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韓國人說秦始皇是他們的我們應該怎樣反駁
可以這么反駁:你們這是說韓國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嗎?
你知道韓國人為什麼總和我們爭一些東西嗎?這是韓國的民眾的一種自卑心理,因為他們國小,而且以前都是中國的附屬國,他們以前總是有一種低人一等的自卑。現在韓國又成了美國的附庸,一直生活在大國的陰影之下。他們渴望強大,渴望有屬於自己的純正的文化。就像一個人一樣,總是生活在一種陰影之中就會變態,他們也在變中。
⑵ 韓國人認為孔子、秦始皇都是韓國人,真的是這樣嗎
我有聽說韓國原先崇拜中國,所以原先首都叫漢城,但後來又該成了首爾,並且瞎編一些我們中國的東西是他們的,完全就是放屁.曹操墓發現了 , 說曹操是韓國人, 現在聽說韓寒又成了他們韓國人的了 , 我覺得真的不要臉.
⑶ 怎樣評價秦始皇
雖然是暴君但統一六國,統一貨幣,統一衡量度,建造萬里長城的功績不能泯滅!!!!!!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了中國長期戰亂的局面,並初步將「大一統」思想灌輸給了中國人,為以後的中國統一戰提供了依據。李白的「秦王掃六合,虎視何耽雄」概括了他的豐功偉績。
秦始皇,名叫贏政,後滅六國,統一中國,稱始皇帝,是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兩千年來,對他的評價是很有爭議的,那麼秦始皇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呢?
秦始皇勵精圖治,用「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前後用了十年的時間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國。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這對於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統一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他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12個金人。
然後在經濟上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並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統一全國幣制。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修建由咸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咸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區修築了「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並利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為數。水主陰,陰代表刑殺,於是以此為依據加重嚴刑酷法的實施。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由於實行嚴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滿,紛紛指責秦始皇。已經升任丞相的李斯主張嚴厲鎮壓這些膽大妄為的士人,他給秦始皇寫了一封奏疏,要求進行焚書。即除了《秦記》之外的所有史書一律燒毀,全國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經書和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統一燒毀。敢再違抗命令,議論政事的人一律處死。如果官吏知情隱瞞不報,也和藏書的人同等治罪。除了少數史書之外,其他的最後只留下了關於農業、卜筮和醫葯的書籍。這是對中國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樣是秦朝暴政的集中體現。只燒掉書籍並不能堵住士人的口,反而激起更大的反抗,百姓和士人對秦始皇的暴政怨憤異常,對他不利的言論遍布天下。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國各地追查,最後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塊押到驪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殺,也就是活埋。因為這些人絕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後人稱為「坑儒」。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無法抹去的一大污點,極大地抵消了他統一全國的歷史功績。
秦始皇即位後,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在征服百越地區後,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餘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名山勝地刻石紀功,炫耀聲威。為求長生不老之葯,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
二千多年來秦始皇被大多人視為暴君,人們批評他焚書坑儒、修長城、廣建宮室,大興土木;然而亦有人贊揚他為「千古一帝」,肯定他開統一之局、統一度量衡、奠定中華版圖之貢獻。那麼,秦始皇究竟是暴君亦或是千古一帝呢?這個其實是你從怎樣的角度去評價他。角度不同評價自然不同,所以才有兩個不同的秦始皇。其實,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應該肯定「人」的性格是立體的,即是說性格是多方面的,不可片面下定論,評價秦始皇也一樣。我們常說秦皇修長城、建宮室,勞民傷財,然而在秦代那個時代,建築技術不發達,要建一個如長城般的軍事防線,不動用大量民力,行嗎?雖然為人民帶來痛苦,但卻為秦代建成了堅固的防線,抵禦匈奴的入侵,也為後來的歷代提供了基礎,這不可以說是功嗎?而秦始皇的其他所作所為,如並天下、稱皇帝、廢封建、置郡縣、銷兵器、遷富豪、夷險阻、征百越、逐匈奴、通溝渠、車同軌、書同文、一法度等等措施,對於全國之大一統,對於中國政制之創建、中國版圖之確立、中國民族之從傳承,是有重大之影響的,這方面他可稱為「千古一帝」。可是,秦始皇的專制獨裁、橫征暴斂、嚴刑峻法,不僅使秦朝在統一中國後只歷十五年即告覆亡,而且也開了中國兩千餘年的君主極權統治,使中國老百姓長期過著難以忍受的非人生活。對於秦始皇作為「暴君」的這一面,則不應隨便為之辯解。由此可見,秦始皇一方面是首創統一局面的「千古一帝」,一方面是專制獨裁的「暴君」正好印證人性是立體的事實。所以評一個歷史人物不偏於一面,應多角度探討,才能還歷史人物真面目!!!
⑷ 美日韓是怎麼看待中國秦朝歷史的
歷史課本這種東西有時候是具有地域局限性的,所有從外國人的角度來看本國歷史的時候,有時候會有不一樣的發現。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盤點一下美日韓三國是怎麼看待我國秦朝時期歷史的。
先說美國。美國歷史課本基本都是直接翻譯我國的史書記載,跟我們自己講述的歷史沒有什麼出入。只是在表達上可能有點不同。
有一點很好笑的是,在秦朝滅亡時,美國歷史教科書用了這樣一句話:「公元前206年,人民因為沉重的徭役,嚴刑峻法,推翻了秦朝統治,四年後,由一位目不識丁的農民建立了漢朝,這個人就是漢高祖。」
劉邦確實是鄉間混混一樣的人物,但是身為亭長,即便是個再小的官,那也是個官,不會目不識丁,至少他得看得懂文書,能核對戶籍啊,不然怎麼送人去服徭役,又怎麼會在半路因為送的人出了差錯要掉腦袋,才怒而造反的呢?
日本人的教科書雖然在近代史上歪曲了很多內容,但是對中國古代史還是偏誇贊多一些。日本跟西方一樣,把秦朝和漢朝統稱為秦漢帝國。也認同日本還在彌生時代的時候,中國已經是一個由皇帝支配的強大國家了。也著重說明了秦朝對後世中國以及對日本的巨大影響。
在日本,漢學是衡量一個人修養的重要指標,甚至考公務員,中國歷史和文化都是必考內容。
至於韓國,我們都懂得。
韓國人的國史已經超越了世界史,在全世界的最全面。中國是古代文明古國這種已經是全世界都認可的知識點面前,他們也不忘提一句自己本國的文化遺產得到世界公認,並且著重提到他們的民族文化是參與了世界文化的發展的。
按照我們教科書的觀點,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為箕子朝鮮(前1120-前194),直到秦末暴亂,燕人衛滿才滅亡箕子朝鮮,建立衛氏朝鮮。
但是在韓國人的教科書里檀君王儉的朝鮮國遠遠早於秦始皇統一六國。
所以,既然他們也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秦朝對他們的影響也就不值一提了,所以他們幾乎不怎麼提秦朝和秦始皇這段歷史。
甚至在一些小眾的韓國歷史書教科版本中,認為韓國人的祖先蚩尤有三個兒子,分別統治朝鮮半島、蒙古高原和日本列島,這就是三韓的由來。三韓經常發動對中國的戰爭,中國人不得不修築長城以自保,諸如此類。
中國人看到這樣的教科書,除了奉上表情包以外,還能怎麼辦?不過韓國人的歷史如此偉大,到今天就剩個半島,不為自己毀了祖宗家業感覺到愧疚嗎?
⑸ 如何評價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姓嬴,名政,為秦莊襄王(嬴子楚)之子。因為在趙國出生,又叫做趙政。13歲即王位,39歲統一中國,建立秦朝,稱皇帝。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
庄襄王三年(前247),庄襄王去世,他即位為秦王。即位時由於年少,故國政由相國呂不韋所把持,並尊呂不韋為仲父。
呂不韋既把持朝廷,而且又與太後(趙姬)偷情。他見秦王政日漸年長,故以假宦官嫪毐獻給太後。結果太後生下了兩個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封長信侯自收黨羽。
公元前238年,由於嫪毐企圖發動政變,篡奪秦國。但被秦王政先發制人,平定了嫪毐的叛亂,隨後免除呂不韋的相職。
雖然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發出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並任用尉繚子、李斯等人。
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的策略,
先後於秦王政十七年滅韓、十八年滅趙、二十二年滅魏、二十三年滅楚、二十五年滅燕、二十六年滅齊。 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
自稱「功高三皇,德高五帝」,創建「皇帝」尊號,自稱始皇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另外,嬴政認為謚號乃是「子論父,臣論君」,大為不妥而廢除之,而改用計數方式的世數尊號。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採取一系列重要措施的以加強對帝國的統治:
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准統內統一度量衡;
以秦國通行的文字大篆為基礎,命李斯簡化之而制定小篆,頒行全國,統一文字;
廢除六國通用的貨幣,統一使用的貨幣,以秦「半兩」錢為流通貨幣;
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
他在全國范圍內廢除自商、周以來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
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並連接戰國時期各國修築的長城修築成為形成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開拓南越,使中國的版圖包括了今天兩廣,以至擴張到今天越南北部一帶。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
為了達到控制人民與加強專制統治,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而有以下的措施:
遷富豪。下令將全國各地的富豪遷往咸陽,以方便監視。
收兵器。為了防止人民造反,下令沒收民間的兵器,運到咸陽,與九鼎一起,鑄成十二銅人與許多大鍾。
焚書坑儒。為了鉗制人民的思想,接受李斯的建議,除了《秦史》、農業、卜筮和醫葯的書籍外,下令將所有史書一律燒毀,全國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經書和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統一燒毀,此即「焚書」。由於百姓與士人不滿,而言論遍布各地。有兩個方士(以求神仙、煉仙丹為業人)叫做盧生、侯生,在背後議論秦始皇的過失。秦始皇得知,派人去抓捕他們,他們已經逃跑了。秦始皇大為惱火,又發現咸陽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議論過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來審問。儒生經不起拷打,又東拉西扯地供出很多人來。秦始皇下令,逮捕460多人押到驪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殺,也就是活埋。由於這些人絕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後人稱為「坑儒」。其餘犯禁的儒生被流放邊境。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旋即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還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各處刻石紀功,炫耀聲威。為尋求長生不老之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渡東海求神仙,耗資巨大。(『楚義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們在到達目的地(即現時的日本)之後一去不返,日本重臣秦氏為其後代。不過參考 『史記』與『三國志』可知,此一說法在東漢之前並未出現。至於徐福即為神武天皇說,則除了年代不合之外,更是毫無文獻可考。)後世多認為秦始皇好大喜功,性格暴虐,在他統治下民不聊生。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燕國派遣的刺客荊軻刺殺秦始皇,功敗垂成,反被處死。在秦帝國建立後,韓國名門之後張良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也未成功。
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遊返至平原津得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趙高勾結始皇少子胡亥及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太子,是為秦二世。並賜太子扶蘇死。
自古以來,對秦始皇的評價就褒貶不一。他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同時也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使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帝制時代。
[編輯] 參看
秦始皇兵馬俑
秦始皇(前259—前210),嬴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
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嬴政,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戰國末年,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秦王政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隨後,他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12個金人。
在經濟上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並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統一全國幣制。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修建由咸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咸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區修築了「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並利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為數。水主陰,陰代表刑殺,於是以此為依據加重嚴刑酷法的實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隨後因求仙葯的侯生、盧生逃亡,牽連儒生、方士四百餘人,而將其全部坑殺於咸陽。
秦始皇即位後,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在征服百越地區後,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餘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名山勝地刻石紀功,炫耀聲威。為求長生不老之葯,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三十七年,秦始皇巡遊返至平原津得病。於是作書命長子扶蘇送葬,並繼嗣帝位。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趙高勾結始皇少子胡亥和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太子,並賜扶蘇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後不久,即爆發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秦朝滅亡。
皇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是政教合一的領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皇帝」兩字,取「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之義, 最早由秦王嬴政在統一六國後確定之,也由他最先使用的,也就是所謂始皇帝也。
兒時歷難 少年成帝王。 勵精圖治 十年滅六國。 政治改革 建立大秦國。 焚書坑儒 苛政猛於虎。 向東求仙 壽終卻歸西。
秦始皇於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趙國邯鄲,是秦莊襄王與呂不韋的姬妾所生,所以有人說秦始皇為呂不韋之子。出生後,姓趙。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嬴政即秦王位,時年13歲。相國呂不韋掌握實權。
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王政加冕親政。這年,宦官嫪毒發動宮廷政變,秦始皇派昌平君、昌文君率兵圍剿長信侯嫪毒,並懸賞說:「有生得毐,賜錢百萬;殺之,五十萬。」(《史記·秦始皇本紀》)。將把叛亂者一網打盡。第二年,又借嫪毒事件,免去「仲父」呂不韋的相國職務,把朝政大權收回到自己手中。又聽從李斯之議,繼續重用客卿,定下金帛利誘與武力打擊相結合的方略,加快兼並六國的戰爭步伐。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乘趙攻燕之機,遣軍由南北兩路攻趙,奪占趙國大片地區。十三年,桓齮攻趙國平陽,殺趙將扈輒,斬首10萬。十四年,在攻平陽,取宜安,破趙軍,殺趙將。桓齮定平陽、武城。十七年,派內史騰滅韓,俘韓王安。將韓國設為三川郡。
十八年,用計離間趙國君臣,除去曾兩次大敗秦軍的趙國良將李牧。十九年三月,王翦軍乘勢猛攻,一舉擊敗趙軍,殺趙蔥,占東陽(太行山以東)。顏聚懼逃。十月,王翦、羌瘣軍攻破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公子嘉帶領宗族數百人逃代(今河北蔚縣四北),自立為王。但此時趙國已名存實亡,秦於趙地設邯鄲郡。代地趙軍與燕軍聯合駐上谷易水(今河北懷來西北),企圖阻止秦軍繼續北進。二十一年(前227年)又為秦軍擊敗。至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率軍在攻滅燕趙殘余勢力後,破代,俘代王嘉,趙徹底滅亡。
二十年,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被秦王發現,將荊軻體解。秦王派王翦、辛勝攻燕。燕、代出兵攻秦軍,秦軍在易水之西破燕軍。二十一年,王賁攻薊 (今北京西南),破燕太子軍,奪取薊城。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衛軍逃遼東(今遼寧遼陽)。秦將李信帶兵乘勝追擊至衍水(今遼寧太子河),再敗太子丹軍,消滅了燕軍主力。燕王殺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國未允。但鑒於燕、趙的殘余勢力已不足為患,為集中兵力攻魏、楚,故暫停進攻。
二十二年,秦王遣王賁攻魏,魏軍依託城防工事,拚死防守。秦軍強攻無效,遂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城。三個月後,大梁城壞,魏王假出降,魏亡。秦在魏東部地區設置碭郡。
同年,秦將李信和蒙武在楚地被楚將項燕打敗,遭到重創。二十三年,秦王親自登名將王翦之門謝過,請其出征。王翦和蒙武率領60萬大軍再攻楚國,在蘄(今安徽宿州東南)南大敗楚軍,殺死楚將項燕。秦軍乘勢攻取了楚國的許多城邑。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領秦軍繼續向楚國縱深進攻,一舉攻破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俘楚王負芻,楚亡。王翦繼續進軍江南,佔領楚國全部土地。秦在楚地設立楚郡,不久,又分為九江郡、長河郡和會稽郡。
同年,在滅楚、魏之後,秦王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俘燕王喜,燕亡。秦在燕地設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及遼東郡等。
二十六年,秦王以齊國拒絕秦國使者訪齊為由,避開了齊國西部主力,命王賁率領秦軍由原燕國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進攻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北)。齊軍士氣本不旺盛,對秦軍突然從北攻來,更是措手不及。迅速土崩瓦解。秦軍一舉攻佔臨淄,俘齊王建,齊亡。秦王在齊設置齊郡和琅邪郡。
秦王政掃滅六國,統一天下,結束了西周末年以來諸侯長期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王自稱皇帝,追庄襄王為太上皇。
秦始皇稱帝後,頻繁用兵,開疆拓地。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調發數十萬人,三攻嶺南,佔領百越之地(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又派大將蒙恬率領 30萬軍隊北擊匈奴,收復被匈奴占據的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迫匈奴退往陰山以北。為了防止匈奴的侵擾,他把昔日秦、趙、燕所築的長城加以修繕,連接成西起甘肅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秦始皇又南征百越,設置了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的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大帝國,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傍)陰山至遼東」。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加強手中的權力,秦始皇採取了中央集權的政體,否定了丞相王綰提出的恢復分封制的主張,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後又增至40多郡。郡置郡守,縣置縣令,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協助皇帝處理政治、軍事、經濟等事務。這一政治體制加強了皇帝對政權的控制,開創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為後來的歷代封建王朝所沿襲。
為鞏固中央統治,秦始皇下令收繳天下兵器,並將六國貴族和豪富12萬戶遷到咸陽附近和四川等地,以便控制。同時以咸陽為中心,修築了兩條馳道:一條東通海邊;一條南入吳楚,以便一旦發生叛亂,迅速調動軍隊鎮壓。秦始皇還多次到各地巡遊,以「威服海內」。
在經濟上,秦始皇於公元前216年發布命令,「使黔首自實田」,確認土地私有制度,又下令統一貨幣和度量衡,以加強各地區的經濟交流。
在思想領域,秦始皇為了打擊儒生淳於越等反對郡縣制的言論,穩定民心,維護皇帝的權威,他採納了李斯的主張,下令除了醫葯、卜筮、種植(指農業) 之書、秦國史書和博士官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等外,其它書籍一律燒毀。次年,又因為方士侯生、盧生違命叛逃,秦始皇下令追究方士、儒生的罪行。結果活埋400多名儒生,製造了歷史上第一個「焚書坑儒」事件。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和陵墓。僅阿房宮和驪山墓兩項工程,就動用了70餘萬人力,給勞動人民帶來繁賦重役和飢寒交迫,激起人民起來反抗,為秦朝的迅速滅亡種下禍根。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遊途中患病,七月死於沙丘平台(今河北平鄉東北)。死後不入,即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戰爭。
點評: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績在中國帝王中也只有數人能與之相比。雖然他在晚年大興土木,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他對中國歷史所作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評論的:「及至秦王,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墮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後斬華為城,因河為津,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姓嬴,名政,為秦莊襄王(嬴子楚)之子。因為在趙國出生,又叫做趙政。13歲即王位,39歲統一中國,建立秦朝,稱皇帝。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
庄襄王三年(前247),庄襄王去世,他即位為秦王。即位時由於年少,故國政由相國呂不韋所把持,並尊呂不韋為仲父。
呂不韋既把持朝廷,而且又與太後(趙姬)偷情。他見秦王政日漸年長,故以假宦官嫪毐獻給太後。結果太後生下了兩個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封長信侯自收黨羽。
公元前238年,由於嫪毐企圖發動政變,篡奪秦國。但被秦王政先發制人,平定了嫪毐的叛亂,隨後免除呂不韋的相職。
雖然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發出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並任用尉繚子、李斯等人。
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的策略,
先後於秦王政十七年滅韓、十八年滅趙、二十二年滅魏、二十三年滅楚、二十五年滅燕、二十六年滅齊。 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
自稱「功高三皇,德高五帝」,創建「皇帝」尊號,自稱始皇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另外,嬴政認為謚號乃是「子論父,臣論君」,大為不妥而廢除之,而改用計數方式的世數尊號。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採取一系列重要措施的以加強對帝國的統治:
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准統內統一度量衡;
以秦國通行的文字大篆為基礎,命李斯簡化之而制定小篆,頒行全國,統一文字;
廢除六國通用的貨幣,統一使用的貨幣,以秦「半兩」錢為流通貨幣;
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
他在全國范圍內廢除自商、周以來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
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並連接戰國時期各國修築的長城修築成為形成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開拓南越,使中國的版圖包括了今天兩廣,以至擴張到今天越南北部一帶。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
為了達到控制人民與加強專制統治,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而有以下的措施:
遷富豪。下令將全國各地的富豪遷往咸陽,以方便監視。
收兵器。為了防止人民造反,下令沒收民間的兵器,運到咸陽,與九鼎一起,鑄成十二銅人與許多大鍾。
焚書坑儒。為了鉗制人民的思想,接受李斯的建議,除了《秦史》、農業、卜筮和醫葯的書籍外,下令將所有史書一律燒毀,全國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經書和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統一燒毀,此即「焚書」。由於百姓與士人不滿,而言論遍布各地。有兩個方士(以求神仙、煉仙丹為業人)叫做盧生、侯生,在背後議論秦始皇的過失。秦始皇得知,派人去抓捕他們,他們已經逃跑了。秦始皇大為惱火,又發現咸陽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議論過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來審問。儒生經不起拷打,又東拉西扯地供出很多人來。秦始皇下令,逮捕460多人押到驪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殺,也就是活埋。由於這些人絕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後人稱為「坑儒」。其餘犯禁的儒生被流放邊境。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旋即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還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各處刻石紀功,炫耀聲威。為尋求長生不老之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渡東海求神仙,耗資巨大。(『楚義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們在到達目的地(即現時的日本)之後一去不返,日本重臣秦氏為其後代。不過參考 『史記』與『三國志』可知,此一說法在東漢之前並未出現。至於徐福即為神武天皇說,則除了年代不合之外,更是毫無文獻可考。)後世多認為秦始皇好大喜功,性格暴虐,在他統治下民不聊生。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燕國派遣的刺客荊軻刺殺秦始皇,功敗垂成,反被處死。在秦帝國建立後,韓國名門之後張良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也未成功。
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遊返至平原津得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趙高勾結始皇少子胡亥及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太子,是為秦二世。並賜太子扶蘇死。
自古以來,對秦始皇的評價就褒貶不一。他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同時也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使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帝制時代。 正面評價
秦始皇在位之時,吞並六國,並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北擴千里」,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范圍擴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設置郡縣」,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只重征服,不重製度建設;因此使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這才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後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漢武帝之前,歷史上無出其右。至今,英語中對中國的稱呼China,也是從羅馬語Chin(秦)演變過來的,這在一個側面上表現了秦帝國的影響力。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嘆「若與其同游,則無恨矣」。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秦始皇雖專制,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官逼民反。後世儒家倡導人治,治國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決,而至今日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採用郡縣制這種先進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佔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一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於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分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歷史進步。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之後近一千七百年的時間,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先進於西方,從而比西方發達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猶行秦法政」。兩千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詩《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贊揚秦始皇。
負面評價
因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其後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如賈誼的《過秦論》等。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賈誼《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學家看作是一個暴君,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14]。
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的規模均極為龐大,勞動舉國的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但另一方面卻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為史學家對於秦始皇功大還是過大的爭論點。
⑹ 怎麼評價秦始皇功過
功:
1.統一六國
戰國後期,秦國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通過戰爭,不斷兼並東方鄰國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空前激烈的長平之戰。趙軍40多萬人降秦,絕大部分被坑殺。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
2.專制集權統治的建立
嬴政統一六國以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專制集權。他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
帝,國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公為36郡,郡下高縣。郡縣制度在我國長期沿用下來。
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響各地經濟文化交流。秦統一後,把小篆作為全國規范的文字,以後又在民間流行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秦始皇還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線;同時,統一了度、量、衡。這些措施,有利於鞏國秦朝的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
4.奪取河套地區 防禦匈奴
匈奴是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游牧發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戰國末年,他們逐漸強大起來,占據了水草豐美聯社的河套地區,並不斷南下。北方各國的農業生產經常遭到破壞。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強大國家。他們的首領稱為「單於」。
秦統一以後,將軍蒙恬率領軍隊,從匈奴手中奪取河套地區。政府還遷徙內地人民到那裡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征發農民,修築了西成臨洮、東到遼東的一道城防,用來抵禦匈奴。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5.越族地區的開發 溝通水系
越族是我國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東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統一六國以後,派兵征服越族地區。在那裡設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數郡,遷移中原50萬人,到那裡戍守,和越人雜居。為解決運輸困難,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6.修建交通
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之基礎上,修建寬闊一律之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
7.土地私有制的出現
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後,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讓佔有土地之百姓呈報占田數並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過:
1. 徵斂無度,賦稅奇重
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與工程建設,滿足窮奢極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對民眾課以重稅,全國出現『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的嚴重狀況,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馬之衣,食犬口之食』。
2. 好大喜功,濫用民力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連年大興土木、四處征戰,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宮、修驪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萬人以上。據估計,當時服兵役之人數遠超二百萬,占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稅苦役,實非百姓所 能忍受。
3..嚴刑峻法,民怨鼎沸
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法令即十分嚴苛,一人死罪誅及三族……
⑺ 如何評價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姓嬴,名政,為秦莊襄王之子。因為在趙國出生,又叫做趙政。13歲即王位,39歲統一中國,建立秦朝,稱皇帝。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
庄襄王三年(前247),庄襄王去世,他即位為秦王。即位時由於年少,故國政由相國呂不韋所把持,並尊呂不韋為仲父。
呂不韋既把持朝廷,而且又與太後(趙姬)偷情。他見秦王政日漸年長,故以假宦官嫪毐獻給太後。結果太後生下了兩個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封長信侯自收黨羽。
公元前238年,由於嫪毐企圖發動政變,篡奪秦國。但被秦王政先發制人,平定了嫪毐的叛亂,隨後免除呂不韋的相職。
雖然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發出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並任用尉繚子、李斯等人。
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的策略,
先後於秦王政十七年滅韓、十八年滅趙、二十二年滅魏、二十三年滅楚、二十五年滅燕、二十六年滅齊。 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
自稱「功高三皇,德高五帝」,創建「皇帝」尊號,自稱始皇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另外,嬴政認為謚號乃是「子論父,臣論君」,大為不妥而廢除之,而改用計數方式的世數尊號。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採取一系列重要措施的以加強對帝國的統治:
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准統內統一度量衡;
以秦國通行的文字大篆為基礎,命李斯簡化之而制定小篆,頒行全國,統一文字;
廢除六國通用的貨幣,統一使用的貨幣,以秦「半兩」錢為流通貨幣;
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
他在全國范圍內廢除自商、周以來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
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並連接戰國時期各國修築的長城修築成為形成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開拓南越,使中國的版圖包括了今天兩廣,以至擴張到今天越南北部一帶。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
為了達到控制人民與加強專制統治,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而有以下的措施:
遷富豪。下令將全國各地的富豪遷往咸陽,以方便監視。
收兵器。為了防止人民造反,下令沒收民間的兵器,運到咸陽,與九鼎一起,鑄成十二銅人與許多大鍾。
焚書坑儒。為了鉗制人民的思想,接受李斯的建議,除了《秦史》、農業、卜筮和醫葯的書籍外,下令將所有史書一律燒毀,全國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經書和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統一燒毀,此即「焚書」。由於百姓與士人不滿,而言論遍布各地。有兩個方士(以求神仙、煉仙丹為業人)叫做盧生、侯生,在背後議論秦始皇的過失。秦始皇得知,派人去抓捕他們,他們已經逃跑了。秦始皇大為惱火,又發現咸陽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議論過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來審問。儒生經不起拷打,又東拉西扯地供出很多人來。秦始皇下令,逮捕460多人押到驪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殺,也就是活埋。由於這些人絕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後人稱為「坑儒」。其餘犯禁的儒生被流放邊境。
陝西出土的兵馬俑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旋即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還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各處刻石紀功,炫耀聲威。為尋求長生不老之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渡東海求神仙,耗資巨大。(『楚義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們在到達目的地(即現時的日本)之後一去不返,日本重臣秦氏為其後代。不過參考『史記』與『三國志』可知,此一說法在東漢之前並未出現。至於徐福即為神武天皇說,則除了年代不合之外,更是毫無文獻可考。)後世多認為秦始皇好大喜功,性格暴虐,在他統治下民不聊生。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燕國派遣的刺客荊軻刺殺秦始皇,功敗垂成,反被處死。在秦帝國建立後,韓國名門之後張良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也未成功。
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遊返至平原津得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趙高勾結始皇少子胡亥及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太子,是為秦二世。並賜太子扶蘇死。
自古以來,對秦始皇的評價就褒貶不一。他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同時也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使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帝制時代。
⑻ 國外政界名人對秦始皇兵馬俑的評價和看法
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出土後由於空氣乾燥,顏色就慢慢地脫落了。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秦始皇兵馬俑(一說為宣太後)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向西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馬高1.5米左右,身長2米左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人、馬車和軍陣是通過寫實手法的藝術再現。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銹處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有差異。
⑼ 韓國認為秦始皇是韓國人的根據是什麼
韓國怎麼講的我沒有看過,但是他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韓國人中有一部分來自山東東夷人的後代,東夷人是山東的土著居民,創造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秦人的祖先嬴秦族便是東夷人的一支,其起源於今山東萊蕪,秦始皇也就是秦王嬴政自然是山東人祖先東夷人的後代,我認為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才這么說,當然了,秦始皇肯定不是韓國人,但是秦始皇跟韓國人的其中一支主要祖先都是山東東夷人確是不爭的事實!包括什麼孔子韓國說就是這么來的吧?呵呵,小國可以理解!但是中國確實存在去東夷現象,始作俑者恐怕大家都知道,就是中國人是炎黃子孫說的始作俑者,所有尊重歷史的人都應該鄙視這個垃圾!中國是各個族群融合的結果,這一點從各省份種族血統分布比例就可以看出來!
中國人種源頭分布一覽表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初步結果----DNA數據
北吳(包括蘇南、上海、杭州灣兩岸)人父系:漢血統65%,苗瑤族O3d血統10%,棕色人種C血統5%,越人O1血統20%;北吳人母系:越人50%,棕色人種5%,苗瑤族20%,漢人25%。南吳(不包括蘇南、上海、杭州灣兩岸)人父系:漢血統40%,苗瑤族(主要是畲族)O3d血統10%,棕色人種C血統10%,越人O1血統40%;南吳人母系:越人60%,棕色人種10%,苗瑤族10%,漢人20%。廣東省廣府人父系:越人O1血統40%,秦漢漢族血統10%,宋朝漢族血統50%;廣府人母系:越人血統80%,漢族血統20%。閩南人父系:陳元光系漢族40%,其他漢族10%,越人O1血統40%,棕色人種C血統10%;閩南人母系:越人60%,棕色人種20%,漢人20%。閩北人父系:王審之系漢族50%,苗瑤族(主要指畲族)O3d血統10%,越人O1血統30%,棕色人種CD血統10%;閩北人母系:越人50%,棕色人種10%,苗瑤族10%,漢人30%。客家人父系:秦漢漢族10%,宋朝漢族30%,苗瑤族(主要指畲族)O3d血統30%,越人O1血統10%,棕色人種C血統10%;客家人母系:越人30%,棕色人種10%,苗瑤族30%,漢人30%。湘人(不包括西北部操官話的地區和東部操贛語的地區)父系:贛人(剔除裡面的漢血統成分)血統15%,贛人漢血統15%,其他漢血統30%,苗瑤族O3d血統30%,棕色人種C血統10%;湘人(不包括西北部操官話的地區和東部操贛語的地區)母系:越人10%,棕色人種10%,苗瑤族50%,漢人30%。贛人父系:漢血統50%,苗瑤族O3d血統20%,棕色人種C血統10%,越人O1血統20%;贛人母系:越人30%,棕色人種10%,苗瑤族20%,漢人40%。江淮人父系:漢血統70%,苗瑤族O3d血統10%,棕色人種C血統5%,越人O1血統15%;江淮人母系:越人30%,棕色人種5%,苗瑤族25%,漢人40%。西南人(雲南、貴州、廣西北部、湖南西北部、湖北西部)父系:贛人(剔除裡面的漢血統成分)血統10%,贛人漢血統10%,其他漢血統50%,苗瑤族O3d血統10%,棕色人種C血統10%,藏緬O3/D人血統10%;西南人母系:藏緬人(主要在四川)20%,棕色人種10%,苗瑤族(主要在湖北)30%,漢人40%。中原官話區西部父系:漢血統90%,阿爾泰P血統5%,棕色人種CD血統5%;中原官話區東部父系:漢血統90%,阿爾泰P血統1%,阿爾泰突變之印第安Q血統1%,棕色人種CD血統5%,越人血統3%;蘭銀官話區:漢血統85%,阿爾泰P血統10%,棕色人種CD血統5%;**方言區父系:漢血統85%,阿爾泰P血統10%,棕色人種CD血統5%;北方官話區之冀魯官話區:漢血統85%,阿爾泰P血統5%,阿爾泰突變之印第安Q血統2%,棕色人種CD血統3%;北方官話區之北京-東北官話區:漢血統80%,阿爾泰P血統10%,阿爾泰突變之印第安Q血統3%,棕色人種CD血統3%,越人O1血統4%;北方官話區之膠遼官話區:漢血統80%,阿爾泰P血統10%,阿爾泰突變之印第安Q血統3%,棕色人種CD血統1%,越人O1血統6%。藏族父系:棕色人種D血統50%,漢血統炎帝系O3/O3e血統50%;藏族母系:棕色人種ag/axg血統10%,漢血統炎帝系血統90%;羌族父系:棕色人種D血統20%,漢血統炎帝系O3/O3e血統80%;羌族母系:棕色人種ag/axg血統0%,漢血統炎帝系血統100%;氐族父系:棕色人種D血統100%,漢血統炎帝系O3/O3e血統0%;氐族母系:棕色人種ag/axg血統10%,漢血統炎帝系血統90%;新疆蒙古人(西蒙古)父系:阿爾泰P血統60%,雅利安血統10%,漢族血統10%,棕色人種C血統20%;新疆蒙古人(西蒙古)母系:阿爾泰血統60%,雅利安血統10%,漢族血統10%,棕色人種血統20%;東蒙古父系:阿爾泰P血統45%,雅利安血統5%,漢族血統40%,棕色人種C血統10%;東蒙古母系:阿爾泰ab3st血統60%,雅利安fb1b3血統0%,漢族血統30%,棕色人種ag/axg血統10%;滿族(扣除祖先是漢軍旗的人)父系:阿爾泰P血統40%,雅利安血統0%,漢族血統40%,棕色人種C血統10%,越人O1血統10%;滿族(扣除祖先是漢軍旗的人)母系:阿爾泰ab3st血統40%,雅利安fb1b3血統0%,漢族血統40%,棕色人種ag/axg血統10%,越人血統10%;北朝鮮父系:阿爾泰P血統30%,雅利安血統0%,漢族血統50%,棕色人種C血統10%,越人O1血統10%;北朝鮮母系:阿爾泰ab3st血統50%,雅利安fb1b3血統0%,漢族血統20%,棕色人種ag/axg血統15%,越人血統15%;南韓父系:阿爾泰P血統30%,雅利安血統0%,漢族血統40%,棕色人種C血統10%,越人O1血統20%;南韓母系:阿爾泰ab3st血統50%,雅利安fb1b3血統0%,漢族血統10%,棕色人種ag/axg血統20%,越人血統20%;日本阿依努人父系:棕色人種D血統100%;日本阿依努人母系:棕色人種ag/axg血統100%;大和民族九州島父系:阿爾泰P血統30%,漢族血統40%,棕色人種D血統10%,越人O1血統20%;大和民族九州島母系:阿爾泰ab3st血統50%,漢族血統10%,棕色人種ag/axg血統20%,越人血統20%;大和民族本州島關西父系:阿爾泰P血統30%,漢族血統30%,棕色人種D血統20%,越人O1血統20%;大和民族本州島關西母系:阿爾泰ab3st血統40%,漢族血統10%,棕色人種ag/axg血統30%,越人血統20%;大和民族本州島關東父系:阿爾泰P血統30%,漢族血統10%,棕色人種D血統40%,越人O1血統20%;大和民族本州島關東母系:阿爾泰ab3st血統30%,漢族血統0%,棕色人種ag/axg血統50%,越人血統20%。
⑽ 怎樣評價秦始皇
秦始皇散論在歷史上,也許沒有其他人像秦始皇更具爭論性:千古一帝的稱號,看似堂皇實是貶義,萬世暴君的罵名,卻是信史鑿鑿,鐵案如山!於是歷朝歷代,匹夫匹婦,指指點點,口誅筆伐。然而有幾個是站在歷史的高度上俯瞰古今,洞若觀火?時光翻過二千年多年,人類從愚昧走進文明,歷史的輪廓大致定型和廊清,成王敗寇的觀點,依是貫徹始終,對歷史的透視力一樣是深度散光。
想想秦始皇為什麼被罵,無非是殘暴成性,橫征暴斂,什麼焚書儒,什麼好大喜功等等,但是,一個懂得歷史的人,誰不知道在我國百多名帝皇之中,有幾多是仁義的?可以說,仁義往往是例外,殘暴才是普遍現象。且不說夏?商紂,魯迅就說過明朝的皇帝們是「無賴兒郎」,而像「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太平盛世在漫長的上下二千年可謂屈指可數。至於築陵墓建宮殿,哪一朝哪一王沒有?哪一朝一代不是靠剝削人民,有數不清,名目凡多的苛絹雜稅?苛政猛於虎,大唐的柳宗原何嘗不深深感嘆過?天下烏鴉一般黑,算來計去差別不過是百步和五十步而已,既然這些罪名放在大部分皇王身上都適合,這些事在每個王朝都會發生,為什麼獨獨是秦始皇受萬世罵名,被千夫所指?
曾有學者指出,凡是短命的朝代,其皇王一般沒有好的,因為寫史的是他們的敵人,成王敗寇自古皆然,取而代之者需要證明自己是天命所歸,是順天應人,自然要美化自身,醜化對手。在我國歷史上,除了一個項羽,再沒有失敗的英雄-----有學者指過,這是因為司馬遷受了宮刑,對劉漢心有怨氣,所以敵人的敵人就成了朋友,因為這個原故,才將項羽寫得氣蓋天地,雖敗猶榮。再看在歷史上出名的淫君隋帝,」淫母亂倫「之事,幾乎到了讓見者洗眼,聽者洗耳的地步,其實唐高宗和武眉,唐玄宗和楊玉環,一個納父之妾,一個奪子之妻,不是一樣亂倫?但為什麼後者遠遠沒前者突出?到了白居易筆下的〈長恨歌〉更成了一個感人的悲情愛情故事,說不完的纏綿惻悱,讓大家都似乎忘記這個故事的背後,是奪子之妻的醜陋。隋唐的亂倫或真有程度上的差距,但更主要還是隋朝才短短幾十年,寫隋史是唐人,而大唐近三百年,官家早有定說於是慢慢成了公識。
盡信書不如沒有書,哪怕是史書。我相信,秦始皇的殘暴是事實,但也有劉漢的誇大成份。阿房宮,真是有「三百里」?就算古時的里只有現在的十分之一,也是三十里呀,放在今日三十里是一座中城市了,可是,阿房宮只是一座宮殿,並不是一座城,真不敢想像三十里的一座宮殿是怎個樣子,而且還在古代。真是燒了三個月?不知這場火是怎個燒法,三個月內能不下雨?斷斷續續燒三個月,可能實際不過需要十天半月罷了。當然文學上的誇張是許可的,太當真三百里,三個月的說法,是不智的。最為後人所指是,也是最失後人心的是「焚書坑儒「的事,漢武後獨尊儒術,儒家在我國占據了差不多二千年的正統地位,代代皆為儒生,秦始皇此舉可為後世天下儒人過不去,自然是成了眾矢之的。但事實上,「焚書坑儒」的動機,是因為秦始皇,被徐福求長生不老葯的把戲愚弄,一氣之下才找幾個代罪,多數不是「儒」,是其他黃老雜家居多。埋了四百多人,燒了多小本書卻不得而知,總之對文化的推殘和破壞,遠不如獨尊儒術的徹底,既沒因此而中斷了文化的發展,也沒因此而改變了發展的方向。對社會的影響,較後代的「黨禁之亂「,」文字獄「,甚至文化大革命,不論牽連之廣,苦難之深,更是遠遠不如。「焚書坑儒」,被罵的不是埋了多少人,燒了多少書,是秦始皇得罪了所有的儒生,做成不好的影響。
退一萬步說,就算秦始皇確實是殘暴成性,但請你擱心自問,如果是你,你肯定自己會好得多?「糖衣炮彈」,「權力的腐蝕」,若沒有堅定的信念,過人毅力,有幾多人可以抵禦?能面不改容指責秦始皇殘暴者,大致有兩種人,一種在詞正詞嚴的指責中,藉此剔除自己的人,證明自己的正義感和道德感,比如歷朝歷代的帝皇和官方,樹立一個萬世暴君,好顯得他們自己不算太壞。另一種是在權力車輪重壓下的受害者,他們的高度純潔往往只是不過是因為他們在權力的對立面,沒有可能嘗過權力的滋味,而他們作為被壓迫者,對壓迫者有著本能和刻骨銘心的仇恨,於是容易人雲亦雲,亦步亦趨。
種種原因,秦始皇成了暴君,留下萬世罵名。秦始皇不是不能罵,卻是不必罵到萬劫不復的程度,再想深一層,真正能罵秦始皇者,應是秦朝人,而我們這些後人再罵,似乎是有失公允,因為秦朝人是受害者,我們卻是受益人。我沒說錯,你也聽錯!評論一個人,不能光看一面,要綜合分析,馬克思說這是辯證法。李世民殺兄奪位,雖說情非得已,終不是怎麼光彩的事,但依然不失為一代明君,為者何來? 不掩 也!反過來說,這樣一代明君,也做出有悖於常理,不合儒道的事,可見是人無完人,重要者,是知人論事,要綜觀全部,不能一葉障目,見樹不見森林。
秦始皇固然有殘暴一面,有令人發指的事跡,然而這種殘暴非他獨有,更不是空前絕後,不管你對秦始皇是怎樣深惡痛絕,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位暴君確實是雄才偉略,氣派不凡,幹了許多轟轟烈烈的事,如滅六國,一統天下,縱觀歷史,這位皇帝,留給後人的,留給歷史的,論意義,斷價值,是功績遠遠大於過失,他在歷史上的地位是無人可以替代的。在今天,長城幾乎成了中國的代名,成了強盛的象徵,多少國人為之自豪。還有兵馬俑,被稱為「第八奇跡」, 舉世震驚。長城和兵馬俑,讓國人洋洋得意,揚眉吐氣,發出多少大國強國古國的黃梁舊夢,膨脹著自得自喜自尊自滿的阿Q新精神;假若,長城和兵馬俑,是「罪證」的身份存在,哪么我們的驚嘆和贊賞是自欺欺人------試問,德國會不會以集中營的「成就」向世人展示和誇耀其國的偉力和武功?如果,這些遺跡作為人民文化歷史的瑰寶被肯定,那麼我們這邊贊嘆著,欣賞著,那邊卻對著他的締造者罵娘,到底是我們虛偽,還是怎麼?這個邏輯有點奇。至小是該罵要罵,但該肯定的要肯定。或者你會說,建築長城做兵馬俑的不是秦始皇,其功不在秦王,要是這樣,那麼,世上有幾個公認的英雄是真的英雄?毛朱若沒有身後的紅軍,兩個光棍司令可以鬧革命?劉鄧面前沒有十萬大軍,兩條漢子,可以過大江?孫中山如果光是一張嘴,靠這「大炮」可以轟掉滿清皇朝?當然不行,但我們為什麼說毛朱劉鄧等是開國元勛,其功至偉?我們為什麼還承認孫中山先生的國父身份?
這是涉及個人作用,和群眾作用的問題,可以說兩者一樣重要,沒有眾群作用,只有個人作用,無疑是紙上談兵,只有群眾作用,沒有傑出的個人作思想上的指導,往往也流於胡鬧,走不了多遠。在兩者皆有的情況下,往往個人作用大於群眾作用,所以,毛朱殺敵不及一個普通戰士,卻可以指導軍隊,粉碎敵人的五次圍,帶領人們一步步走向勝利。歷史沒有假設,我們不知沒有毛朱,會不會有李張出現,但總須是要有這么幾個人來領導。既然歷史選擇了他們,這是不變的事實,他們的作用我們也只能肯定。所以,雖然秦始皇不是一磚一瓦,一泥一石去修築長城,塑陶俑,但你能否認秦始皇起的作用?沒有秦始皇,這一切只是可能,有了秦始皇,這一切才變成事現。我們既能為兵馬俑長城歡呼自豪,又可以視之為秦始皇的殘暴的罪證,那我們對秦始皇的認識上,也要來個一分為二,視為罪證,我們可以為秦人叫冤,批評秦始皇的殘暴,當視為文化遣產,我們是不是應以一個現代人,站在擁有,分享,利用這些偉大奇跡上,對其締造者給予公平的評價?我們看秦始皇,是應有一個理志的分析,功是功,過是過,不能相抵,也不能抹殺。
如果,光是給後人留一二樣像樣的遺跡,這樣秦始皇的作用也太小了。縱觀秦始皇對中國的影響和貢獻,這幾樣遺跡不過是皮毛,是最輕微的,甚至是帶著反面意義的-----作為殘暴的見證,秦始皇真正的功勛,是中國的締造者。假若我們為我們的歷史悠久,地大物博自豪,那麼,你有沒有想過,奠定中國基本格局,讓這塊龐大的大地上,雖有過短暫的分裂,但始終是完整,不像歐洲那樣,分裂成一個個小國?這個功勞,豪無疑問是秦始皇。就算沒有長城兵馬俑,作為一個現代人,仍然在批評秦始皇之餘,也應心懷一點敬意。
在秦之前,有夏商周,為什麼我們會說,是秦始皇統一中國,而不說夏商周?難道僅僅是秦的版圖比夏商周多得大,而夏商周因為小而讓人忽略?當然不是,因為夏商周雖然是一統的國家,卻不是嚴格意思上的統一國家,因為它們都是建立在分封建國的制度上,大國之內有小國,小國之內有更小的國,中央不能直接管理那些分封之國,封國自為一體,自主性非常大。可見,夏商周的統一,只是表面的統一,是版圖上的一統,真實的統一,還需要政治上的統一,更需要文化上的統一。秦之前,政治上的不統一是顯而易見,中央是不能直接管理地方(封國),文化上更是不統一,遠的不如,戰國七雄,各有文字,各有量度,音不同,文不同,量不通,秦人趙人魯人燕人清清楚楚,秦始皇滅了六國,統一中國,其意義不光是在政治上消滅了對手,還在於改封建制為郡縣制的政治改革上,更是在文化上的統一文字,量度等。今天,雖然我們有五十多個民族,雖然每個民族的方言不同,但是漢字卻幾乎是所有民族的共同文字。這一點,很重量,小到一個民族,大到一個國家,其維護的基礎,除了地域性,血源性,最深層是文化的一體。同共的文化,是最大的凝聚力,是最大的向心力。正因為文化上的一體,許多本來分裂的國家,最後實現統一,如東西德,而因為文化上的差異,有些最終是獨立,如以前的蘇聯。歐州分成這么多的小國,始終不能統一,很重要一條是文字不同,法文,英文,西班牙文,幾乎是有幾個國家就有幾種文字,雖然面對面,但文字不同,語言不通,能真正融合嗎?可以說文化不統一,很難真正的統一。記得都德在小說《最後一課》中,說普魯士人要佔有地區改學德文,激發了很大的民族自尊心,也帶來很大的屈辱感,真是反證文化上的不同,文字不同,其區別可止十萬八千里。
漢朝在政治上,幾乎是照搬秦制,只是去其殘暴,與民安養生息罷了,假若當初沒有秦王統一文字,改封國為郡縣,仍然是分封,仍然是書不同文,量不同度,那麼,很可能以後的中國還是以前的夏商周一樣,最終會像歐州一樣分裂分幾個,或十幾個國家,而沒有現在這個地大物博,讓我們引以為傲的中國。中國的基本格局,是秦始皇奠定,真正意見上的中國是秦始皇揭開序幕,中國真正的統一,是從秦始皇開始,真因為有了秦始皇的真正統一,大一統的觀念才一代代一直深入民心,不管其中有多過小分裂,曾如何的南北對峙,但依然是以大統一為主導,假若秦朝能長久一些,很可肯我們的民族不叫漢族而叫秦族,不叫漢人,而叫秦人了;假若沒有秦始皇,我們能想像會像樣?歷史沒有假設,我們只知道,因為秦始皇在文化上的統一,從此一個龐大的民族,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有了牢不可破的基石。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因為管仲不能死節,反而投敵,不是很符合儒家的准標,但孔子卻對管仲的功勛是肯定的,假若孔子活動秦朝代,會不會也說:「微贏政,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孔子其實不是一個古板的人,是一個很有胸襟的人,他評價管仲就是站在歷史的高度上去評價,盡管秦始皇殘暴,但其貢獻也是巨大大的,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對於哪么一筆抹殺秦始皇的貢獻,功績的人,無限地擴大他的過失,難道這是正途?我深感悲哀,秦皇於中國,是有大功,就算不值得稱贊,也不必這般辱罵。秦始皇可說是被嚴重拗曲的第一人,說他殘暴,秦始皇不是空前,也不會絕後,但其功勛,卻沒幾個可以望其背。自來成大事者,必是鐵腕人物,為什麼只見人說他殘暴,不見有人肯定他的貢獻?軾問有何罪?獨名太高!歷史是正公的,然而,史書卻是人寫的。
附、 毛澤東對秦始皇的評價 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秦始皇
(1)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
(2)一次,他對章士釗講:你們講共產黨等於秦始皇,不對,超過一百倍。
(3)孔孟是唯心主義,荀子是唯物主義,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荀子代表地主階級。又說: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說空話。幾千年來,形式上是孔夫子,實際上是按秦始皇辦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學生。
(4)孔夫子有些好處,但也不是很好的。我們應該講句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子偉大的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 、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
(5)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歷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會前期的,都是法家。這些人主張法治,犯了法就殺頭,主張厚今薄古。儒家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都是主張厚古薄今的。
(6)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罵我是秦始皇,中國歷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因為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統一文字,修築寬廣的道路,不搞國中之國,而用集權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幾年一換,不用世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