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秦朝時中國包含了東南亞哪些國家
南越國與大漢一樣,都是脫胎於秦帝國。秦始皇滅六國後,並沒有停下征伐的腳步,而是繼續開疆擴土,派遣蒙恬率三十萬秦軍向北進攻匈奴,讓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馬。向南派五十萬大軍三征百越,將秦帝國的版圖一口氣擴展到了南海邊上。為了方便管理,秦帝國在這新征服的嶺南地區設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三個郡。同時派遣五十萬人駐防此地。
⑵ 秦始皇統一7國是哪七國,具體是現在的什麼省
統一的是六國,包括秦國自己才是七國。
齊楚秦燕趙魏韓。
1、秦:約佔有今陝西關中、漢中,甘肅東南部,四川中東部。
2、魏:約佔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東部。
3、趙:約佔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部,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
4、韓:約佔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
5、齊:約佔有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
6、楚:約佔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蘇,浙江的一部分。
7、燕:約佔有今河北北部,遼寧,吉林的一部分。
(2)秦朝時期的韓國和泰國是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1、七雄並立
戰國時期諸侯各自為政,相互混戰,國際社會非常不穩定。戰國初期東周境內尚有十幾個國家,其中以齊、晉、楚、越四國的實力最強,有四分天下之勢。
後來晉國內亂,以智氏、范氏、中行氏和韓、趙、魏六家為主的「六卿」又互相兼並,范氏和中行氏倒下後,以智伯瑤為首的智氏,於前455年聯合韓、魏兩家合兵攻趙,把趙襄子圍在晉陽,決汾水灌城。
韓、魏突然和趙氏聯合起來,於前453年消滅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全部土地。不久,三家又將晉公室的土地和人民,除曲沃(今山西聞喜縣)、絳州(今山西翼城東南)外,也都瓜分了。這時的晉國國君降到了三家之下,卑屈到要朝見三家大夫(三家分晉)。
齊國卿族田氏到陳完的第五世孫田恆,聯合鮑氏,滅了當時專權的欒、高二氏篡奪齊國政權(前386年田氏代齊)。
後來燕國崛起,秦國中興,及其它一些小國陸續的被吞並或淪為附庸。到了戰國中期,剩下來的七個主要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為戰國七雄。
2、秦滅六國之戰
指中國戰國末期七大諸侯國之一的秦國進行消滅其它六個諸侯國、完成中國統一的戰爭。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鏟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即秦朝。
⑶ 秦國時期有哪幾個國
這個不是秦國時期,而應該是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衰微,諸侯爭霸,出現了很多著名的國家,比如晉國、齊國、楚國等等
⑷ 秦朝的時候的韓國是現在的那裡
戰國韓國 現在河南許昌、鄭州一帶! 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麻煩採納,謝謝!
⑸ 秦始皇統一那六個國家/
先後於秦始皇十七年滅韓、十八年滅趙、二十二年滅魏、二十四年滅楚、二十五年滅燕、二十六年滅齊。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
⑹ 中國古代秦國時期的韓國(已經被秦國吞沒)和現在的韓國是同一個國家嗎
不是
韓是古國名,東周戰國七雄之一,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秦、楚、燕與齊合稱戰國七雄。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中國古代史中,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韓國,中原地區晉三分為韓、趙、魏三家。約公元前11世紀武王滅商後的西周時期,周朝實行分封制,大封諸侯。周成王時,周公旦攝政,平息了商紂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亂。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於唐,號唐叔,國在燕國之西,即今山西河津縣東北。因在晉水,後改成晉,韓國的先人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受封於韓原(今山西河津縣東北)。春秋末年,韓貞子遷於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開國君主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遷都新鄭。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省鄭州)。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使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戰國諸侯國,於前230年滅亡。
⑺ 秦始皇時期的韓國指的是現在哪裡
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秦始皇十二年呂不韋死,秦始皇真正執掌大權,秦國開始開展滅國大戰,秦始皇十三年,秦將樊於期攻打趙國,殺了十萬趙軍,秦始皇十四年,趙國調來了李牧擋住了秦軍攻勢,樊於期逃亡燕國。秦始皇十五年,秦軍再度分南北兩路攻擊趙國,仍被李牧擊敗。秦始皇十六年,韓國滅亡。
在秦始皇十三年時其實韓國已經投靠了秦國將近三十年,韓國平時要給秦國上供,相當於秦國的一個郡縣,但韓王仍舊感到惴惴不安,他看到樊於期滅殺十萬趙軍之後,派韓非去秦國工作,希望通過韓非做秦國內部工作保全韓國,但無奈沒有成功。
(7)秦朝時期的韓國和泰國是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州)。
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新鄭)。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舊地置潁川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韓國(戰國七雄之一)
⑻ 秦朝贏駟時的韓國是現在的哪裡
河南。。。。
⑼ 秦始皇統一六國最早滅的是韓國韓國指的是現在的那裡
韓國指的是現在的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置潁川郡。
韓國的興衰過程
1、興起
曲沃桓叔庶子韓萬,因協助曲沃武公由曲沃克晉,被武公封於韓地,繁衍氏族,在韓獻子在位時成為晉的門閥名卿,傳至韓康子。
前455年~前453年,韓康子與魏桓子奉智伯之命,在晉陽之戰中,討伐趙襄子。最後韓、魏倒戈,與趙合滅智伯,瓜分了智伯所有食邑。從此韓、趙、魏三卿世族獨霸晉政。三卿再將晉的領地瓜分,前403年,周天子正承認晉三卿為諸侯,韓國正式立國。是為三家分晉。
2、強盛
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並遷都新鄭。但由於七國間韓地處諸國包圍之中,發展空間小;國土面積又最小。故屢遭其他六國攻伐。至韓昭侯在位時,任用申不害進行變法。加強中央集權,整頓軍備。使韓國國力大增,十數年間,諸侯無侵者。
3、衰微
由於地處黃河中游地區,韓國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有當時已很薄弱的東周(洛陽),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在昭侯時的短暫強盛之後,韓國迅速衰落。屢遭列強欺凌。
早年已經為魏齊之間的爭霸資本,於前341年的馬陵之戰是圍魏救韓的結果。秦楚爭霸時,秦又要挾韓魏共同伐楚。戰國末期,韓國成了秦國和齊國之間戰爭的緩沖地,苟延殘存;前265年,秦國大舉進攻韓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改降於趙,引發了長平之戰。
兩場決定霸主局勢之戰都由韓國而起,充分體現了韓國被列強圍欺魚肉的困境。最終於在前230年,韓國被秦所滅,成為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國家。
⑽ 秦朝韓國是現在哪裡秦朝韓國位置介紹
1、秦朝時期的韓國位於現在的河南許昌一帶,屬於先秦時期的諸侯國,是戰國中的七雄之一,而且同趙國和魏國合稱為三晉,另外韓國的國君是晉國韓武子的後代,存在了173年。
2、韓國在公元前375年之前處於其它6個國家的包圍之中,導致國家發展空間小,一直以來不斷的遭受六國的征伐,但是在韓昭侯在位後任用了申不害進行變法,使其國力大增。
3、戰國末期,韓國成為了齊國和秦國戰爭的緩沖地,到了公元前265年韓國受到了秦國的進攻,引起了長平之戰,最後在230年被秦國所滅,並且成為了6國之中第一個被滅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