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韓國的首都是哪裡
首爾(原譯漢城)是韓國政治、經濟和社會活動的中心,它集歷史遺產、文化資源和自然風光為一體,成為一座融貫古今、獨具魅力的都市。
首爾有600多年的歷史。市內的景福宮、昌德宮、昌慶宮、德壽宮、慶熙宮五大故宮和國立中央博物館、國立民俗博物館、曹溪寺、宗廟、大
學路、南山韓村屋、韓國之家、青瓦台以及被譽為國寶第一號的南大門等都是韓國著名的歷史文化景點。
青瓦台是韓國總統府,坐落在首爾市西北部,面向景福宮,背靠北獄山和仁旺山。青瓦台是在古代建築「景武台」的基礎上修建的,並因其建築的藍色琉璃瓦屋頂而得名。
首爾自然風光優美。滔滔漢江水穿城而過,將首爾分為南北兩部分,但20多座橋梁又把漢江南北連成一片。漢江兩岸各具特色的12個江畔公園如同一串五彩項鏈,把首爾裝扮的妖嬈多姿。北漢山國立公園位於首爾北部地區,園內秀麗的自然景觀,茂密的樹林,以及巨大花崗岩石縫中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水彷彿是一幅立體的山水畫,吸引著無數遊人前去休閑遊玩。公園也因是全世界單位面積內遊客數量最多而被納入吉尼斯世界大全。
首爾是一個擁有1200多萬人口的現代化大都市。63大廈、韓國綜合貿易中心、樂天世界、奧林匹克公園、蠶室綜合運動場等建築宏偉而現代。首爾大學、高麗大學等幾十所大專院校匯集著韓國的文化和科技精英。首爾是韓國的交通樞紐,同釜山、仁川等國內主要城市有高速公路相通,與日本、東南亞及歐美各國有航線相連。首爾有5條設施先進的地鐵線路。
近年來,首爾市政府一直帶領全市人民積極實施「新千年,新首爾」工程,使其在21世紀中成為一個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㈡ 韓國的首都到底是哪裡
首爾嘛
之前是叫漢城
後來改首爾了
㈢ 韓國的首都是哪個城市
韓國的首都-- -首爾市
首爾,全稱首爾特別市,舊稱漢城。大韓民國首都,是世界第十大城市 、朝鮮半島最大的城市,亞洲主要金融城市之一;也是韓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中心。
首爾位於韓國西北部的漢江流域,朝鮮半島的中部。首爾全市下轄25區,面積約605.25 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極高城市之一。首爾是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1.8℃左右,四季分明。春,秋季雨水少,氣候溫暖,適宜旅遊。
(3)韓國的北京是現在的哪個城市擴展閱讀:
韓國全國劃分:
1個特別市:首爾特別市;
2個特別自治市(道):世宗特別自治市(2012年7月2日成立) 、濟州特別自治道;
8個道:京畿道、江原道、忠清北道、忠清南道、全羅北道、全羅南道、慶尚北道、慶尚南道;6個廣域市:釜山、大邱、仁川、光州、大田、蔚山。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韓國
㈣ 韓國的首都是哪個城市
韓國首都是在首爾,如有幫助望採納~
㈤ 韓國現在而首都在哪
韓國現在想搬遷首都,但還沒有搬
㈥ 韓國的首都是哪裡
改名 2004年,時任漢城市市長的李明博提出把「漢城市」的中文譯名改為「首爾」。隨後2005年1月,韓國政府通過決議,「漢城」一詞不再使用 ,改稱「首爾」。 「漢城(SEOUL)」改首爾,准確說是更正錯誤地名,而不是改名,也不是針對中國,更不存在「脫漢」的問題。其實主權國家更改本國地名本是該國內政,其他國家無權干涉,何況韓國政府僅僅把改了幾十年地名(長期沒有與其韓文對應的法定漢字地名)的城市名正式用漢字命名而已,因為韓國人至今仍習慣沿用漢字起名和使用漢字為城市命名,首爾的韓文地名是韓國地名和自然事物名稱中唯一的非漢字式名稱來源,也就是說韓國的所有地名中唯有首爾是非漢字式地名。網上以訛傳訛造謠說韓國政府將漢江改「韓江」純粹是無稽之談,無中生有,漢字在韓國至今是非主流的通用輔助文字,韓國人將繼續使用漢字為地名選字命名,因為漢字起名是韓國人的歷史傳統,為非漢字地名選用漢字命名也是韓國的內政和主權。 古今中外,一個城市,一個國家名稱變更,是常見的普遍現象,如中國首都曾幾次變更名稱,直到現代正式定名為北京,國際上此類現象舉不勝數,如近年非洲國家扎伊爾改名為民主剛果,俄羅斯聖彼得堡幾易城市名稱等等,我們政府也及時接受新名,而不是繼續使用舊稱稱呼其地,為何? 就是對主權國家的尊重。「名從主人」是各國翻譯和轉寫外國人名地名所必須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中國地名委員會制定的關於外國地名中譯通則中明確規定「外國地名的漢字譯寫,以該國語言的標准音為依據」,又有「以該國官方文字的名稱為依據」的明確條例。 漢字在公元前後傳播到朝鮮半島,韓國人民開始使用漢字為韓語地名注音,後來直接使用漢字為城市命名。 歷史上的首爾。也曾幾經更名,公元前18年,百濟在此修築「慰禮城」,設為國都,其城池雛形開始發軔。474年,高句麗擊退百濟,於此地設置「北漢山郡」(*注:韓語中Han[譯為漢或韓]為大和無限之意)。668年,新羅打敗高句麗,統一朝鮮半島,北漢山郡改為「漢山州」,隨後又直稱「漢州」。935年,高麗滅新羅,先是改其為「南京」,後因其漢山之南漢江之北的方位,改稱「漢陽」。1393年,朝鮮王朝決定以此為都,遂大興土木,用心構建,從此定名為「漢城」(韓語讀音Hansung)。1910年,朝鮮半島淪為日本殖民地,日本將「漢城」改為「京城」(日語讀音Keijo)。1945年日本投降,朝鮮半島光復。韓國人民改「京城」為韓語固有語地名「Seo Ul(意為首都)」,雖然口稱它為「首府」,卻因沒有對應漢字,僅用韓文拼寫,Seoul遂成了朝鮮半島唯一沒有漢字標記的城市。從此西方國家用「Seoul」稱呼該城市,使用漢字的日本也用非漢字的片假名(日語中用來標記外來語或地名等專有名詞的文字)來稱呼Seoul,這也是唯一日本非日文漢字標記的韓國地名,而華人世界因Seoul沒有對應漢字,故長期使用歷史上的舊稱「漢城」來標記Seoul。 這個韓語固有地名Seoul,長期成為韓國境內唯一沒有法定中文對應名稱的地名(據說中國大陸曾短期使用過音譯名「蘇烏」,但不久,為了與其他華語地區統一,便沿用了朝鮮王朝時期的舊稱「漢城」)。當然,在韓國民間,雖然韓文固有地名已頒布實行,可是因沒有漢字名字對應,也屢見使用非法定漢字地名「漢城」指代Seoul。這從當時的韓國中文出版物和老照片等影音資料里找到例證。但也因使用非統一的法定漢字名稱而帶來了「地名混亂」。如韓國首都有兩所大學,一是Seoul大學(韓國第一高等學府),另一是漢城大學(Hansung,首都的私立大學),在漢字表述中全部標記為「漢城」大學,這就造成交往的混亂。中韓建交之後,隨著兩國交往的加深和頻繁,類似的混亂也層出不窮,而對Seoul城市的漢譯錯誤地名,也不符合中國法定的外國地名翻譯原則,2005年初,韓國政府正式以法定的形式將韓國唯一沒有漢字對應的首都名稱用漢字「首爾」標記,也明確宣布不再使用舊稱「漢城」,而「漢城」也就成了韓國首都首爾的歷史地名,如北平僅僅是北京的歷史地名,而不是今天的名稱一樣,中國人稱呼韓國首都使用中文譯名「首爾」,符合國際慣例,也符合中國有關外國地名翻譯使用規定。 遷都 2003年12月,韓國國會通過《新行政首都特別法》,決定將行政首都從首爾遷往中部地區。2004年8月,韓國政府最終確定並正式公布了新行政首都的地址,位於韓中部地區的燕歧—公州將成為新的行政首都。韓國政府定於2007年7月在燕歧-公州動工建設新行政首都,在2020年和2030年分別形成擁有30萬和50萬人口的城市。自2012年至2014年,韓國主要國家行政機關將遷往新行政首都。2004年10月,韓國憲法法院裁決,韓國國會2003年12月通過的《新行政首都特別法》違反憲法。韓國政府制訂的將行政首都從首爾遷往中部地區的計劃將因此被迫停止執行。但2006年韓國政府決定將於2015年前後,遷都至中部地區並建一新城名為「世宗」(朝鮮王朝時期最為英明的君主,最偉大的創舉就是創制韓國民族文字)。
㈦ 韓國首都在哪
首爾。(서울)。
原來叫漢城。
至於為什麼要改,我記得那時候去漢化,
很多東西都改了。
這個是比較有名的。
首爾是韓文音譯,
咱叫漢城的時候人家也是叫這個(서울)。
p個S,樓上是厲旭的飯吶~
老雲的飯打個招呼的。。
㈧ 韓國的首都在哪裡
首爾。
追溯歷史,公元 1394 年朝鮮國王李成桂遷都漢陽,並改名為漢城。1948 年 8 月 15 日,大韓民國成立,流亡美國多年的李承晚總統下令將漢城改建,成為朝鮮半島唯一沒有漢字名的城市,英文為「SEOUL」。
2005 年 1 月,韓國政府正式宣布「」中文譯名改為「首爾」,實際上首爾在韓語裡面只有首都的意思,把漢城正式改成了首爾,也就意味著這個城市沒有了名字,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就像把北京之名改為首都。
作為韓國當之無愧的首善之區,韓國中央政府、國會、憲法法院、最高法院等政治機構在這里;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等一流教育機構在這里;朝鮮日報、東亞日報、中央日報以及各大出出版社等文化機構在這里 ;三星、現代等各大財閥和工廠也大都以首爾為中心。
(8)韓國的北京是現在的哪個城市擴展閱讀:
首爾風俗民情:
民居風格:
在漢江兩岸,佇立著一片片略顯陳舊的高層公寓,那是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隨著首爾人口的極度膨脹而興建的。這些建築都是大批量工業化製造的產物,造型雷同,色彩的搭配也完全一致,都是淺灰、暗紅和暗綠三色的組合。
傳統節日:
鎮海軍港櫻花節、燃燈節、仁寺洞傳統文化節、鼓樂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首爾(韓國首都城市名)
㈨ 韓國首都在哪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啊。韓國首都是首爾。地理環境 首爾所依託的地勢,對於山地面積佔80%的韓國來說,應該算是一塊風水寶地。這里是漢江的下游,距離朝鮮半島西海岸只有30公里。漢江自東向西緩緩流過,水面寬400到1000米左右,這個寬度在半島上已經是難得的一條大江了。城市沿著平緩的河谷迤邐鋪展,自然地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在城市的四周,圍繞著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和丘陵,如列城郭,起到天然的護衛作用。不過,在600年前,這座城市還叫做漢陽,作為朝鮮王朝都城的時候,城市的觸角還遠未抵達漢江之濱。當時的漢陽府,只是局限於漢江以北4座小山(北嶽山、駱山、仁王山、南山)之間的一塊小盆地上,城牆的周長約18公里。終朝鮮王朝500餘年,漢城的城區面積始終沒有超出半徑3公里的范圍,人口也只有20萬左右。今天的首爾,市區面積拓展到627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200萬,漢江真正成為一條橫貫市區的河流。而昔日城市的南緣—南山,如今只是江北區的一個中心制高點,但依然保留了「南山」的名稱。經濟發展 首爾的經濟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迅速發展,60年代初,韓國實行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扶植大企業,大力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實現了經濟起飛。此外,首爾還大 首爾世貿中心 力發展旅遊業,首爾與日本、東南亞及歐美各國有航線相連,各國遊客可方便地自由來往首爾與歐美各國之間。在國內,首爾同釜山、仁川等主要城市也有高速公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首爾—仁川線是韓國第一條現代化高速公路。首爾—釜山高速公路途經水原、天安、大田、龜尾、大邱和慶州等工業中心城市,標志著韓國在擴建其交通運輸網路使其現代化的努力邁出了重要的一大步。首爾地下鐵路有13條線,通行長度世界第五位,客運量居世界第四位。地下鐵路擁有最先進的設施,售票和收費系統全部實現自動化。城市規劃 因而首爾地勢險要,是韓國重要的軍事要塞和物資集散地、陸運交通樞紐、國際航空站、韓國政府機關及金融、企業、文教事業和宣傳機構。首爾集中了韓國的各種企業總數的29.7%,國內生產總值的28.8%,金融、機關、商店總數的41.6%,批發零售額的37.4%。 汝矣島上還建有韓國汝矣島廣場和首爾象徵建築--63層的63大廈,汝矣島上還有國會議事堂,使館區,韓國證券交易所(KSE)以及韓國三大電視台。 產業交通 —資源 礦產資源較少,且儲藏量不大。韓國由於自然資源匱乏,主要工業原料均依賴進口。 —產業 首爾的經濟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迅速發展,60年代初,韓國實行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扶植大企業,大力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實現了經濟起飛。 韓國在全球的世界頂尖企業,例如:三星、LG、現代及現代集團等,總部都在首爾。服務行業占韓國GDP的63.2%,在國家的GDP平均值以上[1]。在2006年,首爾的人均GDP是24,500美元。作為韓國服務業的中心,首爾作為國內服務業的集中點,讓全國國地的經濟發展得以保持。作為企業融資集資的韓國證券交易所(KSE)設在首爾的汝矣島。 —交通 首爾地鐵 首爾與日本、東南亞及歐美各國有航線相連。在國內,首爾同釜山、仁川等主要城市也有高速公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首爾—仁川線是韓國第一條現代化高速公路。首爾—釜山高速公路途經水原、天安、大田、龜尾、大邱和慶州等工業中心城市。首爾地下鐵路有13條線,通行長度世界第五位,客運量居世界第四位。 民居 要在只佔全國面積1/160的土地上,安排這個國家四分之一人口的居住和生活確乎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如今在漢江兩岸,佇立著一片片略顯陳舊的高層公寓,那是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隨著首爾人口的極度膨脹而興建的。這些建築都是大批量工業化製造的產物,造型雷同,色彩的搭配也完全一致,都是淺灰、暗紅和暗綠三色的組合。如果湊近了觀察,還可以看到幾乎每套公寓的裝修都是一模一樣的。這種實用第一、美感和個性居次的建築風格,並不僅僅體現在首爾的民用建築上。在銀行與大企業總部密集、號稱「韓國曼哈頓」的汝矣島上,除了249米的「韓國第一高樓」63大廈,並沒有什麼超高層的宏偉建築。要想在這里看到香港或者新加坡那樣嶙峋突兀的都市景觀,肯定會大失所望。對於已經在上海浦東或者深圳見慣了高樓的中國人來說,即使是63大廈,也不會引起太多視覺上的沖擊。而這里寫字樓的豪華程度,也遠不及北京金融區那些簇新的同類建築。 但是,這座看似平庸的城市,經濟實力卻相當於上海和北京的總和。首爾創造了韓國GDP的近30%。韓國12家位列世界500強的公司中,有11家總部設在首爾。在並不顯山露水的汝矣島,匯集了全韓國一半以上的銀行存款,其證券交易量也是上海和深圳所不能比擬的。 地鐵 首爾的地鐵於1974年開始運營,比北京晚了9年,甚至比平壤地鐵的開通還晚了幾個月。但是,短短20年間,它就發展成了世界上第九大地鐵系統。在首爾乘坐地鐵並不輕松,因為每天有700萬人利用這種交通工具,其擁擠程度可想而知。地鐵站廳不很寬敞,除了廣告牌,沒有什麼華麗的裝飾;地鐵口很少有自動扶梯,上下都得步行;地鐵車廂的寬窄和設施老化度,幾乎與北京地鐵相當。這里完全看不到新興的上海或者廣州地鐵那樣漂亮的裝修,以及從德國或者法國進口的寬大車輛。它只負責准確,按時把你送到目的地,舒適與否是次要的。但很多首爾人寧肯放棄私家車來擠地鐵。它的路網和站點時如此繁密:九條線路,總長287公里,有的線路還分出若干支線和延長線;300多個站點,僅換乘站就有50多個。你想去的任何地方,無論是機場、港口、火車站、汽車站,還是辦公室、商場、名勝古跡或者休閑場所,都被這張網所覆蓋。它從早上5點半運行到夜間12點,在高峰期,排車間隔僅有2分鍾。首爾地鐵也是最經濟的市內無論如何換乘,票價是重視700韓元(合5.6人民幣),這在物價高昂的首爾,是連一瓶飲料也買不到的。 美容 對於首爾的女子來說,即使是輕松和隨意的風格,也還是需要精心搭配和刻意裝扮的。一位首爾的市民說,她如果出門前不化妝,就會覺得像早上起來沒有洗過臉那樣不自在。確實,韓國女性不分年齡和職業,都會在出門前化上精緻的裝。在首爾的大街小巷,除了小學生,幾乎看不到素麵朝天的女性。這種對外貌的超乎尋常的執著追求,造就了韓國發達的美容行業。 首爾的「造美運動」不僅限於化妝術和護膚品的兜售。近幾年,整容的風行可以算是韓國的一大奇觀。江南的狎鷗亭洞,本來是高級時裝店雲集的街道,現在卻成了首爾最著名的「整容一條街」,集中了200多家整容醫院和診所。入夜後,那些閃爍著奇光異彩的霓虹燈招牌,大部分來自「美人加工廠」。這一帶的樓房都不高,一樓一般是時裝店、咖啡店或者快餐店,二樓以上則多半是整容醫院的地盤。 N首爾塔 首爾的整容行業,每年的市場規模已經高達2億美元。而這個「整容之都」還在著力向海外輸出自己的這項「最新時尚」。 游戲、影視產業 另一種引起過很大爭議的產業,同樣在首爾欣欣向榮,那就是網路游戲。5年前,網路游戲還沒有獲得如今「第九藝術」的美名,而且這一領域還是美國人和日本人的天下。但隨著韓國政府強有力地支持游戲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發展,網路上的「虛擬江湖」被迅速地改寫了。政府每年向游戲產業投入的資金高達500億韓元,並為游戲企業提供長期的低息貸款。韓國一直堅持一項制度:所有男性都必須服兩年兵役,而現在,為了鼓勵高科技人才從事游戲產業,政府甚至破天荒地為他們免除兵役。韓國的游戲產業現在與美日三足鼎立,並有獨霸江湖之勢。首爾也成了無數游戲迷心中的「第九藝術之都」。1000多家游戲開發企業匯集於此,在象徵韓國信息產業成就的techonmart大樓里,游戲業行會「韓國游戲支援中心」占據了整整7個樓面。 盡管韓國家庭普及寬頻的比率已經超過80%,但韓國的年輕人仍然喜歡到網吧里進行這種群體性在線游戲。在首爾的街頭,大大小小的網吧竟然有2萬多家。而在中國,截止2003年,800萬網路游戲玩家中,有600萬都在玩來自首爾的游戲。 首爾的時尚青年,可能會每天沉迷於游戲空間4小時,但是,還是可以有一種力量,把他們從電腦前暫時拖開,沖到街上買一張票,再把它們送進另一個虛擬世界,那就是電影。相對於韓國電視劇這些年在亞洲各地「潤物細無聲」地攻佔市場,韓國電影業的突然崛起,實在像電影情節本身一樣傳奇。而在2003年,在享有「東方好萊塢」美名的香港,「首爾製造」的電影擊敗了美國和港產的大投資電影,成為票房冠軍。韓國電影吸收和模仿了好萊塢的生產方式,並巧妙地保持了西方潮流與東方文化樣式的平衡,在具有文化同源性的整個亞洲市場取得了成功。通過影視商的「口味培育」,現在連歷史[1]題材的影片也受到了首爾年輕人的喜愛。