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七雄當中勢力最弱小的韓國,是怎樣存活百餘年的
戰國七雄,是我國戰國時期七個主要諸侯國的總稱,而它們作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自然個個都有著不俗的實力。不過,相比之下,韓國無疑是七雄當中最為弱小的一個。直觀來看,它領土面積最小,人口和資源自然也就最少,而且,其位於秦、楚、魏、齊四大強國的包圍之下,無論想向哪個方向發展都可謂舉步維艱。
對於當時的社會而言,更加優良的武器能夠大大提升士兵的作戰能力,從而彌補人數上的不足。放在今天,在高精尖科技擁有一席之地,才能擁有足夠的國際地位,否則即使是地大物博,發展速度和質量也沒法太高。
❷ 戰國七雄實際上是戰國六雄,韓國為什麼不能稱雄呢
很多人認為中國從140多個國家的春秋進入戰國時代的時候,由於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就直接進入了戰國七雄的局面,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在戰國七雄最終成型是在公元前260年左右,在此之前,除七雄外還有一些大國,比如越國、巴國、蜀國、魯國、中山國,還有宋國。小國也夾雜其間,如滕國、衛國、鄭國、鄒國等。
宋國雖然實力不差,但它基本上沒有參與到戰國連橫合縱的戰略格局的變化當中,其影響力相對於韓國來說是比較弱的。韓國無論是在戰國初期還是在戰國中期,都積極參與到與其他大國的戰爭之中去,比如馬陵之戰、伊闕之戰、華陽之戰、五國伐齊之戰、垂沙之戰等,都可以見到韓國的身影。戰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戰役長平之戰,是因為秦趙兩國爭奪韓國的上黨郡而引起的。韓國像一個打不死的小強,雖然國力弱,但是一直參與合縱連橫、縱橫捭闔、想方設法延長自己的壽命。韓國對戰國格局的發展變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宋國卻沒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力。
❸ 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弱的是哪個國存在了多久
根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遷於端氏(今晉城市沁水縣)。將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三家分晉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在三家分晉後,魏國、趙國、韓國這三國和齊國、秦國、楚國、燕國並稱為「戰國七雄」。雖然這七個諸侯並稱為「戰國七雄」,但是,這些諸侯國的實力差距卻非常明顯。一般來說,秦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諸侯國。那麼,問題來了,戰國七雄中,哪一個國家最弱呢?對此,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三晉中的韓國。
四
最後,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四年),趙國因為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而元氣大傷。對此,燕國派栗腹帶軍攻趙,趙國派廉頗率兵抵禦,栗腹遭斬,廉頗趁勢包圍了燕國的都城。燕國派任命將渠議和,趙國聽了將渠的調處,解除了對燕國的包圍。公元前243年(燕王喜十二年),趙國派李牧進攻燕國,奪取了武遂和方城。公元前236年(燕王喜十九年),趙國李牧再次率軍伐燕,攻取狸、陽城。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元氣大傷後的趙國,依然可以輕松擊敗燕國,甚至包圍燕國的都城。綜上,在戰國七雄中,燕國才是最弱小的一個諸侯國。正是因為自身的弱小,燕國才寄希望「荊軻刺秦」等手段來刺殺秦始皇,以此推遲自己被滅亡的時間。
❹ 只滅過鄭國一個國家的韓國,實力弱小為何還能躋身戰國七雄
韓國位列戰國七雄之一並非是因為它有多厲害,而是因為韓國活到了戰國末期公元前453年,晉國的三個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聯合滅掉了晉國最強勢的家族智氏,到50年後,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的兒子趙籍、魏斯、韓虔遣使上洛,要求周天子冊封三家為諸侯。
當時周室衰微,周威烈王眼瞅著生米已為熟飯,索性做一個順水人情,答應了趙籍、魏斯、韓虔三人的要求,趙國、魏國、韓國正式建國。之後又過了27年,趙國、魏國、韓國徹底瓜分了晉國的所有遺產和土地,春秋時期的超級大國晉國就此徹底滅亡,史稱“三家分晉”。
不過雖然魯國、宋國的壽命很長,但它倆在戰國時期的影響力遠遠不及韓國,韓國堪稱是戰國攪屎棍,什麼五國攻秦、樂毅伐齊、馬陵之戰、垂沙之戰、伊闕之戰、長平之戰都韓國的影子。韓國還曾想了個損己利人招兒,派一個叫鄭國(人名)的水利專家前往秦國,要幫助秦國修建引水灌溉工程。
韓國人原本是想通過此工程消耗秦國國力,結果萬萬沒想到,在該工程竣工後,關中糧食收成大漲,秦國國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六年之後便將韓國給滅了,這操作太秀了。總的來說論存在感,韓國肯定是要於魯國、宋國等國家,因為韓國太
❺ 戰國七雄中,為何韓國那麼沒有存在感呢
韓國很弱韓國在戰國七雄里實力最弱,國土面積最小。韓國鼎盛時期的國土面積也才10萬平方公里,與之作為對比,楚國鼎盛時期面積為150萬平方公里,秦國為100萬平方公里,趙國、燕國、魏國為20萬平方公里,齊國全盛時期為15萬平方公里。要知道在戰國時期,領土以及領土內所轄資源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由此來看,韓國確實很弱。
對比這些國家的改革我們不難發現,它們的改革中都有對現行奴隸社會殘余制度的否定,同時都有封建社會性質制度的雛形。
正是由於他們的改革,才刺激了整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革,加速了封建社會的到來。
❻ 戰國七雄時哪個國家軍事能力最弱
戰國七雄指的是:東周末期的七個實力強大的諸侯國。
這七個國家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時代的分界線是以春秋時代的晉國分裂為界限,曾經的晉國是實力最強的諸侯國,但是晉分裂成了魏,趙,韓三國,這三個國關系非常的密切。他們往往聯合在一次進行作戰,三晉仰仗晉國餘威,在戰國初期是最為強大的存在(聯合之後)。
上圖中的越國就是越王勾踐的那個越國,越王滅吳後強盛一時,後被楚所滅。楚國雄踞南方,地處七國中心地帶的魏國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強盛,加上有趙韓鐵桿盟友,後來齊與秦東西合擊魏國,魏國衰落。
整個七國之中只有燕國存在感最弱,但是燕國卻也有聯合其他國家幾乎滅齊的戰績。強弱都是一時的,秦也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處於三晉的陰影之下,晉國沒分裂時打的秦國毫無還手之力,晉分裂了聯合起來還是能打到秦丟盔棄甲,一直到商鞅變法秦國才開始強盛。
如果在仔細看看,那最弱的應該是韓國, 三家分晉,魏國最強,韓國最弱,完全是處於夾縫中生存的那種。
❼ 韓趙魏三家分晉,為何韓國在三晉中最為弱小
春秋時期的晉國,那可是超級威風的存在。僅僅是晉獻公一位國君,就先後吞並55個諸侯國。晉文公時期,晉國大敗楚國,晉襄公時期大敗秦國,秦國十數年不敢東出。到晉悼公時期,晉國實力達到巔峰,獨霸中原,同時期的秦國,齊國,楚國,都不敢在這個時候跟晉國開戰。但巔峰過後,迎接晉國的便是衰退。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智氏,隨後三家湊在一起,順便把整個晉國瓜分了。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就這么的,韓國,趙國,魏國便出現在歷史的舞台上。
當然了,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韓國自韓昭侯之後,就在也沒出現過特別厲害的君主。雖然魏國後來也沒有啥厲害的君主,但畢竟吳起留下的底子還在,按照吳起定下來的規章制度,至少能保證不會被輕易滅國。相比之下的韓國,申不害變法後的各項政令均被廢除,簡直是一夜回到解放前。像這種情況,韓國怎麼可能不弱小,不會被秦國第一個滅國?
❽ 在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弱小的韓國,為何卻能支撐到戰國末年
在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弱小的韓國,卻能支撐到戰國末年的原因在於它懂得平衡。韓國作為“三晉”之一,其國土完全被魏國、齊國、楚國與秦國包裹,根本沒有拓展的空間。山東六國要攻擊秦國,韓國是必經之地;楚國要進軍中原,韓國首當其沖;秦國要出函谷關,那韓國又是頭一個被打。所以,韓國是個不折不扣的“四戰之地”。
雖然韓國存在的時間比較長,不過它最終也沒有逃掉被滅亡的下場,當然,這也是韓國的地理位置以及與他國實力差距較大的根本緣由。顯然,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即便你有著平衡之策,不過他國的目的可不僅限於獲取的那一點利益。
❾ 戰國七雄韓國最弱,為什麼有「勁韓」之稱呢
縱觀戰國七雄,每個國家都有強大昌盛的一段時期。戰國初期,魏國獨霸天下;戰國中期,齊秦楚三國鼎立;戰國後期,秦趙兩國爭霸;就算是不出彩的燕國,在燕昭王時期也強橫一時,疆域擴張千里,一度打得齊國差點滅亡。
唯獨韓國例外,200多年裡,地盤最小,實力最弱,就算實力最強大的李悝時期,也只是勉強力保國門不失。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實力最弱的韓國,竟然有「勁韓」的稱號。
只有這樣才能解釋,韓國實力明明遠弱於秦國,卻能和它抗衡近百年。只是可惜國力是硬傷,盡管頑強抵抗,卻還是被秦國步步蠶食,直到徹底覆滅。
如果說秦滅六國,楚國最冤的話,那麼韓國就是最無奈的,因為它已經使出了渾身解數,已經無能為力了。
(參考文獻:《史記》《韓非子》)
❿ 戰國七雄中哪個國家最弱呢
“三家分晉”之後,進入戰國時期,齊楚燕趙韓魏秦並稱“戰國七雄”,是戰國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當然,七國中還有強弱之分。
我認為前期燕國最弱,後期韓國最弱。燕韓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兩個諸侯國。
後來樂毅舉五國之兵討伐強齊,齊軍大敗,樂毅帶領燕軍攻進臨淄,五年時間內攻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齊國只剩莒和即墨。
就在這時,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繼位,齊人離間燕惠王和樂毅,樂毅跑去了趙國。很快齊國又奪回了失去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