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話劇與外國戲劇的區別
希望對你有一點幫助!
百年話劇與戲曲的詩化「聯姻」
中國話劇誕生於1907年,至今已走過百年風雨歷程。《雷雨》、《茶館》、《蔡文姬》等經典名作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戲劇人。以林兆華、徐曉鍾為代表的話劇導演在繼承焦菊隱先生「話劇民族化」思想精髓的基礎上,將戲曲美學融入話劇創作,實現了百年話劇與傳統戲曲的詩化「聯姻」。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中國戲曲宛若一位待字香閨的古典佳人,伴著唐風宋韻的高嘆低吟,沿著南戲、元雜劇的歷史軌跡一路蓮步輕移而來。正是傳統文化的燭照濡染,使戲曲「離形取意」,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虛擬的表演如水墨丹青的縱橫之筆,長歌當哭、長袖善舞,「無畫處皆成妙境」;寫意的舞台簡約空靈,無花木卻見春色,無波濤可觀江河;唱念做打中「匯千古忠孝節義、成一時離合悲歡」,處處體現著戲曲自身詩的藝術表現和詩的抒情美。舉例言之,京劇《秋江》「行船」一場,老艄翁搖槳渡陳妙常追趕赴考遠行的潘必正,舞台上既沒有水也沒有船,全憑演員的形體動作表現顛簸搖盪的情景,時而急流險灘、時而風平浪靜,表現出神入化,惟妙惟肖。
與傳統戲曲不同,根植於歐洲文化土壤上的話劇無論是透視社會人生的角度,還是具體的舞台場景,都呈現出鮮明的寫實主義風格。同樣表現行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導演的名劇《奧賽羅》對威尼斯小船的處理可謂極盡逼真之能事:十二個人推動巨大的船身,以風扇吹動麻布口袋,模擬浪花的聲音。寫實的話劇雖然能讓觀眾產生「走進故事」的心理反應,但過度的堆砌使有限的舞台空間缺少了靈動飄逸之美,話劇導演逐漸認識到,寫實與寫意不應是涇渭分明的兩極。
從西方紳士到謙謙君子,話劇以兼容並蓄的胸懷從傳統戲曲中吸取養分。焦菊隱先生說:「以話劇之形,傳戲曲之神。」話劇向戲曲借鑒不僅是摹仿其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化」其內在神韻。《茶館》中舞台調度的曲線美、念白抑揚頓挫的韻律美以及人物身姿台步的造型美,都是戲曲手法的集中體現。此外,徐曉鍾導演在《桑樹坪紀事》中以歌隊、舞隊的表演展現勞作情景,增強了戲劇的寫意性;話劇《萬家燈火》「停電」一場巧妙運用京劇「夜深沉」的曲牌烘托氣氛;林兆華導演在《白鹿原》中以陝西秦腔為背景音樂貫穿始終,實現了地方戲與話劇的完美融合。
戲劇理論家馬少波說:「實而不虛,必濁;虛而不實,必浮。」相信話劇與戲曲的虛實互補、詩化「聯姻」必將為百年話劇撐起一片朗朗晴天。
❷ 韓國演藝圈與中國演藝圈有什麼不同
公司操練藝人的方法不同吧 價錢之類的就看藝人的價值了
❸ 中國戲劇與外國戲劇的差別
1、中西戲劇觀眾的心態視角存在著差異。
中國戲曲觀眾採用的是俯視角,西方戲劇觀眾採用的是仰視角。中國戲曲觀眾處在一種心態上的高位置,去俯視演出;而西方戲劇觀眾處在一種心態上的低位置去仰視演出。差別主要表現在觀演關系的中心不同。在劇場里,演員表演戲劇,觀眾觀看演出,但在觀演關系中,二者卻不佔同等的位置 。
2、二者的側重點不同。
一是以觀眾為中心,一是以演出為中心。觀眾中心制是指觀眾處在中心地位,在演出時間、演出長度、演出內容上具有較大的決定權,觀看時也有較大的自由度。演出中心制則相反,演出者具有較大的自主性, 演出時間,劇目內容由演出者決定,觀眾在觀看演出時有較大的限制。
3、起源和形成過程不同
西方戲劇發端於古希臘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每年春季祭祀中有人化裝成酒神的伴侶—羊人,眾人載歌載舞,頌贊酒神的功績。戲劇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樣式已經成型。整個中世紀的 戲劇都是在教堂、廣場演出的宗教劇。
中國古典戲曲的源頭說法不一,北宋時,為了適應廣大市民階層的文化 娛樂需要,各種民間技藝便紛紛從各地匯集到城市裡來了。其中,對戲曲的形成影響最 大的主要有說唱性質的藝術:諸宮調;歌舞性質的藝術:大麴;扮演性質的藝術;傀儡 戲、參軍戲等,這三種性質的藝術樣式相互吸收,才形成了戲曲的雛形階段。
❹ 請你比較一下,中國和韓國的風俗有什麼異同
韓國是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家,在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韓國的美術主要包括繪畫、書法、版畫、工藝、裝飾等,既繼承了民族傳統,又吸收了外國美術的特長。韓國的繪畫分東洋畫和西洋畫,東洋畫類似中國的國畫,用筆、墨、紙、硯表現各種話題。此外還有各類華麗的風俗畫。與中國、日本一樣,書法在韓國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形式。韓國人素以喜愛音樂和舞蹈而著稱。韓國現代音樂大致可分為「民族音樂」和「西洋音樂」兩種。民族音樂又可分為「雅樂」和「民俗樂」兩種。雅樂是韓國歷代封建王朝在宮廷舉行祭祀、宴會等各種儀式時由專業樂隊演奏的音樂,通稱「正樂」或「宮廷樂」。民俗樂中有雜歌、民謠、農樂等。樂器常用玄琴、伽耶琴、杖鼓、笛等。韓國民俗樂的特色之一是配上舞蹈。韓國舞蹈非常重視舞者肩膀、胳膊的韻律。道具有扇、花冠、鼓。韓國的舞蹈以民族舞和宮廷舞為中心,多姿多彩。韓國的戲劇起源於史前時期的宗教儀式,主要包括假面具、木偶劇、曲藝、唱劇、話劇等5類。其中假面具又稱「假面舞」,為韓國文化象徵,在韓國傳統戲劇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春節在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朝鮮也是重要節日。朝鮮的過年風俗和中國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但又富有本國特色。
朝鮮人在臨近新年時屋裡屋外都要打掃干凈,在家裡貼上動物年畫,並穿上傳統服裝。過年時,全家人聚集一堂祭祀已故祖先,接著依次向長輩跪地行大禮拜年,然後開始走訪村裡尊長、親戚和老師,給他們拜年。受拜的長輩會給孩子們蘸豆果或壓歲錢作為「禮價」,給大人以簡單小吃作為還禮。同輩之間也互相祝賀新年,叫做「德談」。
朝鮮人過年的飯菜十分豐盛。跟中國人過年吃餃子不同,朝鮮人最重要的過年食品是年糕,年糕湯被看成是不可缺少的食品。朝鮮人把大年初一叫做「年糕湯祭祀」,問孩子們年齡時,也問「你吃了多少碗年糕湯呀?」過年除了吃年糕、蒸糕、片糕等,還要吃烤肉、糖果和各種煎餅,喝柿餅汁、蜜糯湯、燒酒等。朝鮮人說「歲酒不溫」,因為在大年初一這天,他們喝酒一定不能喝溫過的,據說這是為了防止人們飲酒過量。
全家人歡聚一堂吃完年節飯菜後,還要到戶外進行年節游戲。年節游戲主要有跳板、風箏、冰車、風車等。婦女要玩跳板,有一個說法是:「大年初一跳跳板,一年腳掌不扎進刺兒」。孩子們則放風箏,在風箏上寫自己的願望,然後把風箏放得越高越好。
❺ 中國戲曲與外國戲劇的不同之處是
中西戲劇觀眾的心態視角存在著差異。中國戲曲觀眾採用的是俯視角,西方戲劇觀眾採用的是仰視角。中國戲曲觀眾處在一種心態上的高位置,去俯視演出;而西方戲劇觀眾處在一種心態上的低位置去仰視演出。差別主要表現在觀演關系的中心不同。在劇場里,演員表演戲劇,觀眾觀看演出,但在觀演關系中,二者卻不佔同等的位置 。不同的戲劇,二者的側重點不同。一是以觀眾為中心,一是以演出為中心。觀演關系中的觀眾中心制是指觀眾處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