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朝鮮族人和韓國人的區別
看穿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人穿著一般都比較傳統;中國朝鮮族一般穿著和中國一般的東北人差不多;韓國人一般比較時尚歐美化。
聽語言發音,這個主要是會朝鮮語的朋友們比較有經驗。
⑵ 韓國人的普遍性格
講真的特別自私,我爸之前有個朝鮮的朋友,說他真的特別自私。干什麼事情就只考慮自己,別人的感受一點都不顧及。而且就是因為自私,他們朝鮮人幾乎沒有什麼漢族、回族這樣別的民族的朋友,幾乎都是朝鮮族的。因為性格真的合不來,朝鮮其實就是韓國,只不過分裂了而已。他們有沒有那種不自私的人我不知道,反正大部分都是比較自私的。
⑶ 為什麼我認識的朝鮮族人有那麼大的差異
個人不要和民族掛鉤,它只能代表他自己。
我覺得你的室友有心理問題,是不是家庭原因,或是叛逆期沒過,反正不太正常。這種人太自我,很自以為是。如果你還念著同學友情,那就開誠布公的跟他說清楚,當然後果很有可能徹底決裂。在有你們之間沒有友情,犯不著跟他慪氣,全順著他說,他說煤球是黑的,你就跟著他說是黑的,不要在意它所說的,就讓他當一輩子混蛋。
⑷ 朝鮮族和韓國人有什麼差別
韓國的主體民族是朝鮮族,但是朝鮮族人不一定是韓國人,也有可能是朝鮮人或者中國的朝鮮族同胞
⑸ 中國的朝鮮族人、韓國人、朝鮮人有什麼區別
1、國籍不同
中國的朝鮮族人國籍為中國,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中國人,屬於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
韓國人的國籍為韓國,是韓國(別稱南朝鮮)的合法公民。
朝鮮人國籍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韓國人統稱為韓民族,官稱為朝鮮民族。
2、語言不同
我國朝鮮族使用的語言文字稱為朝鮮語和朝鮮文。以前朝鮮文字中曾夾用漢字,現在都用民族文字拼寫。
韓國人的官方語言為韓語,即朝鮮語首爾方言。
朝鮮人的官方語言為朝鮮語,全部採用諺文字母拼寫。韓語與朝鮮語略有不同,因為戰後朝鮮半島南北長期分裂,使得北南語言也出現差異。韓國的語言中10%左右是朝鮮語固有詞,69%左右是漢語的變音,還有10%是英語的變音,剩下的則是其他語言的變音。
3、稱呼不同
中國的朝鮮族人稱為朝鮮族,在朝鮮語或韓語語境下,「朝鮮族」的稱呼特指中國少數民族朝鮮族,在非中國地區生活的朝鮮民族人不自稱」朝鮮族「。
韓國人自稱「大韓民族「或「韓民族「,朝鮮人自稱「朝鮮民族「。
⑹ 中國朝鮮族很朝鮮人韓國人有什麼區別
一、人種相同,都是黃種人。
二、民族相同,都是朝鮮族。
三、國籍不同,前者是中國籍,後者分別是朝鮮國籍和韓國國籍。
⑺ 朝鮮族的男人是怎麼樣的性格
人跟人 的性格 不可能 非常相似。
如果偏說朝鮮族男的 的 性格 的話 可能相同的 都會有一些
大男子主義、 因為講究禮貌啊。 風俗啊等等等等 原因。
其實無論是哪裡人 都是有好有壞的 不能 憑一個人去斷定一個
民族就對了。
分手了 就看開些吧 當做 不過是生命中 一個過客就可以了。
⑻ 朝鮮族人好嗎 什麼樣的性格
有好人也有壞人,每個名族的人都一樣,大部分朝鮮人蠻好的,少部分朝鮮人不怎麼樣,本人在韓國留學,打工的時候碰到過好多熱情的朝鮮族大媽,但是也碰到過很多裝韓國人的朝鮮族人。性格比較外向吧,大大方方的,東北那邊的人都差不多。希望能幫助到你樓主!
⑼ 我國的朝鮮族和韓國人有什麼歷史聯系嗎
朝鮮族
chaoxian zu
Kore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1923842人。
民族概況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吉、遼三省。其餘則散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成都、濟南、西安、武漢等內地大中城市。其中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多數居民使用朝鮮語和朝鮮文。雜居地區的朝鮮族通用漢文。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朝鮮族人口數為1923842。
中國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3省的朝鮮人。他們定居下來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的一個民族。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時發現,有一部分中國朝鮮族的祖先早在明末清初即已定居在東北境內。如遼寧省蓋縣朴家溝村姓朴的朝鮮族,在當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從19世紀中葉開始,陸續有較多的朝鮮人從朝鮮半島遷入,這是中國朝鮮族的主要來源。由於當時朝鮮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壓迫,特別是1869年朝鮮北部遭受大災椎,一些苦難的朝鮮農民越過鴨綠江和圖們江來到中國,在兩江沿岸一帶開墾,同漢、滿等族人民雜居共處。但此時遷入人數還不很多,大多數春來秋去,居住尚不穩定。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在朝鮮侵略的加劇,大批居民為尋找生路,不顧清政府禁令,紛紛徙入中國東北邊疆地區定居下來,據統計,1870年在鴨綠江北岸一帶已有28個朝鮮族聚居鄉。清光緒七年(1881)延邊地區朝鮮族已達1萬多人。1883年在集安、臨江、新賓等縣的朝鮮族居民已有3.7萬多人。同一時期,烏蘇里江沿岸一帶也移入為數不少的朝鮮族農戶。
19世紀50~60年代,清政府對入境的朝鮮農民尚採取封禁政策。後來改行招民開墾政策.1881年在吉林設置荒務局,在南崗(琿春)、延吉、東溝等地設置招墾局,招募移民,凡應募移入者,均為中國臣民。1885年清政府將圖們江北岸長約700里、寬約50里的地區劃為朝鮮族農民專墾區,更便於朝鮮農民大批移入東北地區定居。
1910年日本帝國主義吞並朝鮮,不堪忍受帝國主義殘酷壓迫和剝削的朝鮮人民和部分愛國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國東北各地,到1918年已達36萬多人。
朝鮮族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06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入朝鮮聚居區以後,朝鮮族人民便開始了抗日活動,從自發的到有組織抗日活動層出不窮。1927年10月,在朝鮮地區開始建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朝、漢聯合抗日游擊隊在各地建立起來。在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中朝鮮族占絕大多數,第一、七軍中朝鮮族戰士也約佔半數。1938年秋,有8名漢族、朝鮮族女游擊隊員在強大敵人面前,射完最後一顆子彈,砸碎武器,縱身跳入牡丹江支流烏斯渾河光榮犧牲,譜寫了著名的「八女投江」的悲壯抗日詩篇。數以萬計的朝鮮族戰士在抗日戰場上捐軀。在解放戰爭時期,僅延邊參軍的朝鮮族就達5萬人。朝鮮戰爭爆發後,大批朝鮮族青壯年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與鄰國同胞並肩戰斗,為朝鮮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社會經濟
朝鮮族聚居的地區,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是我國主要林區之一。在長白山下,朝鮮族人民開拓了這塊富饒的疆土。朝鮮族在東北邊疆開發荒地初期,糧食缺乏,以野果、野菜充飢;住的是極簡陋的茅草屋;用的是木犁,沒有耕畜便靠人力墾拓。到1881年在延邊地區先後墾拓的土地達5300多公頃。1884年在朝鮮族專墾地區開墾的土地已達12000多公頃。長期以來,他們大多從事農業生產,部分人從事林、副業。19世紀70年代,他們在吉林省通化縣大甸子等地,試種水稻獲得成功,後相繼在臨江、懷仁、興京、柳河、海龍等地和延邊部分地區擴種。1906年朝鮮族農民在和龍縣勇智鄉大教洞開掘渠道,引水灌溉,使稻穀產量提高,從此延邊地區的稻田面積逐年增加,成為中國東北地區重要的水稻產區。用此地水稻加工的米白而油性大,營養豐富,與京津的「小站稻」齊名於世。但少數持有特殊權勢的滿族、漢族「佔山戶」用各種手段強占農民用血汗開拓的大片土地,使農民變成自己的佃戶或僱工。同時,在朝鮮族中也分化出極少數地主。到20世紀40年代後期,朝鮮族地區處在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並有了一些資本主義經濟成分。租佃關系有「活租」和「定租」兩種。「活租」租率達50%。此外,還有各種名目的超經濟剝削。民國時,僅延邊地區地方官府徵收的稅目就有30種以上。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朝鮮族地區先後解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1946年進行了土地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朝鮮族人民在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1952年9月3日成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1958年成立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雜居在各地的朝鮮族也先後建立了幾十個民族鄉。
為了充分利用朝鮮族聚居區的地上地下資源,發展民族經濟,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郵電通訊事業蓬勃發展起來。延邊州已擁有鋼鐵、煤炭、電力、機械、有色金屬、紡織、橡膠、化肥、造紙、印刷、食品、陶瓷、制葯等工礦企業,工業體系初具規模,成為我國民族特需用品生產基地之一。工業總產值逐年增加。農、林、牧、副、漁業生產全面發展,延邊是中國北方的水稻之鄉,其品種優良,氣候條件好,他們積極引進科學技術.使水稻連年增產。水果品種齊全,以聞名全國的蘋果梨為大宗。烤煙產量也很可觀,是我國的主要烤煙產區之一。人參、鹿茸也是該地區傳統產品,久負盛名。延邊自治州內有鐵路、公路,四通八達,縣縣通火車。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延邊在對外開放方面得地勢之利。琿春經濟特區已經國務院批准。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經濟增長具有強勁之勢。
文化藝術
朝鮮族人民具有悠久而優美的民族文化藝術傳統,尤其是能歌善舞,節日或勞動之餘,都喜歡用歌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家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歡舞,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會」。伽椰琴彈唱、頂水舞、扇子舞、長鼓舞、農樂舞等都是受人喜愛的傳統歌舞節目。朝鮮族舞蹈優美典雅,其舞姿或柔婉裊娜,如仙鶴展翅,如柳枝拂水;或剛勁跌岩,活潑瀟灑,反映了明朗激昂與細膩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朝鮮族歌曲具有旋律流暢、婉轉、明朗的特點。著名的歌曲有大合唱《長白之歌》、獨唱《閨女之歌》等,著名的民歌有《桔梗謠》、《阿里朗》、《諾多爾江邊》等,人人會唱。
朝鮮族的體育活動也有特點。摔跤是他們的古老的體育和娛樂活動。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愛好的體育活動,從鄉到村一般都有自己的足球隊,一般小學四年級以上的學生即組織踢足球。近年來又出現了一些女子足球隊。每逢節、假日,常舉辦以足球為中心的多種體育比賽。由於足球運動普及,延邊已成為全國聞名的「足球之鄉」。盪鞦韆和跳板是婦女最喜愛的娛樂和體育活動。
朝鮮族人民特別重視教育,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就興辦了不少學校。有「寧肯啃樹皮,也要讓兒女上學」的好傳統。解放後,各地紛紛建立「家長會」、「董事會」等民間辦學組織,自籌資金、材料,辦起了幾百所中小學。早在1949年在延吉就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少數民族綜合大學——延邊大學。後來陸續創辦了延邊醫學院、延邊農學院、延邊教育學校等高等院校和延邊藝術學校等十幾所中等專業學校和1000多所中小學校。各級教育網已經形成。各類院校已造就出的一代代朝鮮族的高、中級知識分子,遍布中央、省和朝鮮族地區的各條戰線。在延邊地區還建立了各種成人教育學校。農業、林業、文、史、教育等各種科研團體,為延邊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
朝鮮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按照傳統習慣,近親、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內」是一種普遍習俗。父子關系是一切人倫關系的基礎。講求父慈子孝,長子贍養父母。社會上老人受到尊重,人們非常鄙棄不孝不敬的人和行為。多數地區居民實行土葬,散居在城鎮的則實行火葬。
朝鮮族比較喜愛素白服裝。婦女服裝為短衣長裙,叫「則高利」和「契瑪」。男子服裝為短上衣,外加坎肩,褲腿寬大。外出時多穿斜襟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現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鮮族的主要食糧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漬(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愛吃打糕、冷麵、大醬湯、辣椒和狗肉。現在不少人學習漢族烹飪技術。
朝鮮族的村落,多位於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內房屋的建築面向東南、南和西南。有瓦房與草房,房牆外多刷白色。房內一般分寢室、客室、廚房和倉庫等。室內有平炕,進屋脫鞋,席炕而坐。近年來家庭中的陳設日漸講究。朝鮮族人民非常講究禮節,注重衛生,尤忌隨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潔。
朝鮮族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清明上墳添土,中秋除草,並進行祭祀,以示對故人的哀思。此外還有3個家庭節日,即:嬰兒誕生一周年,「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後兩個喜慶日,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壽、祝福。
朝鮮族信仰宗教的人較少。信教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或天主教。佛教在朝鮮族中有悠久的歷史,佛教的某些禮儀和習俗早已滲透於朝鮮族人民生活之中,成為民族風俗。但是,現在佛教在朝鮮族中影響不多。近年來,因為受到韓國的影響,在我國朝鮮族中,信仰基督教的人越來越多。但朝鮮族沒有全民性的統一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