關系。
元朝與高麗的關系更加密切,在明清兩代,朝鮮是中國頭等的朝貢國,以朝鮮定期朝貢為例,朝鮮歷來被中國人看作中國北部極重要的「外藩」。
朝鮮李朝(1392年―1910年)每年派三次正式貢使前往明廷進貢,派四次正式貢使前往清廷進貢,另外還有許多小規模的遣使。1592年,日本大肆入侵朝鮮,應朝鮮的請求,中國明朝政府派兵援朝抗日,取得「壬辰衛國戰爭」的偉大勝利。從此,在明清時期,朝鮮便一直成為中國的藩屬。
在清興起以前,朝鮮與明朝保持著傳統的親密關系(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遣使至朝鮮賜璽書,從而確立起兩國間的宗藩關系)。
1636年,皇太極率兵新征朝鮮,攻佔朝鮮京都漢城,朝鮮國王李棩在國家存亡之際,迫於無奈,接受了清軍的條件投降,停用明朝年號,斷絕與明朝的一切交往,並奉清朝為宗主。清朝定都北京以後,雙方使節每年往來不斷。
朝鮮方面,每年除有賀冬至、賀正朔、賀聖節、納歲幣的四次固定朝貢使節外,還有多種不定期使節來華。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把侵略予頭指向朝鮮。1876年1月,日本一方面派遠征從對朝鮮進行侵略,脅迫朝鮮訂約通商。另一方面派人來華交涉。當時總理衙門答稱:中國向來不幹預朝鮮的內政外交。
日本趁此借題發揮說,中國既不過問朝鮮事務,所謂「屬國」只是空名,日本決心以「自主之邦」對待朝鮮,遂於1876年2月26日迫使朝鮮簽訂了朝日「江華條約」。「江華條約」明顯暴露了日本排斥中國在朝鮮「宗主權」的野心。
此後,日本加快了侵略朝鮮的步伐,先後釀造了1882年「壬午兵變」和 1884年的「甲申政變」。「雖然由於清軍的迅速行動平息了這兩次事變,但日本還是趁此迫使朝鮮簽訂了1882年的《仁川條約》和1885年《漢城條約》,擴大了日本在朝鮮的侵略權益。
袁世凱始終認為日本是中國最大的敵人。他在擔任駐朝通商大臣期間,在上李鴻章的《朝鮮大局論》中,主張堅決同日本力爭朝鮮。
光緒八年(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日本乘機派遣軍艦進抵仁川,吳長慶奉命督師支援朝鮮平定叛亂,以阻止日本借機發動侵略戰爭。張謇隨吳長慶軍隊奔赴漢城,為吳長慶起草《條陳朝鮮事宜疏》,同時張謇還撰寫了《朝鮮善後六策》向清廷建議,廢除朝鮮王國,設置郡縣。
與此同時,朝鮮大院君也秘密建議,清朝政府應效仿元朝,在朝鮮設行省、派監國,「則國自保,民自靖」,朝鮮大院君就是朝鮮國王的生父。清流黨人鄧承修、張佩綸等主張對日本採取強硬政策,以維護琉球、朝鮮等藩屬,乘機完結琉球案。
從此,中國開始在朝鮮駐軍,重申「朝鮮永列藩封」,幫助朝鮮訓練新軍、開展「洋務運動」,加強了宗主國的權力。但是對於朝鮮是否仿效新疆和台灣設立行省一事,清廷則猶豫不決,李鴻章痛斥張謇的建議是「多事」。
後來中國對朝鮮政策,採用的是將朝鮮問題國際化、中立化的「和平發展」政策,一方面極力維護自己的宗主國地位,另一方面在朝鮮半島施行「以夷制夷」的方針。希望通過軟性的手段緩解朝鮮半島的危機。
無疑這種保守的政策,事實上使清政府錯失了解決朝鮮半島問題的最佳時機,吞噬了自己本來充裕的外交迴旋餘地。
此後的對朝政策實際上使得清政府陷於兩難的境地,一方面,朝鮮作為藩屬國,清政府處理朝鮮事務之時,地位等同於其它列強,在朝鮮人看來,中國也是列強之一,他們甚至還設法引入俄國人和美國人的勢力來牽制清政府。
由於日本並不滿足於這些利益。在其准備就緒之後;就發動了侵略朝鮮繼而侵華的甲午戰爭。清軍戰敗,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確認朝鮮「獨立」,清朝與朝鮮的宗藩關系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