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某研究院發明了一種全新化學結構的抗生素屬於
摘要 勞埃德·科諾菲爾(Lloyd Conover,1924-2017)是一名化學家,他研製出了一種後來被廣泛應用的抗生素,這項具有突破性的發明就是四環素,是最有效的抗生素之一。它的發現,徹底改變了抗生素開發的方式。
❷ 跨越百年的美麗
在了解了居里夫人的光輝一生以後,我們從中得到的教益和啟迪是深刻而廣泛的。第一,受壓迫、處於困境的人們,只要意志堅強,不畏艱難,勤奮學習,勇於攀登,勝利與成功之路是可以走通的,即使已錄曲折。第二,要接受和支持新生事物,要用創新精神去從事科學研究和其他一切工作,並且要有百折不撓的毅力和勇氣去完成它,才有更大的能力去做更多的事。第三,在科學的道路上,有時可能會遇到不應有的壓抑和歧視,但只要有信心,有腳踏實地的忘我工作精神,保守的枷鎖和禁錮是可以打破的,因為它不會永遠縈繞著你。第四,在科學研究和其他工作中,一定的物質條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動手,自力更生地去創造條件、永遠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所以居里夫人的一生是擁有8個字的:做事高調,做人低調。
[編輯本段]讀後感(節選)
引 跨越百年風塵,從她的實驗室跨進科學的史冊,從化學物理的輝煌中綻放的出水芙蓉,一句話便是「成功不是眼淚而是血汗築成的」堅韌!風雲變更,變不了她美麗的人格;歲月流金,流不走她的睿智,她的魅力恰恰因為歲月的久長而熠熠生輝。她,就是瑪麗.居里。 居里夫人有著引人注目的紅顏美貌,以至她的閨中密友需要用傘柄趕走那些追慕她的人,可她靠的不是這個,而是對理想的追求,所以,她的美是歷久彌新的;居里夫人也贏得了無數的崇拜和敬意,人們用詩歌贊美她,媒體大篇幅報道她,可她不為所亂。愛因斯坦說:「在所有世界著名人物中,她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不求名利,不為贊揚,不怕挫折,自由輕松地駕馭著自己的生命之舟,一如既往地駛向科學的彼岸,「不為物喜,不以己悲」,這是何等坦盪的胸懷。 跨越百年的居里夫人,你跨越那悠悠的歲月長河裡,把你的青春、智慧和人性的光輝灑在百年後的今天。
[編輯本段]【年表】
1867年11月7日
生於波蘭王國華沙市一個中學教師的家庭。父親烏拉狄斯拉夫·斯可羅多夫斯基是中學的數學教師,母親布羅尼斯洛娃·柏古斯卡·斯可羅多夫斯卡是女子寄宿學校校長。幼名瑪麗亞·斯可羅多夫斯卡。瑪麗亞行五,上有三姐一兄,即蘇菲、布羅尼施拉娃、海倫娜和哥哥約瑟夫。
當時波蘭處於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1818—1881)統治下。
1868年 一歲
父親斯可羅多夫斯基任諾佛立普基公立中學副督學。母親體弱,患肺病,不得已辭去女校校長職。
全家搬離費瑞達路那座住了八年的屋子。
1873年 六歲
父親被俄國當局降職降薪。為了補貼家用,在家收寄宿生,輔導學業。最初只有兩三人,後增至十人。
瑪麗亞進私立寄宿學校,校長是西科爾斯卡女士。
1876—1878年 九歲一十一歲
大姐(1876年)因患斑疹傷寒,母親(1878)因長期患肺病先後不治去世。
1881年 十四歲
離開寄宿學校,轉入俄國管理的公立中學校。
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亞歷山大三世(1844—1894)即位。
1882年 十五歲
法國青年學者皮埃爾·居里(1859年5月15日生,時年二十三歲)受聘於巴黎市理化學校,任物理實驗室主任。
他與胞兄雅克·居里共同發明居里靜電計。
1883年 十六歲
6月:中學畢業。公立中學校方,特別是德文教師巴斯特·麥丁、學監梅葉女士頑固地執行俄國當局的民族壓迫政策。
畢業後去波蘭南部鄉間親戚處度假。有時與少年夥伴越境去加里西亞叢山中遊玩,藉以大聲說波蘭語,放聲唱波蘭歌。
1884年 十七歲
9月:回華沙。在城內擔任家庭教師。
參加波蘭愛國青年定期秘密聚會的「流動大學」,聽課,做科學實驗,並擔任掃盲工作。
1886年 十九歲
1月:到普羅克、斯茨初基、索波特擔任家庭教師。為資助二姐布羅妮施拉娃前往巴黎深造(華沙的大學不收女生),並為自己升學積攢費用。
1891年 二十四歲
9月:赴巴黎求學。
11月:進入索爾本大學(即巴黎大學)理學院物理系。
1893年 二十六歲
7月:通過物理學學士學位考試。
從華沙方面獲得「亞歷山大獎學金」六百盧布,解決了她的經濟困難,得以繼續在法國深造。
皮埃爾·居里發明不用砝碼的精確天平——居里天平。
10月: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克爾文勛爵,1824—1907)渡海訪問居里。
1894年 二十七歲
接受國家工業促進委員會有報酬的研究鋼鐵磁性的任務,以補充學習費用的不足。
4月:經波蘭學者、瑞士福利堡大學物理學教授約瑟夫·科瓦爾斯基的介紹,與皮埃爾·居里結識,以便利用居里領導的設備較好的實驗室。
7月:通過數學學士學位考試。
收到皮埃爾·居里的論文《論物理現象中的對稱原理:電場和磁場的對稱性原理》。
皮埃爾·居里發現順磁質的磁化率與絕對溫度(T)成反比,初稱居里定律。後在1907年經法國物理學家韋斯進一步研究,予以精確化,命名為居里一韋斯定律,方程:X=C/(T-Q)鐵磁物質的轉變溫度稱為居里點(Q),達到此溫度,失去鐵磁性,呈順磁性。
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1868—1918)即位。
1895年 二十八歲
3月:皮埃爾·居里(三十六歲)通過博士學位考試,論文題目是:《在各種溫度下物質的磁性》。旋任理化學教授。
4月: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的論文《鈾和釷的化合物之放射性》,由李普曼宣讀於科學院。
7月26日:瑪麗與皮埃爾·居里在巴黎郊區梭鎮結婚。
瑪麗·居里任女子中學教師。
12月:維爾茨堡大學校長、德國物理學家倫琴(1845—1923)發現X射線,提出《關於一種新射線的初步報告》等三篇研究報告。此射線按慣例稱為「倫琴射線」,但後來通稱X射線。
1896年 二十九歲
3月:法國物理學家柏克勒爾(1852—1908)研究鈾鹽,發現鈾的放射性,時稱柏克勒爾射線。
8月:瑪麗通過大學畢業生擔任教師的職稱考試。
得到理化學校校長舒曾伯格(1827—1897)的支持,瑪麗謀得職位,在該校物理實驗室工作,與比埃爾(室主任)共事。
瑞典化學家諾貝爾(1833—1896)去世。
1897年 三十歲
論文:《回火鋼的磁化作用》。
9月12日:長女伊雷娜·居里出生。
居里的母親去世。
1898年 三十一歲
發現釙的放射性:上年末或本年初德國化學家施密特(1865—1949)也獨立作出發現。
7月:居里夫婦向科學院提出《論瀝青鈾礦中一種放射性新物質》,說明發現新的放射性元素84號,比鈾強四百倍,類似鉍,居里夫人建議以她的祖國波蘭的名字構造新元素的名稱釙(Polonium)。
從此居里夫婦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建立最早的放射化學工作方法。
12月:居里夫婦和同事貝蒙特向科學院提出《論瀝青鈾礦中含有一種放射性很強的新物質》,說明又發現新元素88號,放射性比鈾強百萬倍,命名為鐳(Radium)。
瑪麗·居里關於發現新元素鐳的報告,用波蘭文在華沙《斯維阿特羅》畫報月刊上發表。
1899年 三十二歲
經過法國科學院通訊院士、維也納大學地質學教授緒斯(1831—1914)建議,由維也納科學院交涉,得到奧地利政府饋贈,從所屬捷克聖約阿希姆斯塔爾礦領到瀝青鈾礦殘渣一噸,供提煉純鐳之用。
論文三篇:《感應放射性研究》(合作者:德比爾納)、《鐳射性的化學作用》、《在放射性作用中同時引起的電荷》。
居里夫人研究鐳時,發現在射線作用下空氣有臭氧生成,並注意到射線使玻璃和瓷器賦色,這就導致輻射化學的建立,研究輻射所引起的化學反應。
把鐳分給盧瑟福、柏克勒爾、維拉得(1860—1934)、保爾生等科學界、醫學界人士使用。
10月:比埃爾的學生、化學家德比爾納(1874—1949)用氫氧化銨與稀土元素共同沉澱分離出瀝青鈾礦中所含第三種新的放射性元素錒(Actinitum)。他後來參加提煉純鐳工作。
原子物理學家盧瑟福(1871—1937)發現他所說的鐳射氣、釷射氣,即放射性惰性氣體氡(Radon)。不久德國的唐恩(1848—?)也於1900年發現了鐳射氣。盧瑟福據放射性輻的貫穿本領區分α射線、β射線及γ射線。
德國物理學家埃爾斯特(1854—1920)和蓋特爾(1855—1923)發現發射粒子的衰變定律。
法籍猶太軍官德雷福斯(1859—1935)蒙冤,作家左拉(1840—1902)發表《我控訴》要求無罪釋放。比埃爾·居里參加上述斗爭,主持正義,抗議政府的錯判。
1900年 三十三歲
3月:皮埃爾在綜合工藝學校得到導師職務。
瑪麗在巴黎西南的賽福爾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任教,講授物理學。
瑪麗的論文《論放射性鋇化物的原子量》。
居里夫婦在巴黎國際物理學會上宣讀論文《論新放射性物質及其所發射線》
10月:經彭加勒(1854—1912)推薦,皮埃爾到索爾本大學為醫科學生開設的物理、化學、博物學講座(P.C.N.)任教。
兩位德國學者瓦爾柯夫和吉澤爾宣稱鐳對生物組織有奇特效應。後經居里夫婦證實鐳射線會燒灼皮膚。
1901年 三十四歲
居里夫婦的論文《論放射性元素》。
皮埃爾·居里與德比爾納的論文《論鐳鹽引起的感應放射性》。皮埃爾·居里與柏克勒爾的論文《鐳射線的生理作用》。
瑞典科學院諾貝爾獎金委員會開始按照諾貝爾遺囑辦理獎金頒發事宜,德國物理學家威廉·倫琴由於發現X射線於1901年首次獲物理學獎。
1902年 三十五歲
經過三年又九個月的提煉,居里夫婦從數噸殘渣中分離出微量(一分克)氯化鐳RaCl2,測得鐳原子量為225,後來得到的精確數為226。
瑪麗的論文《論鐳的原子量》。
皮埃爾的論文《論時間的絕對計算》。
皮埃爾的學生(1888年)郎之萬(1872—1946)到老師手下工作,從事磁學研究,直到1904年轉往法蘭西科學院。
德國化學家麥克華特獨立發現類碲,後來弄清即為釙。
俄國化學家門捷耶夫(1834—1907)來實驗室參觀訪問,共同探討放射性問題。
1903年 三十六歲
6月:瑪麗向索爾本大學提出博士論文《放射性物質的研究》,獲理學博士學位。
皮埃爾的論文《論感應放射性及鐳射氣》。皮埃爾與拉伯德的論文《論鐳鹽自動釋放的熱量》,他們注意到鐳的化合物不斷發熱,每克鐳每小時發熱一百卡。
10月10日:我國作家魯迅以筆名自樹在東京出版的《浙江潮》月刊第八期上首次發表介紹鐳的文章《說》。文中把居里夫人譯作「古籬夫人」。是鐳的舊譯。
12月:瑞典科學院諾貝爾獎金委員會宣布把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亨利·柏克勒爾和居里夫婦,以獎勵前者發現天然放射性,後者對天然鐳放射現象所進行的研究。
1904年 三十七歲
1月:《鐳》雜志創刊,主編:丹訥(1872—1935)。丹訥於1901年就在皮埃爾指導下進行研究。
皮埃爾和生物學家布沙爾(1837—1915)(巴爾塔沙爾)的論文《鐳射氣的生理作用》,這方面的研究後來導致發明居里療法,即鐳療法。
皮埃爾和拉伯德的論文《論溫泉所發氣體的放射性》。
夏季:皮埃爾風濕症發作,無法赴瑞典領獎。稍後,瑞典方面把諾貝爾獎狀、獎章、獎金(摺合七萬法郎)交法國公使轉交。
10月:皮埃爾蒙索爾本大學校長李亞爾推薦,受聘為該校理學院新設物理學講座正式教授。
11月:瑪麗任索爾本大學理學院物理實驗室主任。
12月:次女艾芙·居里出生。
1905年 三十八歲
6月:居里夫婦前往斯德哥爾摩瑞典科學院,履行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須親自前往領獎並做學術講演的規定。
7月:皮埃爾當選法蘭西科學院院士。
1906年 三十九歲
4月19日:皮埃爾被運貨馬車輾壓致死,享年四十七歲。
瑪麗謝絕教育部提出以已故居里教授遺孀身份領取國家憮恤金辦法。
5月:受聘於索爾本大學理學院,接替皮埃爾講授物理學課程,年薪一萬法郎。11月開講,講題為:電與導電材料關系的現代理論。
7月10日:郎之萬《居里先生著作簡介》發表於《每月評論》。
1907年 四十歲
居里夫人設法接受五六個研究生。兩年內接受美國卡內基獎學金三名研究名額。
提煉得純氯化鐳,並測得原子量為226。
和友人郎之萬、佩韓(1870—1942)等合辦兒童學習班,指導伊雷娜·居里、弗蘭西·佩韓等科學家的子弟約八九人的學習,前後辦兩年。郎之萬教數學,瑪麗教物理,佩韓教化學,亨利·穆敦教博物,佩韓夫人等教文史。
1908年 四十一歲
為《皮埃爾·居里著作集》撰序,追述作者的業績。該書由法國物理學會委託郎之萬(和謝納沃?)編輯,出版於巴黎。
晉升為教授。
1909年 四十二歲
德文論文《鐳的原子量》發表於《放射性和電子學年刊》第三十八卷。
伊雷娜·居里入正規學校就讀。
1910年 四十三歲
2月:皮埃爾的父親歐仁·居里大夫去世。
和德比爾納合撰的論文《論釙》發表於《鐳》雜志。
《論放射性》兩卷出版。
提煉出純鐳元素,測定到各項物理化學性質,還測定氡(Radon)和若干其他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蛻變的系統關系。
9月:參加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放射學會議。普朗克、愛因斯坦、盧瑟福、郎之萬均出席。
發表《放射性系數表》。
受命制備21毫克金屬鐳,封存於小試管,存放於巴黎國際度量衡標准局。
1911年 四十四歲
1月:接受友人建議,競選法蘭西科學院院士。許多正派的科學家、公正的社會人士熱烈支持,巴黎《求精報》於1月9日學院審查資格之日以頭版顯著版面發表瑪麗·居里照片和手跡,表達了公眾的熱切願望。終因院內頑固派及一些人的反對竟以一票之差落選。
10月:參加在布魯寒爾舉行的第二次索耳未量子學會議。
12月:瑞典科學院諾貝爾獎金委員會宣布以本年度化學獎授予瑪麗·居里,以獎勵她發現鐳、釙元素的化學性質,推進了化學研究。
前往斯德哥爾摩領獎,並做學術講演。守寡的姊妹布羅妮施拉娃和長女作陪。
1912年 四十五歲
5月:接見波蘭教授代表團。該團持波蘭作家顯克微支(1846—1916)函前來,居里夫人同意指導在華沙建立放射學實驗室。
12月:因病住院療養。
論文《放射性的測量和鐳的標准》發表於《物理學雜志》第二期。
前往法國西端布列塔尼半島。
1913年 四十六歲
夏季:接受腎手術後,應英國友人艾爾敦夫人之邀,前往英國休養。
參加不列顛學會在伯明翰舉行的會議。會見盧瑟福。盧瑟福1910年在布魯塞爾會議上見到居里夫人後,在家信中提到居里夫人「她臉色蒼白,疲勞過度,看上去比她的年齡老得多,工作太勞累,身體很虛弱,總之,看了她的樣子真叫人難過」。
論文《放射性物體的照射》發表。
前往華沙為放射學實驗室落成揭幕。
1914年 四十七歲
7月:由巴斯德研究院院長羅醫師建議而設立的鐳學研究所,其生物學和居里療法實驗室,即居里樓落成。居里夫人擔任研究院理事會理事。
論文《放射性元素及其分類》發表於《每月評論》。
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把價值高昂的實驗用鐳一克(時值一百萬法郎,十五萬美元)密封入五十磅重鉛罐,秘存一銀行保險庫,以免戰亂失落。
接受法國婦協(即法國紅十字會)委派,負責放射部工作,指導各地X射線照相工作,配合戰地救護。
1915年 四十八歲
從索爾本大學物理學實驗室遷入鐳學研究院放射學實驗室。
奔波於國內外各地,指導十八個戰地醫服務隊。
1916年 四十九歲
在鐳學研究院為衛生員開設輻射學速成課,教醫生學會尋找人體中異物(例如:彈片)位置的新法,受協約國軍方贊許。
接受伊雷娜(十九歲)、馬施·克萊因(後來的比埃爾·韋斯夫人)等為助手。
1917年 五十歲
5月:和郎之萬、佩韓等會見英國友人盧瑟福、布里奇(皇家海軍中校)等,後者代表英國政府參加英法聯合委員會,經法轉赴美國商討三國軍事科學協作方案。
美國參戰。
1918年 五十一歲
向軍需部放射物資委員會報告放射性元素及其原理和應用問題。
前往義大利北部視察放射性物資資源。
伊雷娜·居里擔任委任助手。
繼續為軍隊訓練X光照相技術人員,包括為參戰美軍軍醫開辦訓練班。
11月:大戰結束,協約國獲勝。
波蘭恢復獨立。
1919年 五十二歲
重返鐳學研究院,指導實驗室工作。
再度接受各國選送來要求培養,各地私人團體以及個人請求指導的研究人員。
自本年起至她去世,這個實驗室總共提出報告483份,論文34篇,她親自參加31項研究。
1920年 五十三歲
居里基金會由法國財閥亨利·德·洛特柴爾德子爵倡議建立。本年開始撥款支持鐳學研究院。
5月:美國紐約婦女雜志《描述者》總編輯麥隆內夫人(?—1943)采訪居里夫人。回國後即發動美國婦女和人民捐款協助居里夫人解決實驗研究缺乏鐳的困難問題。
1921年 五十四歲
根據戰時筆記整理,寫成《放射學和戰爭》,出版於巴黎。
3月8日:接見我國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蔡出國考察途中抵巴黎,邀請居里夫人到北京大學講學。答稱:「此次不能往,當於將來之暑假中謀之」。終未成行。
5月:母女三人渡海赴美,去接受美國瑪麗·居里鐳基金募捐委員會「瑪麗·居里委員會」所贈送的鐳一克(時價美元十萬)。贈送儀式於20日在華盛頓白宮舉行,美國總統哈定主持。
到費城,接受新釙五厘克;她則以自己最初使用的壓電石英計贈美國哲學會。
論文《論同位素學和同位元素》出版於巴黎。
1922年 五十五歲
2月:當選為巴黎醫學科學院院士。
5月: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國際聯盟秘書長埃里克·德拉蒙德爵士根據國際理事會的決定發出的邀請,參加上年設立的國際文化合作委員會。初任委員,後當選為副主席。為此,經常去日內瓦出席會議。
1923年 五十六歲
7月:患白內障,接受眼科手術,未痊癒,後於1924年,1930年,又接受三次手術。
為《英國網路全書》撰寫詞目。
撰寫《比埃爾·居里傳》(110頁,1924年出版)。
應麥隆內夫人之請,寫生平概要。
1924年 五十七歲
索爾本大學舉行紀念會慶祝發現鐳25周年。
3月:德比爾納發表《紀念發現鐳25周年》於《化學和工業》。
法國政府、議會贈予居里夫人四萬法郎。
歲末:接受郎之萬所介紹的學生弗里德里克·約里奧(1900—1958)參加實驗室工作,做研究助手。他本在普瓦泰炮兵學校,以少尉銜參加奧伯維耶工程。
1925年 五十八歲
回華沙,為鐳學研究院奠基,擔任名譽主任。
我國翻譯家王維克在巴黎大學讀書時,聽過居里夫人講課。
1926年 五十九歲
10月:長女伊雷娜·居里和弗里德里克·約里奧結婚。婚後,約里奧兼用岳家姓氏,採取復姓:約里奧-居里。
居里夫人的波蘭論文《釙的化學性質》發表於華沙。
1927年 六十歲
在布魯塞爾參加第五次索耳未會議,對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1892—1962)的報告提出補充意見,意見收於下年《電子和光子》卷。
鐳學研究院工作人員因經常受到放射物質輻影響,出現胃疼、脫發(例如科泰爾夫人),雙手灼傷(例如居里夫人)等嚴重情況,引起注意。開始採取防護措施。
1928年 六十一歲
約里奧-居里夫婦第一篇論文在科學院報告書上發表。
1929 六十二歲
去美國,代表華沙鐳學研究院接受美國人民饋贈的又一克鐳,總統胡佛主持贈送儀式。
母女的論文《鐳的衰變》。
秋季:接受我國清華大學物理系第一屆畢業生施士元到實驗室研究錒系元素釙的放射化學性質。
我國物理學界直接受到居里夫人指導的還有鄭大章(1906—1944),鄭回國後參加北平研究院鐳學研究所工作。
艾芙·居里的《戰時訪問記》記述她在我國抗戰後方訪問時,談到居里夫人很尊重、關切中國學生。
1930年 六十三歲
向法國政府申請特別研究補助費,得到50萬法郎。
約里奧-居里提出博士論文《釙的電化學》。
居里夫人的論文《論錒》。
我國留學生鄭大章寫的《彼得·居里之生平及其供獻》,在巴黎大學中國理科同學會雜志發表。
1931年 六十四歲
前往華沙,主持鐳學研究院開幕典禮。
這個時期,巴黎鐳學研究院約有研究人員二三十人,有鐳1.5克,釙200毫居里。
冬季:郎之萬訪問我國,到北平、杭州,受到物理學、化學界歡迎。
1932年 六十五歲
向國際電學會提出論文《放射性物體三種射線和原子結構的關系》。
8月:中國物理學會成立,郎之萬為名譽會員。
12月:和佩韓、德比爾納主持施士元的論文答辯。施1979年發表《回憶居里夫人》於光明日報,文中有答辯時情景照片。
1933年 六十六歲
前往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參加國際文化合作委員會會議,當選為主席,呼籲各國保衛科學和文化。
10月下旬:和約里奧-居里夫婦-道前往布魯塞爾加索耳未第七屆物理學會議。
12月:患膽結石。
1934年 六十七歲
著作《放射性》(兩卷)寫成,下年出版。
約里奧-居里夫婦在居里夫人指導下,發現人工放射性。居里夫人感到自己身心日漸衰竭,但眼見實驗室研究工作取得進展,親自培養的第二代取得成就,感到欣慰。她預計女兒夫婦的成績會得到諾貝爾獎金,果然她們於下年得獎。
6月:住進上薩瓦省桑塞羅謨療養院。
7月4日:以惡性貧血症(由鐳引起)逝世於療養院。
7月6日:葬於巴黎梭鎮居里墓穴。她的兄(約瑟夫·斯可羅多夫斯基)姊(布羅妮施拉娃·德盧斯卡)向墓穴灑上從波蘭帶來的泥土。
7月7日:我國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致電弔唁。
北平研究院鐳學研究所所長嚴濟慈撰文:「悼居里夫人」發表於《大公報·科學周刊》,並轉載於中國科學社編《科學》月刊第十八卷第八期(1007—12頁,1934年8月)。
德比爾納繼任居里實驗室主任,直至1946年伊雷娜·約里奧-居里接任。
居里夫人一生共獲得10項獎金、16種獎章、107個名譽頭銜,特別是獲得兩次諾貝爾獎,但是她「視名利如糞土」。
她一生擁有過三克鐳,她說過「人類也需要夢想者,需要醉心於事業的大公無私。」居里夫人以她的無私打動了所有的人!
主要著作有《同位素及其組成》、《論放射性》、《放射性物質及其輻射的研究》。
❸ 關於金屬有機化學最新研究事物進展有哪些
最早的金屬有機化合物是1827年由丹麥葯劑師Zeise用乙醇和氯鉑酸鹽反應而合成的;比俄國門捷列夫1869年提出元素周期表約早40年,與有機合成之父Wöher合成尿素幾乎同一時期(1828年)(附:有機化學發展之父Liebig, Jusius Liebig's Annalen 的創刊人)。
金屬與烷基以s鍵直接鍵合的化合物是1849年由Frankland在偶然的機會中合成的(Frankland是He的發現人)。他設計的是一個獲取乙基游離基的實驗:
實驗中誤將C4H10當成了乙基游離基;但是這卻是獲得二乙基鋅的驚人發現。所以,人們稱這個實驗為「收獲最多的失敗」。直到1900年Grignard試劑發現前,烷基鋅一直作為是重要的烷基化試劑使用。
1890年Mond發現了羰基鎳的合成方法;1900年Grignard發現了Grignard試劑(獲得1912年諾貝爾化學獎)。但是,金屬有機化學飛速發展的契機仍是:1951年Pauson和Miller合成著名的「夾心餅干」——二茂鐵,及1953年末Ziegler領導的西德MaxPlank煤炭研究所發現的Ziegler催化劑。隨後,Natta發現Natta催化劑,史合稱Ziegler-Natta催化劑。Wilkison, Fischer(1973年),Ziegler, Natta(1963年)等由於這些研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1950年初,是金屬有機化學新紀雲的開端。 查了資料復制你看看希望對你有幫助!!!
❹ 亞洲人第一次對新元素的發現做出貢獻的是第幾號元素
113號
在日本學習與工作多年,趙宇亮深受日本「團隊精神」的浸染。「我在日本工作的時候,我們的研究團隊發現了113號新元素。由於元素周期表中尚沒有元素是亞洲人發現的,所以,這是亞洲人第一次為元素周期表中的新元素發現做出貢獻,日本學術界很重視。日本在給發現113號元素的人頒獎時,參加實驗的數十名研究人員(包括研究生)都同樣受獎。而參與這項協同創新研究工作的各個單位也不排名,所以,就沒有人計較自己的單位排在第幾位,都做出了貢獻。」
❺ 現在最新的科技成果是什麼(有簡介)
1.EAST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2006年9月26日,由國家發改委投資建設的國家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在進行的首日物理放電實驗的過程中,成功獲得了電流大於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這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在中國首先建成並正式投入運行。
2.納米量子結構可控性實驗和理論研究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組圍繞納米電子器件的基礎問題,在納米結構的探索、組裝規律和單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過去的幾年裡已產生國際影響。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進展,並逐步形成了系統性的工作。
3.繪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線分布圖,發現宇宙線分布是各向異性的和宇宙線的運動規律
在《科學》雜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據在我國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線觀測站的「西藏大氣簇射探測器陣列」所獲得的、積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億觀測事例的實驗數據的系統分析,中國和日本兩國物理學家合作發表了有關高能宇宙線各向異性以及宇宙線等離子體與星際間氣體物質和恆星共同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最新結果,這些實驗觀測的前沿進展被審稿人譽為宇宙線研究領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4.甲醇製取低碳烯烴技術開發及工業性試驗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與陝西新興煤化工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製取低碳烯烴(DMTO)技術開發」工業性試驗項目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在日處理甲醇50噸的工業化試驗裝置上實現了近100%甲醇轉化率,乙烯選擇性40.1%,丙烯選擇性39.0%,低碳烯烴(乙烯、丙烯、丁烯)選擇性達90%以上的結果。試驗裝置的成功運轉,對我國綜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烴原料的多樣化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
5.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
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處理器,也是祖國大陸地區第一個採用90納米設計技術的處理器。中科院計算機所研製的龍芯2E處理器最高主頻達到1.0GHz,實測性能超過1.5GHz奔騰IV處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點,在不同工作條件下龍芯2E處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圍內。「十一五」期間,龍芯處理器將為推進我國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6.水體污染的激光誘導熒光非接觸監測技術裝備系統
水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我國江河湖庫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體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趨勢。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採用激光誘導熒光監測技術實現水體污染遙測,系統集光學遙感技術、光譜學、分析化學、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於一體,利用激光誘導熒光光譜法,實現對水體多組成份有機物的在線遙測,發展和提高了我國水體污染在線遙測的技術水平。
7.我國科學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
2006年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路版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於β澱粉樣蛋白產生過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並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葯物的新靶點。
8.我國抗糖尿病新葯研究取得開創性進展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表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路版上。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發布中指出,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9.揭示果蠅記憶奧秘,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於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並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域里,並且像人類能記住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一樣,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參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而解決人類失眠、老年痴獃等精神性疾病。
10.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適合末端水質監控的生物在線監測與預警技術,建立並完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於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研究中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共產生發明專利22項,發表論文61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3篇。
❻ 韓國研究所表示,吃泡菜有助於減輕新冠肺炎症狀,這是真的嗎
有利於增強免疫力的食品類,在新冠氏大流行期內,也在全世界范疇內日漸時興。全新研究表明,韓國傳統式發醇酸菜能夠協助減輕新冠肺炎的病症。該科學研究由世界泡菜研究所和法國蒙彼利埃大學肺科醫學殊榮專家教授實現,後面一種是韓國政府機關支助的。
這一協同科學研究也討論了低致死率與我國間飲食搭配差別的關聯。在新冠脈病症患病率很低的地域,大家吃完很多發醇蔬菜水果,例如包心菜和各種各樣香辛料。該科學研究發布在國際性學術刊物《臨床與轉化過敏》上。世界泡菜協會表明,很多本地組織,如韓國生物科學與生物技術協會,韓國化學技術協會,及其北國大學,都是在科學研究酸菜對新榮譽的危害。
❼ 21世紀以來在化學上的新發現
2000黑格(美國)/馬克迪爾米德(紐西蘭)/白川英樹(日本)
由於他們的開創性工作,導電聚合物成為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利用導電塑料,人們研製出了保護用戶免受電磁輻射的電腦屏保、1901
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蘭人(1852--1911)
一八八五年,范特霍夫又發表了使他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另一項研究成果《氣體體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學平衡》。此外,他對史塔斯佛特鹽礦所發現的鹽類三氯化鉀和氯化鎂的水化物進行了研免利用該鹽礦形成的沉積物來探索海洋沉積物的起源。
1902
埃米爾·費雷(Emil Fischer)德國人(1852--1919)
埃米爾·費雷,德國化學家,是一九O二年諾貝爾化學獎金獲得者。他的研究為有機化學廣泛應用於現代工業奠定了基礎,後曾被人們譽為"實驗室砷明。"
1903
阿列紐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在生物化學領域,阿列紐所也進行了創造性的研究工作。他發表了《免疫化學》、《生物化學定量定律》等著作,並運用物理化學規律闡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應。阿列紐斯是當時公認的科學巨匠,為發展科學事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因而也獲得了許多榮譽。他被英國皇家學會接受為海外會員,同時還獲得了皇家學會的大衛獎章和化學學會的法拉第獎章。
1904
威廉·拉姆賽(William Ramsay) 英國人(1852--1916)
他就是著名的英國化學家--成廉·拉姆賽爵士。他與物理學家瑞利等合作,發現了六種惰性氣體:氯、氖、員、氮、試和氨。由於他發現了這些氣態惰性元素,並確定了它們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榮獲了一九O 四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1905
阿道夫·馮·貝耶爾(Asolf von Baeyer) 德國人(1835--1917)
發現靛青、天藍、緋紅現代三大基本柒素分子結構的德國有機化學家阿道夫·馮·貝耶爾,一八三五年十月三十一日出生在柏林一個著名的自然科學家的家庭。
1906
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國人(1852--1907)
亨利·莫瓦桑發現氛元素分析法,發明人造鑽石和電氣弧光爐,並於一九O六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的大化學家。
1907
愛德華·畢希納(Eard Buchner) 德國人(1860--1917)
愛德華·畢希納,德國著名化學家。由於發現無細胞發酵,於一九O七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被譽為"農民出身的天才化學家"。
1908
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國人(1871--1937)
一八七一年八月三十日,在遠離紐西蘭文化中心的泉林襯邊,在一所小木房裡,詹姆斯夫婦的第四個孩子鋌生了。達就是後來在揭示原子奧秘方面板出卓越貢獻,因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金的英國原子核物理學家歐內斯待·盧瑟福。
1909
威廉·奧斯持瓦爾德(F.Wilhelm Ostwald) 德國人(1853--1932)
奧斯特瓦爾德所到之處,總要燃起科學探索的埔熊烈火。他在萊比錫大學開展了規模宏大的研究工作。由於他從很多方頂研究了催化過程,順利地完成了使氨發生氧化提取氧化氮的研究工作,它為氨的合成創造了條件。奧斯特瓦爾德在這一領域中的成就得到世界科學界的高度評價。由於在催化研究化學平衡和化學反應率方面功績卓著,一九O九年他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金。
1925
理查德·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 德國人(1865-1929)
就在他逝世的前四電因為他畢生在膠體化學研究上有卓越貢獻及發明了超顯微鏡,而榮獲了一九二五年度的話貝爾化學獎金。
以及可除去太陽光的「智能」窗戶。
❽ 進年來重要的化學發現
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5日宣布,將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有機化學家——法國學者伊夫·肖萬(Yves Chauvin)和美國學者理查德·施羅克(Richard R.Schroch)、羅伯特·格拉布(Robert H.Grubbs),以表彰他們在烯烴復分解反應研究方面做出的貢獻。烯烴復分解反應是有機化學中最重要也是最有用的反應之一,在當今世界已被廣泛應用於化學工業,尤其是在制葯業和塑料工業中。
肖萬生於1930年,從事有機物合成轉換方面的研究長達30年之久,目前在法國石油研究所擔任名譽所長的職務。
施羅克1945年出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伯爾尼市,1977年畢業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分校,1971年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曾在英國劍橋大學從事一年博士後研究。他1975年起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1980年成為該學院化學系教授,迄今已發表400多篇學術論文。
格拉布1942年出生於美國肯塔基州凱爾弗特市,1965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化學系獲碩士學位,1968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他於 1969~1978年在密歇根州立大學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1978年起在加州理工學院擔任化學系教授至今。格拉布自大學畢業起就在美國《全國科學院學報》和《美國化學學會雜志》等權威刊物上發表許多篇論文。
讓原子交換「舞伴」
碳(C12)是地球生命的核心元素,地球上的所有有機物質都含有它。碳元素通常以單質、化合物和晶體態即「富勒烯」(巴基球)的形式存在。碳原子能以不同的方式與多種原子連接,形成小到幾個原子、大到上百萬個原子的分子。這種獨特的多樣性奠定了生命的基礎,它也是與人類生命密切相關的學科——有機化學的核心。
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以這些碳化合物為基礎形成的。原子之間的聯系稱為鍵,一個碳原子可以通過單鍵、雙鍵或三鍵方式與其他原子連接。碳原子可形成長的鍵條和鏈環,將氫和氧等原子纏繞固定在一起,形成雙原子化學分子,又稱為雙重束縛。有著碳-碳雙鍵的鏈狀有機分子稱為烯烴。在烯烴分子里,兩個碳原子就像雙人舞的舞伴一樣,拉著雙手在跳舞。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獲得者,獲獎的原因就是他們弄清了如何指揮烯烴分子交換「舞伴」,將分子部件重新組合成別的性能更優的物質。這個比喻在英文即為「換位」(matathesis)。在換位反應中,雙原子分子可以在碳原子的作用下斷裂,從而使原來的原子組改變位置。然而,換位過程需要靠某些特殊化學催化劑的幫助才能完成。這種換位合成法就是烯烴復分解反應,被諾貝爾化學獎評委會主席佩爾·阿爾伯格幽默地比喻為「交換舞伴的舞蹈」。這位主席在宣布化學獎獲得者儀式上親自走向講台,邀請身邊的皇家科學院的兩位男教授和兩位女工作人員一起,在會場中央為大家表演了烯烴復分解反應的含義。最初兩位男士是一對舞伴,兩位女士是一對舞伴,在「加催化劑」的喊聲中,他們交叉換位,轉換為兩對男女舞伴。這種對 「有機合成中復分解方法」 的形象解讀,引起了在場人士的愜意笑聲。
化學反應有四種基本類型:化合、分解、置換、復分解。復分解反應就是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而生成另外兩種化學物的反應。以詞義來看,「復分解」即指「易位」。復分解反應中,藉助特殊的催化劑,碳原子形成的舊的束縛不斷被打破,新的束縛不斷形成,各種元素易位,重新組合,從而形成新的有機物。因此,復分解反應可以被看作一場交換舞伴的舞蹈。
化學鍵的斷裂與形成是化學研究領域中最基本的問題,研究碳-碳鍵斷裂與形成的規律是有機化學中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而三位獲獎者正是在這個最基本的、核心的方面做出了貢獻。
20世紀50年代,人們首次發現,在金屬化合物的催化作用下,烯烴里的碳-碳雙鍵會被拆散、重組,形成新的分子,這種過程被命名為烯烴復分解反應。然而,當時沒有人知道這種金屬催化劑的分子結構,也不知道它是怎樣起作用的。為了破譯這個對人類生活有重大價值和用途的化學之謎,人們提出了許多假說,但大多沒有被世界化學界所認同。
1970年,法國學者伊夫·肖萬破譯了這個人類的「有機化學之謎」。斯年,肖萬和他的學生歷經多年的艱苦攻研發表了一篇論文,闡明了復分解即換位反應的原理和反應中所需的金屬復合物催化劑,提出烯烴復分解反應中催化劑應當是金屬卡賓。卡賓為英文Carbon 譯音,即「碳」的譯文。肖萬的論文還詳細解釋了催化劑擔當中間人、幫助烯烴分子「交換舞伴」的過程。斯時,這位有機化學大師開出了換位合成法的「處方」,為開發實際應用的催化劑奠定了理論基礎並指明了研究方向。
金屬卡賓是指一類有機分子,其中一個碳原子與一個金屬原子以雙鍵相連接,它們可以看作一對拉著雙手的舞伴。在與烯烴分子相遇後,兩對舞伴會暫時組合起來,手拉手跳起四人舞蹈。隨後它們「交換舞伴」,組合成兩個新分子,其中一個是新的烯烴分子,另一個是金屬原子和它的新舞伴。後者繼續尋找下一個烯烴分子,再次「交換舞伴」。
這個理論提出後,越來越多的化學家意識到,烯烴復分解反應在有機合成方面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但對催化劑的要求很高,找尋及開發絕非易事。到底含有什麼金屬元素的卡賓化合物最理想呢?在開發實用的催化劑方面,做出最大貢獻的是2005年的另兩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1990年,理查德·施羅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生產出可有效用於換位合成法中的金屬化合物催化劑的科學家。斯年,施羅克和他的合作者報告說,金屬鉬的卡賓化合物可以作為非常有效的烯烴復分解催化劑。這個成果顯示,烯烴復分解法可以取代許多傳統的有機合成方法,並用於合成新型的有機分子。
1992年,羅伯特·格拉布發現了金屬釕的卡賓化合物也能作為換位合成法中的金屬化合物催化劑,這種催化劑在空氣中很穩定,因此在實際生活中有多種用途。此後,格拉布又對釕催化劑作了改進,使這種「格拉布催化劑」成為第一種化學工業普遍使用的烯烴復分解催化劑,並成為檢驗新型催化劑性能的標准。
諾貝爾化學獎評委會在授予這三位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的文告中肯言道:烯烴復分解反應即換位合成法是「研究碳原子之間的化學聯系是如何建立和分解的,是一種產生化學反應的關鍵方法。簡言之,是在有機合成復分解方面的發現,即闡明化學鍵在碳原子間是如何形成的,使他們最終戴上了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桂冠。
綠色化學的開端
諾貝爾化學獎評委會文告中稱:換位合成法的發現,將為化學工業製造出更多新型的化學分子提供千載難逢的機會,例如可以製造出更多的新型葯物。只要我們能夠想到,沒有哪一種新的化學分子是不可以製造出來的。
文告中又稱:獲獎者所發現的復分解方法已被廣泛應用於化學工業,特別是生物制葯和生化領域,對最終攻克艾滋病等疾病也會有很大幫助。瑞典皇家科學院認為:烯烴復分解反應是尋找治療人類主要疾病葯物的重要武器;獲獎者的發現為研製治療老年痴呆病、唐氏綜合症、艾滋病和癌症的葯品奠定了基礎。
烯烴復分解反應是非常有用的化學反應,在天然反應的純合成、高分子化學以及多肽蛋白質的合成等方面都有廣泛的用途。以獲獎者的發現為基礎,近年來學術界和工業界掀起了研究烯烴復分解反應、設計合成新型有機物質的熱潮。他們的研究成果在生產、生活領域有著極其廣泛的實際應用,並推動了有機化學和高分子化學的發展,每天都在惠及人類。
諾貝爾化學獎評委會主席阿爾伯格贊頌道:本次評獎結果再次表明,科學理論只有同工業結合,創造出改變人類生活、提高生命質量的發明和創造後,才能成為有利於人類的科學理論。本次化學獎獲得者對化學工業、制葯工業、合成先進塑料材料以及未來「綠色醫學」的發展都起著革命性的推動作用。
「綠色、高效」概括了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成就的特點。換位合成法在化學工業中每天都在應用,主要用於研製新型葯物和合成先進的塑料材料。在三名獲獎者的努力下,換位合成法變得更加有效,反應步驟比以前簡化了,不僅大大提高了化工生產中的產量和效率,還使所需要的資源也大大減少,材料浪費也少多了,所產生的主要副產品乙烯還可以再利用;使用起來更加簡單,只需要在正常溫度和壓力下就可以完成;可以用更加智能的方法清除潛在的有害廢物,從而對環境的污染也大大降低了。有鑒於此,諾貝爾委員會贊言道:換位合成法使人們向著綠色化學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大大減少了有害廢物對人們的危害。瑞典皇家科學院稱頌道:這是重要基礎科學造福於人類、社會和環境的例證。
❾ 最後一個元素 什麼時候發現
已經發現了119號元素
俄羅斯科學家宣布,他們找到了元素周期表上的第119號元素。 位於俄羅斯葉卡捷琳堡市的全俄發明家專利研究院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是一名工程師,來自斯維爾德羅夫州,他聲稱自己發現了元素周期表上的第119號元素,並希望獲得此項專利。 這名工程師不願意透露自己的姓名,也沒有向外界透露這一元素的合成方法,他向研究院的專家們解釋道,從重量上看,第119號元素是氫元素的299倍,也就是說,其原子量為299;它是元素周期表上尚未記錄的新元素,並最終完成元素周期表。 如果第119號元素重量是氫元素299倍的說法是正確的,那麼它將元素周期表補齊的說法雖不能說是錯誤的,但讓人感到十分費解。因為這一元素如果存在,它將開啟元素周期表的第八個橫列,位於左下角第一個位置,而這與完成元素周期表的說法相悖。 眾所周知,元素周期表上最後一個元素是第118號元素,為惰性氣體元素,由美俄科學家利用俄方迴旋加速器成功合成了118號超重元素,在2006年這一結果得到了承認,這枚118號元素的原子量為297,只存在萬分之一秒,此後,118號元素衰變產生了116號元素,接著又繼續衰變為114號元素。
但元素周期表上最後現在是118號
第118號元素:Uuo Ununoctium(1-1-8-ium)(元素符號Uuo)是一種人工合成的化學元素,原子量為293,半衰期12毫秒(千分之一秒)。屬於氣體元素,化學性質很不活潑。屬於稀有氣體一類。 核反應製取方程式: Kr+Pb-->Uuo+n
[編輯本段]Ununoctium的物理性質:
氣體,加壓可液化; 熔化點:≥-30℃; 沸點:≥-20℃; 顏色:無色(和其他六種稀有氣體(氦,氖,氬,氪,氙,氡)一樣)。 Berkeley實驗室的V. Ninov等人於1999年發表了利用86Kr+208Pb通過1n道生成118號元素的實驗結果[Nin99],但結果於2001年宣布收回。2002年6月25日,Dubna的Yu. Ts. Oganessian在德國重離子研究中心GSI作的一次學術報告上報告了Dubna合成118號元素的新結果。入射束流48Ca的能量為5.1 MeV/u,對應復合核的激發能為29 MeV,束流強度為0.8 pmA靶為230 mg/cm2的純度為97.3%的249Cf(總重量為7.1 mg,自身每秒鍾放出2´109個a粒子)。總束流時間為75天,對應的總照射量為2´1019個束流粒子。實驗前估計,3n道的截面~0.5 pb,4n的截面<0.1 pb。整個實驗過程中觀察到兩個可能的事件。一個是2002年3月19日5:28得到的一個如下衰變鏈(選自Oganessian報告的照片),其中290116和286114均是第一次被觀察到。另一個是3月16日7:04觀察到的一個壽命為3.2 ms的自發裂變事件。 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2006年10月16日宣布,該實驗室科學家與俄羅斯科學家合作,利用俄方的迴旋加速器設備,成功合成了118號超重元素,並觀察到其存在了不到1毫秒時間。 科學家宣稱,他們通過設在俄羅斯杜布納的U400迴旋加速器實驗設備,兩次將許多鈣-48離子加速,用來轟擊人造元素鐦-249,從而製造出3顆新原子。每顆新原子的原子核包含118個質子和179個中子。也就是說,這種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序號為118,原子量為297。其中一個原子是在2003年的試驗中獲得;另外兩個則是在2005年年初的試驗中獲得。 科學家們觀察到了118號超重元素的原子「衰變鏈」過程,證實了這一新的超重元素的存在。這種擁有118個質子的元素是目前已知最重的元素,也是第一種人造惰性氣體。這種超重元素存在的時間極其短暫,約有0.9毫秒,即萬分之九秒,之後即迅速衰變為原子量較小的其他元素:先是從118號元素衰變為116號元素,接著繼續衰變為114號元素,然後又衰變為112號元素,最後一分為二。 這一試驗是由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與俄羅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的科學家聯合進行的,其研究報告發表在今年10月的美國《物理學評論》雜志上。此前,這個美俄聯合小組曾成功地合成過4種新元素,即113號、114號、115號以及116號元素。目前,這一新元素尚未被正式命名。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肯·莫迪表示,這一新元素只有在獲得國際化學家學會的認可後才會被正式命名,排在它之前的113號、114號、115號以及116號元素至今都未正式命名。 118號元素原子的「衰變鏈」過程:這種原子首先釋放出一顆由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組成的阿爾法粒子,衰變為已知的116號元素,然後再度釋放出一顆阿爾法粒子,衰變為114號元素,接著更進一步衰變為112號元素,112號元素最終裂變為兩顆大小差不多的其他原子。(藝術效果圖) 118號超重元素從加速器運行到測試儀。如果這次合成的118號超重元素最終得到證實,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將增添新成員,新元素將排在氡氣之下。目前得到認可的最新一種元素是第111號元素,發現於1994年。 科學家兩次將大量鈣-48離子加速,用來轟擊人造元素鐦-249,從而製造出3顆新原子。每顆新原子的原子核包含118個質子和179個中子。也就是說,這種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序號為118,原子量為297。
7年前曾有人造假
本報綜合報道1999年,一個科學小組曾宣布造出了第118號元素。但是在2002年,由於被發現偽造數據,該科學小組被迫撤回其聲明,一名科學家因此被解僱;其中三名科學家後來加入美俄聯合小組。 莫迪說,為了防止造假,科學家們這次採取了預防措施,將某一個科學家獨自掌握全部關鍵數據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程度。研究小組成員、美國科學家南希·斯托伊爾說:「我要說我們非常確信。」他估計,這一結果出錯的幾率低於萬分之一。 《物理學評論》副主編、耶魯大學物理學教授理查德·卡斯特恩也表示,由於這一問題的高度敏感性,此次研究報告經過了嚴格的審查。 卡斯特恩說,這一發現仍需得到其他科學家的證實。對此,莫迪表示,這可能需要幾年時間。
計劃合成更重的元素
據報道,美俄聯合小組還將嘗試合成更大原子量的元素,並且使這種元素可以存在更長時間,如幾分鍾、幾個月乃至更長時間。據悉,該小組計劃在2007年用鐵同位素轟擊鈈,創造出120號元素。 自然界存在從氫到鈾共92種元素,按其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上從1排到92。自然界多數超重元素原本並不存在,而是科學家通過撞擊較輕的原子合成的。科學家很想知道人工能夠合成的最重的元素是多少,從理論上講應該是有限的。 美國科學家考恩拉德·戈爾布克說,創造一種新元素就如同發現「核物理學領域的桂冠」,因為這一過程極其困難。」 事情看起來一切正常,勞倫斯—伯克利的研究小組甚至已經把目光投向了下一個元素:第119號元素。剩下的工作就是由世界上的其他科學家重復他們的試驗,製造出更多的第118號元素。參加這項工作的科學家來自德國達姆施達特的重粒子研究院(GSI)、法國國家重粒子加速器(GANIL)和日本的物理與化學研究院(RIKEN)。 然而,這件事並非人們想像的那樣簡單,德國、法國和日本的研究組無論如何都不能製造出第118號元素——新元素產生的幾率實在太小了,任何不確定因素都可能使實驗完全失敗。勞倫斯—伯克利的研究小組回過頭來重復做這個實驗,結果他們自己也製造不出這種元素了。 第118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上離奇的消失了,再沒有比這離奇的失竊案更令人困惑。勞倫斯—伯克利的研究小組於是重新分析了1999年的原始實驗數據。分析的結果表明,所謂「發現118號元素」的結論是不成立的,實驗數據並不能表明他們曾經觀測到了理論預測的α衰變。 於是,在今年8月,勞倫斯—伯克利的研究小組向《物理評論快報》再次提交了一份報告,宣布撤回他們對該項研究的已發表的聲明。研究組的成員表示,他們還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次事件,已經有了好幾個對此事的解釋,然而它們全都不十分可靠。因此,現在還不能斷言到底為什麼第118號元素得而復失。 不過這件神秘的「失竊案」倒是說明了一個道理:科學不是永遠不犯錯誤,然而科學有自我糾錯機制,這就確保了科學最大的正確性。得出事實的科學實驗應該是可重復的,如果不可重復,科學就不能接受它。可重復性是科學最根本的一條准則。另外一個例子是磁單極:有人曾經聲稱在單次觀測中發現了磁單極的蹤跡。但是僅憑這一項證據並不能證明磁單極的存在,無論這項證據是實驗的誤差造成的,或者確實是真的。只有如此,才能保證我們得到的事實是客觀的。 看起來,第118號元素還要失蹤一段時間,它或許真的存在,抑或只是演算紙上的幻覺。到底是誰「偷走」了第118號元素?科學家恐怕要大傷腦筋了。
[編輯本段]發現118號元素的重大意義
大家熟悉的元素周期表,在橫周期的末端,全部是惰性氣體元素,新發現的惰性氣體118號元素,位於第7周期末端,與第6周期擁有32個元素一樣,它的橫向一共有18格,加上隱藏在「錒」後面的14個錒系元素,第7周期同樣擁有32個元素(16對)。這樣,元素表各周期豎向的元素數量,已基本形成奇偶數對稱的平方數列雛形: 奇數周期 第1周期: 氫氦(1*1=1對) 第3周期: 鈉鎂鋁硅磷硫氯氬(2*2=4對) 第5周期: 銣鍶釔鋯鈮鉬鍀釕銠鈀銀鎘銦錫銻碲碘氙(3*3=9對) 第7周期: 鈁鐳錒釷鏷鈾鎿鈈鎇鋦錇鐦鎄鐨鍆鍩鐒 Rf Db Sg Bh Hs Mt Ds Rg Uub Uut Uuq Uup Uuh Uus Uuo(4*4=16對) 偶數周期 第6周期:銫鋇鑭鈰鐠釹鉕釤銪釓鋱鏑鈥鉺銩鐿鑥鉿鉭鎢錸鋨銥鉑金汞鉈鉛鉍釙砹氡(4*4=16對) 第4 周期:鉀鈣鈧鈦釩鉻錳鐵鈷鎳銅鋅鎵鍺砷硒溴氪(3*3=9對) 第2周期:鋰鈹硼碳氮氧氟氖(2*2=4對) 第8周期:119號,120號(1*1=1對,但這2個元素尚待發現) 同樣的,稀有氣體元素的殼層電子對分布,也是呈對稱的平方數列: 第6周期:氡元素1層-4層的殼層電子對排列:1對,4對,9對,16對, 第7周期:118號元素1層-7層的殼層電子對排列:1對,4對,9對。16,16對,9對,4對,(要完成對稱,還需發現第8周期的1對元素) 發現118號元素的重大意義在於:對稱與平方是人類探索自然規律的兩大數學工具。
❿ 雷尼鎳催化劑活性 丙酮吸氫法 計算公式
需要計算公式 丙酮吸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