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韓國資訊 > 春秋戰國哪些國家攻打韓國

春秋戰國哪些國家攻打韓國

發布時間:2022-06-01 10:43:21

❶ 戰國時期,韓國是弱國,秦國為什麼不先打韓國

在戰國時期,韓國憑借著廣闊的地域以及險峻的地勢,並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那麼柔弱。但是相對於秦國來說,韓國的實力可以說是稍微弱勢一些的。而秦國在攻打國家的時候,也是非常的具有自己的思路,他並沒有根據國家的大小來選擇是否攻破位置,是吧,但是要選擇這個地區攻破之後是否可以為自己所用,他主要是想要通過攻破地方,來獲得道路的主轄權,以及想要攻破一些國家,來通過這一些國家自身具有的優勢,增加或者是彌補自己國家的弱勢。

所以在穩妥起見,秦國首先是必須要根據自己的實力來考慮如何攻打,既不能高估自己的實力,同樣也不能低估自己的實力。

❷ 春秋戰國時期,是哪2個國家開戰了,第三方故意說會幫助其中的一方,給他希望,但就是遲遲不出兵。

狄人打邢國,齊國救邢國。遲遲不出兵是管仲的意見。
齊桓公召集宋魯曹邾各國,發兵救邢。
宋國和曹國的兵馬來的最快,加上齊國的兵馬,增援邢國解決燃眉之急綽綽有餘。但管仲卻給齊桓公出主意,說目前北狄兵士氣正旺,打起來比較吃力,事倍功半,我們不如就以兵馬未齊為由,屯兵聶北(今山東聊城),讓北狄和邢國廝殺,待北狄兵疲馬乏之時出兵,出力少而功勞大,豈不美哉?!
齊桓公採納了管仲的主張,三國兵馬在聶北一呆就是三個月。這三個月對邢國可就是最為難熬的三個月,用水深火熱來形容一點不為過。聽到齊國增援的消息,邢國上上下下一條心,堅決死守以待救援的到來。他們盼啊盼啊,望眼欲穿就是不見齊國的增援兵馬,終於支撐不住的邢國被北狄兵一舉攻破。
潰退的邢國軍民湧入齊國扎營的地方聶北。這邊邢國戰敗的消息剛剛傳到聶北,隨後邢國軍民接踵而至,其中一人更是直接沖入齊桓公帳中,痛苦不已。齊桓公扶起一看,這不是邢侯叔顏嗎?他一面好言勸慰,一邊堅毅地說:「都是寡人沒有及時相救,以致如此。寡人即刻召集宋曹兩國,商議發兵!」
北狄首領瞞瞍一聽說三國大軍將至,放起一把火,燒了邢國城池,遠遁北方。

❸ 戰國時期秦國先滅的哪個國

戰國七雄當中,韓國的地理位置是最重要的,但他的地理位置也是最尷尬的。畢竟南邊是楚國,北邊是魏國,東邊是齊國,西邊還是秦國。

在這種強敵環繞的情況下,讓韓國根本沒有發展空間。再加上秦國的不斷崛起和擴張,這讓韓國成為秦國的首要打擊目標。畢竟地處中原的韓國,正好扼守著秦國東出的咽喉。也因此,韓國便成為第一個被秦王嬴政滅掉的國家。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對這一段歷史的記載,僅僅只有數十字:

十六年九月,發卒受地韓南陽假守騰。初令男子書年。魏獻地於秦。秦置麗邑。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

更讓韓國無奈的是,滅掉韓國的秦軍主將,竟然就只是個內史。

在戰國時期,內史的職責是掌管法令、擬定文書、協助國君處理政務,相當於現在的秘書。也就是說,領兵滅掉韓國的是秦王嬴政的秘書。

沒辦法,當時的韓國過於弱小,在絕對的實力面前,由誰領兵還那麼重要嗎?

❹ 春秋戰國時期堪稱最亂的時期,當時是哪個國家最先滅亡

韓國最先滅亡。秦國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鏟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即秦朝。

(4)春秋戰國哪些國家攻打韓國擴展閱讀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加緊統一的步伐,用金錢收買六國權臣,打亂六國的部署,連年發兵東征。經過多年的爭戰,從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至公元前221年滅齊,東方六國先後為秦統一。

中國實現了華夏民族的統一、建立起了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秦的統一是春秋以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比起西周,東周時期的生產力又有新的發展,采礦、冶煉、鑄造業中出現了許多新工藝,如豎井中採用垛盤支護,使採掘深處的銅礦成為可能。

硫化礦冶練技術的出現,拓寬了銅礦資源的利用;焊接、嵌錯、鎏金和失蠟法鑄造工藝等,使中國的青銅時代進入又一個繁榮期。鐵器的出現,特別是戰國中葉以後鐵工具在農業和手工行業中逐漸普及,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

社會分工更細,各行各業的興盛,促進了商品的生產和流通,使商業活動空前活躍。新興地主階級及相應生產關系的出現,對舊有生產方式是個沉重打擊。

這是生產力的一次解放。可是分封制導致割據與混戰,給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的損失,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各國之間設關立禁,也不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

因此,只有實現統一,才能促使社會更快地發展和進步。廣大農民、工商業者和新興地主都盼望統一。雖然統一是靠長時間戰爭實現的,人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它畢竟換來了歷史的進步,使一種新的制度得以確立。

❺ 春秋戰國齊楚秦燕趙魏韓共滅了多少諸候國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並,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歷史上把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家的統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齊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經濟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齊國強大起來。由於齊桓公率兵擊退戎族、狄族的進攻,又率齊、魯、宋等八國之師破蔡伐楚,阻止楚軍北進,他的威信由此大增。公元前651年,他大會諸侯於葵臣(今河南考城),訂立盟約,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

接著稱霸的是晉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於率領楚、鄭、陳等園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晉文公採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秦國參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後,又改善了晉同曹、衛的關系,孤立了楚國。這時,楚國令尹(官名,相當於宰相)子玉大怒,發兵進攻晉軍。

晉文公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以便選擇戰機,命令部隊向後撤退九十里。古代軍隊行軍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晉軍「退避三舍」,後撤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省憋縣)。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供應很方便,又便於會合齊、秦、宋等盟國軍隊,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 晉楚兩軍開始決戰。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城濮之戰創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此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晉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並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宏落後,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

晉國稱霸的時候,西部的秦國也強大起來。秦穆公企圖向東爭霸中原,但由於向東的通路為晉所阻,便向西吞並十幾個小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史稱「稱霸西戎」。「兼國十二,開地千里」(《韓非子·十過篇》)。

以後,吳國、越國相繼強大, 爭霸於東南。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進攻越國,圍困越王勾踐於會稽(今浙江紹興),迫使越國屈服。接著又打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附近)與諸侯會盟,爭得了霸權。越王勾踐自被吳國打敗後,卧薪嘗膽,立志報仇,經過幾十年努力,轉弱為強,滅了吳國。勾踐乘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於徐(今山東膝縣),成為霸主。

諸侯大國爭霸,說明了周朝王權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以後,周朝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現在這些權力都落到諸侯手裡,「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扎樂征伐自大夫出」,甚至於「陪臣執國命」。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起來奪權了。周朝奴隸制處於「禮壞樂崩」的境地。

作為霸主,一本國經濟要發達,二實力(指軍事)強大。而且對於霸主本身也要有一定的魄力。宋襄公無才無能,不是名副其實的霸主。
對於秦穆公來說,他可以說是作為一個外邦少數民族的首領,按理就排不上「五霸」之一。畢竟地處西方邊陲之地。戰國七雄是指中國戰國時期七個最強盛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最強實力的七個諸侯國分別是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國家被史家稱作「戰國七雄」,按各國所在的方位可以這樣來記: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央。

在七個諸侯國之中,以秦國國力最強。除秦國在崤山以西之外,其餘六國均在其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歷史
[編輯本段]

春秋末年,經列國兼並,剩下的大國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晉,東方的齊、燕,南方的楚、吳、越。戰國早期,上述大國,除吳於公元前473年被越所滅,全都保存下來。秦 、燕國實力較弱。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其中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並,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面,號稱「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齊國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殺齊簡公,專齊政,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但戰國初期,齊實力暫時弱於三晉。楚國雖向東方略地擴展,但其北上與三晉爭奪鄭卻遭受失敗。越國滅吳後曾強盛一時,進入戰國後因長期內亂,勢衰。

戰國中期,秦、齊、楚、趙、魏、韓、燕七國爭雄的格局逐漸形成。最初,魏國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強,但在後來居上的齊、秦夾擊下逐漸衰落下去。楚國任用吳起變法,國勢頗振,稱雄江南。趙國與韓國亦攻滅周邊小國,並於公元前367年,乘周內亂,把周分裂為西周(以王城為都)和東周(以鞏為都)兩個小國,逐漸佔領周的外圍地區。各國中只有燕實力仍較弱。由於國內變法的成功,秦、齊成為西方與東方兩大強國。雖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前353)和馬陵之戰(前341)中兩次負於齊國,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與齊威王「會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稱為王。隨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各大國紛紛拉攏與國,出現合縱連橫的高潮。合縱連橫的實質是秦與齊、楚這兩大東西對峙集團的斗爭。秦在這一期間基本上居上風,先後制服韓、魏,重創楚國,攻滅巴蜀。齊因未與秦直接交鋒,仍保持東方霸主地位。趙亦實力較強,趙武靈王曾實行「胡服騎射」,圖滅中山和攻略胡地。

戰國晚期,各國之間的兼並更加激烈。楚違背縱約,與秦結盟,但在齊、韓、趙以及背盟的秦國的兩面夾擊下,一蹶不振。趙滅中山。國力強盛。齊雖挾韓、魏與秦相抗衡,但卻難以阻止秦對韓、魏的蠶食進攻。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五國攻秦,罷於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次年,齊滅宋。秦遂主謀合縱攻齊。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攻入齊都臨淄,佔領齊國長達五年。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反攻,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這以後秦的對手主要是趙國。秦在進一步削弱楚的基礎上,向東積極發展,與趙形成正面對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趙在長平(今山西高平)激戰,秦大敗趙(長平之戰)。公元前259年,秦進圍趙都邯鄲,達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除邯鄲之圍。趙雖轉危為安,但受創慘重。公元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的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於河外。公元前241年趙龐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但為秦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秦乘勢各個擊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階段
[編輯本段]

戰國時期的254年,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首先是魏國獨佔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較早地實行了社會改革,使魏國成為最先強盛的國家。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率兵進攻趙國。魏軍橫沖直闖,如入無人之境,很快逼近趙都邯鄲。在這形勢危急的情況下,趙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齊國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帥,出兵救趙。孫臏說:要想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勸解兩個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參加進去打。派兵解圍,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採取避實擊虛的策略,造成敵人的後顧之憂。田忌接受孫臏的意見,領兵殺向魏國都城大梁。龐涓聽說大梁吃緊,領兵回救,星夜趕路。孫臏、田忌將齊軍埋伏在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靜等魏軍前來決戰。魏軍長途行軍,疲於奔命,人困馬乏。雙方一經交戰,魏軍全線崩潰,齊軍獲得全勝。這就是以「圍魏救趙」的戰法著名於世的「桂陵之戰」。

事隔不久,魏國聯合韓國打敗齊國,挽回了敗局。魏國在中原又成為第一強國。公元前342年,魏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仍派田忌、孫臏率軍解救韓國。孫臏採取退兵減灶、誘敵深入的戰術。齊軍佯敗後退,第一天留下了10萬人做飯的鍋灶,第二天減少到5萬人的鍋灶,第三天減少到3萬人的鍋灶。龐涓以為齊軍逃亡嚴重,窮追不舍。這時,孫臏在馬陵設下埋伏,等龐涓帶兵追到馬陵,孫臏一聲令下,齊軍金鼓齊鳴,萬箭齊發,大敗魏軍,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此後,魏惠王和齊威王會盟徐州,雙方妥協,均分東方的霸權地位。

後來,魏國逐漸衰弱,齊國和秦國成為東西對峙的兩個霸主,進入了齊、秦爭強時期。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一躍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這時,東方的齊國與秦國旗鼓相當,雙方在不斷兼並周圍弱國、擴大勢力范圍的同時,又進行著所謂「合縱」、「連橫」的外交斗爭。「合縱」就是指弱國聯合起來,阻止強國進行兼並。「連橫」就是強國迫使弱國幫助它進行兼並。實際上「合縱」和「連橫」都是爭取暫時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進一步兼並土地,擴張領土。

齊秦斗爭的焦點在於爭取楚國。楚國的國力開始很弱。

戰國初期,楚悼王任用吳起為令尹,實行變法,國勢富強,一舉打敗了魏國並出兵伐秦。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吳起的新法被廢除,楚國一天天走下坡路。楚懷王在位時,秦國派張儀入楚鼓吹「連橫」,勸楚絕齊從秦,並口頭許願,以歸還楚國商於(在今河南淅川縣西南)600里地方為代價。楚懷王信以為真,就和齊國斷交。當楚國派人向秦國討取土地,秦相張儀狡猾地說:「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沒聽說是六百里。」楚懷王十分惱火,發兵攻秦。結果吃了敗仗,楚兵被殺800人,楚將屈匄被俘,漢中地方被案國佔去。楚懷王又調動所有兵力與秦軍戰於藍田。魏國乘楚國空虛,襲擊楚國。齊國卻不支援楚國。楚國吃了大虧,從此一蹶不振。

這時,秦齊斗爭趨於白熱化。公元前298年,齊、韓、魏、趙、中山等五國聯軍攻入函谷關。秦國被迫退還奪去韓、魏的一些地方,五國才退了兵。齊國成為關東各國的盟主。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稱西帝,尊齊愍王為東帝,用遠交近攻的策略拉攏齊國,破壞了關東的「合縱」聯盟。

公元前286年,齊國滅掉宋國,一時威勢很盛,引起各國的不安。秦國聯合了燕、楚、韓、趙、魏等國共同伐齊,於公元前284年,在濟西(今山東聊城南)大敗齊軍。燕國自昭王即位後,招納賢能,任用樂毅為將,決心報齊國入侵之仇。這時,趁勢攻下齊的國都臨淄,連下七十餘城,並入燕國版圖。後來,齊將田單利用燕國內部矛盾,驅逐燕軍,收復了失地。然而,齊國已經喪失了與秦國抗衡的能力。

秦國在「合縱」斗爭中削弱了齊國,開始向東方大發展。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率軍攻破楚國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遷國都於陳(河南淮陽),秦國奪得巫郡和黔中郡。楚又遷都到壽春。楚國更加削弱了。

公元前260年,秦將白起率軍進攻韓國的上黨郡,郡守投降趙國。趙國派著名大將廉頗率大軍鎮守長平(山西高平),築壘堅守,以逸待勞,與秦軍相持三年,不分勝負。秦國丞相范雎派人到趙國行施「反間計」,散布廉頗壞話。趙王信以為真,就派那個只會「紙上談兵」的的趙括替換廉頗。趙括驕傲輕敵,一到前線,下令傾巢出擊。秦將白起採取了誘敵深入、迂迴包抄的戰術,迫使趙軍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作戰。在一次突圍中,趙括被秦軍亂箭射死,趙國40萬大軍被俘,白起把他們全部活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

秦軍乘勝前進,包圍了趙都邯鄲。趙向魏求救,魏派晉鄙率兵救趙。因怕秦軍,半路上逗留觀望。公元前257年,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盜出魏王的虎符,假傳軍令,挑選八萬精兵援救趙國。同時,楚國援軍趕到,聯合打敗秦軍,解除邯鄲之圍。這就是「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歷史事件。

秦國雖然暫受挫敗,但實力雄厚,六國沒有一個能單獨抗秦。秦國統一六國的形勢完全成熟了。

從公元前231年開始,秦國開始統一全國的戰爭,至公元前221年,消滅了其他六國,統一了中國。從此,中國由一個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轉變為一個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諸侯王介紹
[編輯本段]

秦始皇,是姓贏的後裔,始姓贏,名政,據史記記載,他當時叫贏政

秦昭襄王(公元前324——前251年),秦武王之異母弟,名則,一名稷,戰國時秦國的國君,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初由其母宣太後當權,外戚魏冉為相,史稱「王少,宣太後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魏冉舉白起為將,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的河東和南陽、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266年,昭王聽信魏人范雎的話,奪宣太後、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相,改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公元前256年又滅亡東周,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齊威王,名田因齊,公元前356年,父田齊桓公去世後即位, 至公元前319年,在位37年。

戰國時的燕國,王是姬噲
韓國王是韓昭侯
趙國王是趙敬侯
魏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初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至魏惠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又稱梁國。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攻魏,。決河溝灌大梁城,虜魏王假,滅魏

秦孝公(前382-前338)

前361年即位,在位24年

秦孝公贏渠梁,秦獻公子,即位時秦國比較落後,遭東方各國歧視,他任用衛鞅為相,實行變法,即「商鞅變法」,鼓勵生產,論功行賞,實行連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國廢除奴隸制的過程,國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於前338年,時年45歲。他死後商鞅被殺,但變法的成果被繼承下來,秦國逐漸發展成為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齊威王(-前320)

前356年即位,在位36年

齊威王田因齊,齊國國王本是姜姓,是姜子牙的後人,齊威王的祖父廢掉齊王,自立為齊國主,齊威王即位時已三世。他很注意選拔人才,用孫臏為軍事,兩次大敗魏軍,並在馬陵射殺魏將龐涓,從此魏國一蹶不振。齊威王還從諫如流,鄒忌諷齊王納諫寫的就是齊威王。他在位36年,死於前320年。

魏惠王(-前319)

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魏惠王魏塋,魏武侯子。即位時魏國是鼎盛時期,但在以後的戰爭中,大敗於齊國,開始衰弱,他死於前319年。

燕昭王(-前279)

前311即位,在位32年

燕昭王姬職,周召公三十八代孫。燕國在戰國七雄中最小,屢次敗於齊國,燕昭王發誓報仇,他以重金求賢才,招到樂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趙,楚,韓,魏諸國大舉伐齊,大敗齊軍,陷齊城七十餘。燕昭王死於前279年。

趙武靈王(-前295)

前325即位,在位27年

趙武靈王趙雍。趙國是經「三家分晉」後建立的諸侯國,趙武靈王即位時屢受匈奴侵擾,他進行改革,「胡服騎射」,獎勵耕戰,國力日強,前298年,他讓位與兒子何,後因內亂死於沙丘宮中,趙國大亂。

❻ 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戰役是兩個國家共同抵禦第三個國家的侵略

伊闕之戰。伊闕之戰,是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由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各個殲滅韓國、魏國、東周聯軍的作戰。戰爭中,秦將白起針對韓、魏兩軍互相觀望,不願當先出擊的弱點,以少量兵力鉗制聯軍的主力韓軍,以主力猛攻較弱的魏軍。魏軍無備,倉促應戰,迅即慘敗。韓軍震懾,且翼側暴露,遭秦軍夾擊,潰敗而逃。白起乘勝揮師追擊,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攻佔伊闕,奪取魏城數座及韓國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魏、韓兩國割地求和。
邯鄲之戰又稱邯鄲保衛戰,是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國與趙、魏、楚聯軍在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進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戰。
華陽之戰發生於前273年,戰國時代秦國攻打魏國、趙國的一場戰爭。前275年,趙國與魏國進攻韓國的重要城邑華陽(今河南省鄭州市南),韓國向秦國求救,秦昭襄王便派遣武安君白起、穰侯魏冉和客卿胡陽率軍救援韓國。秦軍採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以平均每日急行百里的行軍速度進行長途奔襲,秦軍突然出現在華陽的戰場上,趁著趙、魏兩國聯軍不備時發動進攻,大敗趙、魏聯軍。此戰,秦軍共斬首魏軍十三萬,俘虜三名魏將,魏將芒卯敗逃,趙國將領賈偃亦被秦軍擊敗,秦軍將趙軍俘虜兩萬人沉入黃河中。秦軍乘勝攻取了魏國的卷縣(今河南省原陽縣舊原武西北)、蔡陽(今湖北省棗陽市西南)和長社(今河南省長葛市東)和趙國的觀津(今河北省武邑縣東),魏國被迫獻南陽(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與秦國求和。

❼ 求歷史春秋戰國韓、魏、趙、秦四國國家歷史,詳解

厄……我親手打的幾千字回復,網頁故障自動關閉了! 如果LZ願意,我可以和你私聊。把所有故事一五一十的給你講述一下。只能概括的講了~~~ 因為內容過於龐大!

終於打完了。。

秦國 :曾經只不過是給周王室養馬的秦贏,憑借著平王動遷的功績,正式並列諸侯之中! 秦穆公在位時期,羊皮換相納百里奚,東邊聯姻晉國、西邊平定西戎諸國、奠定了秦國霸業的基礎!秦孝公在位時期、廣布求賢令、招衛人商鞅委以國政。商鞅變法、秦國踏上了富強之路。戰國時期,秦國已經發展到令各國諸侯畏懼的實力!這時,蘇秦游說各國諸侯,以合縱策略,聯盟各國抵禦秦國。張儀獻上連橫之策,分裂各懷異志的諸侯們,使得合縱聯盟不攻自破了。就這樣,秦國的戰車整裝待發,就要踏上征伐的道路了。魏人范雎死裡逃生秦國,效命秦王被委以軍國大任。范雎獻上了對內:固干削枝的平內策略、對外:遠交近攻的戰略。就這樣,無限的征伐開始了…… 秦國大將、白起、蒙恬、王翦等一步步的為秦國擴大的疆域。秦軍在趙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敗,趙國李牧用兵如神、以少勝多數戰數捷!秦王束手無策之際,尉繚、李斯獻策勾結趙國內臣害死李牧,秦國的戰車才壓過趙國領土!燕國太子丹在秦國做人質,秦將樊無期助太子丹叛逃,秦國遷怒與燕,准備討伐。太子丹遍訪英傑尋得衛人荊軻以國士之禮待之。荊軻獻圖刺秦王,失敗收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品平定六國、統一華夏。

四家分晉,智、韓、趙、魏獨立。實力最強的智瑤不甘如此,欲滅掉其他三家。趙無恤英明果敢聯合韓、魏二家滅掉智瑤,三家分晉形勢已成定局!

魏國:魏文公在位時期,初戰就遭到了大敗。魏文公勵精圖治、拜翟璜為相國治理國政、拜李悝為國師教授法度、還有樂羊、吳起等名將。魏國一度呈現霸者氣息!魏惠王(又稱梁惠王)在位時期,拜熟昂兵法的龐涓為大將,連戰連捷。龐涓一心使魏國稱霸諸侯,怎料師弟孫臏是他命中的剋星!圍魏救趙、馬陵減灶、最後魏國馬陵慘敗、龐涓死於此戰。魏國自梁惠王魏罃時的馬陵慘敗後,國勢衰落,江河日下,而西鄰秦國經商鞅變法、張儀略地,在列國中突起,有兼並六國之勢,沒有一個國家敢真正抗禦秦國,魏國毗鄰秦國,受秦害較深。這時,信陵君效仿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的輔政方法,延攬食客,養士數千人,自成勢力。他禮賢下士、急人之困,曾在軍事上兩度擊敗秦軍,分別挽救了趙國和魏國危局。但因為不受國君信任最後鬱郁而終…… 魏國也就這樣成為了秦國稱霸路上的墊腳石!公元前225年,秦滅魏。

趙國:趙襄子(趙無恤)在位期間,歸還奴隸自由、開荒墾田,獎勵農耕。趙國國立日強!地處北方的趙國時常遭受北方胡人襲擾,英明果斷的趙武靈王堅決推行「胡服騎射」政策,趙國因而得以強盛,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辟雲中、雁門、代三郡,並修築了「趙長城」。公元前296年沙丘之亂被幽禁餓死……趙國稱王正是從趙武靈王開始的!趙惠文王和趙孝成王時期,拜平原君趙勝為相、文臣有藺相如、武將有趙奢、廉頗等人使趙國連戰連勝、在眾諸侯中處於不敗之地!公元前262年、秦趙戰於長平、秦軍主將白起,趙軍主將廉頗。雙方相持日久,後秦軍施反間計,使趙王以紙上談兵的趙括換掉廉頗,趙國大敗。這一戰也奠定了秦國絕對的霸者地位!趙國的實力開始走上了下坡路……戰國後期,秦國幾乎已經吞並了半壁天下。征伐至趙國時,與趙軍相持3月難以前進半步!因為這時的趙國主將是「李牧」!!(啊~~牧神、我的大愛) 趙國北據匈奴、南戰韓、魏、西抵強秦無不取勝!李牧用兵如神、善於以少勝多。後因尉繚、李斯計策,勾結趙國內臣害死李牧,秦國的戰車才得以壓過趙國領土!公元前228年、秦軍攻破邯鄲、趙國滅亡。

韓國:韓景侯、韓烈侯、韓文侯在位期間、韓國經濟穩定、國立富足……韓哀侯、韓共侯、韓釐侯、西據強秦、戰事不斷。韓威侯時期公元前317年、魏、韓、趙三國聯軍攻打秦國,樗里子率秦軍大破聯軍於修魚,擒韓大將申差、魚叟。斬首八萬兩千於人,聯軍敗退至觀澤。公元前299年、齊國拜章子為大將、魏國拜公孫喜為大將、韓國拜暴鳶為大將聯合攻楚國方城。(暴鳶曾解救過滎陽之圍) 公元前275年秦攻打魏國、暴鳶奉命救援魏國、結果被秦所敗。公元前262年,秦國武安君白起伐韓,取野王邑。上黨與韓國本土的道路被斷絕。韓國派陽城君到秦國謝罪,割上黨之地請和。另一方面,派遺韓陽,通知上黨靳黈撤離上黨,靳黈不肯,韓桓惠王派馮亭接替他的位置。後來,趙國封馮亭為華陽君,給予民戶三萬,封其縣令為侯,給予各民戶一千,官吏都加爵三級。馮亭一聽非常傷心,不見趙國使者,說:「我不忍心出賣國家的土地而作為自己的俸祿啊!」。後來與趙國大將廉頗對抗秦國軍隊,戰死在長平。韓桓惠王時期,韓國國力虛弱、局勢岌岌可危。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所滅。

以上內容都是我的敘述,個人對歷史的理解。如個別地方有差異還望見諒!!

❽ 秦國為什麼先打韓國

1、韓國地盤小,便於圍攻殲滅。只有方圓900里,"戰國戰爭之多者莫如韓」控制地區為河南中部和河南西南部(今河南鄭州,許昌,平頂山和南陽四個地區),而秦.控制了至少四個省.

2、韓軍的資源讓秦軍眼饞。韓國滅掉鄭國.後大破楚軍,奪其重鎮宛(今河南南陽).宛,可是戰國五大重鎮之一,又是煉鐵中心.滅掉韓國能夠增強武器裝備。

3、地理位置險要。春秋戰國時期,鄭、韓兩國處於晉、楚兩強之間,又是戰略咽喉要地。又因為他距秦近,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韓王又不能採納韓非的正確建議。

❾ 戰國時期哪些國家戰爭

中國古代戰國時期 七個諸侯國 的統稱。春秋時期 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七個實力最強的諸侯國,是齊 、楚
、燕 、韓 、趙 、魏 、秦 ,這七個國家被稱作「戰國七雄」。在七個諸侯國之中,以秦國國力最強。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形成
春秋末年,經列國兼並,剩下的大國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晉,東方的齊、燕,南方的楚、吳、越。戰國早期,上述大國,除吳於公元前473年被越所滅,全都保存下來。秦國、燕國實力較弱。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其中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並,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面,號稱「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齊國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殺齊簡公,專齊政,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但戰國初期,齊實力暫時弱於三晉。楚國雖向東方略地擴展,但其北上與三晉爭奪鄭卻遭受失敗。越國滅吳後曾強盛一時,進入戰國後因長期內亂,勢衰。

初期階段
戰國中期,秦、齊、楚、趙、魏、韓、燕七國爭雄的格局逐漸形成。最初,魏國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強,但在後來居上的齊、秦夾擊下逐漸衰落下去。楚國任用吳起變法,國勢頗振,稱雄江南。趙國與韓國亦攻滅周邊小國,並於公元前367年,乘周內亂,把周分裂為西周(以王城為都)和東周(以鞏為都)兩個小國,逐漸佔領周的外圍地區。各國中只有燕實力仍較弱。由於國內變法的成功,秦、齊成為西方與東方兩大強國。雖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前353)和馬陵之戰(前341)中兩次負於齊國,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與齊威王「會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稱為王。隨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各大國紛紛拉攏與國,出現合縱連橫的高潮。合縱連橫的實質是秦與齊、楚這兩大東西對峙集團的斗爭。秦在這一期間基本上居上風,先後制服韓、魏,重創楚國,攻滅巴蜀。齊因未與秦直接交鋒,仍保持東方霸主地位。趙亦實力較強,趙武靈王曾實行「胡服騎射」,圖滅中山和攻略胡地。

激烈對抗
戰國晚期,各國之間的兼並更加激烈。楚違背縱約,與秦結盟,但在齊、韓、趙以及背盟的秦國的兩面夾擊下,一蹶不振。趙滅中山。國力強盛。齊雖挾韓、魏與秦相抗衡,但卻難以阻止秦對韓、魏的蠶食進攻。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五國攻秦,罷於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次年,齊滅宋。秦遂主謀合縱攻齊。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攻入齊都臨淄,佔領齊國長達五年。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反攻,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這以後秦的對手主要是趙國。秦在進一步削弱楚的基礎上,向東積極發展,與趙形成正面對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趙在長平(今山西高平)激戰,秦大敗趙(長平之戰)。公元前259年,秦進圍趙都邯鄲,達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除邯鄲之圍。趙雖轉危為安,但受創慘重。
結局

公元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的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於河外。公元前241年趙龐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但為秦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秦乘勢各個擊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燕、魏、楚、齊,統一天下,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戰國時期的254年,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魏國獨霸
首先是魏國獨佔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較早地實行了社會改革,使魏國成為最先強盛的國家。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率兵進攻趙國。魏軍橫沖直闖,如入無人之境,很快逼近趙都邯鄲。在這形勢危急的情況下,趙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齊國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帥,出兵救趙。孫臏說:要想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勸解兩個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參加進去打。派兵解圍,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採取避實擊虛的策略,造成敵人的後顧之憂。田忌接受孫臏的意見,領兵殺向魏國都城大梁。龐涓聽說大梁吃緊,領兵回救,星夜趕路。孫臏、田忌將齊軍埋伏在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靜等魏軍前來決戰。魏軍長途行軍,疲於奔命,人困馬乏。雙方一經交戰,魏軍全線崩潰,齊軍獲得全勝。這就是以「圍魏救趙」的戰法著名於世的「桂陵之戰」。
事隔不久,魏國聯合韓國打敗齊國,挽回了敗局。魏國在中原又成為第一強國。公元前342年,魏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仍派田忌、孫臏率軍解救韓國。孫臏採取退兵減灶、誘敵深入的戰術。齊軍佯敗後退,第一天留下了10萬人做飯的鍋灶,第二天減少到5萬人的鍋灶,第三天減少到3萬人的鍋灶。龐涓以為齊軍逃亡嚴重,窮追不舍。這時,孫臏在馬陵設下埋伏,等龐涓帶兵追到馬陵,孫臏一聲令下,齊軍金鼓齊鳴,萬箭齊發,大敗魏軍,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此後,魏惠王和齊威王會盟徐州,雙方妥協,均分東方的霸權地位。

齊秦爭強
後來,魏國逐漸衰弱,齊國和秦國成為東西對峙的兩個霸主,進入了齊、秦爭強時期。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一躍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這時,東方的齊國與秦國旗鼓相當,雙方在不斷兼並周圍弱國、擴大勢力范圍的同時,又進行著所謂「合縱」、「連橫」的外交斗爭。「合縱」就是指弱國聯合起來,阻止強國進行兼並。「連橫」就是強國迫使弱國幫助它進行兼並。實際上「合縱」和「連橫」都是爭取暫時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進一步兼並土地,擴張領土。
齊、秦斗爭的焦點在於爭取楚國。楚國的國力開始很弱。

合縱連橫

戰國初期,楚悼王任用吳起為令尹,實行變法,國勢富強,一舉打敗了魏國並出兵伐秦。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吳起的新法被廢除,楚國一天天走下坡路。楚懷王在位時,秦國派張儀入楚鼓吹「連橫」,勸楚絕齊從秦,並口頭許願,以歸還楚國商於(在今河南淅川縣西南)600里地方為代價。楚懷王信以為真,就和齊國斷交。當楚國派人向秦國討取土地,秦相張儀狡猾地說:「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沒聽說是六百里。」楚懷王十分惱火,發兵攻秦。結果吃了敗仗,楚兵被殺800人,楚將屈匄被俘,漢中地方被案國佔去。楚懷王又調動所有兵力與秦軍戰於藍田。魏國乘楚國空虛,襲擊楚國。齊國卻不支援楚國。楚國吃了大虧,從此一蹶不振。

這時,秦齊斗爭趨於白熱化。公元前298年,齊、韓、魏、趙、中山等五國聯軍攻入函谷關。秦國被迫退還奪去韓、魏的一些地方,五國才退了兵。齊國成為關東各國的盟主。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稱西帝,尊齊愍王為東帝,用遠交近攻的策略拉攏齊國,破壞了關東的「合縱」聯盟。

公元前286年,齊國滅掉宋國,一時威勢很盛,引起各國的不安。秦國聯合了燕、楚、韓、趙、魏等國共同伐齊,於公元前284年,在濟西(今山東聊城南)大敗齊軍。燕國自昭王即位後,招納賢能,任用樂毅為將,決心報齊國入侵之仇。這時,趁勢攻下齊的國都臨淄,連下七十餘城,並入燕國版圖。後來,齊將田單利用燕國內部矛盾,驅逐燕軍,收復了失地。然而,齊國已經喪失了與秦國抗衡的能力。

秦國在「合縱」斗爭中削弱了齊國,開始向東方大發展。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率軍攻破楚國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遷國都於陳(河南淮陽),秦國奪得巫郡和黔中郡。楚又遷都到壽春。楚國更加削弱了。

秦趙之戰

公元前260年,秦將白起率軍進攻韓國的上黨郡,郡守投降趙國。趙國派著名大將廉頗率大軍鎮守長平(山西高平),築壘堅守,以逸待勞,與秦軍相持三年,不分勝負。秦國丞相范雎派人到趙國行施「反間計」,散布廉頗壞話。趙王信以為真,就派那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廉頗。趙括驕傲輕敵,一到前線,下令傾巢出擊。秦將白起採取了誘敵深入、迂迴包抄的戰術,迫使趙軍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作戰。在一次突圍中,趙括被秦軍亂箭射死,趙國40萬大軍降秦,白起把他們全部活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

秦軍乘勝前進,進圍趙都邯鄲。趙向魏求救,魏派晉鄙率兵救趙。因怕秦軍,半路上逗留觀望。公元前257年,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盜出魏王的虎符,假傳軍令,挑選八萬精兵援救趙國。同時,楚國援軍趕到,聯合打敗秦軍,解除邯鄲之圍。這就是「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歷史事件。

秦並六國

秦國雖然暫受挫敗,但實力雄厚,六國沒有一個能單獨抗秦。秦國統一六國的形勢完全成熟了。

經過十幾年的休整,從公元前231年開始,秦國開始統一全國的戰爭,至公元前221年,消滅了其他六國,統一了中國。從此,中國由一個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轉變為一個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國家。

戰國時期
馬陵之戰,孫臏,田忌率領齊軍大破魏將龐涓。
伊闕之戰
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名將白起率領秦軍在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大敗韓、魏聯軍的重要殲滅戰。
秦趙長平之戰
燕攻齊之戰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亞卿樂毅率燕、趙、韓、魏、楚五國聯軍進攻齊國(今山東境)的大規模作戰。
即墨之戰
周赧王三十一年至三十六年(公元前284--·前279年),在燕攻齊之戰中,齊將田單率領齊軍憑借孤城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進行堅守防禦並反擊燕軍圍攻的重要作戰。

閼與之戰
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趙國名將趙奢率軍於閼與(今山西和順西),擊敗秦軍的一次奔襲作戰。
陘城之戰
周赧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64年),秦武安君白起率軍攻佔韓國陘城(今山西曲沃東北)等9座城邑的作戰。
番吾之戰
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名將李牧指揮趙軍在番吾(今河北平山南)擊敗秦軍的作戰。
蕞之戰
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在合縱攻秦之戰,秦丞相呂不韋率軍在蕞(今陝西臨潼東北)擊敗趙、燕、魏、韓、楚五國聯軍進攻的作戰。

❿ 它是春秋戰國的強國,卻是最早被滅的一個,這是哪一個國家

這個最早被秦國消滅的國家就是韓國,在春秋戰國的後期,七雄爭霸,其中就有韓國。可是在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全國的時候這個當初的強國卻最早被滅亡了。

在李斯成為宰相之後,就對當時還是秦王的秦始皇說:「想要一統天下,必須先要將韓國滅掉。韓國地理位置特殊,如果不將韓國滅掉,根本就滅不了其他的國家。而且韓國公子韓非子是一個非常了得的人物,如果他活著會影響一統天下的霸業的。」

秦始皇聽進去了,於是第一個就將韓國滅掉了。

閱讀全文

與春秋戰國哪些國家攻打韓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