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陽平鎮的介紹
陽平鎮是湖北省大悟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大悟縣東郊,東鄰新城鎮,南接芳畈鎮,西連應山縣(現廣水市)楊寨鄉,北靠城關鎮,人口21341人,面積115.7平方千米。轄16個村委會:陽平、古寨、紅升、新寨、和平、余沖、雙沖、朱崗、汪墩、鐵鋪、紅光、中秋、柳林、虎崗、陳灣、尚庵寺。
2. 陽平縣屬於哪個省
陽平縣屬於山東省。陽平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古縣,曾經先後三次置縣。公元前221年,秦兼並六國,置陽平縣,屬東郡。西漢陽平縣屬兗州東郡,東漢為陽平侯國。
北朝北魏天安元年(466),北魏入據淮北,太和四年(480)廢陽平縣,不久復置陽平縣。隸屬睢州(治今靈璧縣潼郡)陽平郡(治今谷陽)。南朝梁普通五~七年(524~526)梁取北魏之陽平郡隸潼州(由睢州改),置仁州(治赤坎城,今安徽固鎮仁和集)。陽平縣屬之。東魏武定六年(548)取梁之陽平郡,更名谷陽郡,隸睢州(由潼州改);改陽平縣名高昌縣(治今谷陽城)。
3. 韓國 陽平 具體的位置
陽平有時也翻譯為「楊平」、「揚平」
韓文寫法:양평
英文寫法:Yangpyeong
陽平是韓國京畿道東部的一個郡,面積878.21平方公里,人口83367人(2003年)
下圖為韓國的地圖,圖上使用的稱呼為「楊平」
4. 陽平關屬於哪個省
陽平關屬於陝西省。
陽平關在西漢三國時期名為陽平關,為蜀北主要門戶,唐朝屬中央直轄三泉縣,鎮西的三泉縣遺址至今尚存 。
1935年春,紅四方面軍在此設陽平縣,為縣委及縣蘇維埃政府駐地,是僅次於縣城的重要城鎮,也是省政府在漢中地區設立的第一個建制鎮。在漢中市實施撤區並建鎮後,陽平關區撤銷,鎮轄區擴大,由原陽平關鎮、大長溝鄉、唐渡鄉共同組成。境內陽青公路是陝南通往著名風景名勝旅遊區九寨溝的旅遊專線。
著名戰役
東漢靈帝末年,益州牧劉焉陰謀割據巴蜀,遣張魯為督義司馬,攻打漢中。張魯率兵自成都北上,沿劍閣棧道出古百牢關,到達沔陽(今勉縣)。首先從陽平關打開缺口,並築寨堡於西側的走馬嶺。隨後,南渡沔水(今漢江)佔領定軍山,向北奪取天盪山,殺死漢中太守蘇固,從而佔領整個漢中,統治漢中長達二十多年。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率兵10萬,攻取徽縣、鳳縣後,開始進軍漢中,攻陽平關。張魯命其守將張衛、楊昂、楊任等人依山築寨堅守。曹兵久攻不下,只好詐退,使陽平關守軍放鬆警戒。而後,曹兵乘機攻取陽平關,張魯守軍自亂,楊昂戰死,張衛、楊任逃回南鄭,張魯逃往四川巴中。曹操奪取漢中後,留夏侯淵、張郃等鎮守漢中,自己因恐後方不穩而率主力回到北方。
5. 陽平是什麼地方
陽平鎮位於靈寶市西25公里處,北瀕黃河,南依秦嶺,西接古城西安,東鄰古都洛陽,隴海鐵路穿鎮而過,連霍高速公路、310國道縱貫東西,全鎮國土面積144.7平方公里,轄32個行政村,118個自然村,271個村民組,48315口人。
6. 陽平關屬於哪個省
陽平關 蜀道小鎮----陽平關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在蜀道上,在寶成鐵路(寶雞至成都)和陽安鐵路(陽平關至安康)的交匯處,有一個小鎮叫陽平關,三國時代稱做陽安關,《三國演義》多處提到(是不是此鎮不知道)。北邊是秦嶺山脈,南面是大巴山、米倉山,嘉陵江水依鎮而過,把小鎮老街與火車站分成兩塊,雄偉壯觀的嘉陵江大橋象一條綵帶又把他們緊緊系在了一起。子龍山巍然坐落在江邊,據傳說當年趙子龍在此鎮守練兵。老街面對嘉陵江,背靠雞公山(又叫擊鼓山,在不遠處又一村叫擂鼓台),有山有水。站在子龍山上看江對面的雞公山,就象雄雞的頭冠挺立,翠綠的山體把他裝扮的更加漂亮。
陽平關鎮位於寧強縣西的嘉陵江谷地,是陽平關鎮政府駐地,鎮區南靠雞公山,北依銀屏山,中有子龍山,嘉陵江由東北向西南穿越鎮區,三道河與韓家河從東南岸、清河從江北岸匯入,地形復雜,氣勢雄偉,向以險關要隘著稱,寶成鐵路橫過鎮北,陽安鐵路以此為起點,鎮區內另有三條過境公路通過,是川陝甘三省交匯處交通重鎮。
陽平關鎮平均海拔580米,屬北亞熱帶溫暖山地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3℃,年平均降水量1184毫米,無霜期240天,地震烈度6度,境內主要河流——嘉陵江平均流量166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為9680立方米/秒,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平均風速1。3米/秒,靜風頻率為47%。
陽平關在西漢三國時期名為陽平關,為蜀北主要門戶,唐朝屬中央直轄三泉縣,1935年春,紅四方面軍在此設陽平縣,為縣委及縣蘇維埃政府駐地,是僅次於縣城的重要城鎮,也是省政府在漢中地區設立的第一個建制鎮。在漢中市實施撤區並建鎮後,陽平關區撤消,鎮轄區擴大,由原陽平關鎮、大長溝鄉、唐渡鄉共同組成。
鎮域內礦產資源豐富,除嘉陵江豐富的砂金資源開發前景廣闊外,尚有銅礦、磷礦、鋁、錳、褐鐵、大理石、花崗石等,具有較大開采價值;農林土特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主要有木材、核桃、木耳、油桐、生漆、柿餅、栗子等,還有80多種掛牌收購的野生中葯材;畜牧業發展較快,年出欄生豬3萬頭,牛1500頭,羊3000隻。
陽平關鎮現有人口2.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1萬人,少數民族(回族)900人,鎮區內常住人口13200人,流動人口2200人。鎮內共有工業企業9個,總產值5757萬元,私營商業服務業280家,人員2400人,以農副土特產及蔬菜百貨為主的市場2個,日成交額12萬元,鎮內影劇院、文化站個1處,清真寺一處,中學1座,小學2座,醫院一座,醫療所12所;鎮內有火車站2處,一處為客運站,一為貨運站,正在建設的大型編組站場使陽平關鎮作為陝、甘、川三省交界處重要鐵路樞紐的地位進一步加強;省道烈(金壩)陽公路、陽廣(坪)公路、陽康(甘肅康縣)公路從鎮區通過,形成了陽平關鎮的公路干線網,各級鄉級公路聯系城鎮與廣大鄉村,形成了內外通暢的公路運輸網路;鎮內給水設施完善,有自來水站一座,日供水能力1580立方米,管線長7公里,普及率達96%以上;110千伏變電站已在鎮區內建成,已實現村村通電;鎮內現有電信支局及郵政支局各一,電話普及率達到60%;已建成有線電視接收站一處,現電視光纜傳輸網已安裝完畢。1999年鎮財政收入300萬元,國內生產總值1。1億元,城鎮經濟已初具規模,社會服務設施初具雛形。1995年陽平關鎮被省政府列為陝西省百個小城鎮綜合試點鎮,1998年被市建委評為「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
陽平關鎮是溝通我國西南與西北的咽喉,是陝、甘、川三省交匯處重要的交通樞紐與物資集散地,是陝南門戶和漢中市對外聯系的窗口之一,是寧強縣域僅次於縣城的中心城鎮,她的繁榮和發展,不僅對寧強縣而且對更大區域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
1954年因修寶成鐵路,在今寧強陽平關鎮古磚下發現「朔寧王太後璽」金印一顆,現存重慶博物館。當年的《中國青年報》的報道還指出,今陽平關對面的紫龍山上有漢代遺跡。按記載「朔寧王」是東漢初公孫述封隗囂的封號。史傳的記載,隗囂未曾入蜀。此印很可能是隗囂兵敗,王元入蜀求救時遺落在今陽平關的。其在今陽平關鎮被發現,說明此地漢時已經成為聚落。且其交通必然依託嘉陵道。
蜀漢有陽安關,在漢陽平關以南,即今寧強西北。宋改陽安關為陽平關,此後的陽平關均指此關。
陽平關在寧強縣城西北,處秦巴環繞之萬山叢中,是古今秦蜀交通的重要樞紐和軍事要塞。陽平關三國時代稱做陽安關或關城。西通陰平,東控漢沔,為蜀漢北方的重要門戶
古陽平關
古陽平關,又名白馬城、盡口城,始建於西漢,位於今陝西省勉縣武侯鎮蓮水村。北依秦嶺,南臨漢江和巴山,西隔咸河與走馬嶺上的張魯城遙遙相對,雄踞於西通巴蜀的金牛道口和北抵秦隴的陳倉道口。與漢江南北的定軍山、天盪山互為犄角之勢,是漢中盆地的西門戶,同時也是巴蜀通往關中的北端前沿,地理位置十分險要。進利於攻,退可以守。晉人張薈《南漢記》載:「蜀有三關:陽平、江關、白水……」,而《隋書》地理志則對古陽平關的軍事戰略地位描述得更為詳盡:「西控川蜀,北通秦隴,且後依景山,前聳定軍、卓筆,右踞白馬、金牛,左拱雲霧、百丈,漢、黑、燼諸水襟帶包絡於其間,極天下之至險。蜀若得之上可以傾覆寇敵,尊將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開擴土地;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因而,古陽平關自古就被視為「蜀之咽喉」、「漢中門戶」,才有了人們「漢中最險無如陽平」的感嘆。
正因為陽平關有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各時代眾多的英雄豪傑,歷史巨人都曾在此或以文韜武略,或用金戈鐵馬演繹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活劇。尤其是三國時期,蜀、魏的帝王將相用盡謀略的爭奪之戰,更為古陽平關平添了許多神秘,使之名揚四海。
東漢靈帝末年,益州牧劉焉陰謀割據巴蜀,遣張魯為督義司馬,攻打漢中。張魯率兵自成都北上,沿劍閣棧道出古百牢關,到達沔陽(今勉縣)。首先從陽平關打開缺口,並築寨堡於西側的走馬嶺,隨後,南渡沔水(今漢江)佔領定軍山,北面奪取天盪山,殺死漢中太守蘇固,從而佔領整個漢中,自封「漢寧郡王」,統治漢中長達20多年。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率兵10萬,攻取徽縣、鳳縣後,開始進軍漢中,攻陽平關。張魯命其守將張衛、楊昂、楊任等人依山築寨堅守。曹兵久攻不下,只好詐退,使陽平關守軍放鬆警戒。而後,曹兵乘機攻取陽平關,張魯守軍自亂,楊昂戰死,張衛、楊任逃回南鄭,張魯逃往四川巴中。曹操奪取漢中後,留夏侯淵、張郃、徐晃等鎮守漢中,自己則因恐後方不穩而率主力回到北方。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劉備率領諸將進兵漢中,被張郃阻擋在陽平關外漢江上流的深山峽谷之中,彼此相互對峙一年有餘,劉備未能進入漢中盆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一面派兵攻打張郃在走馬嶺的營堡,一面南渡漢江,沿山間小路,通過夜間偷襲搶佔了軍事要地定軍山,並且斬了夏侯淵。張郃聞夏侯淵敗死,即退守陽平關。隨後,曹操增兵陽平關與劉備決戰,劉備堅守不出,曹軍終因軍糧不濟,將士傷亡過大,而敗退關中。自此,漢中歸劉備管轄。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出師北伐,率領各路大軍屯兵於沔陽長達八年之久。在這八年裡諸葛亮一直把陽平關作為他進可以攻、退利於守的大本營。其中,六齣祁山,有四次都是出陽平關沿陳倉古道進行北伐的。而每當退兵時,他又在這里休養生息,教兵演武。現今在古陽平關的卧龍崗上仍留有諸葛亮讀書台遺址。
雄關依舊,往事如煙。當縱橫交錯的公路、鐵道已使天塹變通途時,古陽平關遺址上那殘存的城牆、古碑和深闊的壕溝,似乎仍在向人們訴說著一個個輝煌和榮耀的故事。
當然,歷史已成為悠遠的回憶,古代戰爭的勝負優劣任人評說。然而,古陽平關因戰爭而出名卻是不爭的事實。在秦漢三國以後漫長的歲月中,古陽平關經歷了時代的變遷和戰爭的多次洗禮,其軍事戰略等方面的價值仍然十分重要。直到冷兵器時代結束,現代戰爭興起以後,它在軍事上的地位才逐漸被經濟、文化的發展所取代。
當前,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蓬勃發展,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1983年,寧強縣人民政府批准古陽平關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漢中市人民政府批准古陽平關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最近,寧強縣人民政府為了使這一歷史雄關再現輝煌,使之成為促進旅遊經濟和文物保護、文化發展的新景觀,決定對古陽平關城牆遺址逐步進行恢復性修建,其意義是十分深遠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古陽平會以其嶄新的面貌呈現於人們的面前,川陝蜀道之上又會亮出一道風景。
7. 陽平市屬於青島嗎
全國范圍內就沒有叫陽平的城市,因此陽平市這個地方根本就不存在!
8. 陽平市是哪個省的
河南省靈寶市陽平鎮
9. 陽平縣屬於哪是廣東的么
不是廣東的,陽平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古縣,曾經先後三次置縣。公元前221年,秦兼並六國,置陽平縣,屬東郡。西漢陽平縣屬兗州東郡。東漢為陽平侯國。
地理位置:中國黃淮平原
10. 陽平觀是哪個省
四川省
陽平觀位於彭州市(彭州市隸屬四川省成都市)新興鎮陽平村(原光輝村),始建於東漢末年,是張天師弘道的第一個治所,屬道教二十四治之首,在道教文化發展、傳播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